统计学原理韩兆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韩兆洲期末考试复习

提纲(总2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章绪论(小题)

1、统计的含义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

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1)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例:制造业企业是一个总体、由所有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所组成,每一个制造业企业都是一个总体单位。

特征:同质性(都是制造业)、大量性、差异性(不同的总体单位间,除了某方面必须有共性之外,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员工人数等等)

(2)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总体单位有限为有限总体,总体单位无限称为无限总体

(3)标志、变异与变量

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由标志名称+标志值构成。

变异:可变的品质标志

变量:离散变量、连续变量,(指的是标志,不是标志值)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

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所有公民

总体单位:每一位公民

标志名称标志值

国籍:中国(不变标志)

姓名:张三(品质标志)

性别:男(品质标志)

民族:汉(品质标志)

婚姻状况:已婚(品质标志)

数量标志:

家庭成员数:4人(离散变量)

年龄:50(连续变量)

身高:172cm (连续变量)

体重:(连续变量)

收入:2000元/月(连续变量)

(4)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

离散变量:以整数出现

连续变量:可做无限分割的变量

在某些特殊场合,连续变量可做离散化处理。(当人口按年龄分组)

(5)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由指标名称+指标值组成。

例:工业普查

总体:工业企业

总体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

指标名称指标值

工业企业总数:工业企业职工数:3亿人

区别:

①、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②、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标志既可以反映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总体单位的品质特征联系: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数量标志的标志值汇总而得到的

(6)指标体系

以共同的研究目的为纽带而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统计指标。例:为了反映外贸商品流转,出口商品收购、出口、进口、库存,形成一系列统计指标,为指标体系。

第二章统计调查(最多一道简答题,非计算)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

统计调查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第一环,基础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准确性

(2)及时反映,及时预报,及时性

(3)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充整性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普查:含义、优缺点,适用场合;

普查是指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缺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应用范围狭窄,组织工作复杂

适用于一些重要项目的调查:人口普查,耕地普查

随机抽样调查:含义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分层抽

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多阶段抽样)及适用场合;

随机抽样调查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可推断总体的未知数字特征

非随机抽样:含义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重点抽样、典型抽样、

任意抽样、配额抽样)及适用场合

非随机抽样调查是指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非随机的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重点抽样是指只对总体中位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抽样是指根据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有意识的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4、调查误差:含义与分类;产生原因;防止和减少调查误差的方法

含义: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与实际数量之间的差异。

分类:工作误差,有工作失误导致;代表性误差,一部分推断总体时必然存在。

防止方法:正确周密得制定调查方案、健全原始记录,完善统计台账、加强人员培训,提醒素质、加强审核、科学抽样和选择典型、加强统计司法

第三章统计整理(小题,最多一道简答题,非计算)

1、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

意义:整理分散零碎的资料,说明总体情况,解释总体的内在特征,通过综合指标对总体做出概括性说明。

(1)统计整理的含义,根据研究目的,对统计调查所得资料科学地进行分组和汇总。

(2)统计整理的程序,审核、分组、汇总、制表、绘图

2、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的概念,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目的,按照某种重要标志,把总体分成若干部分的科学分类。

(2)统计分组的种类,书P31

按分组的作用或目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

按标志的多少和分组的形式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并列分组

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为品质分组、数量分组

(3)组数与组距

组数:分为几组。组距:各组的最大标志值(上限)与最小标志值(下限)之差

(4)数值型数据的统计分组: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组限与组中值计算,开口组的组距计算等

等距:组距相等。异距:组距不相等

组限:每组两端的数值

当两组间的相邻组限重合时:组距=本组上限-本组下限,组中值:(本组上+本组下)/2

当~~~不重合时:组距=下组下限-本组下限,组中值:(本组下+下阻下)/2 3、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和联系

4、统计表的含义、结构及其种类 P49~P51

含义:指集中而有序的现实统计资料的表格。

结构:标题、横行与纵栏、数字资料

分类:①按用途分:调查表、汇总表、分析表

②按主词的分组情况不同: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

5、统计图的含义、类型及适用场合

含义:具体显示统计资料的图形

类型:展示所描述的次数分布和类型:分布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曲线图)、

展示统计资料所描述的数量多少:形象图(物形图、饼形图、柱形图)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简单的概念理解、应用)

1、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的含义。

总量指标:又称绝对指标,简称绝对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例如:2000年中国GDP为89404亿元。

(2)总量指标的分类:

①按其反映总体内容不同:总体总量与标志总量

总体总量:指总体单位总数

标志总量:指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如:研究某地区的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情况时,

“职工总人数”为总体总量,

“工资总额”为标志总量。

对于一个特定的总体,只存在一个总体总量,但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②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时期数、流量),一段时间内所达到的总规模,可累计相加,与时长相关

时点指标(时点数、存量),某一时刻所达到的数量状态,不可累计,与时长不直接相关。

如:总产值、销售量为时期指标;

年末人口数、年末银行存款余额为时点指标

3、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的概念;

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也称为相对数。

(2)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123为无名数(抽象无单位),4为有名数(有单位)

①成数②系数和倍数③百分数、千分数、万分数④单名数和复名数

(3)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

(一)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数*100%

(二)结构相对数

=结构相对数/总体数值*100%

(三)比例相对数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同一总体另一部分数值*100%

(四)比较相对数

=甲地区某指标数值/一地同统一指标数值*100%

(五)动态相对数

=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100%,例GDP发展速度

(六)强度相对数(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体对比)

=某一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的指标数值*100%,例城市人均银行网点数

第五章 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重要,与第七章有

关,考计算方法)

1、平均指标意义与特点

(1)平均指标概念和作用

含义:同质总体某一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总体的代表值,它描述分布数列的集中趋势。

作用: ①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的平均水平 ②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水平 ③可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④利用平均数还可以进行推算和预测

(2)平均指标的种类

数值: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位置:众数、中位数 2、算术平均数

(1)基本计算公式

=同一总体的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同一总体的总体总量 例:某班平均成绩,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2)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直接加总除以总单位数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① 根据单项数列计算

为相应的频数

112212n n n Xf X f X f X f X f f f f +++==+++∑∑

② 根据组距数列计算(X 为各组组中值)

1212n n f f f f

X X X X X f f f f =++⋅⋅⋅+=⋅∑∑∑∑∑

3、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4、几何平均数

简单几何平均数的计算(利率,累乘)

加权几何平均数的计算

5、众数与中位数

掌握单项数值数列的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

6、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关系,会通过这个关系来判断数据的分布形态 PPT 第五章有图 左偏对称右偏

7、变异度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概念: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的差异程度。

作用:①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②衡量现象变动的稳定性和均衡程度。③是计算抽样误差和确定样本量的依据。

种类:①全距、四分位差、平均差(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②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离散系数)。

③偏度(偏斜程度)、峰度(尖峭程度)。

8、变异度指标的计算

全距,未分组数据R = 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组距分组数据R 最高组上限 - 最低组下限

标准差和方差,简单算法,加权算法

变异系数的含义、种类、计算以及应用。

含义:是各种变异指标与算术平均数对比得到的相对数,反映总体各

单位标志值变异的相对程度。

种类: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V

应用:用在数据水平差距大和计量单位不同的情况

9、了解偏度和峰度的判断准则

偏态系数=0为对称分布峰度系数=3扁平程度适中

偏态系数> 0为右偏分布峰度系数<3为扁平分布

偏态系数< 0为左偏分布峰度系数>3为尖峰分布

第六章概率和概率分布(不重要,小题,非计算,3~4分)

1、概率基础(是理解后面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础)

概率基本性质与基本运算

基本性质:

非负性:对任意事件A,有0 P 1

规范性: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即P ( ) = 1;P ( ) = 0

可加性:(1)若A与B互斥,则P ( A∪B ) = P ( A ) + P ( B )

(2)推广到多个两两互斥事件A1,A2,…,A n,有P ( A1∪A2∪… ∪A n) = P ( A1) + P (A2) + …+ P (A n)

基本运算:

对任意两个随机事件A和B,它们和的概率为两个事件分别概率的和减去两个事件交的概率,即

P ( A∪B ) = P ( A ) + P ( B ) - P ( A∩B )

概率分布:

(1)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及其期望和方差(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超几何分布);

①二项分布(X~B(n,p)):

{}

)!

(

!

!

式中:

)

,

,2,1,0

(

x

n

x

n

x

n

C

n

x

q

p

C

x

X

P x

n

x

x

n

-

=

=

=

=-

E ( X ) =np, D ( X ) =npq

当次数n很大,成功的概率p很小时,二项分布的概率可近似于泊松分布。(n >20)

② 泊松分布(P(λ))

{}),,2,1,0(!e n x x x X P ===-λ

λ E ( X ) = , D ( X ) =

— 给定的时间间隔、长度、面积、体积内“成功”的平均数

e =

x —给定的时间间隔、长度、面积、体积内“成功”的次数

③ 超几何分布(h~(n,N,M)),N 为总数,M 为特定结果数,n 试验

次数

p q N M p N n N npq X D np X E -==--==1,,1)(,)(

(2)常见的连续型分布及其期望方差(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

①正态分布

()∞

<<∞-=--x x f x ,e 21

)(2221

μσπσ

f (x ) = 随机变量 X 的频数

= D ( X ) , = E ( X ),x = 随机变量的取值 (- < x < ) 。 决定曲线的高度,决定曲线的平缓程度(越小越陡峭),即宽度

② 标准正态分布

)1,0(~N X Z σμ-=

对于一般正态分布,即X ~N (

, ),有

⎪⎪⎭⎫ ⎝⎛-Φ-⎪⎪⎭⎫ ⎝⎛-Φ=≤≤σμσμa b b X a P )(

会计算不同随机事件的概率

2、极限定理(了解)

大数定律,观察次数越多,平均数越稳定

中心极限定理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可看做正态分布(总体平均数为

数学期望, 为方差)

第七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重要,计算题)

1、抽样调查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即非全面调查,从总体中按照一定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统计调查。分为概率抽样(随机抽样)和非概率抽样(重点、典型抽样)。 特点:①非全面。②随机原则抽取样本。③用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推断总体指标数值。④产生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2, 总体(研究对象全体,用N 表示,确定的)、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用n 表示,不确定的,每次的样本都随机);总体指标(参数)与样本指标(统计量);

3、样本量和样本可能数目;

(n≥30)称为大样本, n<30)称为小样本,样本可能数目=样本可能个数(跟抽样方式、取样要求相关)

4、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放回抽样,进行n次抽取可看成是进行n次相互独立的实验。

不重复抽样:不放回抽样,进行n次抽取可以看成是一次同时抽取n个样本单位,n次抽取不是相互独立的实验。

5、抽样分布:样本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等样本指标。

当我们用样本指标去推断总体指标时,进行推断的理论依据就是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抽样分布是研究样本分布与总体分布之间关系的桥梁。

6、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

(1)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

①重复抽样下:1,总体方差已知。2,总体方差未知

②不重复抽样下的抽样分布。

(2)样本比例(成数)的抽样分布

①重复抽样下,大样本的情况下,服从正态分布②不重复抽样下。

(3)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

①样本方差是总体方差的无偏估计量

②卡方分布(样本来自正态分布)

7、参数估计的一般问题:估计量估计值;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估计量优良的标准;

估计量: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的名称,如样本均值。

估计值:估计量具体的值。

点估计:用样本统计量的某个取值直接估计总体的估计值。

区间估计:指用样本统计量给出总体参数估计的区间范围

估计量优良性标准:无偏性(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数学期望等于总体参数)、有效性(估计量的方差越小,越有效)、一致性。

8、总体均值、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P157

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1)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或非正态总体、大样本,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为正态分布。

(2)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小样本的抽样分布为自由度为(n-1)的t分布。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

9、影响置信区间宽度的因素分析;

置信水平越高,置信区间宽度越长

样本量越多,置信区间宽度越短

10、必要样本量的计算;

11、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抽样平均误差:反映抽样误差一般水平的指标。通常是指抽样平均数的标准差或抽样成数的标准差。

抽样极限误差也叫置信区间,即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抽样误差不超过某一给定的误差范围。

(1)、抽样平均误差(u)是实际计算出来的

(2)、抽样极限误差()是人为确定的

(3)、概率度(t)表示抽样极限误差为抽样平均误

差的若干倍

(4)、置信度: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抽样极限误差即抽样误差范围可以用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来表示。

第八章假设检验(重要,大题,一个题目进行检验)

1、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建立;

(1)什么是原假设?

①待检验的假设,又称“0假设”

②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反对的假设

③总是有等号=, £或³

④表示为 H

(2)什么是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①与原假设对立的假设

②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支持的假设,总是有不等号:¹, <或>

③表示为 H

1

H

:m <某一数值,或m >某一数值

1

:m < 3910(克),或m >3910(克

例如, H

1

2、显著性水平与P值,与第一类错误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P值来进行决策;(1)什么显著性水平?

①是一个概率值

②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的概率

被称为抽样分布的拒绝域

②表示为α (alpha)

常用的α值有, ,

④由研究者事先确定

(2)什么是P 值

①是一个概率值

②如果原假设为真,P-值是抽样分布中大于或小于样本统计量的概率

左侧检验时,P-值为曲线上方小于等于检验统计量部分的面积

右侧检验时,P-值为曲线上方大于等于检验统计量部分的面积

③被称为观察到的(或实测的)显著性水平

H0能被拒绝的最小值

(3)利用P值进行检验

①单侧检验

若p-值 > α,不拒绝 H

若p-值 < α, 拒绝 H

②双侧检验

若p-值 > α/2, 不拒绝 H

若p-值 < α/2, 拒绝 H

第一类错误(弃真错误)

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

会产生一系列后果

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α

被称为显著性水平

3、1-α,α,β,1-β的含义及关系;

第一类错误(弃真错误)

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

会产生一系列后果

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a

被称为显著性水平

第二类错误(取伪错误)

原假设为假时接受原假设

第二类错误的概率为b (Beta) H

检验

决策实际情况

H

为真H

为假

不拒绝H

0正确决策

(1 – a)

第二类错

误(b)

拒绝H

0第一类错

误(a)

正确决策

(1-b)

4、假设检验的思路和程序;

假设检验的步骤

提出假设

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

规定显著性水平a

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作出统计决策

5、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判断和执行;双侧:

1.属于决策中的假设检验

2.不论是拒绝H

0还是不拒绝H

,都必需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

3.例如,某种零件的尺寸,要求其平均长度为10cm,大于或小于10cm均

属于不合格

我们想要证明(检验)大于或小于这两种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种是否

成立

4.建立的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应为

H

0: m = 10 H

1

: m ¹ 10

单侧:

1.将研究者想收集证据予以支持的假设作为备择假设H

1

例如,一个研究者总是想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

一个销售商总是想证明供货商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备择假设的方向与想要证明其正确性的方向一致

2.将研究者想收集证据证明其不正确的假设作为原假设H

3.先确立备择假设H

1

(单侧的备择假设是支持自己反对别人)

6、一个总体的均值、比例的单侧与双侧检验 P192

特殊:未知总体方差小样本为t分布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大题,软件应用分析)

1、相关的概念与种类

(1)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函数关系:

1.是一一对应的确定关系

2.设有两个变量x 和y ,变量y 随变量x 一起变化,并完全依赖于

x ,当变量x 取某个数值时, y 依确定的关系取相应的值,则称y 是x 的函数,记为y = f (x),其中x 称为自变量,y 称为因变量

3.各观测点落在一条线上

相关关系的例子

商品的消费量(y)与居民收入(x)之间的关系

商品销售额(y)与广告费支出(x)之间的关系

粮食亩产量(y)与施肥量(x1) 、降雨量(x2) 、温度(x3)之间的关

收入水平(y)与受教育程度(x)之间的关系

父亲身高(y)与子女身高(x)之间的关系

区别:

1、函数关系中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

相关关系中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

2、函数关系变量之间关系可以用方程y = f (x)表示出来

相关关系不能用一定的方程表示

3、函数关系是相关关系的特例,函数关系是完全的相关关系。(联系)(2)相关关系的种类和判断

一、按相关的程度分为:

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不相关

二、按相关的方向分为:

正相关、负相关

三、按相关的形式分为:

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

四、按影响因素的多少分为:

单相关、复相关

2、会根据简单相关系数的数值和符号判断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种类和程度。 对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度量称为简单相关系数r 。 1. r 的取值范围是 [-1,1] 2. |r |=1,为完全相关

r =1,为完全正相关 r =-1,为完全负正相关

3. r = 0,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相关

4. -1r <0,为负相关

5. 0

6. |r |越趋于1表示关系越密切;|r |越趋于0表示关系越不密切 3、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1)相关分析:

1. 从一组样本数据出发,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

2. 利用所求的关系式,根据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或控制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取值,并给出这种预测或控制的精确程度 (2) 区别:

①相关分析中,变量 x 变量 y 处于平等的地位;回归分析中,变量 y 称为因变量,处在被解释的地位,x 称为自变量,用于预测因变量的变化

②相关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 x 和 y 都是随机变量;回归分析中,因变量 y 是随机变量,自变量 x 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非随机的确定变量

③相关分析主要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回归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变量 x 对变量 y 的影响大小,还可以由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4、拟合优度的计算:可决系数R 2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

……可决系数是评价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强弱的重要指标。

()()

()

()

∑∑∑∑====---

=--==

n

i i

n

i i n

i i

n

i i y y y y y y y y SST

SSR

r 12

12

12

12

2ˆˆ1ˆ

……取值范围在 [ 0 , 1 ] 之间

……r 2 1,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的越好;r 2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的越差 ……判定系数等于相关系数的平方,即r 2=(r )2

5、最小平方(和)法(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思想; 原数列的观测值与方程的估计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原数列的观测值与方程的估计值的离差总和为零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直线来代表x 与y 之间的关系与实际数据的误差比其他任何直线都小

6、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系数的解释;

x y 10ˆˆˆββ+=

其中: 是估计的回归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 是直线的斜率,它表示对于一个给定的 x 的值,是 y 的估计值,也表示 x 每变动一个单位时, y 的平均变动值

重点掌握如何根据Excel 回归结果分析回归方程,并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点预测。

第十章 时间序列分析指标(重要)

1、时间序列的概念 (1)时间序列的含义

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也称时间数列。

(2)时间序列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个是资料所属时间,一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计指标数值。 (3)时间序列的种类

绝对数数列(时期数列:一段时期内总量的排序、时点数列:某一时点上总量的排序)、相对数数列:一系列相对指标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平均数数列:一系列平均指标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 2、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1)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

前者: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具体指标数值(表中的每个数值),说明现象在某一时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后者:某一现象总体在不同时间上取值的平均数,说明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不同类型的时间数列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2)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 ① 时期指标的序时平均数计算 直接加总算算术平均数

②时点指标的序时平均数计算;P234 (1)根据每日时点资料计算

(2)根据间断相等的时点资料计算

(3)根据间断不等的时点资料计算(加权计算) ③相对数序列和平均数序列的平均数计算P236

(3)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前者: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说明现象在观察期内增长的绝对数量 后者:观察期内各逐期增长量的平均数 ,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平均增长的数量

3、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1)发展速度:定基与环比;

定基: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3

12,n a a a a a

环比: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

3

12,,

n a a

(2)增长速度:定基与环比;

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3)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4)平均发展速度几何平均法求法(水平法)

12

01

1

n

n n

n

n

n n a a a a x x a a a a R

-=

⨯⨯⨯

==

=∏

4、计算和运用速度指标应该注意的问题:增长1%绝对值。 速度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二增加的绝对量=前期水平/100

第十一章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小题,非计算)

1、时间序列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含义

①长期趋势:由于某种根本原因的影响,在长时间内,持续增长或减少。

② 季节变动: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岁季节的转变而引起周期性变动。如农业,空调衣着

③ 循环波动:社会经济现象以若干年为周期波浪式的变动。虽长短不一,幅度不一致

④不规则变动:由于意外偶然性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无周期随机拨动,如地震。

2、了解长期趋势预测的方法:时据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回归分析)

3、了解时间序列的季节变动分析

第十二章 统计指数(重要)

1、狭义指数与广义指数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从狭义上讲,指数是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2、指数的分类P280

按说明现象的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 个体指数是指反映个体现象或个别事物的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如个别产品的产量指数等.

• 总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是我们要特别研究的指数.

按指标的不同作用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 数量指标是反映事物的规模或总量的指标,如产品产量,职工总数等 • 质量指标是反映事物的性质,质量或管理水平的指标,如产品的成本,价格,商品流通率,劳动生产率等.

3、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的含义

综合指数是指用综合法加总总体个部分数值来计算的指数。

指数化因素和同度量因素

指数化因素:指在指数分析中被研究的指标,如物价指数中的价格、物量指数中的物量。

同度量因素:指把不同度量的现象过渡成可以同度量的媒介因素,同时起到同度量和权数的作用。如物价指数中的物量,物量指数中的价格。

4、拉氏指数的特点,拉氏综合指数的计算

5、帕氏指数的特点,帕氏综合指数的计算

10001010100

00

p p q q p L p q p q L q q q p L L p p p q

q q p

--=

=

∑∑∑∑∑∑∑∑因物价变动而增减的物值:因物量变动而增减的物值: 1101

1

1

11110

1

1

1

p P q

q p P p q p q P q q q

p P P p p p q

q q

p --=

=

∑∑∑∑∑∑∑∑因物价变动而增减的物值:因物量变动而增减的物值:

拉氏指数按基期权数加权(将同度量因 帕氏指数按报告期权数加权(将同度量因素固定 素固定在基期,而不论其性质如何) 在报告期,而不论其性质如何)

6、平均指数(算术平均指数、调和平均指数)的计算

110

1.,p q p q

K K p q ==计算个体指数。。

00

q

q

K q p K q p

=

∑∑00

q

q

K q p K q p

=

∑∑

7、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法,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是指在经济意义上和数量上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指数,如无量指数、物价指数与物值指数。 几种常用的指数体系

1、销售额指数=物价指数×销售量指数

销售额增减额=因物价变动而影响的增减额+因销售量变动而影响的增减额 2、总产值指数=价格指数×产品产量指数

3、生产费用指数=单位成本指数×产品产量指数

生产费用增减额=因单位成本变动而影响的增减额+因产品产量变动而影响的增减额

4、产品产量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人人数

产品产量增减额=因劳动生产率变动而影响的增减额+因工人人数变动而影响的增减额

(2)因素分析法:在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变动时,为了观察某一因素变动的影响而将其他因素固定下来。又叫连环替代法。

统计学原理暨南大学第八版课后答案

统计学原理暨南大学第八版课后答案 1、33、点P(-5,-7)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单选题] * A. (-5,-7) B. (5,7)(正确答案) C. (5,-7) D. (7,-5) 2、8.如图,一副分别含有30°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图形,则∠BFD 的度数是( ) [单选题] * A.15°(正确答案) B.25° C.30° D.10° 3、47、若△ABC≌△DEF,AB=2,AC=4,且△DEF的周长为奇数,则EF的值为()[单选题] * A.3 B.4 C.1或3 D.3或5(正确答案)

4、16.我国古代著作《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正式引入负数,若气温升高时,气温变化记作,那么气温下降时,气温变化记作()[单选题] * A.-10℃(正确答案) B.-13℃ C.+10℃ D.+13℃ 5、若2? =3,2?=4,则23??2?等于( ) [单选题] * A. 7 B. 12 C. 432(正确答案) D. 108 6、6.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y)|x≥y,x∈A,y∈A}中元素的个数是( ) [单选题] * A.1 B.3 C.6(正确答案) D.9 7、4.在﹣,,0,﹣1,4,π,2,﹣3,﹣6这些数中,有理数有m个,自然数有n个,分数有k个,则m﹣n﹣k的值为()[单选题] *

A.3(正确答案) B.2 C.1 D.4 8、13.设x∈R,则“x3(x的立方)>8”是“|x|>2”的( ) [单选题]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正确答案)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第三象限的角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单选题] * A. {α|180°<α<270°} B. {α|180°+k·360°<α<270°+k·360°}(正确答案) C. {α|90°<α<180°} D. {α|90°+k·360°<α<180°+k·360°} 10、在0°~360°范围中,与-940°终边相同的角是()[单选题] * 140°(正确答案) 500°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1分=10分)二、判断题(10×1分=10分) 三、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四、简答题(2×6分=12分)五、计算题(4题共48分)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总论 P.2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涵义,并且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工作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y ) P.11—P.13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量化尺度特征功能举例 1、定类尺度确定类别分类民族的测量 2、定序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分类排序考试成绩等级的测量 3、定距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无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智商的测量 4、定比尺度确定类别有序排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有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乘除体重的测量何谓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两者有何区别?1定类尺度是确定事物类别的计量尺度---高一个层次 2定类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现象并予以归类---可将所区分的类别按高低,大小,好坏,强弱,优劣等顺序做有序排列。 3定类不能进行数的比较和数学运算--能进行大小比较。 何谓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两者区别定距尺度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某些数值相差的距离的尺度---最高的数据计量尺度 缺乏绝对零点---有,0 2. 0只表示一个值,即0值---0是绝对零点,表示没有 3.只能加减,不能乘除---加减乘除,高层次的各种统计分析。 P.13—P.14 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 1、概念总体(也称为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同质个体的集团)。 2、特点·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1、总体单位除了必须具备同质性外,还必须具备1、差异性(或变异性)性,否则

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提纲(12-19课) 一. 语言知识提要 I.12—19课的所有动词的直陈式现在时变位及其过去分词 动词过去分词构成: 1. 第一组规则动词:将词尾-er变为é ,(发音不变,写法变化)。 如:aimer ─>aiméparler ─>parlé 2. 第二组动词,将词尾-ir变为i,(词末r消失)。 如:finir ─>fini choisir ─>choisi 3. 不规则动词(第三组): être, faire, avoir, savoir, ouvrir, vouloir, écrire, pouvoir, prendre, recevoir, suivre, voir, conna?tre, lire, courir, vivre, boire, croire, falloir, pleuvoir II. 语法 1. 代词(注意代词形式、代指成份及在句中位置):重读人称代词;副代词y, en;直接宾语人称代词;间接宾语人称代词;自反代词 2. 部分冠词(第13课) 3. –ment构成的副词(第12课) 4. 国家及城市名前介词的用法(第17课) 5.tout 作为代词、形容词、副词的用法 6. 命令式构成及用法(第13课) 7. 时态(构成及用法):最近将来时(第12课)最近过去时(第14课)复合过去时(第18、19课) 二. 主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复习课后MOTS ET EXPRESSIONS 部分) 1. avoir l’air 2. partir pour, partir de... 3. Il faut faire... 4. ne... rien , ne... plus, ne...jamais 5. venir de/du... venir à / en / au... 6. quitter un lieu/ une personne 7. n’avoir qu’à faire... 8. téléphoner à... 9. arrêter de faire... 10. finir qqch. / finir de faire qqch. 11. Il est (c’est) + adj. de faire qqc h. 12. trouver qqch./qqn. + adj. 13. penser à qn. / qch. penser de qn. /qch. (Que pensez-vous du cours de fran?ais? Que pensez-vous de notre professeur de fran?ais ?) penser que + 从句(Je pense que le cours de fran?ais est intéressant.) 14. beaucoup, un peu, peu, assez, trop, très 等程度副词的用法。 15. beaucoup de, un peu de, peu de, assez de, trop de等数量副词短语的用法。 16. 序数词的构成。 17. 表示天气的词汇及句型。 三. 考试题型、分值安排

2014年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其答案参考要点

2014年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其答案参考要点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注意保密严禁散发 单选10道,10分;多选10道,20分;辨析题3道,30分;论述题2道,40分。考试范围为8—12章,选择题均在前面给的学生用题库中,辨析题与论述题主要内容都在复习提纲。 辨析题必须先判断正确与否,然后回答其理由(相当于判断加简述)。 判断题和论述题全部在以下12个复习题中。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请从总布局的形成和重要意义角度复习) ⑴提出及其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 从“两个文明”,到“三大建设”,再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先进的发展理念。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纲领,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⑶内容及其关系: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内涵丰富、联系紧密,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五位一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总布局,蕴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总目标,体现了社会要素与社会系统的统一,构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总布局,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与时代潮流的统一,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纲领;五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总布局,蕴含着社会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结构关系与社会动力机制的统一,构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要更加主动运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规律,把各项建设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构架,以文化建设为内核,以社会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 2、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⑴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公有制是就所有制性质而言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⑵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

统计学原理韩兆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韩兆洲期末考试复习 提纲(总2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章绪论(小题) 1、统计的含义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 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1)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的特征;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例:制造业企业是一个总体、由所有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所组成,每一个制造业企业都是一个总体单位。 特征:同质性(都是制造业)、大量性、差异性(不同的总体单位间,除了某方面必须有共性之外,其他方面的差异性,如员工人数等等) (2)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总体单位有限为有限总体,总体单位无限称为无限总体 (3)标志、变异与变量 标志: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由标志名称+标志值构成。 变异:可变的品质标志 变量:离散变量、连续变量,(指的是标志,不是标志值)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 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所有公民 总体单位:每一位公民 标志名称标志值 国籍:中国(不变标志) 姓名:张三(品质标志) 性别:男(品质标志) 民族:汉(品质标志) 婚姻状况:已婚(品质标志) 数量标志: 家庭成员数:4人(离散变量) 年龄:50(连续变量) 身高:172cm (连续变量) 体重:(连续变量) 收入:2000元/月(连续变量) (4)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 离散变量:以整数出现 连续变量:可做无限分割的变量 在某些特殊场合,连续变量可做离散化处理。(当人口按年龄分组) (5)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由指标名称+指标值组成。 例:工业普查 总体:工业企业 总体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

学校期末考试备考指南与复习资料

学校期末考试备考指南与复习资料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校期末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检验的重要环节。备 考期末考试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合理的复习资料。那么,如何备考期末考试? 如何选择适合的复习资料呢?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详细的备考指南和复习资料推荐。 1. 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在备考期末考试之前,第一步是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不同学科的考试内容 不同,一些学科可能还有实践或实验环节。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笔记等,了解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考试形式和要求,可以帮助你制定 合理的复习计划。 2.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备考期末考试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首先确定备考时间,合理分配每一 科目的复习时间。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和学科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天的复 习进度。记得给自己留有时间来休息和放松,避免过度疲劳。 3. 制作复习提纲和笔记 制作复习提纲和笔记是备考期末考试的重要步骤。通过整理知识点、归纳概念、列举例子等方式,制作一份清晰的复习提纲可以帮助你理清知识的脉络和关键点。同时,复习过程中记得做好笔记,可以帮助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1 多种形式的提纲和笔记 复习提纲和笔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线性提纲、思维导图、表格、图表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可以使复习的过程更加高效和有趣。 3.2 复习提纲和笔记的更新和修复 随着复习的进行,你可能会发现之前制作的复习提纲和笔记有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在复习的过程中,及时更新和修复提纲和笔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4.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备考期末考试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定时定量地进行复习,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对于复习和考试都是至关重要的。 5. 考试技巧的学习和掌握 备考期末考试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掌握一些考试技巧也是必要的。例如,学会审题、合理安排答题顺序、掌握时间分配等技巧可以帮助你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 6. 复习资料的选择和推荐 备考期末考试需要合适的复习资料。下面将推荐一些常用的复习资料类型和途径,供大家选择参考。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统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复习总要求:结合每章节后客观题和作为作业布置的计算题) 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 1、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P5 三个含义:统计工作(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三者关系:统计工作(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基础; 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的产物。 统计学是统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统计实践,又高于统计实践,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2、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统计学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社会性 3、统计的作用(功能):1、信息功能2、咨询功能3、监督功能 4、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 统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唯物辩证法、社会经济学、数学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及其他相关的方法 统计工作过程P10-11:(统计任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管 理),三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各环 节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重点掌握内容:(能联系实际进行判断) 5、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P11—16 (1)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简称总体。 总体特点: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或差异性) 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2)标志与指标.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指标(统计指标)是说明现象总体量的特征的概念。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数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总量指标 质量指标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是:第一,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指标都是可量的,而标志不一定是可量的。标志则有两种,一种是数量标志,另一种是品质标志,其表现是概念或文字说明。两者的联系是:第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没有标志就没有指标;第二,指标与标志如同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样可以相互转化。 (3)变异、变量和变量值.变异:一般意义上为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具体表现上的差别.包括质(性质、属性)的变异和量(数值)的变异。严格上仅指品质标志的不同具体表现。 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值:变量的数值表现。 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统计学原理-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提要A

《统计学原理-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辅导 第一部分关于课程期末复习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2010级会计专业1、2、3、4班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考核主要指平时作业,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学习过程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出勤率,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三、命题原则(围绕会计学部2010级会计专业《统计学》复习提纲分析得出) ⒈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统计学原理-理论与方法》文字教材范围之内。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期末命题的覆盖教材第一~第七章,必须熟练掌握复习提纲注明的重点章节。 ⒊试卷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各层次题目在试卷中所占分数比重大致为:一般了解10%左右,掌握30%左右,重点掌握60%左右。 ⒋试卷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等级在试卷中所占比重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注意,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会尽可能兼顾,在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四、试题类型及其结构(按以往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题型推测) ⒈期末考试题型 (1)判断题:占全部试题的15% (2)填空题:占全部试题的10%。 (3)单项选择题:占全部试题的10%%。 (4)多项选择题:占全部试题的10%。 (5)简答题:占全部试题的15%。 (6)计算分析题:占全部试题的40%。 五、其它说明 答案要求以教材为准,单选和多选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填空题要求对基本知识准确掌握。简答题要求回答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要点。计算分析题要求学生会利用公式和统计数据,模仿计算,并联系实际做出概括性分析。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一般为120分钟。考试时,要求学生携带计算器。

《统计学概论2》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4610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管理类专业开设。 开课学期:一般可在第二学期开设。 学时与学分:课堂学时:32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二、开课目的 统计学概论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关系和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基于数据,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从数据中得到有关信息的分析工具,可用于经济、管理等各个研究领域。统计学概论是财经类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运用统计数据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实证分析技能,建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想;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各分支学科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能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以提高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4.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统计理论与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及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指数体系 一、总量指数与指数体系 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的关系。指数体系的构成。 二、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 加权综合指数体系及其应用。简单介绍加权平均指数体系及应用、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及应用。 第四节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实际中常见的几种指数,如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六、教学学时分配统计学概论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表

南昌航空大学 数据结构复习(有试题,有答案)

《数据结构》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数据结构的概念及基本结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及其存储结构 算法的特性,会计算时间复杂度 第二章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表示,掌握插入和删除操作,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表示,掌握单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 第三章 栈的定义及特点,栈的顺序存储表示 队列的定义及特点,链队列的插入和删除,循环队列的判空判满条件 第四章 串的概念及常用操作,掌握模式串next函数的求法 第五章 特殊矩阵的存储表示,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示, 会求广义表的头部和尾部 第六章 树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二叉树的性质,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二叉链表 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 层次遍历操作 会对二叉树进行先序,中序,后序线索化操作 树的存储结构――-孩子兄弟表示法 树,森林,二叉树三者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它们遍历的对应关系 掌握哈夫曼树的构造,会求树的带权路径长度WPL 第七章 图的定义和术语,图的邻接矩阵表示法,邻接表,逆邻接表 掌握图的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广度优先搜索算法 最小生成树――普里姆算法和克鲁斯卡尔算法, 会对AOV网进行拓扑排序 会求AOE网的关键路径,关键活动 第九章 顺序查找表,有序表的折半查找,索引查找表及其平均查找长度ASL 二叉排序树的建立和删除操作,会计算其平均查找长度ASL 掌握将二叉排序树转换成平衡二叉树的旋转处理方法, 哈希表的概念,掌握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除留余数法 掌握处理冲突的方法――线性探测再散列及平均查找长度ASL ――二次探测再散列及平均查找长度ASL 第十章 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 会写上述排序算法每趟排序的结果,并对其进行排序性能分析(稳定性,时间复杂度等)期末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期末复习计划提纲

期末复习计划提纲 一、复习目标 1. 确定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和技能。 2. 分析掌握程度,确定重点和薄弱环节。 3.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二、重点知识点复习 1. 添补知识漏洞,查漏补缺。 2. 复习重难点知识,加深理解。 3. 做相关练习,提高应用能力。 三、薄弱环节的攻克 1. 分析薄弱环节原因,找到解决方法。 2. 多做练习题,找到自己的错误模式。 3. 理清概念,找到相应的解题技巧。 四、整体复习方法 1. 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安排每天的复习内容。 2. 制定合理的休息时间,保证好的学习状态。 3. 以模拟考试的形式检验复习效果。 五、记忆技巧 1. 制定合理的记忆方法,如制作思维导图、图表、关联法等。 2. 创造多样化的记忆环境,如音乐、颜色、场景等。 3. 多次复习和回顾,巩固记忆效果。 六、合理利用资源

1. 合理选择教材和参考书,多渠道获取知识。 2. 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视频等。 3. 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多方位交流学习经验。 七、提前规划复习时间 1.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尽早开始复习。 2. 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坚持按计划完成任务。 3. 紧密配合学校的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好各科目的复习进度。 八、积极心态 1. 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取得好成绩。 2. 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适度放松心情。 3. 多鼓励自己,相信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九、复习方法的灵活运用 1. 根据不同科目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 2. 多种复习方法结合使用,提高学习效果。 3. 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复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辨析题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区别与联系p22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含义、作用与区别 二、论述题 1.数学的特点:作为科学的数学的特点(恩格斯);作为教育学科的数学特点(米山国藏) 2.数学课程的现代发展:注重问题解决、大众数学、数学应用;大众数学的三层含义(可以填空) 首次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是在1961和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发端于1990年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颁布的时间:2001,2003,初中与高中实验区实施新课程的初始时间:2001,2004,江苏进入实验新课程时间2005。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3大背景:社会背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现实背景(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课程设置)、基础研究(学科基础、学生基础、教师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由4个板快组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的6个课程主题词分别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三、填空题 1.宏观的数学方法主要包括:公理化方法、数学建模方法、随机思想方法。 2.影响数学课程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体系、学生心理基础。 3.PISA考查的重点是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2000重阅读、2003重数学素养、2006年重科学素养测试。

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由模块组成,包括5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系列 教学发生的2个必要条件 教学理论主要关心的2个问题:教师的教如何影响学生的学;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产婆术) 昆体良的主要教学法思想(5条):班级教学制、量力性原则、教是为了不教、学习与休息相结合、反对体罚。 如何评价教师的教: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素:目标(15)、内容(15)、过程(25)、方法(25)、效果(20)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课堂观察、表现性评价、数学测验 四、简答题 1. 数学发展史上的4大高峰: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公理化数学、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希尔伯特为代表的公理化数学、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 2. 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经历如下5次转折与飞跃:从算术到代数、从代数到几何推理、从演绎几何到解析几何、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数学。 3. 20世纪国际数学教育5次规模大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世纪初的贝利—克莱因运动(改革中心是注重学生的函数思维);五六十年代的“新数学运动”(其有两个思想基础:数学本身的变革和课程观念的变革);70年代回到基础(其出发点是要引起对基本技能的重视);80年代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80年代数学教育的核心);90年代的建构数学。 数学素养的3个维度:过程、内容和背景 4. 美国NCTM颁布的4个标准的年代与名称:1989年《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1991年《数学教学的职业标准》、1995年《学校数学的考核标准》、2000年《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与标准》采用标准的3大原因:保证质量、明确目标和促进改革 1949年建国后第一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颁布的年份1952年 首次提出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是在1961和1963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

复习指南:高校期末考试备考技巧分享

复习指南:高校期末考试备考技巧分享 引言 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期末考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期末考试的 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前途发展。因此,备考期末考试是非常关键的。然而,很多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惑。本文将分享一些有 效的备考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高校期末考试。 I.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要想顺利备考期末考试,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合理的复习计划 应该充分考虑到时间管理和个人的学习习惯。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制定复习计划:1.1 分配时间给各科目 首先,查看期末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时间表。对于每个科目,估计需要花费多少 时间进行复习。根据科目的难易程度和个人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合 理安排休息和娱乐时间,以保持身心健康。 1.2 制定每日复习计划 根据每个科目的复习时间,制定每日的复习计划。将每天的时间划分为若干个 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专门用于复习不同的科目。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合理安排 每天的复习时间,以避免过度疲劳。

II. 整理笔记和教材 在备考期末考试时,整理好笔记和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整理笔记和教材,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方便后续的复习。 2.1 整理笔记 查看所有课堂笔记,并将其整理成清晰、有条理的笔记。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标记来强调重点和难点。如果有遗漏或不清楚的部分,及时补充和请教老师或同学。 2.2 阅读教材 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标记重要段落和关键概念,用自己的话总结每个章节的要点。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帮助记忆。 III. 制作复习提纲和笔记卡片 制作复习提纲和笔记卡片是一种常用的备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记忆重要概念。 3.1 复习提纲 根据教材和课堂笔记,制作一份详细的复习提纲。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整理出来,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复习提纲可以帮助学生们系统地复习和回顾知识点。

暨南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招生科目2022年《统计学》考试大纲【模板】

暨南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招生科目2022年《统计学》考试大纲 目录 一、考查目标 (1)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一)试卷满分与考试时间 (1) (二)考试方式 (1) (三)试卷内容结构 (1) (四)试卷题型结构 (2) 三、考查范围 (2) 四、试题示例 (4) 五、参考资料 (6) 一、考查目标 统计学考查内容主要包含统计学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要求考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问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与考试时间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统计学原理(75分) 第二部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7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60分) 2.计算题(90分) 三、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统计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 第四节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 第五节调查误差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程序 第二节统计整理的审核和分组 第三节分布数列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第二节相对指标 第五章平均指标和变异度指标 第一节平均指标 第二节变异度指标 第六章抽样调查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第七章相关与回归 第一节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直线相关与简单直线回归分析 第三节曲线相关与曲线回归分析 第四节时间数列自身相关与自身回归分析第五节复相关与复回归分析 第六节应用相关与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时间数列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述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 第九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指数的意义与分类 第二节综合指数 第三节平均指数 第四节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法 第五节指数数列 第六节常用价格指数计算 第二部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第一节随机事件及其运算 第二节事件的概率 第三节概率的性质 第四节独立性 第五节条件概率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第一节随机变量 第二节离散随机变量 第三节连续随机变量 第四节方差 第五节随机变量的其它特征数

北京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往年复习提纲

信息学院《数据结构与算法A》期末考试 1.考试时间和地点 考试时间:2018.01.03周三上午8:30 - 10:30 考试地点:等通知 2.考试题型 填空、选择、辨析与简答、数据结构或算法的设计和分析、数学证明 注意: (1)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题只要写明基本思想、无歧义即可,必要时加上足够的注释。 (2)对于算法中直接使用的类和函数(例如栈、队列的函数),应该先写ADT,并简单说明算法中用到的重要函数的功能、入口参数、出口参数。 3.考试范围和重点 7-12章,以本文最后的内容为复习重点,尤其是★标岀部分为重中之重。 考试时如果涉及到本大纲没有列出的内容,那么试卷中会给出足够的泄义和性质。 4.考场安排和注意事项 1)没有正式选课的旁听同学,请不要来考场。 2)请随身带好您的学生证(或其他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笔和涂改工具参加考试。 3)考试形式为闭卷,可以使用计算器。 4)考前10分钟,请大家把书包、课本、讲义、作业本、自带的草稿纸等放在教室前而的讲台和窗台上,只需要留下学生证(或其他可以证明身份的证件),笔和涂改工具。教室淸理T•净后,可以提前5分钟发放试卷(带有草稿纸和答题纸,可以撕下来),从前排向后排发放。注意在试卷纸和有效答题纸上写上姓名和学号,并且一泄要在试卷纸的诚实答题宣言旁边的姓名和学号栏签名(否则,试卷计零分)。 5)我们统一发草稿纸,不够可以随时举手要。 6)请大家注意考场纪律,不要交头接耳,私下讨论。考试时对试题有疑问,可以举手,待监考老师来到旁边时,再请向监考老师询问。 7)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中间不休息。提前15分钟提醒大家整理试卷,注意写好姓名和学号。 8)监考老师宣布“考试时间到”以后,请大家停笔(不停笔的同学,监考老师有权没收试卷并宣布作废),把草稿纸和答题纸放在试卷上面,使姓名和学号朝外(诚实答题宣言旁边的姓名和学号朝向最外而),对折以后放在桌面上。监考老师收卷淸点无误,并宣布 “全班同学都可以离开了”以后方可集体离开。注意,不要把试卷题带岀考场,否则将讣零分。

人力资源复习大纲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提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大纲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3种: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具体分值如下所列:1、判断题,30分 共30题,要求同学们对所给的内容进行判断。2、单项选择题,30分 共20题,主要考察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3、多项选择题,40分共20题,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课件中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和理解。 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判断题 1.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所有劳动者。对 2.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鲜明的名族性。对 3.人力资源只受内部环境如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等的影响。错 4.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责任只由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承担。错 5.高层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可以和基层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不同。错 6.公司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或产品、市场的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对 7.构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同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分 析。对 8.价值链是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的,而市场链则以边际效益最大化 为目标。错 解析:价值链是以边际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而市场链则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决定市场,所以要讲价值链;在新经济条件下,用户决定企业,所以必须谈市场链。海尔实施“市场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SBU(策略事业单位,即自主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要把外部竞争的压力传递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创新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美国沃顿商学院一位教授对此的评价是:如果海尔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上也将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无往而不胜。 9.在企业规模拓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担当协调性服务职能,相当于救火 队员和保姆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以“人才化管理”为理念,其实质是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点(最新、最全、最精)

提高数学成绩的“五条途径” 1、按部就班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强调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基本训练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高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4、重视平时考试出现的错误。定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5、重视课本习题训练。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熟记书本内容后将书后习题认真写好,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你将书本内容记牢,还辅助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公式定理能够运用的恰如其分,以减少考试中无谓的失分。 快速提高数学成绩的“五大攻略” 攻略一:概念记清,基础夯实。数学≠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特别是“不定项选择题”就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要把已经学过的教科书中的概念整理出来,通过读一读、抄一抄加深印象,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 攻略二:适当做题,巧做为王。有的同学埋头题海苦苦挣扎,辅导书做掉一大堆却鲜有提高,这就是陷入了做题的误区。数学需要实践,需要大量做题,但要“埋下头去做题,抬起头来想题”,在做题中关注思路、方法、技巧,要“苦做”更要“巧做”。考试中时间最宝贵,掌握了好的思路、方法、技巧,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也不容易犯错。 攻略三:前后联系,纵横贯通。在做题中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绝不能“傻做”。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穿透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特别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添法很有规律性,在做题中要特别记牢。 攻略四:记录错题,避免再犯。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同学们常会一次又一次地掉入相似甚至相同的“陷阱”里。因此,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做题中就要及时记录错题,还要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以后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毕竟,考试当中是“分分必争”,一分也失不得。 攻略五:集中兵力,攻下弱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如果试题中涉及到你的薄弱环节,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