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学设计《赤壁赋》《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苏轼、姚鼐二人从山水中汲取力量、完成心灵自救的智慧。

2.理解二人的现实选择并体会其精神品格。

3.尝试将二人的自救智慧迁移运用到我们的心灵自救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学习主题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有的挫折是很多年无法跨过去的坎儿。在我教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个“L同学”,他平时特别热情开朗,很喜欢找我聊天。原本以为他会成为一个毕业后频繁联系我的朋友,没想到他高考考砸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联系过我,没回过学校,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到现在,十二年过去了,我彻底没有了他的消息。每每想到他,我就很遗憾,也很难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无论是高考失利的L同学,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学习心灵自救的方法。

语文老师能教给大家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汲取营养。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自然情怀散文单元,向作家们学习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可对自己进行心灵疗愈。今天,我们就向苏轼和姚鼐学习,二人在历经人生大困境大变故之后,能主动亲近山水,从赤壁的“水与月”、泰山的“山与日”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创作了《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赤壁的“水与月”、泰山的“山与日”到底给予了二人怎样的力量?又是如何疗愈了他们受伤的心灵呢?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从“赤壁水月”和“岱宗山日”看中国文人的“山水”式自救。

二、学习苏轼如何自救

核心问题:赤壁的“水月”如何疗愈了苏轼。

(一)苏轼的困境是什么

明确:“乌台诗案”后身处绝境,被贬之后大材无用。

(二)如何自救——水月角度

《赤壁赋》的情感是明确而曲折的,苏轼将“乐”“悲”“喜”这三种情感都写到了极致。这三种情感与“水月”有关吗?

1.“乐”与“水月”有关吗

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如仙境般的清幽“水月”抚慰着苏轼的心灵,让他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忧愁,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探究:作为自然美景的“水月”并不能真正抚平苏子内心的伤痛,于是,他一边“击空明兮溯流光”,一边不经意间道出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心声。“香草美人”作为忠君爱国的代称,自屈原伊始,就是中国文人对君主最含蓄又最直接的表白。苏轼用一“望”字形象地刻画了他与政治理想的距离。正所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于是他假托“客”之口吻、借黄冈之赤鼻矶搭台唱戏,上演了一出破解千古之谜的大戏。

2.“悲”与“水月”有关吗

问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请找出与“水月”相关的句子,并说出“水月”对“悲”的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明确:“客”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由“月”而起,眼前的“水月”曾经见证过英雄曹操的辉煌功绩:他“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样的曹操恐怕是“客”此刻心中最艳羡的对象,然而现在“水月”仍在,“一世之雄”却不在了。如此完美的大英雄尚且痛苦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何况像自己这种身居闲职、无所作为的小人物呢?这哪里是“客”一个人的悲,这分明是中国文人集体的悲:一悲“人生苦短”,二悲“个人渺小”。

探究:仔细想想这悲的底色,何尝不是儒家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孜孜追求?如果审视“客”思考问题的方式,他将历史英雄与永恒时空对比,将自己“渔樵江渚”与历史英雄“舳舻千里”对比,将渺小个人与茫茫宇宙对比,将短暂人生与无穷长江对比……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令“客”深陷思维陷阱,不能自拔。

3.“喜”与“水月”有关吗

问题: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水月”有什么特点,蕴涵了哪些道理,解决了什么问题。

提示:第四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由开头至“而又何羡乎”,第二层由“且夫”至结尾。

明确:

第一层:苏子面对客提出的千古难题,并未掉入“客”的思维陷阱,而是就地取材,从眼前的赤壁“水与月”说起,他既看到水“逝”,更看到水“未尝往”;他既看到月“盈虚”,更看到月“未消长”。万事万物既有“变”的一面,亦有“不变”的一面,“变”与“不变”是共存的,应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到这里,苏子成功地将“客”的“二元对立思维”引导为“统一辩证思维”,黑白对立的关系也转化为太极图阴阳互为一体的关系,于是得出了“物我无尽”的结论,第一重“人生苦短”之“悲”至此亦可化解。

第二层:第二重“个人渺小”之悲,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呢?这切切实实的痛苦怎么办?苏子没有逃避,仍然就地取材,继续借助“水与月”来破解这个千古谜题。“水与月”是兼有“无禁”和“无尽”两种特性的。“无禁”,是因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重点在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无尽”,是因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重点在于“得”与“遇”的不刻意、不追求。取用“无禁”,方能“无尽”取用。如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与苏子、与“客”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根本没有“个人渺小”的问题,只是欲望出现了偏差而已。

探究:追溯思想源头,并非苏轼首创。当我们为苏轼的智慧拍案叫绝时,却发现战国时代的庄子就说过:“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苏轼辩证统一地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得出的“万物皆一”的结论,均源自庄子的道家思想。可见,这“喜”的底色就是道家顺应自然、万物皆一的思想,而“喜”的思维方式则是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

4.总结“水月”疗效

明确:统观全文,“赤壁水月”以其“清幽美景”抚慰了苏子,以其“思辨之理”疗愈了苏子,以其“无尽取用”成全了苏子。

5.反观苏轼用“水月”自救的方式

明确:他虽被贬黄州,却化被动为主动,泛舟赤壁静享“水月”的清幽美景;当悲愁来袭时,他运用“水月”进行哲学思辨以消解悲愁;继而将“取用无禁”的清风“水月”作为“无尽取用”的对象,并融入其中,其乐融融。这就是苏轼用“赤壁水月”自救的方式。

(三)自救效果

明确:“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重新定义了“功业”二字,高度评价了人生“三起三落”中的“三落”。如他诗词所描述的,他被贬惠州爱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儋州爱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肃贪倡廉,整顿官场;兴办教育,引领后学……这样的苏轼又何尝不是建功立业呢!

小结:综合评价苏轼的心灵自救过程,先是在儒家遇困,继而寻求道家帮助,道家赐予力量之后再次回到儒家的世界,就像一个动态的太极图一般。

三、总结学习苏轼心灵自救方法

在教师的总结中,请学生自审自评:是否有意识地思考整理学习的原则、思路、方法等。首先是学习原则,以文章为本,资料为辅。其次是学习思路:什么困境、如何自救、自救效果。再次是学习方法:角度要小,思考要深,“水月”小细节里隐藏着大秘密,从“水月”的特点到作用,再到背后蕴涵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