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

篇一: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

第一小节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

《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

《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

《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

《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

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

《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

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

《秋收》(1933)

《残冬》(1933)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

《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

《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

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

《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

《锻炼》(1948,严仲平)

《多角关系》(唐子嘉)

《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

《当铺前》(王阿大)

《水藻行》(财喜、秀生)

《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

《烟云》

《三人行》

第二小节概述

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

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创作充分适应了

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2、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以描写社会的“全般”见长,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

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过精细观察,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客观叙述,并以此取舍情节,创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

长史。

“茅盾模式”的创造开创了左翼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主流范式,是对五四的“个人化”

和“情绪化”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中过分追求直觉与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反拨。

论述茅盾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与鲁迅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不同。其作品按时间排列起来,可谓提供了20世纪上

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从叙事角度而言,其小说常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的表现,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的身份与五四时的个人立场叙述不同,所持的是一种社会化、集体化的立足点。其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

体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2、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作家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

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其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件、客观环境造就的。故而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其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与鲁迅往往重从人物的精神去展现人物性格、命运不同。这一转移与第一个十年强调文学与思想革命的关系,第二个十年更强调文学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革命的关系的文学思潮的演变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性格塑造更能体现第二个

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3、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A、前者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轮船老板王伯申、《清明前后》的林永清夫妇等,勾勒出了20世纪前半世纪民族资本家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既写出了其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趋向,

又展示了现代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

B、其女性主要又两种类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和谐、匀称,与传统的

东方女性有着更多的精神联系;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代表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炯异于传统东方女性,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

也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

a、她们否认既定的道德,认为使自己愉快便是道德。不依恋感伤过去,亦不冥想未来,着

重现在。

b、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受,厌恶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的泼辣的个性,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相通。本来她们不是革命者,但只要环境转变,是能够革命的。她们有趋向极端、易于动摇的一面,但也有着对封建的叛逆方面。

4、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其两种文学人物,主要生活在都市。与其他两种都市文学的表现形态相比,即与用城乡对比表现乡村的善良人性和都市的罪恶人性,或用现代人的感觉来体验都市相比,他属于历史斗争派模式,以都市中阶级的对峙、人与人的斗争作为

主线表现一个亢奋、变化的贫富差别显著的城市社会。

5、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不同于鲁迅的

单纯而严正的短篇小说的布局追求。可见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

6、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又调

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篇二:毕业论文定稿试论茅盾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和方法

试论茅盾小说心理描写的特点和方法

马青玉

内容摘要:茅盾擅长于人物心理刻画,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对于显示人物心

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时代风云具有重要意义。茅盾小说描写人物心理,微妙复杂而有着清晰的发展轨迹,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描写方法灵活多变,兼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深入细致。

关键词:茅盾小说心理描写

如果说,“世界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于人”,那么,这人“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于人的内心活动。人的内心活动是人的全部特征的最真实、最微妙的反映和秘密所在。所以,离开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将人写活,必然是句空话。中外许多小说作家都擅长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我国现代小说名家鲁迅、巴金、郁达夫、丁玲、老舍、张爱玲、钱钟书等无不具有高超的心理描写的才能,茅盾也不例外。不过,心理描写对茅盾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形成有别于他人的特点。茅盾在创作之前,对小说文体已有精深的研究。他将“心理解析的精微真确”作为近代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而且认为心理描写“属于高度技巧的范畴”。茅盾坚信文学的构成全靠艺术,而且,一向具有极大的艺术“野心”和很强的精品意识,因此,在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决不会放弃对“高度技巧”的熟练把握。处女作《蚀》三部曲问世,就显示了“描写偏重于心理方面”的显著特点,尽管人们对它的思想倾向褒贬不一,但是,却毫无例外地充分肯定了心理描写的才华,连那位竭力批评者钱杏邨也高度赞扬作者“很精细的如医生诊断脉案解剖尸体般的解析青年的心理。尤其是两性的恋爱心理,作者表现的极其深刻”,还有人称茅盾“是现代中国女子底心理底最好的描写者”。而后,茅盾坚持把揭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为自己刻划人物的主要目标。“心理解析的精微真确”是他刻划“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最得心应手、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段。

茅盾小说中有些次要人物,除了微妙的心理活动以外,很少其他外在的行动,然而,就凭这些心灵的活动已活现在读者的眼前。比如,吴荪甫太太林佩瑶,作者主要描写她整天捧着雷鸣生死离别般的委托她保管的夹着枯萎玖瑰花的《少年维特之

烦恼》而遐想,丈夫多次当场目击而未能觉察其中奥妙。这个多次出现的典型细节传递出吴少奶奶难言的心灵信息;对充满理想的青春年华的追恋,对当年志同道合的恋人经久不衰的深情,与丈夫心灵隔膜同床异梦的感情隐痛等等。再

如四小姐蕙芳,作者每次落笔也总是洞察她最深层的心理活动,所以,尽管着墨不多却颇有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茅盾不仅时时处处不放过一切机会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而且习惯于在关键时刻用较长的文字集中笔力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强化人物最具特色的性格。比如,这个四小姐蕙芳从坟墓般的乡下封建家庭来到花花世界上海,很快失去了陪伴多年的僵尸般的父亲这个精神伴侣,置身于时髦青年男女频繁交往之间,很快,心理失去了平衡。对外界新的气息,她想拒绝而不能,想接受而不敢,于是无所适从。心烦意乱,几乎失去常态。这种心境经作者几次点染逐步明朗。至十八章,作者不惜用二分之一以上的文字集中描写蕙芳这种心境恶性膨胀,继承父亲遗教苦读《太上感应篇》静修,出现与单相思中的范博文在公园作爱失去宝贵处女红的恶梦,埋怨家人将自己遗忘,巧妙“幽禁”,最后,经新女性张素素一番苦心开导、鼓励、怂恿,终于怀着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被拉进了神秘的丽娃妲村的摩登男女群。通过这大段的心理描写,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蕙芳形象的升华。又如经济教授李玉亭奔走于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见风使舵,两面讨好,既担扰失去一方,又伺机选定稳当主子。随着情节的发展,读者心目中这一印象逐步形成。至第十章,作者又用较长的一段文字描写李玉亭在吴荪甫客厅的复杂心理活动。那天,李玉亭来到吴公馆,因一时无人接待,自疑遭到吴府冷落,于是想一溜了之,然而觉得这样不辞而去恐怕欠妥。忽然大厅里传出一阵笑声,在李玉亭听来仿佛是说:“关在那里了,一个奸细!”他心跳得卜卜的响,手指冰冷。于是产生一种变态心理:“既然疑心我是侦探,我就做一回!”正当他凑近大客厅门钥匙孔去偷听时,忽然又转了念头:“何苦呢!我以老赵的走狗自待,而老赵未必以走狗待我!”于是,颓然落在椅子里。这般较长的心理剖析,对刻划李玉亭的微妙性格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至于对那些主要人物,作者更是习惯于精心安排一系列较长的文字,有时甚至是完整的章节,一次又一次地揭示他们的内心秘密,或展示不同侧面,或显示不同进程,或提示大处,或显示了细部,这样综合起来就显示出人物的全部心灵。

心理活动是人物主观的、秘密的内心活动,从这个角度讲,主观性是其重要特点。但是,这种主观的内心活动如果完全脱离外在的客观世界,成为绝对的主观的

东西,那么在文学作品中便失去了意义。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总是扎根于现实,反映客观世界,“个别人物心灵中发生的过程乃是历史运动的反映”。不过,不同作家的作品由于题材、主题、人物不同,由于反映现实表现时代的方式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所以,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客观性的强弱不等。茅盾坚信“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他将这一基本观念渗透到文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他认为,广大读者所渴求了解的是“此一时代社会各方面动态的心理”。在谈及文学时代性的著名论文《读〈倪焕之〉》中,曾批评“五四”以来一些作品描写青年恋爱心理未能写出这种心理的时代特点。茅盾在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由于热衷于描写直接反映时代的政治、经济题材,提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主题,由于他集中精力描写“时代舞台的主角”,表现他们的时代命运,这必然使他那些全力描写的人物心理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这些人物的心理,既不是远离社会、超越时代的个人情思,也不是社会矛盾的在人物心灵上间接的、曲折的、微妙的投影,而是特定时代重大社会矛盾在人物心灵中直接的、强烈的反响,是个人的理想、愿望、事业、命运与社会发生尖锐矛盾冲突所引起的激烈的心理活动,是他们所属阶级、阶层共同的时代心理。茅盾之所以特别倾心于时代女性,就在于她们与时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心系时代。茅盾曾说《蚀》三部曲“要写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由于心理描写是作者该划人物主要的艺术手段,人物鲜明而独特的思想性格主要通过微妙的心理来体现,所以,从某种角度说,整个作品所展现的正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中复杂的心灵历程,无论是亢昂、兴奋还是幻灭、动摇,或者是变态的追求,都与大革命时代三个阶段的政治斗争形势息息相关,没有这些斗争便没有她们这些变幻多端的心绪。时代女性是如此,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也是这样。吴荪甫、林老板、老通宝等人都密切关注着外界事态的发展,他们时而兴奋,时而懊丧,时而热烈,时而冷寂,时而舒坦,时而紧张,这一切都随着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动荡而变化,离开了时代的动荡,他们的心灵便成了一片空白,他们便不成其为活生生的人。

正由于茅盾笔下这些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力全部来自时代,一刻也不离开时

代,所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不仅是时代风云在人物心灵所引起的反响,而且也真实地再现着时代风貌,时代的动荡是人物心灵活动的源泉,而人物变幻不定是照见时代面

影的一面镜子。我们从《蚀》、《虹》、《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得到大量的时代信息。如果说,为全面把握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面貌和动向,除了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外,还需要借助力其他事态、人物动作描写的话,那么,人们通过赵惠明的心灵变化便能洞察《腐蚀》所反映的时代的全部真相。因为这是一部日记体心理小说,作品所写的一切,包括事件、人物行动、环境、气氛等等已统统化为日记主人最秘密的内心活动,离开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品便不复存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全在人物心灵之中。由于《腐蚀》以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的皖南事变为背景,由于主人公赵惠明处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之中,由于赵惠明又是个头脑精明、思维精细的女强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受特别真切和深刻,所以,我们从赵惠明复杂、细腻、起伏、多变的心理活动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皖南事变前后国统区“尖海茫茫,狐鬼满路”的罪恶环境,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重大的政治事件;这里既有国民党特务组织对革命者和进步群众盯梢、杀害和心灵腐蚀,甚至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反革命阴谋事件,又有蒋汪特务暗中勾结,联合反共,这里既有共产党人“不淫不屈”英勇牺牲,也有误入歧途的失足青年力图冲出魔窟,向人民走来。

茅盾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尽管微妙复杂,变幻起伏,然而并非模糊不清,杂乱无序,与其他作家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相比,呈现特别清晰、严格的心理轨迹和程序,具有鲜明的逻辑思辨色彩。这与这些人物的内心共性有关。由于茅盾所专心描写而且取得成功的人物,大多是生活的强者,对生活都很理智、认真、执着,习惯思考,善于判断,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既是内心情绪的波动,又是内心理智的推理和判断,往往层次分明,逐层展开,表现出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赵惠明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对复杂的事态和人际关系作出敏锐、精细的判断,尤其是与形形色色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无不情绪紧张,煞费心计,反映敏捷,表现出女强人思辨的清晰和灵活性。吴荪甫与屠维岳异常冷静、精明、敏捷,这一主一仆初次相见,一个早已有心投靠。这一对精灵鬼各怀鬼胎,一进

一退,一守一攻,或以攻为守,或以守为攻,两颗心忽远忽近,忽亲忽疏,最后各有所得,心心相印,结成吴屠主仆同盟,一个无意中喜得千里马,一个如愿心偿,终于遇上伯乐。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都展开了一番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紧张、微妙的情绪起伏,又有严密、精细的推理、判断。这次相见之所以如此拿人,就在于双方心理活动的精彩。

这种人物心理活动强烈的思辨色彩和心理轨迹,不仅反映了矛盾尖锐、勾心斗争的人际磨擦,而且表现于人们日常平淡的交往中,即便拉拉家常,也常常心灵程序清晰、严密,环环相扣,逐层展开,颇为拿人。《霜叶红似二月花》很大部分章节是写儿女情、家务事,正是这些很不起眼之处恰恰成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这主要得力于作者绝妙的心理描写。这里我们不妨以婉小姐与弟媳恂少奶奶、弟弟恂如两次交谈为例,以窥一斑。

婉小姐与恂少奶奶是一对有知识、有心眼、有经验近于中年的女子。婉小姐在恂如心目中威信颇高,今天少奶奶决心向精明的姑子(她称之为姊姊)吐吐心里的隐痛;而姊姊对弟弟夫妻之间的不愉快早已有所觉察,今天也有意向这位精明的弟媳(她称之为嫂嫂)探个明白。于是,别有心计的拉家常开始了。少奶奶先问姊姊提起家中店铺经营不善,姊姊说,对此弟弟该知道吧。双方都有意将话题引向恂如。经过一番迂迥,姊姊终于直言弟弟“近来他老是失魂落魄的,我看他是心里有事。嫂嫂!??”姊姊点明弟弟的心事,但又停止,因为这类事情最好还是让弟媳自己道出为妥。弟媳虽然希望趁早将此隐事告诉姊姊,但此事又毕竟难以直言。于是,她们之间展开了一场似进似退、半推半让的心理战。姊姊说:“老太太说他是想出码头去谋事,莫非他是为了这一点点不称心么?”这是试探。弟媳说:“哎,要是当真如此,倒也罢了,”半吞半吐说了一句已改口:“不过,婉姊,你猜他是什么心事?”先否定姊姊的猜测,却不亮自己的底牌,又请姊姊继续猜测。姊姊密切注意弟媳的表情,不再正面猜测。于是,弟媳主动点出心事的范围:“我知道他这样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整天没精打采是为了一个女的!”姊姊半信半疑分析,故意表示如果弟弟与一些不三不四的女人相好,自己作为姊姊不会不知道。弟媳说:“嗨!如果是不三不四的女人,”斟字酌句后惨然笔道:“我也犯不着放在心上!”这是欲进先退,倘若丈夫与不三不四的女人相好,作为妻子不可能不放在心上,这里故作大量,一定另有文章。姊姊见弟媳

态度闪烁,估计内中必有讲究,于是,体贴小声问:“难道恂如弟在外边勾搭上什么人家人,什么好人家的姑娘么?”弟媳叹息说:“如果是不相干人家呵??”显然是相干的亲友家的女子。接着弟媳苦笑,请姊姊“你息去问他罢!”经过这几个回合,这场心理战告一段落。这里一个似乎无意试探,一个佯装防守,其实双方都在揣摩、迎合对方心理,表现出清醒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不约而同地运用“排除法”,顺顺当当地沿着同一方向靠拢,终于使恂如“失魂落魂”的原因基本明朗。

篇三:茅盾文学创作论文

茅盾文学创作论文

摘要:“作为文学家的茅盾,时时被革命家的茅盾的潜在的敏感和政治意趣

从《子夜》的结构看茅盾对文学的艺术追求

从《子夜》的结构看茅盾对文学的艺 术追求

《子夜》是茅盾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它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很突出。其结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集中体现了茅盾对文学的艺术追求。 《子夜》结构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她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矛盾,纷繁的线索,瞬息万变的斗争,广阔的生活场面,集中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加以表现,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显示出高超的结构艺术才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茅盾“写大时代”、写“全般社会”的艺术追求。 首先,它以波澜壮阔的总体结构展现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的都市生活。在这部书中,作者共写了九十多个人物,涉及到思想、政治、经济等许多领域。它通过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和矛盾,构成了一系列的情节、一系列的具体事件,前后勾联,结构缜密,波澜迭起而不迷乱,主次穿插而浑为一体。小说以上海这个典型的大都市作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吴荪甫为中心安排了“吴公馆”、“交易所”、“裕华丝厂”三个主要活动场所,这样就便于各种错综矛盾冲突的展开。吴公馆是各种人物活动的舞台,差不多所有的矛盾冲突都牵动着吴公馆的兴衰史;交易所瞬息万变,更有利于展开各种矛盾冲突,不论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斗争,或者是军阀混战和投机市场的微妙关系,或者

是农村阶级斗争和金融市场的曲折关系等,都得到集中的表现;裕华丝厂主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斗争的主要场所,而且也可以把都市和农村的矛盾联系起来。这种典型环境的安排,使各种矛盾冲突可以在不同的场所得到最集中的表现,显得结构紧凑,宏大缜密。这种“大关节”与“小关节”互相配合,紧密衔接,协调一致的艺术效果,正是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才能的体现。 其次,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的故事线索,主次分明、交错推进,有条不紊地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小说的开端提出了三条线索,但又以一条枢纽性的主线贯穿始终,这就是以吴荪甫发展“事业”的活动为轴心,以同他发生直接矛盾的几个方面为描写重点,形成了主线发展和几条支线起伏的网状整体结构。吴荪甫的活动,关联着交易所公债买卖的狂潮起落,上海丝织业盛衰,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双桥镇的农民革命。他的家庭和他的社交活动又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小说相应地形成了上述几条贯穿全篇始终的线索。而在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中,又穿插一些小线索。譬如,写裕华丝厂的工人罢工斗争,作者不仅写了工人群众的悲惨生活,也写了资本家的反动面目,资本家走狗的虚伪阴险,黄色工会内部的互相倾轧,以及地下党领导人物的路线分歧等等。由于作者事先在构思上“用过一番心”(“并非凭一时的冲动写

茅盾: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第一节茅盾生平及小说创作 一、茅盾生平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沈永锡是一个"维新派"的医生。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读过《三字经》,也上过新学,家庭开明,可以自由地读《三国》、《水浒》和《聊斋》等闲书。中学时代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因反对学监的学潮曾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 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并在《学生杂志》、《学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作家之一。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921年,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这年1月,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接手主编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即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此后,他便同时活跃在文学和革命这两个领域,一面参加新文学的建设,一面从事革命工作。 从1922年到1927年,茅盾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方面处于先锋地位。同时,又是政坛上最为活跃的文学家。1925年底,当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第二年年初赴粤,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在去南昌途中受阻于庐山牯岭。 1927年8月,从牯岭到上海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说。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外两个中篇《动摇》和《追求》。1930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蚀》三部曲"。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他最初的笔名就是"矛盾"二字(《蚀》原稿署名"矛盾",发表前经编辑叶圣陶改为"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还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幻灭》《动摇》和《追求》的小说,如叶绍钧的《倪焕之》、柔石的《二月》,在文学史上统称为"幻灭小说",此外,还有也以大革命失败为背景,但情绪则以愤激为特点的作品,如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 篇一: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 第一小节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 《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 《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 《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 《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 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 《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 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 《秋收》(1933) 《残冬》(1933)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 《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 《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 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 《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 《锻炼》(1948,严仲平) 《多角关系》(唐子嘉) 《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

《当铺前》(王阿大) 《水藻行》(财喜、秀生) 《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 《烟云》 《三人行》 第二小节概述 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 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创作充分适应了 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2、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以描写社会的“全般”见长,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 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过精细观察,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客观叙述,并以此取舍情节,创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 长史。 “茅盾模式”的创造开创了左翼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主流范式,是对五四的“个人化” 和“情绪化”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中过分追求直觉与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反拨。

谈谈矛盾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特点

谈谈矛盾建立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特点 茅盾这位中国现代文坛上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将,他不仅在理论上宣传了革命的文艺思想,更以他丰厚的创作实践充实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阵地。作为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茅盾,他的作品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洞察,抓住现实生活内在根本的东西,提炼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主题,并能在历史发展的总的流向,上把握革命发展规律,预示革命必将战胜反革命的前景.在此,我们以小说为主,对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作一点浅论。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文学作品真实,及时地反映时代特征。茅盾的小说最擅长于这一点,他总是选取这富有时代意义的题材,进行迅速而又艺术地再现当时的重大矛盾和斗争,纵观其创作,我们可以看出茅盾的作品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始末;小说具体描述了“五四”前夕顽固地主,新兴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霜叶红于二月花》);三十年代我国在帝国主义掠夺下,从城市到农村经济面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中,各个阶层尤其是民族资本家和农民的生活与命运《子夜》、《多角关系》.《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抗战时期上海各阶层人民思想的动态(《第-阶段的故事》《锻炼》),抗战中期“皖南事变”前后国统区特务统治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投敌活动《腐蚀》),抗战后期中国资产阶级的挣扎苦斗而终于在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如剧中《清明前后》),显然,体现了具有编年体和史诗的特点。 茅盾小说不仅善于选取其有伟大时代意义的题材,展现广阔的生

活画面,而.且还能对题材进行深入开掘,揭示独到而深刻的思想意义。三十年代初,正当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激烈进行的时候,茅盾以《子夜》这部宏篇巨著参加了这场论战,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深刻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非常微弱,因而当时的中国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这部艺术巨著所提供的精深思想和丰富内容来说它应该算是革命现实主义一次成功的实践。它的成功不仅显示了茅盾个人在创作上的新的努力,同时也有力地标志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继《阿Q正传》之后-座新的里程碑。从“五四”运动到《子夜》完成,茅盾在文艺思想方面基本上完成了他的自我改造工作,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文学家。同样在《腐蚀》中,茅盾对于蒋记特务和汪记特务暗中勾结的罪恶勾当,揭露得也是入木三分。作者以惊认的敏感,洞察了敌特内幕的一-切。从而使人们尽早识破“蒋汪合流”的真面目,这部作品是及时暴露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共投敌的罪恶活动的重要作品之一。叶圣陶赞扬茅盾的创作“是兼具文艺家写创作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而外,茅盾还具有革命家和史学家的特点,不仅如此,他常善于鸟瞰全局、把握整体,把反映历史的-个个侧面都连接起来,就构成整整一个时代的大的画图,他的作品思想深邃气势宏大,能给人以冷静客观.明晰透彻的美感。

关于茅盾的几次论争述评

关于茅盾的几次论争述评 茅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然而,他的文学地位却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论争。本文将从几次茅盾论争的背景、争议焦点以及评价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述评。 一、“白话文运动”中的茅盾论争 20世纪初,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了一场“白话文运动”,旨在推崇白话文并倡导文学革新。当时,茅盾以其代表作《子夜》等小说的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这一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他的文学地位却受到了不少批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批评意见是:“他的风格过于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这种批评主要来源于当时的旧文人阶层,他们认为茅盾的文学风格过于简单朴素,不够华丽、精致,缺乏文人气质和雅趣。然而,这种批评却被后来的文学史家们所否定。他们认为,茅盾的文学风格正是其作品的精髓所在,他的写作风格与当时的“白话文运动”相契合,体现了白话文的简洁明了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文艺复兴”中的茅盾论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化界发生了一次“文艺复兴”运动,旨在批判当时的文艺作品过于浅薄、庸俗,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茅盾也被卷入了这场争论之中。 在这场争论中,茅盾被批评为“文化上的投机者”,因为他的作品过于注重现实主义,缺乏思想性和文化传承的深度。这种批评主要

来源于当时的左翼文艺界,他们认为茅盾的作品过于反映社会现实,而忽视了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然而,这种批评也被后来的文学史家所否定。他们认为,茅盾的作品正是在现实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求平衡,并且茅盾的作品中也存在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 三、“文革”中的茅盾论争 1960年代,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茅盾再次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在这个时期,茅盾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文艺家”,因为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反映旧社会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不符合革命精神和时代要求。 然而,茅盾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一些肯定。有些文艺工作者认为,茅盾的作品虽然反映了旧社会的现实,但是也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和历史启示,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茅盾的作品也被广泛地传阅和研究,甚至成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志性文学作品之一。 四、综合评价茅盾的地位和作品 综合上述茅盾论争的历史背景、争议焦点以及评价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茅盾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历史进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其次,茅盾的作品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论争,这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界和社会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念。然而,这些争论并不能

严谨的思索 艺术的鉴赏——浅读茅盾《读<呐喊>》

严谨的思索艺术的鉴赏——浅读茅盾《读<呐喊>》 摘要:茅盾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读〈呐喊〉》中茅盾最先挖掘了鲁迅作品的的思想的深刻,格式的特别。以独特的文学批评风格肯定鲁迅作品所表现的离经叛道,反封建反礼教,精辟论述“阿Q相”的社会意义,高度评价鲁迅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描写。 关键词:茅盾;鲁迅;《呐喊》;《读〈呐喊〉》 一、《读〈呐喊〉》-------发现鲁迅 茅盾的文学批评从2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茅盾对整个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茅盾的批评活动中,最早开了研究鲁迅的先河。 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等诸多名篇问世后,虽然大部分人都惊叹于作品内容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但是总集《呐喊》出版以后,及时作出评论的也只有茅盾的《读〈呐喊〉》和成仿吾的《〈呐喊〉的评论》,在当时这两篇文章的反响并不大。1921年茅盾最早发表了《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对鲁迅的小说《故乡》、《风波》,作出了高度评价,茅盾写到:“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还高度赞赏了《风波》:“把农民生活的全体创作的背景,把他们的思想强烈的表现出来。”紧接着,1923年《呐喊》出版以后,茅盾就在《文学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鲁迅小说的评论《读〈呐喊〉》,对作品的思想,风格,题材题目等作了精细的分析。茅盾与鲁迅在五四时期共同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且同属于上海左翼文坛,茅盾是“人生派”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标准与批评目的就是“表现人生与指导人生”。在20年代初,茅盾就揭露当时文坛存在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问题,提出要注重艺术上崭新的探索。 二、严谨挖掘思想深刻性艺术鉴赏写作风格 茅盾对于鲁迅这部作品的批评主要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坛状况,立足原著作出评论的。 首先,茅盾从历史的高度来把握,把鲁迅小说放到历史的发展中来论述,说明鲁迅创作在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以具体篇目而论,在《读〈呐喊〉》中评价《狂人日记》是“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把《呐喊》置身于当时的文坛背景下加以评论,茅盾谈到“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闪了过去。”其中对于《狂人日记》的一个评价是“还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传统的旧礼教在这里受到最刻薄的攻击,蒙上了“吃人”的罪名,”茅盾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狂人的疯狂和周围人的“吃人”以及狂人自己本身无意识的吃人,论述了鲁迅的这篇《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对封建礼教和传统吃人思想的战斗檄文。其次在挖掘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方面,高度评价鲁迅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描写,认为《阿Q 正传》是作者忠于现实人生的一幅写照,精辟论述“阿Q相”的社会意义,总结了《阿Q正传》之所以可贵和流行极广的主要原因,认为在《阿Q正传》中:“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来了,这一评价将阿Q形象提到了艺术典型的高度来认识,使阿Q相成为鲁迅小说研究中的一个突破点。也奠定了以后对于鲁迅研究的基础认识。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作者:郭志云 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04期 摘要:茅盾对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理论贡献体现在明确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厘清了文体的流变问题、预见了文体的开放发展。茅盾丰富的报告文学创作一方面发挥了报告文学轻骑兵的功能,彰显批判性的战斗品格,另一方面优化了纪游体报告文学的结构,突出政论性的文体特征,还丰富催生了报告文学多样化的文体形态。同时,茅盾积极发挥作为文学编辑的功用,重视扶持报告文学作家成长,助推了文体的大众普及。 关键词:报告文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4-0005-06 翻阅已有研究成果,对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文体的研究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丁晓原、段百玲、王欣荣都曾围绕这一论题进行过史料梳理式的探讨,肯定了茅盾在其文学生涯中对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不俗贡献。“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对现代报告文学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1 ] 等论调几乎是同时期研究者得出的基本共识。进入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在文学走向式微的文化语境下却逆流而上、佳作频现,但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却未能共生共荣,反而是体系凌乱、愈发尴尬。茅盾在报告文学理论与创作中的独特意义鲜有人提及,便是绝佳的注脚。自然,就茅盾而言,相比于《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洋洋洒洒的小说文本和《鲁迅论》《王鲁彦论》《夜读偶记》等这类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学批评作品,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之间的关系辨析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但就报告文学文体自身来说,这种富有时代感的再审视的缺失将是致命的。作为一种强化非虚构性、社会性的时代文体,报告文学毫无疑问最能够担当起记录与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乡村国是》《浦东史诗》《县委书记》《上海表情》等报告文学文本“应时而作,为时而歌”,所掀起的社会影响力让这一年轻的文体逐渐走入文坛中心地带,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艺术力量。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新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报告文学文体的合法性遭到了不少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报告文学已经不合时宜。喧哗与骚动的背后,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未能深入,未能很好地指导创作与实践。当此背景下,重新梳理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细致审视二者之间或明或暗的交互关系,既是茅盾研究得以全面深化的一个维度,更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走向系统深入的必由之路。事实上,茅盾的报告文学理论与创作,时至今日仍然散发着与时俱进的重要价值,彰显着茅盾在文艺理论方面眼光的前卫与独到。 一 国际报告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的工业化社会,并且很快地掀起一股世界性的潮流,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举世无双的时代的文献记录。”[ 2 ] 而就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而言,虽然早在晚

茅盾与节本《红楼梦》议论文

茅盾与节本《红楼梦》议论文 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文学高手的笔下,“琐屑的故事”往往就充注着写实精神与社会意义,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删掉了前者,后者也就不复存在,茅盾与节本《红楼梦》。 茅盾先生并非专门的红学家,但在红学发展的历史上,他却做了一件连专门的红学家都不曾考虑和尝试,因而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事情,这就是:亲自动手对《红楼梦》进行删削和压缩,从而完成了节本《红楼梦》的叙订。 茅盾叙订节本《红楼梦》是在1934年的春天。当时他居于上海,正与鲁迅、瞿秋白等一起,聚集于“左联”的旗帜下,积极从事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而他自己的笔墨生涯也处在一个新的高潮之中: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整体场景为表现对象的系列小说次第展开,继长篇《子夜》之后,又发表了《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一系列短篇作品,以及大量的、杂文、随笔和速写;文学编辑和文学批评事业硕果不断,著名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选编完成并出版,广有影响的“作家论”等理论评论文章频频问世。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茅盾为什么还要挤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节本《红楼梦》的叙订?已知的直接缘由是因为开明书店老板张锡琛,向茅盾提出了这方面的邀约,而张与茅盾都是浙籍文人,一向多有交情,故茅盾无法拒绝。至于张锡琛之所以选中茅盾承担节本《红楼梦》的叙订,除了因为茅盾是著名作家和学者,具有非凡的艺术鉴赏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他深知茅盾极为熟悉《红楼梦》。据钱君匀回忆,1926年的一天,张锡琛曾亲口对他和郑振铎讲过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的事情。当时,郑振铎表示不信,为此,张与郑以酒席相赌。他们在开明书店专搞了一次酒叙,请茅盾、徐调孚、钱君匐、夏丐尊、周予同等人参加,趁着酒兴,由郑振铎点《红楼梦》的回目,茅盾背诵,结果茅盾竞滔滔不绝,大致不错地背了出来,以致让在场的众人十分惊讶,当然也由衷钦佩。(见《书衣集》) 当年的开明书店以出版青少年读物著称。该书店于1932年推出的

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他的小说艺术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成了一个个人物系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巨大人物画廊,有些堪称杰出的典型,在茅盾先生早期小说创作中,他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实业家形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实业家;传统女性;为人生 前言:茅盾的人物塑造注重社会人心理由外至内的剖析,进入到了社会历史分析的深层,达到了社会科学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的有机统一。茅盾这些独特的艺术追求,大大提高了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水平。 一、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他的小说艺术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成了一个个人物系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巨大人物画廊,有些堪称杰出的典型,在茅盾先生早期小说创作中,他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实业家形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不论讲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还是论及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不能不说到茅盾。可能因为茅盾本人就是一名知识分子,同时他的人生又多接触知识分子的缘故,他的创作开始就选择了知识分子,而且是大时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蚀》三部曲中的静女士、慧女士、章秋柳孙舞阳、李克、方罗兰、张曼青;《虹》中的梅行素;《子夜》中的张素素、惠芳;《野蔷薇》中的娴娴、环小姐等。 茅盾从酝酿和着手小说创作时起,就和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26年秋季,茅盾就有了写小说的冲动。据茅盾回忆:“她(茅盾夫人孔德芷)那时社会活动很多,在社会活动中,她结交了不少少女朋友。这些女朋友有我本就认识的,也有由德芷介绍而认识的,她们常来我家中玩。由于这些新女性的思想意识,声音笑貌,各有特点,也可以说她们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我和她们处久了,就发生了描写她们的意思。”就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来看,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称时代女性)形象远胜于男性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尽管茅盾先生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为数较多,性格各异,丰富生动,但我们又可以把她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蚀》三部曲中的慧女士、章秋柳、孙舞阳;《虹》中的梅行素;《子夜》中的张素素、惠芳;《野蔷薇》中的娴娴、桂奶奶等为代表的“叛逆型”时代女性,她们不仅具有自立意识,而且还有了一定的自立能力。 另一种类型就是以《蚀》中的静女士、陆梅丽;《子夜》中的林佩瑶;《自杀》中的环小姐等为代表的“温顺型”时代女性,她们接受了一定的新思想,但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不满但又不知如何反抗。“叛逆型”的女性慧女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茅盾小说《子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作者:于果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2期 摘要:本文论文考察了《子夜》中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等因素,发现《子夜》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典型,而且小说中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也是其一大不可忽视的特色。茅盾是有意识的走出一条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的道路,从而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创作。 关键词:茅盾;现代文学;《子夜》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290-01 茅盾代表作《子夜》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以写实的艺术范式,情真意切地再现现实生活,又实中透虚,更具有间接性的张力,以某一事物引发另外的事物,造成活脱、宽广的联想,暗示更为广泛的普遍的意义。作家从艺术情境角度将象征归结为主题性象征,情节性象征和细节性象征三个方面。 1.主题性象征 主题性象征是指被象征物所蕴藏的内在的思想内容,代表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或主题思想的某一侧面,并通过象征物的“指向性”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主题性象征是对文章思想广阔性的艺术“定格”,也是对文章思想的一种艺术“速写”,达到“名如其人”的艺术效果,通过“寥寥数字”便将文章的神韵、作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来。主题性象征通常以文题作为象征物,从而达到统领全篇的目的,茅盾在《子夜》这篇巨著文题的确立上,就是以象征的手法构成主题性象征。赋文题以特殊的含义。 2.情节性象征 情节性象征是指象征物在情境的更迭中不断出现,贯穿在情节的更移中,形成重叠反复的印痕,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渲染形象的旨意,同时,通过象征物地位,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对文章情节的贯穿发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一个传统封建思想浓厚的封建地主逝去了,但传统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逝去。《太上感应篇》着实地被人们所忘却了一段时间,然而封建思想的余根并未枯死,都市的生活没有能够使四小姐惠芳忘记过去的一切,而是在新生活的冲击中,又重新捧起了《太上感应篇》,并且有了自己新的体验。如文中所述:“藏香的青烟在空中袅绕,四小姐嘴里默诵那《太上感应篇》,心里便觉得已不在上海,而在故乡老屋那书斋,老太爷生前的道貌就唤回到眼前,她忽然感动到几乎滴眼泪。她沉浸在甜蜜的回忆里了:在故乡侍奉老太爷那时的平淡恬静的生活。即使是很细小的节目,也很清晰地再现出来,感到了从未经验过的舒服”。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太上感应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论《子夜》的社会剖析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论《子夜》的社会剖 析特点 论《子夜》的社会剖析特点 摘要:《子夜》系茅盾先生代表作,是一部反映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巨作,也是茅盾笔下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为突出吴荪莆的阶级特征,把他的角色安排为丝厂老板。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莆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斗争,是贯穿《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全貌,而《子夜》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子夜》所展现的艺术美也与描写广阔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在描写工人围攻吴荪甫的汽车、包围裕华丝厂的管理部、全闸北工厂总罢工等场面中,就充分体现了《子夜》社会剖析特点。《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读了这一部小说,就能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相信对我们认识茅盾文学作品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时代背景社会矛盾阶级特征 一、创作背景 茅盾字雁冰,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故乡浙江桐乡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上海相邻,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就形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和精致入微的笔风。 《子夜》系茅盾代表作,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买办阶级之间的斗争及历史命运,展现了民、族工业的社会悲剧,同样也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茅盾在《子夜》的写作计划中,本有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要把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等纳入小说的总结构。但直到“一二八”事变后,作者曾经返乡作短期的旅行,这才在新的创作过程中,实现了原来的计划。茅盾观察、分析中国农村生活的重心所在,是大多数的小有产者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榨下,由于受到破产、半破产的威胁,因而自发地起来抗争。这些作品重点

平凡的世界论文3000字

平凡的世界论文3000字 《平凡的世界》的励志主题与功能 卢瑜 (陕西师范高校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平凡的世界》自问世至今,被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奉为人生的“精神宝典”。它之所以始终备受宠爱与追捧,与其包含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深刻熟悉的两大主题有着深刻的关联,这两大主题是:学问能否转变命运,奋斗如何成就人生。这不仅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所要重点突出和表现的内容,也是青年人最能找到情感共鸣并且受到励志训练的地方。《平凡的世界》因为到处表现了励志、暖和与感动,造就了其经久不衰的传奇。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励志;学问;奋斗 “励志”,在《现代汉语词典》[1]840中的解释是:“(动词)奋勉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举例子为“励志读书”、“励志图强”,均表现了剧烈的动词含义构成联动短语。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文化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变化,“励志”这一词语越来越倾向于表达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概念,多放在名词前面表示修饰或者限定作用。例如,常常见诸于电视和报纸媒体的有“励志电影”、“励志话语”、“励志歌曲”、“励志书籍”等,表达出催人上进,坚持志向,永不退缩的含义。时下,各种励志图书,励志电影,励志讲座频繁地消失在公众视野,在各大畅销书榜单上,《胜利的100条基本法则》、《北大优等生是如何炼成的》、《杜拉拉升职记》等各种教人励志的图书赫然在列。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渐渐成熟,国家和社会对于励志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相应地,文化市场对于励志性图书的需求也持续旺盛。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读者购买最多,各大图书馆借阅量最大,对广阔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是《平凡的世界》。在中国当代青年人乃至中老年人中,几乎无人不知道《平凡的世界》,无人不知道孙少平、孙少安。当年,“路

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一 茅盾在反映自己的时代时,所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作为各种社会总和的“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人的、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从而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茅盾以这个动荡的时代为背景,广阔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各阶层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剧烈变化及复杂动向:全民族抗日情绪的普遍高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自觉反抗力量;民族资本家开始时的犹豫、动摇,最后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加入爱国抗日的行列;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态度及幕后投敌卖国的勾当。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人们在觉醒、发展、变化的同时,必定表现为思想、性格、心理、命运的复杂变化。茅盾努力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就突出表现了茅盾塑造人物性格多面性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茅盾这一独特艺术特色并能代表茅盾作品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事件和人物联结的核心,是矛盾的焦点。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把他置于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主要描写了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核心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家族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利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

字子夜读书笔记3000字

字子夜读书笔记3000字 字子夜读书笔记3000字篇1 说到《子夜》,它是茅盾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后写的。 《子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悲剧——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 《子夜》的思想内容是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过宽广宏博、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寻求解放道路的战斗精神,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搏斗、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发展的历史命运,从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谬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注意中心。 字子夜读书笔记3000字篇2 《子夜》的创作,经过了充分的生活和思想的准备。为了深入了解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作家走访了企业家、公务员,革命者等各色各样的人,参观了证券交易所,考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同时阅读了当时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文章。在掌握大量素材,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子夜》,反映了作家对旧中国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估量。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战争愈演愈烈,人民群众备受战乱之苦,帝国主义国家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转嫁我国,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濒临破产;城乡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如火如

荼的革命斗争。作品正是在这样广阔的背景上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o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 《子夜》创作情节中心,是以赵伯韬为代表的金融买办资产阶级与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结果是以赵胜吴败结局。作品以全景式的宏伟画面,有力地表明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 字子夜读书笔记3000字篇3 茅盾的《子夜》,当初看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有点闲,或者说懒,懒的做别的,就找个大砖头打发时间,没想到自己能看进去。 心想着也就十几页,顶多几十页,就缴枪了,没想到,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看完了。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我喜欢的类型,从始至终,我没感觉到作者强烈的要向我表达什么、展示什么,他只是在描写,既不罗嗦,也不急切,快慢有秩详简有序,读者其实是像个牵线木偶被牵引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但身陷其中之时,恍然不觉。 沉闷的空气让人仿佛感同身受,勃勃的野心是如此的鲜明又内敛,让人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热血沸腾。在那个苍白野蛮的年代,人们野兽一样的互相撕咬着,谁的牙齿最尖、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