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护理常规

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

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放置脱水,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

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指导要点

1、鼓励患者多饮水。

2、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2012-02修订

昏迷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昏迷的原因、持续时间、意识状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

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Glascow昏迷指数及反应程度。

3、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肌力、感觉情况。

4、评估患者的家庭应对情况及经济状况。

(二)操作要点

1、保持环境安静及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宜暗,动作轻柔,避免外界刺激

2、加用床栏保护,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或侧卧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去除活动性假牙,舌后坠时给予口咽通气管。

4、床边备好吸引器及抢救物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6、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时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畸形,挛缩。

7、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防止褥疮及口腔粘膜受损。

8、保护眼睛,放止角膜受刺激。

9、保持大便通畅,每日按摩下腹部促进排便,如有尿潴留,可予留置尿管。(三)指导要点

1、告知家属疾病恢复的长久性,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告知家属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3、告知家属唤醒护理的操作方法。

2011-01修订

瘫痪的护理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瘫痪发病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频率、诱因及发病的特点。

2、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电图、血糖、尿量、精神状况、心理反应等。

3、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肌力、感觉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协助翻身拍背,鼓励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防止肺部感染。

2、床边备好吸引器及抢救物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3、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外阴清洁,排尿困难者留置尿管。

4、多吃水果、蔬菜,少食胀气食物,防止肠胀气及便秘。

5、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的发生。

6、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畸形,挛缩。

7、神志不清者加用床栏保护。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直线翻身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肢体挛缩畸形的可能性及预防措施。

3、告知患者穿全棉衣服,注意保暖。

2012-02

抽搐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抽搐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次数、诱因、过程、部位、性质及既往史

等。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有无舌咬伤、尿失禁等。

3、了解患者头颅影像、电解质、脑电图检查结果等。

(二)操作要点

1、立即移除可能损伤患者的物品,放入开口器,如有义齿取出,解开衣扣、裤

袋。

2、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打开气道,备好负压吸引器,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

物与呕吐物·。

3、加床栏,必要时约束带保护,吸氧。

4、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观察并记录用药效果。

5、抽搐时勿按压肢体,观察患者抽搐发作时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

6、避免强光、声音刺激,保持安静。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抽搐的相关知识,寻找并避免诱因。

2、告知患者及家属抽搐发作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3、告知患者避免危险的活动或职业。

4、告知患者单独外出时,随身携带注明病情及家人联系方式的卡片。

5、告知患者及家属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

2012-02

休克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气道、呼吸、循环、神志、意识情况、皮肤温度、色泽,毛细血

管充盈度、尿量等。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既往史、过敏史及个人史。

3、评估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安排在单人病室,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运。

2、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4、注意保暖,根据病情给予适宜体位。

5、备齐抢救用品,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处理。

6、遵医嘱使用升压药物或其他药物,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休克严重性。

2、告知患者及家属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及紧急护理措施。

2012-02

咯血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咯血的颜色、性状和量,伴随症状,治疗情况,心理反应,既往史

及个人史。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

3、了解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结核菌培养等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大咯血患者绝对卧床,取患侧卧位,出血部位不明白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

侧。

2、及时清理患者口鼻腔血液,安慰患者。

3、吸氧。

4、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及遵医嘱用止血药物,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5、观察、记录咯血的量、性状。

6、床边备好气管插管、吸痰器等抢救用物。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咯血发生时的正确卧位及自我紧急护理措施。

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补充营养,保持大便通畅,大咯血时禁食。

3、告知患者及时轻咯出血块,严禁屏气或剧烈咳嗽。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且超过正常范围。 【护理常规】 1.降温处理: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必要时给予患者药物降温。 2.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及脉搏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物理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者应每4小时测1次,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观察是否战栗、淋巴结大、出血、结膜充血、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观察发热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如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药、抗生素等。 3.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 4.密切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及降温后的反应,防止降温时患者出汗太多导致虚脱,观察患者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5.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患者在退热期会大量出汗,应随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对于长期持续高热者,应协助改变体位,防止压疮等并发症。 6.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少食多餐,补充高热消耗;鼓励多饮水,以每日

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7.协助医师做好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及送检工作。 8.遵医嘱正确配制和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并注意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高热时应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的休息环境。恢复期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给予患者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半流食或软食。 3.用药指导应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汗液排出情况,如患者伴有大汗淋漓、口唇苍白等虚脱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4.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疾病的预后,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指导告知其家属配合做好降温的重要性。给予患者勤翻身、勤换衣服,防止压疮的发生。患者战栗时应给予患者保暖。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6.复诊须知再次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高热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有舒适感。病室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在20~22℃, 湿度55%~60%为宜,经常通风换气。患者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物过厚而阻碍散热,有寒战应保暖。(2)口腔、皮肤护理:高热患者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餐前、餐后、睡前漱口。病情重者,协助口腔护理。患者大量出汗后给予温水擦拭,及时更换衣裤及被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舒适,防止感染。 (3) 补充营养及液体:患者应摄取足够的液体与热量,如无心、肾功能损害,每天至少摄入足量的水分以防脱水。能进食者,以清淡为宜,给予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营养丰富流质或半流饮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液,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 2、临床观察 (1) 监测体温变化:根据病种和病情决定测量体温的时间间隔。注意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 (2) 降温及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应用,注意在短时间内不宜将体温降得过低,注意观察病情,包括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末梢循环情况、出入量、体重、发热引起的身心反应、治疗及护理效果等。(3) 高热惊厥的护理:注意保护,防止坠床和碰伤,床边备开口器,及时吸出鼻咽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药物治疗的护理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须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 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间隔时间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以保证药物疗效。如应用激素时,注意有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在应用由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组成的冬眠合剂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休克等情况。 4、预见性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伴随症状,如寒战、大汗、呕吐、腹泻、皮疹、 出血颅内压增高、惊厥等,以协助诊断,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 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的护理常规

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 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放置脱水,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 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指导要点 1、鼓励患者多饮水。 2、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2012-02修订

昏迷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昏迷的原因、持续时间、意识状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 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Glascow昏迷指数及反应程度。 3、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肌力、感觉情况。 4、评估患者的家庭应对情况及经济状况。 (二)操作要点 1、保持环境安静及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宜暗,动作轻柔,避免外界刺激 2、加用床栏保护,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或侧卧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去除活动性假牙,舌后坠时给予口咽通气管。 4、床边备好吸引器及抢救物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6、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时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畸形,挛缩。 7、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防止褥疮及口腔粘膜受损。 8、保护眼睛,放止角膜受刺激。 9、保持大便通畅,每日按摩下腹部促进排便,如有尿潴留,可予留置尿管。(三)指导要点 1、告知家属疾病恢复的长久性,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告知家属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3、告知家属唤醒护理的操作方法。 2011-01修订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收热病人照顾护士惯例之阳早格格创做 收热指产热删加或者集热缩小,均可引导体温降下称收热.收热是一种症状,以熏染性收热为多睹.非熏染性收热罕睹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果素等.体 温正在38℃以下为矮热,38℃——39℃为中热,39℃——40℃为下热,40℃以上为超下热.体温降下 期由于皮肤血管中断,皮温下落表示皮肤惨黑,无汗,畏热,体温降下后,皮肤潮黑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果洪量出汗,皮肤温度落矮.下热可 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火、电介量混治等合并症. (一)千万于卧床,果下热时,新陈代开率删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强,此时应缩小活动. (两)疑为熏染病者,应先止断绝,以防接叉熏染. (三)进院后尽早留与大、小便标原及血培植支检. (四)饮食:赋予下热量、下维死素、可消化流量或者半流量饮食;收热时饱励病人每日饮火3000ml 以上;对于没有克没有及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火电解量混治;昏迷病人赋予鼻饲流量饮食. (五)丈量T、P、R:每4小时丈量T、P、R一次,待体温回复平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丈量两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止头部热敷,体温达39.5℃时赋予物理落温,止温火或者酒粗揩浴,落温

后30分钟丈量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温,防出汗过多而引导实脱. (八)心腔照顾护士:果收热致唾液分泌缩小,心腔粘膜搞燥,心内食物残渣易收酵致心腔溃疡.故对于没有克没有及进食或者昏迷病人止心腔照顾护士日三次. (九)皮肤照顾护士:对于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照顾护士,防褥疮爆收. (十)下热出现谵亡,应即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照顾护士惯例照顾护士.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发热的护理常规范文

发热的护理常规范文 发热是机体对一些原因导致的异常体温升高的反应,是很常见的临床 表现之一、在护理机构中,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和遵守一系列的发热护理常规,以便提供适当的护理管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热护理常规: 1.监测体温:发热患者的体温需要经常监测,了解体温的变化趋势。 一般发热被定义为体温大于37.5°C,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临 床上也可有不同的标准。体温监测可以选择使用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 计等。 2.饮食护理:发热患者需要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持机体的代谢需求。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喝水,以补充体内的水分损失,并适量提供高 热量的食物,如米粥、面食、蔬菜汤等。 3.保持环境整洁:发热患者应住在干净、通风、避免受凉或受热过大 的环境中。护理人员需定期清洁床单、枕套等物品,保持患者周围的空气 流通。 4.心理护理:发热患者往往伴有不适感,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理解,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 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放松心情。 5.药物管理:根据病情和医嘱,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地给患者使用退热 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的 准确性、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6.体疗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温敷、冷敷等方法来降低患者的体温。温敷可通过热水袋等物品提供适当的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冷 敷则可以用冰袋或湿毛巾等物品为患者提供凉爽感,帮助降低体温。

7.动态观察患者情况:对于发热患者,护理人员应经常观察患者的病 情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心率、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 注意是否有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等。 8.防止交叉感染:发热患者一般病情可能较重,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需采取科学的隔离措施,包括佩戴手套、面罩、帽子等,以及定 期消毒和清洁病房和设备。 9.教育指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向他们提供相关的 健康教育和指导。包括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物、饮食宜忌、预防感染等方 面的知识。 总之,在处理发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 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及时、科学地给予护理干预。护理常规的遵循和执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治愈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 2500ml-3000ml,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腋下、颈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

100-300ml,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注意发热的特点及伴随症状,观察皮肤有无皮疹、出血点、麻疹、瘀斑、黄染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3、评估患者皮肤的温度、湿度及弹性。 [护理措施] 1、疑似传染病时,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按传染病隔离要求隔离。 2、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谵妄、惊厥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出汗多时注意补充含盐饮料。 4、对体温在39℃以上者,可施行物理降温。在头部、腋下与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采用32~36℃的温水擦浴(血液病患者除外),或采用冷盐水灌肠。如患者出现颤抖,应停止降温。 5、经物理降温无效者,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但对原因不明的高热,慎用药物降温。对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注意药物剂量。 6、高热期间,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4小时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 7、保持衣着及被盖适中。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体温骤降时,应给予保暖,避免直接吹风,防止着凉。 8、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 9、及时采集各种标本。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过去有无类似的发作史,是否有诱发惊厥的相关脑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

2、评估患者惊厥类型、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 3、评估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4、观察患者有无黄疸、皮疹、脱水等。 5、评估惊厥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高血压、瞳孔扩大、舌咬伤、剧烈头痛等。 [护理措施] 1、病室环境宜安静、光线稍暗。集中安排患者的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以免诱发惊厥。 2、惊厥发作时患者宜解开衣领,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对有惊厥发作史的患者应设床栏,必要时给予约束。惊厥发作时,切勿用力牵拉或按压患者肢体。 4、抽搐严重及发绀者,给予吸氧。有痰时,及时给予吸痰。随时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等急救准备。 5、遵医嘱及时给予抗惊厥药物,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惊厥缓解情况。 按系统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有无易引起咯血的基础疾病,如支气管、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史等,询问以往有无咯血史、有无不良嗜好,注意咯血的诱因。 2、仔细观察咯血量、颜色、持续时间及频率。 3、评估咯血有无伴随症状,如心慌、头晕、气短、发热、胸痛、呛咳、皮肤黏膜出血、黄疸、贫血等。 4、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肺部体征及全身营养状况。 5、观察再咯血征象及窒息的先兆,如胸闷、气促、呼吸不畅、情绪紧张、面色灰暗、喉部有痰鸣音等提示有再咯血的可能;如喷射性大咯血突然停止,提示可能为窒息所致。 [护理措施] 1、患者咯血未明确诊断之前,暂行呼吸道隔离。

高热护理常规

高热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与热型,测体温、脉博、呼吸至少每4小时1次,必要时监测血压; 2、注意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与血常规变化; 3、观察末梢循环与尿液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发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观察有无抽搐、休克等并发症; 5、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体温过高:与体温调定点升高等有升; 2、疲乏:与高热致体能消耗过多、摄入不足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等有关; 3、焦虑、恐惧:与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 4、口腔黏膜改变:与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有关; 5、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高热时出汗过多及摄入水量过少等有关; 主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腋表温度>℃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常用物理降温方法有冰枕、冰敷、温水浴、醇浴、冰垫等;行降温措施30分种后应复测体温; 2、加强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4次/d,高热时至少应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1~2次/d;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同

时观察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 3、患者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注意安全;高热惊厥时注意防止舌咬伤,立即配合医生予以镇静等处理; 4、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5、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配现用; 6、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3000ml/d为宜; 7、酌情口腔护理2~3次/d或进食前后漱口; 8、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衣服干燥、平整,防止受惊;年老体弱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9、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健康指导 1、嘱咐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热量、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如汗湿了衣物应及时更换,更换时防止着凉; 3、告知患者发热的常用处理方法:冰枕、冰敷、冰垫、温水擦浴、醇浴以及药物降温; 4、告知患者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和消炎药;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以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38°C(100.4°F)以上。当我们面对发热病人时,需要特别注意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以下是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1. 温度监测:定期测量病人的体温,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体温计。确保测量准确并记录下来,以便医护人员参考。 2. 加强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体温的上升或下降、出汗情况、皮肤颜色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报告。 3.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病人的住院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床单、衣物、餐具等。确保空气流通,并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给予充足的水分:发热病人通常会出汗较多,容易出现脱水。因此,要给予病人充足的水分补充,以维持体液平衡。 5. 提供适宜的饮食: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医嘱,提供适宜的饮食。避免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多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6. 注意休息:发热病人通常会感到疲倦和虚弱,因此需要充分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帮助病人恢复体力。

7. 控制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控制病人的体温,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注意药物剂量和频率。同时,可以给病人擦拭温水或冰水,以降低体温。 8. 改善症状:根据病人的症状,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热药、止痛药等。但要遵循医嘱和剂量,避免滥用药物。 9. 隔离措施:若病人发热是由传染病引起,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医护人员要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遵循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10. 维持良好的沟通: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病情变化和病人的需求。给予病人足够的支持和安慰,提高其抵抗力和心理状态。 11. 防止并发症:发热病人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困难、中暑、脱水等。因此,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 定期复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嘱,定期复查相关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发热病人护理时需要注意体温监测、加强观察、保持环境清洁、给予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饮食、提供休息、控制体温、改善症状、采取隔离措施、维持良好的沟通、防止并发症和定期复查。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我们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并提供他们所需的支持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小儿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儿相关检查结果。 二、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防止脱水,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鼓励患儿多饮水。 2、告知患儿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儿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1、冰袋降温时注意避免冻伤。 2、发热伴大量出汗者应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3、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4、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早遵医嘱给予降温药物。 5、必要时留取血培养标本。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

发热护理常规

发热护理常规 【概念】 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2、体液不足: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和液体摄入量不足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长期发热代谢率增高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发热所致肌肉酸痛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高热时绝对卧床休息,出现谵妄患者加床档,防止坠床。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达3000ml以上,必要时,经静脉补充液体以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4、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发热患者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低于37.5℃连测3次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测量。 (1)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保证患者舒适;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勤换被服衣裤。 (2)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尽早留取各种标本送检。 (3)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发热大量出汗时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5、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心理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害怕的心理,常去看望病人,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 【健康指导】 1、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 2、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