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生物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教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动物与植物相比,本质的特征就是运动和行为。前面已经了解了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如:蚯蚓的蠕动,鱼的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这些运动方式是动物行为的基础,而这些运动方式又是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实现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动作的产生过程。对于运动系统的组成,教材中主要通过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图片认识运动的结构基础骨骼、关节和肌肉,理解各自在运动中的功能。对于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产生动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肌肉之间的拮抗作用,可以通过学生完成动作进行体会、课件演示和制作模型等方式进行突破。最后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角度分析运动的产生过程除了运动系统参与外,还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配合,动物的运动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行为的概念。2.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3.举例说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4.认同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难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课件上展示的各种动物的活动,了解不同生物的活动特点。总结动物行为的概念。
说明:此处的内容要以前面学过的例子为主,包括蚯蚓的蠕动,鱼的游泳,鸟和昆虫的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以及课本上提到的孔雀开屏、大雁南飞等,总结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反思:如果某人的下肢受伤,还能完成奔跑、跳跃的动作吗?有时我们发现一个的四肢完好,但由于神经系统发生病变而导致了下肢不能运动,这是为什么呢?
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一个引出动物的运动要靠一定的结构基础,第二个问题为后面运动要靠神经的控制和调节。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1.先独立完成教材P28“观察与思考”,说出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分析家兔的骨骼标本,对照图片,观察家兔的前肢骨和后肢骨分别由哪些骨组成。
3.观察剖开的新鲜的哺乳动物的关节,对照关节模式图,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关节在运动中起的作用。
4.分析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看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5.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2)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
(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原因吗?(4)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
设计说明:这一任务的活动顺序是先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然后再逐一认识各组成部分在运动中的功能,最后通过教材上的一组讨论题加深对各部分结构的理解。对于第四个讨论题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认同体育运动时要做准备活动,运动强度要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二:举例说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
1.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动作,仔细体会上臂前后肌肉的变化,并在小组同学间进行描述。
2.自学教材P30,结合“屈肘动作的产生”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图示,分析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屈肘和伸肘时的不同变化。
明确: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二者的活动相反。3.结合屈肘和伸肘的课件,叙述屈肘和伸肘的肌肉变化。
4.模拟制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完成关节的模型制作,并提出本小组的改进意见。
5.拓展反思:根据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讨论一个动作的产生,除了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还需要哪些器官和系统的配合。明确:完成一个动作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另外,由于运动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配合。6.从动物适应环境的角度总结,动物的运动有何意义。
明确:可以扩大动物的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三)系统总结
“动物的行为→运动→物质基础(运动系统——骨、骨连结、骨骼肌)→协调配合→动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进行简要总结,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尝试应用
请你用一句话概述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明确: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五)诊断评价
1、选择题
(1)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不包括()A、骨B、关节C、神经D、肌肉
(2)人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A、关节B、骨 C、骨骼肌 D、骨骼(3)下面对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不同的骨上
B、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C、肌肉受到刺激后能收缩
D、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同一块骨上 2.简答:
(1)屈肘是指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肌群处于状态,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肌群处于状态。
(2)当手自然下垂时,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所处的状态是。(3)肌群能够相互配合,体现了骨骼肌的关系;共同完成动作是在的支配下。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上节课了解了动物的行为,知道了动物的行为是由运动实现的,而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有的比较简单,生来就会,也有的比较复杂,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本节先介绍了两种行为的区别,以及如何进行区分,从而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然后教材中安排了通过实验探究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探究活动。对于第一个任务,教材安排了资料分析这一个栏目,通过组织学生认真分析五个资料,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对两种行为的科学认识,为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大量的例子加以区别,这里必须明确:有些行为既包括先天性行为,又包括学习行为,不能截然分开。对于第二个任务,教材上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是有关先天性行为的,一个是有关学习行为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两个探究活动都进行分析,然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选一个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完成,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其他的动物行为。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别。并阐明动物的行为对生物的生存的意义。
2.通过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