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性有利于合作行为的演化_王瑞武
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广告的 动态非对称演化博弈
个随机市场上销售一种产品 ,产品由制造商制造提供 ,
不考虑库存成本 、时间延迟 ,制造商有足够生产能力 ,
能保证供应产品 ,那么可假设零售商的订货量和市场
需求量相等 。
第二 ,假设市场需求函数与产品全国性品牌投入 、 地区性广告投入有关 ,产品需求函数为 S ( a, b,ε) = [ a - βa -γ b -δ ] +ε。其中 a表示地区性广告投入 , b表 示产品全国性品牌投入 ,函数 S ( a, b,ε)是关于 a和 b 的增函数 。 a代表市场的销售额饱和渐进量 ( a > 0) ,β 是大于零的拉伸系数 ,γ和 δ为大于零的数 ,γ和 δ分
零售商可选的决策是 : 分担品牌投入 、不分担品牌投
入 ,他不知道制造商是否会分担地区性广告投入以及
分担比例 。制造商也不确定零售商是否会分担部分品
牌投入以及分担的比例 ,但是制造商根据订货量可推
测零售商的销售量 。制造商的可选策略是 : 分担地区
性广告投入 、不分担地区性广告投入 。制造商和零售
商往往是长期合作的 ,他们之间的策略均衡不会一次
SHAN M i2yuan, WU W ei2wei, J IANG L i2m ing ( S chool of B usiness A dm in istra tion, Hunan U n 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Abstract: Under the circum stance the p layers being in equal status, this paper emp loys the theory of evolutionary game to analyze the p roblem in dynam ic asymmetrical mutual cooperation that the manufacturers share a part of lo2 cal advertising investment as well as the retailers share a part of brand name investment. Then this paper extends an dynam ic asymmetric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and solve the extended model w ith rep licator dynam ics mecha2 nism.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clusion of the model, it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equilibrium strategy is decided by nine parameters. The amount between the revenue increase and related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finally decides the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Key words: cooperative advertis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rep licator dynam ics mechanism;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 tegy
非对称任务下社会动机对多边谈判行为和群体气氛的影响
谈判来达成协议。谈判是解决冲突 、缓解矛盾最 混合社会动机进行研究发现 ,社会动机对谈判策 常 用 、最 具建 设性 的方法 之 一 。社 会动 机 是 谈判 略影 响主 效 应 不显 著 ,社 会动机 和群 体成 员 社 会 研究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 ,谈判者 的社会动机 动机的组成交互作用显著 ,随着群体合作人数的 是指对谈判结果或者收益在 自己和他人之间进行 增加亲社会动机的谈判者表现了更多的整合性策 ,孙贵梅 、郑全全等人在非对称任务下对群体 分 配 的偏 好 ( Mc C l i n t o c k ,1 9 7 6 ) 】 ,在 冲 突 、社 略翻 会两难和谈判研究 中,社会 动机主要有亲社会动 中混合社会动机对多边谈判的策 略和结果进行研
作者简介 :孙贵梅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郑全全 ,浙江大学心理 与行为科学系
金 平 ,浙 江工 业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6 9
・
调查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8 卷 总第 1 4 4 期 2 0 1 3 年第 3 期 总第 3 2 6 页
的谈判行为和谈判者 的态度 、满意感 ,以及群体 混合性) 的实验设计 ,以联盟内外谈判者的社会 气氛。在多边谈判任务 中,非对称性谈判容易使 动机 为 自变 量 ,以问题 解决 行 为 、决议 阻 止行 为
影 响显著 。 关 键词 :非 对称任 务 社会 动机 多边 谈
1 . 引言
施或社会关心 的激发 。社会动机影响谈判者 的知 觉、态度 、策略选择 、行为及谈判的结果。 谈判本身是一个混合社会动机 的过程 ,但是
i n — 当存在冲突的利益时,人们不想诉诸武力但 前人 对 混 合 社 会 动 机 进 行 的研 究 比较 少 ,We a r t 和B r e t t( 2 0 0 7 ) 在 完 全对 称任 务 下 对 群 体 中 又没有现成规则或程序可以解决时 ,人们就通过 g
非对称性有利于合作行为的演化_王瑞武
760
得:
y0
=
c
−
c−v v + 4kv − 4k2v
.
同理由
∂UB (x, y) ∂y
=
U
D B
−
U
H B
=0,
可得:
x0
=
c−v c − v + 4kv − 4k2v
.
根据混合策略 Nash 均衡理论可知,
((x0 ,1 − x0 ),
(
y0
,1
−
y0
))
=⎛⎜ ⎝
⎛ ⎜⎝
c
−
v
c−v + 4kv −
上述经典合作理论是基于对称性的模型发展而 来,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合作双方事实上处于一 种高度的非对称性关系[19~21]. 对称性前提假设可能 是亲选择或互惠理论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15,16,22]. 本 文在博弈双方实力不对等的前提假设下, 依据博弈 理论, 结合“鹰鸽博弈”模型, 讨论因博弈双方力量不 对等引起的支付非对称性博弈. 利用混合策略 Nash 均衡理论发现, 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的大小依赖于 博弈双方实力比率(或非对称性程度)的大小, 即当双 方力量对等时(比率为 1)发生合作的频率最小; 而当 双方力量对比越悬殊时, 即博弈方力量大小的比率 越大时, 发生合作的频率越大. 本模型显示, 由于非 对称的相互作用, 即通过对投机行为的惩罚, 而回报 或奖赏合作个体, 合作双方之间合作的初始关系就可 产生. 该模型同时发现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依赖于 冲突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率, 而 Maynard 在[23《] 进 化和博弈理论》(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及 Hauert 和 Doebeli[17]在 2004 年对称性前提假设的 模型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名词解释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活的⼀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答:有机整合是建⽴在社会分⼯和个⼈异质性基础上的⼀种社会联系⽅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样,其中每个⼈都按照社会分⼯执⾏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化各个⽅⾯,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
3.集体意识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意识⽽存在,但它⼜不同于个⼈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已的特性,⼜有⾃⼰的⽣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致,即由更⼀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论》答:《劳动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有正常的分⼯和变态的分⼯。
正常的分⼯产⽣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有:速度过快的分⼯(导致个⼈⾏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导致社会成员⾏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沉默的冲突:论非对称利益相关下的校企合作
沉默的冲突:论非对称利益相关下的校企合作引言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种常见形式,有助于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提升。
然而,在合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非对称利益相关,即在校企合作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存在巨大差异,难以达成平衡。
非对称利益相关将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和深入,需要重视和解决。
非对称利益相关的原因市场分割高校和企业所处的市场和业务相对独立,市场分割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不同的竞争策略,进而导致利益的非对称性。
高校为了保持自身学术独立性和研究上的纯粹性,通常会保持一定的学术距离,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会更谨慎和注意一些。
而企业则注重应用性、市场竞争、利益最大化等,两者的不同目标和定位使他们互相制约。
不同的合作方式双方合作方式的不同也是利益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校主要利用其科研能力,团队实力和专业知识来开展合作,更多的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合作。
企业则主要依靠资金,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等来参与合作,更多的是一种以商业为核心的合作。
这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导致高校在合作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利益。
利益纠纷缺乏有效的解决机制由于彼此角色和合作方式的不同,双方往往会存在合作中的利益纠纷,这时缺乏有效的解决机制,导致一些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双方之间的消极情绪和不信任感,影响对校企合作的愿望和推进程度。
解决非对称利益相关的方法合作前的充分沟通充分的沟通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同时也是避免利益非对称的方式之一。
两方可以通过充分的沟通协调合作,明确双方任务分工和合作目标,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应遵守的合作规则。
如明确企业应尊重高校学术独立性,符合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等。
合作模式的创新为了解决利益非对称的问题,两方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找到符合双方利益均衡的合作方式,可成为一种应对之道。
比如,采用企业委员制,或联合成立研究机构等方式帮助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扩大合作的专业领域,增加双方的互信度和合作背景。
中国企业的非对称创新战略
中国企业的非对称创新战略魏江 刘洋 | 文中国企业作为全球市场的后来者,三十年来在市场体制、制度型态和技术体制三个方面都存在独特性的转型中国情境下,累积知识逐步并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部分企业已经走到了世界领先行列,探索出了一条整合全球资源实现技术赶超的中国特色新道路。
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洋: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副教授21清华管理评论 Tsinghua Business Review 2017年 第10期中国企业的非对称创新战略中国企业的创新追赶道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尝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条路子的甜头。
十几年间,中国高速铁路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借李克强总理的“代言”逐步获取非洲、中东欧、拉美和南亚市场,跻身国际领先行业;国家政策支持下,“智慧城市”、“平安城市”迅速拉动中国安防监控行业的发展,在市场驱动下,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迅速崛起,跻身世界前列;电子商务产业从模仿发达国家成熟商业模式起家,借助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互联网变革的东风,逐步成为引领世界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排头兵;特高压输变电产业、重型机械产业、隧道桥梁产业、移动通信产业等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路径。
然而,尽管每每进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诸如集成芯片、汽车制造、农业基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似乎仍在“追赶——落后——再追赶”的途中。
例如,中国作为集成芯片产业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核心产品仍几乎全靠进口;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核心技术与专用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品性能稳定性亟待提高”;尽管市场换技术、民营汽车企业崛起等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中国本土汽车中高端市场仍被跨国公司把控,更遑论全球汽车市场。
那么,为什么有些产业成功实现了创新追赶,而有些产业没有呢?产业的发展必须落到微观企业的考察。
非对称风险态度下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研究
非对称风险态度下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研究陈果;齐二石【摘要】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enterprises with risks of knowledge loss, the influences of both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rategy of the knowledge sender and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rategy of the knowledge accepter on knowledge transfer when the degrees of trust between both sides are differ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way of the government to optimize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enterprises is found.The conclusions are illustr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aversion party and the knowledge accepter will positively optimize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that the higher the expected revenue of the risk aversion party than that of the risk preference par-ty , the more easily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can be optimized;and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improve the probability of optimizing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by formulating appropriate policies to adjust the compensation demanded by the knowledge sender and its monitoring cost.%为了最优化存在知识流失风险的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分析了受双方信任程度影响的知识发送方风险态度披露决策和知识接收方信息处理决策,及其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探讨了政府应如何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最优,并用算例验证了结论.研究表明风险厌恶方和知识接收方会积极最优化知识转移效果;风险厌恶方期望收益比风险偏好方高时,知识转移效果较易最优化;政府应制定政策调整知识发送方索要的赔偿金及监督成本,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最优.【期刊名称】《工业工程》【年(卷),期】2016(019)002【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知识转移;风险态度;信息不对称;信任程度【作者】陈果;齐二石【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53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不仅应积极集成和更新自身知识,还应广泛整合和吸收外界知识,企业间知识转移日趋普遍。
非对称式的转化策略
催化科学与技术
随着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非对称式转化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发现了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非对称转化催化剂和反应体系。
绿色化学
随着绿色化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非对称式转化策略逐渐成为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旨在实现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转化过程。
02
非对称式转化策略的类型
直接转化
定义
直接转化是指在不改变分子结构的前提下,将一个分子或化合物直接转化为另一个分子或化合物。
01
资源优化
通过提高转化效率和选择性,非对称式转化策略有助于减少副反应和废弃物,实现资源优化。
02
工业应用
非对称式转化策略在制药、农业、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非对称合成
非对称式转化策略的发展源于非对称合成的探索和研究,早期主要关注手性分子的合成。
转化策略的历史与发展
始终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确保策略的实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
实施要点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非对称点的优势,以实现策略目标。
充分利用非对称点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灵活,及时调整和优化实施计划。
保持灵活性
非对称式转化策略的实施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加强团队协作有助于提高实施效率。
定义
01
间接转化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一个分子或化合物转化为另一个分子或化合物。
间接转化
实例
02
例如,通过还原反应将酮还原为醇,然后再通过氧化反应将醇转化为醛。
适用范围
03
这种策略通常用于复杂分子或化合物的转化,或者当直接转化难以实现时。
复合转化
03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协同是指事物或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
近代协同概念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并于1977年出版了《协同学导论》,建立了协同学科。
协同学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
其中心议题是探讨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结构和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中的某些普遍原理。
它重在揭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无序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系统产生有序状态,会使各种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产生1+1>2 的整体功能;反之,如果系统呈现混乱无序状态,会使各种力量相互排斥或抵消,发挥不了整体功能。
协同学研究的对象是系统,“系统各要素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的自组织不断演进,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研究包括远离平衡态的开放式系统与相对平衡态的封闭式系统,深入解释系统的递进演化规律,认为系统从表面上看存在各自特质与个体差异,但其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
系统从无序到有序需要外界条件达到质变的阈值方可实现演变,才能使系统结构有序化。
协同学视角分析系统存在个体属性差异,但是把这些系统放在整个生态环境整体系统中,各系统间必然存在关联与影响,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功效。
所以以协同学理论指导,可打破原来系统之间、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藩篱,使整体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内部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实现互补共赢、协同共生。
其基本原理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从经济学角度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创新首先是主体的一种行动,包括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是主体经过深思熟虑后,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是有目的、有动机的主动性行为;其次,创新一定伴随有成果的出现,不论创新成果的表现是以实物或是精神形式,但所生成的成果在一定的领域需产生效益,那些只存在于想象或者仅有过程,以及对社会没有任何益处的行为均不能称之创新。
跨语言语义启动效应的非对称性及新的理论视角
科技 一向导
◇ 高教论述◇
跨语言语义启动效应的非对称性及新的理论视角
迪拉热 ・ 艾则孜 (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2 1 6) 0
【 要】 摘 本文在回顾跨语 言语 义启动的非对称现 象及其 以往的理论解释 的同时介跨语言语义启动研 究的新进展 即意义模型理论。 义 意
图 1 i b i r 人(0 4 提 出的意义模型 Fn e e 等 k n 20 l 在词汇决定任务下 .没有范畴判断任务 中的分类线索可 以利用 , 因此要激活一个 目 标词 . 须激 活它的所 有语 义。如图 1 必 所示 . 于 对 k ri 1 与 ba (2 这 对 翻译对 等词 . u ( ) lkL) oL c 日语为 母语 的被 试 能掌 握 k m 的 8种语义 . ui 而只能掌握 bak的少数语 义 . l c 例如 . 只能掌握共 同语义“ 黑色” 。当第一语言 kr 作为启动刺激时 。 的 8 ui o 它 种语义 均 被预先激 活 . 中包括那个共享语义。此时 bak 其 l 作为 目 c 标刺激 . 已被 启 动刺激激活的语义数 目和完 全激活这个词所需 的词义数 目比率 为 1 . : 因此被试对 b c 1 l k的反 应时间缩短 . a 出现了 L 至 L 方 向的启 动 1 2 效应 。反之 . 当用第二语 b c 来启 动 k r 时 , 被激 活的词义数 lk a uo i 预先 目为 1 即那个共享语 义。而激活 k r 需要 的语义数 目为 8此 时的 , uo i , 比率变成 1 即是说 . L :也 8 在 2启动 L 1的情况下 , 1的词义只有极少 L 数被启动词激活 . 以没有出现 L 所 2至 L 方向的启 动效应 。 l 而在范畴判断任务 中. 范畴起到 了类似上 下文的提示作用 . 而 从 帮助被试 提取与此范畴相关的语义信息 。 并抑制 了其 他与范畴无 关的 信息 。在这种情况 下 , 无论 是从 L 到 L 1 2方 向 , 还是从 L 2到 L 方 l 向, 目标词的意义量全部 ( 或大部分 ) 被预先激 活 , 从而会造成 两个方 向对称的跨语言启动效应 Fnb i r i e e 等人f0 提出 的意义模 型能够成功地解 释跨 语言启 k n 2 动效应的对称性 和非对称性 意义模型将启动效应上升到双语语义表
金融市场的市场非对称研究
金融市场的市场非对称研究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的系统,其中存在许多因素会导致市场的不对称性。
市场非对称是指在金融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之间信息的不均衡,即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关于交易对象的信息。
本文将就金融市场的市场非对称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市场效率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市场非对称的定义与原因分析市场非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在非对称和外在非对称。
内在非对称是指买方和卖方对于同一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信息,如买方可能拥有更多的市场信息,而卖方可能拥有更多的公司信息。
外在非对称是指出于机构设置、信息渠道等原因导致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非对称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不同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不同,导致交易时信息的不均衡。
2. 交易成本:市场参与者在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易时所需付出的成本不同,导致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平等。
3. 数据波动性:市场上的数据波动性使得市场参与者对于交易对象的评估存在差异,形成信息不对称。
4. 交易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在市场交易中的角色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如金融顾问、经纪人等。
二、市场非对称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全部有效信息,并在短期内实现资产价格的合理价值。
市场非对称会影响市场效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格扭曲:市场非对称可能导致市场价格与实际价值不符,使市场出现价格扭曲现象。
2. 市场混乱:市场非对称大幅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使市场变得混乱,交易难度加大。
3. 市场失灵:市场非对称可能使市场失去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导致市场的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三、市场非对称对风险管理的影响市场非对称对风险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偏好不均:市场非对称导致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偏好不均,持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增加。
非对称关系下教育培训业务发展的探析
非对称关系下教育培训业务发展的探析王子武,翟荣刚(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通信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31)[摘 要]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机构(乙方),培养出具有研究型的教师培训师队伍和职业教育培训设计师团队,以便时刻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来设计规划教育培训服务产品。
以满足两个甲方(学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教育培训机构(乙方)处在两个非对称关系中的强势地位。
[关键词]教育;培训;非对称关系[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46 2211 背 景2015年7月蚌埠电信分公司开展了“城市家庭市场‘翼展七月’专项营销”活动,该活动是该分公司为确保三季度业务发展任务的完成,探索城市家庭客户市场营销新模式,提升销售组织能力和单兵作战能力而开展的一次营销活动。
以此为背景展开“非对称关系下服务业的营销策略模式的实践调查”。
在此次活动中,内容包括宣传、销售演示和营销。
推出的服务产品主要有宽带、固话语音、天翼手机等,主推全业务融合套餐(e9、e6);现场演示IPTV、无线宽带、上网本和手机辐射测试等。
在整个营销的活动中,业务员对营销策略的把握和与客户的沟通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对新产品、新技术的介绍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新产品、新技术了解的欲望,面对客户的提问,甚至出现暂时的哑语的状况。
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没有充分利用好非对称关系下营销的优势。
那么什么是非对称关系呢?非对称关系是大量存在于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两个非对称关系的事物之间的博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在服务行业中,所谓的非对称就是指服务方(乙方)和受服务方(甲方)之间存在着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上的差异,造成乙方在通常的情形下处在强势地位。
在服务行业中,这种非对称越明显(处在强势位置),其营销就越容易,利润就越多,就给人一种店大欺客的感觉。
我国的电网、铁路网和水网(自来水)等垄断服务行业,基本无须营销和设计开发服务产品,甲方就会上门寻求需求性(必需的)服务,他们别无选择。
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合作品牌推广的动态非对称演化博弈
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合作品牌推广的动态非对称演化博弈【摘要】“龙头企业+农业协会”的合作机制是农业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以及建立和推广集体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模式。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企业与协会的动态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并采用复制动态机制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企业和协会的收益与所应承担的广告投入成本之间的最终的演化稳定结果。
【关键词】复制动态博弈演化稳定策略品牌推广一、前言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农业产业化渐渐成为部分农村农业运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产业化使农产品加工生产呈现了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的特点,这也为农产品的品牌化奠定了基础。
农产品品牌一旦得以建立和推广,能带来消费者关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这些联想和行为使产品可以获得比在没有品牌名称的条件下更多的销售额和利润,并赋予农产品超过竞争者强大、持久和差别化的竞争优势。
农产品品牌因为其自身的特性,一般带有区域品牌的特点。
因此,其带来的利润也是相对于整个地理范围而言的。
在农产品品牌创建的过程中,由于能够得到的利益较大,大型企业做贡献的积极性也较大,而中小农户大多期望企业进行此项投资而自己“搭便车”。
在目前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农业协会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而直接考虑“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
实际上龙头企业按照基地区域划分,通过村委会或农业协会、农场等中介组织来签订农户订单,才是比较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企业+协会”的这种品牌推广合作机制,往往表现为,龙头企业着重通过全国品牌投入建立产品形象,让顾客认识产品,刺激顾客的品牌意识;协会则着力于推广地区性广告,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协会并与企业建立契约,从事相关农产品的种植。
本文将运用动态演化博弈理论,构建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合作品牌推广的复制动态学习模型,求解出相互合作分担投入的演化稳定策略。
二、集体品牌推广行为的演化博弈(一)基本假设1.假设企业和协会都有独立决策权。
龙头企业在该地区选择经营的主导产品均由协会负责供应,企业不收购协会组织外农户生产提供的该类农产品。
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演化及其稳定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演化及其稳定性分析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称合作行为是生物演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如羊群中的互相照顾、同族动物的协同作战等。
然而,在现实情境中,存在很多需要非对称合作行为的场景,例如,两只狮子一起追捕猎物时,必须相互配合,但是它们互相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研究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演化以及稳定性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进化的机理,同时也可为人类社会中合作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2. 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演化模型和分析: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原理,研究在非对称性博弈的情境下,合作者和竞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演化规律,推导出非对称博弈下的纳什均衡状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2)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稳定性分析:在非对称性博弈的基础上,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变化、个体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稳定性,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博弈系统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并分析这种合作行为的优势和弱点。
3.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博弈论作为研究方法,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演化和稳定性分析的一系列问题。
具体来说,将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动态博弈模型、森林火灾模型等建模方法,基于算法的模拟实验,分析博弈系统的动态演变和稳定状态。
4. 研究成果与意义:通过本论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非对称性合作行为的演化和稳定性分析,为生物进化和人类合作的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个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为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义。
非对称性制衡:解读权力制衡的新视角
非对称性制衡:解读权力制衡的新视角非对称性制衡:解读分权制衡模式的新视角郭小安华中科技大学①[摘要]经典意义上的分权制衡强调权力之间互相牵制,相互平衡,表现为一种对称性的制衡模式。
但在现实中,非对称制衡才是现实中的普遍模式。
尽管现实中的制衡模式表现得丰富多彩,随着时间的变迁,各个国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行政权凸显、议会权力的虚化的非对称权力格局的出现,然而,无论何种形式的行政集权,在非对称性格局下并未导致权力的专断和腐化。
因此,探求这种非对称权力配置格局下权力制衡模式运行机制的新特点,能拓宽我们对分权制衡的认识,打破”三权分立”的神话,从而为构架中国特色的权力制衡体系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分权制衡模式;“对称性制衡”;“非对称制衡”;运行机制一提到分权制衡,在中国语境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的三权分立。
其特点是强调三权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即三权之间互相独立,牵制和平衡,任何一方都拥有制约他方的权力,三权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三角形”对称格局,我们称之为“对称性制衡”权力格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分权制衡理论在各国政治实践中逐渐演绎出形形色色的新形式,即便是在实行三权分立最为典型的美国,其“对称性”权力格局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行政权凸显,立法权和司法权相对弱化的“非对称性制衡”权力格局。
然而,无论何种形式的行政集权,议会制也好,总统制也好,非对称性格局并未导致权力的专断和腐化,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牵制和平衡。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试图从经典的权力制衡模式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分权制衡的本质和现实发展中的新形态,寻找“非对称性制衡”权力格局下如何保持有效制衡的原因,这不仅能深化对分权制衡的认识,也能为构架中国特色的权力制衡体系提供某些借鉴和启示。
一、分权制衡——理想与现实的考量1、经典意义上的分权制衡——美国式对称性制衡①①郭小安(1980-)男,江西遂川人,政治学理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网络政治,政治传播。
会放羊的教书匠非对称转化对称
标题:会放羊的教书匠:非对称转化对称一、引言最近,在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发展方面,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概念备受瞩目——会放羊的教书匠:非对称转化对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和专业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转化为对称的知识结构,实现融会贯通,进而进行创新和跨界发展?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
二、非对称的现象和挑战1.1 非对称知识结构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和知识体系中,人们通常倾向于在某一领域内专研,形成了自己的非对称知识结构。
这种非对称性使得很多人很难跨界或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导致了知识碎片化和专业化倾向。
1.2 放羊的教书匠的理念然而,“会放羊的教书匠”一词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知识结构。
它寓意着一个人不仅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教书,还要有敢于跨界、融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胆识和勇气。
三、对称的转化和实践意义2.1 基于对称思维的跨界创新会放羊的教书匠的理念提倡对称思维,即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转化,形成对称的知识结构。
这种对称思维有助于启发人们进行跨界创新,挖掘出更多潜在的可能性和机遇。
2.2 实践意义与应用前景以非对称转化对称的方式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构,不仅有助于个人的综合素养提升,还有助于激发团队创新和组织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这种对称思维和跨界融合的能力将会成为人才选拔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标准。
四、个人观点和启示3.1 拓展思维,加强对称结构的构建个人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积极拓展思维,努力构建对称的知识结构,跳出单一领域的束缚。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3.2 勇于放羊,追求知识的融合对称转化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能力。
我们应该勇于放羊,积极追求知识的融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五、总结与展望本文从会放羊的教书匠:非对称转化对称的角度,探讨了对称思维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并结合个人观点提出了拓展思维和勇于放羊的建议。
网络外部性环境下非对称性专利联盟形成问题研究
.
胁 Ⅶ n 州 n 讨 叩 印 W ANG Hu a i z u ,S U P i n g ,HUANG J u n
.
_ 蓍 _ 至 蛔 二 兰
( 1 .C o l l e g e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P r o p e r t y ,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0 5 4, C h i n a ; 2 .C o l l e g e o f E c o n o m i c s& Ma n a g e m e n t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7 1 5 , C h i n a)
一 ~ ~ - 蓁 二 一 堇 ~ Ⅲ . 一 移 ~
m 一 一
1 前 言
在技 术 密 集 型 、知 识 密 集 型 的 电子 、化 学 及 生
物理学中的非对称统一理论
物理学中的非对称统一理论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物理学家们就一直在探索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并试图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现象。
早期的物理学主要集中在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中,人们发展出了牛顿力学、热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等基本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研究人员逐渐发现,许多看似不同的现象和规律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联系和本质上的统一。
于是,物理学中的统一理论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统一理论就是非对称统一理论,它将电磁力、弱力、强力和引力统一为一个理论框架。
小节一:非对称统一理论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人们已经发现了电磁力和重力之间的统一性,这就是爱因斯坦所发现的广义相对论。
但是,弱力和强力之间的统一性始终没有被成功地解决。
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研究人员才逐渐发现,弱力和电磁力之间、强力和弱力之间也存在着深层次的联系和本质上的统一性。
小节二:非对称统一理论的基本原理非对称统一理论是基于规范对称性的理论,它认为物理系统在不同的对称变换下具有相同的性质。
在这个理论中,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它们分别是电磁力、弱力、强力和引力。
其中,电磁力和弱力被统一为电弱力,强力和电弱力被统一为电弱强力。
小节三:非对称统一理论的实验验证非对称统一理论的核心是规范对称性,这种对称性是否得到了实验证实呢?目前还没有获得直接的实验证据,但是非对称统一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提出一些新的实验预测,这些预测将在未来的实验中进行验证。
小节四:非对称统一理论的未来展望非对称统一理论是目前物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其理论的丰富性和预测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非对称统一理论为我们带来更多有关基本粒子物理、宇宙学等方面的新发现。
总结:非对称统一理论是一项深奥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也是物理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但是它的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认可。
非对称软制衡理论构建及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Asymmetric Soft Balancing: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Rise 作者: 许娟[1,2];王玉主[3,4]
作者机构: [1]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2]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印度研究所;[3]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4]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亚太
页码: 48-8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非对称软制衡;中国崛起;非国家行为体;认知
摘要:中国崛起是21世纪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国内外学界对此进行了丰富且卓
有成效的理论探讨.然而,现有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为何原本选择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国家(政府),会因其国内非国家行为体对中国实力和行为的认知变化,转而对
中国表现出制衡倾向并采取抵制行动.为何非国家行为体带有民粹主义特色的民族主义认知能够致使两国双边关系急剧恶化.为此,文章改变了传统的以国家权力政治为核心的单一互动制衡,以非国家行为体制衡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变量、以所在国政府跟随响应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由非国家行为体发起、通过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复合互动,因观念(认知)差异而导致的非对称软制衡
理论,并选取五个典型案例加以验证.。
非对称企业间环境技术创新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
非对称企业间环境技术创新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王丽萍【摘要】由于不同企业在市场规模、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本文分析了大企业和小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方面的战略选择和博弈均衡,并对非对称企业间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实现大企业和小企业在环境技术创新方面的有机结合和交叉互补.【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环境技术创新;非对称;复制动态;稳定策略【作者】王丽萍【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4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技术创新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特别地,围绕环境技术创新的政策设计已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吕永龙、梁丹 (2003)分析了12种环境政策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正负影响[1];马中东、陈莹 (2010)分析了环境管制背景下的企业环境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为选择[2];刘安国、蒋美英 (2011)等人以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治理为例,对国内环境政策与环境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交叉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3],这些成果对于完善我国的环境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比之下,针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行为方面的研究也初见成效,如杨丽、魏晓平(2010)分析得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初始状态会影响其行为选择和演化路径[4];张洪潮、何任 (2010)针对非对称企业间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进行了分析[5];杜晶、朱方伟(2010)从理性变量和行为变量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行为决策框架[6]。
但由于环境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创新,具有典型的强公益性和弱经济性特征,使得企业在战略选择方面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非对称企业间的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揭示企业在环境战略选择方面的行为特征和博弈均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解释合作行为的演化一直是社会行为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经 典的亲选择和互惠选择理论认为, 合作双方由于高度的亲缘关系(遗传相似性)或互惠关 系而存在合作均衡或进化稳定策略. 这些经典合作演化理论都暗含合作双方是对称的前 提假设, 即合作双方的实力对等. 然而, 在现实的合作系统中, 博弈双方几乎都是实力不 对等的非对称性相互关系. 运用“鹰鸽博弈”模型及博弈理论发现, 若博弈双方的实力不对 等, 博弈双方冲突的频率与博弈双方实力的对比有着密切关系, 即: 博弈双方实力对比越 悬殊, 合作的频率越大, 而实力对等时发生冲突的频率最大. 该结果表明, 相互作用个体 间的非对称性将可能是合作关系演化的关键动力之一, 且非对称性合作系统并不存在稳 定的纯策略 Nash 均衡. 模型结果有效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几乎所有的著名合作系统中都观 测到了合作双方的冲突行为. 该模型同时发现, 博弈双方发生合作频率的大小与冲突的 单位成本收益呈负相关, 而合作方冲突行为的单位成本收益可能取决于合作个体从其系 统扩散到其他系统的几率或从原有系统退出的成本大小. 而扩散到其他系统几率越小, 或退出成本越高, 合作接受方(优势方)对合作方的不合作行为惩罚越可信, 合作系统因而 可能越稳定.
①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昆明 ② 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昆明 650091; ③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昆明 650221 † 同等贡献 * 联系人, E-mail: wangrw@; liyaotang@. cn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SCIENTIA SINICA Vitae
论文
2010 年 第 40 卷 第 8 期: 758 ~ 764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非对称性有利于合作行为的演化
王瑞武①†*, 贺军州①②†, 王亚强①②, 石磊①③, 李耀堂①②*
1 建立模型
博弈理论建立了许多模型, 用这些模型来解释 现实中的一些博弈过程, 其中“鹰鸽博弈”、“囚徒困 境”等经常被用来研究合作行为. 在“鹰鸽博弈”模型 系统中, 假设有两个理性个体(或群体), 它们都有两 个策略: 鹰策略简记为 H, 鸽策略简记为 D. 对于两 个个体(或种群), 由这两个策略可以组成 4 个策略组 合: (HH), (HD), (DH)和(DD). 设博弈方为了获得某 一收益 v, 若两博弈方都选择鹰策略, 双方付出冲突 的成本为 c, 则双方的纯收益均为(v− c)/2; 若博弈方 采取的策略不同, 则采取鹰策略的纯收益为 v, 而采 取鸽策略的纯收益为 0; 若博弈方都采取鸽策略, 则 双方的收益均为 v/2 [23](表 1).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0 年 第 40 卷 第 8 期
个体之间存在较高的遗传相似性和互惠关系, 采取 合作策略比采取不合作策略(投机策略)有更高的适 合度, 即利他性合作比竞争有更高的适合度, 因此个 体 采 取 合 作 和 自 我 抑 制 (self-restraint) 竞 争 的 策 略 是 系统中所有个体的优势策略. 在上述经典的合作理 论中, 如果博弈双方的亲缘关系或互惠关系系数 c>C/B(C 为合作成本, B 为合作收益), 系统内任何个 体采取合作策略的适合度或利益要大于不合作的收 益, 因而个体间能够形成一个合作的稳定均衡, 即纳 什均衡[9]. 但是, 上述模型难以回答这样一个基本的 理论问题: 由于合作系统内的个体间存在资源或服 务等公共资源, 合作双方随着双方的适合度或利益 的增长, 双方必然因为公共资源的有限性而转化为 冲突, 而这种冲突将会导致合作系统的解体[10~12]. 为 解释上述理论“悖论”, Hamilton 等人[2,9,13,14]认为, 系统 内的个体将会自我抑制(self restraint)或者由于合作系 统的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 合作系统不会 因为公共资源的竞争而解体. 然而, 如果合作系统内 个体突变在资源饱和时能利用对方的公共资源, 或在 对方合作的情况下采取不合作的投机策略, 这些更“自 私”个体或突变将获得更高的适合度或利益, 而这些突 变又将可能导致合作系统解体[15~18].
760
得:
y0
=
c
−
c−v v + 4kv − 4k2v
.
同理由
∂UB (x, y) ∂y
=
U
D B
−
U
H B
=0,
可得:
x0
=
c−v c − v + 4kv − 4k2v
.
根据混合策略 Nash 均衡理论可知,
((x0 ,1 − x0 ),
(
y0
,1
−
y0
))
=⎛⎜ ⎝
⎛ ⎜⎝
c
−
v
c−v + 4kv −
由以上支付矩阵及博弈理论可知, 在上述前提 假设下博弈双方都没有纯严格占优策略 Nash 均衡, 因此要研究此博弈的均衡结果需考虑双方的混合策 略. 设博弈方 A, B 采取鸽策略的频率分别为 x, y, 则 相应采取鹰策略的频率为 1−x, 1−y, 由此可计算出 A, B 双方选择不同策略时对应的期望收益以及平均期 望收益. 对于博弈方 A 来说, 选取鹰、鸽策略时的期 望收益分别为:
上述经典合作理论是基于对称性的模型发展而 来,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合作双方事实上处于一 种高度的非对称性关系[19~21]. 对称性前提假设可能 是亲选择或互惠理论出现困境的本质原因[15,16,22]. 本 文在博弈双方实力不对等的前提假设下, 依据博弈 理论, 结合“鹰鸽博弈”模型, 讨论因博弈双方力量不 对等引起的支付非对称性博弈. 利用混合策略 Nash 均衡理论发现, 该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的大小依赖于 博弈双方实力比率(或非对称性程度)的大小, 即当双 方力量对等时(比率为 1)发生合作的频率最小; 而当 双方力量对比越悬殊时, 即博弈方力量大小的比率 越大时, 发生合作的频率越大. 本模型显示, 由于非 对称的相互作用, 即通过对投机行为的惩罚, 而回报 或奖赏合作个体, 合作双方之间合作的初始关系就可 产生. 该模型同时发现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依赖于 冲突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率, 而 Maynard 在[23《] 进 化和博弈理论》(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及 Hauert 和 Doebeli[17]在 2004 年对称性前提假设的 模型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U
H A
=
(1 −
y)
v−c 4k
+
yv,
U
D A
=
(1 −
y) ⋅ 0
+
ykv,
则 A 选取鹰、鸽两策略的平均期望收益:
UA (x,
y)
=
(1 −
x)U
H A
+
xU
D A
.
①
同理可得博弈方 B 选择鹰、鸽两策略的平均期望收
益:
UB (x,
y)
=
(1 −
y)U
H B
+
yU
D B
,
②
其中,
U
H B
= (1 − x) v − c 4(1 − k)
即 ykv − (1 − y) v − c − yv = 0 , 4k
表 2 非对称鹰鸽博弈支付矩阵 a)
博弈方 A
鹰策略(1−x) 鸽策略(x)
博弈方 B
鹰策略(1−y)
鸽策略(y)
⎛ ⎜⎝
v−c 4k
,
v−c ⎞ 4(1 − k) ⎟⎠
(v, 0)
(0, v)
(kv, (1−k)v)
a) 在上述支付矩阵中, 记博弈双方为 A(纵向策略者), B(横向策 略者); 双方的收益(·,·): 前者为博弈方 A 的收益, 后者为博弈方 B 的收益
经典博弈理论讨论“鹰鸽博弈”时, 假设暗含了 系统中博弈双方实力是对等的. 结果, 当 v>c 时, 此 博弈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HH)且是进化稳定的; 而 当 v<c 时, 此博弈不存在纯进化稳定策略, 但有一个 混合进化稳定策略均衡(p, (1−p)), 其中 p=v/c 为博弈 方采取鹰策略 H 的频率. 在 v<c 时, 此博弈还有两个 纯策略纳什均衡(HD)和(DH)[23,24]. 而事实上“鹰鸽博 弈”的博弈双方实力时常不对等, 在实力不对等的条 件下, 博弈双方的收益显然要受双方实力对比的影 响. 而在此条件下, 当博弈双方发生冲突时, 受到的 伤害程度是不同的, 实力大的一方受到的伤害比实 力小的一方要小得多, 尤其从长期考察, 这种伤害的 程度对双方来说都要比实际显现的大; 当双方选择 合作时, 对收益的分配也应是实力大的一方得到的 高. 因此假设双方实力之比(或非对称性程度)为 k/(1−k), 其中 k 及 1−k 可定义为博弈方所占据的资源 或发生冲突时获胜的几率等变量; 冲突成本 c 大于合 作收益 v; 同时假设: 当博弈双方都采取鹰策略即发 生冲突时, 实力为 k 的一方得到的纯收益为(v− c)/4k, 实力为 1−k 的一方纯收益为(v− c)/4(1−k), 其中乘以 常数 4 的目的是为了使模型在 k=0.5 时能回到经典模
的”或“理性的”, 那么为什么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里, 无论物种内或物种间都存在着大量的、甚至是普遍 的合作行为, 而且这些合作行为在有些系统中完全 是利他行为, 而这些合作行为或利他行为明显会部 分失掉或完全丢掉自己的利益或直接适合度[2,6~8].
亲选择理论和互惠理论认为, 如果相互作用的
英文版见: Wang R W, He J Z, Wang Y Q, et al. Asymmetric interaction will facilitate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Sci China Life Sci, 2010, 53: 1041—1046, doi: 10.1007/s11427-010-4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