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生物及环境之环境因子作用基本特征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_生物与环境之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
![环境生态学_生物与环境之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7ce02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1.png)
环境生态学_生物与环境之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非生物因子是指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与生物无机物相互作用的环境因子。
光照是光线的强度、方向和光周期对生物的作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温度是指环境的热量大小和变化对生物的作用,温度的适宜范围不同生物有所差异,对于冷血动物来说,温度对其生理代谢和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分是地表和大气层中的水分的含量和变化对生物的作用,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维持生物的生理功能和生存环境需要适量的水分。
土壤是指地壤中生物可用的矿物质量对生物的作用,土壤是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生物因子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对生物的作用。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相互依存,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共生等方式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链中的食物网是物种之间相互交互的一个网络,食物网中存在捕食和被捕食关系,食物链中的上层捕食者对于控制中下层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共生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体共同生活在同一生活环境中,共同受益或双方互不相干的一种生物关系。
共生可以分为互利共生、寄生共生和互不相干共生。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多因素作用: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通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在适宜的环境因子作用下,能够获得最佳的生存和繁殖条件;而当环境因子变化过大或过小时,会导致生物生活和繁殖能力的下降甚至死亡。
2.相互关联: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关系。
光照和温度、温度和水分、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会影响温度和水分的分布,进而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繁殖。
3.变化不均匀:环境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不均匀,这导致生物的生活和繁殖条件存在差异。
例如,温度和光照在一天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有所差异,这些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繁殖。
4.适应性:生物通过进化和适应能力,可以适应环境因子的变化。
环境与生态因子PPT课件
![环境与生态因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5f5562d4d8d15abf234e3a.png)
生态因子的概念
•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作用构成生物的环境, 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 称为生态环境。 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 • 生境(habitat) • 生存条件(living factors) 具体的生物个体或
4.1.1 环境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因子
• 环境的类型 • 按照环境的主体分类 • 按照环境的性质分类 • 按照环境影响分类 • 按照环境范围大小分类
•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6页/共33页
•原生环境 (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 (半自然环 境和人工 环境)
4.1.1 环境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的概念 • 环境因子
当其中一块木板较短时,不管其他 木板多高,木桶装水的总量是受最 小木板制约的” 。
第18页/共33页
水桶法则
耐受性法则 (• 119a1w3年,oSfhetlofonl ed提r出a n耐c受e性)法则
• 内容: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
芦荟与仙人掌均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第25页/共33页
适应的类型
• 趋异适应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
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 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 式和途径等。又称为辐射适应 (adaptive radiation)。
不同海拔中萎陵菜的形态具有差别
第26页/共33页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25.4 4.4 39.8 26.4 3.2
环境生物学ppt课件
![环境生物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00c70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7.png)
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植物生长
01
土壤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
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危害土壤生物
02
土壤污染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等生物造成危害,破坏土
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03
受污染的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体内,对
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加强物种保护和恢复计划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互动关系
01
02
03
环境保护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影响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 高生物多样性
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 保护物种栖息地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互动关系
01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环境保护的 促进
02
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环 境抵抗力
03
促进生态恢复和修复,改善环 境质量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互动关系
01
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作用
02
共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0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6
环境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野外调查与观测方法
生态环境调查
对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 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物种多样性观测
数据分析与建模
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建 模。
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生物学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PCR、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与环境因 子的相互作用。
生物信息学技术
运用计算机算法和软件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存储、检索、分析和 可视化。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e49521f90f76c660371a06.png)
精选ppt
18
三、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 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激烈的 竞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排斥 另一物种;二是两个物种之间必须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
➢ 生态位是指生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 作用。
精选ppt
21
二、群落的结构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
间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科学。环境 科学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 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 来研究的一门学科。因此,生态学 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指 导人们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 的相互关系。
精选ppt
1
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种群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生态学 第四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五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
I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达到生理寿命之 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II型——对角线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各年龄期的死 亡率基本相同,如鸟类、大多数爬行动物和一些小 型哺乳动物。
III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幼体的死亡率很 高,只有极少数个体能够活到生理寿命,如大多数 鱼类,两栖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0.014
0
0.014
2.0
0
-----
精选ppt
死亡率 qx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00 -----
Lx
Tx
102
2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上)
![2.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上)](https://img.taocdn.com/s3/m/b7a0193d58fb770bf68a5502.png)
普通生态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3版)主讲人:胡锋 刘满强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2.2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或制约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非等价的,诸多因子中,往往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主导因子:其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主导性因子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续)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续)4.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及强度要求不同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二、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如果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且这种因子又非常稳定,那么该因子不太可能成为限制因子;相反,如果耐受范围很窄,且该因子又易于变化,那么就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例如,氧气对于大多数陆生生物来说不是限制因子,但对水生生物则不然。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的概念: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李比希(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于1840年发现谷物的产量不受常量营养物质(N、P、K等)所限制,而取决于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B、Mg、Fe等)ü最小因子定律:任何生物过程都受制于相对于需求处在最小量的因子——The rate of any biological process is limited by that factor in least amount relative to requirements3.耐受限度和耐受性定律ü耐受限度(the limits of tolerance):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活,生长和繁殖;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即为耐受限度。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cc05a48bd63186bcebbc6f.png)
• 海洋植物— 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 适应性:
–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 –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 高山植物— 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
• 动物— 不同动物发展不同的色觉。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红光的生态作用 (1)光合活性大; (2)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3)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4)促进发芽; (5)增加植物体温度。
假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 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所主动调节的。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态适应
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2. 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 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4. 光周期现象
13
2)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
a.大气圈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0°~90°) c. 日照长度的变化 d. 地形因素的影响:朝向、坡度、海拔高度 e. 不同的生境中的太阳辐射: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物
一、生命的产生与进化 (重点)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
1.神创论 2.从自然发生说到生源论
自然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 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前322), 他认为生物的繁殖有三种主要方式: ①自然发生,如通常产生蚤类、蚊虫和各种虱子。 ②无性生殖,像海星、蠕虫、贝类等。 ③有性生殖。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环境及其类型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https://img.taocdn.com/s3/m/c626b3c2e009581b6bd9eb8f.png)
限制因子的价值
某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即是其生存的关键; 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掌握了最小因子定律
基本描述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最小因子定律的补充
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
2 生物与环境
生物种的概念 环境及其类型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分析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 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即物种 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
强调形态相似与能够繁殖延续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
强调能够杂交繁殖
物种的性状可以分为两类
基因型:遗传本质,内在因素;与环境结合可产生变异,甚 至导致物种的分化;
以促进甜瓜的植株发育。
光质对动物的作用
主要影响动物的生殖、迁涉、毛羽更换、生长和发育; 对动物的分布和器官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对色觉的影响差别较大:只有灵长类动物的色觉发达。
紫外光对动物和微生物都有有害影响
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对人类有致癌作用 对昆虫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
图2-7 地表上太阳光谱中能量(E)的分布及强度相等但波长不同的 光照下,小麦光合作用的相对速度(P)
图2-4 环境变化对内稳态和非内稳态体内环境的影响
图2-5 金鱼在两种不同温度下的驯化结果
(6)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具有对环境状态及特点的指示作用:
指示节气
枣花发,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
指示天气
燕子低飞预示雨将来临,蜻蜓高飞预示天晴
指示水质
美国威斯康星地区湖泊中的软水指示植物为Gratiola,硬水指示 植物为Ranunculus aquatilis。
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
![生态学-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de3f7e0576c66137ee0619d3.png)
不 适 范 围
亚 适 范 围
最 适 范 围
亚 适 范 围
不 适 范 围
渐增
不能生存
因子梯度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曲线
Shelford 耐受性定律
生 命 活 动 强 度 或 数 量
不能生存 最 适 范 围 亚 适 不 范 适 围 范 围
渐增
不 适 范 围
亚 适 范 围
因子梯度
生物对环境因子耐受曲线的实际表现
2.1 环境及其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
1、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
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地区环境、地球环境、 宇宙 环境;如武夷山的环境,福州鼓山环境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 近 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
(4)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互利共生 + + 偏利作用 + 0 捕食/牧食/寄生 + — 种间竞争 — — 偏害作用 — 0 中性作用 0 0
相互作用 类型 A 物种 B 物种
+ 得利; — 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 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 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 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 • 二个或更多的相互作用的物种,其各自的进化是相互影 响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进化系统,这一机制 称为协同进化。例:蛇的体形与鼠地下穴居行为
环境生态学全套ppt课件
![环境生态学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9df2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e.png)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生态学的发展史
¨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前苏联-克什卡洛夫(Кашкаров ,1945) ¨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澳大利亚-安德
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 生态学是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加拿大克雷伯斯(Krebs,1972,1978,1985) ¨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美国-奥德姆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 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 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 生态学的定义。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领域
¨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原理与规 律
¨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 环境与生态因子 ¨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环境生态学导论》课件
![《环境生态学导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bf37a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1.png)
增长规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 规律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LotkaVo l t e r r a 模 型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节机制:自然选择、遗传漂变、 环境变化等
调节因素:食物、空间、天敌、疾 病等
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多样性:群落中物种丰富, 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和功能。
水污染:影响水质,影响人 类和生物健康
光污染:影响人类和生物的 视觉系统,影响生活质量
空气污染:影响呼吸系统健 康,引发呼吸道疾病
生态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环境保护的措施与策略
减少污染:减少工业、农业和生活垃圾的排 放,提高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率
生态修复: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 其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等
学科特点与重要性
跨学科性:涉及生物学、地理学、 化学等多个学科
综合性:研究自然、社会、经济等 多方面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践性:注重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
重要性: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 生态系统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
土壤:影响植物 的生长和营养吸
收
生物因素:影响 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
人为因素:影响 生物的生存和分
布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生态因子:影 响生物生存的 环境因素,如 温度、湿度、
光照等
适应性:生物 对生态因子的 适应能力,如 耐寒、耐旱、
环境生态学课件
![环境生态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6eea130975f46526d3e1fe.png)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 发明与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发展 史上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人类大规模的改变了环 境的组成和机构,进而改变了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带来了新的环 境问题。工业生产把大量深埋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加工利用 投入环境中,“三废”是生物和人类所不熟悉的,难以降解,同化 和忍受。
4.隐显性
除了事故性污染,一般污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例如:一个废电 池扔到环境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5.持续性 事实证明,环境对于其遭受的污染和破坏,具有持续反映的特
征。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代人的健康,而且可能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 隐患。
6.灾害发大性 事实证明,蝴蝶效益在整个生物圈中是普遍存在纪50—6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环 境问题突出。自产业革命-1984年臭氧层空洞,“八大公害” 事件,是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
着协调作用。
(二)环境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征
人类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干扰,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巨 大和高速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征:
1.整体性 人类环境的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坡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所 以人类生存环境和保护,从整体上看,是没有地区界限和国界的。
环境因子PPT讲解
![环境因子PPT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d858a0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9.png)
0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 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
• 可持续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一致,共同推进
• 环境保护政策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 可持续发展策略需要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和挑战
土壤因子对生的影响
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 土壤肥力影响生物体的养分供应和生长速度
• 土壤水分影响生物体的水分需求和水分平衡
• 土壤结构影响生物体的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
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 土壤重金属污染可能导致生物的中毒和生殖障碍
• 土壤有机污染可能导致生物的代谢紊乱和生长受阻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环境因子分析及影响
DOCS
01
环境因子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环境因子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环境因子是指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外部环境因素
•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
• 也包括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人为因素
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因子与人为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环境因子与人为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生物产生综合影响
• 交互作用可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 交互作用还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自然环境因子与人为环境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 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土壤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生物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生态幅
生态幅的概念(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 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往往受到适应范围较狭窄的生态因子的限制; 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取决于它临界期的耐受限度 生物的生态幅对其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
B、补偿作用(可调剂性) 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 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要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二氧化碳浓 度提高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限制因子
当诸多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生物体时,使生物体的 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的因子,这个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窄温性与广温性生物的生态幅
作业
1、 名词解释 环境 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 生物多样性 限制因
子 主导因子 生态幅 2、温度、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水环境的适应 。 3、简述生物与各环境因子(光、温、水、土)的关系。
六、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 (一般规律)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 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B、补偿作用(可调剂性) 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 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要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二氧化碳浓 度提高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限制因子
当诸多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生物体时,使生物体的 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的因子,这个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种子
H2O、适温、O2、pH
萌发
任何的环境因子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对生物体起作 用,都是与其他生态因子的配合下综合起来对生物体 起作用的。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 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等特征。
2.主导因子的作用
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因子。主导 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环境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 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 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2.最小因子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 元素 。
应用注意:
稳定状态 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3.耐性定律(谢尔福德)
生物能忍受生态因子最低量和最高量之间的数量 范围称为耐性限度。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会使该种 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
生态幅的概念(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 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往往受到适应范围较狭窄的生态因子的限制; 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取决于它临界期的耐受限度 生物的生态幅对其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六、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 (一般规律)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 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1.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种子
直接因子
没有直接对生物体起作用,但由于影响了其他因子产生了变化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 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例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 代的,又称同等重要定律。
例如:植物缺硼(结实率下降) 植物缺镁(缺绿症)
3.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直接因子: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或参与生物的新 陈代谢的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 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间接因子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的因子。
影响 海拔高度升高
间接因子
光辐射 气温 氧气浓度 风速 相对湿度
影响
人体的 生理过程 及新陈代
谢过程
直接因子
没有直接对生物体起作用,但由于影响了其他因子产生了变化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 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例如:春化作用中的低温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A、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 代的,又称同等重要定律。
例如:植物缺硼(结实率下降) 植物缺镁(缺绿症)
H2O、适温、O2、pH
萌发
任何的环境因子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对生物体起作 用,都是与其他生态因子的配合下综合起来对生物体 起作用的。
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 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等特征。
2.主导因子的作用
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因子。主导 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环境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 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 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2.最小因子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 元素 。
应用注意:
稳定状态 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3.耐性定律(谢尔福德)
生物能忍受生态因子最低量和最高量之间的数量 范围称为耐性限度。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会使该种 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直接因子: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或参与生物的新 陈代谢的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 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间接因子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的因子。
影响 海拔高度升高
间接因子
光辐射 气温 氧气浓度 风速 相对湿度
影响
人体的 生理过程 及新陈代
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