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 (3)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 神经网络适宜于处理具有残缺结构和含 有错误成分的模式,能够在信源信息含糊、 不确定、不完整,存在矛盾及假象等复杂 环境中处理模式。网络所具有的自学习能 力使得传统专家系统技术应用较为困难的 知识获取工作转换为网络的变结构调节过 程,从而大大方便了知识库中知识的记忆 和抽提。
1.1.3 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NN)只是对人脑的简化、抽象和模拟。
ANN是人类对其大脑神经网络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人 工构造的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神经网络。它是理论化的 人脑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是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网络结 构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它实际上是由大 量简单处理单元并联组合而成的复杂网络,具有高度的 非线性特征。
• (4)复杂控制 • 神经网络在诸如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复 杂控制问题方面有独到之处。较之传统数 字计算机的离散控制方式,更适宜于组成 快速实时自适应控制系统。
• (5)信号处理 • 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使其 成为对各类信号进行多用途加工处理的一 种天然工具,尤其在处理连续时序模拟信 号方面有很自然的适应性。 • (6)工程设计 • 神经网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 泛,如产品设计和机械制造系统的设计。
1.2.2 低潮期(1969年—1982年)
1969年人工智能创始人M.Minsky 和S. Papert 合著的《感知机》( Perceptrons) 一书,指出ANN只能用于线性问题求解,而 对非线性问题,需要隐含层,但理论上无法证 明。为ANN的研究泼了一盆冷水。开始了长 达10年的低潮期。 196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S.GrossBerg 及其夫人提出著名的自适应共振理论,在之后 若干年中,陆续提出ART I,II,III三个版本 的系统。 1972年,芬兰的T.Kohonen和美国的 J.Anderson提出了自组织映射(SOM)理论。 1980年日本的福岛邦彦发表了《新认知机》 一文,其后不断进行改进。
1.2.4 新时期(1987年—
)
1987年6月,首届国际ANN学术会议在美 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与会代表1600多人, 成立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之后每年 一次。不久,《Neural Network》创刊.重要 的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促成了NN技 术的研究和应用普及。
1.2.5 国内研究概况
•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其用途 日益广泛,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已在 各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 如下: • (1)模式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 • 人工神经网络特别适宜解算这类问题, 形成了新的模式信息处理技术。它在各领 域中广泛应用是神经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 侧面。
• (2)最优化问题计算 • 人工神经网络中有相当一部分模型是非 线性动态系统,若将所计算问题的目标函 数与网络某种能量函数对应起来,网络动 态向能量函数极小值方向移动的过程则可 视作优化问题的解算过程。网络的动态过 程就是优化问题计算过程,稳态点则是优 化问题的局部或全局最优动态过程解。
右为“深蓝”现场操作者
许峰雄博士 :“深蓝之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绰号:CB ——“疯狂的鸟”。他在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89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 计算机博士学位。他和同伴在1997年研制出大型计算机“深蓝”,拉开电 脑与人脑的“世纪之战”,以“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而告终,轰动全世界。2003年春,许峰雄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
PK
5、信息处理速度 人脑信息传递速度为毫 秒级,而电脑为纳秒 级,对于串行算法, 电脑确实快。而对于 并行算法、模式识别 等,电脑就差远了
1.1.2 人脑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机制比较
四个方面 1、系统结构:简单与复杂 2、信号形式:二值逻辑与模糊逻辑 3、信息存储:集中与分散 4、信息处理机制:串行与协同
卡斯帕罗夫曾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同IBM公司超 级计算机“深蓝”两次展开“人机大战”,结果 卡斯帕罗夫一胜一负。在1997年的那场著名比赛 中,卡斯帕罗夫以2.5∶3.5的总比分在“深蓝” 面前败下阵来,引起全球轰动。一些人甚至认为, 这标志着电脑的智能已经开始超越人脑。 2003年1月26日,卡斯帕罗夫花了不到4个小时,仅 用27回合,就轻取名为“小深”的计算机软件棋 手,在引人注目的新一轮“人机大战”中以1∶0 暂告领先。 由以色列科学家开发的“小深”每秒能思考 300万步棋并能以更接近人类棋手的方式对奕, 曾连续三次在国际象棋计算机大赛中夺冠,人称 电脑“棋王”。 之后这台电脑被拆卸。
• • • •
关于考勤和考试
• 第15周上报考试资格同学,我要求14周确 认参加考试的同学。 • 考试形式:开卷。
1. 1 人脑与计算机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大脑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小档案:IBM生产, 思维是人类智能的集中体现。 CPU:RS6000SP2 人脑思维具有三种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 数据处理方式:并行 速度:200万步/秒 -----钱学森
最新:280.6兆次/秒 逻辑思维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即将信息抽象为概念,再根据逻辑 规则进行推理。这可以使用串行指令由机器完成。 例如:1997年的国际象棋人机大战:深蓝 PK 卡斯帕洛夫 2006年8月,浪潮天梭超级计算机 PK 5位中国象棋大师联队(柳大 华、卜风波、徐天红、张强、汪洋 ) 然而,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方面,计算机表现差强人意。
人工神经网络吸取了生物神经网络 的许多优点, 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 • • • 高度的并行性 高度的非线性全局作用 良好的容错性与联想记忆功能 十分强的自适应、自学习功能
1. 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史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是人类探索模仿脑 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智能装置的一个相当 重要的领域。纵观其发展历程,几经兴 衰,我们可以大致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是启蒙期 第二是低潮期 第三是复兴期 第四是高潮期
1997年5月11日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
• 1997年5月11日,早晨4时50分(北京时间),一台名为“深蓝”的 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C4位置时,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 国际象棋名家卡斯帕罗夫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输了。世纪末的一场 人机大战终于以计算机的微弱优势取胜。这场比赛是继去年卡斯帕罗 夫与IBM的超级电脑“深蓝”比赛获胜后,与改进型的“深蓝”的第 二次较量。 • 比赛于5月3日--11日在纽约的公平大厦举行。整个比赛引起了全 世界传媒的巨大关注。比赛吸引人们注视目光的原因之一是世界象棋 冠军卡斯帕罗夫赛前充满信心,发誓要为捍卫人类之优于机器的尊严 而战。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所捍卫的人类尊严在一台冷漠的1.4 吨重的庞然大物 “蓝色巨人”面前被无情地击溃了。虽然人类的骄 傲可以把这场比赛的结果仍然归咎于人类的胜利,毕竟“深蓝”自己 也是人类所研制出来的一台计算机而已,但人类所创造的工具击溃了 人类,并且是在人类引以为骄傲的智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 恐惧,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人类创造物与自身关系的深层讨论。 • “深蓝”是IBM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超级国际象棋电脑。是 一台RS6000SP2超级并行处理计算机,计算能力惊人,平均每秒可 计算棋局变化200万步。
五大师将出征:汪洋、张强、卜风波、徐天红、柳大华
棋天大圣
1.1.1 人脑与电脑比较
1、记忆与联想能力
人脑
电脑
1.4×1011个神经细胞 存储器 随机 顺序 联想记忆 无 过滤 无 自联恢复 无 创造性 无 2、学习与认知能力 计算机被动执行程序 3、信息加工能力 电脑不具备非逻辑加工能力 4、信息综合能力 归纳、类比、概括、综合
• 我国最早关于NN的著作是涂序彦在1980年出版的《生 物控制论》一书,其中一章介绍了神经网络。 • 1988年,北大非线性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神经网络学习 与识别”会议; • 1990年召开“中国首届神经网络学术大会”; • 1991年在南京召开第二届,成立神经网络学会。
1.3 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
主讲:李忠 教授
参考文献:
• 将宗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丁士圻,郭丽华,人工神经网络基础,哈尔滨工程大 学出版社,2008 • 焦李成. 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实现.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 出版社,2005 • 胡守仁. 神经网络导论. 北京: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 近年“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模式识别”、 “自动化学报”等相关文献
前 言
现代计算机对于那些 特征明确、推理或 者运算规则清楚的 可编程问题,可以 高速有效地求解, 在数值计算与逻辑 运算方面拓展了人 脑能力。 随着人脑科学的深入 研究,推动了人工 神经网络的研究与 应用。
第一章 绪论
1. 1 人脑与计算机 1. 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史 1. 3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1. 4 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
1.2.3 复兴期(1982年—1987年)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复兴标志是: 1982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物理学家John J. Hopfield博士发表的一篇突破性学术论文, 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网络模型,引入了李雅 普诺夫能量函数,这与电子电路存在对应关 系。 1986年发表David E. Rumelhart及其小组 发表了《并行分布式处理》一书,提出神经 网络的三个特征:结构、传递函数和训练方 法。也就是在这一时期,Rumelhart等人提 出BP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
1.2.1 启蒙期(1890年—1969年)
1890年从著名美国心理学家W. James的 《心理学原理》研究开始,到1969 年。 1943年,生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 学家W.A.Pitts发表的《神经活动中所蕴含 思想的逻辑活动》从信息处理角度提出形 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M-P模型。开创了 新时代。 1949年心理学家Donald Olding Hebb出 版《行为构成》一书,首次提出连接权训 练算法。 1958年计算机学家Frank Rosenblatt提出 了“感知机(perceptron)”,这是一个三层 结构的神经网络。 1960年Bernard Widrow和Marcian Hoff 发表《自适应开关电路》一文,提出了 Adaline模型,即自适应线性单元,设计 了一个精巧的学习训练算法—--误差平方 和最小。
1. 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 一般地说,按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两 类:前向网络和反馈网络。在本课程中除了介绍 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外,还将重点介绍。 典型的前向网络有: 感知机(Perceptrons) 自适应线性网络(Adaptive Linear Networks) 反向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s)
• (3)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 神经网络适宜于处理具有残缺结构和含 有错误成分的模式,能够在信源信息含糊、 不确定、不完整,存在矛盾及假象等复杂 环境中处理模式。网络所具有的自学习能 力使得传统专家系统技术应用较为困难的 知识获取工作转换为网络的变结构调节过 程,从而大大方便了知识库中知识的记忆 和抽提。
1.1.3 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ANN)只是对人脑的简化、抽象和模拟。
ANN是人类对其大脑神经网络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人 工构造的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神经网络。它是理论化的 人脑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是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网络结 构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它实际上是由大 量简单处理单元并联组合而成的复杂网络,具有高度的 非线性特征。
• (4)复杂控制 • 神经网络在诸如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复 杂控制问题方面有独到之处。较之传统数 字计算机的离散控制方式,更适宜于组成 快速实时自适应控制系统。
• (5)信号处理 • 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使其 成为对各类信号进行多用途加工处理的一 种天然工具,尤其在处理连续时序模拟信 号方面有很自然的适应性。 • (6)工程设计 • 神经网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 泛,如产品设计和机械制造系统的设计。
1.2.2 低潮期(1969年—1982年)
1969年人工智能创始人M.Minsky 和S. Papert 合著的《感知机》( Perceptrons) 一书,指出ANN只能用于线性问题求解,而 对非线性问题,需要隐含层,但理论上无法证 明。为ANN的研究泼了一盆冷水。开始了长 达10年的低潮期。 196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S.GrossBerg 及其夫人提出著名的自适应共振理论,在之后 若干年中,陆续提出ART I,II,III三个版本 的系统。 1972年,芬兰的T.Kohonen和美国的 J.Anderson提出了自组织映射(SOM)理论。 1980年日本的福岛邦彦发表了《新认知机》 一文,其后不断进行改进。
1.2.4 新时期(1987年—
)
1987年6月,首届国际ANN学术会议在美 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与会代表1600多人, 成立了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之后每年 一次。不久,《Neural Network》创刊.重要 的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促成了NN技 术的研究和应用普及。
1.2.5 国内研究概况
•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其用途 日益广泛,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已在 各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 如下: • (1)模式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 • 人工神经网络特别适宜解算这类问题, 形成了新的模式信息处理技术。它在各领 域中广泛应用是神经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 侧面。
• (2)最优化问题计算 • 人工神经网络中有相当一部分模型是非 线性动态系统,若将所计算问题的目标函 数与网络某种能量函数对应起来,网络动 态向能量函数极小值方向移动的过程则可 视作优化问题的解算过程。网络的动态过 程就是优化问题计算过程,稳态点则是优 化问题的局部或全局最优动态过程解。
右为“深蓝”现场操作者
许峰雄博士 :“深蓝之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绰号:CB ——“疯狂的鸟”。他在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89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 计算机博士学位。他和同伴在1997年研制出大型计算机“深蓝”,拉开电 脑与人脑的“世纪之战”,以“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而告终,轰动全世界。2003年春,许峰雄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
PK
5、信息处理速度 人脑信息传递速度为毫 秒级,而电脑为纳秒 级,对于串行算法, 电脑确实快。而对于 并行算法、模式识别 等,电脑就差远了
1.1.2 人脑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机制比较
四个方面 1、系统结构:简单与复杂 2、信号形式:二值逻辑与模糊逻辑 3、信息存储:集中与分散 4、信息处理机制:串行与协同
卡斯帕罗夫曾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同IBM公司超 级计算机“深蓝”两次展开“人机大战”,结果 卡斯帕罗夫一胜一负。在1997年的那场著名比赛 中,卡斯帕罗夫以2.5∶3.5的总比分在“深蓝” 面前败下阵来,引起全球轰动。一些人甚至认为, 这标志着电脑的智能已经开始超越人脑。 2003年1月26日,卡斯帕罗夫花了不到4个小时,仅 用27回合,就轻取名为“小深”的计算机软件棋 手,在引人注目的新一轮“人机大战”中以1∶0 暂告领先。 由以色列科学家开发的“小深”每秒能思考 300万步棋并能以更接近人类棋手的方式对奕, 曾连续三次在国际象棋计算机大赛中夺冠,人称 电脑“棋王”。 之后这台电脑被拆卸。
• • • •
关于考勤和考试
• 第15周上报考试资格同学,我要求14周确 认参加考试的同学。 • 考试形式:开卷。
1. 1 人脑与计算机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大脑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小档案:IBM生产, 思维是人类智能的集中体现。 CPU:RS6000SP2 人脑思维具有三种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 数据处理方式:并行 速度:200万步/秒 -----钱学森
最新:280.6兆次/秒 逻辑思维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即将信息抽象为概念,再根据逻辑 规则进行推理。这可以使用串行指令由机器完成。 例如:1997年的国际象棋人机大战:深蓝 PK 卡斯帕洛夫 2006年8月,浪潮天梭超级计算机 PK 5位中国象棋大师联队(柳大 华、卜风波、徐天红、张强、汪洋 ) 然而,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方面,计算机表现差强人意。
人工神经网络吸取了生物神经网络 的许多优点, 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 • • • 高度的并行性 高度的非线性全局作用 良好的容错性与联想记忆功能 十分强的自适应、自学习功能
1. 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史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是人类探索模仿脑 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智能装置的一个相当 重要的领域。纵观其发展历程,几经兴 衰,我们可以大致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是启蒙期 第二是低潮期 第三是复兴期 第四是高潮期
1997年5月11日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
• 1997年5月11日,早晨4时50分(北京时间),一台名为“深蓝”的 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C4位置时,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 国际象棋名家卡斯帕罗夫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输了。世纪末的一场 人机大战终于以计算机的微弱优势取胜。这场比赛是继去年卡斯帕罗 夫与IBM的超级电脑“深蓝”比赛获胜后,与改进型的“深蓝”的第 二次较量。 • 比赛于5月3日--11日在纽约的公平大厦举行。整个比赛引起了全 世界传媒的巨大关注。比赛吸引人们注视目光的原因之一是世界象棋 冠军卡斯帕罗夫赛前充满信心,发誓要为捍卫人类之优于机器的尊严 而战。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他所捍卫的人类尊严在一台冷漠的1.4 吨重的庞然大物 “蓝色巨人”面前被无情地击溃了。虽然人类的骄 傲可以把这场比赛的结果仍然归咎于人类的胜利,毕竟“深蓝”自己 也是人类所研制出来的一台计算机而已,但人类所创造的工具击溃了 人类,并且是在人类引以为骄傲的智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 恐惧,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人类创造物与自身关系的深层讨论。 • “深蓝”是IBM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超级国际象棋电脑。是 一台RS6000SP2超级并行处理计算机,计算能力惊人,平均每秒可 计算棋局变化200万步。
五大师将出征:汪洋、张强、卜风波、徐天红、柳大华
棋天大圣
1.1.1 人脑与电脑比较
1、记忆与联想能力
人脑
电脑
1.4×1011个神经细胞 存储器 随机 顺序 联想记忆 无 过滤 无 自联恢复 无 创造性 无 2、学习与认知能力 计算机被动执行程序 3、信息加工能力 电脑不具备非逻辑加工能力 4、信息综合能力 归纳、类比、概括、综合
• 我国最早关于NN的著作是涂序彦在1980年出版的《生 物控制论》一书,其中一章介绍了神经网络。 • 1988年,北大非线性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神经网络学习 与识别”会议; • 1990年召开“中国首届神经网络学术大会”; • 1991年在南京召开第二届,成立神经网络学会。
1.3 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
主讲:李忠 教授
参考文献:
• 将宗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丁士圻,郭丽华,人工神经网络基础,哈尔滨工程大 学出版社,2008 • 焦李成. 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实现.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 出版社,2005 • 胡守仁. 神经网络导论. 北京: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 近年“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模式识别”、 “自动化学报”等相关文献
前 言
现代计算机对于那些 特征明确、推理或 者运算规则清楚的 可编程问题,可以 高速有效地求解, 在数值计算与逻辑 运算方面拓展了人 脑能力。 随着人脑科学的深入 研究,推动了人工 神经网络的研究与 应用。
第一章 绪论
1. 1 人脑与计算机 1. 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史 1. 3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1. 4 人工神经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
1.2.3 复兴期(1982年—1987年)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复兴标志是: 1982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物理学家John J. Hopfield博士发表的一篇突破性学术论文, 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网络模型,引入了李雅 普诺夫能量函数,这与电子电路存在对应关 系。 1986年发表David E. Rumelhart及其小组 发表了《并行分布式处理》一书,提出神经 网络的三个特征:结构、传递函数和训练方 法。也就是在这一时期,Rumelhart等人提 出BP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 关键性作用。
1.2.1 启蒙期(1890年—1969年)
1890年从著名美国心理学家W. James的 《心理学原理》研究开始,到1969 年。 1943年,生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 学家W.A.Pitts发表的《神经活动中所蕴含 思想的逻辑活动》从信息处理角度提出形 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M-P模型。开创了 新时代。 1949年心理学家Donald Olding Hebb出 版《行为构成》一书,首次提出连接权训 练算法。 1958年计算机学家Frank Rosenblatt提出 了“感知机(perceptron)”,这是一个三层 结构的神经网络。 1960年Bernard Widrow和Marcian Hoff 发表《自适应开关电路》一文,提出了 Adaline模型,即自适应线性单元,设计 了一个精巧的学习训练算法—--误差平方 和最小。
1. 4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 一般地说,按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分两 类:前向网络和反馈网络。在本课程中除了介绍 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外,还将重点介绍。 典型的前向网络有: 感知机(Perceptrons) 自适应线性网络(Adaptive Linear Networks) 反向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