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优秀3篇)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定义及特点教学难点: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基本要素?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导入]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

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

(见或内容如下)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不同点相同点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A2186米B米9882米D米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组织学生运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读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师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

教师引导:读图,说一说图中闭合线圈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等高线概念: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我们就称之为等高线。

教师提出问题:等高线分布的稀疏、密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性质:密陡疏缓。

(2)认识不同山体部位教师:展示山峰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表示山峰的等高线数值,由中间向四周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中间高,四周低。

)教师: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观图及等高线示意图,提出问题: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注意观察等高线弯曲部位数值的变化规律)学生: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2.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二)综合思维目标1.为学生创设“用”的情景,让学生在“用”中学地图,在知识的构建中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地理实践目标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将地形图中的地形类型与实际地形加以对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想一想: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承转)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议一议: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里就涉及两个高度标准: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生活动一:对比海拔和相对高度。

方法引导:阅读图2.9和课本P32。

问题引领: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三清山的最高峰1820米);相对高度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何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的垂直距离)。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篇: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基本概念。

(2)学会从地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

(3)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但是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一)自学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海拔;②相对高度;③等高线;④等深线(二)、海拔和相对高度(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图1图2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等高距为100米B.公路①②段附近比③④段附近坡陡C.地形以平原为主D.最高处海拔为700米2.公路建设中,要在路边立一个凸面镜(图2),以帮助驾驶员提前判断弯道路况,图中最适合放凸面镜的位置为()A.①B.②C.③D.④读我国东南地区某旅游景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某学校将该旅游景区作为研学基地,学生在景区体验了刺激的悬空玻璃栈道,该景点最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4.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为景区设计以下景点,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甲处发展百果园B.乙处建水坝和水上乐园C.丙处建设大型停车场和儿童游乐园D.丁处开发小溪漂流能力提升(2023·江苏无锡中考)明明同学打算暑假去攀登长城,攀登前对某地长城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究。

据此完成5~6题。

5.(选做题)明明同学通过研究地形图发现()A.烽火台海拔最高B.关城四面环山,易守难攻C.长城城墙沿山脊修建,防御功能强D.道路沿山谷建设,修建难度大6.(选做题)明明同学攀登长城时会发现()A.①到②的坡度最小B.③在④的西北方向C.①和②的距离约为100米D.③与④的相对高度约为200米思维拓展7.(2023·辽宁营口中考)辽宁省某校地理小组开展制作山体模型、绘制与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活动。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染色水、标注刻度的透明塑料盒、黏土等。

第一步:制作山体模型(图1)。

图1第二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1)图2是某同学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过程,正确排序是(填数码)。

图2(2)注水时观察到水流汇集的山体部位是。

第三步:对比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图3)和山体模型(图1)。

图3(3)图3是标注了地图“语言”的等高线地形图,其中缺少。

(4)河流A的大致流向是。

(5)连接两村的拟建公路中,路线②比路线①等高线稀疏,坡度较。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判读教学设计第1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3.会在地形图上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前面学习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展示图片),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课题展示)(设问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过程〖会读地图上的高度〗(图片展示)——地图上的高度(学生观察体会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异),然后计算珠穆拉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的相对高度(图片展示),再次明确两个概念。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等高线示意图〗(学生自学)——读P16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动画展示)——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同时提高学习兴趣)(这里还要注意两个概念:等高线和等高距,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己总结归纳,再加以训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一部分:坡度陡缓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这里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快速回答,增强学习自信)进一步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第二部分: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图片展示)——出示山体不同部位的素描图,形成感性的认识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题目】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中“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相关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中的内容,是本章内容中承上启下的部分。

对地图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下一节内容“地图的应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3.能够在中识别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断坡度的陡缓;4.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设计合理的活动路线,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5.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及观察身边地理现象的习惯。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重点】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判断坡度陡缓【教学难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判断坡度陡缓环节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小宇想在周末让爸爸带他去爬山看瀑布和小溪,现在爸爸给了小宇一幅地图,并给他设置了学习任务关卡,让小宇确定游玩目的地和大致路线。

帮助小宇一起闯关。

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兴趣就能引发学习动力新知教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自主学习,填写学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31文字内容,完成学案第1题【强调区别】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知识补充】我国海平面为黄海,即黄海海拔为0【课件展示】PPT展示学案填写内容答案【提问】展示图2-2-1,请同学回答问题:1、甲乙两地海拔是多少?(甲1500米乙500米)2、甲乙两地间相对高度是多少?(1000米)【练习】学生完成书本P31读图2-2-1第二题,学生回答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对错并讲解(教师进行纠正)【过渡】在认识了海拔和相对高度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地表的五种基本地形。

二、认识地表五种基本地形【自主学习,填写学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本P32图2-2-2,小组合作完成学案第2题的表格。

教学设计10:1.4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10:1.4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

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有什么?(地图)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

那这两种地图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一、会读地图上的高度【探究活动一】什么是海拔? 什么是相对高度?课件展示:师: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探究活动二】什么是等高线呢?什么是等深线?课件展示:(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师:等高线——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二、绘制等高线【探究活动三】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课件展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学生交流感悟心得。

师: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2.2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同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2.2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同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教学设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章第一节《分层设色地形图》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备课时间课时第2课时教法讲授启发引导学法自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课程标准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部分的知识应该容易理解,因为分层设色地形图与上一节课等高线地形图联系密切,只要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那么这部分知识就容易了,而且五大地形类型与后面的知识联系密切,同时又是基础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与生活联系起来,五大地形在生活中的具体形态,把地形景观图、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结合在一起,那么学生们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素养目标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描述分层设色地形图及特点,养成尊重生活、爱护自然的意识和习惯。

综合思维:通过对地图的阅读,认识五大地形类型的名称及特征,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维度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掌握地图阅读技能,学生能分清五大地形类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表现,初步认知不同区域的形态在地图中的表现形式。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分层设色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认知力。

重点难点重点:五大地形类型的特征。

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描述出不同的地形类型教学流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复习导入:问题:1.什么是等高线?2.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3.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形陡缓的关系?4.地形部位名称及特点都是什么?生答。

相互评价掌握知识情况。

有利于对后面的内容展开学习。

自主学习承接:我们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不同的等高线海拔不同,如果我们把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结果会怎样?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教师展示自主学习提纲:1.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2.五大地形类型的名称是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的第34-36页,用双色笔划出教材中的知识点。

接下来,学生完成教师预设的自主学习提纲:1.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涂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精】《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

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新课讲解(一)等高线地形图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3.判断坡度的陡缓(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等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道路等。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上的等高线、高程标记等要素,分析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变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工具,如放大镜、直尺等,进行地形图的测量和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地形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定位。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2. 学生通过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地形图的应用,认识到地理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识别、分析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想象力,但对地形图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尚需引导和锻炼。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地形图知识内化为实用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达成预设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形图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 地形图的投影与制图原理2. 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等高线、高程标记的判读与应用- 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的识别- 道路、居民地、植被等地物的判断3. 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使用地图工具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地形分析与空间定位- 实际情境下的地形图应用,如规划路线、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引入地形图的概念,介绍地形图的作用和分类- 讲解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图第二课时:地形图的要素识别- 指导学生识别等高线、高程标记,了解地形起伏和坡度变化- 分析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特征,进行地形图的解读第三课时:地形图的应用技巧- 介绍地图工具的使用,进行地形图的测量与计算- 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地形图解决地理问题,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内容参照课本相关章节,确保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符合,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一上册地理

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whsdja教案-初一上册地理
2. 比例尺的作用是什么?
A. 表示地形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B. 表示地形图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例关系
C. 表示地形图上的体积与实际体积的比例关系
3. 地表形态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A. 符号、线条、颜色
B. 符号、线条、文字
C. 符号、线条、图形
判断题:
1. 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地形图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形图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形图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逻辑关系
①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与组成部分:
- 地形图:地表地形特征的图件,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基础数据。
- 组成部分:图例、比例尺、坐标系、地形符号、注记等。
② 比例尺的识别与应用:
- 比例尺:地形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识别:学会识别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 应用:掌握比例尺的换算方法,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基于学生的层次差异、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对地图知识较熟悉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地形图判读练习;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需要从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入手,逐步建立起他们的信心。同时,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⑤ 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 应用领域:地形图在军事、地理勘探、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阅读和判读地形图。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形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图的构成要素,掌握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构成要素,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图片和案例,用于展示和教学。

2.准备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看过地形图吗?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

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

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

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评价设计
通过指示乙点的海拔,以及思考等高线的数字究竟表示什么,评价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根据模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评价学生对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小试身手”两个读图习题检验学生对等高线特点的应用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部位判别的熟练程度,最后学以致用,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是否能综合、灵活地运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导入导入:第三节我们学
习了地图的判读,地
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学生思考如何将高
低起伏的地表特征表
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新
旧知识的联系。

(2分钟)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
物按一定比例缩小以
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
像。

地图是平面的,
但是地球表面是高低
不平的,有陡峻的高
山也有低洼的盆地,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
的地表特征表示在平
面的地图上呢?常用
地形图来表示,其中
最基础的就是等高线
地形图。

示在平面的地图上?
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
求知欲。

2.海拔和相对高度
(3分钟)师指导学生理解两个
概念:(课件展示: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图)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
导概括总结海拔和
相对高度定义
培养学生观察、读图和
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10分钟)用模型直观演示,结
合课件图片,分析等
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
程,师重点讲解
在明白第一个例子的
基础上逐渐跟随教师
说出第二个、第三
个。

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
识,为学生提供思维的
基础,又增强了学生的
空间概念
4.等高线的特点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
分析等高线的特点: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
先独立观察思考,然
后小组讨论得出结
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
施,提高学生的参与
性,积极性,及与人合
(6分钟)线吗?
2.同一条等高线的海
拔有何特点?
3.相邻的两条等高线
的海拔差是多少?
4.坡陡、坡缓与等高
线疏密有怎样的关
系?等高线是闭合的曲
线;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
的海拔相等;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
海拔差相等;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坡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坡缓
作的能力。

5.等高线特点的评价练习
(4分钟)1.C点的海拔是_____
米,E点的海拔是米
2.图中的等高距是___
米。

3.计算C点和D点的
相对高度是____米。

4.A、B两条路线登顶
哪条省力些?为什
么?
根据刚才总结的等高
线特点,读图思考问

检验学生对等高线特点
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
灵活多变的思维
6.认识山地模型的五个过渡:你有没有登过
山,(欣赏我国的名
学生代表到前面指模
型找出山地的五个不
不同部位(2分钟)山大川)尽管山有千
姿百态,但是不外乎
由几个基本部位组
成,你都认识山地的
哪些部位?
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经常有河流流经的
是?
同的部位,并说出特

山谷处水是汇集的,
容易发育河流
在图片的基础上利用模
型向同学们展示所认识
的山地的部位,培养的
学生由平面到立体的思
维转换能力。

7.认识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的等高线形态
(13分钟)过渡:山地的五个不
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
图中是怎样体现出来
的呢?
师指导学生根据山地
模型绘制一幅等高线
地形图,多媒体展示
绘制步骤
教师巡回指导
师生互动,总结山
顶、山脊、山谷、陡
崖、鞍部等地形在等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并在等高线地形图中
找出山地的五个不同
部位
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
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表示山顶的等高线
培养学生动手绘图的能
力,通过给学生生动直
观的观察,亲手的绘
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
地掌握了知识
把问题细化,帮助学生
高线地形图上的位置或形态特点。

教师总结:
山峰:海拔由外向里升高鞍部:两个山峰的中间部位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海拔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数值由外向内有什么
变化?
2、鞍部所在的位置有
什么特点
3、陡崖的等高线有什
么特点?
4、山脊和山谷的的等
高线形态有什么相
似?又有什么不同?
更有针对性地讨论。


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和语言表达的
能力。

8.识别山体基本部位的评价练习
(2分钟)图中每一个标号分别
对应的是山地哪个部

观察、分析、判断评价学生对山地基本部
位识别的熟练程度
9.知
识拓
展(2分钟)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
产与生活,你能把今
天所学的知识用到实
践中吗?
多媒体展示一副等高
学生在图中找出山地
的五个部位,小组讨
论登山、攀岩和野炊
的最佳地点
学生代表发言
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生
活中,非常容易引起学
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
学高潮。

并且培养学生
应用意识与技能,对于
学生有创新的方法及时
线地形图
师总结:登山比赛:坡缓的地方
攀岩应在陡崖
野炊平坦背风,靠水源地方肯定,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点到为止。

9.回顾本节所学
(2分钟)引导学生谈收获,总
结本课所学,梳理知
识脉络。

根据课堂学习,认真
回顾本课收获,努力
形成本节课的知识
树。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夯
实双基,提高了学生的
综合能力;同时注意了
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
的收获,让学生达到会
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相对高度三、山地基本部位
二、等高线地形图山峰、鞍部、陡崖、山脊、山谷
1、等高线
2、绘制
3、特点
八、巩固练习
绘制一座山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从100米等高线开始绘制,等高距为100米,山地西侧较为平缓,东侧较为陡峭,南部是山谷,山峰海拔450米。

[课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