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学派

●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

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并卓有成就的众多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伤寒八家

●从晋迄宋,研究伤寒最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一)王叔和的学术贡献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所言:“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佚,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余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

●1.王叔和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1)基于临床实践,突出实用。

●2)引经据典

3)突出寒邪为病

●《伤寒例》着重指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并强调“其

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79条),从而揭示了仲景突出以寒为主的发病学思想的真谛。

4)脉法专论

●对仲景脉法作了专门论述(如卷五《张仲景论脉》一章),提出了浮、沉、紧、弦、数等脉与表里、三焦、脏腑的关系,实为《伤寒论》脉法之基础。

5)指明六经病脉

●6)理论探讨

●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7)王叔和对温病学的贡献

●王叔和编写的《伤寒例》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分类上有所创新,从而为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叔和之前都把温病括在广义伤寒之中。王叔和以时气病总括外感性热病,在具体分类上,划分为伤寒、温病、风温、中暑、温疟、湿温、冬温、温毒、温疫九个类型。

◆提出伏邪温病的最早理论根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语,始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叔和首先作注:“冬伤于寒,即时而发为伤寒,未即时而发,寒毒潜藏于体内,至春发为温病。” 还进一步阐发说“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也”…。这一认识为后世“伏邪温病”之先导。

◆阐发温病与时疫理论。、

◆首创时行之说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气应凉,而反大寒;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二)孙思邈对伤寒派发展的成就

●1、整理伤寒集百家言

●2.创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推崇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成为错简重订派的主要观点之一。

3.三阴三阳编排论述

●《千金翼方》有独立的六经分经辨证的篇幅,按三阴三阳排列,只对太阳病进行了改易, 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

4.三方为纲通论伤寒

●孙思邈通过潜研《伤寒论》全文, 提出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三方通治伤寒的理论。疗伤寒不外“一则麻黄、二则桂枝、三则小青龙”。

5 补充妇儿伤寒

妇人伤寒,其证虽与男子相同,但妇人有经带胎产之生理特点,故其治法应当有别于男子。

6 发展经方

●孙思邈遵仲景制方之法而又不泥于仲景之方,在经方的基础上化裁了不少新方如三黄汤、苇茎汤、麻黄醇酒汤等,弥补了《伤寒论》某些有法无方的不足,还对一些经方的主治作了补充。

韩祗和(北宋)

●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医家,较成无己还早50余年。

代表作:《伤寒微旨论》

伤寒学术成就

1、强调脉证合参

伤寒:脉为先,证为后。“伤寒既病之后,变动不常,未见于证先形于脉”

杂病:证为先,脉为后

2.伏阳化温(热)

●寒冬之时,体内阳气蛰伏不动,若此时感受寒邪,则体内之阳为寒邪所困,深夹于骨髓之间而不得宣畅;至春升阳动之时,其内伏之阳得以发泄则为病也。若感寒邪较轻则成温病,感寒邪较重则成热病。

3.提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

●韩氏以经络释六经,首次提出了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认为“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或四时有不常之气。阳邪为病则伤于手经也,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故冬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

4. 言汗下之法则

●对汗法,他认为“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未可投药,见脉不见证虽少投药也无害也”。并列出诸多发汗之方剂,如调脉汤、葛根柴胡汤、人参桔梗汤、薄荷汤、香芎汤、六物麻黄汤、石膏汤、知母汤等共计15首。

●凡阳盛阴虚者,用大小承气汤以助阴消阳;潮热者以调胃承气

汤主之;阴阳气俱实者,宜黄芩汤和之;反对用巴豆、水银、砒霜、甘遂等有毒之药。

5. 创辛凉解表治法

●自创辛凉解表方药,各方之中多有柴胡、薄荷、葛根、桔梗、防风、前胡、石膏、知母等偏于辛凉清解之品,实为辛凉解表。

6. 重视温中之法

●有感于仲景对三阴病证治的不足,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

立了多首温中方剂,丰富了伤寒三阴病的证治。如胃中寒用温中汤、橘皮汤、七物理中丸治疗。

7.治病注重节气,因时制宜

●治疗伤寒之病,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不同节气,分别以不同的方剂治疗疾病。

庞安时

●字安常,北宋医家(1042-1099)

●代表著作:《伤寒总病论》

●学术特色:寒毒说、异气说

•(1)庞安时对伤寒病因的认识

广义伤寒病因是冬伤于寒毒。即病者为伤寒,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

•庞氏认为一切外感热病有一个共同的病因一“寒毒”。这一认识源于《伤寒例》:“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2)庞安时对温病的认识

庞氏认为温病有两种:其一是一般温病,广义伤寒的一种,发病是冬时感受寒毒,春分至夏至前发病。另一种是天行温病,是由于感受“异气”或“乖气”、“疫气”,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的命名分为五种,即青筋牵、赤脉攒、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以主治方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