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游戏研究_过去_现在及未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装游戏研究:过去、现在及未来
Ξ
倪 伟ΞΞ1,2 熊哲宏1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2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上海,200444)
摘 要 本文全面回顾了儿童假装游戏研究的历史、儿童假装游戏的概念、发展以及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分析与探讨了假装游戏研究的理论争议。

最后探讨了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今后研究的走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假装游戏 元表征 争议 展望
1 假装游戏研究简史
假装游戏是儿童行为中最令人惊异的现象之一,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Parten 的研究,他在儿童团体游戏的情境中,采用自然主义的取样方法研究了儿童不同形式的社会性游戏[1]。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对假装游戏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20-3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研究者开始对假装游戏研究发生兴趣,在当时关于儿童发展的学术综述中,出现了对假装游戏研究的探讨。

第二个阶段是40年代,人格理论家和游戏疗法激发了研究者再次关注假装游戏。

第三个阶段是以1945年Piaget 的《儿童的游戏、梦和模仿》一书为标志,Pi 2aget 记录了在其孩子身上出现的“象征性游戏”现象,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假装游戏的研究兴趣。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热潮中,研究者开始以实验方法来研究假装游戏。

但70年代之前,假装游戏研究并不多,特别是将假装游戏作为独立主题的研究更少,因而在儿童发展手册中,假装游戏研究极少被单列为一章。

到了70年代,假装游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验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些研究者揭示了假装的发展过程、详细的假装阶段以及儿童如何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并深入地探讨了假装游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者还进行了一些干预性研究,通过对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训练,确定其是否会促进儿童其他认知任务(如守恒)的成绩,但这些训练研究最终并没有产生明确的结果。

这次研究热潮之后,假装游戏研究又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沉寂的阶段。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假装游戏研究又一次萌发出新的生机。

假装游戏与儿童心理理论密切相关,它似乎要求许多理解心理状态的技能,而这些技能不仅在假装情境中比非假装情境中出现得更早,而且,儿童对假装游戏的认知能力似乎超过了他们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因而假装游戏近来已成为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一个切入口。

2 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
早期对假装的概念界定倾向于现象描述,如:G arvey 和Reynolds 认为假装是用模仿的、非真实的或好像(as if )的方
式进行的一种行为活动;Austin 认为假装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设想出一个假想的情境,或者是为了保护、掩盖、伪装现实而把一个东西放在另一个东西前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假装游戏的概念界定也更加详尽全面,如Leslie 认为,客体替代(如将香蕉假装为电话)、假装属性归因(如假装一个干的桌子是湿的)和虚构客体(如假装玩具熊的头上有一顶帽子)是假装的三种基本形式,只有当儿童的游戏包含了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才可以将他们的行为界定为假装[2]。

Naturalium 进一步提出,要对假装做出概念界定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认知,即假装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或者至少具有假装为是什么的概念;二是有意识,即假装者必须是有意地按照假装的属性做出行为[3]。

还有些研究者对假装某些方面的特点作了特别探讨,如:假装是一种特殊的情形,它是在准确地感知到实际情况或能做出完全区分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动作[4];假装与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的“此时此地”有关,例如,被母亲假装为电话的是这只香蕉,而不是一般的香蕉或是别处的香蕉[2];假装不同于欺骗,它不包含任何隐藏的特殊目的等。

由上可见,假装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行为者在准确地感知到实际情况的条件下,有意设想出非真实的情境,并根据这种想法有意公开做出非真实的行为。

3 假装游戏的发展
自发的假装游戏通常出现于儿童18至24个月时,这时儿童开始有意假设并接受一些简单的虚构情境。

已有研究发现,2岁左右的儿童就表现出对假装游戏行为的理解,他们不会混淆假装中的客体;知道客体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被设置为不同的假装客体;甚至能够对规定的假装情境做出系统的推断,并且照此行动,例如当同伴假装将茶水泼在桌上时,他们会假装擦干相应的位置。

一至两岁的儿童会将5-20%的游戏时间用于假装游戏行为。

两岁的儿童不仅自己进行假装游戏,而且还能够对实验者的假装行为做出熟练地解释与回应[4]。

4岁左右的儿童会出现与同伴合作的社会剧假装游戏。

但如果在与假装游戏水平高于自己的人(如胞兄胞姐或母亲或父亲)合作的场景下,社会剧假装游戏会出现得更早;而且与这些更成熟的合作者一起假装会比独自假装表现
ΞΞΞ通讯作者:倪伟,女。

E 2mail :ni -wei -@
本研究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BA05004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4BJ Y003)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0411)资助。

102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4):1020-1022
出更高的水平。

儿童的假装游戏行为到儿童中期时会衰减,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小学儿童仍会在空闲时间进行假装游戏。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儿童假装游戏的水平是不断提升的。

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对假装的认知处在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在早期可能更多地通过外显的动作情境特征认识假装,假装游戏多为独自假装且涉及的主题有限;随着儿童社会性假装游戏的出现与发展,儿童通过与游戏同伴的交流,逐渐理解假装中所包含的心理活动,从理解他人的假装行为到理解他人的假装语言,所涉及的主题也日益丰富。

例如Lyytinen的研究发现,儿童在假装游戏中的去中心化行为、去背景化行为、综合行为等能力和游戏主题的属性均随年龄增加而呈现线性的增长,但去中心化语言、综合语言的能力和对主题的语言表达并没有随年龄变化而表现出年龄差异,而更多地表现出个体差异[5]。

再如,有研究发现,真实的客体与假想客体间的相似程度会影响年龄较小儿童的假装游戏。

年龄越小,儿童的假装游戏越依赖于真实客体与假装客体的形状和功能是否相似[6]。

4 假装游戏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
儿童假装游戏行为是必然发生的且发生时间大致相同,即使不存在可以让他们进行模仿的情况或条件,他们也会进行假装游戏。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生物学基础。

假装游戏的普遍性还表现在它有着相对固定的发展过程,一般都开始于简单的客体替代,进而发展为复杂的角色扮演,在各种社会中都可以观察到这种发展模式。

此外,Haight等人还提出,假装游戏的普遍性还涉及到假装行为进行的方式,全世界的儿童在假装游戏中都使用客体,而且假装游戏大多数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之中[7]。

尽管儿童的假装游戏行为具有普遍性,但其文化差异性也不断得到证实。

其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假装游戏所涉及的主题差异。

例如,美国学龄前儿童的假装游戏比台湾儿童具有更多的幻想主题,而台湾儿童则在假装中包含了更多的符合社会常规的行为主题[7]。

又如,朝鲜籍的美国儿童在游戏主题中更注重家庭角色,而欧洲籍的儿童则更着重危险和幻想的主题[8]。

第二种差异性表现在假装游戏的数量、频率以及水平上。

例如,美国的儿童比墨西哥的儿童做更多的假装游戏,美国和土耳其的儿童比危地马拉和印度的儿童进行更多的假装游戏,马雅的儿童做假装游戏很少,日本1岁儿童的假装游戏水平要高于美国的同龄儿童。

追究这种文化差异性的原因,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不同似乎是这些差异一个可能的来源。

除了文化价值观之外,儿童的假装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水平的个别差异性与父母的态度和做法似乎有关。

当成人相信假装有利于儿童发展时,他们不仅鼓励儿童的假装行为,还会与儿童一同进行假装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假装行为就会出现得较为频繁。

5 假装游戏研究的理论争议
研究者从各个角度与层面对假装游戏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丰富成果,也存在着诸多争议:
假装游戏是否涉及元表征?一种观点认为实现假装不一定要具有元表征能力。

如:Piaget认为,假装的实质是心理表征,假装能力依赖于对不在眼前的客体和情境的直接表征能力[9]。

Harris提出,儿童在假装时只需要模拟假想客观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然后根据这种假设进行推断即可,不需要元表征能力[10]。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假装的本质是元表征的,假装的实施需要元表征能力。

如:Leslie认为,当儿童在2岁左右开始假装时就具有元表征能力,假装涉及到对实际的和假装的情境的双重表征,这两者之间可分离的关系使儿童能区别外表和真实[2]。

第三种观点认为部分假装游戏依赖元表征,而另一些则不需要。

如:Perner认为,2岁左右的儿童在进行假装时,只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库形成现实模型和假想模型,在现实和假想两种情景间进行转换就能认识假装,因而不需要元表征,而复杂的社会性假装才是元表征的[11]。

Nielsen等人的研究发现则表明,心理状态术语的发展以及部分(尽管不是全部)的假装游戏依赖于元表征的认知能力[12]。

假装游戏是否需要心理理解能力?一种观点认为,早期的假装不需要心理理解能力。

如:Lillard提出,早期的假装并不涉及到任何心理状态,学前儿童主要把假装理解为不严肃的动作或表演[13]。

Nichols等也认为,学前儿童把假装理解成做某事的一种表演,根本不需要心理理解能力,并提出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独立的心理工作空间”可以解释假装的现象[14]。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假装是儿童理解心理状态的能力的一种表现。

如:Leslie认为,假装的出现是儿童对认知能力本身理解的开端,是使人的心理状态具体化这种能力的早期表现。

McCune也提出,假装是理解自己的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能力的一种早期表现。

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直在继续,因为各自都有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证据。

假装游戏的产生与加工机制是什么?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Piaget认为,假装是一种极端形式的同化,假装游戏实际上是一种内化了的模仿,因而模仿能力是假装发展的前提[9]。

Fein提出,假装可以看成是一种复杂的转换,通过转换把所选取的一组信息与从记忆中提取的其他信息相比较[15]。

Perner认为,不同时间地点的表征建构了不同的“模式”,当儿童能够接受世界的多重模式而不是单一模式时,就出现了假装[16]。

在所有关于机制的探讨中,Leslie等人的探讨最为详尽,他认为,假装游戏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分离(decoupling)机制起作用的能力。

分离机制使儿童将假装情境和现实情境区分开来,使元表征不再受到现实的制约,这就避免了两种情境之间的混淆从而使假装的出现成为可能,在这个理论框架下,他还进一步为假装构建了一种精确的执行模型,据此推断出假装背后的运行机制[2,17]。

假装游戏的功能是什么?按照Piaget的观点,假装是儿童认知结构不能顺应世界的征兆,因为成熟的认知系统是无需歪曲现实的。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假装游戏能促进儿童发展持认可态度。

有研究者认为,假装可以有助于儿童情感与智慧上的发展。

如Bergen等人指出,假装游戏能促进儿童元认知、问题解决和社会认知相关的能力,以及诸如读写、数学和科学的学术能力的发展[18]。

Leslie等人则赋予了假装游戏更重要的功能,认为其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起源[17]。

还有些研究者进行了训练性研究,希望通过儿童的
倪伟等:假装游戏研究:过去、现在及未来1021
假装游戏训练,促进他们以信念理解为基础的心理理论的发展,但未取得明确成果。

6 展望
回顾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从许多方面对假装游戏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但总的来看,目前许多问题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611 进一步探讨假装的内在机制。

例如:假装的本质到底是不是元表征的?在假装情境下,儿童何时具有元表征能力?儿童在刚刚开始理解现实的时候,如何辨别出这是假装事件还是新的真实事件?如果表征系统是持续发展的,那么为什么假装在歪曲现实时并没有破坏这个表征系统呢?儿童为什么没有发生表征滥用?612 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研究规模。

目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正常儿童,也有少量研究的对象是自闭症儿童,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异常儿童(如唐氏综合症儿童、聋哑儿童等)则研究较少,对于超常儿童、问题儿童的研究更为少见。

此外,目前的跨文化研究所涉及的民族、国家及地区范围还较小,对于不同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假装游戏的影响也较少研究。

在研究对象的规模上,也多为小样本研究,因而扩大研究的样本数量是十分必要的。

613 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优化测量工具。

目前的研究结果多数是通过观察方法分析儿童的言语反应和行为表现而获得的,如何将遗传学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社会行为学研究等最新成果及方法融入到当前的假装心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同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证据来自于小规模的横向研究,有待于增加一些纵向研究。

此外,如何找到一个能准确检验儿童假装游戏水平以及假装理解能力的测量工具也是研究者有待探索的方面。

614 进一步加强干预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至教育实践中。

目前的实验研究多为现状研究,干预性研究相对较少,这是有待发展的研究领域。

如何将假装游戏作为训练与教育的载体,设计各种教育内容,以促进儿童相关能力与品质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特别对于一些异常儿童来说,这些教育与训练会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7 参考文献
1Parten ,M.B.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 ,1932,27:243-269
2
Leslie ,A.M.Pretense and representation :The origins of “theory of mind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7,94:412-426
3Naturalium.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nd understanding pretend play :a cultural learning perspective.Dissertation ,20034
Harris ,P.L.,Kavanaugh ,R. D.Y oung children ’s understand 2ing of pretense.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93,58:2315Lyytinen ,P.Developmental trends in children ’s pretend play.Child Care Health ,1991,17(1):9-25
6
Amsel ,E.A.,Smalley J D.Beyond really and truly :children ’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bout pretend and possible worlds.In :Mitchell P ,Riggs K J.(Eds.).Children ’s Reasoning and the Mind.U K:Psychology Press ,2000:121-1447
Haight ,W.L.,Wang ,X.L.,Fung ,H.H.T.,Williams ,K.,Mintz ,J.Universal ,developmental ,and Variable aspects of young children ’play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pretending at home.Child Development ,1999,70:1477-14888
Farver ,J. A.,Shin ,Y.L.Social pretend play in K orean -and Anglo -American preschoolers.Child Development ,1997,68(3):544-5569J.皮亚杰,B.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6:42-49
10
Harris,P.L.,Kavanaugh ,R. D.,Meredith ,M. C.Y oung children ’s comprehension of pretend episodes :the integration of successive actions.Child Development ,1994,65:16-3011Perner ,J.Understanding the representational mind.The MIT Press ,1991:1-11
12
Nielsen ,M.,&Dissanayake , C.An investigation of pretend play ,mental state terms and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in search of a metarepresentational link.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 2chology ,2000,18(4):609-62413
Lillard ,A.Pretend Pla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 ,Usha G oswami ,2002,188-20514Nichols ,S.,Stich ,S.A cognitive theory of pretense.Cognition ,2000,74:115-147
15
Fein G.G.,Moorin ,E.R.,Enslein ,J.Pretense and peer be 2havior :An intersectional analysis.Human Development ,1982,25:392-40616
Perner ,J.,Dienes ,Z.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how much theory of mind do you need to be consciously awar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3,12:63-8217Leslie ,A.M.Pretending and believing ,Issues in the theory of ToMM.Cognition ,1994,50:211-238
18
Bergen ,D.&Coscia ,J.Brain research and childhood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Olney ,MD :Association for Childhoo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1
A R esearch of Pretense Play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 i Wei
1,2
,Xiong Zhehong
1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 y ,Shanghai ,200062)(2Psychology Counseling Centr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The thesis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es on pretense play ,and their achievements in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variations.Besides ,the thesis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 disputes about some pretense play the 2ories.Finally ,some possible issues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this area are suggested and the research trend is predicted.K ey w ords :pretendse play ,metarepresentation ,dispute ,predict
1022 心 理 科 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