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
农产品的大量剩余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 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 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
1.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 口结构性的矛盾 2.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 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 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 4.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 境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 略
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0312座,年均 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 37% 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
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 梁和纽带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 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 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 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 的列车
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 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 个, 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 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城市 化率达到36.09%。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 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 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 至少有1.5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 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 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 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
转移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 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 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生 活保障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 市转移的后顾之忧需要解除;
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增强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 间迁徙
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 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 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 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谢谢大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现今城市化概况
• 朱中一(城市化专家):目前我国城市化 水平是46.6%,以后每年增加0.8%到1%。
我国城市化进程
一、短暂发展期(1953-1957年) 二、起伏波动期(1958-1965年)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四、过渡时期(1977-1981年) 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至今)
民工潮
1982年为3000万,到1997年已突破1亿大关。 权威部门估计,未来5~10年中流动人口数 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 将达到1.3亿,2010年将接近1.6亿!
城市化不单单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经 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现代化的过 程,民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 大?
城市 “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 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 于“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 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 。 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为 方向,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 。
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
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焦点三: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
焦点五:谁是城里人?
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
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
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 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ຫໍສະໝຸດ Baidu
1.城市化规模演变为社会经济体制下多元并行的发 展格局 2.高考恢复 农村学生进入城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3.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 市化进程 4.国家把城市化当作重要的发展战略 5.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 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6.2007年,我国提出《城乡规划法》《物权法》
户口,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 会地位不同的阶层。一纸户口不仅限制了人口 的流动,它带来的城乡重大差别,成为中国城 乡差异最集中的体现。
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 知》。近几年,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各大中 城市改革的措施也纷纷出台。石家庄市户籍改 革全面实施。广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 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现城乡户 籍管理一体化。
焦点五:谁是城里人?
“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 而消失,对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 限制依然存在。 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 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找不到安居乐业的 归属感;收入不稳定和各种不合理收费。 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陷入与城 市的分离状态。
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 林墙”
1979年~1991年,人口流动管理由控制流动、 允许流动到控制盲目流动;
1992年之后, “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 下的有序流动”,改革了小城镇户籍制度。
2000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 就业、保障、户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 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促进城市化是解决我国目前许多社会经 济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城市化是伴随工 业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 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多数是不可想象的,没 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无 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 转移的过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 化同样是绕不开的路。
农产品的大量剩余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也严重制约 了社会有效需求的扩张,影响了国民经济 的增长,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药方”: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城市化是重要突破口
1.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人 口结构性的矛盾 2.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可以拓展第三产业发展 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 乡一体化,推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等 4.使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复自然状态,生态环 境得到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 略
1978年2176座小城镇,2000年20312座,年均 增设820多座。小城镇形成了相当于全国 37% 的城镇人口,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的压力。
小城镇处于“乡首城尾”,是沟通城乡的桥 梁和纽带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 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 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 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 的列车
从1978年到2000年,小城镇由2176个增加 到20312个,城市数量由190个增加到663 个, 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 93个,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城市 化率达到36.09%。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 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 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 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焦点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
测算显示,目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 至少有1.5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 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 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 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
转移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 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 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生 活保障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 市转移的后顾之忧需要解除;
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增强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 间迁徙
1978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 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 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 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谢谢大家!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现今城市化概况
• 朱中一(城市化专家):目前我国城市化 水平是46.6%,以后每年增加0.8%到1%。
我国城市化进程
一、短暂发展期(1953-1957年) 二、起伏波动期(1958-1965年)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四、过渡时期(1977-1981年) 五、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 六、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至今)
民工潮
1982年为3000万,到1997年已突破1亿大关。 权威部门估计,未来5~10年中流动人口数 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 将达到1.3亿,2010年将接近1.6亿!
城市化不单单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经 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现代化的过 程,民工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 大?
城市 “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 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 于“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 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 。 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为 方向,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 。
中国城市化的八大焦点
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焦点二:中国城市化是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焦点三: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
焦点四:“候鸟”在城乡之间迁徙
焦点五:谁是城里人?
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林墙”
焦点七:城市的“吸纳力”有多大? 焦点八:小城镇——大战略
焦点一: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 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ຫໍສະໝຸດ Baidu
1.城市化规模演变为社会经济体制下多元并行的发 展格局 2.高考恢复 农村学生进入城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3.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 市化进程 4.国家把城市化当作重要的发展战略 5.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 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6.2007年,我国提出《城乡规划法》《物权法》
户口,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 会地位不同的阶层。一纸户口不仅限制了人口 的流动,它带来的城乡重大差别,成为中国城 乡差异最集中的体现。
1984年:《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 知》。近几年,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各大中 城市改革的措施也纷纷出台。石家庄市户籍改 革全面实施。广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 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现城乡户 籍管理一体化。
焦点五:谁是城里人?
“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 而消失,对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 限制依然存在。 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 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找不到安居乐业的 归属感;收入不稳定和各种不合理收费。 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陷入与城 市的分离状态。
焦点六:拆除城乡之间的“柏 林墙”
1979年~1991年,人口流动管理由控制流动、 允许流动到控制盲目流动;
1992年之后, “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 下的有序流动”,改革了小城镇户籍制度。
2000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 就业、保障、户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 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促进城市化是解决我国目前许多社会经 济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城市化是伴随工 业化的自然发展过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 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多数是不可想象的,没 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世界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无 一例外地经历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 转移的过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 化同样是绕不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