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合集下载

地方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地方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地方机构改革最新方案地方机构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变化,地方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旨在提高政府效能、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机构改革的最新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和重要性地方机构改革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举措。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地方政府具备更高的工作效能和创新能力。

地方机构改革的最新方案针对此背景,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旨在解决地方政府工作中的问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方案一:机构精简与优化为提高地方政府工作效能,最新方案提出了机构精简与优化的措施。

首先,通过整合行政职能,减少机构重叠,消除行政机构之间的职能交叉,实现职能互补。

其次,对于一些过于庞大的机构,可以进行合并或分设独立机构,以增强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最后,进一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推行简政放权,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三、方案二:创新机制与体制除了机构精简与优化,最新方案还提出了创新机制与体制的措施。

这一方面包括改革人事制度,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激励约束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地方政府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则包括加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推动政府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建设社会事业。

四、方案三:信息化与智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

最新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同时,要推动智能化技术在政务管理中的应用,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通过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便捷性和透明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五、方案四:监督与问责地方机构改革最新方案还明确了监督与问责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改革问题与对策浅析

地方政府改革问题与对策浅析

地方政府改革问题与对策浅析作者:宋丙英隋英霞来源:《大观》2017年第07期摘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找准改革难点,政府职能转变难、人员分流难、巩固成果难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地方政府职能权责不一、职能不明的现象依旧存在。

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研究地方机构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职能转变为中枢,精简人员、简政放权、理顺条块关系并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难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难以承担现有的职能总量,很多职能完全可以由市场和社会承担,但是,问题是社会和市场却还没有完全做好承接政府释放出来的职能的准备。

解决能解决的重点问题,统筹和推动辖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

一、地方政府改革的问题(一)各级地方政府关系不和谐,事权关系不协调地方政府作为我国最广泛的行政机关,向上承接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指令,向下承担了几乎一切的公共事务和管理任务,是我国行政体系运行的载体。

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模式长期受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未能认识到“有限政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县(市)级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管理还过于严格,许多事务原本可以交给乡镇去管理,而在我国却由县(市)级政府包揽。

促使各层政府关系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升级。

(二)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我国的地方机构一般都设有人大、政府和党委,人员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构成复杂。

比如:超编,在编但不在岗,在岗但是不在编,不在编也不在岗。

部门的撤销或合并、职能的调整或取消、权力的转移或下方,使一些人员的“铁饭碗”没有了,这对在过去体制模式、工作方式、组织机构、职责权限条件下得到诸多利益的一些政府官员来说,这种调整是难以接受的。

[2]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削权等于减利,不仅触及个人利益和权力,同时也危及到个人的生存环境,因而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夺回自己失去的东西,这使得“反弹”成为难免的事。

机构改革看法

机构改革看法

机构改革看法随着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改革,有人担心这可能会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以下是我对机构改革的一系列看法。

首先,我认为机构改革可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政府机构的框架和职能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很多情况下,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复的职责,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机构改革可以消除这些问题,使政府机构更加高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机构改革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海外投资和出口贸易。

但是现在,政府必须寻求其他方式来保持经济增长。

加强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其中一个选择,这也是机构改革的一项关键目标。

减少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交叉和重复职责,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时间和资源来发展经济。

第三,机构改革还可以消除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关注腐败问题很长时间了,但是消除腐败问题的处理需要更为深入的措施。

机构改革将聚焦于促进更加透明的政府行动,并对有问题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和纠正。

这可以帮助遏制官员性质不端的行为。

最后,尽管机构改革有许多优点,但也可能引起一些问题。

例如,人员安置问题可能会惹恼一些官员,因为他们可能会失去他们的职位和权力。

此外,机构改革的实施过程可能会导致一些混乱,这可能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一些短期的压力。

总之,机构改革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步骤,以使政府更加高效和透明,并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然而,实施时必须谨慎,将问题降至最低,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信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将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论述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论述我国⾏政机构改⾰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摘要: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进⼀步发展,对外开放的进⼀步深⼊,民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变化,传统的,集权的,⼤包⼤揽的政府已不再适合中国发展的要求。

加⼊WTO,不仅我国的经济⾯临着巨⼤的挑战,⽽且对我国整个⾏政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所需要的政府应该是⼀个“精⼲,廉价”的政府。

显然,在各领域都呼唤改⾰的现在,⾏政改⾰已势在必⾏。

关键词:⾏政机构改⾰现状对策1深化我国⾏政管理体制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全⾯贯彻落实⼗七⼤提出的战略任务,保证⾏政管理体制改⾰总体⽅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深⼊分析并进⼀步明确我国⾏政管理体制改⾰⽅向,为全⾯建⽴和不断完善中国特⾊的⾏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1.1是全⾯建设⼩康社会的需要全⾯建设⼩康社会,不仅着眼于提⾼⼈民的⽣活⽔平和质量,⽽且涉及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发展各个⽅⾯的建设。

全⾯建设⼩康社会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深化⾏政管理体制改⾰。

这要求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效的⾏政管理体制。

1.2是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在坚持发展执政兴国的第⼀要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协调利益关系,更加注重依法⾏政,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励引导⼈民群众依法⾏使民主权利,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监督政府⾏为,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构建政府、社会、公民互补的和谐关系。

所有这些都对深化⾏政管理体制改⾰提出了较⾼的要求。

从当前我国现实国情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前提,也是党的⼠七⼤报告明确提出的⾏政管理体制改⾰⽬标。

1.3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各级政府⼤⼒加强⾃⾝建设,着⼒推进⾏政管理体制改⾰,⾏政能⼒和⾏政⽔平都有了很⼤的提⾼。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思考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思考

外贸和国际经济合作, 其工作范围相当于我们十几个 部委的工作。 澳大利亚在近几年的改革中把大量职能 相近的部委加以合并, 使中央的机构数量大大削减, 也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目前条件下, 除按照市场经 济体制要求加强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和一些监督、服 务机构外, 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坚决予以精简, 职能 目标消失的要坚决撤销, 职能目标转移的要及时转并, 需要改组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要尽快改组。 只有这 样, 政府的机构规模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控制和精简。 其次要切实精简领导者的职数。 翻开中国历史可 以看出,“官冗”一直是各封建王朝头痛至极的问题。西 汉近 6000 万人口, 官僚骨干队伍不过 7500 人。 明初, 全国总人口大致相同, 但官员比西汉扩大了 2. 29 倍。 到清初发展到 2. 7 万人, 是西汉的 3. 6 倍。[5] 清朝后 期, 一个县的胥史高达 3000 人之多。由于冗官庞大, 封 建统治内部门户纷争, 妒贤忌能, 假公济私、贿赂公行, 致使人们不断发出“治民难、治吏尤难”的感叹。历史发 展到二十世纪末, 冗官现象同样成为我国政治稳定和 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据有关资料报道: 一些省级机关 厅、处级干部数占全部干部总数的 40% 左右, 某县的乡 镇干部中, 副乡级以上者占 65% , 县直机关副乡级以上 干部占 55. 7%。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形态已开始倾斜、 倒置。 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已不再 是精兵简政, 更确切地说是要精“官”简政。要彻底改变 副职多、闲职多、兼职多的“三多”现象, 为领导者的职 数设定一个适中的数额。 第三, 要精简机关工作人员数量。R. B 苛希纳公式 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在编人员超出实际所需人员的 3 倍, 工作时间就要多耗费 2 倍, 管理成本就要加大 6 倍。 我国编制管理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则, 就是“任 务大于编制”,“一个人的饭可以供三个人吃, 但一个人 的活绝不能交给三个人来干”。这都是在告诫人们冗员 过多会给组织职能造成严重危害。 国家统计局的材料 显示, 本已拥有近 4000 万在职干部职工的机关、事业 单位, 1997 年上半年竟比上年同期增加 135. 2 万人, 上 涨幅度为 3. 8% , 增加的人数比国有企业减少的人数 (126. 9 万人) 还多。 其中事业单位涨势更猛, 上半年增 加达 107. 9 万人。[6“]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矛盾日益 加剧。为此,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发出要 “坚决裁减冗员”的警示, 同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富余人 员”的表述相比, 语气重, 态度坚决, 精减的决心勿庸置 疑。 第四, 要精简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这是简政的重 要内容之一, 也是体现组织功效的根本所在。行政程序 繁杂、办事环节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事业和社会 发展进步的桎梏, 它使得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无法充 分发挥, 经济规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市场干预代替市 场调节; 使得政府部门陷入审批和一些具体微观的管 理环节, 无力去抓宏观调控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 也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1.、为市长接待日喝彩不少网友提出,市长接待日的火爆说明基层官员解决问题不力,公布电话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按预计控制的1200人的接待量,市长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好这么多问题。

但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市长接待日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喝彩。

市长接待日是打造服务性政府的体现。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何谓服务型政府?笔者认为最直接的服务就是为老百姓解决问题。

设立市长接待日就是要让有需要的百姓更方便的找到政府,让政府听到更多民间的疾苦和需求。

因此,不论昆明的市长接待日能起到多大作用,它所体现的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值得肯定。

市长接待日为民众提供了一条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层级上看,作为一市之长,市长熟悉政府各部门的情况,说话分量足,能够给前来求助的人提供有效的帮助。

市长接待日拉近了党政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良好形象。

一个能给百姓解决问题的市长就是个能干的市长,一个能与百姓亲密接触的市长就是个亲民的市长。

一个既能干又亲民的市长就是个好市长。

首个市长接待日场面火爆是可以理解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长接待日来访的人会越来越少,但与此相反的是,政府的威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则会越来越高。

如此一减一加就是政府接待日的最终目标。

(据《红网》)市民何时不再通宵排队等市长(朱四倍)从市民等待市长接待的排队热情可以看出,民意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渠道还过于狭窄,要不然,何至于“通宵排队”?何至于对“市长接待日”这一非常态手段抱以如此巨大的期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服务型政府和责任政府的要求来看,后一方面的问题更值得重视。

昆明市民通宵排队等待市长接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在于民意应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决策者视野,决策者应如何拓宽吸纳民意的渠道,最终形成民意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道理很简单,单一的“市长接待日”远远不能满足民意表达的需要,“市长接待日”的存在从侧面表明了政府吸纳民意渠道的匮乏。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政府机构的设臵却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职能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封闭、半封闭、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受到众多的婆婆”的干预,这就使市场在配臵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被削弱。

同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庞大的政府机构,由于分工过细,权力过大,以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政企不分,滋生出了官僚主义,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正是要破除现行政府机构的种种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格局的需要,是把现行的官本位色彩较强的行政机构变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是一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革命。

一、膨胀———欲拨不能的困惑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该体制借鉴了原苏联的政权建制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

近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6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1992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

六次机构改革,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思考

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思考

民众需求变化
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 益多样化,政府机构需要 优化组织结构,更好地满 足民众需求。
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趋势使得政府需要 与国际接轨,提高政府机 构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目标和期望
提高政府效能
通过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 决策和执行效率。
改善公共服务
提升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 量,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 物质和文化需求。
现大的社会动荡。
系统性思维
改革应着眼于整体,协调好中 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实现政府机构的整体优化。
02
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 与问题
当前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01
我国政府机构设置通常分为中央 和地方两级,包括行政、立法、 司法等机关。
02
各政府机构的职能涉及经济管理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方 面,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 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
强化监督与评估机制
建立监督机制
建立政府机构改革的监督机制,对改革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改 革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推进。
开展评估工作
定期对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进行评估,了解改革的进展情况,及时 发现并解决问题。
反馈与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与调整,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 完善,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订现行法规
对现有与政府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使之适应改革后的 政府机构和职能设置。
补充新的法规
针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确 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确保法规执行
加强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规得到有效执 行,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明、 便 民高效 的根 本转 变” 。在地 方政 府机 构改 革
2 .大胆 创 新行政 管理 体 制

地 方政 府机 构 改革 的方法
积极探 索 “ 大部 门制 ” , 比如 “ 大农 业 ” 、 “ 大 文 化” 、 “ 大经贸” 、 “ 大交通” 、 “ 大水务” 等, 对地方政府
部 门进行 职 能 整 合 和调 整 , 省 级 政 府 可 以 因 地 制 宜
相互推诿 挚肘等 问题 , 势必会影响地方政府服务 水平。大部 制改革的本质是解决 “ 三权 ” 的合理 划分与相 对分 离。大
部制 下地方政府机构 改革应 遵循 满足 需要 、 总体统 筹、 系统整合 、 制 约协 调、 总揽分 别的原则 , 既要体现 与 中央大部 制
改革 的对应性 又要体现 自身特 色 , 从 国家权 力结构上 予以推进 。这些问题 的解决之道 , 就是在 地方政府推行 大部制 改
较薄弱, 一 些 关 系群 众 利 益 的 问 题 还 没 得 到根 本 解 决, 如“ 上学 难 ” 、 “ 看病 难 ” 等 问题 。政府 部 门职 责 交 叉 矛盾 也 比较 突 出。这 些 问 题 , 影 响 了 政 府 职 能 的 全 面正 确履 行 , 制约 了经 济社 会 的发 展 , 进 行 机 构 改
改革 。
( 区、 市) 在积极探索实践大部 门体制 、 加大机构整合
力 度 的同 时 , 更 加 注 重 将 政 府 职 能 向社 会 管 理 和 公 共 服务转 变 。 1 .科 学定 位地 方政 府职 能 明确 地方 政府 基 本 职 能 , 主要包括 : 执 行 政 策 法 规、 推动 经 济 发 展 、 搞好社会 管理 、 强 化 公 共 服 务 和

大部制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大部制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大部制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六轮的机构改革,今天中国的政府机构与编制设置状况以及政府过程本身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服务市场经济建设、机构改革思路、公务员规模控制、制度化和改革技术细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如何做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党群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公务员内部结构调整、政府过程完善和行政区划调整等都是当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与考验。

因此,本文从大部制改革的本质及内涵开始,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并作思考。

关键词:大部制机构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六次大的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早已成为了中国社会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关键词”,这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的期待与关注。

对30年6轮政府机构改革做全面而具体的分析,梳理问题,掌握规律,把握趋势,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对推动政府机构改革迈向更具实质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大部制,是指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或者使相同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管理为主,通过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责交叉、多头管理、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履职能力的一种政府组织结构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都特别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成就(一)政府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使中国政府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虽然从表面来看每一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提出的,机构改革的启动似乎也都是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奏,但实际上机构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十分突出。

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对二者的关系有阐释,他提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①从改革的实践看,政府方面不只是“适应”,而是有大量的主动作为。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

信,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2分)⑤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 率和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2分)⑥有利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 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2分)(考生若答出“提高 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本 题总分)
3.面对新形势,山东省政府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一转变政府职 能的突破口,做好“加减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市场活力 的“加法”,从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削减权力,减少行政审批事 项、环节、层级,以增加市场活力,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二是转变 职能,过去政府管得多、不该管的地方要做“减法”,现在该管没有管 到、没有管好的地方要做“加法”。由事前审批转为服务和监管,把政 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不断完善 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围绕 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层次人才;强化监管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 序。
(3)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 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打好节能减 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4)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 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公布权力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并听取社会对进一步取 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意见。此举被认为是政府“晒”权力清单、 亮“权力家底”。
材料二 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要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 设计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顶层设计是在一定 的理论、理念指导下,制定出政策、规划,从上到下,层层贯彻落实。
十八届五中全会: 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 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 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 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 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 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 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 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十三五规划: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 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 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 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 统 性技术解决方案。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 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 许可和认定事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 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 服务流程。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日益高 涨。 二、典型习题 1.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的重大 决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把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作为开 门的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经过了深入论证、专家评估、 国务院审议等慎重研究决策的过程。 ——实现政府权力大“瘦身”,“放”“管”结合,该管则管,该 放则放,防止出现政府对于市场干预过多、限制社会发展活力、管理服 务效率低等问题。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简要梳理。

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地方机构改革,重点是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90年代末,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与企业、市场的联系。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WTO)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200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进行了新一轮机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4.2010年代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进行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目标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二、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在于精简机构、减少层次,提高工作效率。

据统计,全国各级政府共精简行政机构5700多个,减少行政编制1100多万人。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优化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与企业、市场的联系。

通过改革,政府职能逐步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行业监管等方面转变。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各地在改革中,加强了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4.2010年代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门从29个调整为25个,减少了4个。

三、历次机构改革的效果与评价历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职能逐步转变,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然而,机构改革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彻底、部分地区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正确看待政府机构改革

正确看待政府机构改革

正确看待政府机构改革文章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汤苍松]国务院机构改革尘埃落定,相关热议逐渐平静,但是改革效能的释放还要经历很长时间。

对于将长期切身感受改革成效的社会成员来说,正确认识、积极看待国务院机构改革以及即将由此引发的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十分重要。

机构改革本质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基本政治架构中,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很大程度上通过党的执政行为来实现,而政府机构是党的执政行为的基本载体。

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架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机构改革实际上集中体现出党的领导方式和施政重点的调整。

这就决定了,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机构改革的动态演进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中国政改缓慢滞后”的质疑。

机构改革的方向在于公权力稳步有序地为市场和社会参与治理让渡更大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具有以下三个明显趋向。

一是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主要体现在部委数量的减少。

1981年国务院机构相当庞杂,工作部门高达100个。

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变化看,除国务院办公厅外,1982年为45个,1988年减到41个,1993年减到40个,1998年减到29个,2003年减到28个,2008年减到27个,2012年减到25个。

二是从全面管理经济向强化宏观调控转变,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相关职能的部委数量减少。

1998年有12个主要经济部门被撤并或更名,其中7个是行业主管部门,其后历次机构改革中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裁减名单中都有经济管理相关部门,2003年是国家经贸委,2008年是国防科工委,2013年是号称“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的铁道部。

三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民生服务相关部委数量的相对稳定和职能的不断加强,大体维持在6个左右,而且预算安排越来越大。

实际上,与世界发达经济体做简单比照,不难发现上述调整还有很大空间。

美国联邦政府现有15个行政部门,其中6个明显属于经济部门;英国中央政府现有18个行政部门,其中3个明显属于经济部门;德国联邦政府有14个行政部门,其中5个明显属于经济部门。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整合而成 的公域之治模式 ,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
“ 政府只有从具体 的人 、事、物 中真 正解脱 出来 ,才 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公共治理是一个 能 当好裁 判员 的角色 ” 中国人 民大学教 授杨光斌 说 。为 上 下互动的管理过程 ,它强调顾客导 向和结果导 向,强调 了提 高行 政效 率 ,减 少 “ 上行 下效 ”、 “ 职 能一 致 ”的
员马凯在地方 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电视 电话会议上说: “ 深 企业、 团体和个 人 的多元参 与共 同治理 。政府 的角色 是
化地 方政 府机 构 改革 要深 入 贯彻落 实科 学发展 观 ,着 力 掌 舵而 不是划桨 ,是控 制而 不是 协调 。政府 要充 分定位 解 决制约 地方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突 出矛盾 ,着力解 决群 众 自己在机 构改 革 中的地位 与作用 做 自己应该做 的事 ,挖 最关 心 、最直接 、最现 实 的利 益 问题 。”他 将地 方政 府 掘 各种 管理和 统治 工具 的潜 力 ,重 视社会 组织及 团体之 机 构 改革 的主 要任 务概括 为 四个方 面 :转 变职 能、优 化 间的合作关系 。 结构 、强化 责任 、严控 编 制。政府 机构 改革 不是 简单 的 行 政 改革 ,要 从 国家和 社会 发展 的多元 角度 进行探 索 设 1 . 3弹性化管理
社会环境 的复杂多变 、区域环境 的巨大差异 、社会需
计, 在 强调“ 多元参与 ’ ’ 的前提下 , 必须用新 的理念来指 导 。 求 的多式多样 , 导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没有 固定的模版 , 因此将 多方 参与 的公共 治 理理念 引入 地方 政府机 构 改革 因此 要 因地制 宜、 因时制 宜,根据 当地人 口、经 济 、社 大潮 中来有一定 的现 实意义 0 ’ 会形态 进行 政府 角色 定位 、职 能转变 和机 构设置 ,建立

机构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与启示

机构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与启示

机构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与启示一、机构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因此,201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深化机构改革的决定,这次机构改革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挑战,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机构改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深化改革,优化政府职能。

现在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缺乏政策,而是政策的执行不力和落实不到位。

因此,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有助于推动政策执行的落地和创新。

(2)提升治理效能,增强国家竞争力。

机构改革主要涉及到政府体系的改革,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

从而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中国成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国家。

(3)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更加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政府运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二、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取消国务院部委,调整和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

取消国务院部委,调整和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是本次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合作协调,消除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行政重叠和冗余。

此项改革实施后,将有利于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同时,还有助于减少政府的开支,从而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2)建立更加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为了加强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体系,本次机构改革还涉及到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的重新规定。

具体来说,这次机构改革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设置了独立的监督和调查部门,这些部门将有权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查,确保政府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3)深化司法改革和人民陪审制度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浅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也不断改进、完善,从国家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流程改革以及行政职能改革等方面,一步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国家机构改革。

国家机构改革旨在重新调整部门机构,以适应新时代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需求。

在此过程中,政府总体划分、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等集中管理的内容都逐渐完善,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和部门体制的再调整,使政府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保障各部门建立起有力、灵活的整体管理体系,推进行政效能的提升。

二是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部门总体划分的改革,还要改革各部门的具体机构,更加注重做实的问题,强化政府行政管理的国家性、地方性、社会性、企业性等层面,从而推动各部门优化管理结构。

例如,把政府及其部门职能职责中存在的少数职责外包出去,以及各部门内部进行横向整合,去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等。

三是行政流程改革。

行政管理流程改革,一是通过开发技术手段来简化行政管理程序,实现事情内容及程序的透明化,使公民减少办理有关事宜的步骤;二是根据特定的行政管理,建立电子化的审批系统,提高事务的处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制定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措施,对企业、社会服务组织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界定,以便更立竿见影地落实行政审批事项,进而加快政策实施速度和提高其有效性。

四是行政职能改革。

在政府机构内,由于职责不清晰,容易出现分管不平衡、责任不确定等问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因此,改革行政职能,即将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开,实现政府职能的再分工,避免审批中的重复,彻底做到“一窗受理”。

同时,将基层政府职能细分明确,优化行政业务流程,实施一票否决,从而推动政府行政管理结构架构的重组、提高公共服务实施效率。

在近几年,我国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做出了大量的改革举措,在法律制定、信息化及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改革成绩。

以法律实施为基础,推进政府部门事务管理的改革,实现法治的普遍性和科学性;信息化的改革,推动政府部门极大限度地开放信息,实现“一窗受理”的服务理念;人员管理改革,提倡政府实行以专业、职业、履职为本的职责观,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有效性和政府办效能的提高。

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思考与建议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地方政权机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治理体系的完善,地方政权机构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认为在地方政权机构方面应该进行以下思考与建议:首先,要建立起权责相适应的监督机制。

地方政权机构的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才能有效地防止腐败、权力滥用和不负责任的现象。

因此,我建议在地方政权机构中,应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措施,建立起权责相适应的监督机制。

这不仅包括内部监督,还包括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和建立内部监督制度来实现;外部监督可以通过强化媒体监督、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地方政权机构的权力行使合法、透明和公正。

其次,要优化地方政权机构的职能和结构。

地方政权机构的职能和结构要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职能方面,地方政权机构要更加强调服务和发展的导向,注重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

在结构方面,要简化地方政权机构的层级,减少过多的行政级别,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

此外,还应该加强地方政权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三,要倡导地方政权机构的创新和意识。

地方政权机构要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推进创新,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变化。

这包括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

例如,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探索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等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性。

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权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各地方政府在方面进行率先探索和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最后,要加强地方政权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地方政权机构的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来推动。

因此,在地方政权机构中,要注重加强干部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此外,还要注重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干部,为地方政权机构的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地方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

地方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

地方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方机构改革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地方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组织实施工作的角度,探讨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地方机构改革是指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质量。

地方机构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职能和责任越来越多,机构设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及时调整和优化机构设置,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效率,更好地为民众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地方机构改革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整机构设置,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地方发展的潜力,提升地方经济社会的竞争力。

地方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调整、职能整合和人员优化。

首先,机构调整是指对地方政府机构的职能和层级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合并、撤销和新设机构等方式,来简化机构设置,减少冗余和重复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职能整合是指将相互关联的职能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通过整合职能,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人员优化是指对地方政府机构的人员编制和配置进行优化和调整。

优化人员配置,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地方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运用。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

通过调研和分析,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明确责任分工,统一指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改革的社会公众支持和参与。

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地方机构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要加强改革的督导和评估,确保改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建立健全的督导机制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以纠正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杨春燕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25期
随着“三定”规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实施,中央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央编委委员马凯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他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强化责任、严控编制。

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行政改革,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在强调“多元参与”的前提下,必须用新的理念来指导。

因此将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理念引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大潮中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一直是我国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新一轮地方政府改革有三大环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推进省管县改革。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仅要“瘦身”,还必须要“健身”。

1.公共治理的理念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公共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强调以多元的、民主的、协作的行政模式管理公共事物,是建立在合理合法性、公共利益和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合作。

1.1注重公民的意见和治理结果。

改革应当坚持“让利于民”。

政府机构改革要一切有利于放权,一切有利于惠民。

改机构、减人员,必须与转变作风结合,提升行政效能,服务人民群众。

要精简办事程序,缩减审批流程,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方便老百姓办事。

同时政府要倾听民众呼声,注重对社会公众需求的了解和回应,努力打造回应性政府和责任性政府。

1.2多元参与
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往往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摒弃这种传统的做法,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

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是控制而不是协调。

政府要充分定位自己在机构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重视社会组织及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1.3弹性化管理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区域环境的巨大差异、社会需求的多式多样,导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版,因此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当地人口、经济、社会形态进行政府角色定位、职能转变和机构设置,建立以顾客为导向、快速反应的弹性化政府机构模式。

2.我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改革方向
第一,因地制宜,差异性的设置地方政府机构。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势将必行,这次大部制改革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服务与管理为主,切实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

但大部制改革不能“一刀切”,国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西部、中部人口分布乃至历史、文化差异较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更要全面考虑,因地制宜设置政府机构。

第二,合理配置政府层级。

“政府只有从具体的人、事、物中真正解脱出来,才能当好裁判员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说。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上行下效”、“职能一致”的情况,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削权、放权。

“政府权力的下放,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进一步深化,它一方面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突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是扁平化组织结构,即横向增加政府机构的管理幅度,纵向减少管理层次,这有利于多元参与的协作机制的构建和多中心治理地开展,更好地推进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

第三,合理配置政府权责搭配,推进大部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指出构建责任政府、回应政府,这就要求政府机构职责权限清晰,对公众需求能马上由对应部门作出回应,确保人民群众满意。

职责清晰是构建回应性政府的前提基础,只有政府各部门间职责界定清晰才能避免部门间的“踢皮球”现象,才能做到快速有效回应。

而推进大步制改革,不是权力之威严的简单陈列和展示,而是公民权利间互相尊重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要管住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原本归与社会的权力还给社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的功能。

比如广东简化工商企业注册手续,清理审批制度等。

大部制就是把性质相近或有直接关联的公共事务纳入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责范围内,既在机
构设置本身就先做到了“职责清晰”,又有利于责任政府的构建。

通过大部制改革,真正实现脱胎换骨的政府再造。

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求构建回应性、责任性、服务性与弹性化政府,这也正符合公共治理理念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这对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而言要权变性应对,一是要在横向部门设计上下功夫,明晰统一层级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避免部门结构的交叉与重叠;二是要在纵向层级结构上作区分,具体做到合理规划政府的层级、明确界定行政职能所属的行政层级、差异性对待政府间的部门机构等。

我们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优化政府机构,坚定不移地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徐鲁杭.区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文化与思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2]刘新生、王彦智、王宏波.基层地方政权机构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10(12)
[3]李佐军、朱敏.中国改革新思维:改出一个“人本市场经济”,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4)
[4]刘华.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4)
[5]聂平平.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n].光明日报.2004-08-18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