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图书馆的产生是同文字的创造和书写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随着书籍的增多,便出现了如何收集、保存和使用这些文献的问题,图书馆由此应运而生。因此,图书馆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图书馆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当时的“藏书楼”就是我们今天的图书馆,典型的图书馆类型主要有:皇家藏书、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寺院藏书等。从名称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图书馆基本上都是私有的,只有少数人可以享用到图书馆的。而当时的图书馆最大的功能也仅限于藏书功能。
到了清朝末年,图书馆的私有性质开始慢慢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由古代私有图书馆开始向着近代公共图书馆转变。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诞生。但是,刚刚诞生的大学,初期多数没有图书馆,一般是老师把自己的藏书拿给学生看。到了20世纪初,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各高校才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藏书楼或图书室。初创时期的高校图书馆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间或十几间馆舍,几千至几万册书,几名或十几名工作人员,与公共图书馆相比,差距较大。纵观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次飞跃发展。
(一)第一次飞跃发展时期(1919-1928)
“五四”运动的爆发,加快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新教育制度的
推行,兴办学校、建立图书馆、译印西方书籍一时蔚然成风。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由1922年的19所,增加到1927年的109所。高校图书馆也随着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进入第一次飞跃发展时期。说这一阶段是第一次飞跃发展期,是因为其有着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特点一:高校图书馆数量增多、藏书日益丰富。
这一时期,全国包括国立、公立、私立的大学院校图书馆已经有109所,共有图书近450万册,校均4万多册。特别是国立大学图书馆经费较多,注意聘任学有专长的图书馆学专家,如杜定友、洪有丰、戴志弯、袁同礼等。因此,图书馆藏书规模、馆舍建筑及业务工作均较其他类型图书馆有成绩,学校图书馆数量仅次于公共图书馆。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统计,1923年共有藏书18.4万册,到1927年藏书增加到22.2万册。清华大学图书馆1921年4月共有藏书57066册,到1927年增加到9.2万册。
特点二:图书馆机构建全,工作方法科学。
高校图书馆大都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许多图书馆的工作机构在当时是比较健全的。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设有阅览室和书库,分西文、中文、古物美术三个部,下分类登录、编目、购书、典书四个科,并设有打字处和装订处,馆员约20人。编有中西文分类、著者和书名字顺卡片目录等。
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方法也越来越科学,采购、分类、编目、流通等技术操作日趋复杂精细。例如借鉴西方科学分类方法,改造中国古代图书四库分类法;仿美国杜威分类法编制中国的十进医书分类法等。
特点三: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随着高校图书馆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师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图
书馆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例如1920年4月山西大学做出了整理和扩大图书室的决议,并同意图书室可以随时请求学校购买书报由图书室保存。图书室不断增加新学科的图书,成为当时学校的主要建筑之一,成为大学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场所。
为会么会出现第一次飞跃,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蓬勃开展,兴办高校蔚然成风;图书馆学术活动活跃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二)第二次飞跃发展时期(1956-1961)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发动政治和军事围剿的同时,在文化战线上也进行了文化“围剿”,高校图书馆事业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停滞不前;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高校图书馆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图书馆事业百废待举,直到1956年才迎来了它的第二飞跃。
1956年12月5日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向现代科学大进军”的号召,高教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性质是:“辅助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性机构”。它主要任务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会议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办法》等4个文件。
这一次飞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高校图书馆数量速增,藏书倍长。
1957年高校图书馆已有229所(藏书4000万册)。到1960年高等学校增加到1289所,在校学生达到96.1万人,这是我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也是我国高校图书事业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例如山西大学图
书馆,1957年藏书量为30万册,到1961年馆藏已达61.2万册,藏书量增长了1倍多。
特点二:馆际协作活动频繁,合作成果不断涌现。
国内外馆际协作活动频繁,许多大学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建立交换和互借关系。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与43个国家的257个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与6个社会主义国家的29个图书馆建立了交换关系;中山大学图书馆与5个国家的28个图书馆建立了交换关系等。
1957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成立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经过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合作,陆续编辑出版了《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全国西文期刊联合目录》、《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丛书综录》等300余种全国性、地区性联合目录,这些成果是图书馆界、学术界的重要参加书目。
特点三:业务深化,推广加快。
这一时期的高校图书馆从功能上实现了从“收藏为主”向“藏用并蓄,以用为主”的过渡。对藏书建设、分类编目、流通阅览等业务工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的经验、方法,并及时得到了推广应用。例如馆藏复本问题、藏书补充、图书交换等都是当时学术探讨的热点。
当时全国处在大跃进的形势、学习借鉴前苏联图书馆的经验都为第二次飞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第三次飞跃发展时期(1981-1988)
在经历过第二次飞跃发展时期以后,高校图书馆事业平稳发展。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