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1.1 文学革命与新文学运动的背景1.2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1.3 新文学运动的深远影响2. 鲁迅与现代文学2.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2 主要作品解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2.3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3.1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3.2 创造社的文学实践与成就3.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4. 沈从文与乡土文学4.1 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4.2 湘西世界的描绘:《边城》等作品解析4.3 乡土文学的意义与影响5.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5.1 现代诗歌的崛起与代表诗人5.2 现代散文的成就与特点5.3 代表性作家与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作家生平和作品特点。

2. 鉴赏法:分析重点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

4.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全面的文学史教材。

2. 辅助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和相关评论文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像资料:播放相关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和讨论积极性。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和论文质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3. 课程进度安排:6.1-6.2:现代文学的开端与新文学运动6.3-6.4:鲁迅与现代文学6.5-6.6: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6.7-6.8:沈从文与乡土文学6.9-6.10: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第一章: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时间范围和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时间范围,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二、第二章:1949-1978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三、第三章:1979-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四、第四章:21世纪初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21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五、第五章:中国当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风格,掌握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六、第六章: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主题与思想,掌握各种主题与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绪论(1.3课时)本节讲授重点:1.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2.现代文学的性质3.“启蒙”“救亡”与“现代化”4. 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特征本节问题及思考:1.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你赞同哪种观点?2.作为外国文学的著名翻译家,林纾为什么要反对白话?3.如何评价梁启超的小说”新民”观?手段方法:讲授、提问、概括归纳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课程要求:1. 阅读“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包括背诵)2.熟读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的文学发展历史。

习惯上分为三个时期:从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从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这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从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这是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简称为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比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说法: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

2. “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

3. “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 “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启蒙”“救亡”与“现代化”四、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特征1.主题的矛盾与张力2.题材的多样化选择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1.7课时)本章讲授重点:1.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影响(三要点)3.新文学社团的蓬勃兴起(四个主要社团)本章问题及思考:1.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从《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的标题,我们能看出作者态度上的何种区别?3.从字面意义解释《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下章预习:阅读鲁迅《呐喊》《彷徨》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二、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影响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都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二、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背景,掌握鲁迅、茅盾等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b. 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等c.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题材小说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和阅读鲁迅、茅盾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重要作家。

三、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了解赵树理、孙犁等作家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及其影响b.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c.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赵树理、孙犁的作品,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至今)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掌握莫言、陈忠实等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c.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莫言、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五、第四章:当代文学现象及批评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2. 教学内容:a. 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b. 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其方法c. 代表性文学现象分析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观察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概述1.1 时间背景:1917年至1949年1.2 文学特点:反传统、反封建、反帝国主义,追求民主、科学、自由1.3 文学流派:白话文、新诗、现代小说、现代戏剧第二章:鲁迅作品解析2.1 鲁迅简介:生平、著作、影响2.2 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2.3 杂文:《呐喊》、《彷徨》第三章:茅盾作品解析3.1 茅盾简介:生平、著作、影响3.2 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3.3 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第四章:郭沫若作品解析4.1 郭沫若简介:生平、著作、影响4.2 诗歌:《女神》、《前茅》4.3 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第五章:巴金作品解析5.1 巴金简介:生平、著作、影响5.2 家庭三部曲:《家》、《春》、《秋》5.3 其他作品:《寒夜》、《随想录》第六章:老舍作品解析6.1 老舍简介:生平、著作、影响6.2 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6.3 话剧:《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第七章:曹禺作品解析7.1 曹禺简介:生平、著作、影响7.2 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7.3 诗歌:《夜的钢琴》第八章:沈从文作品解析8.1 沈从文简介:生平、著作、影响8.2 小说:《边城》、《长河》、《湘行散记》8.3 散文:《湘行书简》、《从文自传》第九章:张爱玲作品解析9.1 张爱玲简介:生平、著作、影响9.2 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色,戒》9.3 散文:《天才梦》、《红玫瑰与白玫瑰》第十章:当代文学概述10.1 时间背景:1949年至今10.2 文学特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存,关注社会现实、人性、民族命运10.3 文学流派: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现代派、先锋文学第十一章:钱钟书作品解析11.1 钱钟书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1.2 小说:《围城》、《猫》11.3 散文:《写在人生边上》、《人生》第十二章:矛盾作品解析12.1 矛盾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2.2 小说:《对照记》、《干校六记》12.3 散文:《一米阳光》、《我的西域,你的东方》第十三章:当代小说家代表作品解析13.1 王蒙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3.2 小说:《活动变人形》、《蝴蝶》13.3 散文:《王蒙自传》第十四章:当代诗人代表作品解析14.1 北岛简介:生平、著作、影响14.2 诗歌:《回答》、《一切》14.3 散文:《波动》、《今天》第十五章:当代戏剧、影视文学解析15.1 概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发展特点、代表人物15.2 戏剧作品解析:《茶馆》、《雷雨》、《哈姆雷特》15.3 影视作品解析:《霸王别姬》、《活着》、《红楼梦》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案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展开,内容涵盖了现代文学概述、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五位重要作家的作品解析,以及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的作品解析。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发展阶段及其重要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二、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其主要文学现象和成就。

2. 教学内容:a. 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发展特点;b. 分析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如莫言、陈忠实、王蒙等;c. 探讨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三、第二章:诗歌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趋势;b. 分析代表性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等;c. 解读经典诗歌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价值。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诗歌鉴赏法、小组讨论法。

四、第三章:小说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当代小说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小说的创作主题和艺术特点;b. 分析代表性作家,如路遥、张承志、刘震云等;c. 解读经典小说作品,探讨其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五、第四章:散文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代散文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和主题;b. 分析代表性作家,如余秋雨、周国平、张抗抗等;c. 解读经典散文作品,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六、第五章:戏剧与影视文学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的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戏剧与影视作品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的创作特点;b. 分析代表性作品,如《茶馆》、《雷雨》、《霸王别姬》等;c. 探讨戏剧与影视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朱栋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和定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至今的文学创作,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2. 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

3. 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现代文学的开端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变革: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白话文的推广、文学主题的转变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家1. 介绍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现代文学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流派。

2. 分析代表作家和作品:介绍几位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流派的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当代文学的崛起和发展1. 介绍当代文学的背景: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

2. 分析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当代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茅盾、巴金、老舍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1. 介绍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 分析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表现:当代文学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包括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莫言、余华、王安忆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意义和影响。

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解析1. 鲁迅《呐喊》:分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短篇小说,理解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怀。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案教案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3.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教学难点:1.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材料: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资料;3. 录音机、CD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和意义,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产生兴趣。

二、展示(10分钟)使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时期和代表作家。

三、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重点讲解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2.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时期,包括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3.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讲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四、欣赏(15分钟)选择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进行朗读和解析,并与学生共同欣赏。

五、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谈谈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六、拓展(5分钟)介绍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多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七、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详细讲解每个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希望学生能主动学习和阅读更多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同时,在欣赏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2. 第二章:鲁迅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3. 第三章:郭沫若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4. 第四章:茅盾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5. 第五章:巴金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视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第一章: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范围和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a.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范围b. 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c.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论文、资料5. 教学活动:a.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范围b. 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c. 讲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d. 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二、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的特点,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a.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的特点b.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c. 文学运动和文学讨论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论文、资料5. 教学活动:a.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的特点b. 讲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c. 分析文学运动和文学讨论的影响三、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的发展趋势,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a.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的发展趋势b.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c. 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论文、资料5. 教学活动:a. 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文学的发展趋势b. 讲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c. 分析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的特点四、第四章:90年代以来的文学1. 教学目标:了解90年代以来文学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a. 90年代以来文学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c. 文学现象和文学讨论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4. 教学资源:教材、相关论文、资料5. 教学活动:a. 介绍90年代以来文学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讲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c. 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讨论的影响五、第五章: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影响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掌握中国当代文学与其他国家文学的交流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列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1.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二章:现代文学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列举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2.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和当代文学的影响第三章:当代文学的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3.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学的影响第四章: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形式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特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形式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特点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形式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形式4.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形式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和批评思想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和批评思想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5.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和批评思想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解析6.1 教学目标深入解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6.2 教学内容选择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析探讨作家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环境、社会影响等分析作品的文学风格,包括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作品6.4 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解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第七章: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7.1 教学目标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影响7.2 教学内容研究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思想观念等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7.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影响第八章: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8.1 教学目标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作家的创新手法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8.2 教学内容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包括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作家的创新手法,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探讨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如跨文化、多媒体等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8.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作家的创新手法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第九章:现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分析国际文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和解读9.2 教学内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包括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国际文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和解读,如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探讨国际文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同观点和理解9.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9.4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分析国际文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和解读第十章: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实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能力分析学生的创作和批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10.2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等分析学生的创作和批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10.3 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提高文学创作和批评能力10.4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能力分析学生的创作和批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文学的定义与分期,这是理解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第一部分:引言引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背景和重要性。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文学的贡献。

概述本教案将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2.1 清末小说的兴起和革新- 讲解清末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分析《红楼梦》的创作与价值2.2 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学- 介绍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分析《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2.3 五四运动和诗歌革新- 解读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的推动作用-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价值2.4 抗日战争和现代战争文学- 探讨抗日战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分析《红高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第三部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3.1 思想与创作的多元化- 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思想倾向和主题多元化- 分析不同作家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3.2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中各种文学形式的出现和发展- 分析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创作特点3.3 地域与民族的多元性- 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的表现和反映 - 分析不同地域和民族作家的文学风格第四部分: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4.1 文学与社会变革- 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推动作用- 介绍文学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角色4.2 文学与政治运动-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政治运动中的角色和影响- 探讨文学在传递政治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4.3 文学与文化传承- 讲解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第五部分:教学活动和评估5.1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课堂小组讨论、创作比赛等- 确定活动目标和步骤,同时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5.2 学生评估方法- 设计合适的评估方式,如书面测试、口头演讲、小组展示等 - 关注学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六部分: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6.1 相关教学资源- 推荐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文学作品、文学史研究资料等 - 提供一些在线资源的链接,请注意避免包含网址6.2 参考书目- 提供一份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使用- 避免包含邮箱地址,可以提及一些出版社和图书馆的资源第七部分: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7.1 教学计划- 设计一份教学计划,包含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安排等- 组织合理的课程结构,确保重点内容的讲解和讨论7.2 课程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单元的具体安排和时间分配 - 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的充足性结语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同时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当代文学的定义和分期2. 当代文学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4. 当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5. 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分期、事件、人物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当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 比较法:比较当代文学与其他时期的文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代表作品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以及如何鉴赏当代文学作品。

五、教学课时与安排1. 课时:共计15课时。

2. 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15课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当代文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期。

b.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c. 分析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d. 讨论当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e. 比较当代文学与其他时期的文学。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4. 总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测试学生对当代文学知识的掌握。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合适的教材,如《中国当代文学史》。

2. 辅助资料:收集相关文章、论文、访谈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如作家作品介绍、文学评论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影响1.2 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的兴起1.3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1.4 曹禺与现代戏剧的崛起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2.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2.2 赵树理与农村题材小说2.3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红色经典”2.4 现代诗歌与散文的演变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1999)3.1 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新局面3.2 汪曾祺与短篇小说的复兴3.3 现代诗歌的多元发展3.4 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第四章:21世纪初的文学趋势(2000-2010)4.1 21世纪初的文学特点4.2 城市题材小说的兴起4.3 网络文学与数字化阅读4.4 文学理论的探讨与批评第五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5.1 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选读5.2 茅盾《子夜》的长篇小说选读5.3 郭沫若《女神》的诗歌选读5.4 老舍《茶馆》的戏剧选读第六章:当代小说的新趋势(2011-2024)6.1 当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6.2 毕飞宇与《推拿》的阅读与分析6.3 当代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6.4 当代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第七章:当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7.1 当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创新7.2 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7.3 当代诗歌中的女性视角与声音7.4 网络诗歌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第八章:当代散文的繁荣与多样化8.1 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与趋势8.2 张抗抗与当代女性散文的创作8.3 当代散文中的自然与环境书写8.4 当代散文中的记忆与叙事第九章: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9.1 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9.2 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探索9.3 当代文学奖项与评价体系9.4 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影响第十章:综合实践与研究10.1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10.2 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10.3 现当代文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10.4 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的兴起现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曹禺与现代戏剧的崛起重点环节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赵树理与农村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红色经典”重点环节3: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1999)改革开放与文学创作的新局面汪曾祺与短篇小说的复兴莫言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重点环节4:21世纪初的文学趋势(2000-2010)21世纪初的文学特点城市题材小说的兴起网络文学与数字化阅读重点环节5: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鲁迅《呐喊》中的短篇小说选读茅盾《子夜》的长篇小说选读郭沫若《女神》的诗歌选读老舍《茶馆》的戏剧选读重点环节6:当代小说的新趋势(2011-2024)当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毕飞宇与《推拿》的阅读与分析当代小说中的城市与乡村主题当代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重点环节7:当代诗歌的探索与创新当代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创新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当代诗歌中的女性视角与声音网络诗歌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重点环节8:当代散文的繁荣与多样化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与趋势张抗抗与当代女性散文的创作当代散文中的自然与环境书写当代散文中的记忆与叙事重点环节9: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探索当代文学奖项与评价体系当代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影响重点环节10:综合实践与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现当代文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全面覆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等多个方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课: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本课将为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况,使他们初步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文学史的划分1. 先秦文学:包括《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

2. 隋唐文学:以唐诗和唐代散文为主要代表。

3. 宋元文学:包括宋词、宋诗及元曲等。

4. 明清文学:主要包含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和杂剧等。

二、古代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1. 诗歌流派:乐府、绝句、律诗等。

代表作品有《离骚》、《白日依山尽》等。

2. 散文流派:志、史、笔记等。

代表作品有《孟子》、《左传》、《齐民要术》等。

3. 小说流派:神魔、仙侠、历史题材等。

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4. 戏剧流派:元曲、杂剧等。

代表作品有《长生殿》、《汉宫秋》等。

三、古代文学的特点与意义1. 内容丰富多样:反映社会风俗、人情世态、家国情怀等。

2. 表达技巧独特:运用比喻、意象、对仗等修辞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4. 传承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第二课:中国现代文学概述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变革中产生的文学作品。

本课将为学生们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况,使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

一、文学史的划分1.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鲁迅为代表,开创了现代文学的先河。

2. 红色经典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提倡革命文学和宣传文艺。

3.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巨大冲击和影响。

4. 改革开放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1. 现代诗歌:以雨果、白象、北岛等为代表。

代表作品有《海子诗全集》、《北岛诗选》等。

2. 现代散文:以鲁迅、余秋雨、杨绛等为代表。

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活着》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背景与起源1.1 文学背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1.2 文学起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包括文学流派的形成、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等。

1.3 文学分期: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分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二章: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崛起2.1 鲁迅生平介绍: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2.2 鲁迅代表作品:分析鲁迅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探讨其文学意义和社会影响。

2.3 鲁迅的影响:探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他与其他作家的关系。

第三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3.1 文学研究会:介绍文学研究会的成立背景和主要成员,分析其文学理念和创作特点。

3.2 创造社:介绍创造社的成立背景和主要成员,分析其文学理念和创作特点。

3.3 两个社团的比较: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异同,探讨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三十年代文学4.1 概述:了解三十年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

4.2 主要作家:介绍三十年代文学的主要作家,如茅盾、丁玲、巴金等,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文学风格。

4.3 文学运动:探讨三十年代文学的主要运动和思潮,如左翼文学、乡土文学等。

第五章:战争与解放区的文学5.1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包括战时生活和抗日主题。

5.2 解放区文学:介绍解放区文学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土改题材和农村生活。

5.3 战争与解放区文学的影响:探讨战争和解放区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第六章:国共内战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6.1 国共内战时期的文学:探讨这一时期文学的背景,分析内战主题和作品中的政治倾向。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的特点,探讨革命主题和现实主义风格。

6.3 文学政策与运动: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政策和运动,如“双百”方针、“三突出”原则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事件、作家和作品。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教学内容:1.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时期划分和主要代表作家。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事件和背景。

3.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2.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3.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2.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思维。

教学方法:1. 前导导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时期划分、主要代表作家、重要事件和背景等内容。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研读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主题和风格特点,并归纳总结。

4.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研读成果,包括主题和风格分析,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并培养其文学批评思维。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2.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材料。

3. 课外阅读资源:相关的文学评论、研究资料等。

评估方式:1. 小组展示和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主题和风格的分析能力。

2. 个人写作评估: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国现当代作家或作品,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其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并发表个人观点。

拓展活动:1. 邀请文学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学展览或演出,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国内:A政治:辛亥革命与帝制终结。B:思想:西风东渐与新思想的传入,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C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文学革命及其现代精神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所谓文学革命,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新文学对旧文学的反动。精神层面:专制文化压抑之下功利的、雌伏的、腐朽的、贵族的文学转变为人本的、个性的、写实的、大众的文学。内容层面: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提倡描写现实与关注大众。艺术层面: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所体现的现代性,就起核心而言,就是反专制与倡民主,反腐朽与倡科学,并不仅仅是时间意义上的“现代”。
3、胡适。胡适对新文学的两大贡献:提倡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前者代表作是《文学改良刍议》,后者为《尝试集》(中国新诗大厦的第一块基石)
4、周作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两大贡献:人的文学(合乎人性的、灵肉一致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的文学)与对美文的倡导,特别是后者(如《乌篷船》),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天地。朱自清、冰心、庐隐、许地山的散文都是这一路子的。
(4)新月社。成立时间地点:1923年北京。主要人物及文学主张见课本24页。
此外还有莽原社、浅草社、未名社、狂飙社、沉钟社、弥撒社、南国诗社等。
(四)文学论争
1、十年三变的文学思潮:1917——1919,新文学强势崛起阶段,1919——1921,五四新文学高潮阶段,1921——1927,苦闷与分化,坚持与抗争。
2、第一阶段:新文学主将与封建守旧派(封建国粹派)的论争
鲁迅、李大钊、蔡元培等对林纾的批判。林纾反对白话,维护文言,隐射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参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鲁迅《现在的屠杀者》、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刘半农《复王静轩书》等。
李大钊的文章侧重于对新思想的欢呼。《庶民的胜利》中指出国内外的战争“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社会的”,“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的失败,民主主义的胜利”,“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并指出“大……主义,就是专制的隐语,就是仗着自己的强力蹂躏欺压他人的主义”,“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指出:布尔什维克主义实际上就是“联合世界的无产庶民,拿他们最大最强的抵抗力,创造一自由乡土。”并进一步高呼“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官僚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他们遇见这不可阻挡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个地飞落在地。”
知识分子主题则集中在:旧知识分子的被戕害,如《孔乙己》;新知识分子(觉醒者)的孤独、挣扎与幻灭。《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等。鲁迅式的知识分子毕竟极少,绝大部分最终成为郁达夫笔下的“迷羊”(《迷羊》),迷、弱、善的知识分子。
(二)文学主将及文学思潮
(二)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现在)是指新中国成立后至现在的文学史,这一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十七年”文学(1949——1966),政治控制下的社会义文学。2、文革时期的文学(1966——1976),样板文学。3、新时期文学(1976——现在)文学精神复苏及其多元化取向。
二、1917——1927年文学史概况
2、郭沫若。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代表,代表作《女神》。留学日本其间,郭沫若大量接触外国文学,受泰戈尔、海涅、歌德、惠特曼等人诗歌影响。《女神》思想层面体现三个特点:以狂飙突进的气势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山呼海啸般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热烈追求自由与进步,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反抗与叛逆精神。
3、第二阶段前后:新文学主将与“学衡派”论争
1922年1月创办《学衡》杂志,代表人物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等。学贯中西的学者,批评新文学浅陋。鲁迅、矛盾等批判。参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鲁迅《估“学衡”》。
4、第三阶段:新文学主将对甲寅派的批判
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周刊,成为甲寅派的代表人物,赞美文言,提倡读经,攻击新文化运动,借复古诋毁新文化运动。鲁迅、成仿吾、郭沫若等批判。参章士钊《评新文学运动》、鲁迅《十四年的“读经”》、《答KS君》,成仿吾《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
(一)“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
(1)国际:A政治革命:巴黎公社、废奴运动、明治维新、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权建立等,关键词:反专制、反压迫的革命。B科技发展:飞机、无线电、能源。C思想进步:进化论、契约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尼采、叔本华等思想。D文学解放:个性主义(《娜拉》)、批判现实主义: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
4、启蒙时期的两大文学主题:农民和知识分子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农民的态度则可考验这个民族的良心。”启蒙主义文学先驱将文学的笔触集中到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群体上面,实际上蕴含着对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是“唤醒人民,引起疗救”的启蒙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农民主题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内容:闰土、阿Q、祥林嫂。中国农民本质上是善良勤劳的,但外在的压迫与精神的戕害把他们异化为“非人”,鲁迅即揭出问题,引起疗救的注意
此外还有《小说月报》、《晨报》副刊、《莽原》、《创造》系列期刊、《京报》副刊、《申报》副刊等。
2、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等(详见课本21页)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成立,1932年解散。发起人沈雁冰……12人。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为人生”的文学主张。“问题小说”热与乡土文学的崛起都与文学研究会密切相关,前者如叶绍钧等婚姻、恋爱、教育、就业、家庭、儿童、妇女贞洁等社会问题的小说,后者如鲁彦、彭杰、彭家煌、王任叔等“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到纸上”的乡土文学作品。
3、“改造民族灵魂”与现代文学的启蒙精神
国民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的国民,几千年的文化环境积淀为国民性,有学者把国民劣根性概括为10大特征:
主奴根性;自我满足;冷漠旁观;讲究面子;保守崇古;中庸巧滑;反对“独异”;求全责备;“二重思想”盲目排外;“瞒和骗”。
这种国民劣根性有深刻的文化根源:1、以私为中心的血缘文化。2、以等级秩序为中心礼法文化。3、以集权为中心的专制文化。这三种文化相扭结,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根源:专指文化把人性扭曲为奴性,以私为中心的文化造成对公共利益的麻木,礼法文化使国民安于被吃的境遇。中国人的追求不是使所有人都过得更好,而是使自己过得比别人好。改造国民性必须从改造文化(文化换血)、启蒙大众做起,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发起这场运动的最主要动因之一。因此改造国民灵魂的新文学的起点是批判旧文学,用文学为武器,对国民性阴暗一面进行揭露与批判,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沉睡的国民。
鲁迅的文章侧重于对旧思想的批判:一九一八年八月二十日,鲁迅在给许寿裳的一封信中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随感录五十九“圣武”》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牺牲天下以供一人的专制本质,呼唤新世纪的曙光的到来。《灯下漫谈》则揭露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奴隶时代的交替而已,并呼唤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揭露中国文明实质上是人肉的筵宴,中国是厨房,呼喊掀掉这宴席,打碎这厨房。均流露出强烈启蒙大众的色彩,参《渡河与引路》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专业、班级:10新闻1班
10新闻2班
开课系部:人文财经系
授课教师:梁尔涛
授课时间: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教案
第一章1917——1927文学史概况
授课时数:2
教学目的:
1、了解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及各个阶段文学的基本内容。
2、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及其启蒙意义。
5、郁达夫。如果说郭沫若以诗歌张扬个性,那么郁达夫就是以小说张扬个性,表达对旧礼教、就思想的叛逆与反抗。人道主义的同情、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是郁达夫小说的特征,特别是对“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性行为的描写,更是对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的惊世骇俗之举。
6、其他重要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朱自清、庐隐、闻一多、徐志摩等。两种文学路向:为人生的写实小说(“问题小说”):反映社会问题。叶主要是反映小市民与知识分子的问题,最突出的在教育问题(《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许以宗教的悲悯反映底层苦难(《春桃》)。谢关注家庭和女性问题(《斯人独憔悴》)。王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山雨》)。为艺术的美文、诗歌创作,庐隐、许地山、朱自清的散文,冰心、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
3、熟悉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的重要作家、文学刊物、文学社团。
4、理清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文学思想领域的重要论争
5、理解外国文学对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所蕴含的现代精神。
2、“改造国民灵魂”及其文学意义。
3、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农民和知识分子主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除了这些论争外,重要的还有“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鲁迅为代表)、新文学主将对现代评论派的批判(鲁迅批判陈西滢等)。
五、国外文学思想的输入
(2)创造社。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东京。主要成员:郭沫若……,留日背景。“为艺术”。浪漫主义思想,个性解放的思潮,叛逆的精神,唯美的文学追求。刊物:见课本。
(3)语丝社。成立时间、地点:1924年11月,北京。主编及中坚人物(见课本)。“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杂感为主,揭露抨击社会弊端,批判旧文化。1930年终刊。
1、鲁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