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_专业与行业的实证分析_楼世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4138/j.1001-4519.2013.05.016

第34卷第5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34,No.5

2 0 1 3年1 0月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Oct.2 0 1 3

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专业与行业的实证分析

楼世洲 林浩波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本文从专业、行业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利用“行业所占比”、“行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就业结构失衡度进行了测量。实证结果表明高校对“灰领”人才和行业紧缺型人才的培

养不足、大学生的“铁饭碗”情节、行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就业结构;行业结构偏离度;专业;行业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3)05-0109-09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麦可思2009-2012年发布的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专业长期处于高失业率状态,这说明大学生失业状况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出稳定、持续性强的特征。①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时期,人才需求和供给匹配矛盾突出,劳动力市场中大量存在着“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又招不到大学生”的现象,其本质是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不仅包括专业结构性失衡,还包括产业结构性失衡、行业结构失衡和地区结构失性衡。要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问题,需要对大学生就业结构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大学生专业-就业结构失衡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就业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导致一些专业人才紧缺,而另一些专业严重失业。

(一)基于就业率的专业结构性就业失衡分析

根据麦可思2007—2012年的调查数据,平均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类分别是:能源动力类、地矿类、土建类、护理学类、机械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水利类、农业工程类、预防医学类,就业率在92%以上,而中国语言文学类、政治学类等10个专业类的平均就业率在88%以下。总体上,应用性专业就业率高于基础性专业,理工科专业高于文科专业,面向企业的专业高于面向事业单位的专业。另外,一些专业的周期性变化特征较为明显,如水利类、农业工程类变化周期为1年,能源动力类、地矿类等变化周期为2年。各专业就业率的年度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2012年重点项目“大学生就业景气指数研究”(12YJA880082)

作者简介:楼世洲,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林浩波,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①王伯庆.2009年大学生就业和专业结构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1

根据2

007-201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我们通过各行业的就业学历结构变动情况,

分析了各行业吸纳大学毕业的变化状况。从表2可以看到,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就业比例最高的行业,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比例普遍偏低,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阶段。其中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低,均在10%以下。但与这五个行业对应的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名列前茅,

其中,农林渔牧业大学生就业比例增长速度最快,2006年到2009年,增长了125%。国家机构、

事业单位以及服务行业大学生比例较高,但上述行业所对口的专业平均就业率则居所有专业的中下水平,但近年来增速明显放缓。通过

表1和表2的两组数据对比,

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专业结构短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总体上来看,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首先,行业紧缺型人才长期供应不足。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毕业生大多流向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水利业,农、林、牧、渔业,卫生服务业。上述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低于9%,且长期以来

没有显著提高,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矛盾突出;其次,“灰领”专业结构性短缺较为严重。根据麦可思

的调查数据,2006—2010届毕业生中,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连续5年就业量位居前十,市场需求量旺

盛。从工作性质来看,

这些专业大多从事一线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专业要求相对较高,

与此同时,待遇也较普通行业要好。岗位的特殊性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备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大学毕业生更愿意从事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收入相对较高的“白领”工作,对一线技术人员或项目管理人员等“灰领”工作并不十分热衷。而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

段时间里,

高水平“灰领”更受市场青睐,高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第二,从变化趋势上来看,专业结构性短缺呈现周期性变化趋势。在没有经济刺激或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很多专业的结构性短缺呈现周期性变化趋势,而在经济刺激或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周期性变化会发生异常,但随着政策的退出,又将恢复周期性变化。例如2008—2010年,我国大规模建设3G网络,带动了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就业率在这几年持续上升。对2006—2011届本科主要专业类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化学类、公共管理类等15个专业类别的就业率变化周期为1-2年,化工与制药类、材料类、电气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等11个专业类别的就业率变化周期为2年,水利类、轻工纺织食品类等2个专业类别的就业率变化周期为1年。而就业率较高的几个专业类别,其就业率变化周期不明显。就业率变化周期长短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毕业生人数,二是就业岗位数量。例如:前一年毕业生人数较多,消化了大量就业岗位,第二年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下一届毕业生就业率就会降低,就业率变化周期为1年;而如果就业岗位足够多,即便前一年的毕业生人数较多,也还未达到饱和状态,就业率变化周期就会超过1年。此外,就业率变化周期还与产业性质、行业属

·

111·大学生结构性就业失衡:专业与行业的实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