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b792b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9.png)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3)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未知的精神。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教学难点:1.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
- 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 生物学特性: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代谢旺盛、适应性强。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3. 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 提问: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发酵、防腐、生物制品等。
- 药物微生物:抗生素、疫苗等。
- 环境微生物: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
2.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 培养基制备。
- 显微镜观察。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生化实验。
三、课堂练习1. 分析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讨论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812a4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e.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08a1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7.png)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共6)
![《微生物学》教案(共6)](https://img.taocdn.com/s3/m/bd2ac2a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f.png)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69073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9.png)
一、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二、授课对象:XX年级XX班三、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第XX节课)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能够分析和解释微生物实验结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
- 树立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六、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
2. 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 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2. 讲授新课:-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思考题,加深对微生物学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初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e212dd8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8.png)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模板初中【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掌握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 能够正确识别和简单描述常见的微生物。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2.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理解和区分;2. 对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环境中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形态和特点;2. 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3. 教材、课件资料,辅助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引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环境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1. 分类和特点:分别介绍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 影响人类生活和环境:简要介绍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加深理解。
四、讨论交流(10分钟)组织学生就微生物的分类和影响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思维交流。
五、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微生物的知识;2. 收集一些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准备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馈】结合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板块设计说明】微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增强对微生物的兴趣和认识,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a309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3.png)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cdcb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b.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高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826b1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e.png)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通过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
6.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撰写一篇关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以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生态角色的理解。
2.实践操作类作业:
-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微生物实验,如观察细菌菌落、制作酸奶等,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拍摄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照片或视频形式提交,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探究拓展类作业: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安排微生物实验,如无菌操作、微生物培养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强化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
4.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微生物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个性化作业: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种微生物进行研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制作一份手抄报。
-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发挥创意,结合微生物知识,设计一个创新实验或产品。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微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将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与微生物学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针对学生对微生物的认知偏差,通过生动的实例、实验现象等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9681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7.png)
教案标题:微生物学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3.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4.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3.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4. 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5.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微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包括温度、pH值、氧气需求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
第三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制备、菌落计数等。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和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和菌落特征。
第四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发酵、抗生素生产、污水处理等。
3.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潜力和挑战。
第五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应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结果。
3. 进行课程回顾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d9baa2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2.png)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doc目录•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01微生物学概述Part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形态和结构特征,微生物可分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研究微生物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开发新的生物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制酱等生产活动。
到了17世纪,列文虎克首次用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的存在。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目前,微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医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分子水平。
同时,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微生物学的现状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02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Part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微生物学教案x完整版
![微生物学教案x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89ae4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4.png)
微生物学教案x完整版教案名称: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微生物的生存和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存条件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定义,熟记微生物的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对微生物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微生物模型,显微镜。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讲解微生物的分类,重点介绍细菌、真菌和病毒。
3. 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4. 实践: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模型,加深对微生物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存条件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微生物,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
2. 答案:(1)细菌:单细胞,无核,具有细胞壁。
真菌:单细胞或多细胞,具有细胞壁,无核。
病毒:无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微生物的生存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营养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产生抗生素,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引起疾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模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微生物分类的讲解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微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分类方法。
2. 拓展延伸: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如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微生物的生存和作用”。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f8068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0.png)
《微生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科目:微生物学1.2 课时:45分钟1.3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4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二、教学内容2.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2.1.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2.1.2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点,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类别。
2.2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2.1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长。
2.2.2 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包括二分裂、芽生、裂解等,有性繁殖包括接合、转化等。
2.3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2.3.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异养、自养、厌氧、好氧等。
2.3.2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维生素、酶等,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3.2 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生长、繁殖和代谢方式。
3.3 实验演示:进行微生物实验,如细菌的染色、真菌的培养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看法。
3.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四、课后作业4.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4.2 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4.3 完成练习题:1. 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一般在多少纳米以内?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3.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有哪些?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
![微生物学课程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35f2b4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e.png)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2. 面向学生:本科或研究生3. 学科:生物学4. 学时:2学时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基本知识。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文献检索等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
二、教学大纲1. 第一节课:微生物学概述-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2. 第二节课: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酵母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3. 第三节课: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 微生物的生理指标4. 第四节课: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 微生物的变异与进化5. 第五节课: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分离纯化的方法- 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微生物的纯度检验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微生物学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知:按照教学大纲,系统讲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fab3a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1.png)
《微生物学教案》教案章节:一、微生物学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分类和举例教学活动:1. 引入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繁殖快、代谢多样等。
3.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并给出具体例子。
教学资源:1. 微生物学简介PPT2. 微生物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分类的小组讨论教案章节: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类型。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生长方式2.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如芽孢、丝状等。
2. 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如异养、自养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举例说明其应用。
教学资源:1. 微生物生长和代谢PPT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三、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方式。
2. 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3. 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
2. 介绍微生物的遗传方式,如转化、接合等。
3. 分析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如突变、基因重组等。
教学资源: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PPT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四、微生物的生态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3.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固定等。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e1da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b.png)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2.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2.2细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3.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3.2真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4.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4.2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方式5.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微生物的生态角色和功能5.2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4.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1引入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1.2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1.3结合实例,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
第二课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2.1介绍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2.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特征。
2.3实验演示: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三课时: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3.1介绍真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3.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真菌的形态特征。
3.3实验演示: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四课时: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4.1介绍病毒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4.2利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病毒的形态特征。
4.3实验演示:病毒的复制方式和生命周期。
第五课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5.1介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和功能。
5.2利用案例分析,讨论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食品加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12626b0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c.png)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第一课时: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等。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物质、提供养分等。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总结课堂内容,展示微生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导论》,孙世友著。
第二课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认识微生物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防范微生物传播疾病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2. 微生物与防病:如何预防微生物传播疾病,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
3. 微生物与疾病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影响的重视。
2. 讲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如何防范传播疾病,分享防病经验。
4. 总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李鸿锋著。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初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d877365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7.png)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初中学科:生物学年级:初中课题:微生物的基本概念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作用;3. 能够描述常见的微生物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作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2. 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实验用的显微镜和玻片;3. 微生物的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二、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2. 微生物的分类:根据结构和生态方式,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三、探究微生物的作用(15分钟)1. 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物质、氮素固定等;2. 微生物对人类的作用:发酵食品、制药等。
四、展示常见的微生物及其特点(1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常见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并介绍它们的形态、生长条件等特点。
五、实验操作(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并让学生描述其形态特征。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微生物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了解,但在概念深入和分类辨析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分类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和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为辅。
[教学内容]§1 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概念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
通常是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因此,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所示。
但是有些例外,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蘑菇等常肉眼可见;相同的,某些藻类能生长几米长。
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认为是相当简单的生物,大多数的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藻类和真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即使为多细胞的微生物,也没有许多的细胞类型。
病毒甚至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的遗传物质,且不能独立存活。
表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2、 生物中哪些是微生物?。
又发现极):一类 ,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并构建了三界(域)生物的系统树。
物生三、微生物的特点生命基本特征:生命通过它的耐久性、适应性、它的生长及修复的能力和它的繁殖而延续下去,这是生命的基本的和普遍的特征。
新陈代谢,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是一切生命的另一基本特征。
控制与调节,是生命的又一基本特征。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大小以um计,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和环境信息接受面。
这一特点也是微生物与一切大型生物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特点1举例乳酸杆菌:120,000鸡蛋:1.5人(200磅):0.32、吸收多、转化快这一特性为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特点2举例重量相同下:乳酸菌:1小时可分解其体重1000至10000倍乳糖。
人:2.5×105 小时消耗自身体重1000倍乳糖。
3、生长旺、繁殖快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 coli 20~30分钟分裂一次,若不停分裂,48小时后分列为2.2×1043 个细菌,但随着细菌数量的增加,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限制生长速度。
这一特性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基质转化为有用产品,缩短科研周期。
也有不利一面,如疾病、粮食霉变。
4、适应强、易变异极其灵活适应性,对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
遗传物质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分布环境广。
生理代谢类型多,代谢产物种类多,种数多。
所以微生物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用途。
四、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紧密联系,下面仅列出几个:1、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微生物在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地球化学循环)中承担主要作用,构成生物体的所有基本成分。
它们可与植物相连系存在共生的关系,维持土壤肥力和环境中有毒化合物的清洁剂(生物除污)。
某些微生物是破坏植物的病原菌,它们毁灭重要的作物,但是,也可有另外的作用,即它们是针对这些疾病的生物防治剂。
2、医药某些微生物可引起众所周知的疾病如:天花(天花病毒)、霍乱(霍乱弧菌)和疟疾(疟原虫属,原生动物)。
但是,微生物也能向我们提供抗生素)和其他的医学上的重要药物,通过此种方式控制它们。
3、食品微生物在生产食品的许多加工业中已被应用了几千年,从酿造、酒的酿制、干酪和面包制作到酿造酱油;害处方面,微生物引起食品酸败和常由于携带在食品上的微生物而引起疾病。
4、生物工程传统的微生物已被用于合成许多重要的化合物,如丙酮、醋酸。
最近,遗传工程技术的进步已经引导可在微生物中克隆药用的重要多肽,然后,可以大规模的生产。
5、科学研究微生物由于比其更复杂的动物和植物更容易操作,已被广泛用作模式生物去研究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过程。
几百万个同样的、单细胞的拷贝,能以大量、非常快速而且低值获得均质的实验材料。
另外的益处是大多数人对用这些微生物进行实验没有种族上的异议。
§2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成就一、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内容是: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细胞的构建及其能量、物质、信息的运转;②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以及微生物的起源;③生态学规律,研究不同微生物之间以及它们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④微生物同人类的关系。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本身。
"-- 歌德;中国古代:酒文化,"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
"《书经》"若作酒醴,尔惟曲蘖(nie)"《齐民要术》提倡轮作制。
宋真宗时代(公元998-1022,天花防御。
1、微生物的发现—形态学时期Antony Van Leeuwenhock,(1632~1723):第一个报告自己观察的人。
他观察了几乎每一个想看到的东西,雨水、污水、血液、体液、酒、醋、牙垢等,发现了微生物,称为"微动体"。
2、微生物学的奠基—生理学时期微生物学的一套基本技术在19世纪后期均已完善,包括显微术、灭菌方法、加压灭菌器(Chamberland,1884)、纯培养技术、革兰氏染色法(Gram,1884)、培养皿(Petri,1887)和琼脂作凝固剂等。
代表人物:Louis Pasteur,(1822~1895):他的一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
(2)免疫学—预防种痘(3)发酵的研究(4)其他贡献否定自生说。
关于自然发生的争论:自然发生说(无生源说):认为微小动物是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生源说:认为微小动物是从微小动物的"种子"或"胚"形成的,"种子"或"胚"存在于空气中。
已进行的实验:1665年,Fracesco Redi 腐肉生蛆实验,否定了动物自生说。
Spallanzani实验,充分加热的有机汁液中长出微生物原因是由于空气将微生物带进了汁液,因而采取完全密封隔绝的封闭法。
18世纪末发现O2,意识到O2 是动物生活必需一种气体。
Pasteur实验①首先验证了空气中确实含有显微镜可观察到的"有机体"。
②加热过的空气通入汁液(煮沸过)并不导致微生物生长。
③在一封闭容器内,对完全灭菌的汁液加上一些收集到的微生物,无例外地引起微生物生长。
④设计鹅颈瓶进行实验,最终否定自生说。
免疫学贡献Edward Jenner,1796发明种痘,不了解机制。
Pasteur 1877研究了鸡霍乱、炭疽病和恐水病,发现钝化病原体可以诱发免疫性和预防疾病。
发酵研究相信一切发酵作用都和微生物的存在及繁殖有关。
不同的发酵是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
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观察丁酸发酵时,发现厌氧生命,提出好氧、厌氧术语。
Robert Koch (1843-1910):(1)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①分离和纯化细菌:划线法,混合倒平板法。
琼脂、培养皿(Petri)②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③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①某一种微生物,当被怀疑是病原体时,它一定伴随着病害而存在;②必须能自原寄主分离出这种微生物,并培养成为纯培养;③用已纯化的纯培养微生物,人工接种寄主,必须能诱发与原来病害相同病害;④必须自人工接种发病的寄主内,能重新分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并培养成纯培养。
其他人:Serge Winogradsky,1856~1953,发现微生物的自养生活;Beijerinck M. W.,1851~1931,发现了非共生固氮菌;Joseph Lister,1864年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术;Elie Metchnikoff 发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Ivanovsky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P. Ehrlich 现代化疗的开始。
3、现代微生物学发展—分子生物学阶段(1)现代发酵工业的形成:1941,Florey & Chain将青霉素投入生产,是通气培养微生物的开端,将微生物学与工程学结合。
(2)微生物代谢作用研究;1944,Avery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确定DNA是遗传物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1953,Watson & 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假说。
(3)分子生物学阶段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工程菌的构建更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4、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继续采用微生物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材料。
微生物生产与动植物生产并列为生物产业的三大支柱。
在工业中许多产品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如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抗生素等)、化工原料(酒精等)。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有广泛用途,发酵食品和许多调味品都离不开微生物。
微生物是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作为基因工程的外源DNA载体,不是微生物本身(如噬菌体),就是微生物细胞中的质粒;被用作切割与拼接基因的工具酶,绝大多数来自各种微生物。
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培养条件较简易,当今大量的基因工程产品主要是以微生物作为受体而进行生产,尤其是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酿酒醉母。
借助微生物发酵法,人们已能生产外源蛋白质药物(如人胰岛素和干扰素等)。
尽管基因工程所采用的外源基因可以来自动植物,但由于微生物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它们是最丰富的外源基因供体。
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种类只是估计存在数量的很小一部分。
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物种几乎全部为人们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种类达93%,但细菌已知种数仅为估计数的12%,真菌为5%,病毒为4%(Bull,1992)。
目前研究的也只是已知种类的很少一部分。
根据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资料,1991—1997发表的微生物学文献大量集中在8个属,尤其是埃希氏杆菌,其中大肠杆菌又占主要部分(Galvez等,1998)。
可以想像,既然对少数已知微生物的研究就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多样性微生物的开发必然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