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农业经济学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导论1.1 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解释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强调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 农业经济学的历史发展概述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农业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modern 发展1.3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重要性1.4 农业经济学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农业经济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解释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讨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2.2 劳动力资源解释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讨论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培训2.3 资本资源解释资本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讨论资本资源的投入和利用2.4 技术资源解释技术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讨论技术资源的创新和传播第三章: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3.1 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解释农业生产组织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农业生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3.2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解释农产品市场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和波动3.3 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解释农业产业链的构成和作用讨论农业价值链的提升和优化3.4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改革解释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讨论农村改革的方向和政策第四章:农业政策与农业支持体系4.1 农业政策的类型与效果解释不同类型的农业政策讨论农业政策的效果和评估4.2 农业支持体系的构成与作用解释农业支持体系的构成讨论农业支持体系的作用和效果4.3 农业补贴与税收政策解释农业补贴政策的类型和效果讨论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和优化4.4 农业保护政策与国际贸易解释农业保护政策的类型和效果讨论农业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策略第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5.1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解释农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性5.2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解释农业资源利用的重要性讨论农业资源保护的策略和方法5.3 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解释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和管理讨论农业生态保护的策略和方法5.4 农业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解释农业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协同性第六章:农业企业与管理6.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征解释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强调每种类型的特点和运营方式6.2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讨论农业企业的财务规划、预算和成本控制解释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和工具6.3 农业企业市场营销讨论农业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强调农业企业品牌建设和消费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性6.4 农业企业管理与创新讨论农业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流程强调农业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并探索创新途径第七章:农产品市场与流通7.1 农产品市场结构与行为解释农产品市场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农产品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和竞争行为7.2 农产品流通渠道与物流解释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构成和作用讨论农产品物流的管理和优化7.3 农产品价格形成与预测解释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调农产品价格预测的方法和工具7.4 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市场讨论农产品贸易的政策和国际市场规则探索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机会和挑战第八章: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估8.1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与工具介绍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学方法强调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分析在农业政策分析中的应用8.2 农业政策影响评估讨论农业政策影响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强调农业政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应评估8.3 农业政策过程与决策解释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测过程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农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参与8.4 农业政策模拟与优化介绍农业政策模拟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农业政策优化和调整的策略第九章:农业科技与创新9.1 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与影响讨论农业科技发展的当前趋势和未来方向强调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9.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解释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9.3 农业科技政策与支持体系讨论农业科技政策的类型和效果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体系和政策环境9.4 农业科技与国际竞争力讨论农业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强调农业科技合作与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性第十章:农业与乡村发展10.1 农业发展与乡村经济增长解释农业发展与乡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强调农业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10.2 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讨论农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和方法强调农业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性10.3 乡村发展与社区建设解释乡村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强调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策略10.4 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政策选择讨论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政策选择和实施强调政策一致性和协调性的重要性第十一章:农业金融与农村金融服务11.1 农业金融体系与功能解释农业金融体系的构成和功能强调农业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11.2 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讨论农村金融服务的种类和产品强调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普及11.3 农业信贷与保险政策解释农业信贷和保险政策的作用和目标强调农业信贷和保险政策的优化与改进11.4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挑战讨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强调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监管第十二章: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治12.1 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解释农业知识产权的类型和重要性强调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机制12.2 农村法治建设与法律规范解释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农村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12.3 农业合同法律制度解释农业合同法律制度的构成和作用强调农业合同的法律风险管理和纠纷解决12.4 农村法律援助与社会治理讨论农村法律援助的现状和需求强调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和优化第十三章:农业与食品政策13.1 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解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强调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和措施13.2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解释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强调农产品认证的作用和程序13.3 食品供应链管理与追溯体系解释食品供应链的构成和作用强调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13.4 食品政策与国际合作讨论食品政策的国际影响与合作强调食品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策略第十四章:农业与乡村旅游14.1 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解释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相互作用强调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14.2 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与规划讨论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规划方法强调乡村旅游营销和品牌建设14.3 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解释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14.4 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讨论农业与乡村旅游政策的支持和限制强调政策一致性和协调性的重要性第十五章:农业与乡村未来挑战15.1 农业与乡村发展的全球挑战解释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强调全球挑战对农业与乡村发展的影响15.2 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技术创新讨论新兴技术在农业与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强调技术创新对农业与乡村发展的驱动作用15.3 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政策创新解释农业与乡村发展政策创新的重要性强调政策创新对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支持作用15.4 农业与乡村发展的社会挑战讨论农业与乡村发展中存在的social challenges强调社会挑战对农业与乡村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全面覆盖了农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农业经济学-结构梳理

农业经济学-结构梳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农业的特点:7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④农业生产只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

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农业的地位:4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②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4产品贡献(食品,原料)。

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土地)。

外汇贡献。

农业的重要功能:3社会稳定功能。

生态环境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微观组织:是构成一个社会农业经济的基础经济组织。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4产权主体多元化。

产权关系明晰化。

收益权实现多样化。

产权交易市场化。

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活动。

农业家庭进行大量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3①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地区密切结合。

②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形式。

③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4以市场为导向。

以专业化生产为主。

与社会生产相联系。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 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 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2。

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供给: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需求: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P 1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P 2时,生产无利可图,减产,导致供小于求,市场短缺 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概述1.1 农业经济学定义解释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强调农业经济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手段阐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1.3 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回顾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里程碑介绍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分析土地资源的特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问题及对策2.2 劳动力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就业问题2.3 资本和资金探讨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来源研究农业投资和融资的问题及对策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3.1 农产品市场概述介绍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和组织形式分析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3.2 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探讨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因素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和应对措施3.3 农产品市场政策与调控分析农产品市场政策的作用和效果探讨农产品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策略第四章:农业企业与经营4.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介绍农业企业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农业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和挑战4.2 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研究农业生产组织的形式和运作机制探讨农业生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4.3 农业企业经营策略与创新分析农业企业经营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探讨农业企业经营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第五章: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5.1 农业政策概述解释农业政策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农业政策的目标和内容5.2 农业政策分析方法介绍农业政策分析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阐述农业政策分析的步骤和要点5.3 农业政策评价与建议探讨农业政策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提出农业政策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利用概述分析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现状探讨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和方法6.2 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研究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问题提出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6.3 农业可持续发展阐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实践第七章:农业科技与创新7.1 农业科技概述介绍农业科技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7.2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机制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的方法和效果7.3 农业科技政策与支持分析农业科技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出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措施和建议第八章: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8.1 农业产业链概述解释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和组成分析农业产业链的特点和作用8.2 农业价值链分析探讨农业价值链的构成和价值创造过程研究农业价值链的提升策略和机会8.3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优化分析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意义和目标提出农业产业链优化的策略和方法第九章:农业项目管理与管理创新9.1 农业项目管理概述介绍农业项目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项目管理的过程和要素9.2 农业项目管理方法与工具探讨农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阐述项目管理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实践9.3 农业管理创新与发展分析农业管理创新的动因和意义提出农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发展方向第十章: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10.1 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阐述农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评价10.2 农村发展与政策研究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农村发展的政策选择和措施10.3 农业与农村政策展望分析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发展趋势探讨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改进和完善第十一章: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11.1 国际农业经济关系分析国际农业经济合作的意义和现状探讨国际农业经济合作的主要组织和机制11.2 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介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和趋势11.3 农业贸易政策与国际谈判阐述农业贸易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探讨农业贸易政策的国际谈判和协议第十二章:农业金融与保险12.1 农业金融概述解释农业金融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金融的现状和问题12.2 农业金融服务与创新探讨农业金融服务的模式和创新研究农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12.3 农业保险与发展分析农业保险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出农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第十三章: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13.1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介绍农业知识产权的类型和保护意义分析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13.2 农村法律制度概述阐述农村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分析农村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3.3 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的完善探讨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建议第十四章: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14.1 农业大数据概述解释农业大数据的概念和作用分析农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前景14.2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探讨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和目标研究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和应用14.3 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分析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出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政策的支持措施和建议第十五章: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15.1 农业伦理概述阐述农业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农业伦理的主要内容和原则15.2 农村社会学概述介绍农村社会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分析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15.3 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的应用探讨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和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业企业与经营、农业政策分析与评价、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与创新、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农业项目管理与管理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国际农业经济与贸易、农业金融与保险、农业知识产权与农村法律制度、农业大数据与信息化以及农业伦理与农村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 课件 第7、8章 农户经济与经营决策、 农业价值链及管理

农业经济学   课件 第7、8章  农户经济与经营决策、 农业价值链及管理
【思考】目前在我国,使用小农一词是否恰当?
(3)农户
• 《辞海》的定义是“务农的人家”。有两个基本内涵,其一从事农业生产, 其二是具有家庭功能。
• 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户的界定是十分明确的。即由登记在同一户口薄 上的人员组成的人家就算作一户。在这一点上,农户的概念比农民和小农的 界定更为明确。
AHM模型:巴鲁姆和斯奎尔(Barnum and Squire,1979)则较早地将“新家 庭经济学”应用到了农户经济分析之中。他们的理论不仅拓展新家庭经济学, 如农户的产品可以出售,而不像新家庭经济学里户内产品只能够用于直接消 费,生产函数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而不是Z产品的生产,等;也改进了恰亚诺夫 模型中的相关假定,如允许劳动力市场的存在,限定农户土地数量,等。因 此,建立在“新家庭经济学”和Chayanov思想的基础上的巴鲁姆-斯奎尔模型 常常被称为农户模型或农业家庭模型(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 AHM)。但是在市场不完全或不完善,甚至还没有形成市场的条件下,这一 模型的解释力将大大下降。
第七章 农户经济与经营决 策
【本章要点】 1.农户的概念与特征,农户经济的内涵与研究意义 2.农户经济理论的主要流派,农户模型的内部逻辑 3.农户分化概念及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农户与农户经济
一、农民与农户
1.概念辨析
(1)农民
• 仍无定论,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从职业的角度来定义。即“从事种植业、养殖 业等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 现阶段我国的农户经济与现代化农户经济还有很大的差距:
I. 目前的农户承包集体土地, 主要是按人口来进行, 形成了人人包田、户户种地 的局面和平均化的小块分散的土地经营格局, 由此造成土地经营规模过于狭 小, 而双层经营中的体现“统”的部分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切实发挥, 从而导致了一地区小农经济的部分复归甚至强化, 限制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形 成。

《农业经济学》讲稿

《农业经济学》讲稿

《农业经济学》讲稿任课教师:谢云学时数:64学时二零零七年八月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1、课程性质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分配。

因此,稀缺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这一具体国民经济部门如何选择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生产资源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供求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在农业部门中的应用。

2、课程地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64学时,全部为理论讲授。

二、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

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也就是农业发展的滞后、贫穷与工业的高生产率、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反差,主张将农业经济作为经济体的一部分去研究,并将研究延伸至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主要著作有《世界粮食》、《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农业生产和福利》、《农业经济组织》、《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农业刺激的扭曲》、《对人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恢复经济均衡——经济现代化中的人力资本》等。

(二)最近四年四个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7-10章现代农业经济学

7-10章现代农业经济学

内容
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物化为生产资料。
农业 科技 进步
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的出现 与应用(软科学)。
农艺制度的变革与新农艺方法的出现。 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
“杂交水稻之父”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系统性
渐进性
外生性
特点
复杂性
周期性
三、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① 技
② 农
产量目标Biblioteka 术 自业 自 质量目标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要点
农产品需求的概念 农产品需求曲线 影响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 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谷贱伤农 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农产品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农产品需求的概念
农产品需求是指在一 定时期内,消费者愿意按 现行价格购买某种商品农 产品的数量。
形成有效 需求必须 同时具备 两个条件
消费者具 有购买意愿
日本从2008年5月29日起,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 “肯定列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所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 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 药残留标准由9000个增至2.8万个,这意味着进入日本市场的农 产品几乎不允许存在任何农药残留。
山东向阿尔及利亚出口或转口的花生一直比较顺利,但从2008 年开始,阿尔及利亚将对进口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以欧 盟进口标准替换为本国标准,而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设置的一个比 较明显的贸易壁垒,正是针对花生出口,因为我国出口欧盟的花 生主要问题就是黄曲霉毒素超标。
人口数量和结构
人口数量(图1)
人口结构 • 城乡人口结构 • 年龄结构 • 性别结构
图1
人口普查
总人口 (万)
第一次 1953年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 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 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 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 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 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 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3.2
3.2
3.8
3.6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 指出 :“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
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 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技术因素 4.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农业劳动力内涵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 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差异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 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 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 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 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农业经济学概述1.1 农业经济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3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第二章:农业生产要素2.1 土地资源2.2 劳动力资源2.3 资本与资金2.4 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与价格3.1 农产品市场的类型与组织3.2 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变动规律3.3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支持与调控第四章: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4.1 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与特点4.2 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与方法4.3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企业第五章:农业政策与农业政策分析5.1 农业政策的类型与作用5.2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5.3 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与评价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6.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6.2 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优化配置6.3 农业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6.4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技术第七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7.1 农业企业的类型与特点7.2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任务与方法7.3 农业企业成本核算与收益分析7.4 农业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第八章:农业信贷与农村金融8.1 农业信贷的作用与政策8.2 农村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8.3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8.4 农村金融风险与管理第九章: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市场9.1 农产品贸易的特点与影响因素9.2 农产品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规则9.3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与挑战9.4 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第十章: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0.1 农业发展战略的类型与选择10.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政策10.3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10.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政策选择第十一章: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11.1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与构成11.2 农业产业链的运行机制与优化11.3 农业价值链分析与提升策略11.4 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1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12.3 农产品认证制度与市场准入12.4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三章:农业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13.1 农业知识产权的类型与保护13.2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13.3 农业技术转移的机制与渠道13.4 农业知识产权政策与技术转移策略第十四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14.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影响因素14.2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与问题14.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政策的选择14.4 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第十五章:农业经济学研究前沿与展望15.1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5.2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5.3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创新15.4 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应用与实践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X。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

农业经济学要记(共13页)

农业经济学要记(共13页)

第一章农业经济学(Xue)的对象农(Nong)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其本质是人类操纵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Zhong)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物,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出产经济活动。

在现代:狭义(Yi)农业指动植物的产中部分,广义农业包罗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农业财富系统。

农业的(De)特点:1、农业出产中经济的再出产过程同自然的再出产过程密切交织。

2、地盘是农业中特殊的出产资料。

3、农产物是人们的生活资料。

4、农业是农民经营的财富。

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客体是农业,研究对象是农业出产方式活动的规律。

包罗农业出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出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运动规律。

心得体会:大白了科学的农业含义以及农业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疑惑难点:无第二章农业出产方式农业出产方式:人们出产本身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方式。

由出产力和出产关系组成。

出产力是出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出产关系是出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出产关系的根底是出产资料所有制,出产资料所有制是出产关系的底子特征。

五种出产方式: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成本主义、社会主义出产方式。

农业出产方式的特点:1、当农业是该社会的主要出产部分时,社会出产方式由农业出产方式决定。

2、社会开展不服衡的现象,在农业中尤为突出。

3、农业出产方式深受农业特点影响。

农业出产方式运动的底子规律出产力必然要适合出产关系。

出产力决定出产关系,出产关系反作用于出产力。

阐发农业出产方式的两条线索:1、从农业本身不雅察,农业中的出产关系,首先的,也是主要的由农业出产状况决定。

2、从整个社会不雅察,农业出产力是要受到整个社会出产力的制约的,农业出产关系也要受到整个社会出产关系的制约。

农业出产关系开展的历史阶段成本主义农业出产关系:〔一〕农业的成本主义化成本主义农业出产关系:①英国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用暴(Bao)力剥夺农民地盘,开(Kai)展成本主义农(Nong)业的道路。

②美国式:通(Tong)过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而自发产出的成本主义道路。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②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在农村人口资源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 劳动力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严格。主要原因包括: a.60 岁以上的老人和 16 岁以下的儿童仍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b.长期在外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可以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c.每个农户都需要一个较为固定的从事家务劳动的成员; d.农业自然资源承受农业劳动的耐力较为强韧。 ③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进程在加快,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但 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2)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①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农村人口资源的规模与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各年龄组人口数 量的分布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 ②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人们在就业选择中偏爱劳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而不愿意到劳动报酬较低的部门就业。 ③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
a.参加农业劳动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全年农业劳动时间的总和;
b.非农业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
农业劳动力每个工日的长短、全年劳动工日的多少,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
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
3.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实现的,农村通过增加家庭

《农业经济学》课件

《农业经济学》课件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包括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
农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树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包括市场导向、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等。
农业企业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2023
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规模化经营、加强农产品 质量安全管理等。
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与规划
1 2
农业产业区域布局的含义
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是指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资 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安排农业内 部各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
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的原则
包括因地制宜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可持续发展 原则等。
农业政策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体 系,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 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 性。
农业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农业法规的制定
农业法规是国家为了规范农业生产经营和管 理行为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制定农业 法规需要经过立法程序,确保法规的合法性 和权威性。
农业法规的执行
农业政策的类型
农业政策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政策手段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产业政策等;按照政策目标可以分为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秩序等

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农业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的制定需要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 证和民主决策等环节,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可行性。
农业政策的实施
国际交流是促进各国农业政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 国际会议、派遣访问学者、建立合作项目等方式,可以了 解国际上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 本国农业政策的改革和创新。

农业经济学012资料文档

农业经济学012资料文档
(1)间接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 (2)宏观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 (3)协调服务为主的管理方式
2、流通管理的内容
根据流通管理的目标和管理原则,流通 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 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和增长,建立和 维持流通秩序,提高流通经济效益。具 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流通管理的内容
(一)降低流通成本的支持措 施
1、流通运输补贴 2、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3、人员教育培训 4、检验检疫服务和质量控制
(二)提高流通组织性的支持 措施
1、援助建立生产者组织,降低组织的管理 费用
2、建立市场网络,辅助产品宣传 3、农产品认证,原产地保护与标识
(三)增加流通收益的支持措 施
1、合理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制度应实现的基 本目标
(1)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2)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 (3)调节进出口的规模及其结构。 (4)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 (5)促进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效率
(二)流通支持的运作:市场 和政府的结合
1、流通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流通管理应 当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遵循三个 基本原则,即间接管理为主、、宏观管 理为主、协调服务为主。
(1)以流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和增长。 (2)培育市场体系,建立和维持流通秩序。 首先,国家要统筹规划全国商品市场体系,重点搞好全
国性、区域性重要商品市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全国 统一市场的形成。 其次,市场主体是市场体系的基本要素,市场体系的联 系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培育市场体系 必须以培育市场主体为基础。 再次,制定有关流通的法律、规章制度,规范交易行为, 建立良好的流通秩序。 (3)促进流通合理化,提高流通经济效益。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

农业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农业学概述农业学是研究农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个关于农业问题的系统科学。

农业学以农业生产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方法,力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农业学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学、农业工程学等学科内容。

在农业学的基础上,农学、作物学、农业生态学等专业逐渐形成。

第二章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它关注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等内容。

第三章农作物学农作物学是农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各种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栽培和管理方法。

农作物学既包括单一作物的栽培,也包括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和混作,以及不同种植制度下的作物产量和品质问题。

农作物学还研究作物的遗传育种、种子生产、植物生理等相关内容。

第四章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在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的作用和应用的学科。

农业化学涉及到土壤化学、植物化学和动物化学三大领域。

其中,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的性质、肥力和施肥技术;植物化学主要研究植物的养分吸收和代谢过程;动物化学主要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营养成分。

第五章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性质、肥力、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学科。

土壤学涉及到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生物学。

土壤学的研究对于掌握土壤的基本特性,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改善和保护土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第六章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象因素的监测、预测和应用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知识、气象监测技术、灾害预警和气象保障等内容。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支持,减轻灾害损失,实现农业气象资源的合理利用。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考研农学复习农综四农业经济学第七章背诵要点

考研农学复习农综四农业经济学第七章背诵要点

第七章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2)农业部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一个重要决定因素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祝的影响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一)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非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户:第二类兼业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二)我国对农户兼业的划分标准
按照住户总收入的来源划分住户类型
≥95%
纯农户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50%-95%
农业 兼业户
非农 兼业户
5%-50%
非农户
<5%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村存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
2.农村存在自由的土地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推力—拉力理论
谋求农外就业的推力因素
扩大农场规模有困难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农户作为企业性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户作为消费者,追求产 品量最大化。事实上,由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农户很难做到追求利润最大化 ,并且在生产能力、要素禀赋、知识结构等方面处于弱势,因而多数农户 的追求目标是产量最大化。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户兼业的定义与不同划分标准 农户兼业: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部分劳动力投入到工
业或服务业等非农部门,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现象。 兼业农户: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
分类
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户:第一类兼业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二)时间效用最大化
农户收入是其时间花费的产物。因此,农户经济效用函数可以表达如下:
(3.7)
式中,为第i项在市场中花费的时间,为第j项在家庭生产经营中耗费的时间 ,时间条件为:
(3.8)
式中,t为农户某段时间内工作和劳动时间,例如每周5天,每天8小时。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代表性人物:美国的西奥多·舒尔茨
思想:强调农户的理性动机,从分析传统农业的特征入手来研究农户决策行为。 主张:把农户看成是与资本主义企业一样具有经济理性的经济人。 结论:完全可以用解释资本主义企业的逻辑来解释农户行为。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第三节 家庭农场概述
一、家庭农场的内涵与特征 二、家庭农场的类型
三、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
(一)家庭农场的内涵
高强(2013)等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融合科技、信息、 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因素和现代经营理念。
徐会苹(2013)对家庭农场的定义突出了其与企业化生产的差 别,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3.2)
式中,是第i个商品的价格,是第j个自产农副产品的价格,M是农户总收入。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收入效用最大化
农户从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和自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于家庭生活消费,另一部 分用于扩大再生产。(3.2)式可进一步分解为:
本章要点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户与家庭
家庭强调的是父母子之间的三角社会关系,婚姻和血缘的两缘关 系是家形成的核心。户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明显强调的是共同居处 这一特性。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户是理性人
“经济人”假设,即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 益最大化的选择。这说明农民能够利用每一个能够增加资源使用效率 的机会,理性地进行积极的创新,以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五)对农业生产组织化的影响
总之,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劳动供给、农业土地利用、农业资本投入、农业科 技应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等方面的影响,最终都会体现在农业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上。
增大了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交通运输的发展减少了通勤的时间
非农就业机会日益增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容易获得非农就业的信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劳动制度的改变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增大了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推力—拉力理论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二)时间效用最大化
确定农户家庭经营劳动时间的价格U值的确定通常有三种方法:
市场均衡法
劳动净产值法 劳动边际报酬法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利润最大化与产品量最大化
(3.3)
式中,和分别为第i个用于生活消费和再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和分别为第i个 消费商品和生产资料商品;和分别为第j个用于生活消费和再生产的自产品的 价格,和分别为第j个自产的生活品和再生产资料品。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一)收入效用最大化
(二)实体经济学派
“家庭效用最大化"原则
恰亚诺夫 农户经济理论
巴纳姆和斯奎尔 农户经济理论
黄宗智 农户经济理论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一)收入效用最大化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3.1)
式中,为农户从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为农户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 。预算约束条件为: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二)时间效用最大化
农户收入是其时间花费的产物。因此,农户经济效用函数可以表达如下:
(3.7)
式中,为第i项在市场中花费的时间,为第j项在家庭生产经营中耗费的时间 ,时间条件为:
(3.8)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二)农户与农户经济
对户的职业划分:
农户
农户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户,与之对应 的是从事工业、运输业、商业等的非农 业户。
对户的经济区位划分: 农户是居住在农村的户,与之 对应的是城市户或城镇户。
农户经济: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主要利用自有生产资料进行自主性生产经 营的一种经济形式,也包括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及其关系。
增大了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农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农户对农产品商品化生 产的积极性还不高,导致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撂荒和部分 撂荒的现象。
(三)对农业资本投入的影响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二)时间效用最大化
收入是由时间配置决定的,农户收入约束与时间约束是融通的:
(3.9)
式中,W为工资率,U为家庭经营工时收入报酬,V是财产收入,S是全部收入 或潜在收入。等式左边的项目说明,全部收入中一部分直接花费在市场商品 上,而另一部分消耗在农户自产的农副产品中。
黄新建(2013)等认为,家庭农场应当是以家庭经 营为基础,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目标。
第三节 家庭农场概述
一、家庭农场的内涵与特征 二、家庭农场的类型
三、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
(一)家庭农场的内涵
我国对于家庭农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家庭农场 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 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是一个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载体,将在不 断探索中发展完善。
第三节 家庭农场概述
一、家庭农场的内涵与特征 二、家庭农场的类型
(二)家庭农场的特征
三、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
以家庭自有劳动力为主
农业经营收入是家庭的 主要收入来源
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 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
第三节 家庭农场概述
一、家庭农场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二)时间效用最大化
根据市场均衡条件,效用函数最大化应包括如下等式:
(3.10) (3.11) (3.12)
在上述均衡等式中显示,所有时间的利用所产生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说明农 户在市场中的工资率等于家庭经营单位劳动的报酬,即W = U。
经营农业机会有限或收入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家庭劳动时间或劳动力剩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妇女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