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探索英汉翻译的精确性和灵活性
探索英汉翻译的精确性和灵活性2019-10-23摘要:翻译是语⾔的基本功能之⼀,是把⼀种语⾔⽂字的意义⽤另⼀种语⾔⽂字表达出来的过程,是⼀项对语⾔进⾏操作的⼯作。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门集创作性、科学性于⼀体的语⾔艺术。
它要求译员充分掌握灵活选词、直译与意译等翻译技巧,⼒求译⽂精确、简洁、⽣动、传情、⽂雅。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精确性灵活性翻译是使⽤不同语⾔的⼈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运⽤⼀种语⾔把另⼀种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完整地再现的语⾔活动。
翻译⽬的是要把别⼈意思⽤译语尽可能精确地传达出来,⽽不是⽤译者⾃⼰的意思来代替别⼈的意思。
翻译的这⼀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只能充当“代⾔⼈”的⾓⾊,起到灵活地传递信息的作⽤。
关于翻译的标准,严复提出“信”、“达”、“雅”的观点。
概括来说就是要求译⽂忠实原⽂,通顺流畅,符合语⾔规范,选词要精确、⽣动、传情⽽达到⽂雅。
好的译⽂,既忠实于原⽂的意思和风格,同时读起来⼜流畅。
与原意⼤相径庭的⽂字,不管多通顺,都称不上是成功的翻译。
请看下⾯⼀个句⼦的英译汉的不同译⽂: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译⽂:1. 读书能给⼈乐趣,⽂雅和能⼒。
2. 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采,可以增长才⼲。
3. 读书可以怡情,⾜以傅采,⾜以长才。
译⽂1既忠于原⽂,读起来也顺⼝。
可算是很不错了!但当我们读译⽂2时,相⽐之下,译⽂1逊⾊了。
因为译⽂2能给⼈⼀种全新的、富有表现⼒的感受,如同夏天吃了冰淇淋,清凉甜美爽到⼼底!这样翻译不仅符合了“信”、“达”的标准,还具有“传神”的效果。
这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溶⼊了⾃⼰的真情实感,是⽤⼼⾎来装修了。
当我们读了译⽂3时,⼜会情不⾃禁地拍案叫绝,⽐起译⽂2⼜“更上⼀层楼”!因为这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
英语原⽂是英国著名散⽂家培根的名⾔,全⽂显古朴风格。
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周红专
【期刊名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7)001
【摘要】概而言之,翻译策略可划归为并化和归化两大范畴,它们构成一个连续体.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众多因素的存在揭示了翻译的间性.翻译不是单主体性、单间性的活动,译者对某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实质是翻译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间性交流对话的结果.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周红专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主体间性意识看译者对句子结构的翻译策略选择——以董文山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为例 [J], 宋文静;
2.翻译: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鲁迅译介革命文学作品的选材与翻译策略 [J], 谷峰
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主体性的选择与适应——以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为例 [J], 谷峰
4.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r——以《"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
礼仪》一书翻译为例 [J], 温晓兰;黄雁鸿
5.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以《“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翻译为例 [J], 温晓兰;黄雁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汉译英是翻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保证翻译准确、流畅。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进行浅析,以期对汉译英翻译工作有所启发。
对于汉译英段落翻译,理解原文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翻译之前,翻译人员需要对原文进行全面认识和理解,包括整个段落的主题和结构,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只有完全理解原文,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避免翻译失误。
对于汉译英段落翻译,要注意语言风格的选择。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选择适合的语言风格。
如果原文是正式的,文雅的语言风格,翻译人员应选择相应的正式词汇和句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如果原文是口语化的,翻译人员也应尽量采用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口语习惯。
对于汉译英段落翻译,准确传达信息是关键。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并避免歧义或误解。
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原文的含义,避免直译或过度解释。
还要注意语法结构的正确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于汉译英段落翻译,要注重上下文的衔接。
在翻译一个段落时,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前后文的衔接关系,以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和短语来连接上下文,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选择合适的策略才能保证翻译准确、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全面理解原文的意义,选择适当的语言风格,准确传达信息,并注重上下文的衔接。
只有掌握了这些策略,才能做出优秀的汉译英翻译工作。
从“间性”谈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分析
从“间性”谈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分析作者:卢丙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7期【摘要】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
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
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间性” 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可读性近几年,各领域各项技术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人们主动改变其生活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并将更多业余时间放在丰富自身学识等方面,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也得到提升。
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融合,越来越多外国读者与学者开始研究东方文学作品,然而受语言方面的限制,其理解范围始终无法得到拓展,甚至有部分研究者开始排斥中国文化。
在此背景下,林语堂着力于跨文化翻译作品,于“间性”视域下,追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
一、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在“二元对立”理念影响之下,人们被束缚于两级矛盾理念中,然而,事物除了具备两个对立面以外,还具备“中间地带”,该“中间地带”即被称作“间性”。
长久以来,翻译界在艺术论和科学论之间的争论始终未能得到解决,科学论会对人们思维带来一定束缚,使之无法面对别人,也不能和他人进行平等交流,所以难以进入到自由生存环境中。
艺术论则强调“想象至上”,直接忽视现实生活。
在全球组经济融合化的基础上,翻译研究也逐渐打破对立局面,并逐渐朝着“间性”翻译方向发展[2]。
“间性”视域下,译者所处位置是译入语和源语言、读者和作者以及译文和原文之间的中间地带,强调译入文化以及原文化之间实现无缝融合。
从林语堂的译品看“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应用
从林语堂的译品看“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应用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诸多相互矛盾的翻译理论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这些对立都是一元化翻译视点的结果反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失衡现象。
拟从“间性”的角度试图调和各对立理论的矛盾,并通过分析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探究“间性”的重要性及“间性”思想是如何在翻译中起作用的,以期能为今后平衡这种翻译研究失衡现象提供一点参考。
标签: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林语堂;“间性”一、“间性”的内涵有关“间性”的由来,张裕禾和钱林森作过这样的解释:“间文化是英文intercultural和法文interculturel的对译。
Inter是在两者之间的意思,在中间的意思。
国家与国家之间,我们可以译成国际(international),如果文化与文化之间,译成文化际,在行为上会有很多困难。
文化一词既不能简约为文,译成文际,像国家一词简约为国,译成国际那样,那么,用间文化对译intercultural和interculturel则是可行的,但间字要读成去声。
贵刊第七期上,已把哈贝马斯的interculturalité一词译成间性。
[1]70”“间性”的提出意味着对笛卡尔“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的突破与解构。
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就生造了“intertextualité”这个单词,译为“互文性”。
“互文性”旨在强调文本与文本间的相互渗透,借鉴与影响,是符号系统的互换,“每一个文本都由马赛克般的引文拼接而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2]125”。
所以,任何一个文本都从形式到内容甚至思想借用其他文本,它处于几个文本之间,不能脱离其他文本而独立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文性”体现了“间性”的特点。
二、“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自苏珊·巴斯奈特(1980)提出文化转向之后,翻译就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了,它更多地涉及了两国的文化。
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在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在谚语翻译中的应用
Translation Strategy Sel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overb Translation
翻译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之一。
在谚语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谚语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谚语翻译中,有几种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借译、拟译和注释等。
直译是指将谚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的语言之间的翻译。
意译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将谚语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借译是指直接将谚语的音译或字面翻译转换成目标语言中的相应词语或短语。
拟译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将谚语进行自由翻译和创新。
注释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谚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在实际的谚语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那些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谚语,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不准确或难以理解,此时应该采用意译或注释的策略。
而对于那些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语言结构的谚语,直译或借译可能会更为合适。
总之,翻译策略的选择是谚语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翻译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同时,翻译者还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谚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中文和英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它们之间有很多差异,因此在翻译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完成准确、流畅的翻译。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的策略。
一、语法结构的转换中文语言结构复杂,常采用长句和复杂句。
而英文语言结构简洁,使用短句和简单句为主。
在翻译中需将中文句子进行分段,并对长句进行拆分,保证翻译的句子简短、清晰易懂。
同时要准确把握被翻译句子的时态、语态等语法成分的变化,以确保翻译的句子与原文保持一致。
二、语言风格的转换中文语言表达直观丰富,使用上下文、比喻等手段来增强语言表现力。
而英文语言表达则更为简练、明确,常使用词汇和语言习惯来表达意思。
因此在翻译中需遵守英文语言的表达习惯,并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来确定翻译策略,以便让翻译的句子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文化差异的转换文化差异是中英文翻译中最大的难点之一。
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有些词语甚至没有对应的翻译。
在翻译中需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来翻译。
同时,需注意当地的文化特点,并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背景,使翻译内容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更易被读者所接受。
四、细节的把控在翻译过程中,还需注意细节的把控,如大小写、标点、词语的选择和语法的准确性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慎重的考虑和甄别,以确保翻译的句子质量达到最佳。
总之,汉译英段落翻译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策略,结合翻译的具体内容和句子结构特点,采取精准、熟练的翻译技巧,始得翻译质量最佳。
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总结
句子流畅性
03
译文应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无生硬、冗余的
表述。
文化质量的评估
文化对等性
评估译文是否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是否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了 恰当的文化对应表达。
文化背景解释
对于原文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表述,译文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 明。
文化意象的处理
在翻译过程中,应妥善处理文化意象的转换,避免造成文化误解。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
注重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力求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贴切的表达方式。
交际翻译
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关注目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接受程度。
整体翻译与部分翻译
整体翻译
将原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注重整体意义的传递和表达。
部分翻译
将原文按照不同的部分进行翻译,注重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
参考在线词典
利用在线词典查找单词、短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获取专业领域知识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论坛等获取专业领域பைடு நூலகம்知识和术语,提高翻 译的专业性。
06
翻译质量的评估
语言质量的评估
语法正确性
01
评估译文是否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表达清晰,无歧义。
词汇准确性
02
确保译文选词恰当,与原文意义一致,无错译、乱译现象。
文化意象的处理
对于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或 表达,应谨慎处理,避免误译。
文化信息的传递
尽可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保持译文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02
常见的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
直译
按照原文的词序和结构进行翻译 ,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义。
意译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传达原 文的深层含义为主,重组句子结 构和词汇顺序。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一、本文概述《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这两个重要概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则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主体间性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涉及源语言作者、译者、目标语言读者等多个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互动和协商,共同构建了翻译的意义空间。
接着,文章分析了视界融合的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视界融合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视界与源语言作者的视界进行融合,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文章也关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间互动、交流和协商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翻译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还包括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以及其他可能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共同构建和塑造译文的意义。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不仅是原文的解读者,也是译文的创造者。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在构建译文时,译者也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框架下,翻译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
所谓视界融合,是指不同主体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互相理解、协商和妥协,逐步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主体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译文意义。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
汉译英翻译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汉译英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汉语译成英语,而是需要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翻译策略。
本文将就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进行一些浅析。
在汉译英段落翻译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语气。
有时候中文表达和英文表达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最好地将中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同时保持原文的语气。
这就需要考虑在翻译中是否需要进行意译。
意译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原文表达的方式不够自然或者不够得体,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内容的真实意思,对原文进行重新表达,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但是在进行意译的过程中也需要小心,避免过度的意译,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得译文与原文产生偏差。
在汉译英段落翻译中,意译是一个需要细心斟酌的环节。
在汉译英段落翻译中,译者还需要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文和英文所处的文化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的差异。
有时候中文的表达在英文中可能不太合适,或者有时候英文中的表达在中文中可能不太通顺。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文化的背景,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有时候甚至需要进行文化的补充说明,以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在汉译英段落翻译中,句子结构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和英文的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中文的长句在英文中可能就会显得很冗长。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调整句子结构,以使得译文更加贴近英文的表达方式。
这就需要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比如断句、重新排列句子成分等等。
通过对句子结构的调整,可以使得译文更加通顺和流畅。
汉译英段落翻译中,词语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
中文和英文之间有很多词语是没有对应关系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有时候需要用一些近义词来表达原文的意思,有时候甚至需要用一些具体的名词来替代抽象的名词,以使得译文更加准确和生动。
翻译主体间性与翻译策略之研究
翻译主体间性与翻译策略之研究作者:王霞尧丽云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4期摘要: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等之间主体性关系是相互平等的,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译文的基础上,与原作、原作作者及译作读者等主体之间展开的平等交流和对话。
本文以张谷若之译本《无名的裘德》为例,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如何帮助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使译文更能传递原文韵味。
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翻译策略;平等;对话;张谷若;《无名的裘德》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ity),亦称作“互主体性”或“交互主体性”,是指各个主体间的互主体性。
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就是指译者与原文、原文作者主体以及译文读者等的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交往理性”理论则规范了主体间的交往,即:每一个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都以理性的态度,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遵循相互协调的原则去实现彼此间的交往与融合。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两种文化的中介的译者这一主体,在传递源语文化时,就有必要根据讀者的需求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张谷若之译本《无名的裘德》为例,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影响。
一、译者与原文及原文作者的主体间关系及翻译策略之“用地道的译文再现地道的原文”张谷若先生的翻译特色之一就是体现在其与原作及原作作者的主体间关系上。
张谷若先生认为,任何译者,在翻译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必须做到“读作者之所读,知作者之所知”;即:“原作者所读过的书,译者也应该读过,原作者所知道的,译者也应该知道,否则译时只能照猫画虎。
”(王寿兰,1989)张谷若先生主张“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张谷若,1980)以其所译哈代之《无名的裘德》为例,张谷若与原作作者哈代及其作品《无名的裘德》的间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准确把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精髓哈代是英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其笔下独特的田园风光为或忧郁或悲伤的故事提供了动人的背景。
关于翻译策略选择与体裁目的对等
关于翻译策略选择与体裁目的对等引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体现目标语言的美感和语言习惯,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原文的内容、体裁、目的等因素,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
而在选择翻译策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翻译目的与体裁之间的对等性,本文将分析翻译策略选择与体裁目的对等的关系。
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策略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不同的翻译策略适用于不同的翻译场景,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不同特征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下面就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翻译策略。
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基本的两种策略。
直译是指尽量忠实地按原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不对原文进行太多的加工和转化,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
而意译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加工和转化,尤其是针对涉及跨文化交际的语境和文化内涵的情况下,更应该采用意译的策略。
原译和凭译原译和凭译都是指一个外语实词翻译成中文时所采取的策略。
原译是指将外语实词直接翻译成中文,不进行任何改动和加工,保持其在原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凭译则是指把外语实词翻译成中国特有的实词,或者翻译成凭空创造出来的新字词。
凭译这种翻译策略需要在根据原文背景和目的的情况下慎重选择。
词汇重建和释义翻译词汇重建和释义翻译都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词汇进行补充或替换的策略。
词汇重建是指翻译者针对译文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词汇进行删减、补充和替换,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释义翻译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原文词汇的含义进行解释的策略,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体裁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要想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必须注意到原文所属的体裁目的与目标语言所能接受的体裁目的之间的对等性。
这里主要讨论三类体裁目的的对等性问题。
娱乐性作品的翻译策略选择娱乐性作品是指那些主要是为了使人愉悦心情而设计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游戏、影视等。
在进行娱乐性作品的翻译时,应采用悦耳、流畅、生动活泼的翻译风格。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强,英汉新闻翻译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英汉新闻翻译是指将英语新闻材料翻译成中文的过程,旨在使读者了解和掌握外语国家的重要新闻信息。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语言习惯以及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英汉新闻翻译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一、意译和直译的选择意译和直译是英汉新闻翻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一些比较简单或比较熟悉的语言环境中,翻译员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但是,如果原文与读者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较大,或原文中包含有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学修辞手法等内容,就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二、缩略语和枚举的翻译技巧在英汉新闻翻译过程中,很多英语新闻材料中包含有大量的缩略语和枚举。
对于缩略语的翻译,需要根据其全称进行翻译,不能简单地将缩略语直接翻译成中文。
而对于枚举的翻译,则需要使用分号或者顿号进行分割,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其内容。
例如,“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这个缩略语可以翻译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Three steps forward, two steps back; one step forward, one step back”这个枚举则可以翻译成“两步走,一步退;一步前进,一步后退”。
三、语境理解和背景知识的应用语境理解和背景知识是英汉新闻翻译中非常必要的技能。
在处理原文时,翻译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并能够快速将其与原文相结合,在确定最终翻译时不断地进行调整。
例如,“Brexit”是英国脱欧的缩写,但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英国脱欧”,可能理解不了它的特定含义。
这时候,翻译员就需要对于该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真正含义。
英汉互译中翻译手段的选择和策略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44在翻译领域中,英汉语言的对比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英汉互译所涉及到的理论、方法与技巧都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对比基础上的。
两种语言由于隶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差异有很多,如: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等。
美国翻译学家奈达早就提出“…so fa r a 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concerned,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d i f fe r e n c e li n g u is tic a lly is t h e c o n t r a s 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Nida,1982:16)。
英汉互译时进行形合、意合的转换。
这意味着在转换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到某些翻译策略,如:倒置法,拆句法,增译法,合并法,省译法,重组法,包孕法等,这样才能使译文既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也符合语言表达方式。
该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几种常用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1 形合转意合英语的形合表现明显,从词法层面看,就是运用不同的词汇形态如名词的数、性、格,动词的时态,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来体现语法关系;句法层面上看,英语习惯使用关系词和连接词等。
汉语的意合表现比较隐性,常以词义、内部等逻辑关系组词造句、连贯句子。
形合转意合实际上也就是英、汉的转译。
例句1:I f i t s m e s s a g e w e r e confined merely to information and that in itself would be difficult if not im p ossible to a chieve,for even a detail such as the choice of the color of a shirt is subtlypersuasive-advertising wound be so boring that no one wound pay any attention.译文:如果其信息只被局限于告知——就广告而言,如果这不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也是非常难做的,因为即便是一个诸如衬衫的颜色的选择这样的细节都会具有微妙的说服意味,那么广告就会如此地乏味以至于没有人会关注它。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1. 引言1.1 介绍英汉新闻翻译英汉新闻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扮演着连接中西方社会的桥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英汉新闻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新闻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传达原文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英汉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新闻背景和语境,灵活运用翻译策略,确保译文质量。
通过新闻翻译,中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英汉新闻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英汉新闻翻译的特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等翻译、意译、调整语言风格等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英汉新闻翻译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说明翻译策略的重要性翻译策略在英汉新闻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新闻传播已经成为联系各国之间关系的桥梁。
而英汉新闻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传递工具,翻译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翻译策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策略能够帮助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存在差异,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翻译策略,容易导致信息的语义偏差或失真,进而影响读者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翻译策略可以帮助保持新闻风格和语言特色的一致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在报道风格和语言习惯上有所不同,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可以确保译文在语言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使读者更易接受和理解。
翻译策略在英汉新闻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信息的传达效果,还关系到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翻译人员在进行英汉新闻翻译时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读者的理解接受。
2. 正文2.1 英汉新闻翻译的特点英汉新闻翻译在整体翻译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英汉新闻翻译需要准确传达信息。
新闻报道通常包含重要的讯息和事实,因此译文必须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核心内容,确保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新闻事件的要点。
《2024年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范文
《运用关联理论指导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篇一一、引言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桥梁,其核心任务是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在翻译实践中,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运用关联理论,探讨如何指导意译和直译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即相关性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在于传递信息和寻找信息的关联性。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是决定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
关联理论为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直译与意译的对比分析1. 直译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直译的优点在于保留了原文的语义和语境信息,使得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
然而,直译有时可能导致译文不自然、生硬,甚至产生歧义。
2. 意译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结构。
意译的优点在于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然而,意译可能会损失原文的部分信息,导致信息传递不完整。
四、关联理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中的应用根据关联理论,翻译的目的是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性,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收益。
因此,在运用直译和意译翻译策略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涉及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时,直译可能无法传达其含义,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和表达。
2. 语义信息:语义信息是决定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直译和意译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需要关注原文的语义信息是否能够准确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如果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语义信息并使其在目的语中具有相同的含义,那么应优先考虑直译;否则,需要采用意译来传达原文的含义。
浅论翻译间性和翻译目的的实现——基于文学和法律文本的比较研究
浅论翻译间性和翻译目的的实现
——基于文学和法律文本的比较研究
王雷鸣
(南通航运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
【摘要】本文借鉴“间性理论”来探讨文本内外各种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所产生的复杂和深远的影响,选择文学文 本和法律文本两种最具代表特征的文本类型,进行初步的研究,得出无论是何种体裁,文本外哪些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 的最终产生和对受众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促进翻译传播的有效研究。
主体间性 ( intersubjectivity) 也称为主体交互性,指主体与主 体间相互交往的特性, 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构件;主体本质具 有个体性,却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 ( 杨春时 2004: 379 -383)。其要求主体超越闭塞的自我,实现主 体间转向,既要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主体身份;又要避免遮蔽自 我。从而,处理翻译主体间性时,重视对话、交往策略,尊重对 象主体,充分理解之,同时也向其打开自我主体, 译者对原文本解读过程必定会受其先见左右,从而影响到转换过 程,换言之,同一文本经过具有不同前见的译者解读,其译文差 别会很大,表现为翻译阐释的历史性。 间性预示着关系的关系 的抽象概括。翻译研究中间性主要指文本间性,主体间性和文化 间性,三大间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和枢纽。(布伯 1986:127)文 化间性本身就意味着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双向对话,理解,沟通, 交流,从而具有主体间性特性。有学者以为,文化间性指不同文 化相遇时交互作用,影响,借鉴。以尊重对方承认差异为前提, 以文化对话为根本,以理解沟通为指归。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间 的转换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文化间性在翻译研 究中亦十分重要。翻译是在间性中诞生的。
法律类翻译通常被认为是难度最高的翻译类型之一,但是随 着法律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法律翻译者的被动角色正在逐步 变化,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度, 甚至成为法律的共同起 草者。客观地讲,对法律翻译理论的探讨在诸多类属中是最为薄 弱的,仅占 9%。因此,无论就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深度而言,都 难免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林巍认为,比较法律文化学和法律翻译 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可以进行广泛的探讨,而对于二者相结合 所作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法律文化学存在于社会文化的大 背景,正如比较文学存在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因而,开展此类 研究可以获取较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总体而言,法律翻译中译 者的重要性在逐步增强。在一些权威法律文本的翻译中尤其如此。 加拿大、香港特别行政区均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进行了立法改革, 允许法律翻译者同时兼任法律起草人的身份,使法律翻译者更能 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翻译与文学翻译 在译者的主体性凸显方面是一致的。这为我们进行对比研究又打 下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法律首先是语言的活动,一部有效法 律的应用,法律活动的有效性极大地依赖于法律语言的力量。法 律翻译不仅可以体现在跨语言跨法系的技术转化上,而且可以体 现在法律跨文化的移植,法律文本的的解释,法律活动的维持甚 至法律制度的创造。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汉译英的策略和方法可以说是非常多样和丰富的。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同场景、不同语境和不同类型的文档都会有相应的翻译特点和技巧。
在此,我们就一些翻译中常见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
对于长难句的翻译,我们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把握。
长难句的翻译往往会使得英文句子过于复杂和冗长,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地进行分割,将长难句拆分成简短的几个句子,这样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翻译长难句时,我们需要注重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清晰地表达语义,避免歧义的出现。
要注意一些转折和因果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使得整个句子在语义上更为连贯和通顺。
对于语义的准确表达是汉译英的关键。
有时,中文和英文的表达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会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义的准确转换。
有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对一些词语进行灵活的转换和选择,这样才能使得整个句子在语义上更为贴切和准确。
对于一些中文的习惯用语和成语,我们也需要注意翻译时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选择相应的英文表达方式,使得整体的句子更为自然和地道。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手段,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和语义。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对上下文和语境的把握。
有时候,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特别是在商务和法律文件的翻译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特定场景的表达要求,我们需要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翻译时更加注重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和专业场景的还原,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表达原文的意思。
对于一些文化差异和习俗的表达,我们也需要在翻译中加以处理。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中文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和习俗,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等,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使得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领会原文的含义。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问题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毋庸置疑成为了一种趋势。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增进文化之间的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存在一些策略上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翻译策略选择等方面探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问题。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时,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不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而且在具体细节方面也会存在很多不同。
这意味着,翻译在对文化交流起到沟通的作用时,必须面对这些文化差异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1.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语言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文是以词为基本单位的语言,一般是将一个概念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表达出来。
而西方语言则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以及其语法结构和用词方式有别于中文。
因此,在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时,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是必须考虑到的。
2.文化隐喻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应地,隐喻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这意味着,若想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就必须了解双方文化中常见的隐喻,并针对这些差异进行翻译。
3.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及取向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在思想意识、认知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
中国文化遵从阴阳相交、互极互补的哲学思想,并强调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理性精神、进步思想,在社会架构、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区别。
因此,我们在进行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了解双方的价值观念及其差异,为相应翻译策略提供支持。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1.直译直译是将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和句子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这是最原始的翻译方式。
直译优点在于传达出具有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信息,但明显缺点在于未考虑到文化差异,难以完成对目标文化的适应。
这种翻译做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直译方式忽略了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翻译策略的选择看翻译的间性
作者:周红专, ZHOU Hong-zhuan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刊名: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7,7(1)
被引用次数:1次
1.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期刊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04)
2.田传茂;程以芳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期刊论文]-外语教学 2005(02)
3.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期刊论文]-哲学原理 2001(07)
4.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2004
5.Gutt Ernst 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2004
6.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2001
7.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2001
8.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2004
9.Carroll Lewis;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1988
10.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004
1.丘秀英互文性因素对文学翻译策略的影响——以Gone with the Wind的复译为例[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2010(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dysfxb20070104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