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明确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激情投入,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案

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词,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四、整体感知

1、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用“﹒”

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2、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思路的词语。

3、理解全词大意

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上阙重写景突出了景物的,所以读起来气势磅礴。至“怅寥廓”以下句,如奇峰突起,意境顿生波澜。下阕重抒情,塑造了同学们的形象。“携来”初读是浪漫的、轻松地、悠闲的。至“曾记否”以下几句则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回头再读“携来”数句,词意则顿时充满了力量,“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再是少年的张狂而是真正的为民族“竞自由”的志向。此几句语速较快,语调有力。

整首词表现了词人的豪迈情怀,所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高亢有力的。

Ⅱ预习自测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本词,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百舸.()争流怅.廖廓()携.()来

峥嵘

..()岁月稠.()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2、判断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将错别字加以改正。

泌园春有志者事竞成相江苍茫万户候

3、辨析下列词语

(1)面对同伴的一次次冷嘲热讽,他在也(遏制遏止)不住内心的愤怒,大声叫嚷起来。

思考:“遏制”和“遏止”怎样区别?

(2)广大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凭一时的哥们(义气、意气)犯下令自己终身后悔的错误。思考:“义气”和“意气”怎样区别?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Ⅲ信息链接

1、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

牌由此得名。

2、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再三思索,要毛泽东去做生意(即经商),而他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在他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还是走上了求学之路。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

的远大抱负。

3、毛泽东这一时期的相关活动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早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活动。

探究案

Ⅰ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上片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片是怎样回答的?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

3、此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4、此人借助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2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1 精句赏析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示: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这个句子。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赏析:

精句:

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