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一、单点移动问题
1.【解答】(1)-21
(2)14.5秒
(3)37-2t
(4)BC:2t-29
当A在C的左边:AC:52-2t
当A在C的右边:AC:2t-52
2.【解答】解:(1)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4+2×2=0;
(2)6﹣(﹣4)=10,
10÷2=5,
5÷2=2.5,
(10+5)÷2=7.5.
故点P是AB的中点时t=2.5 或7.5;
(3)在点P由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为2t;
(4)在点P由点B到点A的返回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2(t﹣5)=16﹣2t.
3.【解答】解:(1)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PB=2,4﹣2=2,∴点P表示的是2.
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PB=2,4+2=6,∴点P表示的是6.
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2或6;
(2)∵4﹣(﹣2)=6,∴线段AB的长度是6.
①AP=AB=2时,点P表示的是﹣2+2=0.
②BP=AB=2时,点P表示的是4﹣2=2.
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0或2;
(3)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AP=6﹣2=4,4÷2=2,∴线段AM的长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AP=6+2=8,8÷2=4,∴线段AM的长是4.
综上,可得线段AM的长是2或4.
(4)根据图示,可得
当点P在A、B两点之间时,PA+PB的值最小,此时,PA+PB=AB=6,所以PA+PB 的最小值是6.
二、两点移动问题
4.【解答】解:(1)①∵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2,
∴点B表示的数是8﹣12=﹣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点P表示的数是8﹣3×1=5.
②设点P运动x秒时,与Q相距3个单位长度,
则AP=3x,BQ=2x,
∵AP+BQ=AB﹣3,
∴3x+2x=9,
解得:x=1.8,
∵AP+BQ=AB+3,
∴3x+2x=15
解得:x=3.
∴点P运动1.8秒或3秒时与点Q相距3个单位长度.
(2)2MN+PQ=12或2MN﹣PQ=12;理由如下:
P在Q右侧时有:MN=MQ+NP﹣PQ=AQ+BP﹣PQ=(AQ+BP﹣PQ)﹣PQ= AB﹣PQ=(12﹣PQ),
即2MN+PQ=12.
同理P在Q左侧时有:2MN﹣PQ=12.
5.【解答】解:(1)点B表示的数是﹣4;
(2)﹣4+2×2
=﹣4+4
=0.
故2秒后点B表示的数是0,
(3)由题意可知:
①O为BA的中点,(﹣4+2t)+(2+2t)=0,解得t=;
②B为OA的中点,2+2t=2(﹣4+2t),解得t=5.
故答案为:﹣4;0.
6.【解答】解:(1)设A点运动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则B点运动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
由题意得:3x+3×4x=15
解得:x=1
∴A点的运动速度是1单位长度/秒,B点的速度是4单位长度/秒;
(2)设y秒后,原点恰好处在A、B的正中间.
由题意得:y+3=12﹣4y
解得:
答:经过秒后,原点恰处在A、B的正中间;
(3)设B追上A需时间z秒,则:
4×z﹣1×z=2×(+3)
解得:,
=64.
答:C点行驶的路程是64长度单位.
7.【解答】解:(1)∵1﹣(﹣1)=2,2的绝对值是2,1﹣3=﹣2,﹣2的绝对值是2,
∴点P对应的数是1.
(2)当P在AB之间,PA+PB=4(不可能有)
当P在A的左侧,PA+PB=﹣1﹣x+3﹣x=6,得x=﹣2
当P在B的右侧,PA+PB=x﹣(﹣1)+x﹣3=6,得x=4
故点P对应的数为﹣2或4;
(3)解: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
2x=4+x,解得x=4.∴6x=24.
答: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24个单位长度.
8.【解答】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
∴OA=6,
则OB=AB﹣OA=4,
点B在原点左边,
∴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
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P所表示的数为:6﹣6t;
(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R,
根据题意得6t=10+4t,
解得t=5,
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当P不超过Q,则10+4a﹣6a=8,解得a=1;
当P超过Q,则10+4a+8=6a,解得a=9;
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9.【解答】解:(1)①当P在线段AB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40,OP=60,故点P运动时间为60秒.
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60=(cm/s);
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60=(cm/s).
②点P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120,OP=140,故点P运动时间为140秒.
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140=(cm/s);
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140=(cm/s).(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t+3t=90±70,t=5或40,
∵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
∴点Q最多运动30秒,当点Q运动30秒到点O时PQ=OP=30cm,之后点P继续运动40秒,则
PQ=OP=70cm,此时t=70秒,
故经过5秒或70秒两点相距70cm;
(3)如图1,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
EF=OF﹣OE=(OA+AB)﹣OE=(20+30)﹣=50﹣,
∴==2.
如图2,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
EF=OF﹣OE=(OA+AB)﹣OE=(20+30)﹣=50﹣,
∴==2.
三、多点移动问题
10.【解答】解:(1)A表示的数是﹣6,
点A先沿着数轴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对应的数字是:﹣6+8﹣5=﹣3,
故答案为:﹣3;
(2)∵A,B对应的数分别为﹣6,2,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
∴AB=8,x的值是﹣2.
故答案为:﹣2;
(3)根据题意得:|x﹣(﹣6)|+|x﹣2|=10,
解得:x=﹣7或3;
故答案为:﹣7或3;
(4)当点A、B重合时,﹣6+4t=2﹣2t,解得t=;
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右侧时,﹣t﹣(﹣6+4t)=(2﹣2t)﹣(﹣t),解得t=1;
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左侧时,(﹣6﹣4t)﹣(﹣t)=(﹣t)﹣(2﹣2t)m解得t=1(舍去).
综上所述,当t=或1,点C到点A、B 的距离相等.
11.【解答】解:(1)设B点的运动速度为x,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他们的时间相等,
有:=,
解得x=1,
所以B点的运动速度为1;
(2)设经过时间为t.
则B在A的前方,B点经过的路程﹣A点经过的路程=6,则
2t﹣t=6,解得t=6.
A在B的前方,A点经过的路程﹣B点经过的路程=6,则
2t﹣t=12+6,解得t=18.
(3)设点C的速度为y,始终有CB:CA=1:2,
即:=,
解得y=,
当C停留在﹣10处,所用时间为:=秒,
B的位置为=﹣.
12.【解答】解:(1)∵BC=300,AB=,
所以AC=600,
C点对应200,
∴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
(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
∴MR=(10+2)×,
RN=[600﹣(5+2)x],
∴MR=4RN,
∴(10+2)×=4×[600﹣(5+2)x],
解得:x=60;
∴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
(3)QC﹣AM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设经过的时间为y,
则PE=10y,QD=5y,
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
一半则是,
所以AM点为:+5y﹣400=y,
又QC=200+5y,
所以﹣AM=﹣y=300为定值.
四、线段移动问题
13.【解答】解:(1)由题意得:11﹣(b+3)=b,解得:b=4.答:线段AC=OB,此时b的值是4.
(2)由题意得:
①11﹣(b+3)﹣b=(11﹣b),解得:b=.
②11﹣(b+3)+b=(11﹣b),解得:b=﹣5.
答:若AC﹣0B=AB,满足条件的b值是或﹣5.
14.【解答】解:(1)∵点A、M、N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0、2,线段MN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
∴移动后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AM=t﹣(﹣1)=t+1.
故答案为:t+1.
(2)由(1)可知:BN=|11﹣(t+2)|=|9﹣t|,∵AM+BN=11,∴t+1+|9﹣t|=11,解得:t=.故答案为:.
(3)假设能相等,则点A表示的数为2t﹣1,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B表示的数为11﹣t,
∴AM=|2t﹣1﹣t|=|t﹣1|,BN=|t+2﹣(11﹣t)|=|2t﹣9|,∵AM=BN,
∴|t﹣1|=|2t﹣9|,解得:t1=,t2=8.
故在运动的过程中AM和BN能相等,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和8秒.
15.【解答】解:(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0﹣5=15,
则此木棒长为:15÷3=5,
故答案为:5.
(2)如图,
点A表示美羊羊现在的年龄,点B表示村长爷爷现在的年龄,木棒MN的两端分别落在点A、B.
由题意可知,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0,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116.
可求MN=52.
所以点A所对应的数为12,点B所对应的数为64.
即美羊羊今年12岁,村长爷爷今年64岁.
五、图形动点问题
16.【解答】【考点】8A: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25 :动点型;2A :规律型.
【分析】此题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设出正方形的边长,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
【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因为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时间相同,甲乙所行的路程比为1:3,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平均分成2份,由题意知:
①第一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2a,甲行的路程为2a×=,乙行的路程为2a×=,在AB边相遇;
②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CB边相遇;
③第三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DC边相遇;
④第四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B边相遇;
⑤第五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D边相遇;
…
因为2008=502×4,所以它们第2008次相遇在边AB上.故答案为: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难度较大,注意先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