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

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是应该有精神的。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他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5]82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普及化、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进入21世纪的中国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化”背景。在“计划”与“市场”体制转轨时期,大学“社会化”的状况日趋严重。大学被赋予各种各样的职能,各种职能又被高度整合,使大学不堪重负。“比较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以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为契机,在质与量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的大学更像是政府机关,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大学还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迎合时俗,舍本逐末,其办学行为带上了浓厚功利化色彩。”[6]用行政模式管理大学,用行政思维决策学术问题的状况已较为普遍;世俗化、庸俗化、行政化、功利化之风吞噬着清新自由的学术空气。今天的中国大学什么都关心——谈经费、谈机构、谈级别等,但是谈的最少的往往却是教育和学术本身,大学似乎淡忘了对真、善、美的心灵渴求。大学精神逐渐黯然失色甚至悄然失落。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1.人文精神淡薄

人文精神追求“善”,科学精神讲究“真”,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由于大学的教育对象是作为个体的、有生命的学生,所以大学精神中要强调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7]。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的价值与存在为内核,注重人的

发展与完善的价值信念和思想态度。[8]人文精神的缺失,只能使大学教育成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功名利禄之钓饵,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成为知性的巨人和德性的侏儒。这完全背离了大学所应承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是对大学理想的亵渎和嘲弄。

2.轻理想重利益

大学以其学问高深,胸怀宽广,大器大象,兼容并包,气度恢弘而昭示于人类社会。大学教师的理想亦应是弘扬大学之精神,教会学生认识人性本善,并以自己的美德来影响学生,追求真理,获取广博的知识,进而弘扬德行,影响社会,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然而,近年来,中国大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教师学历职称“大跃进”现象,加速了大学教师的功利化。在高校把评定职级,甚至是工资、奖金都与教师的科研论文数量直接挂钩,学术领域已经不再是思想的交流,而成了利益的代名词,致使一些大学教师热衷于教育的实用追求,对教学、教书育人轻描淡写、马马虎虎。利益的追求已经远远胜过了精神领域的追求。中国目前“博士乞丐”的现象正说明大学教师在促成学生“学历成人”时,忽视了“精神成人”的教育。其恶果正如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斯朗教授说:“大学教育已经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这样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

[9]

3.大学缺乏信任

大学普招,学生人数增加,素质明显下降,致使优秀教育资源短缺,学生不能接受高水平教育,对大学的信任度降低;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互不信任;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功利主义的增强,致使大学存在着浮躁之风,浮夸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