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结项报告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近年来,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这一现象可能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缺乏关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不足,如缺乏专业教师、课程设置不完善等。
四、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泛滥、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都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五、应对策略: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为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课程与实践在政策层面,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确保教育的实施。
在课程设置上,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层面,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七、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八、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针对心理问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建立心理问题筛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同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九、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与跟踪评估机制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发展轨迹。
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十、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中学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cdac0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7e.png)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再加上社会消极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如不及时引导,这些因素往往会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因此,人们认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危险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不仅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机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身心、生活意识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增强了,思维、情感、情绪、欲望等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出现了朦胧的初恋意识与手淫行为,对这一人生极为重要的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将“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全面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这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地一项重要内容。
一、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一)性心理和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是指围绕性特征、性欲望和性行为而展开的所有心理活动,是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体验、性观念等结构而成的。
它是建立在个体脑组织、内分泌和性器官的成熟以及性法律、性伦理道德、性文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性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它的发育、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性心理健康是指通过丰富和完善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社会角色,他们的性心理健康就是指性心理发展符合正常程序,男女青少年有正常的性情感趋向,能接受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性情感的调适与个人学业前途相协调。
(二)性心理健康教育。
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用有关人类性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在性问题上有高尚的感情,保持正常的两性交往;有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懂得恋爱、婚姻的真正意义。
对于中学生而言,就是指在他们不断走向性成熟的过程中,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和环境因素,纠正他们性意识中的偏差,引导他们的性意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报告【5篇】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报告【5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报告篇1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
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
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
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
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
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常见表现,探讨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需重视的程度,同时提出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都得到了充分阐述,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影响因素、教育、重视、提高水平、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中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甚至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寻找有效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为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揭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教学的科学化、人格化和民主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因为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来进行指导和支持。
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缺乏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
2. 培养适应压力的能力不足。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社交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然而,中学生缺乏自我调节和适应压力的能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
3. 教师心理教育意识不强。
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教育方法,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他们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
二、对策建议1. 建设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应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以培养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同时,招聘更多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服务。
2.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学习到自我调节、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技巧,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增加心理辅导服务。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服务制度,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这可以包括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来解决心理问题。
4. 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这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集体备课等方式来实现,提升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能力和水平。
5. 加强家校合作。
家长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缺乏专业机构支持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包括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及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项目。
通过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重要性、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参与度、专业机构支持、合作项目、加强工作。
1. 引言1.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备受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面临着各种身心变化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业成绩,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风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存在的问题:1.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2.师资力量不足3.学生参与度不高4.缺乏专业机构支持存在的问题:1.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部分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活动或讲座,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持续性的实施。
教育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简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篇文档将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些指导。
1.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宣传等途径,向中学生传授关于情绪管理、压力缓解、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与整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
2. 情感支持和倾听为中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一个开放和友好的环境,鼓励中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疑虑,同时提供温暖与支持。
老师、辅导员以及家长都可以扮演这样的角色,确保中学生能够得到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倾听。
3. 心理健康课程与培训开设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培训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情绪管理技巧、自尊与自信、应对压力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中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4. 校园环境营造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也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策略。
建立友善关爱文化,加强师生之间及同伴之间的互动,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并设置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有需要的中学生提供专业咨询与支持。
5. 家校合作家长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家长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分享信息和经验,并引导他们了解如何支持孩子处理情绪问题和压力。
通过家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
6. 社会支持与资源整合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相关机构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和支持。
与这些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辅导。
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综合运用以上策略,并从多个层面进行干预。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积极应对压力,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文章首先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重要性。
接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方法单师资力量薄弱等。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经济条件限制、教育观念落后等。
针对以上问题,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这些对策旨在改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高其教育质量和效果。
包括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资培训等方面。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有望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能为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对于推动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其重要性更加凸显。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融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农村中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同样有着对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更为良好。
然而,农村中学生往往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使得他们的需求层次难以满足,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视角。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时有发生。
为了全面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
不过,可以明显看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1.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缺少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2.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一些学校的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学校为了节省成本和资源,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低。
4. 家长参与度不高。
家长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5.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干预不足。
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辅导和安慰,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2.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针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4. 提高家长参与度。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颁发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等方式,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希望随着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不断进步和完善,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是一个心理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领域。
然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水平不足
当前,一些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乏深入研究
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这导致他们的教育过程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引导,无法
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惑。
2.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加之中学阶段学业压力较大,加重了学生心理压力。
许多学生存
在着一定程度的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3.教育规划缺乏科学性
当前,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乏系统、科学规划的问题。
这导致教育的重点、内容、形式等方面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对策分析
1.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技能
应该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技能培训,组织专业培训和教育交流,提高教师的专
业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疏导和引导能力。
2.加强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建设
学校应该逐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心理辅导队伍,为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系统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学校应该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时,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设计科学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三、结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实际推行中,我们也不可忽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提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师资短缺目前,许多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较为单薄,师资队伍不足,教育资源有限。
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和推广。
2. 教育内容匮乏,实效性不足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为传统,主要以讲述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脱节在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不够重视,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支持。
4. 学生心理问题增多,教育需求急剧提升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家庭关系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例如抑郁、焦虑、自卑等。
这就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
二、对策分析1.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支持,改善师资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2.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育,例如开设心理健康工作坊、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和实效性。
4. 多渠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多方合作,多渠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与心理健康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服务。
三、结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牵扯到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问题一:缺乏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很容易出现焦虑、压力等问题。
而大多数中学仅有一两名心理辅导老师,无法满足中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需求。
即便心理辅导老师足够多,也仅仅是校内物理位置上的优化。
更为关键的是,中学固有的考试+升学导向制度,校内时间有限;学生单独去面对心理老师,也有可能会引起同学的非议和羞耻感。
对策一: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渠道除了校内心理辅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渠道。
可以向社区、社会公益组织等渠道寻求合作、打通线上线下资源,以满足学生更多元化的需求。
线上心理资源建设及维护的同时,也需要及时引入线下心理补偿措施,尤其对风险学生实行动态化、精准化的干预保障。
在学校,也可以采用学生导师制度,将学生分配到有经验的导师手中进行心理咨询,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问题二:符合性教育和身心平衡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和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青少年对于性的知识和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需要重视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同时,中学生压力大,需要获得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加强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中学优化。
同时需要对中学生的身体状况、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的考虑。
可以编写性教育教材、制作性教育视频,采取更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性的知识和正确的性态度。
为了保证性教育教育过程的效果,教育者应该在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互动,真正做到将带着问题的学生引导不带问题。
问题三:缺乏心理评估机制中学有着大量的学生群体,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问题与问题的性质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引言1.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学生在学业压力、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心理抗压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中学生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上的脆弱性更加明显。
而当下社会的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生活,使得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受到了严重挑战。
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很难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也难以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让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得到全方位的心理教育,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2. 正文2.1 存在的问题: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学习方法、情绪管理和压力释放等方面,而忽略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学校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心理知识的宣传,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教育内容的不全面导致了许多中学生在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时感到无助和困惑。
对于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的教育较少,导致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容易产生冲突和困扰。
在性教育、成长心理、亲子关系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知识空白,使得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法正确应对。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引入更多全面、深入的内容,例如性教育、成长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
引入更多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全面性的教育内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身心发育和心理变化都非常迅速,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
受到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教育资源和师资短缺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较为忽视,导致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师资相对短缺。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一些中小学只是满足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2.教育内容单一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心理压力调适和心理咨询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发育的关注。
只有正确认识中学生多样化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才能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而目前,这种多样化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
3.家庭教育不足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在其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部分家长缺乏相关心理教育知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一些家长也存在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
4.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
学业压力过大、家庭环境不稳定、同伴关系问题、网络沉迷等问题,都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几点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解决对策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应该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
鼓励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可以引进行业内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提供给学校和学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2.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加强学生心理发育状况的了解,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内容单一、师资力量匮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投入,丰富教育内容,注重个性化教育,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对策,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师资力量,个性化教育,师资培训,教师水平,重要性,必要性。
1. 引言1.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变得越发凸显。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和压力影响。
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可以学会正确的应对压力和困难,增强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中学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表达情感、解决冲突,这些技能都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引导和培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降低自杀率和自残行为的发生。
通过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避免问题逐渐恶化,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顺利度过青春期,实现个人价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2. 正文2.1 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资源不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学校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心理健康教材、心理咨询师等,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心理教育,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解决。
本文将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问题一:教育资源不足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专业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一种十分不利的情况。
解决对策: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应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引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和服务。
问题二: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缺乏有效的内容和方法,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和参与度不高。
这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一种不利因素。
解决对策: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性教学。
学校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方法。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活动。
问题三: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解决对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度。
学校应当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解决对策:丰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机会。
学校应当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交流机会。
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际交流能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汉滨高级中学高一十二班一、确定课题1课题的背景说明 2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3人员组成、指导老师二、课题研究基本过程——四个阶段三、具体内容: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习(2)有利于生活2、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四、调查记录五、成员体会六、结题报告一、确定课题:1、课题的背景说明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学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许多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着其健康发展。
近年来有较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论及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令人担心的。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教育对策,不仅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而且对于他们的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意义:(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学业压力和应试能力
的管理,忽略了性格塑造、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2. 教育方式单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缺乏与学生的
互动和参与,无法真正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3. 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
识和教育能力的教师。
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 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尝试引入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育方式,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师
资培训项目的建设,提供心理教育课程和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4. 加强家校合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应承担一定的
责任。
学校与家长之间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教育共同体,
共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
5. 引入专业机构的支持:学校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合作,邀请专业心理咨
询师开设讲座、培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需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师队伍和家庭合作等多个
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旳方略研究实行方案一、试验背景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旳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旳特殊发展阶段。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可塑性大,同步又体现出极大旳不平衡性。
心理上旳急剧变化和生活旳日益复杂,给学生旳心剪发展带来很大旳动力,但也带来了诸多旳困惑,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中共中央有关深入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旳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一样年龄层次旳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协助学生提高心理教育,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旳能力”。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把握初中学生旳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初中学生旳心理健康水平,防止和矫治初中学生旳心理问题行为,应当成为当今我们每一种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旳重要课题。
四、国内外研究现实状况我国基础教育旳宗旨是实行全面旳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则是整个素质教育旳有机构成部分,但目前基础教育中尚未明确规定心理教育旳课程设置,教育实践中也很少有人专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而目前教育旳现实状况是处在心理断乳期旳少年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旳冲击下,由于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承担重,面临代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亟需及时有效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面临着新旳课题与挑战,尽管我国也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过还只是刚起步,尤其是农村,更是微弱。
国外尤其是欧美旳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也积累了较为成熟旳理论和丰富旳实践体验,这首先对我国旳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好旳启发,另首先对我们也是一种压力和挑战。
一、本课题提出旳根据教育首先关注旳是人旳自主发展能力旳生长和成熟,教育是教书和育人旳工作,教育是针对人、为了人旳工作,而教育要做好“针对人、为了人”旳工作,就必须首先理解自己旳教育对象,以使教育教学做到有旳放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到这一点最有效旳、最直接旳途径,这是本课题提出旳唯物主义理论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再加上社会消极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如不及时引导,这些因素往往会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因此,人们认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危险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不仅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机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身心、生活意识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增强了,思维、情感、情绪、欲望等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出现了朦胧的初恋意识与手淫行为,对这一人生极为重要的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将“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全面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这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地一项重要内容。
一、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一)性心理和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是指围绕性特征、性欲望和性行为而展开的所有心理活动,是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体验、性观念等结构而成的。
它是建立在个体脑组织、内分泌和性器官的成熟以及性法律、性伦理道德、性文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性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它的发育、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性心理健康是指通过丰富和完善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社会角色,他们的性心理健康就是指性心理发展符合正常程序,男女青少年有正常的性情感趋向,能接受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性情感的调适与个人学业前途相协调。
(二)性心理健康教育。
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用有关人类性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在性问题上有高尚的感情,保持正常的两性交往;有正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懂得恋爱、婚姻的真正意义。
对于中学生而言,就是指在他们不断走向性成熟的过程中,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和环境因素,纠正他们性意识中的偏差,引导他们的性意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教育。
主要包括性生理知识教育、性心理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律教育。
1.性生理教育。
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是青春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者应根据青少年性成熟时间的不同及男女性别的差异,各有侧重地进行性生理知识的教育。
首先使青少年了解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现实的和正确的体象意识,了解生理发育渐趋成熟将引起性器官发生变化,如女孩乳房隆起,臀部变宽,皮下脂肪丰满,月经来潮;男孩长胡子,声音变粗,有时会出现遗精等。
引导他们不要为自己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正常生理变化,如月经来潮和遗精感到害羞和不安,让他们认识到人体上的生理变化有如花开花落一样正常,无须大惊小怪。
其次,要让青少年了解有关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知道男孩在初次遗精后就有生育能力的可能性;女孩月经初潮后若有性行为就有怀孕的可能性。
再次,应注意青春期性卫生保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保持性器官清洁卫生的行为习惯,比如,要经常清洗外生殖器,同时还要了解性病、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避孕方法等。
2.性心理教育。
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了解青春期心理的一般特征和性意识的发展特点。
几乎所有的男女学生在青春期都有接近异性的欲望,但男女性别在两性性意识的发展上存在一定差异,女孩往往在若干方面比同年龄的男孩更早地表现出对于异性的兴趣。
青少年在性成熟的过程中,产生了与异性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有性欲和性冲动,彼此向往、爱慕与追求,要让青少年了解,这些都是性心理的重要表现,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是日后建立美满婚姻生活的心理基础。
但性心理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掌握性心理的自我调节方法。
因为他们毕竟年幼,自控能力较差,过早的谈情说爱甚至出现性行为,既不利于他们学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3.性道德教育。
根据青少年特殊的心理表现,引导他们将对异性的向往升华为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感,教育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这是性教育的关键。
人类与动物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社会道德、社会文明,性道德是人类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育要使青少年理解人类与动物的性行为存在本质的区别,让青少年学会将性道德与自己的人格统一起来。
教育他们正确处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某些欲望,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处理好与同性、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缺乏性道德观念的青少年往往会做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例如,有些怀孕女孩除了缺少有关的性知识外,还因为同伴老是嘲笑她们还是处女,没有吸引力而涉足性。
也就是说,她们还不能够用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来判断来自朋友或同伴的压力或嘲讽,而盲从他人的意志涉足性,甚至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
可见,全面而深入的性道德教育是预防性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一步。
其中,值得注意的还有,笔者在做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有些平常在老师眼中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却存在较严重的性心理障碍,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一些必要宣泄性冲动的方式。
性生理、性心理与性道德教育三者应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同步进行。
性生理是青春期教育的生物学基础;性心理是青春期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性道德是青春期教育的伦理学基础。
三者结合构成青春期性教育的总体。
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每年有2000万人进入性成熟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10-20岁)的数量达到3亿以上。
然而,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性看成是洪水猛兽,人们谈“性”色变,加之时下性教育思想的误区,全社会性观念的改变和媒体的影响,使得一大部分处于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中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在独立意识和性意识的逐渐萌发中,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行为出现偏差,而成为“危险人群”。
(一)性教育思想误区。
学校之所以长期性教育不利,与家长的错误认识有关。
这种性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无师自通论”。
当代中学生的许多家长认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不能传授性知识。
因为性知识是不需要传授的,当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不必给予教育。
2.“封闭保险论”。
有些家长认为,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还是不成熟地孩子,经验少,阅历简单,加之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性知识懂得越多越容易出事,性知识了解越少,思想越封闭越保险。
3.“简单无用论”。
这种观点认为对性知识无须过多的了解,因其内容简单,而且对青少年成长无益。
4.“淫秽教唆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把性知识挂在嘴上讲无异于传播黄色、淫秽事物,容易引起青少年想入非非,步入邪道。
(二)全社会性观念的改变。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转换,人们的思想正经历这一系列新旧观念的碰撞。
性观念是碰撞的焦点之一,这一碰撞在青少年这一群体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已与国际接轨,各类信息有如波涛汹涌而至,一些流行方式改变了中学生的性观念。
一项对成都600名中学生的性观念调查显示:对婚前性行为,有187人赞成,占接受调查人数的37.1%,有37.8%的中学生认为可以发生性行为,甚至有7.8%的学生同意只要给好处,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时下各种媒体,例如,杂志、小说、报纸、电视几乎到了无性不成书、无爱不成戏的地步,尤其是色情网站、黄色录像更给人以直接的感观刺激。
据统计,自1982~1992年的10年间,我国公开出版的性学书籍达216种(不包括文艺作品),从数量上超过了过去三百年的总和。
在冲破某些“禁区”的同时,不健康的内容也充斥其中。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对115名18~25岁的死刑犯的研究种发现,他们中92%受过黄色录像的影响。
据最新调查资料,香港每月发行“不良刊物”逾200万册,有40~70%的中学生约5077.&受此种刊物日浸月染,超过8成的中学生都曾接触过报纸的色情内容,其中近半数人则是每天都在接触。
受访者接触色情内容的三大媒介中,除报纸外,还包括光盘及互联网,而且电脑媒介已超越了传统杂志及漫画,成为香港中学生接触色情内容的主要途径。
台湾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曾说过:青少年要从色情作品中去学习性的知识,这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三、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对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协调起来,从各个方面,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对青少年施以良好的影响。
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逐步统一认识,统一思想,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性教育观念,在学校真正营造一个科学的性教育环境。
具体表现为:(一)性知识的普及要具体和可操作。
从学校角度来讲,对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向学生传授性知识,在传播性知识的过程中要驻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富有针对性。
比如,对初中低年级学生进行性生理教育时可通过画展、录像、电视等,使中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等生物特点,消除中学生对性的神秘感。
对中学高年级则侧重于对性伦理知识、性道德知识的传授,使其了解道德意识观念是人必须遵守的,也就是说,当人性成熟之后,需要学生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性冲动,其中最有力的“工具”就是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
或进一步说,学生必须懂得性行为的发生要伴随一定的道德意识或应以一定的道德感为前提。
学生道德的养成需要老师从鼓励和提高道德思考开始。
(二)学校的性教育要“疏堵”有致。
由青春期发育导致的性意识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在把中学生引导到正常的健康的性活动方面(如展现自身性别魅力、把握适当的异性交往分寸、合理的性宣泄等)。
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中学生在缺乏正确思想认识的情况下,出现不符合社会要求或不道德的行为,甚至违法犯罪,对中学~sufi 性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防止后一种现象的发生。
为达此目的,学校的性教育必须讲究“疏”而有向,“堵”而有方。
“疏”即“引导”,“堵”即“阻止、禁止”。
也就是说学校的性教育一方面要起到引导学生发展方向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杜绝、阻止学生向不良方向发展,特别是当今网络时代,网络世界千姿百态,网络内容五花八门,如果不加以引导,很难保证中学生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上邪路,而“堵”正是要起到这样一种作用。
它要能够阻止一些不良因素进入中学生的视野。
(三)健康感情的培养。
进入了青春期的中学生喜欢与人相处,渴望被人关注。
因为他们这时性意识开始觉醒,有了一定的性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与异性交往中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满足被人特别是异性喜爱的成就感,释放性心理能量。
因此,在学生进入初二之后,就要注重健康高尚情感的培养。
1.培养开朗、活泼、积极、乐观的心态。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天性活泼,“少年不识愁滋味”,天真烂漫,这样的心态应该获得更好的珍惜培养。
教育者要通过开展符合他们的特点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使他们的这种健康心态得以保持,同时使他们的性心理能量获得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