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故事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源自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通过这个角色展现出的复杂心理状况。
俄狄浦斯情结描述了一种人类心理中的无意识欲望和恐惧的现象,尤其与个体与父母关系息息相关。
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后与母亲结婚,随后才揭示出真相。
这个故事中的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与父母的陌生化关系,引发了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心理现象的探索。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恶意和禁忌,即父母之间的性关系产生的欲望。
这种欲望一般被压抑于潜意识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通过梦境、白日梦和一系列心理过程透露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欲望并非是个体的自发想法,而是源于人类心理的本性。
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对亲子关系的冲突和竞争。
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父母之间的爱和性冲突的解决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这种冲突不能有效解决,个体可能会陷入性别认同和父母关系困扰的心理状况中。
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称为儿童心理混乱的一个表征。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俄狄浦斯情结与个体个人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这种情结并非是独特的,而是反映了人类心理的普遍性。
每个人都有无法避免的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的真相和情感,这些感受不仅在个体的心理中起作用,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艺术、文学等。
除了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之外,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父母关系模式和家庭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个体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和表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某些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为心理学家和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欲望和父母关系的复杂性。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它描述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这种情结表现为儿童对异性父母的性欲望和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
据传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他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
弗洛伊德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解释儿童对父母的爱恨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儿童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同时对父母的爱恨情绪也在无意识中形成。
这种情结在儿童3-5岁时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
在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会再次出现,但可以通过对象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个体的性格形成、欲望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
然而,在现代文明和社会规
范的约束下,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和转化。
“奥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奥狄浦斯情结”的解释“奥狄浦斯情结”的解释刘远景撰写奥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源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406年)的著名悲剧《奥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
“奥狄浦斯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凡是喜欢与本人年龄大过二十多岁的男人或女人恋爱,结朋友的,都可称为“奥狄浦斯情结”。
《奥狄浦斯王》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希腊忒拜城邦国王拉伊奥斯祈求神灵赐给他一个儿子。
神谕说,儿子可以赐予,但他的儿子将会杀父娶母。
因此,奥狄浦斯一出生,父亲拉伊奥斯给婴儿脚跟上钉了一颗钉子(很残忍),并且命令仆人将小孩扔进山里。
仆人因怜惜孩子便把他送给科林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国家)牧人,成了牧人的养子。
奥狄浦斯长大后,得知神谕,逃离科林斯,向忒拜行进。
途中因口角杀死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其实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来到忒拜城郊,又为当地民众除掉了狮身人面妖女斯芬克斯,因此,忒拜群众拥护奥狄浦斯为国王。
不久,就娶了前国王的妻子为老婆,这个老婆其实就是他的亲生母亲。
于是,神谕灵验了:奥狄浦斯无意之中成了杀害父亲乱伦娶母亲的罪人。
奥狄浦斯在忒拜当了一十六年国王后,忒拜发生瘟疫。
最后王后自缢身亡,奥狄浦斯弄瞎了自己的眼睛,逃离忒拜而去!这个故事本来说的是“因果报应”的事。
但人们对于悲剧复杂的因果报应的细节给忽略了,只记住简单的“儿子娶母亲”的离奇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成长中的男人或者女人,都对异性充满好奇。
在家庭里,未婚的女儿崇拜父亲,依恋父亲,未婚的儿子依恋母亲,护卫母亲是普通存在的现象。
对于男孩子,如果你用语言攻击他的父亲,他一般能容忍,但是如果你用语言攻击他的母亲,立马就怒发冲冠;女儿对于别人用语言攻击她的母亲,她一般能容忍,但要是你用语言攻击她的父亲,她会不顾一切地还击。
这是“奥狄浦斯情结”的第一种现象。
男女青年正式谈恋爱,男孩找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女人现象的少,个别的也有。
基础心理学《俄底浦斯情结》课件
❖ 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克林特 的国王和王后当养子。俄狄普斯并不知道自己 的真正父母是谁。成人后,收到一个神的预示---“你将杀死父亲并娶你母亲”,那时,他以 为自己的亲生父母就是克林特夫妇,为了不连 累他们。他选择了离开。在旅行的路上,因为 让路问题,一拳打死了同坐一辆马车旅行的老 者,这个人就是拉奥斯。
❖ 后来,俄狄浦斯来到了迪拜王国,在那里,人 们正被一只狮身人面兽蹂躏着。它每天坐在山 崖上,对那些路过的人提出同一个问题:“有 一种生物,声音只有一种,脚有时2只,有时3 只,有时四只,脚越多时那个生物就越脆弱, 那个生物是什么?”答不上的人就被杀掉。不 知有多少人都被杀死了,后来俄底浦斯对它说: “那就是人类”,得到答案的狮生人面兽只能 退却了。后来他就被人们拥护为新的国王。不 仅如此,他因为不知道伊卡斯汀是他的母亲, 后来就和她结婚了。
❖ 不久,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迪拜,根据神的提 示,那是因为迪拜人没有替先王报仇所遭受的 天罚。俄狄普斯知晓这一切之后,羞怒不已, 双指戳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 浪去了。
心理学: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与埃勒克特拉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原型: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在古希腊神话,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是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大略。
佛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
“俄狄普斯情结”是男孩情结;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情结: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
“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
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
发现了男孩的“俄狄普斯情结”,继而联想并发现女孩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并不困难。
“埃勒克特拉情结”同样普遍地在童年时代形成。
它也不单是由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性的性欲本能所决定,而带有人类社会文化的诸多铸造。
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埃勒克特拉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起健全理想的人格。
在健全理想的人格中,虽然埃勒克特拉情结还会不同程度地潜存在女子的心灵深处,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了。
情节产生原因:恋父恋母期,也称为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期是幼儿从出生到6岁时,经过的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口欲期,第二个阶段肛欲期。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歌,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俄狄浦斯情结补充资料
古希腊故事《俄狄浦斯》:阿波罗告诉底比斯的国王和王后,如果他们生了儿子,他将会弑父娶母。
于是他的父母生下他后,就把他丢掉了。
他长大后,与人打架,打死了几个人,包括他父亲。
俄狄浦斯揭开了斯芬克斯谜题,娶了王后。
真相大白后,他母亲自杀,他刺瞎自己眼睛,流浪而死。
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表示,任何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充满竞争的三角形中间。
在所有的小男孩心里面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要跟自己的爸爸做决斗,最后赢得跟妈妈在一起;小女孩内心里跟妈妈竞争,然后获得爸爸,最终跟爸爸结婚。
(自体心理学的建立者科胡特,他的看法跟弗洛伊德不一样。
他的看法是俄狄浦斯冲突不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只有在爸爸妈妈对孩子不好的时候,孩子才会有俄狄浦斯冲突,就是处在一种想要赢但是又不敢赢的状态中间。
)有俄狄浦斯冲突的人,神经症冲突主要有以下三对:最主要的是关于成功和害怕成功之后的惩罚,象征层面是眼睛珠子被挖出来;第二个是关于男和女,如果与时俱进的说,还应该包括男和男、女和女,如果这些人有同性爱的倾向;第三是关于死亡。
我们希望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会想如果我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会受到惩罚。
有些人恰好就是因为害怕等待着的惩罚,而不让自己过度的成功,这个过度是针对他自己内心的框架来说的。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有过于严厉的要求,小孩会有种感觉就是“只要我让自己舒服了,就会有惩罚”。
严重的俄狄浦斯冲突会在代递中间传递,通过心理治疗的干预,可以让来访者内心的俄狄浦斯冲突松动,这样就不会再把他传家宝式的俄狄浦斯冲突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以我们用心理治疗干预某一个人的时候,并不是在干预单独的人,而是在干预这个家族链,打破代际之间的强迫性重复。
很多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开始性冷淡,这跟俄狄浦斯冲突有关。
它的解释是:我已经巨大的攻击了妈妈,就是我也做了妈妈,这满足了我攻击性的需要,所以在我已经有了如此之大的攻击的快乐的时候,如果再享受性的快乐,这个剂量太大了,我的人格受不了。
拉康之俄狄浦斯情结
S1
S2
S3 - - - - -- SN
S
• “杀死DICK”(P286)
“
在此输入标题
谢谢“您的耐心输阅入读文字!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拉康:
他是如此解释Freud的Oedipus情结的, 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 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 Oedipus期的作用.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 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 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 分离. 这么说,Oedipus冲突中的阉割焦虑 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 的恐惧。
拉康的评论:
• “这就是那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把 一个他其实不关心的物件移到他的视线之 外;然后再把它拿回来,随后又使它消失; 同时他以不同的音节来统制这个交替变化----我们要说这个游戏一起根本的性质表现 了人类从象征辖域所得到的规定。”
拉康把这个例子的重点放在语言 方面。拉康认为, Fort / Da 游 戏的时间正是18 个月的孩子进入 象征界, 也就是进入语言的时间。
• 在传统诗学研究中,隐喻是指语言运用中, 通过一种比喻使一个事物的某些特性和方 面带到或转移到相近似的另一个事物上。 比如:拉马丁的诗句:“人是无港的船, 时光是无岸的河。。。”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 拉康说:“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取代,这 产生了隐喻的效果。”一个与另一个词的 组合,这产生了转喻的效果“。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转喻:拉康说,所谓转喻就是作为能指的 “词与词之间的联结”,这种,这种连接的 本质是“局部代替整体”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由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和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期发展中的一种性心理冲突和人类性心理发展的模式。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主角俄狄浦斯。
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俄狄浦斯自己杀了父亲,并与母亲结婚生子,而在得知真相后感到极度的内疚和困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3岁到6岁之间,孩子会对父母的性别和角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男孩会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而对父亲抱有敌意和竞争心理。
这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类似地,女孩也会经历一个类似的情绪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厄丢兒情結”。
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于性别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男孩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和接受,但他意识到这与父亲的存在产生冲突。
因此,他会将父亲视为对手,并试图与之竞争,以获得母亲的青睐。
这一过程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阵痛”。
最终,男孩们会接受现实,放弃与母亲的竞争,并在父亲的引导下迈向社会。
在女孩的情况下,她们也会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意识到只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父亲的支持。
因此,在儿童期,女孩渴望与母亲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而与父亲之间的竞争较少。
这一过程被称为“厄丢兒情結的寂静”。
最终,女孩们也会放弃与父亲的竞争,并在母亲的引导下,向社会迈进。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对个体的性格发展和情感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解决方式不当,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和性格障碍的出现。
例如,男孩可能对同性性别有一定的敌意和竞争心理,而女孩可能会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表达不适应或困惑。
然而,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太多的实证研究支持,并且对性别角色和发展的解释过于简化和狭隘。
总的来说,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儿童性心理发展中的一种心理冲突。
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母亲的位置最近有群友关心关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孩子退缩的问题,在这里整理一下。
孩子在成长阶段,在四五岁以前,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要跟着妈妈的,而长大一点后,四五岁开始,男孩子更喜欢亲近妈妈,女孩子更喜欢亲近爸爸,这是正常的发生模式。
男孩子会嫉妒父亲,女孩子会嫉妒母亲,这是正常的发生模式。
以男孩为例,讲一下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母亲的位置。
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原型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情结,基本从四五岁开始发展,当然,每个孩子有个体差异,在这个情结发展中,男孩子会产生以下的心里反应:第一:潜意思的攻击性,这是男孩子的一个幼稚无智慧的心理第二,希望父亲死掉。
这对孩子来说,是正常的。
同时思维产生分裂,一方面希望爸爸死掉,但同时又有愧疚感。
那么在男孩子的这个成长阶段,妈妈应该如果应对亲子关系呢?首先,妈妈要做一个好妈妈,同时妈妈要跟孩子保持一定距离。
在这方面,第一点是分床,也就是说,5岁开始,男孩子要分床。
有很多群友会说,男孩子分床的过程中,经常反映怕黑,怕怪物,要开着灯,不跟跟妈妈分床,但是又喜欢看一些跟怪物跟攻击性有关的书,动画,电视,游戏,导致很难分床成功,这个是为什么呢?怎么办呢?我家的孩子现在8岁了,同样有这些问题,怕黑,怕怪物,怕鬼,不敢自己睡,要跟妈妈睡。
为什么呢?上面讲到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思维会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希望爸爸死掉。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1、概念简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
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
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1]2、理论分析拉康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派学者,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俄狄浦斯期的作用。
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分离。
俄狄浦斯冲突中的阉割焦虑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的恐惧。
谈到想象世界里的象征意味,必须要有一个意识,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身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性学观止(14):“恋母情结”
性学观止(14):“恋母情结”“恋母情结”“恋母情结” 又称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源于古希腊故事,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恋母情结”,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难,但是要真正理解其内涵之意,还是应该从古希腊关于俄狄浦斯弑父恋母的故事开始(图5-1-1)。
古希腊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是国王拉伊俄斯之子,俄狄浦斯出生后,先知预言国王必被其子俄狄浦斯杀死。
国王拉伊俄斯叫奴隶将俄狄浦斯杀死在山中,奴隶不忍心杀死这个婴儿,将其置于山中。
俄狄浦斯大难不死,被另一个国王波吕玻斯收养。
波吕波斯把俄狄浦斯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
俄狄浦斯长大后,先知告诉他,他将犯杀父娶母之罪。
俄狄浦斯非常害怕,他离开了养父波吕玻斯,出外流浪。
当然,他不知道波吕玻斯是他的养父。
在流浪的途中,他与人抢路而发生争吵,一怒之下杀死了对方。
而被其杀死的正是他的亲生父亲拉伊俄斯,然而他并不知道。
他来到他亲生父亲拉伊俄斯的国家,正好人首狮身的怪物司芬克斯作乱,城里人说,谁杀死了司芬克斯怪物,他将为王,并娶寡居的王后为妻。
司芬克斯问: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就是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
俄狄浦斯猜测说是“人”。
因为人小时候不会走路,用手和脚在地上爬,长大了用两条腿走路,老了的时候因体力不支而需撑着拐杖。
俄狄浦斯猜中了怪物的谜语,怪物跳崖而死。
拯救了忒拜城的俄狄浦斯受到人民的推崇被选为国王,按照习俗与失去了丈夫拉伊俄斯的王后伊俄卡斯忒成婚,于是应验了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
先知的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努力避免而没能避免。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弗洛伊德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男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欲望,想杀掉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
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用来描述孩子性与道德的发育过程。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
浅谈俄狄浦斯情结,神秘又痛苦的人类精神世界算一下时间,今年应该是我从了解到学习精神分析的第四年。
对于精神分析,我心存敬畏,认为这是一门深入且复杂的学问,如同无头苍蝇东飞西撞。
直到最近才勉强上道,也是在感悟的时候,顿觉前三年找错了方向,只存敬畏之心不曾打开感受去体会精神分析的奥妙与精华,悔挫的同时庆幸自己总算找对了方向,这其中免不了大哥的帮助与引导。
俄狄浦斯这一概念源自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这个悲剧讲诉了一个恋母弑父的故事。
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佛洛依德这样描述:“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孩子而言是兴奋与性满足这两者的持续。
与此同时母亲表达给孩子的那些感觉,来自于她自身的性欲活动——拥抱、摇篮,这些被认为是完完全全的性对象客体的替代品。
如果告诉一位母亲,正是因为她的温柔而唤醒了孩子的性冲动,可能会令这位母亲非常震惊。
母亲会认为她表达出的行为姿态是与性无关纯粹的爱,根本不存在性欲的成分。
因为她照顾孩子时并不存在小孩性器官的兴奋。
但是我们明白,性冲动的唤醒不仅仅是局限于生殖区域的兴奋,温柔也能令其兴奋。
”是不是看起来叛逆且不解其意,甚至发出质疑:母亲与亲子的关系为何会存在性欲?这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大逆不道的疯魔邪教之言。
但请注意我的开头声明,了解这一知识,我们不能带着偏见与表层的概念去探究,而应该带着感觉,打开自己的内心去体会。
这里的性讲的是力比多(libido)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身体上带来的一切快感,是一种本能,一种驱动力。
举些简单的例子,吃饭(口欲),排泄......等等带来的快感,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力比多,也正是这些欲望,驱使着我们去做这些让我们舒服的举动。
吃一顿美味的大餐,让我们感到满足;与相爱之人的触摸,让我们内心悸动。
这些都是满足力比多得到的快感。
谈到力比多,我们不得不讲攻击性,对他人的挑衅、侵犯带有破坏性行为的举动都是破坏性。
破坏性是内心的一种能量,争吵、打架都是攻击性驱使着我们。
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这可是心理学领域中相当有趣且复杂的概念呢。
俄狄浦斯情结最初源于古希腊神话。
俄狄浦斯这个人物啊,他的命运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娶了自己的母亲。
哇,这在我们现代的伦理观念里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从这个神话故事出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里,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指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对异性父母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对于男孩子来说,他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爱恋,同时呢,又把父亲视为竞争对手,会有嫉妒父亲、想要取代父亲的心理。
女孩子则相反,她会对父亲产生爱恋,而对母亲有一些复杂的情感。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哦。
你看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家庭中的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本能地寻求亲密感和安全感。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特别黏着妈妈,不希望爸爸和妈妈过于亲密,看到爸爸和妈妈拥抱或者表现亲昵的时候,他可能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哭闹。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很微妙的体现。
这种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它不是一种病态的东西,而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
不过呢,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可能就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看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家庭关系中,如果父亲角色长期缺失,男孩子可能会过度依赖母亲,在他成长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在寻找伴侣或者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困惑。
他可能会不自觉地寻找像母亲一样的女性作为伴侣,而且在与同性竞争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攻击性或者不自信。
女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过于紧密或者过于疏远,在她未来的恋爱关系中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虽然是从西方的理论体系中发展出来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类似的现象。
男性婚姻心理-亦真亦幻的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婚姻心理:亦真亦幻的俄底浦斯情结俄底浦斯王的故事出自希腊神话。
当这位悲剧人物出生时即有神谕预言他将来会弑父娶母,为了能避免陷入罪孽,俄底浦斯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
然而命运似乎是无可抗拒。
他终于发现自己已于不知不觉中犯了弑父娶母这两重大罪,悔恨绝望中,他自已刺瞎了双眼,到处流浪。
索福克勒斯根据这个故事编成悲剧,感动着不同时代的无数观众。
弗洛伊德以“俄底浦斯情结(Edipuscomples)”命名男童在约4、5岁时对母亲发生的一种带有性的意味的感情。
伴随着这种感情的发生,会同时对父亲产生一定的敌意。
说到这里须来解释几句,对不太了解精神分析的人来说,接受“俄底浦斯情结”比较困难的原因,除了心理上的抵触以外,还常常会对概念产生误解。
弗洛伊德说的“性”意思是很宽泛的,它几乎包含一切与人的性本能有关的行为及情感,并非只指生殖的或生殖器的。
再者,“俄底浦斯情结”是发生在潜意识内的情感,除非极端的情况下,人们自己觉察不到。
“俄底浦斯情结”随着男童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压抑、克服,被转化成不同的形式。
但无论怎样总还在内心深处保留有它的地位,尤其是影响着一个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
倘若他结婚以后,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俄底浦斯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而又不被人承认和发现。
再说白了一些,就是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对待母亲的感情来对待他的妻子。
他感受到母亲的爱,渴望她的全部的爱,又感受到她的拒绝.他爱他的母亲,但或者也在许多方面抵触母亲;他希望独立于母亲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又渴望能在碰到困难时,自己心理上感到无助和软弱时,还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母亲的关爱和帮助。
母亲是男孩的第一个情人,是他的第一个爱的对象。
噢,亲爱的读者,请再一次温习精神分析所说的性有特殊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爱,着重在性的冲动的精神方面”(《精神分析引论》)。
一个做丈夫的,他对待妻子的爱,他对妻子的嫉妒,对妻子的希望等,都难逃“俄底浦斯情结”的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由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角色所引发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一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
本文将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起源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杀死了他的父亲拉奥斯,并娶了他的母亲约克忒,而他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当真相揭示后,他感到极度的愤怒和绝望,并最终自杀。
特点俄狄浦斯情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亲情结: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表现为对于母亲的情感依赖和无法解脱的迷恋。
2.父亲反抗:俄狄浦斯情结中,主人公对于父亲的反抗表现为对父权的抗拒和对父亲的敌意。
这是由于对父亲的竞争和对父亲权威的反感所导致的。
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俄狄浦斯情结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1.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对母亲的迷恋。
2.父亲反叛: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反抗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父权的厌恶和对权威的反抗。
这可能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源自于古希腊悲剧中角色的心理现象。
它表现为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一情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指导我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亦译俄狄浦斯情结。
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无意中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
背景介绍恋母情结又称作俄狄浦斯情结。
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术语概念。
神话名称为(俄狄浦斯王),描述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定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他虽然终生小心,竭力防止,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心愿,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心愿,又称“伊赖克特情结〞。
人的这种本能心愿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防止,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延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J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一性欲1]。
主要内容恋母情结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
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妒忌和仇恨等复合情绪。
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
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竭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
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
直到有了X爱对象才会获得解决。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畏惧父亲的阉割,而逐渐排除恋母情结。
女孩伊谛普斯情结的产生意味着爱的对象从母亲转向父亲,这一情结在女孩意识到自己没有“阳具〞时到达了顶峰。
如不能很好得到解决就会成为未来神经症的根源2]。
新弗洛伊德主义批判恋母情结缺少科学依据,弗洛伊德自己也成认许多人并未表现出这一情结,许多男孩和父亲、女孩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X意。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人类的审美情趣各式各样,不同的文化、风俗、历史背景都会影响到人们对美的认知与欣赏。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中式审美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式审美致力于追求自然、朴素、简约、含蓄的美学价值,通常注重形式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在中式美学中,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审美心理。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王子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竟然娶了自己的生母并生下了子女,最终导致了他母亲自杀,他也在痛苦中盲目自责后自杀。
俄狄浦斯情结最初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父母的欲望与恐惧的混杂情感,常常出现在某些神话与文学作品中。
在中式审美中,俄狄浦斯情结则指的是人们对于先辈或祖先的认知和感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和宗族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常常将祖先看作自己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根基。
因此,在中式审美中,以祖先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不管是绘画、雕塑、诗歌还是小说、电影,都会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1、对先辈的纪念和敬仰。
许多中式艺术作品,如古代壁画、碑刻、建筑等,常常刻意强调对于祖先的纪念和敬意。
比如,端门、牌坊等建筑结构,传统的“明堂代表祠堂”等等,都限制和诠释着对于祖先的纪念和敬意的情感表达。
2、追求传承и延续。
在中式审美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借助绘画、雕塑、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人们以温馨、深挚的情感呈现面对传统、面对先辈时的心态,以证明自己正处于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时刻。
3、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对于中式审美,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传承”是不够的,必须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弊端和不足之处。
因此,在中式审美中,俄狄浦斯情结也会引导艺术家或是观众,注意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危机的评判和反思。
综上所述,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先辈和祖先的情感依托和文化根基的崇拜,同时也指导着人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对其进行正视、评判和反思,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源自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即儿子无意间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
己的母亲的故事,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经典。
然而,在中式审美中,俄狄浦斯情结也存
在着,虽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版本,但同样具有相关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背景。
首先,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表现形式。
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俄狄浦斯情结被描述为“鸟尽弓藏”、“兄终弟及”等词语,比较明显地表
现出了家族关系和血缘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一个男子娶了自己的姐妹或堂妹,或者是兄
弟之间相互杀戮,都被视为违背了中式审美中的道德规范。
这种家族伦理与血缘观念在中
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伦理准则,在诸如尊老爱幼、忠诚守信、孝道等方面有着
重要地位。
其次,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历史背景也不同于西方文化。
在中国古代,统治
者往往是世袭制的,新王权往往源于先王的儿子,因此要求王权的继承者必须是合法的,
即从祖宗延续而来,有着良好的家族背景。
这种家族背景往往可以通过家族谱系记录下来,并被作为审批的依据。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家族背景不佳,或者出了什么“黑历史”,很
可能会被社会上的人士揭露,并受到非议或谴责,这便形成了一种“家训”或“家规”的
经验积累,对后来的世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希腊罗马启示录
希腊罗马神话启示录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情节,后又被弗洛伊德抽象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心理存在,即男孩与生俱来的“爱母憎父”情结或女孩与生俱来的“爱父憎母”情结。
生活中经常听到“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其实就是俄狄浦斯情节另一种变相的演化。
恋母情结通常会跟“乱伦”,“禁忌”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恋母情结存在于每个男孩的内心深处,通过对母亲的依赖,信任等意识层面表现出来,是一种本能。
而当这种本能以异常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冲破了禁忌,就成了乱伦。
“中国式恋母情结的两张面孔是:女性救赎主题及继母与继子乱伦主题。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男性潜意识的恋母情结通过两性关系中的女性救赎主题来表现。
在意识层面表达对母亲的情感时,绝不会牵涉到两性关系。
文学和影视文本中女性救赎主题与后母与继子(或叔母与侄子)的乱伦主题其实就是中国男性恋母情结的真实面孔。
”的确,或许是中国男性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对自己血缘关系上的母亲产生特殊感情的并不多,即使有,也很少会赤裸裸的展现在影视作品中,通常是通过后母与继子(或叔母与侄子)的乱伦主题来体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早期的影视作品《雷雨》,《菊豆》,于近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
《菊豆》讲述的是20世纪中叶江南一个农村,染坊老板杨金山为了传宗接代,续弦娶了年轻姑娘菊豆为妻,杨金山上了年纪又身患暗疾,没有生育能力。
菊豆白天是染房的长工,到了晚上就成了杨金山泄欲的工具。
日子一长,菊豆偷偷与他的养子杨天青产生了爱情并生下一子天白。
四岁时,天白无意将瘫了下肢的杨金山撞入染地淹死。
由于吃人的礼教,菊豆与杨天青依然过着表面婶侄关系的生活。
渐已成人的天白怒杀与母“通奸”的生父杨天青。
菊豆万念俱灰,纵火烧掉杨家世代相传的祖业“杨家染坊”。
每一部关于讲述乱伦禁忌的影片都会走入一个悲剧的结局貌似成为一个定律,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情节归结于一种本能,各种本能冲动具有不可抑制的力量,它们总是寻求各种方式得到宣泄和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狄浦斯情结与同性恋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故事,又译作“恋母情结”。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他在神经病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
例如在某些家庭(特别是在一些单亲家庭里),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刚好相反,父亲阴柔,而母亲较刚毅,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导致子女出现同性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性恋者都来至单亲家庭。
导致同性恋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经
济因素,生理因素等等。
下面就心理因素这方面做一下介绍,如上文所提到的在病态的家庭关系.父母感情多不融洽,父亲懦弱无能,母亲过分跋扈,致使幼儿在感情上恐惧女性,往往对自己的父亲发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而同时则是对异性母亲的敌对感,由此就会产生一种对同性的依恋感。
此外,在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进同性恋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异性少见或者见不到,当有性发泄时,自然而然就会转向同性。
同性恋的形成。
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
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
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可以说,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由单性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恋不稳定,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多数同性恋者会终止同性恋伙伴关系。
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引起的同性恋通过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可能会有所改善。
而遗传因素所致的同性恋多半从儿童期就形成,且难以矫正。
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同性恋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国家的法律承认了同性恋,丹麦已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性恋婚姻享有法律权利的国家。
可是,无论如何,它毕竟是一种偏离正常现象的行为,因为人类是靠两性关系来繁衍后代的,而且,同性恋之间往往更容易传播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