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闻传播史.ppt
世界新闻传播史之日本
![世界新闻传播史之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16b865da5022aaea998f0f0b.png)
六,报刊大合并 为了更好地实行控制。宣布除了几家全国性的大报纸外。其他报纸一律 按照一县一报的原则实行合并。 杂志也没逃脱大合并的命运,九一八事变后,社会主义杂志也遭到查禁, 例如《中央公论》和《改造》等 七,日本新闻界为什么追随法西斯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媒介为自由民权运动的传播做过贡献,但几经欧 化与国权论的较量,后者渐占上风,并且发展到极端的日本特有的军 国主义-法西斯主义。 但是,日本新闻界还是有反抗的声音,1944年新名丈夫的述评《战 争至此,决定胜利的不是竹枪,而是飞机、军舰》,此即日本历史上 的“竹枪事件”。
3,《每日新闻》 受众:以前对象为农民,现在转为市民读者 历史:1872创办《东京日日新闻》和1888年创办的《大阪每日新 闻》,1911年后者兼并前者,1943年元旦起使用现报名。 分布:国内四总社(同地点) 国外两总局(华盛顿、伦敦) 概况:早晚刊合计发行550万份,记者编辑1200人。
三,通讯社的重新建立 同盟社于1945年10月30日正式解散,报联社体制的社团 法人“共同通讯社”于11月1日成立,同日,提供经济新闻为主的 株式会社“时事通讯社”成立。 四,改组日本广播协会,确立广播公营和民营并行的体制 1946年由盟总推荐的17人组成的新NHK广播委员会,战 时广播委员会成员全部下台。 盟总对日本广播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在于建立竞争机制, 摧毁法西斯主义广播体制再生的基础。 1951年,电波管理委员会颁布第一批16家广播公司的营业 执照。 1952年2月1日,NHK恢复国际广播。NHK公营,以及 公营民营并行的广播体制,大势所趋,已经确立。
读卖瓦版—日本于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 出现早期的新闻传播形式,内容多为各种突发事情。 现存最早的读卖瓦版是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图》, 记载的是这年夏天大阪发生的一次战争。 1818年,官方“洋书调研”的手抄译的荷兰洋报(俗 称“传闻书”)在幕府高级官员手中流传。
日本新闻史
![日本新闻史](https://img.taocdn.com/s3/m/41305c7c011ca300a6c39013.png)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陈力丹
• 现在日本,37.7万平方
• •
公里,人口1.27亿。 6800多个岛,其中四大 岛占99.37%。 一级行政区划共47个: 一都(东京都)、、二 府(大阪府、京都府)、 一道(北海道)、43县 (县以下是市、町、村)
• 行政区划
• 1. 日本的简单历史
• 日本最早的历史根据来自中国
的史书。中国公元2-3世纪的 史书记载了日本最早的两个国 家,一个是邪马台国(公元二 世纪末形成,位于九州岛北 部),一个是大和国(公元四 世纪初形成,位于本州岛中西 部)。 公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是传说, 就像中国的黄帝炎帝。 “日本国没有完整的历史,而 更多的是神话传说。其中包括 许多虚构的历史”。
• 日本的文字
• 东汉光武帝赐倭王“汉委奴国王”金印,
•
应该是日本最早与汉字发生关系的文献 与实物证据。3世纪时,曹魏明帝曾封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并给予大量赏赐,女王为此上表答谢恩 诏。由于当时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是由归化汉人起草的。 还有一种说法,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 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 应神记》 中的记载。王仁,百济第十四代王,即 • 公元375年-384年间,生于灵岩,韩 国史上著名鸿儒。应日本应神天皇邀请, • 带着《论语》和《千字文》,率领45名 制陶、建筑、酿酒等工匠,乘木帆船从 灵岩出发东渡日本。
—— 一位日本律师
• • •
• 邪马台国女王和武士
• 大和国在公元四世纪内征 •
•
服九州、本州大部,至公 元五世纪统一了除東北以 外的日本本土。 《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 公元57年,倭奴国遗使洛 阳朝贡,觐见汉光武帝, 被封为“汉倭奴国王”, 并铸金印以示昭信。 284年,王仁自百济渡日, 献《论语》、《千字文》 给大和国王,汉字开始传 入日本。
日本新闻传播史 日本
![日本新闻传播史 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a848c37da32d7375a41780b1.png)
日本新闻传播史日本的现代新闻传播,是在西方新闻文化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中国成为日本出现报纸的最早中介。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传媒为自由民权运动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明治时代末期,日本的传媒追随国权论,积极主动地煽动战争,被全面法西斯化。
日本战败后,同盟国占领军对日本的新闻传播业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造。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的新闻传播业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之列。
日本古代传播活动(1)原因:由于民众的生活一代又一代地依附于庄园主,藩阀,大名,文书由武士管理,日本古代民众很少有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幕府时期,将军为防止大名之间的横向沟通,还特别设置障碍,因而日本古代基本不存在中国古代那样的官方新闻传播系统。
(2)日本社会在最后一朝幕府德川幕府时期出现了简单的新闻传播形式,即所谓的“读卖瓦版”,内容为各种突发事件,还配有图片。
现代新闻传播的起点(1)1818年,“洋书调所”的手抄翻译的荷兰洋报在幕府高级官员中流传。
(2)日本最早出现的报纸:1858年从中国翻刻传入日本的《官版中外新报》。
日本出版的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1月由竖川三之桥,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的《官版巴维达亚新闻》。
日本最早的杂志:柳河春三于1867年初创办的《西洋杂志》。
明治维新后急速发展的新闻传播业在民治维新运动中,官方提出了文明开开化,殖产兴业,国富民强的三大政策。
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的现代新闻业就在形式上走过了西方国家“官报——党报”的发展阶段,转向商报时期。
这一发展过程始终处于官方有效控制之下,日本固有的文化传统和国家主义意识,最终使日本形成不久的现代新闻业,走上了服务于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1)“官办民助”报刊时期尊王派,代表报刊《太政官日志》,佐幕派,代表报刊《中外新闻》。
●日本第一家日报:1871年,由横滨富商原善三郎等多人出资,《横滨每日新闻》出版。
●政府的新闻政策:①1869年公布了第一个关于报业的法规《报纸印行条例》,实施出版许可制。
日本新闻传播史明治维新部分
![日本新闻传播史明治维新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6709781680203d8ce2f249a.png)
4
关于殖产兴业
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1)废除各地关卡,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铁路,发展 航运、邮政、电报和电话等近代交通通讯事业。 (3)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原有技术和工具;注意创办 民品工业。 (6)扶植与保护私人资本,促进私人企业发展。 为了加速工业化 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从1880年11月起,决定 将军工、铸币、通讯、铁道、印刷等特殊部门以外的官营企业廉价处理 给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权大资本家。这标志着日本的“殖产兴 业”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它放弃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化 方针,转而实行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
11
要看到回归“商报”本质的努力
逐渐与政治保持距离
确立“独立不羁”的办报方针
面向下层大众
实行现代产业化管理
效仿西方的煽情化做法
12
明治(1868-1912)—大正时代(1912-1926)的新闻政策
明治维新—新型的专制政体,对新闻控制越来越严厉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法律限度 规定“日本臣民在法律范围之内有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 颁布法规→惩处记者(白虹贯日)
7之后(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后) 基本没有一个独立的阶段
少有官方专门单独创办的报刊
8
政论报纸时期
1877年以后,日本民间兴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资产阶级民主 自由的自由民权运动。70年代至80年代初,许多报纸卷入了对立 派别的交锋,成为典型的“政论报纸”,这十年,就是日本的政 论报纸时期。原先的报刊与政府的蜜月期很快过去,一旦报刊开 始批评政府,政府对报刊的态度立即转变。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https://img.taocdn.com/s3/m/46191da8dd36a32d72758135.png)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https://img.taocdn.com/s3/m/8c480d07ba1aa8114431d9ac.png)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2
压制言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言论自由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 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立宪等。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https://img.taocdn.com/s3/m/9efa5d573c1ec5da50e270f4.png)
三、战争中的日本报业
1、日本报业为对外战争大造舆论 、 原因:举国体制, 原因:举国体制,报业也被纳入到日本军国 主义体系; 主义体系;对外战争扩大了民族和国家的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现代新式新闻事业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 ),软力量相对落后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黄色新闻时 代的水准)。 代的水准)。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日本近代报业
4、大众化报刊时期 、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1874年《读卖新 年 闻》和1879年《朝日新闻》; 年 朝日新闻》 1887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市场化竞争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杂志业: 西洋杂志》 杂志业:《西洋杂志》1867年,日本近代杂 年 志先驱;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志先驱;到19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一、日本早期报业 1、“瓦版”、“读卖瓦版”(日本早期报纸 读卖瓦版” 、 瓦版” 的雏形): ):17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的雏形): 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这种单面印刷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经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2、17-18世纪幕府时期的“锁国时代”, 世纪幕府时期的“ 、 - 世纪幕府时期的 锁国时代”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海外唯一的信息 渠道《荷兰传闻书》 渠道《荷兰传闻书》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大规模的战地新闻报道实践 一战中《朝日新闻》 一战中《朝日新闻》迅速崛起 报业开始出现垄断趋势 3、一战后到二战前的报业发展情况 、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最终报纸为政府降服 关西记者大会” 白虹贯日”事件) (“关西记者大会”,“白虹贯日”事件)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件PPT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1f1eb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6.png)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件PPT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对传播学的孕育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4.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施拉姆(1)施拉姆最早整理信息理论和传播研究的著作,创立一系列的传播研究所。
(2)著书立说:《传播学概论》: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传播学理论的专著、“传播学的集大成之作”。
《大众媒介与发展》《报刊的四种理论》《儿童生活里的电视》5.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批判学派。
6.传播的特性与功能特性:(1)双向性(2)间接性(3)传播契约普遍存在(4)传播双方心理环境的有限重合性(5)传播的特殊因果律功能(社会学分析):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论”(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4)提供娱乐(莱特)7.人际传播的动机:(1)获取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的需要(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8.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功能:三功能说、四功能说9.大众传播的控制分析(1)资本主义的媒介控制理论:①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15~17世纪)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等传播媒介拥有的绝对统治权。
②自由主义理论——倡导言论出版自由和集权主义相比,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处于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它奉行一种绝对放任的传播体制。
③社会责任理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我们政府特权地位的报刊,就对社会承担某种主要职能。
(2)社会系统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与影响*国家、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进行政治控制,一方面大众传播对国家和政府进行批评和监督。
目的: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具体形式:①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经济力量对大众传播的控制大众传播离不开经济集团的支持,特别是商业广告为其经营提供大量的资金。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件第十三章
![外国新闻传播史课件第十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91ff28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a.png)
日本最早出现的报纸,是1858年从中国翻刻传入日本的 《官版中外新报》,此报系由在中国宁波活动的传教士 发行。
1861年6月英国人汉萨德创办英文《长崎船舶新闻》, 同年11月又在横滨创办英文《日本先驱报》。
最早在日本出版的日文报纸,是1862年1月由官方“洋 书调所”(外国事务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 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的《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此报翻 译自在荷属印尼巴达维亚出版的荷兰文报纸。
日本目前全国有50多家报社,半数已经形成报团,旗下 还有很多子报子刊。 日本的区域性报纸有五家,即《中日新闻》(名古屋)、 《西日本新闻》(福冈)、《北海道新闻》(札幌)、 《南日本新闻》(鹿儿岛)、《四国新闻》(高松)。 《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是全球发行量居第一 第二位的财经类报纸,目前依次为460万份、230万份。
第四,较大的传媒往往与政府有着各种传统的非正式联 系(其中精神联系似乎更为重要),既承担一定的社会 认定的监督责任,但更多地受到权力组织的控制和得到 它们的一定保护。这种情形下,日本的大众传媒与政府 不经常显现为对立,“合作”似乎更多一些。
(三)报纸与广电、出版的特殊关系
日本二战后出现民间广电,由于当时资金的匮乏,创建 者或合作者都是实力较强的全国性民营报纸。 尽管民营广播电台、电视台建立后与出资创办的报纸脱 离了关系,但报纸和广电两类媒介形成一种松散的系列 关系,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 日本相当多的杂志和出版社,隶属于以大报纸为核心的 媒介集团,因而报纸和杂志社、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并不 激烈。
《读卖新闻》
日本的一家全国性报纸,具有相当的影 响力。 1874年11月2日在东京创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24年时合并《九州日报》、《山阴新 闻》等九家中小型报纸,自此由原来的 地方性晚报一跃成为全国性大报纸。政 治立场倾向亲美保守派。 2003年时每日发行量已超过1400万份, 排行全世界日报发行量第一名,被列入 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日本新闻传播史明治维新部分
![日本新闻传播史明治维新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6709781680203d8ce2f249a.png)
5
20世纪之前新闻传播 发展的几个阶段
“民办官助”报刊时期 政论报纸时期 不完全的“商业报刊时期”
6
“民办官助”时期
1869年颁布《报纸印行条例》 维新后,出现尊王派、佐幕派,都有代表自身观点的报刊。 随着幕府彻底垮台,1869年,明治政府在取缔了“佐幕派”报刊 之后,颁布了《报纸印行条例》,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 新闻法规。日本第一份日报《横滨每日新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 (1871年1月)出现的。 官方背景对报纸的支持(民办官助) 只是传达政府信息的工具,办报者均处于幼稚阶段
传媒被纳入天皇专制制度的轨道
13
“白虹贯日”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1918年1 月,日本抢先派军舰闯入海参崴。同年8月,日本政府又抢先发表“出兵西伯利 亚宣言”,不顾美、英等国限制,向西伯利亚出兵7万多。 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没有明确理由”。为此, 总共有56家报纸先后被寺内正毅内阁勒令停刊。 8月25日,日本全国84家报社的记者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会议决 议提出: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等。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大会的情况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 当局以“这一消息暗示革命”为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 禁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采写这条消息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 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均被迫退出报社。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 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日本新闻传播法
![日本新闻传播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b3f3fa168884868662d62b.png)
《报纸印行条例》的历史影响
从上述条款可以看出,《报纸印行条例》管制色彩并不 浓厚。新政府之所以宽容对待报纸,是因为它认识到在打破旧 体制和建立新的国家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报纸发表公告、 传播政府意图、提高知识素养。由于新政府有了这样的出发点, 它对报纸就有了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只能帮忙,不能添乱。
在我满铁铁路,文官屯、虎石台中间一点 柳条沟处,一地点上,大约300名支那兵安置 了强烈的炸弹,爆破了我满铁线的一段。突发 这件大事的同时,受到支那兵猛烈攻击的我方 所属于满铁守备队的监视兵及时报告虎石台驻 屯的河岛中队长,因而河岛中队长马上率兵乘 军用列车迅速到达现场。这时粗暴的支那兵向 着守备队猛烈开炮。于是,奉天驻在的全体日 兵下达总动员令。
报上随处可见诸如“冰天雪地中激战的皇军”、“保卫帝国的 生命线”等煽动战争的新闻标题。1932年9月16日,日本全国 132家报社联名发表共同宣言,讴歌伪满洲国成立。
日本新闻界法西斯化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媒介为自由民权运动的传播作出过贡 献,但几经“欧化”与“国权论”的较量,后者渐占上风, 日本特有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在传媒居完全的主导地位。
自由民权运动
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
自1874年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 向藩阀政府提出一系列开设议会,减免地租,修改不平等 条约及保障言论与集会的自由等等的要求。直至1890年帝 国议会开设后,该运动仍继续。
第十四章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四章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ebb1a16e1eb91a37f1115cf0.png)
《朝日新闻》1879年1月25日,由木村腾发起创办,起初 为小报的性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是“花柳 艳闻丑闻”优先的编辑方针 在1890年在日本宪法颁布的过程中(民权运动)开始 涉足政治、刊载言论,兼具大报和小报的特点。在政党 报纸的后期,以中立面目出现,奉行“企业本位”和 “报道第一主义”,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努力采集 独家新闻,并向国内外驻派记者
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自己比较稳定的读者定位和办报 风格:面向知识阶层的大众报纸路线,报道方针为尊重事实、 客观公正、真实准确 目前,《朝日新闻》每天出版日报和晚报,广告收入居 日本第一,平均发行量居日本第二,发行早报825万份、晚 报386万份
《读卖新闻》1874年11月2日,是目前日本发行量最大、 也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该报以广泛的市民和大 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文字通俗易懂,社会新闻报道方面 颇具特色,被认为是“群众性”、“庶民性”突出的 “大众报纸” 根据日本报纸发行核查机构日本ABC协会发表的数据, 2004年的发行量早报为1016万份,晚报为393万份,合计 1397万份
(三)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报业(了解)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报业
各大报纸除了在发行量上都有所增长之外,在结构形式 上也都有较大的变化,如二战后的股份制经营,大量刊登 广告,广告所占的篇幅增加,销售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如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等,综合编辑制的实行
(四)现代报业——五大报系p420 现代报业 五大报系
朝日新闻
读 卖 新 闻
(一)早期报业的发展
1、封建限制严酷,起步较晚 翻译报纸以17世纪的《荷兰新闻书》为代表,是由长崎荷 兰商馆收集各国商船带来的消息,整理成册,经由幕府官 办的翻译机构翻译而成,读者主要是幕府的少数官员 官方译报《官版.巴达维亚新闻》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PPT精选文档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afe6b0c336c1eb91a375dde.png)
战 ——导火索
5
❖ 轴心国
主要作战国
6
同盟国
7
❖ 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与同盟国在使用火 炮、坦克、飞机等军事装备进行阵地战之外, 还利用报刊和通讯社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必不 可少的作用
❖ 法西斯国家利用广播发动了“空中电波战”, 反法西斯阵营则面对法西斯的电波攻势展开 反击
❖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 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36
❖ 内阁情报局的职责: ❖ 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
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 ❖ 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
管制; ❖ 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部独裁的
❖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 瓜分世界的体系。
3
❖ 体系的实质:一战后对 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 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 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 奴役
❖ 体系的隐患:不但没有 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 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 的种子
4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 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 ❖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 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
25
组织机构的变化
❖ 一战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 股份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 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分 工更加细密了
❖ 编辑部下设通讯、政治、社会、经济、对外 等机构,营业部下设广告、销售、会计、印 刷、出版等机构
❖ 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责范围的明晰, 使报社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和才能进行职业活动的人员)占3.4%,农林牧渔业 者占2%。而与其他报纸进行横向比较,朝日新闻读者
中,从事知识性工作的人员比重仅次于日本经济新闻
的读者,明显高于其他三家报纸。
• 从户主年龄结构看,朝日新闻读者在60 岁以亡的老龄人口比较高,占32.9%, 29岁以下的户主比串为3%、与其他报纸 相比其比率是最高的,97%以上的户主 年龄在30岁以上。 从户主接受教育的
• 朝日新闻在日本设有东京、大阪、西部和名古屋四个本社以 及北海道支社和福冈本部。各都道府县共设有43个总局,全 国各主要城市共设有250个支局。拥有两架喷气式飞机和四架 直升机供采访报道使用。它的采访网络遍布国内外,国内约 有300处记者站,海外则有30个常驻机构。中国地区分别设有 中国总局(北京)、上海支局、香港支局和台北支局,并于 2005年1月新成立了广州支局。
第六章 日本新闻传播史
日本的报业
• 日本共有120多家日报。 • 五大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
》、《每日新闻》、《产经新闻》、《 日本经济新闻》 • 中小城市地方报业市场基本上保持了一 城一报的格局。 • 报纸的日发行量达到7081万份。
《朝日新闻》
• 报名为唐代书法家欧阳徇的《宗圣观记》。
大文豪夏目漱石进入朝日新闻
•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约奠基人之一,曾任教于东 京大学,教授英国文学。1907年.朗日新闻以高出东 大教授年薪一倍的薪水将夏目聘为记者,专门从事小 说写作。进入朝日后陆续发表了《虞美人草》、《坑 夫》、《此后》、《二四郎》等七部小说,还约请众 多新锐作家执笔,刊登了大量代表明治时代纯文学最 高水准的文学作品,使一直以通俗小说勉强支撑门面 的小说栏焕然一新。同时,夏目还提议朝日新闻开设 了文艺栏,自任编辑。夏目请来学术、文学、美术、 音乐、演剧界的友人为其寄稿,不断地从事文艺栏。 夏目的入社与文艺栏的进一步提高了朝日新闻的品格 ,使报纸赢得了知识阶层读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了朝 日新闻在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 第四,创设学艺版。1919年,日本民俗学奠基 人柳田国男进入东京胡日新闻担任论说委员, 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众多的民俗调查作品。1921 年,东京胡囚新闻设立了学艺部,创立了以学 术、艺术、文化为内容的独立专版。
• 第五,设立报道审查部,开日本报道自律之先 河。
1927年,朝日新闻设立了连载小说选择委员会 。经过这一委员会的评选,在日本现代文学史 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谷崎润一郎、山本有三、菊 他宽、川端康成、犬养使等新锐作家的作品陆 续出现在朝日新闻的小说版上,刮起了报纸小 说的新风 。
《朝日新闻记者守则》
• 朝日新闻于2006年12月1日率先向社会公布了, 以规范记者的职业行为,为自己接受社会监督提 供标准。
• 1.不得从被采访机构接受现金与商品券,不得接 受除采访资料、常规纪念品以外的物品,否则 将损害职业尊严,影响新闻的正性。
• 2.原则上不接受被采访对象包括夏季慰问与年 末礼品等赠品。
文化程度看,朝日新闻读者中,大学毕 业及以上者占43.9%,次于日本经济新
闻,明显高于其他报纸,高中毕业者比 率为35.7%,虽高于日本经济新闻,但 明显低于其他报纸。
发展历程
• 从趣味本位到知识阶层首选的历程。 • 创刊后的朝日新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采取花
柳艳闻丑闻优先的编辑方针,为此招来一些知 识阶层的批判,一位女教师寄来这样的来信: “像小报这样阅重刊登艳闻情事,最终会变成 江户时代流行的黄色画报那样的东西,而且还 拼命地‘买呀、买呀’地叫卖着.我对这种下 品做法感到叹息,你们就不能编出一份能让一 家老少都可以阅读的报纸吗?”
吸引专业读者的报道改革及版面
战略
• 第一,推进经济报道的通俗化。
• 第二,加强地方通讯网络建设,发行地方版。在 变革版面的同时,重点编辑收纳地方性新闻的专 栏,到1930年逐渐完成1县1版的版面态势。
• 第三,开设棋类栏、漫画版和家庭版。1915年, 聘请当时西日本地区的围棋高手,设立棋类栏, 刊登名家对局棋谱,并通过棋类栏吸引围棋、象 棋爱好者成为自己的固定读者。1921年,东京朝 日新闻发行晚刊,重视报纸的可读性,周日版刊 出由著名漫画家冈本一平主持的“漫画之国”。
顺应时代变化——引进一流学者、记者办报
• 1893年,东京朝日新闻将曾经任东京大学预备学校 校长、文部省参事官兼学务部长的明治时代著名教 育家杉浦重刚招进报社,开始了东京朝日社论的杉 浦时代。杉浦注重将身边的社会生活问题作为材料 ,用简明的行文进行国民大众的教化工作。“社会 问题”成为东京朝日新闻社论的一大主题。。
• 从读者职业结构看,从事脑力劳动的事务性办公人员 比例最高,达到24%,其次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务人 员占16.7%,再次为从事零售、钦食等服务的工商服 务业者占12.1%,然后依次为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占 11.5%,专业技术人员占8.6%,律师、执业会计师 、画家、作家、开业医生等自由业者(日本的自由业者
• 1879年1月25日,《朝日新闻》由商人木村平八创立于当时日 本经济中心大阪。1881年,木村将亏损严重的朝日新闻转让 给村山家族与上野家族共同经营。目前,村山、上野两个家 族仍是该报最主要股东,被称为“社主”。
• 1888年7月收买了一家经营不善的东京报纸,改名为东京朝日 新闻。
• 1940年9月1日在各地出版的报纸统一名称为《朝日新闻》。
• 而此后进入大阪担任主笔的高桥(健三)则以关注政 治、时事、论调高迈、文字峻严的风格见长。高桥 在任内阁官报局长期问,以高远的见识和雄健阔达 的论调为中央政界言论界所重视。高桥的加盟大大 提高了大阪朝日的声价, 版面品位从1894、1895年 开始明显提高,虽然丰富的社会新闻仍是看板内容 ,但花柳界、文娱界的消息明显减少,19世纪70年 代末至80年代期间的艳闻特有的卑琐、低俗的词句 已基本上淡出版面。
• 3.将与被采访对象的餐饮费用控制在社会常识 范围内,如果出现不能负担的费用时,选择其他 机会与方法进行相应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