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c4583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3.png)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采,与唐诗元曲争奇斗艳。
在宋代,有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文豪,她就是李清照,与李煜并称“词中双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欣赏她的《声声慢》。
一.初读:初味词情(一)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齐读;3.教师范读;4.学生配乐诵读(二)哪个词最能体现词人的感情?明确:愁(词眼:是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重要作用)二.研读:词人是怎样写愁的?(一)直接抒情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这是几组叠词。
前人高度评价这些叠词)张端义《贵耳集》曰:“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乐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3.为什么前人对这些叠词评价如此高,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愁的呢?明确: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凉惨淡(几组叠词为本词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二)间接抒情1.词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明确: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2.教师示范解读“酒”这个意象。
为什么喝了三杯两盏,还觉得是酒淡?真的是酒淡吗?(明确: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能是举杯浇愁愁更愁。
)3.还有哪些诗句中有“酒”这个意象?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6cb5bf7ec4afe04a1dfef.png)
《雨霖铃》《声声慢》导学案【学习重点】1.了解词人及其词作风格。
2. 借助朗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一、诵记“送别”诗词名句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7f2f9b9b6648d7c0c746ab.png)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2.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了解李清照及婉约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味词作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婉约派词人中,有绝代双雄,男有李后主(李煜),女有李易安(李清照),而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声声慢》又是其婉约风格的代表作,这首词在艺术上极为成熟;词中哀婉凄苦的情调,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被誉为“万世愁心,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位有中国第一女词人之称的佳作《声声慢》。
二、文学常识(一)作家介绍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作品有《漱玉词》辑本。
(二)背景链接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均出生官宦之家,均爱好文学和金石书画,早年生活优裕、安逸、婚姻幸福。
“靖康之变”“愁”之内涵。
指导学生结合作品内容(披文入情)与背景链接(知人论世),探讨作品中的“愁”之内涵。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孤愁无助的晚年时期写的。
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五、品读风格(一)品语言A.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词中用了九对叠字,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笔力雄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经过词人锤炼而得,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等;叠韵字如“清冷”、“盏淡”、“得黑”等;极富音乐美。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1eaee266168884868762d6d2.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
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
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
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
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
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
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
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
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
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
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
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可见,我们刚学过的《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8bdb90583c4bb4cf7ecd14f.png)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课标导航]学习基本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她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2.参照“诵读指导”,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3.品析词句,把握意象,理解这两首词不同的“愁”滋味。
学习进步目标1.学习李清照写“愁”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
2.诵读更多的李清照的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篇背诵。
建议课时:1课时[诵读指导]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首慢词,具有铺叙展衍,抑扬顿挫,曲折变化的功能。
因此吟诵时要紧扣词情的抑扬起伏,曼声长吟,给听众一种如泣如诉、娓娓动听的感觉。
此词起首十四叠字,又押仄声韵,常为前人所称道,因此吟诵时要掌握这一特点。
读叠字时须两字一顿,末字仄韵要短促、劲健,万分伤感,凝聚其中。
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感叹语气,咏出无可奈何心情,让人深长思之。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有删改。
)[基础整合]词汇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
戚戚..乍.暖还.寒还.是2.解释下列词语或加点的字。
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息..怎敌.他次第..乍暖还寒语料积累:1、背诵这两首词2.李清照写愁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声声慢》优质课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优质课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384930ff7375a417876f8f57.png)
《声声慢》优质课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解析易安愁情,感悟婉约词风。
【学习方法】1、因声求气2、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李清照,山东人,宋代著名派女词人,号。
父亲李格非是北宋的学者兼散文家,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出身于官宦人家,知书能文。
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她和丈夫(当朝宰相之子)结婚后,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比较美满。
这一时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醉花阴》、《一剪梅》、《如梦令》等。
靖康年间,北宋灭亡。
他和丈夫避乱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
后来丈夫病死南京,她就辗转漂泊于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
后来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后又离婚,被判刑两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菩萨蛮》、《武陵春》、《声声慢》等。
《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
清代沈谦将李清照与南唐后主并称“词家二李”。
清代王士嫘将李清照与并称为“济南二安”。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①凄凄惨惨戚戚戚戚:②乍暖还寒时候乍:③最难将息将息:④有谁堪摘堪:⑤梧桐更兼细雨更兼:⑥怎一个愁字了得了:二、合作探究:1、你认为哪个词可作《声声慢》的词眼?有何作用?2、请找出词中两处直接抒情的句子。
3、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何种情感?是从哪个角度抒情的?4、开篇七组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试赏析这七组叠字的表达效果。
5、“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中的“雁”是孤雁还是群雁?为什么说是“旧时相识”?词人想借“雁”这个意象表达什么样的情思?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中的“黄花”是繁花盛开还是残花遍地?憔悴的是人还是花?三、巩固提升: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对付、抵御。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6](https://img.taocdn.com/s3/m/effdb0fa80eb6294dc886c1c.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6《虞美人》《雨霖铃》《声声慢》等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品味词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感。
2、领悟词的艺术技巧。
3、了解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词中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1、李煜①初名从嘉,字重光,别号钟隐,钟山隐士。
②长相: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因为重瞳子,后人以重瞳为帝王之相。
③性情:好书画文辞,精通音律,性情多愁善感。
④他所在的年代,南唐气数将尽,公元975年,宋灭南唐,他受封为违命侯,过了三年屈辱的生活,公元978年七夕,后主的生日,他命歌妓奏《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赐牵机药将之毒死。
⑤评价:政治上,他是亡国之君,文学上,他是伟大的词家。
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⑥词风:分前后两期,以公元975年他39岁亡国时为分水岭,前期多写男女欢爱,基调欢乐,后期多抒发亡国之恨,基调伤感。
2、柳永①字耆卿,原名三变。
②他晓音律,据记载,教坊乐工每种新乐谱出来之后一定找他填词,每支曲子一经他手就马上风行,他的词流行十分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③他个性浪漫不羁,曾写《鹤冲天》青春都一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到宋仁宗耳中,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抹去其进士功名。
此后,柳永仕途不甚得意,后来虽又中进士,但只做小官,无甚政绩。
④词风:一类是写相思别离的风流之作,一类是抒发羁旅行役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悲哀。
后者成就高。
⑤成就:在柳永之前,词多以小令、中调为主,他大大促进了长调的成熟;作为婉约派的创新者,柳永将婉约派带入全盛期。
⑥评价:清代冯煦《蒿庵论词》中评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拗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3、苏轼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专题《声声慢》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de907d3c1ec5da51e27005.png)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3专题《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过程与方法: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材助读】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李清照善于运用善传心曲的词来表达她作为待字少女的特有情愫,而她的一首咏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出手就产生了轰动效应,使得当时朝野文士莫不为之击节称赏,从而涌现出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追星族”,而时任礼部侍郎的赵挺之的三公子赵明诚,则可以称得上是“追星族”中最狂热和痴迷的一位。
为了追求这位才女,他寝食不安地大作相思梦,于是当年在汴京就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
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惟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以告其父。
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
‘言与斯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后李翁以女女之,即易安也,果有文章。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引《外传》)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
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 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情致。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16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16](https://img.taocdn.com/s3/m/3e6c0e1387c24028905fc316.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16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综合练习教案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李清照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醉花阴》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声声慢》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三、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91-105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4 -27,并自主完成“整体感知”1-6题。
(8分钟)1.“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男性作者写的词只是“代言体”,李清照的“闺怨词”却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试问:李清照词两首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了怎样的韵味和格调。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_0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_0](https://img.taocdn.com/s3/m/eda84fce59eef8c75ebfb398.png)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自学质疑1、作者介绍:李清照:(1 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传世。
2、写作背景: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诵读全词,概括词的大意。
三、互动研讨1、用叠词有什么好处?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2、请谈谈你对“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的“黄花”意象的理解。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是写景的,同时也是抒情的,试作简析。
4、“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愁包含了哪些内容?训练板块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李清照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https://img.taocdn.com/s3/m/a3229656b9d528ea80c7793e.png)
《声声慢》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 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走进作者,背景介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二.赏析全词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C级(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二)赏析下阙1.齐读下阙2.“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C级 (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10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10](https://img.taocdn.com/s3/m/cb2231fd58fafab069dc02ca.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10(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一)由学生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开始,回顾作者生平。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清照的词,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回忆(齐声背诵)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
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课件)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
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辗转南下,后来,赵明诚病死,李孤苦伶仃,过着孤独悲苦的晚年生活。
以其南渡为界,她后期的作品多写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风格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本词是其后期名作之一,作品写于其丈夫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凄凉,作品诉说着哀愁,催人泪下。
二、文本解读。
(1)《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2)为什么愁?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9b26e27fd5360cba1adbcb.png)
声声慢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作者: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42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42](https://img.taocdn.com/s3/m/2cf3685489eb172dec63b768.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42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
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
(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
(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
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可以四人讨论)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完善答案。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零(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独)云锦书雁月西楼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三、将信息进行整合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略不计?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27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27](https://img.taocdn.com/s3/m/c200b73110a6f524cdbf8511.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27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难点: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课前准备(幻灯一:出示画面“宋词鉴赏”和《声声慢》音乐。
)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3分钟)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
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
(幻灯二:出示李清照的画像。
)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
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幻灯三:出示“鸥鹭惊飞”图。
)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
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
(幻灯四:出示课题和图片。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齐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6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6](https://img.taocdn.com/s3/m/ac128f51c5da50e2524d7f91.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6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教学目的: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对比阅读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说到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
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李清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
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二、鉴赏《声声慢》1、解题慢:2、自由读词。
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看来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老师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3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33](https://img.taocdn.com/s3/m/576366af8762caaedc33d410.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33教学过程师:我们现在来学习《声声慢》,昨天对文中的背景作了一些分析,李清照在举家南迁,在国家破碎,失去丈夫,自己又年迈体弱,心境凄凉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这首词,用尽了她的情感,融入了她的心血,竭尽了他的才智,是那么的凄惨哀婉,如泣如诉。
现在假定你就是李清照,这就在这样一种哀苦难遣的处境中,抒发心中的苦闷,你来朗读,该如何读。
师朗读(声情并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老师范读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一遍。
学生齐读。
后抽了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并作点拨。
师:现在我们开始分析课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作者一大清早起来,在冷冷清清的气氛中,寻觅什么?学生:在寻找旧时的欢乐。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根据意境,寻寻觅觅,不会是在找娱乐,而是在回忆过去的日子。
师:李清照在年青的时候,有过幸福的日子。
他的丈夫18岁就是太学士,是有名的金石学家。
两夫妻恩恩爱爱,据李清照的文章记载,他们夫妻俩博闻强记,常以记某诗某事在某书的某页为戏,自得其乐。
学过的词有《西江月》。
师生齐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简要的赏析后):还有对丈夫深情思念的《一剪梅》师生齐背: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简要的分析后)还有《醉花阴》,师生齐背: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44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44](https://img.taocdn.com/s3/m/c4f6f28ff524ccbff021841d.png)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声声慢》最新同步教案《声声慢》教案44一、导语:豪情、才情,红颜薄命。
1、豪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才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借秋风黄花表现彻骨的爱恋。
《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自叹不如。
3、红颜薄命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嫁给了张汝舟。
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她分手。
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她心中的爱火永远的熄灭了!上苍有意要磨练这位孤独无伴的绝世才女!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
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试其心志。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自己的孩子,身边没有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
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①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
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
二、先朗读,问题设计1、本词的基调?哪一句、哪一字最能体现出?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能否改成“觅觅寻寻,清清冷冷,戚戚凄凄惨惨”“点点滴滴”可否换成“滴滴点点”(主要是压韵)明确:这题难度大,但又必须解决,只要学生明白“音乐美”与“程度上的递进”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1.理解词句及词的含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位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词巧用联想拓展词境的写法,并能运用这一写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情。
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移情于物,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清新,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
著有文艺批评《论词》,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主要词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后人辑有《漱玉词》。
2.探寻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1.识字注音戚.(qī) 乍.(zhà) 憔悴..(qiáo cuì) 2.字形辨认⎩⎪⎨⎪⎧ 堪难堪湛精湛 ⎩⎪⎨⎪⎧ 悴憔悴淬淬火3.一词多义急⎩⎪⎨⎪⎧ 怎敌他、晚来风急.形容词,快,急速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4.古今异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光景,情形。
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有何表达效果?提示:感情基调:凄惨愁苦。
“寻寻觅觅”,这是写词人的动作。
那么,词人在寻觅什么呢?是往日欢笑的岁月?还是流亡前的太平生活?还是丈夫在世时的温馨爱情?也许这些都是她寻觅的东西。
但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心中若有所失,想要抓住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虚,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的寂寞冷清,也暗指心境的凄凉,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了心情。
“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更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哀婉凄凉。
首句这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节奏由疏转密,具有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文情并茂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无言的凄凉心境。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天气气候,实写内心感受,生活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只有借酒浇愁。
酒是“愁”的象征,“淡酒”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情,自然觉得酒味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提示:前面所写,未见“愁”字,而使人感到愁情绵绵,但终是不吐不快。
到篇末,这个字终于憋不住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一个反诘句,十分自然地收束全词。
物是人非,深哀巨痛,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得了呢?这个结尾,将词人蓄积已久的怨愤喷泻出来,精警有力,余味无穷。
1.词人为写“愁”,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的?提示:总共选取了六大意象,分别是: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这些意象都是具有季节特征的。
①“酒”,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为伤心泪,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一个“淡”字,表明词人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可以说酒是“愁”的象征。
②“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这秋风渲染了愁情。
③“雁”,引起了词人的相思,想念丈夫,可丈夫已逝,自己流落金陵,还不如雁!“过雁”象征离愁。
④“黄花”,黄花虽繁盛,却无心欣赏,也无人一起赏,更衬托了词人的憔悴孤独。
⑤“梧桐”,让人一叶知秋,是哀愁的象征。
⑥“雨”,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风寒心冷,酒难消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
过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已浓得化不开的愁思。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
这比声嘶力竭的呐喊更能带给人艺术想像、艺术享受!2.从全词来看,词人是怎样抒发她内心感情的?提示:(1)借景抒情。
三杯两盏淡酒——穷愁潦倒的生活现状;阴暗的秋日黄昏——词人凄凉晚景的写照;残菊——因思念与痛苦而憔悴不堪的词人的自我写照;秋风细雨——凄风苦雨正是词人痛苦的心声和哀伤的泪雨。
(2)直抒胸臆。
七组叠词——直言孤独凄清之悲;“正伤心”“憔悴损”——直说身心交瘁之痛;“怎生得黑”——直表日子难捱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直诉心中沉重之愁。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
关于本词的主旨,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你是怎样来概括这首词的主旨的?提示:观点一:本词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
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
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观点二: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
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观点三:词中通过描写对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忧患的哀愁。
虽然,作者写的是她个人的遭遇,但这遭遇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的,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心情是许多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词中作者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相互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2.巧用叠词,渲染氛围。
本词中多处运用叠词,将词人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将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体现出不事雕琢的本色。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极富“顿挫凄绝”之感。
当作者正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简直不能自已。
导练目标巧用联想法词人由眼前的清冷,联想到难以将息;由酒淡联想到风急难敌;由大雁联想到旧相识;由满地黄花联想到孤独难熬到黑。
巧用联想可以拓宽写作思路,丰富文章内容,更好地突出中心。
请运用联想法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所谓联想法,就是由此及彼、依次层层展开联想,将几个相似、相同、相异点进行比较,相互衬托,深入地阐述观点。
这是根据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由此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相似的一种思维方式。
常用的联想方式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等。
范例展示那一次,我读懂了花落的声音无边的暮霭勾勒不出阳光灿烂的鲜艳,倦归的鸟儿展翼向风。
迷惘的我默默地踩着树影回家,暗暗梦想着我的将来。
蓦地,一瓣残花飘落到我的肩上,顺着我的身子滚落车轮下,我被这一点点的苍凉牵动了心弦,竟下了车子推着前行。
不远处有一棵不高的花树,它正竭尽全力地开放着最后的花朵,同时那些曾经美丽的粉色小花,也抵不住萧风的呼唤“零落成泥碾作尘”。
我扶着车子瑟瑟地走向那树,冥冥中似乎觉得那无名的花树正传递着一些关于生命的讯息,这是我所迷惘的。
冷不丁,又是一片花瓣悄悄打落在我的左颊,继而又卧倒在我的脚边。
我直觉地发现这残瓣上清晰地刻着一个“秋”字。
正在这时,我猛然发现那无名的花树上密密地结着一层青绿色的小果子。
刹那间,我的心明亮开来。
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精髓只有在你经历了喧哗和寂寞之后,才悠悠显现出来,而这种喧哗是需要你用勤奋、韧性和执着来完善和度过的,而这种寂寞更需要你用耐心和积极来充实。
花儿飘落的声音是美丽的、快乐的,它们为生命的延续留下了更重要的精髓,更多的小生命!花开固然美丽,花落更具意义,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片一片洒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话题集锦(1)词人“寻寻觅觅”,无所寄托,只能在秋天“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神伤。
词句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表达了词人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眷恋;②痛苦;③思念;④忧愁。
(2)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爱国女词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诗、词、文,特别是词,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清照本以写闺阁情怨、离愁别恨见长,是继秦观之后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后来,金兵入侵、国破家亡,南渡以后,李清照思念故乡、家国的情感日益强烈,残酷的现实和流离的生活扩大了她的创作视野,激起了她心中炽热的爱国情怀,她以诗、词、文为载体,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源源不断地表达出来,因而她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也明显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显现出来。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谁说女子不如男;②爱国;③如何面对生死。
佳作片段是那个宋朝的女子吗?从欢愉的春季走向烂漫的夏季,超前越过难挨的冷冬,最终决定停留在落叶纷飞的深秋,带着内心的哀愁和思念,倚着窗儿,吟出那些缠绵哀婉的词。
李清照在唱什么,我相信她不是在唱“凄凄惨惨戚戚”的秋天,她在感怀春光,春太美,太绚烂;她在伤怀夏日,夏太烈,太决绝;她在痛苦冬天,冬太冷,太彻骨。
所有的所有,带去她先前的安定与快乐。
只有秋天,配合她凄冷的心情,告诉她这世上,她的心里有了秋天,于是也便生出了许多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愿清照内心奔赴温馨的家园。
声声慢⎩⎪⎨⎪⎧⎭⎪⎬⎪⎫环境——冷冷清清——孤苦无依人物⎩⎪⎨⎪⎧⎭⎪⎬⎪⎫凄凄惨惨戚戚难将息淡酒不敌风急悲凄抑郁景物——旧雁黄花梧桐细雨——绝望哀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