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人口的年龄构成-
老年学概论第六章 老年人口学
▪ 1986年中国老年学学会成立,标志着(老年 学)老年人口学正式确立
第二节 老年人口学在20世纪80 年代以后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生育 水平进一步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预期寿命 提高到70岁以上,全面进入老龄社会,使发 达国家在20世纪初建立的与老年人口密切相 关的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 等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 以往的调查大多是横向研究,人口老龄化研究更需要纵向研 究
二、老年人口学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我国的人口老 龄化必将加速发展,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 各种老年人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必将 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都需要 老龄科学来回答。老年人口学在认识老年 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人口老龄化 的社会经济影响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 越来越多的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第三节 中国老年人口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人口学起步较晚,方兴未艾,计划 生育只关注控制人口数量,而忽视了其对人 口结构的影响
起推动作用的事件: 第三次人口普查 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在维也纳召开
一、中国老年人口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人口老龄 化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人口学研究日益 向交叉学科发展,从最初的关注人口老龄化 发展趋势和老年人口状况发展成对老年代际 经济关系、健康期望寿命、退休与再就业、 迁移与流动等多方面的交叉学科研究。
年轻型:65岁及以上人口<4% 成年型: 65岁及以上人口4%~7% 老年型: 65岁及以上人口> 7% ▪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 “顶部老龄化”“底部老龄化”
▪ 生育、死亡、迁移是直接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三个人 口因素
▪ 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别、民族、 城乡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6章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阅读P118-119)1.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阅读P119-122)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人均耕地继续减少。
(2)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加。
(3)淡水资源短缺。
(4)环境污染加剧。
2.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生态农业。
判断正误:(1)人口增长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2)泥石流频发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3)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5)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6)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种群增长规律相同。
()(7)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答案(1)√(2)×(3)×(4)√(5)√(6)×(7)√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我国人口的发展特点(1)近几百年来的增长曲线接近“J”型。
(2)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增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4)城镇人口比重加大。
2.我国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1)人类生存环境条件适宜,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没有天敌,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干扰小。
(2)人口基数过大。
(3)人民生活、医疗水平等有较大提高,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出生率较高。
发展经济学(山西财经大学) 第6章 人力资源
人 口 10 亿
10 8 6 4 2
1800 1850
世界 总体
发达 地区
1900 1950
2000
2050
二、人口转变
1、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 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 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一、失业与劳动力利用问题
1、劳动力闲臵 • 自愿失业:提前退休、沮丧的劳动者、隐蔽性失业 • 非自愿失业:磨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 2、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 打零工:并非每天工作 • 季节性工人:只有一定的季节才有工作 • 低度就业:形式全日制工作,其实只做半天工作 3、劳动力的低效利用 • 多余劳动力 • 学非所用
2、哈尼斯—托达罗模型
——解释城市失业和农村人口进城市的矛盾现象
(1)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动机分析——预期
• 无论是现实流动人口,还是预备流动人口,都是 把农村的现期收入与进城后的预期收入作比较, 决定其行为。 • 影响他们预期的因素有二: 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距 二是在城市谋得工作机会的概率
• 例:设一个农村劳动者,在农村年收入50元,进城年 收入100元,则城乡现实工资差距为50元。 若进城找到工作的概率为20%,则不进城 若进城找到工作的概率为60%,则进城
第六章 人口、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最后可能是世 界如何对待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生活质量
一、基本问题: 迅速的人口增长是否会对全人类的福利带来 严重后果。 包括:
• • • • • 人口的社会服务质量 就业 食物与营养 贫困 尊严与选择的自由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返回导航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 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 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会使其青壮年比重下 降,人口老龄化加重;对迁入地来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会使 其青壮年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减轻。
返回导航
考点一 人口的迁移特点 突难点
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 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如下表所示: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D.行政区划变动
(2)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B ) (D) (C)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 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比户籍人口 快,故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 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行政区划的变 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有影响,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有较大的 差异。
社区护理第六章:以社区为服务对象护理
三、水的卫生
(一)水与健康的关系 水在调节气候、绿化环境、农作物生长、防暑降温等多方面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水中的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 1.生物污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2.物理污染 :(1)放射污染、(2)热污染 3.化学污染:引起急、慢性中毒。
三、水的卫生
(三)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要求 1.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2)水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病原微生物。 (3)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对人体产生危害。 2.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等疾病。遇水可溶解,随雨水降落形成酸雨。 3.氮氧化物:急性吸入可引起肺水肿而致死,慢性毒性作用可产生肺气肿。
(三)室内空气污染
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二氧化碳: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有关。 甲醛:引起恶心、头痛、眩晕、呕吐等。 一氧化碳:引起缺氧而窒息。 臭氧:刺激眼睛,引起肺水肿、哮喘等。 烹调油烟:与肺癌发生有关。 尘螨:引起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 氡:造成呼吸道损害。
四、食品卫生
4、农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 控制农药污染的预防措施 (1)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2)限制或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药,开发生物性、植
物性无污染农药;严禁对茶叶、烟叶、蔬菜、瓜果等使用高残留农药。 (3)加强农药的安全运输和保管工作,防止误食误用。 (4)普及预防中毒知识。 (5)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允许量标准,加强食品卫生监测。
社区护理第六章:以社区为服务对象护理
第一节 以社区人群为对象的护理
一、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二、生活行为方式与健康 三、职业因素与健康
第二节 社区环境与健康
第六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尚未开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人力资源。
外部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
(1)人力资源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 (2)人口的年龄构成
在人口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人口的年龄构成直接决定了 人力资源的数量,即人力资源数量=人口总量×劳动年龄 人口比例
(3)人口迁移人力资源总数= Nhomakorabea动力人口数量×质量
或
人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人口数量×劳动力人口平均质量
外部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一、外部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分析 • 数量:构成劳动力人口的那部分人口数量 • 人力资源的数量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总量 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劳动 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企业冗员的分类:
※素质与工作不相适应的人员,包括老弱病残人员、知 识技能不足的人员 ※素质与工作超过实际需要的富余人员,包括只愿干本 职工作和希望调换工作的人员
内部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五、人力资源素质分析
人力资源素质指企业成员所具有的对企业生产力有直接和 显著影响,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品质特性。
(一)人力资源的思想觉悟和企业的群体文化
(三)员工心理健康分析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1)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 (2)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而变化。 (3)情绪稳定。 (4)情绪愉快。
3、意志健全
内部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三)员工心理健康分析
4、统一协调的行为 表现:
(1)意识与行为的一致,言和行的一致; (2)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表现是一致的。
外部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人力资源数量构成
(1)适龄就业人口 (2)未成年就业人口 (3)老年就业人口
人 口 学
人口学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国人口现状之一低生育水平,人口总量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口出生率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到12.1 ‰,从2000年开始,人口平稳增长。
2007年13.21亿人口,2000年12.67亿,7年增加了5368万人。
2005年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中国人口现状之二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00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6%;比2000年多2400万人,年平均增加343万人,年平均增长2.6%。
65岁及以上人口1.06亿,占8.1%。
2009年10月,老年人总人口接近1.6亿,占到总人口12%。
中国人口预测(亿人)年份总人口老年人比例200513.2 1.511.1201013.6 1.712.7201514.0 2.115.2202014.3 2.417.0202514.5 2.920.2203014.4 3.524.1203514.4 3.826.9204014.3 4.0 27.8204514.1 4.129.0205013.7 4.331.3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已进入低生育水平行列,但是人口总量压力很大;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生育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出生性别比问题突出;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水平偏低,但城乡人口流动频率加快;人口就业压力加大,失业问题突出;转型时期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十分薄弱;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国开作业城市管理学-第6章 自测08参考(含答案)
题目: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
选项A:托幼年龄
选项B:老龄
选项C:劳动年龄
选项D:中小学年龄
答案:中小学年龄, 老龄, 劳动年龄, 托幼年龄
题目: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
选项A:波动型
选项B:增长型
选项C:稳定型
选项D:衰退型
答案:稳定型, 衰退型, 增长型
题目:()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选项A:波动型
选项B:稳定型
选项C:衰退型
选项D:增长型
答案:增长型
题目:()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选项A:波动型
选项B:稳定型
选项C:衰退型
选项D:增长型
答案:增长型
题目: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
选项A:自然社区
选项B:居住型社区
选项C:法定社区
选项D:功能社区
答案:自然社区, 功能社区, 法定社区
题目: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选项A:职业型社区
选项B:法定社区
选项C:居住型社区
选项D:法定社区
答案:职业型社区, 居住型社区
题目: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6章 人口的变化
第1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特点及地区分布、考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知识整合])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而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变化。
2.人口增长的特点由下图可判断出人口增长的基本特点:(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判断依据:图1中人口增长曲线上扬)(2)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判断依据:图1中a 段曲线平缓)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加快(判断依据:图1中b 段曲线坡度增大近100多年来:急剧增长(判断依据:图2中c 段曲线坡度最大 (3)空间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3.原因分析(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提醒】(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除受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政策影响外,与传统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婚俗等地域文化也密切相关。
[深 度 思 考])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1)主要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②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低;③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④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
(2)老龄化特点:①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②高龄化趋势显著。
(3)人口对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题组递进])1.(2013·课标文综Ⅰ,7~8)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城市地理学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2)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无论在美国东 非基本部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这也就说明,阿历克山德森统统使用第5个百分
5.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1960
基本内容: •①他们认为城市经济的存在对 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 的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 身的服务需求,一个城市超过这 个最小需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 市的基本部分;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本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三大支柱理论之一,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二、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一)部门分类 (二)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三)B\N比
占城市总数的百分比
他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
表 6 - 1 阿 历 克 山德 森( G . A l e x an d er s o n )“ 正常 城 市” K 值 产业部 门 K1 K5 产业部 门 K1 K5
0 .6 0 .9 1 .4 2 .7 2 .1 8 .0 1 .8 0 .2 1 .1 1 .3 0 .3 2 .1 0 .7 1 .8 2 .6 1 .2 2 .1 37 .7 采 矿业 0.0 0.0 邮 电业 0. 4 建 筑业 2.6 3.5 公 用事 业 0. 6 木 材加 工、 家 具工 业 0.0 0.0 批 发商 业 0. 9 冶 金工 业 0.0 0.0 食 品零 售 商业 2. 3 金 属加 工工 业 0.0 0.0 饮 食业 1. 8 一 般机 械制 造 业 0.0 0.1 其 他零 售 商业 6. 3 电 机工 业 0.0 0.0 金 融信 用 业 1. 2 汽 车工 业 0.0 0.0 事 务服 务 业 0. 1 其 他运 输机 械 业 0.0 0.0 修 理业 0. 8 其 他耐 用品 制 造业 0.1 0.2 家 政服 务 业 1. 0 食 品工 业 0.3 0.7 旅 馆业 0. 2 纺 织工 业 0.0 0.0 其 他个 人 服务 业 1. 7 缝 纫工 业 0.0 0.0 娱 乐业 0. 5 印 刷工 业 0.5 0.7 医 疗服 务 业 1. 3 化 学工 业 0.0 0.1 教 育服 务 业 2. 2 其 他非 耐用 品 制造 业 0.0 0.1 其 他职 业 性服 务 业 1. 8 铁 路运 输业 0.2 0.4 行 政服 务 业 1. 7 汽 车运 输业 0.3 0.5 其 他运 输业 0.3 0.5 总计 28. 3 许 学强 等: 《城 市地 理 学》 , 高 等教 育 出版 社 ,1 9 9 9 年 7 月, P . 1 0 0
第6章 社会环境与健康(定稿)
21:35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二) 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资源的透支 心理健康问题 生活方式的改变
21:35
二、社会制度与健康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体系。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决定了卫生工作方针 社会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 社会制度影响人的行为
21:35
(二)文化的类型
1 智能文化
通过影响人类 的生活环境和 劳动条件作用 于人群健康。 于人群健康。
2 规范文化
通过支配人们 的行为与生活 方式来影响人 群健康。 群健康。
3 思想文化
通过干扰人们 的心理过程和 精神生活来影 响人群健康。 响人群健康。
21:35
(三)、文化因素与健康
• 文化教育与健康的关系 • 风俗习惯与健康 • 宗教信仰与健康:(1)宗教的精神作用 宗教信仰与健康:(1)宗教的精神作用
21:35
4.卫生服务利用: 4.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
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 (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 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 ), 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21:35
5.卫生服务需要、需求, 5.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 卫生服务需要
21:35
2.卫生服务 2.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组织为了一定目的使用卫生 资源向公众提供预防、医疗服务、 资源向公众提供预防、医疗服务、保健服 务、康复服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 康复服务、 的过程、卫生服务组织在一定时间、地点 的过程、卫生服务组织在一定时间、 条件下,通过药品、器械、敷料、人才、 条件下,通过药品、器械、敷料、人才、 技术、设备、场所综合利用,满足消费者 技术、设备、场所综合利用, 实现和潜在的需求。 实现和潜在的需求。
商品流通学重点
商品流通学重点第一章商品流通基本理论1.名词解释分工经济:是指由于分工而引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福利的增加。
交换成本:发生在商品交换中的市场交易成本交换收益:与交换成本对应的交换收入交换能力:交换能力即销售能力,表现以一定成本为代价实现的销售量、销售额;从需求的角度看,就是市场的范围。
商业:是指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
商业无法涵盖流通业的范畴。
简单商品流通Ⅰ: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和生产者的介入,使商品流通表现为商品以货币为媒介从生产领域直接向消费领域的交换过程。
简单商品流通Ⅱ:专业商人的介入使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变为商品以商人为媒介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迂回交换过程,即首先是生产者与商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商人从生产者手中获得商品,然后商人与消费者进行商品交换,商人把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从而完成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我们称之为简单商品流通Ⅱ。
发达商品流通:发达商品流通包括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发达商品流通Ⅰ和以网络贸易为特征的发达商品流通Ⅱ。
网络贸易:指的是经济组织和个人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讯网络在特定和不特定的贸易伙伴之间完成商品的生产、订购、销售、分发和支付的贸易方式。
简而言之,网络贸易就是通过计算机电讯网络进行的商品贸易,它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分工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分工——交换能力——交换成本——交换制度——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起源于分工,形成于交换制度变迁,本质是商品交换。
3.简述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
答:交换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区别,主要在于:(1)活动对象的区别,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交换活动的对象是人;(2)对活动客体的作用方式上的区别,生产活动是改变作用客体的性能和用途,而交换活动则是在保持交换客体的性能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3)生产活动在理论上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交换活动只有在至少两个人以上时才会发生。
4.简述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第六章 城市人口与社会管理
天河区是广州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的地方,就业人口中 天河区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市比例最高,达28.71%,其 次是越秀区 越秀区20.35%,海珠区 海珠区13.62%。南沙区和萝 越秀区 海珠区 岗区分别是0.52%和0.83%。 报告分析,天河区集中了广州市的金融、软件、高新 科技、贸易行业,并且多所高校都位于该区,所以就 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全市比例最高;越秀 区是政府机关、商业中心集聚地,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南沙和萝岗的各种文化程度比重较低的原因是其常住 人口总量较少。
资料: 资料:从人口统计信息看深圳人口的十大 特征排行榜
日前,深圳市召开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研讨 会,副市长梁道行,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 长田雪原,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副司 长傅伟,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张枫和数十位 专家学者对我市的人口和计生可持续发展问 题展开探讨。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洪旺全表示,我市 人口增长、结构、布局等特点可以总结为 “十个最”。
广州增城警方2011年6月11日向媒体通报:6月10日晚21时 许,增城警方接报称在新塘镇大敦一酒楼门口有一名妇女被殴 打。接报后,警方迅速派出民警到场处置。 现场是一名孕妇王某(20岁)和丈夫唐某(28岁,均四川省开 江县人)在一超市门口占道经营摆摊档,阻塞通道,大敦村治 保会工作人员见状后对其违章行为进行劝离,后双方发生肢体 冲突,孕妇倒在地上。 正当民警会同新塘镇相关部门领导将王某夫妇送医院治疗时, 现场有一些滋事人员不断起哄,坚决阻挠孕妇上车,个别人员 还向现场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救护 车、警车等投掷矿泉水 瓶和砖块,导致3辆警车、1辆救护车以及多辆私家车被砸烂。 增城警方随即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场面,并将现场带头闹 事的25名滋事 人员带回调查。
集体户口与家庭户口
工业工程导论第6章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4.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 (1)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4.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 (2)考核和薪酬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
核心; 激励机制遵循以下原则: 1)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2)公平原则;
4.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
(3)吸引合适的员工、留住优秀的员工、 激励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目标;
➢现有人力资源分布就可能存在不合理,需要 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逐步进行调整和优化。
(3)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形成高效率-高士气高效率 的良性循环,确保组织总体目标的实 现,规划的任务包括:
➢预测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制定实现供求平衡 的措施。
➢规划和确定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事宜,如人 员补充、使用、培训等活动的具体目标、任 务、政策、步骤和预算。
4.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 (4)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
5.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 (2)人员吸收; (3)培训和开发; (4)绩效考评; (5)奖酬与培训; (6)安全与健康; (7)劳动关系。
6.2 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1.工作分析的定义:通过调查研究决定一项工作 的特定性质与职责,明确工作的各个环节, 使人们详细了解工作对员工行为的要求,以 确定什么样的人员适合担任组中的哪一项工 作。
排、相关政策制订等方面的基本信息来源 ➢作为评价招聘和任用政策的依据 ➢向员工反馈组织对其执行工作任务的看法,
使之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陷。 (3)绩效考评的内容
主要内容:德、勤、能、绩。
课后思考题
1 什么是人力资源?其构成因素和特征? 2 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3 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其必要性和目
• Why(为什么做,即工作目标) • What(做什么,即工作内容) • When(何时做,即工作时间安排) • Who(谁去做,即责任者) • Where(在哪里做,即工作地点) • How(如何做,即工作方法) • For Whom(为何人,即为谁负责)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答案)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阅读教材P118~119)1.现状(1)采取的措施①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②1982年,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③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结果①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1)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2)目标①2020年,大陆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
②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P119~122)1.对环境的影响2.我国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生态农业。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答案)根据教材P118“资料分析”中的图示回答相关问题:1.种群数量增长的方式为“S”型和“J”型,我国人口增长的方式是“J”型。
2.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提示:①我国人口基数大。
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造成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口明显增加。
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提示:不完全适用,①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生物,能主动调控人口的增长,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4.计划生育是如何起到控制人口数量的作用的?它的实施将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提示:计划生育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
它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特点,且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2020-2021高二生物3教师文档:第6章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师文档:第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含解析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描述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2。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1.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2。
通过分析并建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培养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3。
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一、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1.人口现状(1)措施①20世纪70年代:我国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工作。
②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③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现状①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②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2.人口发展前景(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2)目标错误!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2.采取的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自然保护区。
④推进生态农业.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 2.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种群的增长规律相同。
() 3.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4.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率不多。
5.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应该大力提倡。
()提示:1。
√2.×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可调控人口增长并具有能动的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即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种群的增长规律,不完全相同。
3.√4。
√5.×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不利于环境保护.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问题探究]1.人口状况是制订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使用类别 W1
W2
W3
C
T
S
M 待分
资源 人数
配
类别 人数
78 582 200 100 50
75
35
5
W1
50
50
—
—
—
—
—
—
—
W2
600 28
572
—
—
—
—
—
—
W3
200
—
8
192 —
—
—
—
—
C
100 —
—
— 100 —
—
—
—
T
60
—
2
8
—
50
—
—
—S80—源自————
75
—
5
M
35
—
—
—
—
—
—
35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升级的责任矩阵
最左列是任务分解后的WBS工作包,右列是参与项目的人 员,这是一个规模较小的项目,只有硬件工程师、系统软件工程 师和应用软件工程师参与,他们的角色和 职责用两个字母R和I 表示。这里R表示直接责任,也就是这个人负责具体执行该任务, I表示参与,也就是这个人参与任务的执行。
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中国现行的劳动年龄: 男性:16-60岁 女性:16-50岁
人力资源数量构成包括以下八个部分:
经济活动人口 就业人口
(1)适龄就业人口 (2)未成年就业人口 (3)老年就业人口 (4)求业人口 (5)就学人口 (6)从事家务劳动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 (8)其他人口
素质与工作不相适应的人员,包括老弱病残人员、 知识技能不足的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人口金字塔所表示的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
最可能出现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是哪种情况?
人口金字塔显示性別和年龄资料,是了解人口组成的最佳图解,可以提 供下列咨讯:人力资源数字及走势、人口老化程度、需要抚养的老年人 和儿童人口、生育年龄人口、未來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未来人口总数等。 是各类涉及人口之发展或规划的基础。
不同时期中国三个年龄组人口的平均年增长率(%)
在不同时期,三个年龄组人口增长率反差十分强烈 1953-1964年间,少儿组人口高速度增长,老年人口有所减少,这是三年经济 困难造成的后果 1964-1990年间,少儿组人口增长率大幅度减缓,其他两组转为高速增长,且 老年组超过了青年和成年组 90年代,形势又发生很大变化,少儿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青年和成年组增 速显著放慢,老年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显示出老龄化的强劲势头。预计到 2025年以后,老年人将成为惟一人口正增长的人群。
• 死亡率的降低在婴儿和儿童中是最显著的,他们较大的存 活率延缓了人口的老化。
• 在儿童死亡率已降至很低水平的发达国家,老人死亡率的 下降确实是推动人口向老龄化演变的主要动力。
• 发展中国家,目前儿童死亡率还有很大的下降余地,这将是 影响年龄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也很有影响。美国和某些欧洲国家因 移民大量迁入而减缓了老龄化势头。
第六章 人口的年龄构成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度量和划分
国际上通常把全部人口划分为三大类: 0~14岁为少年儿童 15~64岁为青年和壮年 65岁及以上为老年
一、人口比重(或人口系数)
少年儿童、老年等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称为人口比重,其中: 少年儿童比重=0~14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年人口比重=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老人系数%
4.1
4.4 3.60 4.9 5.6 6.7 7.0 7.7 8.3
老少比
11.8
12.1 8.7 14.6 20.1 23.5 30.4 37.9 43.6
总抚养比
63.7 68.6 78.2 62.6 49.9
年龄中位数
24.3 21.7 19.4 22.9 25.3
42.6
30.8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和比重及其与被抚养(从属) 人口的比例关系上。
•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老年抚养比过高的问题,交纳养老保险基 金的人越来越少,享受者则越来越多;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降低,许 多人不得不为养老而增加储蓄,
• 所有这些均抑低了现实的消费力,成为导致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这在 日本表现得最为典型。
图为106岁的老人黄好美金还能穿针 引线
烟台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早在 1987年,人口年龄结构就进入老龄化阶段,比全省提前了7年
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04万,占全市人口的15.6%,呈现了老 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家庭增多的趋势。
2007年烟台市共有百岁老寿星326位(2006年为318位),女性占83%。其中 年龄最大的两位老人是1897年8月和1897年11月出生的杨明运老人和栾月明老 人,被称为山东省“长寿之星”。
第二节 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任何时期人口的年龄结构均直接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 率的变动。
• 出生率上升,则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反之则趋于老龄化。 • 死亡率变动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口与过去相比,明显地趋于年轻 化,但期内人口出生率仍大致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并没有 上升。原因分析?
3、人口老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大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老年化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典型的老 年型社会的年龄结构,到9.5末期,老人比重上升到7.8%,老人比重 最高的是上海,已经超过了13% 在中部和西部的19各省区,老年人比重在9.5末分别为6.5%和6.3%, 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宁夏、青海和新疆老年人比重低于5%,人口年 龄结构类型刚刚步入成年型。
第三节 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青少年比重大的,必然死亡率低,出生率高;老年人口比重大的,必然死亡 率高,出生率低,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制约的。 育龄妇女比重是对当前人口再生产形势影响最大的年龄结因素。
辨析出生率和生育率两个概念
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处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社会环境会有不同的要 求和影响。当年龄结构发生变动时,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 都要随之作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年龄结构对若干社会职能具有"指导性"。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情况
总的说来,旧中国中国属于成年人口型,年龄构成大致相当于所 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再生产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时期的波 动起伏很大
20世纪50年代人口出生率一度小幅上扬,死亡率锐降,少年儿童 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都上升了。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出生减少,死亡率大幅度升高,成为影响人 门年龄构成的重大事件。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正相反,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青少年儿童抚 养比过高,对加速经济发展也很不利
第三节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解放前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少儿系数%
38.4
36.3 40.7 33.6 27.7 26.7 22.9 20.3 百岁老人今年达到293位。其中,男 性67位,女性226位。年龄最大的朝 阳区宋香云老太太1893年出生,今年 已经112岁。按照有关政策,这些老 人可以从今年开始每年领取1000元的 补助,直到亡故
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之乡调查团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第五长寿 乡”广西巴马是目前世界上长寿率最 高的地方。
四、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
又称人口百岁图,表示特定地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形似 金字塔的图形。该金字塔由位于中轴两侧的许多横条组成,男性在 左,女性在右,每一条代表一个等距年龄组,横条长短与实际人口数 成比例,年龄从小到大由下往上顺序排列
金字塔底部每年都有新的出生同批人增加进来,而其他年龄组同批人则往更高年 龄组移动。随着同批人年龄的增长,人数将逐渐减少,迁移也会使人数增加或减 少。45岁以后,减少过程加速,以至所有的金字塔都有一个狭窄的顶部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年龄构成在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太大,一 下三个年份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峰谷参差,大收大放,波动非常剧烈。
思考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哪两个因素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什么?探讨积极的应对措施
1、老年人口增加规模大,速度快 2001年首次超过7%,预计2026年超过14%,翻一番只需25年。 翻一番的时间:日本24年,欧洲国家40-90年,法国115年
二、老少比
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之比率称为老少比。 老少比=>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少儿系数 40以上 30-40 30以下
老人系数 5以下 5-7 7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三、抚养比
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为抚养比。 按国际常用的划分方法,又有以下三种指标: 少年儿童抚养比=0~14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老年抚养比=>65岁人口数/但15~64岁人口数×100%, 总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
2、未富先老,超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 日本在1970年老人系数达到7%时,已经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 第二经济强国;
• 韩国1987年年老人系数达到7%时,也已是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并 跻身“四小龙”行列
• 中国在经济收入较低,社会养老机制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超前进 入老龄化,如何应对各种矛盾,无疑具有更大挑战性,须引起全 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国高龄老化系数以东部沿海省为最高,山东省(12.21% )和上海 市(12.16%)居前两位;青海省(5.32%)和内蒙古(5.68%)最低。 全球百岁老人数量在迅速增加。2000年发达国家百岁老人比重(1/10 万)为8.42,发展中国家为1.13,
中国为1.44,城乡差异不大。少数民族为3.26,汉族为1.27。
14 12
各地老年人口比重差异
10
8
6
4
2
0
上海 浙江 江苏 北京 天津 山东 重庆 辽宁 四川 安徽 湖南 广西 河南 河北 海南 福建 湖北 山西 江西 广东 云南 陕西 吉林 贵州 黑龙江 内蒙古 甘肃 新疆 西藏 宁夏 青海
4、高龄化势头日益明显
老龄化系数指80岁以上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数的比重,2000年为 9.23%(1953年为4.47%,预计2050年超过22%) 高龄老人与年轻老人存在着心理和生理上的明显差别,导致他们对社 会有较多依赖。
随后紧接着出现了罕见的补偿性生育高峰,使中国由成年型退回 到年轻型。
到6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口的年轻化达到了全部历史上的最大值, 少年儿童比重最高时估计达到41%左右。
从70年代起,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年龄构成经成年型迅速向老 年型演变。
2000年少年儿童比重已降至22.89%,老年人口比重则达到6.96 %,到2001年,正式成老年人口型的国家。
山东老年人口全国第一 65岁以上917万人
•新华网(2006.6.13日) 山东省老龄委提供的数据说,尽管山东是 中国第二人口大省,但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917万人,总 量位居全国第一 •在过去的5年中,山东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总人口增长 速度的12.5倍,其总量已达129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98 %。到2050年,山东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35%,平 均每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照人口结构类型划分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就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 了老年型社会。早在1994年,山东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到200 5年,山东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917万,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呈现 出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