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诊疗指南改写终稿PDF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悼。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
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II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IV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失眠按病因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
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
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
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insomni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
失眠患病率因不同的调查人群、方法和诊断标准而变化很大。
2017年发表的一项包含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或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估为15% [1 ]。
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期间,数百万人的睡眠受到影响,有报道全球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20%~45% [2 ]。
我国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失眠患病率为29.2% [3 ]。
长期失眠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
严重的睡眠缺失会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4 , 5 ]。
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于2006年发表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6 ],进而于2012年在循证医学框架内经过广泛讨论推出《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7 ],并于2018年发表了更新版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8 ]。
该系列共识、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越来越全面、规范、具有操作性的成人失眠诊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失眠相应新型治疗药物的上市、新型诊疗方法的出现和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内针对失眠的临床诊疗经验也在不断丰富,这些变化促成了本次修订工作。
本修订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牵头,并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失眠诊疗实践的现状,经广泛讨论后形成。
修订说明和适用范围专家组参考国际失眠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回顾2017年9月至2023年8月新发表的文献资料,结合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依照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推荐意见。
慢性失眠的评估和治疗
汇报人:XX 2024-01-24
目录
• 引言 • 慢性失眠的评估 • 慢性失眠的病因分析 • 慢性失眠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在慢性失眠治疗中的作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失眠是指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或 难以维持睡眠,导致睡眠不足或 质量差,影响日间功能的睡眠障 碍。
结构和质量。
使用睡眠日记或睡眠评估量表等 工具,对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主
观评估。
结合客观和主观评估结果,对患 者的失眠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诊
断。
03
慢性失眠的病因分析
Chapter
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导致 失眠症状持续存在。
心理创伤
如亲人过世、失恋、失业 等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引 起失眠问题。
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等。
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 、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的躯体疾病。
对于疑似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失眠患者,可进行心理 测评和神经心理学检查。
睡眠监测与评估工具
采用多导睡眠图(PSG)进行睡 眠监测,以客观评估患者的睡眠
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通过改进评估和治疗手段,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也
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深入研究失眠机制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慢性 失眠的发病机制,探索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和手段。
拓展跨学科合作
我们将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的合 作,如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共 同推动慢性失眠的研究和治疗进 步。
失眠诊疗方案范文
失眠诊疗方案范文失眠是指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时间减少,导致疲劳、白天困倦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
失眠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疗,将对个体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种1200字以上的失眠诊疗方案,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医生需要询问患者失眠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入睡困难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情况,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以及患者是否服用过任何药物或精神物质。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全面体格检查,包括检查心血管、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身体疾病。
3.睡眠日志:患者在诊疗期间需要记录自己的睡眠时间、质量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等,这有助于医生更加准确地了解失眠的情况。
治疗:1.药物治疗:对于严重、长期且影响日常生活的失眠患者,医生可以考虑短期使用药物,如催眠药或镇静药。
但要注意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产生依赖性。
2.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失眠诊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睡眠保健教育:医生向患者传授有关睡眠保健的知识,如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酒、保持合适的睡眠环境等。
-调整睡眠环境:患者应保持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强光的干扰。
-制定睡眠时间表:患者应该制定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入睡,并设定一个早起时间,以建立正常的睡眠习惯。
-放松技巧:患者可以尝试使用放松训练、深呼吸、温水浴、冥想和音乐等方法来放松身心,促进入睡。
-像素行为治疗:对于焦虑和担心过多的失眠患者,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观念和习惯。
预防措施:1.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遵循合理的作息时间。
保持一个安静、黑暗、凉爽和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干扰。
2.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酒,减少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
在睡觉前避免剧烈运动和兴奋的活动,保持放松和平静的状态。
失眠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失眠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本病多由五志过极、劳逸失调、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及饮食不节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虚者多为心失所养,实者多为邪扰心神。
包括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高血压、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脑动脉硬化、慢性中毒、精神分裂症早期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诊断】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实验室检查排除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辨证应审其邪正虚实。
虚证以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为多,实证有心火炽盛证、肝郁化火证和痰热内扰证。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以安心神为原则。
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阴降火;实者宜泻其有余,消导和中,清火化痰。
虚实夹杂者,又应补泻兼顾。
1心火炽盛证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方药举例:朱砂安神丸加减。
黄连5g,生地12g,桅子:10g,黄苓Iog,连翘10g,当归10g,朱砂(冲服)Igo加减:胸中懊恢,胸闷泛恶者,加淡豆豉10g,竹茹6g。
便秘漫赤,加大黄6g,淡竹叶10g,琥珀(冲服)2go2 .肝郁化火证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澳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柴胡6g,黄苓10g,木通6g,⅛g子IOg,泽泻10g,车前子(布包)10g,当归10g,生地黄10g,龙骨(先煎)25g,牡砺(先煎)25go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10g,郁金10g。
中医失眠门诊病例书写范文(汇总5篇)
中医失眠门诊病例书写范文(汇总5篇)中医失眠门诊病例书写范文第1篇中医科简介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医学为主要手段,治疗疾病和维持人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了重要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主要包括四大基本理论和养生保健学,其中四大理论包括中医的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和治疗学。
通过四大理论,中医学可以详细的解释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知识系统,能够综合分析人体内在外在的关系,辩证施治,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并可进行系统的保健。
中医科是指以中医学相关理论和知识为基础,应用中医的临床常识和实践技能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学科。
中医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既注重防病健身,亦着眼于治疗各种疾病,同时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方法。
中医科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医学的支持,特别是医学影像的应用、生物化学测定等现代医学的技术,可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协助。
中医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通过中医学的临床经验和实践,以及现代科技的有益应用,为病人提供了多种治疗选择,为保持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做出了贡献。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是一种有益的学习和交流方式,通过讨论案例,护士可以发现问题、提高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下面是一份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范文,供参考。
时间:2021年5月20日上午8:30-9:30地点:医院8楼会议室主题:糖尿病患者口腔护理参与人员:护理部全体护士主持人:李护士长一、病情描述患者李先生,男性,60岁,糖尿病患者。
近期就诊于本院内分泌科,血糖控制稳定,但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臭、口腔溃疡等问题频繁出现。
二、讨论过程1.原因分析大家就患者口腔护理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可能原因包括:口腔卫生习惯差(李先生不善于刷牙,饮食习惯不好等),口腔护理不当(不勤刷牙、不用牙线等),口腔感染。
失眠诊疗方案通用版
失眠诊疗方案通用版失眠是指无法在晚上获得足够的睡眠,或者困扰着醒来后再次入睡的问题。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会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那些饱受失眠困扰的人们,以下是一个通用的失眠诊疗方案,包括自我管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一、自我管理1. 睡眠环境的改善确保睡眠环境舒适,保持房间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并保持安静。
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使用手机等。
建议保持卧室昏暗,创建一个适合入睡的环境。
2. 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建立一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并在早晨同样的时间起床。
避免在白天打盹,以保持对夜晚的困倦感。
不要强迫自己入睡,如果在床上躺了20分钟还无法入睡,可以起床做一些轻松的事情,直到感到困倦。
3. 饮食习惯的调整避免在睡前吃大量或辛辣的食物,同时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咖啡、浓茶和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可能导致失眠。
晚上还需要避免烟草和饮食中的利尿剂,以减少夜间的尿频。
二、非药物治疗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帮助个体改变错误的睡眠想法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包括睡眠教育、睡眠限制和睡眠控制等技术。
通过CBT的训练,个体可以建立更健康的睡眠习惯,改变对睡眠的负面观念,提高入睡和入睡质量。
2. 渐进性肌肉放松渐进性肌肉放松是一种放松紧张肌肉的技术,可以帮助个体放松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促进入睡。
个体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逐渐感受到身体的放松和轻松,从而进入更深的睡眠状态。
三、药物治疗1. 非处方药物对于轻度失眠症状,个体可以尝试非处方药物,如叶酸、镁剂和芳香草本药物等。
这些药物通常具有较轻的副作用,并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2. 处方药物对于严重的失眠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处方药物,如催眠药。
这些药物有助于缩短入睡时间和延长睡眠时间,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注意药物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副作用。
失眠治疗指南
失眠治疗指南失眠治疗指南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患者有效地治疗失眠,以下是一份失眠治疗指南,包括方法、建议和技巧。
一、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睡眠习惯1. 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确保卧室安静、暗淡、凉爽,并保持床铺的干净整洁。
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睡眠体验。
2. 限制卧室活动:将卧室仅用于睡眠和性活动,避免在床上进行其他活动,如工作、看电视或使用手机。
3.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尽量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以帮助身体建立一个稳定的睡眠节律。
4. 避免长时间的午睡:尽量避免长时间午睡,特别是在晚上睡眠困难的情况下。
如果需要午睡,限制在20-30分钟,并尽量在下午早些时候完成。
5. 避免过度刺激:在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和可乐)以及吸烟和饮酒,因为这些物质可能干扰睡眠。
二、采用放松技巧和行为疗法1. 深度呼吸和放松练习:在睡前进行深度呼吸和放松练习,可以帮助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促进入睡。
2. 温水浸泡:在睡前进行温水浸泡,如热水澡或足浴,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3. 睡前放松活动: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或冥想,以帮助放松大脑和身体。
4. 建立睡前习惯:建立一系列固定的睡前活动,如洗漱、更衣、读书等,以提醒身体即将进入睡眠状态。
5. 床上不睡觉就起床:如果在床上无法入睡,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
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为止,然后再返回床上。
三、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1. 饮食调整:避免在晚餐或睡前进食过多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因为这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影响睡眠。
2. 适量运动:适量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消耗体内的能量和焦虑,促进睡眠。
但要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的运动,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兴奋和难以入睡。
四、寻求专业帮助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和思维模式,提高睡眠质量。
失眠治疗指南
失眠治疗指南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状况,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失眠问题,以下是一份失眠治疗指南,包括方法、食谱和运动等方面的建议。
一、方法:1.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保持相同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舒适和黑暗的睡眠环境,可以使用眼罩、耳塞等辅助工具,避免噪音和光线干扰。
3. 建立放松睡前习惯: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泡热水澡、听柔和的音乐、阅读等,有助于降低身心压力,进入睡眠状态。
4. 避免午睡过长:如果白天需要午睡,尽量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过长的午睡影响晚上的睡眠。
5.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建议在睡前1-2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
二、食谱:1. 适量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重要物质,可以促进睡眠。
如牛奶、鸡蛋、鱼类、坚果等。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如咖啡、茶、巧克力、辛辣食物等,这些食物和饮品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
3. 控制饮食时间:晚餐不宜过饱过晚,避免消化不良影响睡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鸡肉、土豆等。
三、运动:1. 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促进睡眠。
但要避免在睡前2-3小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激发身体的兴奋状态。
2. 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有助于舒缓紧张情绪和压力,促进入睡。
四、其他建议:1. 心理疏导:如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建议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以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
2. 避免长时间躺床:如果无法入睡,应避免长时间躺在床上,可起床做一些放松活动,直到感到困倦再回到床上。
3. 避免使用安眠药物:安眠药物对长期失眠治疗效果有限,且易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应避免滥用。
总之,失眠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生活习惯、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因素。
遵循上述治疗指南,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发表多项与失眠有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陈旧,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涵盖与睡眠医学相关的多个科室(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的睡眠医学专家成立指南制定专家委员会,以编制适合国情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反复和充分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历时1年时间,完成了指南的撰写。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第一部分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据本指南参考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成人慢性失眠评估和管理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指南),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1999年7月至2015年9月)以获取相关文献。
电子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词为“失眠”及与失眠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关键词。
二、推荐等级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指南相同的文献证据级别以及推荐等级即“标准(Standard)”、“指南(Guideline)”和“临床建议(Option)”。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的失眠症定义、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等资料也作为“标准”来推荐。
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在既往文献中可能找不到依据,或现有文献的结论相互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进行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
失眠治疗指南
失眠治疗指南失眠治疗指南失眠是指无法入睡、难以保持睡眠或早醒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帮助那些受到失眠困扰的人们,下面是一份失眠治疗指南,包括了各种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您解决失眠问题。
一、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1. 定时作息:每天保持相同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要保持一致。
2.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房间安静、凉爽、黑暗,并确保床垫和枕头的舒适度。
3. 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例如看电视、使用手机等,将床与睡眠紧密联系起来。
4. 避免午睡:如果您必须午睡,限制时间在30分钟以内,并在下午3点前完成。
二、调整生活方式1. 控制咖啡因摄入:避免在下午或晚上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
2. 饮食调整:晚餐应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或过饿。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3.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尤其是在晚上。
三、放松技巧1. 深呼吸: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和呼气,专注于呼吸的感觉,有助于放松身心。
2. 温热浴:在睡前洗一个温热的浴缸,有助于放松肌肉和缓解压力。
3. 温和的伸展运动:进行一些轻柔的伸展运动,如瑜伽或太极,有助于放松身体和减少紧张感。
4. 放松音乐: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如轻音乐或自然声音,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
四、认知行为疗法1. 建立正念:学会接受并放下负面情绪和思维,培养积极的心态。
2. 应对焦虑:使用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来缓解焦虑情绪。
3. 睡前放松: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阅读、冥想或写日记,有助于减少思维的干扰。
4. 床外活动:如果无法入睡,不要在床上继续躺着,而是起床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直到感到困倦为止。
五、医疗干预1. 避免滥用药物: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依赖性和副作用。
2.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您的失眠问题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更具体的治疗建议和支持。
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版
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 范围本文件给出了失眠障碍的术语和定义,规范了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评估、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调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脑病科、神经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科(中心)、心血管科、老年病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751.2-2020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2020修订版)ZY/T001.1-94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睡眠-觉醒障碍 Sleep-wake disorders同“睡眠障碍”,其核心特征是个体通常以不满意睡眠质量、周期和数量为主诉就诊,并导致日间痛苦和功能受损,包括失眠障碍、过度嗜睡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异态睡眠[5,6]。
3.2 失眠障碍 Insomnia disorders属“睡眠-觉醒障碍”范畴,指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但在睡眠开始、持续时间、巩固或质量方面持续存在困难,并导致某种形式的日间损害。
日间症状通常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怒、全身不适和认知障碍。
在没有日间损害的情况下报告睡眠相关症状的个体不被视为失眠障碍[5,6]。
3.3 不寐 Insomnia disorders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不易入睡,睡眠短浅易醒,甚则彻夜不眠,白天困乏,精力不济,可伴见头晕、耳鸣,健忘等为特征的神志病[7]。
4 评估和诊断4.1 评估内容充分及准确的评估是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的基础,临床接诊时应从主诉、睡前状况、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症状、日间活动和功能、其他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以及家族史进行信息采集,还可借助主观测评工具,包括睡眠日记、睡眠相关量表如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睡眠障碍评定(Sleep Dysfunction Rating Scale,SDRS)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The 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等,对睡眠状况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或通过客观测评工具,如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mul t 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进行辅助诊断。
中医治疗不寐的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治疗不寐的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不寐病历。
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35岁。
职业:程序员。
初诊日期:[具体日期]主诉:入睡困难伴多梦易醒3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赶项目,开始出现入睡困难,躺在床上往往要1 2个小时才能睡着。
好不容易睡着了,梦还特别多,稍微有点动静就醒了,醒后再入睡就更困难了。
白天感觉头昏脑涨,精神不振,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自行服用过一些安神补脑的西药,刚开始有点效果,后来就不怎么管用了。
这期间也尝试过睡前喝牛奶、听轻音乐等方法,均未见明显改善。
平时饮食尚可,就是爱吃辛辣食物,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长期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久坐不动,经常熬夜。
烟瘾较大,每天吸烟20支左右,偶尔饮酒。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望诊:面色略显晦暗,双眼下有淡淡的黑眼圈,舌质红,舌苔薄黄。
闻诊:未闻及特殊气味。
切诊:脉象弦数。
中医辨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患者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性上炎,扰乱心神,导致不寐。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火之象;大便干也提示体内有热。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清泻肝胆实火。
黄芩9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助龙胆草清泻肝火。
栀子9g:泻火除烦,清热利湿,使热从小便而出。
泽泻12g:利水渗湿,引导湿热下行。
木通6g:通利小便,导热下行。
(因木通有一定肾毒性,可根据情况选用通草代替)车前子15g(包煎):清热利湿通淋。
当归3g:养血活血,以防诸药苦寒伤阴。
生地黄9g:滋阴养血,清热凉血。
柴胡6g:疏肝解郁,引诸药入肝经。
甘草6g:调和诸药。
医嘱:1. 调整作息时间,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
2. 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饮食宜清淡。
3. 戒烟限酒,减轻身体负担。
4. 工作间隙适当活动身体,比如每隔一个小时起来活动5 10分钟。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问题,指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疲乏等症状。
根据ICSD-3的定义,失眠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症和继发性失眠症。
原发性失眠症指无明显诱因引起的长期失眠,而继发性失眠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失眠症。
失眠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患病率更高。
此外,失眠症在心理疾病、慢性疾病和应激事件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三、失眠症的影响失眠症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
此外,失眠症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诊断一、诊断标准根据ICSD-3的定义,诊断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存在睡眠障碍症状至少3个月;2)睡眠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状。
继发性失眠症的诊断则需要确定引起失眠症的原因。
二、评估工具评估失眠症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包括睡眠日志、睡眠质量问卷、白天疲乏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等。
第四部分失眠症的治疗一、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睡眠保健教育、睡眠环境调整、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睡眠压力管理和睡眠卫生教育等。
睡眠保健教育包括睡眠惯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睡眠环境调整包括改善睡眠环境的噪音、光线和温度等。
物理治疗包括音乐疗法、温泉疗法和按摩等。
中医药治疗则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催眠药和抗抑郁药等。
药物治疗应该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依赖和滥用药物。
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依赖。
总之,本指南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等提供了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旨在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轻失眠症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遵医嘱治疗
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
调整生活方式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06
家庭护理与社区支持体系建 设
家庭护理技巧培训和指导内容回顾
睡眠环境优化
心理支持与情感关怀
指导家庭成员如何为老年人创造舒适 、安静的睡眠环境,如调整室内温度 、湿度和光线等。
《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7
2023版)》解读
目录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失眠慢病管理策略 • 药物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建议 • 家庭护理与社区支持体系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老年慢性失眠现状及危害
知识普及
介绍老年慢性失眠的症状、危害及治疗方法等基础知识,帮助公众 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一问题。
社会参与
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老年慢性失眠的防控工作,共同为老年人创 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社会氛围。
07
总结与展望
本指南核心内容回顾
老年慢性失眠的定义与诊断
详细阐述了老年慢性失眠的概念、诊 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 了明确的指导。
智能化技术在老年慢性失眠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 老年慢性失眠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THANKS
运动锻炼对失眠改善作用
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身体代谢率,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建 议老年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
瑜伽、太极等轻度运动
成人慢性失眠症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成人慢性失眠症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成人慢性失眠症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慢性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特征是难以入睡、入睡后易醒以及早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临床医生通常会使用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成人慢性失眠症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也相继出台,以指导医生们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疗。
本文将对成人慢性失眠症药物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失眠症的定义。
根据临床实践指南的解释,失眠症是指在睡眠时间内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等问题,造成白天不适应或功能受损的情况。
这些问题会对患者的情绪、精力和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成人慢性失眠症药物治疗的原则。
根据临床实践指南的指导,医生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分类选择. 临床上常用的失眠症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慢释类药物和催眠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失眠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 个体化治疗. 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有所不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例如,针对失眠症主要问题的药物可能最有效,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等因素。
3. 短期应用原则. 失眠症药物的治疗应遵循短期应用原则,即最好不超过2-4周。
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和依赖性的发展,还可能增加患者的安全风险。
4. 逐渐停药原则. 在停药过程中,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法。
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睡眠反弹和戒断症状的出现。
除了这些原则,临床实践指南还提供了关于特定药物的推荐用法。
例如,对于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推荐使用低剂量和短半衰期的药物,如唑吡坦和噻唑安定。
对于苯二氮䓬类药物,推荐使用含量最低的药物,如阿普唑仑和在西布曲明。
对于非苯二氮䓬慢释类药物,推荐选用酮苯噻吩。
对于催眠药物,推荐使用含有苯二氮䓬类药物的组合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慢性失眠的诊断和治疗解读《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临床医疗实践中常遇到的疾病。
本文通过对2008版《成人慢性失眠评估管理指南》(小组成员见附注1)进行解读,基于睡眠医学会(AASM)证据(见附注2)和专家的共识(见附注3),以循证回顾和文献分级为基础(见附注4),围绕成人慢性失眠的评估、鉴别诊断、治疗目标/结果、治疗方法等内容,为医疗工作者在成人慢性失眠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指导方面提供具体的建议。
一、背景失眠,是在具有充足的睡眠条件下,患者主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不佳,进而导致某种形式的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在成年人中的发生率约为33%-50%;造成障碍或损害的为10%-15%。
失眠可发生于各种族人群的各年龄段,据调查全球有约27%的人有睡眠问题。
有研究表明,我国睡眠不良者高达5亿人,高出发达国家近十个百分点,半数病情较重,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1]。
其中,精神病和慢性疼痛病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高达50%-75%。
失眠与精神疾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研究证实以往出现失眠的人群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2,3]。
失眠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研究表明1年至数年的随诊期间50%~85%的失眠患者表现为慢性失眠。
由于慢性失眠有多种促成因素和具体症状,其评估和治疗所需时间需由医生确定。
二、慢性失眠的诊断慢性失眠相较于几天到几周的急性或短暂失眠,往往会持续超过一个月。
慢性失眠的诊断主要包括对患者详细病史的了解和临床检查评估,分析患者是否有其他常见的失眠伴发疾病。
(一)鉴别评估总则*失眠的临床诊断与评估需彻底了解患者的睡眠史、详细的医疗、物质和精神病史。
(标准)*自填问卷、填写睡眠日志、症状清单、心理筛检以及同床伴侣访问等信息对患者失眠的评估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指南)*检查身体精神状况可以为鉴别诊断失眠及其并发症提供重要信息。
(标准)*在慢性失眠,包括由精神病或神经精神障碍引起的失眠的例行评估中,一般不进行睡眠多导图(PSG)及日间多重睡眠潜伏期测试(MSLT)。
(标准)*活动记录检查可以描述包括抑郁症伴失眠在内的失眠患者的昼夜节奏模式和睡眠障碍情况。
(可选)*除非怀疑伴有其他并发症,慢性失眠的常规评估一般不建议进行血检、影像学检查等实验室测试。
(共识)*由于多重原发性和伴发性失眠可能会同时存在,因此不能因为一种失眠障碍的存在而排除其他睡眠障碍。
(共识)其诊断流程详见(图1)(二)鉴别诊断细则第二版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2)中列出的失眠和失眠相关疾病从概念上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别(详见表1)。
1、失眠伴发其它睡眠障碍,通常最主要包括睡眠呼吸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运动障碍(睡眠期间的不宁腿或周期性肢体运动)或昼夜节律性睡眠障碍;2、由于内科疾病或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或由于药物引起的失眠;3、原发性失眠,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矛盾性失眠。
表1 ICSD-2失眠分类图1. 慢性失眠的诊断规则。
当使用图1所示规则时,医生应意识:⑴当获得一种诊断后并不能排除同一层或另一层其它诊断,因为可能会存在多种诊断结果;⑵慢性失眠的诊断规则也包含适应性急性失眠(而非慢性失眠),⑶外界压力也可能会触发、延续或加重慢性失眠。
三、慢性失眠的治疗(一)治疗目标/结果*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1、改善睡眠质量和数量;2、改善与失眠相关的日间障碍。
(共识)*睡眠结果指标:改善唤醒时间(W ASO)、睡眠潜伏期(SOL)、觉醒次数、睡眠时间或睡眠效率、入睡和睡眠间的良好关系、与睡眠相关的心理困扰。
(共识)*睡眠日志应当收集治疗前期,治疗过程中,长期(每6个月)复发或重新评估相关的数据。
(共识)*反复性问卷调查和记录测量对诊断的重新评估、疗效评估及进一步选取治疗方法有一定帮助。
(共识)*在患者失眠稳定或痊愈之前,应每几周、每月以及之后的每6个月对其进行临床重新评估。
(共识)*如果单一或联合疗法不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失眠状况,则应该考虑其他的行为疗法、药物疗法、联合疗法或对隐匿性共病失调进行再评估。
(共识)(二)治疗方法药物干预在慢性失眠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心理和行为干预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可同时用于原发性或伴发性失眠的治疗。
心理和行为干预以及药物干预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由于慢性失眠的高复发率,建议在治疗完成后仍应进行周期性的临床评估(图2)。
图2 慢性失眠治疗规则1、心理行为疗法*推荐使用心理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原发性和伴发性失眠。
(标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将该疗法作为患者的初始干预治疗方法。
(共识)*初始治疗过程中应当包括至少一个行为干预疗法,如刺激控制疗法或放松疗法,或认知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和/或放松疗法联合使用——也称为失眠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
(标准)*推荐使用多元疗法(不包括认知疗法)用于慢性失眠的治疗。
(指南)*其他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疗法、矛盾意向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
(指南)*所有慢性失眠患者都应当遵循良好的睡眠保健准则。
该疗法应当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共识)当最初的心理行为疗法无效时,就需引入另外的心理行为疗法、联合性的CBT-I治疗、或者联合应用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1)药物治疗原则*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以下方面来具体选择特定类别的药物:①临床症状;②治疗目的;③历史治疗反应;④患者偏好;⑤成本;⑥其他治疗的可行性;⑦病症并存条件;⑧禁忌症;⑨联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⑩副作用。
(共识)*对于原发性失眠患者(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睡眠过度、ICSD-2矛盾性失眠),在单独或联合使用药物治疗中,推荐的一般用药顺序为:①短、中效苯二氮受体激动剂(BZD或新型非苯二氮卓类):一线药物,唑吡坦,若无效,则选择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及替马西泮来替代。
若无效,则选用其它短、中效非苯二氮卓类或雷美替胺来替代。
②抗抑郁药(AD)(镇静作用),尤其是抑郁/焦虑伴发失眠治疗:如曲唑酮、阿米替林、多虑平及米氮平。
③其他镇静催眠剂:如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噻加宾)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奥氮平)。
这些药物只适用伴发性失眠患者,因其可受药物原始以及催眠镇静的双重作用。
*不推荐使用非处方抗组胺剂或抗组胺剂/镇痛类药物(OTC“安眠药”)以及其他草本或保健品(如缬草和褪黑素)。
(共识)*不推荐巴比妥、巴比妥类药物和水合氯醛等用于治疗失眠。
(2)药物治疗策略关于心理生理障碍、特发性和可疑型失眠的患者(ICSD-2诊断),以及原发性失眠的患者主要有以下药物治疗建议。
(失眠药物选择,附注5)①短/中效非苯二氮卓类:包括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三唑仑、替马西泮。
一线治疗药物:唑吡坦,meta分析显示[4]其能有效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参数,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觉醒次数和睡眠质量。
Dorsey CM等进行随机双盲研究显示[5]:唑吡坦治疗更年期妇女慢性失眠,与安慰剂相比,能显著增加总睡眠时间(P<0.01),显著降低觉醒次数(P<0.05),在治疗的四周内,患者每周都表示睡眠有明显改善(P<0.001),且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有显著提高(P<0.05)。
Parrino L等随机双盲临床研究[6]也得出唑吡坦对原发性持续失眠患者疗效显著的结论。
唑吡坦相较于传统的BZD半衰期更短(平均为2.4小时),其血药浓度达峰时间0.5~2.0小时,治疗剂量一般不产生耐受现象。
一项针对抑郁伴失眠患者的认知及处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当其它药物发生依赖时,68%的医师倾向用唑吡坦来替换。
一项包含16,944例失眠患者的研究对唑吡坦治疗失眠的疗效进行了回顾[8]:90%的患者认为疗效非常好。
右佐匹克隆和替马西泮有较长的半衰期,容易形成药物残留性镇静作用。
三唑仑可形成反弹性的焦虑,因此不作为一线的催眠药。
一项双盲、双模拟实验比较唑吡坦与右佐匹克隆在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研究表明[9]:唑吡坦较右佐匹克隆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85.8% vs. 77.5%,P=0.041)。
在失眠药物的次日残留效应的研究中[10],唑吡坦与氯甲西泮相比,绝对速度偏差和限速偏离减少(P<0.05),与右佐匹克隆相比,碰撞次数减少(P <0.01),表明唑吡坦临床残余效应小,不影响次日驾驶。
②交替使用非苯二氮卓类和雷美替胺:当发现患者对最初使用的药物无效时,可转而使用本组中其他药物。
若患者连续抱怨W ASO的存在,可选用长半衰期药物;如抱怨药物镇静作用强可选用短半衰期药物。
氟西泮因为其过长的半衰期而很少选用。
BZD(如:劳拉西泮和氯硝西泮)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较严重,更容易产生耐受性甚至成瘾。
③非苯二氮卓类+AD联合用药:大量的临床经验为这种联合用药提供了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
两类药物联合使用可通过多重睡眠-觉醒机制来改善疗效,且低剂量AD使用可进一步减小副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11]:唑吡坦与新型抗抑郁药SSRI联用时,能缩短患者睡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和次日嗜睡状况,患者的觉醒次数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调查问卷显示其健康状况评分优于安慰剂组(P=0.002)。
国内研究也表明[12],帕罗西汀在抗抑郁治疗初期合用唑吡坦,与单用帕罗西汀比较,患者的睡眠状况明显改善,且唑吡坦能协同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提高失眠患者的健康状况。
④稳定的应用低剂量AD:某些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赛平,米氮平,帕罗西汀,曲唑酮)以低于抗抑郁治疗剂量用于治疗失眠,其有效性证据较弱,且这些药物未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其有效性没有得到确证。
⑤其他处方药:如加巴喷丁,替加宾,喹硫平和奥氮平。
这些药物治疗慢性失眠效果的证据并不充分,其副作用较大(如替加宾引起的癫痫发作,神经功能性副作用,体重增加和喹硫平及奥氮平引起的代谢障碍),应避免核准使用这些药物。
AMDA及其他失眠诊疗指南也指出:喹硫平不宜用于失眠治疗[13]。
⑥不推荐的处方药:水合氯醛、巴比妥和“非巴比妥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甲丙氨酯):显著的不良反应、低治疗指数、潜在耐受性及依赖性。
⑦不推荐的非处方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组胺-镇痛复方制:疗效差、安全性低;抗组胺药物可引起严重副作用。
酒精:作用时间短、对睡眠有不良影响、有潜在的滥用和依赖性。
(3)联合治疗*下列条件决定是否进行联合治疗(CBT-I加药物):①症状模式;②治疗目标;③以往治疗反应;④患者偏好;⑤费用;⑥其它治疗方法的可用性;⑦共病;⑧禁忌症;⑨药物相互作用;⑩副作用。
(共识)*联合治疗与CBT-I单独治疗相比,没有绝对的劣势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