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进展_郭本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中国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进展
郭本禹wk.baidu.com
1


2
( 1.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 2. 绍兴文理学院 心理学系,浙江 绍兴,312000 )
摘要: 精神分析研究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近年来精神分析研究的相 关进展,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 ,对 2007 —2010 年来国内精神分析研究的发展予以探讨 , 旨在客观 描述我国精神分析研究的成果概况 。重点梳理了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如对精神分析运动的规律 探索,构建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深化了精神分析的一些学派和代表人物研究 ,拓展了精神分 析理论的多学科研究等 。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国内精神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 : 原创性的学术观点不够 , 对 弗洛伊德等人经典著作的重译或重编现象严重 ,专著与译著数量的失衡 ,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及其相关著作 的引进工作亟待加强,以及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研究与多学科研究之间不协调等 。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 了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心理学; 文献计量;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46 ( 2012 ) 09-0028-05
② 关论文中。
客体关系学派在精神分析领域影响最大 ,在当代几乎可以等同于精神分析 。其代表人物众多,分 支派别纷呈。英国的克莱因敏锐地发现了弗洛伊德理论中所包含的客体关系思想的萌芽 ,并将这一思 想与自己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的发现结合在一起 。 她在保留了弗洛伊德的本能、 驱力等概念的基础 上,首次提出了客体关系是心理发展的基本材料的观点 ,从而改变了弗洛伊德所坚持的内部本能驱力 。 与克莱 是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要因的观点 ,这样就在克莱因周围形成了一个 “克莱因学派 ” 因同时代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 、温尼科特和鲍尔比等人持有与克莱因相似的观点 ,他们认为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对关系的需求是最原始的,自我是由意识或潜意识层面上的内在关系构成的。 由此,被弗洛伊德所重视的生物驱力在客体关系理论家那里或仅处于次要地位或被驱逐 ,而寻求客体 成为驱力的主要功能。这些客体关系理论家因持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假设 ,而被英国之外的精神分析团 。 到 20 世纪 60 年代, 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通过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地 体称为 “英国客体关系学派 ” 区,1970 年代又出现了以美国的克恩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客体关系理论 , 并与美国的精神分析自我心 理学由对立逐渐走向融合。我国近年来对客体关系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也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 、 《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 温尼 介,主要体现在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克莱因和拜昂研究》 》 、《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 费尔贝恩和巴林特研究 》 和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 科特研究
中国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进展
29
析运动的发展逻辑表现为内部发展的分化与分裂 、外部发展的汲取与吸收并存,但在看似不断分化与 分裂的过程中,实际上又经历着不断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片面性 、极端性从而逐渐走 向互相吸收、融合的历程。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整合的历史 ,表现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之 间、其内部的各种模式之间以及它与外部诸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 。其内部整合路径是指精神 分析内部的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 ,即对驱力或本能、自我、客体关系与自体模式之间的不断整合 ,包 括雅可布森的自我理论整合、克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整合、科胡特的自体理论整合和米切尔的关系 理论整合等。其外部整合路径是指精神分析与外部邻近学科如社会学 、文化学、人类学、哲学、语言 学、医学、神经科学之间的整合,包括社会文化学派的文化理论整合 、存在分析学的人本主义理论整
① ②
: 《百年历程: 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 》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5 期。 郭本禹 :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 》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年,前言。 郭本禹主编
30
社会科学战线·2012 年第 9 期·心理学
动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此完成了相关学位论文, 并出版了诸如 《古典精神分析的早期 — —弗洛伊德的叛逆者》 等著作 ①。 理论转向: 亚伯拉罕、费伦茨和兰克研究》 和 《兰克—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学派都产生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在弗洛伊德之后它们都声 称自己代表精神分析运动的正统发展 ,在精神分析运动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国内过去对它们的 介绍基本上还局限于心理学相关教科书中 , 缺少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在硕士、 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 上,对这两个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 研究者探讨了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演变 ,明确提出,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学的奠基者 ,安娜是自我 心理学的合法化者,哈特曼是自我心理学的建立者,埃里克森是促使自我心理学向社会文化方向的转 向者。此外,研究者还重点研究了斯皮茨、玛勒和雅可布森三位代表人物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三人可 ,他们对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建构、 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都作出 视为推动自我心理学发展的 “三剑客” 了杰出的贡献,都各自描述了儿童自我结构化的全过程, 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向儿童精神分析的发 展。对自我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成果体现在 《自我心理学: 斯皮茨、 玛勒和雅可布森研究 》 一书和相
: 《古典精神分析学的早期理论转向: 亚伯拉罕、 费伦茨和兰克研究 》 ,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① 王健、司群英、郭本禹 2009 年,前言。 : 《自我心理学: 斯皮茨、玛勒和雅可布森研究》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前言。 ② 郭本禹、郭慧、王东 ③ : 《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 克莱因和拜昂研究》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年,前言。 王国芳、吕英军
③ 》 、《温尼科特— — —儿童精神分析实践者》 等著作和相关论文与学位论文中 。 格障碍: 克恩伯格研究 存在分析学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采用现象学方法来理解人的全部的现实
存在。它们在共同坚持心理学的存在主义观点和现象学方法方面是一致的 ,但在核心主题上又各有侧 重。存在心理学最初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有宾斯万格、鲍斯和弗兰克尔等人,后来主要发展于美国 和英国,代表人物有罗洛·梅、布根塔尔、莱因等人。我国近年来对存在分析学的两位创立者宾斯万 格和鲍斯、当代英国存在分析学代表人物莱因等人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 , 主要成果体现在 《主体 、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 鲍斯研究 》 和 《存在精神病学: 莱因研 的在世之在: 宾斯万格研究》 》 、《宾斯万格— — —存在分析学先锋》 等著作和相关论文与学位论文中 。 究 ,它是一门将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 神经精神分析学有时也称作 “深度神经心理学” 法相结合以实现精神分析科学化的新的学科领域 ,被称为 21 世纪精神分析研究的新范式。 它旨在将
主要理论观点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在系统和深化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原创性和新 意的学术观点和成果。例如,提出了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规律 、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科学体系的 建构、对弗洛伊德之后一些精神分析学派和代表人物的研究以及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多学科研究 。 1. 探索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规律 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后继者不断地对精神分析学理论和实 践进行修正和变革。我国学者对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规律进行总结与提炼, 提出 “精神分析的发展 。这一工作也可以称为 “精神分析元理论” 的反思。 逻辑观” 与 “精神分析的整合逻辑观” 所谓 “精神分析的发展逻辑观” 主要指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运动大致遵循着内部发展与外 部发展两条路径。内部发展路径指的是,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组 、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 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驱力模式,经过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过渡之后,进一步演化为自我模式、客体 关系模式和自体模式,分别对应着古典精神分析学、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等,它 们从学科内部推动着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外部发展路径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从 外部学科,如医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积极汲取养分,一些精神分析学 家把传统精神分析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分别出现了社会文化学派、存在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
② 童精神分析技术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评价,指出其主要贡献和主要局限。 3. 深化研究精神分析的一些学派和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的分支学派和代表人物众多 ,近年来我国对过去涉及不多的精神分析的分支学派 ,如对 古典精神分析学的早期理论转向 、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存在分析学和神经精神 分析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和评介 ,厘清了这些学派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演变过 程,探讨了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精神分析思想 。 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早期精神分析学家 ,过去国内多提及荣格和阿德勒,而对亚伯拉罕、费伦茨 和兰克等人很少提及或提而不详 。这几年有研究生以这三位代表人物的精神分析思想为硕士学位论文 选题,进行了一些系统研究,认为他们三人的思想不完全赞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但在精神分析运
① 析学和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神经精神分析学等,它们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外发展 。 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与其发展逻辑相一致 ,也遵循着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条路径 。精神分 作者简介: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理论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史 ; 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 学系讲师,心理学博士,专业方向: 理论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史。 ① : 《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 》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5 期。 郭本禹
① 合、拉康的语言学理论整合和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科学化整合等 。 2. 构建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发展深化了对人性的理解和人的本质的看法 。人类精神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人 可以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等人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 ,进入了前人未曾触及的领域,为人类 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开创了新的纪元 。精神分析对人的理解是从儿童开始的 ,从儿童的早期心理经 验可以追溯和说明成人的心理成长历程 ,或者说,个体的当前人格特性是其儿童早期心理经验在其内 心世界的残迹。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个体正常的心理发展包括获得逐渐清晰而稳定的自我意识 ,以及 获得作为一个独立和独特的个体与外界发生关系的能力 。人的毕生成长过程包括早期生活中经历的持 续性丧失和原发性错觉,以及逐渐取得对自我和世界的越来越确定和越来越现实的想象 。精神分析发 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根据个体驱力 ( 力比多、 攻击性 ) 的发展、 客体关系的建立和自我的形成 来阐述人的心理发育过程。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许多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形形色色 、多种多样的个 体心理发展理论模型。尽管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但是毕竟其起源相同, 所以对 “发展 ” 的看法 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完全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心理学流派能像精神分析学这样长期关注 于人类心理发展特别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探索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揭示和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类个体心 理发展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波澜壮阔乃至惊心动魄的图景,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类精神世界的 多面性、深刻性、复杂性甚至可怕性。 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 ,从成人精神分析到儿童精 神分析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儿童精神分析学或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 ( 2009 ) 一书提出了构建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设想 , 该书把它 们分为四大理论范式,即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自我心理学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客体 关系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每个具体理论包括它们的儿童心理发展的 理论观点和理论模式 ( 如心理结构、发展动力、发展阶段、 影响因素等 ) 、 儿童心理病理学观点、 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