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憔,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萎实大者一个(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萎,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此系仲景原文)问曰。

病有结胸。

有藏结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

答曰。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藏结。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此言结胸病状。

与藏结虽相似而各别。

故仲景设为问答以辩之。

夫结胸藏结。

何以云。

太阳病。

以二者皆太阳病误下所致也。

盖结胸病。

始因误下。

而伤其上焦之阳。

阳气既伤。

则风寒之邪。

乘虚而入。

上结于胸。

按之则痛者。

胸中实也。

寸浮关沉者。

风与寒气相结。

而为实之诊也。

若藏结病。

则不然。

其始亦因误下。

而伤其中焦之阴。

阴血既伤。

则风寒之邪。

亦乘虚而入。

内结于藏。

状如结胸者。

以藏气不平。

逆于心下故也。

饮食如故者。

胸无邪阻而胃中空也。

时时下利者。

藏虚邪结。

不能运化。

胃中之水谷。

不泌别。

不厘清。

因偏渗于大肠而作利也。

寸浮关沉者。

结胸脉也。

今诊关脉。

兼得小细紧者。

则是藏虚。

而风寒之邪。

内结可知。

舌上白苔者。

经云。

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今者苔滑。

则是舌湿润而冷也。

此系误下太过。

而变成藏寒之证。

故难治也。

愚按结胸证。

其人本胃中挟食。

下之太早。

则食不能去。

外邪反入。

结于胸中。

以故按之则痛。

不能饮食。

藏结证。

其人胃中本无食。

下之太过。

则藏虚邪入。

冷积于肠。

所以状如结胸。

按之不痛。

能饮食。

时下利。

舌上苔滑。

此非真寒证。

乃过下之误也。

结胸证。

治见下。

藏结证。

仲景无治法。

补亡论常器之云。

可刺关元穴。

愚以若用刺。

不若用艾灸之。

)藏结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

其人反静。

舌上苔滑者。

不可攻也。

(此承上文申明藏结病。

所以难治之故。

夫藏结虽系太阳病误下所致然既下之后。

已无恶寒发热之证。

是无太阳表热也。

不往来寒热。

是无少阳半表半里之热也。

其人反静。

是无阳明里热也。

舌上苔滑。

是胸中寒。

而丹田并无热也。

惟其无热。

故不若结胸证之可攻而难治也。

愚以藏结本无可下之证。

成注云。

于法当下者误。

补亡论郭白云云。

藏结无阳证。

不可攻者。

宜刺关元穴。

愚以藏结病。

表里皆寒。

无热可泄。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
肿转筋阴狐
疝蛔虫病脉
证治第十九
01
第二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
并治第十四
05
03
第二十六章
惊悸吐血下
血胸满瘀血
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第二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
淫病脉证并
治第十八
第三十一章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第三十章妇人妊娠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三十二章妇人杂
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一、痉
二、湿
三、暍
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并治
第九章辨霍乱病脉证
并治
第十章辨阴阳易差后
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小柴胡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干姜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4
第十八章奔豚
气病脉证治第

5
第十九章胸痹
心痛短气病脉
证治第九
第二十章腹满寒疝宿
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二十一章五脏风寒
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第二十二章痰饮咳嗽
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问曰。

病有结胸。

有脏结。

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

答曰。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脏结。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玉函。

作其脉寸口浮。

关上自沉。

时时下利云云。

作时小便不利。

阳脉浮。

关上细沉而紧。

张锡驹本。

胎。

作苔。

)〔汪〕此言结胸病状与脏结。

虽相似而各别。

夫结胸脏结。

何以云太阳病。

以二者皆太阳病误下所致也。

查看更多内容盖结胸病。

始因误下。

而伤其上焦之阳。

阳气既伤。

则风寒之邪。

乘虚而入。

上结于胸。

按之则痛者。

胸中实也。

寸浮关沉者。

邪气相结。

而为实之诊也。

若脏结病。

则不然。

其始亦因误下。

而伤其中焦之阴。

阴血既伤。

则风寒之邪。

亦乘虚而入。

内结于脏。

状如结胸者。

以脏气不平。

逆于心下故也。

饮食如故者。

胸无邪阻。

而胃中空也。

时时下利者。

脏虚邪结。

不能运化。

胃中之水谷。

不泌别不厘清。

因偏渗于大肠。

而作利也。

寸浮关沉者。

结胸脉也。

今诊关脉。

兼得小细紧者。

则是脏虚。

而风寒之邪内结可知。

舌上白苔者。

经云。

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今者苔滑。

则是舌湿润而冷也。

此系误下太过。

而变成脏寒之证。

故难治也。

按结胸证。

其人本胃中挟食。

下之太早。

则食不能去。

外邪反入。

结于胸中。

以故按之则痛。

不能饮食。

脏结证。

其人胃中本无食。

下之太过。

则脏虚邪入。

冷积于肠。

所以状如结胸。

按之不痛。

能饮食。

时下利。

舌上苔滑。

此非真寒证。

乃过下之误也。

〔魏〕人知仲景辨结胸非脏结为论。

不知仲景正谓脏结与痞有相类。

而与结胸实不同耳。

盖结胸者。

阳邪也。

痞与脏结。

阴邪也。

痞则尚有阳浮于上。

脏结则上下俱无阳独阴矣。

阴气内满。

四逆汤证之对也。

金鉴曰。

案此条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句。

前人旧注。

皆单指脏结而言。

未见明晰。

误人不少。

盖舌苔白滑。

即结胸证具。

亦是假实。

舌苔干黄。

虽脏结证具。

每伏真热。

脏结阴邪。

白滑为顺。

尚可温散。

结胸阳邪。

见此为逆。

不堪攻下。

故为难治。

由此可知。

着书立论。

必须躬亲体验。

真知灼见。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假设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假设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假设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设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假设被火者微发黄色,剧那么如惊痫,时瘈疭;假设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假设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那么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假设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假设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那么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假设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课件

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
案例一:患者出现发热、 恶寒、头痛、身痛等症 状,脉象浮紧,诊断为 太阳病,采用麻黄汤治 疗,效果显著。
案例二:患者出现发热、 恶寒、头痛、身痛等症 状,脉象浮缓,诊断为 太阳病,采用桂枝汤治 疗,效果显著。
案例三:患者出现发热 、恶寒、头痛、身痛等 症状,脉象浮缓,诊断 为太阳病,采用葛根汤 治疗,效果显著。
太阳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外感风寒,内伤湿热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口渴、小便短赤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病机制:风寒湿热侵袭人体,导 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清热利湿, 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太阳病的诊断方法
观察症状:发热、 恶寒、头痛、身 痛等
询问病史:了解患 者的生活习惯、饮 食、运动等情况
脉证对应的诊断标准
脉象:浮、沉、迟、数、滑、涩等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口渴、小便短赤等 辨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等 治疗原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
辨脉证与治疗的关系
治疗原则:根据脉证诊断结 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根据脉证诊断结果, 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脉证诊断:通过观察脉象和症 状,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 身痛、脉浮缓
太阳温病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 身痛、脉浮缓
太阳热病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 身痛、脉浮缓
太阳湿病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 身痛、脉浮缓
太阳燥病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 身痛、脉浮缓
太阳温病的证治分类
太阳温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 太阳温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有汗、脉浮缓 太阳温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缓 太阳温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有汗、脉浮缓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2)?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2)一五四:太阳病,下之,其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促者,必结胸也;脉细数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紧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心下痛;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数滑者,必下血。

这一条辨是说,医生光摸脉去诊断病人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太阳病,应该是发表,结果医生开错了误用攻下法。

(一)脉浮,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如果病人变成结胸,脉就沉下去了,现在病人其脉浮,就不会结胸,本来表病就有浮脉,此为欲解也,代表病人身体很好,他的免疫系统没有因为攻下让表邪下陷到身体里面。

(二)脉促者,必结胸也为什么叫脉促?促脉跳跳跳跳,突然停掉,速度很快、突然停掉,然后又跳回来,跳六七八下停一下,为什么?因为被攻下后,血往下走,下利以后血要回流回来,可是血流回来力量又不够,回溯力量够的时候,就跳得很快,不够的时候,突然血空掉了,因为是下利造成身体里面虚掉了,血空的时候脉就没有跳起来,遇到这种情形,就知道病人的体能没有办法恢复,所以现在摸到促脉就知道一定会结胸了。

(三)脉细数者,必咽痛何谓细?细脉代表里虚掉了;何谓数?数代表热。

本来寒束在表面上,攻下以后有一种情形,寒束在肺的外方,胸是诸阳之会,阳要发散出来,流汗就是肺的功能正常,寒束到表了,肺热出不去,热本来性就是轻的,热气往上冲到皮肤表面,发散不出去就冲到喉咙,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要把肺寒去掉要靠麻黄、杏仁,这热从哪来?胃。

胃本来就是土生金,所以热的源头就是胃,要把胃热降下去就加石膏、甘草,所以麻黄、杏仁是去肺寒去表,石膏、甘草降胃热,所以有「麻杏甘石汤」。

(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弦脉代表水,弦脉也是少阳的脉,因为肝胆的脉正常是弦,肝是厥阴,胆是少阳,所以少阳的脉本身是弦的,弦脉不但主水也主少阳,一被攻下以后,没有进入身体,没有进入肠胃,这水一回流进入胸肋中焦,进入两胁的地方,当然两胁拘急,这时候开「小柴胡汤」,因为胸胁苦满。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出。

桂枝汤以治表虚,加来此味妙相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未解又复下,气陷于里喘饮发。

桂枝汤入为解表,再加杏朴效可夸。

桂枝附子汤太阳过汗漏漫漫,肢急常愁屈伸难。

尚有尿难又恶风,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去芍药方,解肌散邪又温阳。

胸阳不足证宜用,胸闷胸满气短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汤,温阳并同解表良。

胸阳虚弱亦堪治,临床证用在变通。

桂枝新加汤汗后身疼脉沉迟,痛本阴凝气不支。

姜芍人参三味入,桂枝新加建奇功。

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葛根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大青龙汤表寒里热大青龙,麻桂杏甘姜枣同。

再加石膏除烦热,解表清里有奇功。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建奇功。

桂枝麻黄各半汤面热身痒感虽轻,小汗轻施顾卫营。

麻杏桂芍姜枣草,减之各半定方名。

桂枝二麻黄一汤汗出不彻邪还袭,如疟频来时翕翕。

桂枝汤二一麻黄,表后脉洪为病吉。

桂枝二越婢一汤热多寒少脉微弱,略除寒兮多治热。

桂麻芍膏姜枣草,桂枝越婢善裁度。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下后心烦又腹满,胃中有热卧不安。

苦寒栀子畅胸膈,枳实消痞厚朴宽。

栀子干姜汤误下阴阳两受伤,干姜栀子合成方。

苦能泄热解烦满,辛以驱寒并复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桂枝甘草汤温煦桂枝甘草汤,虚悸寻源在心阳。

心下悸动按之止,形寒脉弱服之康。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牡汤,虚烦恰因心阳伤。

心悸心烦与汗出,温补安神效显彰。

桂枝救逆汤火劫惊狂卧不安,心悸脉浮阳散乱。

桂枝去芍名救逆,蜀漆龙牡应效验。

医学课件-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共45页

医学课件-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共45页
பைடு நூலகம்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医学课件-辨太阳病脉证并 治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问曰:病有结胸①,有脏结②,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注释】①结胸:候名,主要症状是心下硬痛。

②脏结:候名,症状与结胸相似,而性质不同,为脏气虚寒而结。

【译文】问:病症有结胸,有脏结,它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脉象浮,关部脉象沉,即“结胸”。

【评析】本条讲结胸症的主要脉症。

结胸与脏结是两类不同的症候,结胸症以属阳、属实、属热为多,脏结症则属阴、属虚、属寒;性质完全相反,而临床症状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作出鉴别。

按之痛,是结胸的主症,因热邪与痰水互结于胸中,所以按之有压痛感;寸脉浮,关脉沉,是结胸的主脉,结胸症的病位偏上,所以寸脉浮,而邪热陷于里,与有形的痰水搏结于胸脘之中,所以关脉沉,邪结而正气不虚,必是沉而有力。

【原文】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①者,难治。

【注释】①舌上白胎滑:舌上白滑苔。

【译文】什么叫脏结症?答:和结胸症的症状相似,但饮食如常,时时下利,寸部脉浮,关部脉小细沉紧,叫做脏结症。

舌上苔白而滑的,不容易治疗。

【评析】本条讲脏结症的主要脉症。

【原文】脏结无阳证①,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注释】①阳证:发热、口渴等热象。

【译文】脏结未表现出阳热症症候,不发往来寒热,病人不烦躁而安静,舌苔滑,治疗不能用泻下法。

【评析】本条讲补述脏结的症候特点和治疗禁例。

本条进一步说明脏结症的属性是纯阴无阳。

无阳症指没有发热、口渴等里热症候,也没寒热往来等少阳症候。

邪结在里,应见烦扰不安,其人反静而不烦,可见正阳不振无力与邪抗争,而舌上苔滑,更是阳气大虚的确据,所以虽有像结胸那样的硬满症状,亦决不可治以攻下方法。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①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②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绪论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时期。

①先秦②西汉末年③东汉末年④南北朝2、最早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是()①王叔和②林亿③庞安时④方有执二、填空题1、第一个校定《伤寒论》的人是。

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书是的。

2、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以为纲,以为目。

3、三阳病的治疗以为主,三阴病的治疗以为主。

三、名词解释1、越经传2、直中3、两感4、并病四、问答题1、试述中医“伤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单选题1、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

①发热与否②汗出与否③头痛与否④恶寒与否2、服桂枝汤,仍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用()治疗。

①桂枝汤②桂枝加附子汤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多选题(选择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1、伤寒发生传变,出现的症状有()()()()()。

①脉数急②脉静③发热不恶寒④颇欲吐⑤躁烦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属于()()()()()。

①真热假寒②真寒假热③外寒内热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3、太阳病治疗后,出现哪些症状仍可用桂枝汤治疗?()()()()()①漏汗不止②大汗出,脉洪大③气上冲④反烦不解⑤脉促胸满三、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

2、太阳病,头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佳。

4、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1、坏病2、痸(瘛)瘲3、阳浮而阴弱五、问答题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药后护理有哪些特点?2、三种太阳病轻证的症状和病机有何不同?如何治疗?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一、单选题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与()。

①桂枝汤②麻黄汤③小青龙汤④小柴胡汤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与()。

①承气汤②麻黄汤③桂枝汤④柴胡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厚朴与人参的用药比例为()。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1)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1)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四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人和非洲的黑人得到感冒,开的药不一样,中医用症状来区分,来开药,像登革热刚开始时开「葛根汤」就好了。

可见本条在侧重外证未解这句,不论病之时日多少,苟无「里有虚寒」,槪与汗解,即里有实证热证,亦以汗解为先,此为仲师之心法。

四八:「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平常太阳证的时候,一定是解表发汗,如果医生开错药攻下,攻下的药一吃了以后,全身的感觉很明显,血整个往下走,如果是体力比较好的人,下去以后又会回来一下,结果病人感觉微喘,病人没有结胸,如有微喘,代表病还在表还没有解,攻下攻错了,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前面的酒客也是用厚朴来燥脾的湿,杏仁润肺润气。

如果伤寒感冒里寒表寒,又咳很久,检查没有「小青龙汤证」,也没有「大青龙汤证」,问怕不怕冷?不怕冷,也不怕热,风吹得很难过,有一点流汗,有咳嗽,「桂枝汤」没有讲咳嗽?有!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所以常常「小青龙」、「大青龙」还没有好的时候,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所以久咳不愈,小孩百日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就好了,因此「桂枝汤」证,本身又带有咳嗽的加「厚朴、杏仁」就好了。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技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50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九:「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就是还有表证,不可下也,千万不可攻下,下之为逆。

医生的过失。

欲解外者,「桂枝汤」。

当医生在决定攻下的时候,就是知道病人肚子里面有干大便,才会攻下,攻下之前,看还有「桂枝汤」证,先不要攻下,怕下陷入胸,所以要先去解表,再去攻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 提要:热入血室证
1,基本概念 , 血室: 血室: 1)子宫;2)肝脏或肝经;3)冲脉,血海. 子宫; 肝脏或肝经 肝脏或肝经; 冲脉 血海. 冲脉, 子宫 热入血室:指外邪侵袭血室,热与血结造成 热入血室:指外邪侵袭血室, 的以发热恶寒或如疟状,经水异常, 的以发热恶寒或如疟状,经水异常,胸胁下 谵语等神志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满,谵语等神志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治 当清热凉血,疏肝理气, 当清热凉血,疏肝理气,轻者可用针刺法治 重者宜针药并施,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疗,重者宜针药并施,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提要:热实结胸 提要:热实结胸——大陷胸汤证证治 大陷胸汤证证治
主症: 主症: 心下痛, 按之石硬, 心下痛 , 按之石硬 ,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 满而痛不可近. 满而痛不可近. 还可见不大便, 舌上燥而渴, 还可见不大便 , 舌上燥而渴 , 日晡所小有潮 烦躁,头汗出等症状. 热,烦躁,头汗出等症状. 脉沉而紧. 脉沉而紧. 病机:热邪与水饮等实邪严重结于胸腹腔 病机:
134,太阳病,……医反下之,……阳气内 ,太阳病, 医反下之, 医反下之 阳气内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 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 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注:表证误下,亦可发黄. 表证误下,亦可发黄. 见症:但头汗出,小便不利 见症:但头汗出,
一,基本概念
结胸: 结胸: 病邪结聚于胸部与腹部, 病邪结聚于胸部与腹部 , 以胸腹部疼痛 为主的病证. 为主的病证.——实证 实证 藏结: 藏结: 阴寒内结, 虚实夹杂的病证, 阴寒内结 , 虚实夹杂的病证 , 临床表现 近似于结胸. 近似于结胸.——虚实夹杂证 虚实夹杂证
二,结胸与藏结的比较
第二节 结胸证治 痰热结胸 —— 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 —— 大陷胸汤证 小 结 胸 —— 小陷胸汤证 寒实结胸 —— 白散
一,痰热结胸
131, 病发于阳 , 而反下之 , 热入因作结胸 ; ,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病发于阴 , 而反下之, 因作痞也 .所以成 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 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 项亦 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斤,熬 芒硝半升 杏仁 葶苈子半斤, 半升,去皮尖, 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 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 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 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 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 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 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 下为效,禁如药法. 下为效,禁如药法.
巴豆——温下峻剂,辛热有毒. 温下峻剂,辛热有毒. 巴豆 温下峻剂 用量: 用量:0.075—0.15克 克 桔梗,贝母——化痰散结 桔梗,贝母 化痰散结 服法:三药研粉,白饮送服 服法:三药研粉, 药后反应:吐,利 药后反应: 不利,服热粥;利不止,服冷粥. 不利,服热粥;利不止,服冷粥.
第三节 结胸疑似证
提要: 提要:热入血室证
2,见症: ,见症: 1)曾有外感证,发热或寒热往来; )曾有外感证,发热或寒热往来; 2)经水异常; )经水异常; 3)神志症状,谵语或如见鬼状. )神志症状,谵语或如见鬼状. 3,治疗:清热凉血,疏肝理气 ,治疗:清热凉血, 轻者可刺期门;重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轻者可刺期门;重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不要误治,如辛温解表,攻下. 不要误治,如辛温解表,攻下.
二,结胸与藏结的比较
3,临床表现 , 相同点:胸腹部胀满疼痛. 相同点:胸腹部胀满疼痛. 不同点: 不同点: 结胸:发热;烦躁;便秘;不能食. 结胸:发热;烦躁;便秘;不能食. 藏结:无热;安静;时时下利;饮食如故. 藏结:无热;安静;时时下利;饮食如故. 4,治法 , 结胸:攻下. 结胸:攻下. 藏结:不可攻.(扶正祛邪并用) 藏结:不可攻. 扶正祛邪并用)
二,结胸危重证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 则死. 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脉浮大 脉浮大——脉证不符,邪盛正虚 脉证不符, 脉证不符 烦躁 烦躁——神志被扰,正不胜邪 神志被扰, 神志被扰
三,热实结胸证治
主症: 主症: 1,结胸见症; ,结胸见症; 2,明显寒象; ,明显寒象; 3,无明显虚证. ,无明显虚证. 病机:寒邪与痰水等实邪结聚于胸腹 病机: 治法:温下逐水,涤痰破结 治法:温下逐水, 方药:白散 方药:
提要: , 三物 白散证(寒实结胸) 三物]白散证 提要:2,[三物 白散证(寒实结胸)
三,热实结胸证治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 大柴胡汤, 但结胸, 无大热者, 大柴胡汤 , 但结胸 , 无大热者 , 此为水结在胸 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 舌上燥而渴 , 日晡所小有潮热 , 从心下至少腹 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提要: , 提要:1,比较结胸和痞证的成因
表证误下 病邪内陷 "发于阳"(体质偏阳,有实邪) 发于阳" 体质偏阳,有实邪) ——结胸 结胸 "发于阴"(体质偏阴,无实邪) 发于阴" 体质偏阴,无实邪) ——痞证 痞证
提要: , 提要:2,大陷胸丸证
主症:结胸主症——胸腹部胀满疼痛 主症:结胸主症 胸腹部胀满疼痛 如柔痉状" 项强, "如柔痉状"——项强,甚至抽搐, 项强 甚至抽搐, 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角弓反张,发热汗出,不恶寒 病机 : 痰热结聚胸膈 ( 部位较高 ) , 经 病机: 痰热结聚胸膈( 部位较高) 气不利 治法:逐水破结化痰 治法: 方药:大陷胸丸 方药:
1,脉象(借脉象论病机) ,脉象(借脉象论病机) 结胸:(有力)寸脉浮,关脉沉 结胸: 有力)寸脉浮,关脉沉——病邪由表 病邪由表 入里,结聚人体中上部. 入里,结聚人体中上部. 藏结:(无力)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藏结: 无力)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中 中 焦正气不足,寒邪结聚在里. 焦正气不足,寒邪结聚在里. 2,性质和部位 , 结胸:阳证,多见实热证,亦有寒实证.邪结 结胸:阳证,多见实热证,亦有寒实证. 于腑. 于腑. 藏结:阴证,正虚邪实证,虚寒证与寒实证并 藏结:阴证,正虚邪实证, 邪结于藏. 见.邪结于藏.
一,太阳少阳并病与热入血室
143, 妇人中风 , 发热恶寒 , 经水适来 , 得之 , 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 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 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 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 其实而取之. 其实而取之. 144, 妇人中风 , 七八日续得寒热 , 发作有时 , , 妇人中风, 七八日续得寒热, 发作有时, 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 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 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 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 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 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二,柴胡桂枝汤证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疼 , 微呕 , 心下支结 , 外证未去者 , 柴 胡桂枝汤主之. 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 桂枝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 大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 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 切 柴胡四两
五,寒实结胸及文蛤散证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文 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 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 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 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 服.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主讲人:英洪友
第一节 结胸与藏结的比较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如 ? 答曰 : 按之痛 , 寸脉浮 , 关脉沉 , 名曰结胸也. 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 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 如故 , 时时下利 , 寸脉浮 , 关脉小细沉 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 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提要: , 提要:1,文蛤散证
主症: 主症: 轻度发热,微恶寒; 皮肤粟起,烦躁, 轻度发热 , 微恶寒 ; 皮肤粟起 , 烦躁 , 欲饮而口渴不甚. 欲饮而口渴不甚. 病机:轻度水热互结,兼表邪未罢 病机:轻度水热互结, 治法:清热利湿散水 治法: 方药:文蛤散 方药:
提要: , 三物 白散证(寒实结胸) 三物]白散证 提要:2,[三物 白散证(寒实结胸)
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比较: 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