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略)
二、细胞的生成(略)
第二节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
药物可影响血液的形成和功能,导致药物的血液毒性(hematotoxicity )。
一、药物血液毒性类型
(一)直接抑制骨髓造血细胞
血小板减少、再障等。如抗肿瘤药、氯霉素等。
(二)对红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溶血性贫血、低氧血症。如伯氨喹、磺胺、非那西丁等。
(三)化学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如抗肿瘤药等。
二、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病及其产生机制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症状: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即原来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
两种类型
1、和剂量有关
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白消安、亚硝脲类、苯妥英钠、吩噻嗪、硫尿嘧啶及氯霉素等,均也可以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
2、和剂量关系不大
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常见的有氯霉素、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氨基比林、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甲亢平、他巴唑、氯磺
丙脲等。
药源性血细胞减少的机制:
①可逆性血细胞减少
药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骨髓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降低铁螯合酶活性,阻碍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幼红细胞生成、抑制粒细胞、血小板的生成。
②特异质性或过敏性反应
表现为与剂量无关的不可逆的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干细胞受损有关。存在遗传性体质异常,以致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出现某种代谢缺陷。
(二)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中性粒细胞低于1.8-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减少至低于0.5-1.0×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的机制:
①发生与剂量有关,系细胞毒性所致。
药物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阻碍幼粒细胞DNA的合成,抑制幼粒细胞的分裂、增殖,引起粒细胞成熟障碍。当达到一定剂量就可以造成骨髓抑制。
②其发生与剂量无明显关系,属于免疫反应。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粒细胞蛋白质结合变为完全抗原,并刺激抗体产生,进而使粒细胞凝集而致病。
(三)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上,药物引起病人血小板的改变较为常见,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重者可引起脑出血,甚至死亡。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①由免疫机制所致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全抗原,接触一段时间后产生变态反应,使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加。
②由于骨髓巨噬细胞中毒引起血小板减少
通常在用药一段时间的数日至数月后发生,少数患者药物能在人体内长期滞
留,因此可以在末次用药后数周或数月才发病。
(四)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系指由于药物的作用使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导致的贫血。药物毒性多为免疫反应所致。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
①免疫复合物型:
药物(奎宁、奎尼丁、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等 )作为半抗原,与血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抗体(IgM或IgG)产生,药物与抗体牢固地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吸附在红细胞膜表面上,激活补体引起溶血,称免疫复合物型。
②半抗原细胞型
药物(如青霉素类)作为一种半抗原,与红细胞膜及血清内蛋白形成完全抗原,所产生的抗体与吸附在红细胞上的药物发生反应,不需补体参与下,即可导致红细胞破坏。
③自身免疫型:
又称甲基多巴型溶血性贫血。主要由于服用甲基多巴后引起溶血性贫血,其发病机理并不明确,一般在用药3-6月后发生溶血表现。
④遗传缺陷型(图示)
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缺乏,红细胞中GSH降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引发溶血。如蚕豆病、伯氨喹。
⑤氧化溶血
硫化血红蛋白((sulfhemoglobin)的产生是该类药物毒性的共性。正常人血液中不含有硫化血红蛋白,也不存在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氧化后还可进一步硫化成硫化血红蛋白,有些人服用磺胺类或非那西丁等药物后,血液中可出现一种呈绿棕色的硫化血红蛋白,并可能伴有溶血。
(五)其它药物性血液病
有些药物可通过抑制DNA合成而致病,如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叶酸代谢、抑制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或直接抑制核酸合成,引起巨细胞性贫血。一些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可引起白血病。
三、常见的可导致血液病的药物
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
最常见的药物有氯霉素(33倍,且有剂量-反应关系),其病死率可达50%。
另有环磷酰胺、甲氨喋呤、巯基嘌呤、阿糖胞苷、白消安等;还有链霉素、氨苄西林、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苯妥英、三甲双酮、乙酰唑胺、氯磺丙脲、氯丙嗪、奎尼丁、白消安、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秋水仙碱、甲基多巴、硫脲类药、磺胺类药等。
2、引起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的药物
较常见的是抗肿瘤药,还有氯霉素、丙米嗪、保泰松、吲哚美辛、甲磺丁脲、氯磺丙脲、氯丙嗪、乙酰唑胺、苯海拉明、利尿药、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等。
常用的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有哪几种?
1.抗肿瘤药如氮芥、马利蓝、环磷酰胺、氨甲蝶呤、阿糖胞苷、氟脲嘧啶、阿霉素、自力霉素、羟基脲等等。
2.抗感染药
(1)抗生素:主要是氯霉素、合霉素。其他如四环素、多粘菌素类、链霉素偶而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2)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磺胺嘧啶。
(3)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异烟腙、利福平、氨硫脲、对氨水杨酸。
(4)抗疟药,如奎宁、伯氨喹啉、氯化喹啉、乙胺嘧啶。
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4.抗心率失常药如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奎尼丁。
5.抗高血压药如利血平、肼苯达嗪、甲基多巴、开博通。
6.抗甲状腺药如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甲硫咪唑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一般发生在用药后的头几个月,如及时停药,多在1~2周内恢复,故在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象。
7.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安乃近、APC、保泰松、消炎痛等都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症,多与服用剂量较大,时间较长有关。
8.抗风湿药如保太松、消炎痛、布洛芬、金盐、青霉胺。
9.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二甲双酮、苯巴比妥、卡马西平。
10.抗精神病药如冬眠灵、三环类抗抑药,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都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以氯丙唪的发生率较高,约为万分之七,若及时停药,多数可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