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

摘要:多姿多彩的黑龙江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谱写的壮丽乐章。她气势如虹,分外妖娆。黑龙江地区在近代时期深度浓缩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景象。秉承华夏多元一体的文化原则,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代尤其突出,她内部蕴藏的中华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不但促使她积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在续写当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建设富饶黑龙江的时代重任。历史文化本就浩瀚精深,故本文旨在针对黑龙江地区在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较具特色的几点历史文化试做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57-02

广袤神奇的黑龙江大地自古是多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独具特色。她也是东北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由原始氏族向奴隶制和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夫余、高句丽、慕容鲜卑、粟末■、契丹、女真、满族等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种政权的建立无一不受到中原封建制的影响。”[1]黑龙江是满族人的故乡,特别是其建立的清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引导文化发展走向的因素众多,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也难于做到一览无遗、面面俱到。但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泱泱中华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一、时代沧桑——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剪影

黑龙江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政治方面等因素,使其在古时成为流放“汉囚”之地。独特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在近代之前沐浴汉文化滋养的一种特殊现象。流放的生活和黑龙江的山水人文,给这些远离故土,饱受乡愁煎熬的“流人”以独特的写作素材。从他们的诗词文章中亦能感受到这些知识分子对于北国风光的无限敬畏与

开始新生活的自励。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激活的前奏。何时明令不再向东北发配“汉囚”,可追溯至乾隆初年。作为黑龙江古典文化发展之尾声,其影响范围虽有限,却为后人分析当时塞北边疆的社会文人心态提供众多生活化的素材。

还有一个群体的人,他们当中既有塞北的封疆大吏也有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像周树模、宋小濂等一大批治民安邦之才,对于黑龙江的贡献也是彪炳史册。“由于黑龙江地区文风闭陋至极,财政拮据,学校之创办十分困难。然而,幸得一批‘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主持政务、苦心经营,教育才始具新气象。”[2]他们对于黑龙江近代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虽岁月已久,赤子情怀亦感人肺腑。足以体现官民对于黑龙江发展尤其是文化领域的殷切盼望。

随着近代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加剧,针对开源节流、边疆告急等问题的处理已经是摆在清朝统治者案头上的当务之急。清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决定:解禁黑龙江等地。此时的黑龙江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作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石,农业的飞跃性进步成为黑龙江开发

浪潮中的重头戏,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与财力。“自1861年至1911年的半个世纪期间,整个黑龙江地区从部分开禁放垦到全部放垦,共放荒764万余垧,是黑龙江地区土地放垦的重要时期。”

[3]虽在此期间难免有仓促、疏漏之处,但对封闭已久的黑龙江来说,终于迎来沐浴开放的春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繁荣与日俱增。

闯关东这样宏大的历史画卷也由此开启了更大规模。如史诗般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与闯关东相关联的众多整体与个体都有了一部自己的奋斗史。历史文化通过人类这样智慧勇敢的载体,在新的大地上得到生根发芽的契机。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娱顺理成章地在黑龙江广大地区被传播。拿剪纸来说:“剪纸是民间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清代中叶对东北地区开禁,河北、河南、山东等关内谋生的流民纷纷涌入,剪纸艺术也随之传入。松花江地区所属各县城乡均有此项民间艺术,尤以方正县的剪纸活动最为突出。”[4] 在开发黑龙江经济与文化上,这些移民虽然文化程度有限,但却是构成近代黑龙江文化特色形成的中坚力量。比起长期封闭的黑龙江来说,他们已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语言、习俗、观念等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都将历史文化的创造推向高峰。

一个“闯”字道出了近代中国旷世罕见的移民潮。“闯”如果说是为生存而形成的冒险精神,那么同时这也演变成了一种开天辟地、不畏艰险的英雄品质。在山东、河北等省份,到关外闯一闯,是当时的主流。“‘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这不

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地区文化传统,‘闯关东’深深扎根于日益扩大的社会联系中。”,“对绝大多数的山东人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5]这些历史文化的迁移与扩散,在新的土地上又产生了变异,更具有黑龙江的特色。这些闯关东移民对于黑龙江的感情浓厚,正如曾经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逐渐的,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黑龙江人。

哈尔滨,被冠以众多城市美誉,“东方莫斯科”最能体现其特色。在黑龙江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对俄文化怀揣一种特殊的情感。我们不应忘记俄国势力曾带给中国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残酷侵略,特别是开启俄国全方位侵入黑龙江的中东铁路的建设,带给黑龙江人民的压榨更是罄竹难书。但是正因为铁路的建设,使跨地域大范围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此时期,由于哈尔滨交通便利,开埠通商人口骤增,一些评剧与京剧名角竞相来哈献艺。上演的《爱国娇》、《马振华哀史》、《杨三姐告状》、《安重根行刺伊藤博文》等时装剧目颇受赞誉。”[6]俄国在以哈尔滨为首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经营许久,大批的俄国侨民涌入黑龙江,有学者总结:“俄国侨民所到之处,都把优秀的俄国文化带到所到国家,并吸收侨居国文化,从而孕育了风格独特的侨民文化,侨民文化不但是20世纪俄国文化的一宗瑰宝,而且也是俄侨所在国文化的一宗瑰宝。”[7]具有宗教色彩的教堂或是典型俄国式的民居这些仿佛如童话世界般的建筑,既是俄

国人民热爱生活的写照,也给无数中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以肯定的是:“俄国文化、苏联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与中国的文化相互撞击、相互交流。新旧文化的斗争、中西文化的交汇不仅丰富了黑龙江地区的文化,而且加速了它的开发进程。”[2]

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组织起来促使一个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体系

的形成,所以黑龙江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值得注意:“清末民初,由于经济日趋发达,佳木斯农、林、矿、商不断开发,人口骤增。关内各地京、评剧行班及曲艺艺人纷纷来此做营业性演出,致使佳木斯镇艺坛一度出现繁荣景象。”[8]还有边疆的黑河地区:“清末民初,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及无声电影传入区内,区内的影剧院亦相继建立,丰富了边疆的文化生活。”[9]

由于抵抗沙俄、日本的侵略,文化领域也成为黑龙江儿女的战场。许多英雄人物由此诞生:“黑龙江地区沦陷后,爱国文艺人士在文化战线上进行着抵抗运动,形成了以哈尔滨为活动中心的北满作家群,萧红、萧军、金剑啸、关沫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血雨腥风的时局里他们为民族自由奔走呼号,在敌人严刑拷打中仍保持铮铮铁骨,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天动地。在揭露敌人残暴统治和人民疾苦的时刻里,他们无不体现着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身为社会头脑的责任,在文化战线上,用血肉与才智筑起民族尊严的长城。

二、小议龙江文化范式的形成

对于上述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究其形成过程展开分析,以下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