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新分类完整版
血管炎
Chapel Hill的系统性血管炎统一命名研讨 的系统性血管炎统一命名研讨 会制定的血管炎名称和定义( 会制定的血管炎名称和定义(1993年) 年
大血管的血管炎 巨细胞( 巨细胞(颞)动脉炎 Giant cell (temporal) arteritis 大动脉炎 Takayasu arteritis 中等血管的血管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Polyarteritis nodosa 川崎病(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动脉炎, 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动脉炎 , 好发于颈动脉 的颅外分支。常累及颞动脉,多见于50岁以上 岁以上, 的颅外分支 。 常累及颞动脉 , 多见于 岁以上 , 常 伴风湿性多肌痛。 伴风湿性多肌痛。 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炎症,多见于 岁以下 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炎症,多见于50岁以下
ACR,1990) 巨细胞动脉炎分类标准(ACR,1990)
1.发病年龄≥50岁; 发病年龄≥50岁 新近发作的头痛,或新起的、与过去不同的局限性头痛; 2.新近发作的头痛,或新起的、与过去不同的局限性头痛; 吞咽三者之一出现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不适,在咀嚼、 3.颌、舌、吞咽三者之一出现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不适,在咀嚼、舌 头运动或吞咽时发生或加重,疲劳不适感; 头运动或吞咽时发生或加重,疲劳不适感; 颞动脉异常:颞动脉触痛或搏动减弱,与颈动脉硬化无关; 4.颞动脉异常:颞动脉触痛或搏动减弱,与颈动脉硬化无关; 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触痛和结节,颞动脉区域出现头皮触痛或结节; 5.头皮触痛和结节,颞动脉区域出现头皮触痛或结节; 动脉活检异常,病理显示动脉炎症, 6.动脉活检异常,病理显示动脉炎症,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和肉芽 肿性炎症,通常含有多核巨细胞。 肿性炎症,通常含有多核巨细胞。 以上6项中,符合3项或3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 以上6项中,符合3项或3项以上者,可诊断为巨细胞动脉炎。
anca相关血管炎分类标准
anca相关血管炎分类标准anca相关血管炎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管炎和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特征,通常涉及肾脏和呼吸系统等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目前,关于anca相关血管炎的分类标准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第一,anca相关血管炎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将anca相关血管炎分为结节性多动脉炎(EGPA)、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和颗粒性肉芽肿性肾炎(GPA)三种类型。
EGPA主要表现为气道和肺部病变,常伴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表现;MPA主要累及小血管,易导致肾脏和呼吸系统损害;GPA主要累及上呼吸道和肾脏,患者常呈现肾功能不全和肾小球肾炎等症状。
其次,对于实验室检测结果,主要包括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肾脏活检。
血清ANCA检测是anca相关血管炎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ANCA的阳性率和抗体亚型可以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类型。
对于肾脏活检,可以发现肾小球和小血管的病变程度,并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另外,根据anca相关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还有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研究方向逐渐引起重视。
例如,最近有研究指出,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中存在一些与炎症状态和肾功能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参考。
此外,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anca相关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未来,随着对anca相关血管炎病因和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分类标准和治疗策略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儿童血管炎新分类(2005年维也纳国际会议)
发性血管炎诊断特异性达到 ** +。 参考文献:
[ #] 稻 毛 康 司6血 管 炎 症 侯 群 [ 7 ]6 小 旧 : !$$" , &" ( 8 ) 儿科 诊 疗 ,
&9%:&*"6
何威逊 6 进一步提高儿童原发性小血管炎诊断水平 [7 ] 6 临床 儿科杂志, : !$$& , !8 (1 ) #*%:#*96
!6&6#6#!来自16#6! !616!新生儿其他淋球菌感染 儿童淋病
包括菌血症、关节炎、头
注 射 或 肌 肉 注 射 罗 氏 芬 1$ R "$ OT H ST ( 单 剂 不 超 过 #!" ,# 次 H I,疗程 1 I;或壮观霉素 8$ OT H ST 肌注,# 次 H I, OT) 疗程 1 I 。
5;<= ’ , 3>?<@AB -, CDEEB= 47, <A FE6 )G(,3 H 23<’ <=IB@J<I KB=J<=J>J K@DA<@DF LB@ AM< KEFJJDLDKFADB= BL KMDEIMBBI NFJK>EDADI<J
[7] : 6 ,== 3M<>O CDJ, !$$& , &"(% ) *1&:*8#6
$6" + R # +红霉素滴眼液或泰利必妥滴眼液。
治愈标准 治疗结束后 ! 周内症状、体征均消失,在
!6&6!
治疗结束后第 8 天和第 9 天取标本做分泌物涂片和培养 ! 次 均为阴性。
!6%
预防 预防和减少儿童淋病的发病率,根本措施是加强控制成
血管炎分课件共53页
✓多样性:皮疹,肾病,视力障碍,体重减轻,
疲累,肌痛,关节痛等
✓重叠性:与胶原性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相似
诊疗线索
➢ 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时,须警惕血管炎
✓ 肺出血综合征(pulmonary hemorrhage
syndrome)
✓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 肺-肾综合征 (pulmonary-renal syndrome)
• 鉴别诊断
肺-肾综合征
➢同时表现为DAH和GN ➢表现为肺肾综合征者80%患有小血管炎;
其余20%患有结缔组织性疾病(SLE )、 冷球蛋白血症等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气管镜 ➢组织活检
影像学检查
胸片和胸部CT
➢ 异常表现常早于临床症状 ➢ 缺乏特异性 ➢ 弥漫性肺泡浸润提示肺泡出血 ➢ 空洞形成伴结节性病变常提示WG ➢ 腺病常提示肿瘤或感染,不支持诊断血管炎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血管炎分课件
Vasculitis
殷静静
一.概述
➢ 定义 ➢ 分类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和器械检查 ➢ 临床分型 ➢ 治疗
二.个论
定义
➢ 血管炎即侵犯血管造成炎性反应及坏死
的现象,常常造成血管腔变窄或阻塞, 并导致其所供应组织之缺氧病变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胸片
– 结节 、固定位置的肺浸润或空洞形成
➢病理改变
– 小、中血管炎;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 炎性 浸润
– 手术开胸活检的阳性率远高于经纤维支气管 镜活检的阳性率
血管炎的分类
血管炎的分类1.变应性白细胞破碎性(坏死性)血管炎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过敏引起的一组血管炎疾病,主要累及细小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后静脉。
以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纤维蛋白沉积、变性及坏死,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破碎成核尘为特征。
发病多较急,常有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
主要有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变应性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低补体性(荨麻疹样)血管炎等。
2.结节性多动脉炎以中、小肌性动脉静脉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一种非肉芽肿性血管炎。
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血管,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
主要有系统性结节性多动脉炎、良性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血栓形成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以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并呈不同的临床表现。
主要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网状青斑性血管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肉芽肿性血管炎为大、中、小血管受累的多系统疾病,以管壁内外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病程慢,有时甚为严重。
主要有韦格纳氏肉芽肿、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颞动脉炎、大动脉炎等。
5.淋巴细胞性血管炎以皮肤细小血管受累、管壁及其周围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产生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病程慢,反复发作。
主要有淋巴瘤样丘疹病、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等。
6.结节性血管炎一组以皮上下脂肪组织间隔内血管受累和产生皮下结节损害为特征的皮肤疾病。
主要有结节性血管炎、硬红斑。
7.血液成分异常性血管炎由于血液中某些成分异常引起的细小血管炎性疾病,表现为皮肤或内脏损害,病程为慢性。
主要有冷球蛋白血症、冷高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
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①多系统损害;②活动性肾小球肾炎;③缺血性或淤血性症状和体征,特别见于年轻人;④隆起性紫癜及其他结节性坏死性皮疹;⑤多发性单神经炎及不明原因的发热。
2.皮肤型变应性血管炎一般有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不规则的发热。
皮肤损害可为多形性,有红斑、结节、紫癜、风团、血疱、丘疹、坏死及溃疡等。
2016 EULAR 血管炎更新
4.变异性血管炎
白塞氏病 Cogan综合症
1.大血管血管炎 1) 血管炎分类(
巨细胞动脉炎 大动脉炎
2.中等血管血管炎 2012Chapel Hill血管炎共识会议的血管炎分类命名
结节性动脉炎 川崎病
3.小血管血管炎
ANCA相关性血管炎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韦格氏肉芽肿)(GPA)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Churg Strauss)(EGPA)
◆诱导缓解:
◆维持缓解:
硫唑嘌呤(2mg/kg/d) 对硫唑嘌呤不耐受时,可以使用MTX(20-25mg/wk) 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存在持续性上呼吸道疾病,可同时使 用复方新诺明维持治疗
!
环磷酰胺的副作用 病情控制欠佳(失败、复发)
危及生命的疾病
血浆置换在危及生命疾病中的应用
MEPEX:极其严重疾病中甲泼尼龙(ME)vs.血浆置换(PE)
暂无更新,不包括ANCA ◆Chapel Hill共识会议定义
◆EMA分类GPA、MPA、EGPA和PAN
◆前瞻性研究
一致认可血管炎定义 2013年更新 四步法则:参照ACR标准 替代标志物 CHCC定义 血清ANCA 设计并证实了血管炎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DCVAS,临床实验,govNCT01066208)
口服两性霉素或氟康唑50mg/d
RAVE:利妥昔单抗和类固醇激素仅应用于诱导和维持治疗
EMA证实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可应用于急性重症GPA和MPA
RAVE:诱导缓解
◆诱导缓解: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并不差于环磷酰胺 64%CR(RTX)vs. 53%(CYC) ◆疾病复发:利妥昔单抗的疗效优于环磷酰胺 ◆PR3-AAV:利妥昔单抗的疗效优于环磷酰胺
血管炎分类标准
血管炎分类标准
血管炎是指血管壁炎症反应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根据其特征和病理表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血管炎分类标准:
1. 根据病因分类:
- 原发性血管炎:病因不明,如巨细胞动脉炎、多动脉炎、
坏死性血管炎等。
- 继发性血管炎:与其他疾病或感染有关,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根据累及血管尺寸分类:
- 大血管炎:主要影响大血管,如巨细胞动脉炎、坏死性血
管炎。
- 中等血管炎:累及中等直径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如
类风湿性血管炎。
- 小血管炎:主要累及小直径的毛细血管、动脉和静脉,如
结节性多动脉炎、过敏性紫癜等。
3. 根据患病部位和特征性表现分类:
- 头颈部血管炎:如巨细胞动脉炎。
- 四肢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
- 内脏血管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 皮肤血管炎:如过敏性紫癜、类风湿性血管炎。
需要注意的是,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可能因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上述分类仅为一般参考。
确切的分类应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确定。
系统性血管炎最新分类盘点
系统性⾎管炎最新分类盘点系统性⾎管炎⼀般指以⾎管壁炎症与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组炎性⾃⾝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管炎可引起⾎流减少或⾎管阻塞,导致组织缺⾎、坏死,⾎管本⾝也可因炎症受损,导致永久性狭窄、形成动脉瘤或者破裂。
1分类⼏⼗年来,⾎管炎的分类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管炎分类标准可以帮助诊断,但是缺乏⾜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994 年的Chapel Hill 共识会议(CHCC)提出了⾎管炎的疾病定义,但是并未体现疾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管炎以及结节性多动脉炎进⾏分类,以进⾏流⾏病学研究,但也有其局限性。
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系统性⾎管炎的命名及定义在持续更新。
2012年CHCC根据主要受累⾎管的⼤⼩对⾎管炎进⾏了命名和分类,⽬前应⽤最为⼴泛(表1)。
根据病变⾎管的⼤⼩,系统性⾎管炎⼤致可分为⼤⾎管炎(LVV)、中⾎管炎(MVV)和⼩⾎管炎(SVV),但是有些疾病累及的⾎管⼤⼩可能会有重叠,另外,有的系统性⾎管炎累及⾎管⼤⼩可变。
在定义⾎管⼤⼩时,“⼤⾎管”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中⾎管”是指主要的内脏动静脉及其初始分⽀,“⼩⾎管”是指⼩动脉、⽑细⾎管及⼩静脉。
1.1 ⼤⾎管炎1.1.1 ⼤动脉炎(TAK)⼤动脉炎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级分⽀的慢性⾁芽肿性动脉炎。
通常在50岁之前发病,⼥性多见。
炎症和损伤往往局限于受累⾎管的⼀部分,但是也可出现⼴泛受累,例如全主动脉炎(pan-aortitis)。
1.1.2 巨细胞动脉炎(GCA)⼜称为颞动脉炎,常为⾁芽肿性动脉炎。
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包括颈动脉分⽀,尤其是颞动脉。
通常在50岁之后发病,其中70~90岁个体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常伴发风湿性多肌痛。
还有其他类型的⼤⾎管炎,有的尚⽆特定名称,如特发性孤⽴性主动脉炎;有的是其他类型⾎管炎或全⾝炎症性疾病的⼀部分,如科根综合征或复发性多软⾻炎。
血管炎诊治概述PPT课件
胸一腹主动脉型: • 髂动脉受累:下肢无力、酸痛、 皮肤发凉和间歇性跛行 • 肾动脉受累:高血压,尤以舒张 压升高明显,主要是肾动脉狭窄 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 • 约80%患者于上腹部可闻及Ⅱ级 以上高调收缩期血管杂音,在主 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
广泛型: • 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 • 属多发性病变 • 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诊断
40岁以下女性,具有下列表现1项以上者,应怀疑本病:
① 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表现为动脉搏动减弱或消 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 ② 脑动脉缺血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 失,以及颈部血管杂音 ③ 近期出现的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伴有上腹部Ⅱ级以上 高调血管杂音 ④ 不明原因低热,闻及背部脊柱两侧或胸骨旁、脐旁等部位 或肾区的血管杂音,脉搏有异常改变者 ⑤ 无脉及有眼底病变者
鉴别诊断
• • • • •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腹膜炎等 恶性肿瘤及结缔组织病继发的血管炎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 冷球蛋白血症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MPA)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 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 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 • 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 • 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约2:1,多在50~60岁发病
病理检查
• 对于有症状的组织可先行组织活检 • 临床常进行活检的组织包括: 皮肤 腓肠神经 睾丸 骨胳肌 • 组织学的发现为灶性的坏死性血管炎,血管壁通 常伴有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诊断
以下情况应警惕PAN: • 不明原因发热、腹痛、肾功能衰竭或高血压
血管炎的科普知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诊断
血管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 疲劳、关节痛、皮肤疹和溃疡 等。 诊断血管炎需要进行详细的病 史询问、身体检查和相关实验 室检测。
症状和诊断
血管炎的确切诊断可能需要组织活检和 影像学检查的支持。
治疗和预防
治疗和预防
血管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 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包括免疫抑制剂、 抗炎药和抗凝血药等。
生活护理和自我管理
学习掌握应对紧急情况的方法,如 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解答
问:血管炎可以完全治愈吗? - 答:血管炎的治疗可以控制症状和
减轻炎症,但无法完全治愈。
常见问题解答
问:血管炎能遗传吗? - 答:某些类型的血管炎可
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并非所 有血管炎都会遗传。
常见问题解答
问:如何预防血管炎的复发? - 答:遵医嘱定期复诊,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和避免潜在诱因可以降低血管 炎的复发风险。
总结
总结
血管炎是一种炎症性血管疾病,可 导致血管壁炎症、破坏和出血等症 状。 血管炎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治 疗,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预后有 着重要意义。
总结
血管炎患者应合理生活,遵循医生建议 和定期复诊,以维持自身健康和生活质 量。
血管炎的科普 知识
目录 血管炎概述 症状和诊断 治疗和预防 并发症和预后 生活护理和自我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总结
血管炎概述
血管炎概述
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血管疾 病,主要影响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 血管炎可导致血管壁的炎症、破坏 和出血,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身体 的正常功能。
血管炎概述
血管炎分类包括小血管炎、中型血管炎 和大血管炎等类型。
血管炎
糖皮质激素一般是治疗系统性血管炎的首选药物。治疗的 剂量因病因人而异,可以口服或静脉冲击治疗。在大剂量
激素仍不能控制疾病的活动或有重要脏器受累时应考虑加
用细胞毒药物。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甲氨蝶 呤和硫唑嘌呤等。
系统性血管炎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止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激素口服或冲击用药。 免疫抑制药联合激素疗法。 对症治疗:
治疗
目前系统性血管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 制良反应。因此,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
又要避免治疗药物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是治疗血管炎应遵 循的原则。许多临床医生往往只注意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 视它们的毒副作用。致使许多血管炎病人由于药物的副作 用不能继续用药而导致治疗失败。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包 括一个自身抗体谱,其靶抗原包括多种物质,如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弹性蛋白酶、乳铁蛋白 、组织蛋白酶G、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天青杀素 、溶酶体、β-葡萄糖醛酸酶、α -烯醇化酶、防御素以及 人溶酶体相关膜蛋白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而 且不同的靶抗原表现的荧光模型不同。
特异性抗体。c-ANCA另一个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
,病情稳定时滴度下降,病情活动时滴度升高。p-ANCA主要见于显微镜下 多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以及坏死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其滴度亦 与病情活动有关,可用于指导治疗、判断疗效。
诊断
血管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血清学、病理学检查和 血管造影等综合分析。对可疑血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程 序: 采集完整的病史和体验。这是极为重要的步骤,因为许多 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比实验室检查更具有诊断价值。例如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过敏及哮喘病史是提示ChurgStrauss综合征诊断的重要依据;下颌和舌的间歇性运动障 碍或不适则提示巨细胞动脉炎的可能。
血管炎分类标准(chcc标准)
血管炎分类标准(chcc标准)
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分类标准
采用的是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标准是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CHCC)关于血管炎的分类标准。
CHCC标准将血管炎分为大血管炎和小血管炎两大类。
大血管炎
主要包括巨细胞动脉炎、临床和病理特征相似的大动脉炎、中等血
管炎和其他少见的大血管炎。
小血管炎则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
体相关的小血管炎、免疫复合物相关的小血管炎、其他少见的小血
管炎以及无特异性小血管炎。
具体而言,CHCC标准将大血管炎和小血管炎分为六大类,包括,巨细胞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相关的其他血管炎、大动脉炎、中等
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的小血管炎和免疫复合物相关
的小血管炎。
这种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和
诊断血管炎,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CHCC标准是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的血管炎分类标准,它将血管炎分为大血管炎和小血管炎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六大
类,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血管炎,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血管炎
目前缺乏中国的人口数据,但大多数中国患者也是 MPOANCA 阳性的
J Am Soc Nephrol. 2015 Oct;26(10):2314-27.
全身 症状
发热、食欲减退、体重减 轻、乏力
骨骼、 肌肉 肌痛、关节痛(游走性)
ANCA相关血 管炎的 临床特征
皮肤
高出皮肤的紫癜、荨麻疹
肾脏 损害 呼吸 道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大多数血管炎的病因至今不明,其发病机 理也多不清楚。目前认为血管炎的发病机 制主要是感染原对血管的直接损害和免疫 异常介导的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细菌、立克次体 螺旋体、病毒… 乙肝病毒 A b+A g (CIC ) 抗内皮细胞抗体 抗基底膜抗体
直接损伤
激活补体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ANCA
肺部表现
治疗
诱导缓解治疗(初始治疗)
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维持缓解治疗
复发治疗
MP冲击的适应症
血浆置换的适应症
合并抗GBM抗体 肺出血 ARF依赖透析
新月体性肾炎 纤维素样坏死 肺出血
诱导治疗:糖皮质激素和CTX
强的松
剂量:1mg/kg· d,4-6周 10-15mg/d 维持
总的分布是50岁以上的患者患病率为50 Canon Jan Van Eyck 1358-1440
分类
系统性血管炎的分类多年来很杂乱,由于 受损血管的大小和分布不一,病理改变多 种多样,至今没有一个最完善的分类方法。 目前大多采用93年六国学者讨论的chapel hill 分类。
系统性血管炎
系统性血管炎(systemic vasculitis) 是一组以血管的炎症与坏死为主要病理改 变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类 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点不同而表现各 异。其常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引起多系统 多脏器功能障碍,但也可局限于某一脏器。 系统性血管炎常累及的部位为皮肤、肾脏、 肺、神经系统等。 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变化多端, 大多数属疑难杂症。
简述皮肤血管炎的分类及鉴别思路
简述皮肤血管炎的分类及鉴别思路皮肤血管炎是指皮肤毛细血管炎病变,通常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紫癜、水肿等症状。
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皮肤血管炎可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皮肤血管炎的分类及鉴别思路进行简述。
一、分类1. 血管炎性红斑:血管炎性红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炎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斑、水肿、瘙痒等症状。
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过敏、药物反应等。
2. 血管炎性紫癜:血管炎性紫癜是皮肤血管炎的典型表现,主要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的斑点或斑块,压之不褪色。
常见的原因包括过敏反应、感染、药物反应等。
3. 血管炎性水肿:血管炎性水肿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皮肤血管炎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水肿,常伴有红斑、瘙痒等症状。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反应等。
4. 血管炎性斑丘疹:血管炎性斑丘疹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血管炎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斑丘疹,颜色可变化,常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常见的原因包括过敏反应、感染等。
二、鉴别思路1. 详细了解病史:首先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程、症状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根据病史可以初步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病变,有无明显的诱因等。
2. 观察皮肤病变特点: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特点,包括病变的部位、形态、颜色、分布等。
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炎在病变特点上有所差异,通过细致观察可以初步判断可能的类型。
3. 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如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自身抗体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进一步确定皮肤血管炎的类型。
4. 活检病理学检查:对于疑难病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者,可以进行皮肤病变的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皮肤组织的病变特点,有助于确诊。
5. 综合分析:最后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同时,确定皮肤血管炎的具体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皮肤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根据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血管炎的病理生理特点比较研究
不同类型血管炎的病理生理特点比较研究血管炎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炎症疾病,包括血管内皮、平滑肌、外膜等各层面的病变。
根据病变部位、程度不同,血管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大血管炎、小血管炎等。
本文将对不同类型血管炎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一、大血管炎大血管炎,又称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以大型动脉炎症为特征的血管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
其主要特点是动脉内膜下有大量细胞浸润,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特异性T淋巴细胞等。
另外还有肉芽肿形成,其中炎症细胞堆积形成细胞核嵌入的异常巨细胞。
此外,动脉壁也会受到破坏,平滑肌细胞死亡、坏死导致使得弹性层破裂、内膜增厚和动脉闭塞。
二、小血管炎小血管炎是以小型血管为主要受损部位的一类血管炎。
最常见的小血管炎有结节性多动脉炎、微小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这种疾病影响血管的所有三层(内膜、平滑肌、外膜)。
病理上,小血管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作用引起的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管的压力逐渐增大,使得血管壁发生变形,出现稀疏的弹性纤维和连接组织。
细胞坏死和坏死痕迹可以被组织及细胞多聚物所代替,出现了大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虫落肉芽肿。
另外,内皮细胞因为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细胞表面和血管腔内分泌素发生变化和局部缺失。
由于小血管炎的炎症和萎缩,血流量削弱导致组织营养不良缺氧等,引起内脏和组织器官不同程度损害包括肾、肺、皮肤、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三、淋巴管炎淋巴管炎主要发生于淋巴管内皮,是一种以淋巴管阻塞和炎症反应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淋巴管炎与感染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相关,还可以由于淋巴腺内的淋巴石形成,或淋巴导管阻塞导致。
淋巴管炎主要表现为淋巴水肿和局部皮肤发炎、红肿、渗液等。
其病理特点为淋巴管内腔的局部扩张,淋巴管周围组织和肌层也会出现炎症反应。
淋巴管内附着的内皮细胞肿胀并渗出淋巴液,此外,淋巴管膨胀伴随着淋巴腺扩张。
淋巴管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引起淋巴管阻塞和淋巴结增大,淋巴循环受阻,相关区域出现肿胀,细胞和组织代谢产物积累并引发免疫炎症反应,从而造成患者疼痛和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炎新分类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血管炎新分类的启示血管炎(vascul itis)是指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各种各样的血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可交叉重叠。
合理的分类体系,有利于指导血管炎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由于众多复杂的因素,造成血管炎的分类比较复杂和混乱,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个标准。
现就“2012年Chapel Hill会议(CHCC)的血管炎分类标准”相关问题阐述如下。
1血管炎分类的发展历史1952年Zeek首先提出血管炎的分类方法,将血管炎分为过敏性动脉炎、过敏性肉芽肿性动脉炎、风湿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颞动脉炎5类。
这个分类法相当粗糙,许多常见的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病(WG)、大动脉炎等]并不包括在内。
之后随着对血管炎的进一步认识,不断有新的分类标准产生,如1964年的Alarc6n-Segovia分类标准,1975年的De Shazo分类标准,1978年的Fauci分类标准,1988年的Scott分类标准等。
1990年ACR提出新的分类标准,对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WG、超敏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颞动脉炎、大动脉炎7种明确的血管炎做出了定义。
该分类标准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血管炎的定义更清晰、明确。
但临床常见的、1948年即被提及的“显微镜下的动脉周围炎”(即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并未包括在内。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管炎分类方法是1993年CHCC推荐,于1994年正式发布的分类标准(CHCC1994分类标准),它按照受累血管的大小进行简单分类,分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和小血管炎,这一方法因便于分类和应用而在科研、临床工作中沿用多年。
1994年Lie就CHCC阐述了不同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标准,首次提出血管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并加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血管炎、伯格病(Burguer病)、科根综合征等,使血管炎的概念更为广泛,且更符合临床实际。
上述各个分类标准均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有很多明确的血管炎(如白塞病)并未被收入。
更新分类方法是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2012年新版CHCC分类方法诞生,见表1。
2 CHCC 2012血管炎分类标准大血管炎:包括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GCA),是在所有类型的血管炎中唯一具有1A级循证医学证据的类型。
主要累及大动脉,但也有一部分大血管炎患者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要表现。
二者均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甚至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很多相似性,往往难以区分,最大的区别在于好发年龄:大动脉炎好发于年轻患者(年龄<50 岁),GCA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已有学者提出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但该观点争议较大,CHCC 2012分类标准维持了原有的分类方法。
中血管炎(MVV):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川崎病。
一般来说,中血管炎的炎症反应较之大血管炎要更为剧烈,病程更短,更易引起组织坏死。
但 PAN与小血管炎某些时候在临床上、甚至病理上均难以区分。
在CHCC 2012标准中,明确指出PAN与ANCA不相关。
虽然ANCA在血管炎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还未完全清楚,但学界公认,ANCA 是小血管炎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也是小血管炎与PAN 一个最重要的鉴别点。
川崎病在发病年龄及靶器官上有明显特点:几乎只发生于婴幼儿,常累及冠状动脉,与其他类型的血管炎不难区分。
小血管炎:CHCC 2012分类标准根据血管壁上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多寡将小血管炎分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和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二者的鉴别也主要以此为依据,但标准未提出明确的“多”“寡”的具体标准。
依据ANCA的类型将AAV再细分为3类:MPO-ANCA相关性AAV、PR3-ANCA相关性AAV、ANCA阴性AAV。
当某一患者有充分证据诊断为AAV,但血清ANCA检测始终阴性时,则诊断为ANCA阴性AAV,类似于血清阴性的SLE和血清阴性的RA。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将AAV分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和单器官AAV,临床上一般也应用该分类法。
需要注意的几点是:①一部分GPA/EGPA患者病变仅局限于呼吸系统,无其他器官、系统受累的依据,但其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与GPA/EGPA累及呼吸道的患者完全一致,因此通常将这部分患者归为GPA/EGPA,而非单器官性血管炎(SOV)(尤其当ANCA阳性时更支持此观点);②EGPA的血管外表现往往为非肉芽肿性;③ANCA 阳性的EGPA患者肾损害发生率高。
CHCC 2012分类标准中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一般指原发性,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性血管炎、低补体血症性荨麻疹性血管炎(HUV)。
从广义上讲,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许多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可能病因相关的血管炎均以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为特征(如狼疮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等),但在该标准中将它们归为其他相应的类别。
变异性血管炎(VVV):为CHCC 2012分类标准新增内容,也是新标准较CHCC 1994标准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包括白塞病和科根综合征(CS),以全层血管炎为主要特征,任何大小(大、中、小)及任何种类的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均可累及。
白塞病的本质为血管炎早已为学术界公认,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特点与大、中、小血管炎均不相同,CHCC 1994分类标准中并未将其列入,相关文献一般也将其单列,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炎,此次CHCC 2012分类标准将其列入,使标准更为完善、合理。
科根综合征为罕见病,发病率极低,以眼前节及内耳血管炎为特征,大部分也以此为首发表现,角膜基质炎为最重要、最具有鉴别意义的临床表现。
早期曾认为其病变局限于眼、耳,而后的研究逐渐发现全身各种血管,均可累及,因此CHCC 2012标准将其列为变异性血管炎。
SOV:亦为CHCC 2012分类标准新增内容。
血管炎病变局限在某一器官或系统,可发展为系统性血管炎。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SOV必须除外为系统性血管炎累及该器官/系统所致病变。
临床上系统性血管炎仅累及一个器官/系统的病例并不少见,如MPA仅累及肾脏、GPA/EGPA仅累及呼吸道、白塞病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若诊断某一系统性血管炎依据充分,且该器官/系统病变符合这一系统性血管炎特点,则应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而非SOV。
因AVV、中血管炎、VVV缺乏特异性血清标志物,且往往很难取得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学结果,有时在临床中与SOV难以区分。
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与上述5种类型的血管炎不同,该二者为继发性血管炎,与某个或某些因素相关,可能相关的因素非常广泛,如CTD、肿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IgG4相关性疾病、某些药物等。
二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区别仅在于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与其原发病的关系基本已明确并得到公认,而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与其原发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
3新标准的进步与不足综上所述,CHCC 2012标准较之CHCC 1994标准有三大重要变化:①除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小血管炎以外,增加了变异性血管炎、单器官性血管炎、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及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四大类;②根据ACR、美国肾脏病学会(ASN)和EULAR 3个学术机构的共同建议,将某些以人名命名的疾病更名为基于疾病特点或病因的命名,WG更名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CSS更名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另外,将过敏性紫癜更名为IgA性血管炎,也是基于类似原因;③将小血管炎细分为两大类: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阐述了二者之间在疾病特点、本质、病因等方面的异同点。
另外对于某些疾病的具体分类也有所调整,如原SVV中的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归入了SOV中,新加入了HUV。
新标准较之CHCC 1994标准的进步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ANCA的认识明显更为深入,ANCA作为目前发现的唯一对血管炎具有诊断意义的血清学标志物,在标准中被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
如临床表现相似的PAN与AAV,ANCA阳性与否往往是及其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鉴别点。
②分类更为完整、合理,增加了上述四大类血管炎,在临床工作中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明显提升。
如白塞病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血管炎终于加入分类标准中;原标准不完善时,许多SOV、继发性血管炎往往在相应专科诊治,新标准的出现为风湿免疫科医师参与这些血管炎的诊治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③对某些疾病命名的更改体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以往一部分血管炎以首先发现、首先报道的学者名字命名,随着对疾病本质的了解的深入,使用能反映疾病病因、特点、本质的名称更为合理。
CHCC 2012标准中,WG和CSS已经更名,但大动脉炎、川崎病、白塞病未提出恰当的名称取代原有的命名,仍维持原有人名命名,但将来更名应该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新标准也非尽善尽美,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有改进空间:①某些类型的血管炎之间有交叉、重叠,或虽有比较清楚的定义,但临床上难以操作。
如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和与可能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二者的定义较为模糊,也未提出明确的鉴别方法;SOV与仅累及单一器官的系统性血管炎,定义中的鉴别点仅提及是否有明确的依据诊断系统性血管炎,但临床工作中二者往往难以区分。
②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的一些血管炎仍未列入分类标准中,如累及眼、耳、鼻、咽喉的非肉芽肿性小血管炎,在临床上时常遇到,但无法归入上述任一分类中。
疾病的命名、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其目的是将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发病机制高度一致的疾病进行归类,以利于临床、基础的深入研究,达到预防、控制以致治愈疾病的目的。
分类越细,其同质性越高,人们对其自然病程、病因、发病机制,对治疗反应的了解更加充分。
因此CHCC 2012标准取代CHCC1994标准是必然趋势,将来也必将有新内容加入,原有内容被修改甚至否定,必将有新的标准取代目前标准,使分类诊断标准更为科学、全面、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水平。
文章摘自《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年6月第18卷第6期P26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