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

合集下载

第12章_配位平衡-2010

第12章_配位平衡-2010

设平衡时[Cu2+]=y mol/L 解: 设平衡时
[Cu(NH3)4]2+ Cu2+ +4NH3
平衡浓度
0.1-y
y 0.1+4y
[Cu(NH 3 ) 2+ ] 0.1 4 K稳 = = = 2.1×1013 [Cu 2+ ][NH 3 ]4 y × 0.14
y=4.8×10-11 ×
α= 4.8×10-11 /0.1= 4.8×10-10 × ×
3 2
− K 稳 Ag ( CN ) − 10 21.2 [NH 3 ]2 [ Ag(CN) 2 ] 2 K2 = = = 7.05 = 1.4 ×1014 − 2 + [CN ] [ Ag(NH 3 ) 2 ] K 稳 Ag ( NH ) + 10
3 2
配离子的转化具有普遍性
Cu2++4NH3 Cu(H2O)42++4NH3 [Cu(NH3)4]2+ [Cu(NH3)4]2++4H2O
无机化学 12章 第12章 配位平衡
主讲: 主讲:肖冬荣 化学化工学院
§1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一、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1. 不稳定常数
[Ag(NH3)2]+ [Ag(NH3)]+
[ Ag(NH 3 ) + ][NH 3 ] [Ag(NH3)]++NH3 (1) K 不稳 1= [ Ag(NH ) + ] 3 2
解:
Fe3++6CN-
Fe3++e-
Fe2+
加入KCN后 加入 后
[Fe(CN)6]3- Fe2++6CN3− 6 3+

第4、12章 配合物及配位平衡

第4、12章 配合物及配位平衡

M(AABBCC)的异构体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C C
M
D C A
m
C C 四面体配合物的一对异构体的空间相互关系如图: A A
C D B
B C B
M
B A A 左图将一对异构体的一个配体(D)的位置固定(向上), A B B M A A C M B D D C MM B M C M M M BC A M 三 反的 对 C C 顺 B AA 映异 列 , 一 另 三 个B B 体 具 有 相C 式 有螺 旋B排构 体 M 个 是 反 时 针 配 A A A C A M B C CC CB C A C A C BB 方向,另一个为顺时针方向。 B A B A AA C 固定一个配体(D)后 A C CB B 在空间不能 互为镜像的关系A 四面体的这对异构体又如同左右手一样在空间不能 MM M 另三个配体具有相反的 M AA 三反式 B 完全重合 三顺式 A 一反二顺式 B 螺旋(顺反时针)的排列 C C 重合。一个是左手体另一个则为右手体,它们互为镜像 A B B 4个配体不同的四面体配合物具有手性 B M(AABBCC)有5种几何异构体 B 关系(右图),称为对映体。这类异构称为对映异构,又 叫手性异构。 的 对 映 体 以 上 下 取 向 的 轴 旋 转 180度 左图右边 上 后 , 去 和 左 边 的 对 映 体 叠 合 ,就 可 六配位配合物的异构现象很复杂。 发 现 它 们 是 不可能叠合的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K2[PtCl4]加氨水得棕黄色配合物,组成为
Cl [PtCl2(NH3)2],有极性,水中溶解度0.26g/100g; NH3 Pt Cl Cl NH3 Pt Pt NH3 将其用氯化氢处理或热至 250℃,转变为浅黄色, Cl Cl NH3 NH3 H3N Cl

12.配位平衡

12.配位平衡

§12.3
配合物的性质
12.3.1 溶解度 总结:配合物的溶解度/浓度远远小于配体的浓度, 总结:配合物的溶解度/浓度远远小于配体的浓度, 因此可以忽略中间过程的配合物的浓度。 因此可以忽略中间过程的配合物的浓度。 12.3.2 氧化与还原
ϕ OX/RED
RT [OX ] = ϕOX / RED + lg nF [ RED]
2+
2+
3 )4
2+
/ Cu
θ θ θ ∆ r Gm (1) = ∆ r Gm ( 2) + ∆ r Gm (3)
θ θ − nFϕCu 2+ / Cu = − RT lg K 稳 − nFϕCu ( NH
θ ϕCu
2+
3 )4
2+
/ Cu
/ Cu
=
RT θ lg K 稳 + ϕCu ( NH ) 2+ / Cu 3 4 nF
由前述可见,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越大,金属由前述可见,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越大,金属-金属离 子配合物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相比水合离子的标准电极电 势下降得越低。 势下降得越低。
§12.3
离子 lgK稳 φθ/V Ksp φθ/V
配合物的性质∽ 配合物的性质∽氧化与还原
Cu+ CuCl25.5 0.52 0.20 CuBr25.89 0.17 CuI28.85 0.00 Cu(CN)224.0 -0.68
2+
2+
反应 (1) (2)
ΔHθ(kJ/mol) ΔSθ(kJ/K·mol) -57.3 -56.5 -67.3 +14.3
反应(1)和(2)的焓变相近,反应(2)的熵变却比反应 反应(1)和(2)的焓变相近,反应(2)的熵变却比反应 (1) 的焓变相近 (2) (1)大得多, (1)大得多,这是因为形成鳌合物的反应与非鳌合物的反 大得多 应相比,反应前后分子数变化较大。 应相比,反应前后分子数变化较大。

第12章 配位平衡

第12章  配位平衡

[Ni(CN)4]2- K稳 = 1×1021 不同类型
计算: [Ni(en)3]2+中[Ni2+] = 6.5×10-6
[Ni(CN)4]2- 中[Ni2+] = 1.3×10-5
所以,稳定性[Ni(en)3]2+ >[Ni(CN)4]2-
12—3—3 判断配合反应的方向
配合反应平衡的移动
L的浓度、溶液的酸度
①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加入Cl-后,由于生成AgCl↓, 平衡向右移动,配合物离解。当Cl-足量时,配合物全 部离解(主要是K稳KSP = K不太大的情况)‘
②反应物NH3加入抑制了配合物的离解(同离子效应), 平衡向右移动的倾向大大减弱,[Ag+]大大降低,故没 有AgCl生成(用于K不太大的情况)
②Cu+、Ag+、Au+、Zn2+、Cd2+、Hg2+的配合物的稳定性 更高一些
③Cl-、Br-、I-:稳定性 Zn2+<Cd2+<Hg2+
④F-:稳定性 Zn2+>Cd2+>Hg2+
硬软酸碱理论
(3)metal ion for (18+2)e
解释
配合物的稳定性比8e构型要强, 比18e构型要差
(4) metal ion for (9~17)e
2、高价金属离子
例 Fe3+ + H2O Fe(OH)2+ 、Fe(OH)2+、 Fe(OH)3 pH ↑水解↑,配离子的稳定性降低
pH↓水解↓,配离子的稳定性增强
这种现象叫中心离子的水解效应 与配合剂的酸效应 效果正好相反。
3、酸度的改变有时也会改变配离子的类型

配位平衡

配位平衡

0.010 − x θ = Kf =1.67×107 2 x ⋅ (0.010 + 2x) 0.010 − x ≈ 0.010 0.010 + 2x ≈ 0.010 0.010 =1.67×107 x = 6.0×10−6 x ⋅ 0.0102 c(Ag+ ) = 6.0×10−6 m ⋅ L−1 ol
2
第一节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一.稳定常数与不稳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数 不稳定常数
Cu(NH3 )2+ 4 Cu2+ + 4NH3
c(Cu2+ ) ⋅ c4 (NH3 ) θ Kd = c(Cu(NH3 )2+ ) 4
稳定常数
Cu2+ + 4NH3
Cu(NH3 )2+ 4
c(Cu(NH3 )2+ ) θ 4 Kf = c(Cu2+ ) ⋅ c4 (NH3 )
Solution
2 Ag(NH3)+ + 2S2O3− Ag(S2O3)3− + 2NH3 2 2
(0.10 − x)(1.2 − 2x)2 = 2.6×106 2 x ⋅ (0.80 + 2x)
反应前 c 0.10 反应后 c 0 平 衡c x
1.0 1.0 − 2×0.10 0.80 + 2x
3 FeF6 − + 6N S − C
=
1015.3 109.1
= 10 6.2
2− 4 + 6H 2O
丙 酮 C o(H 2O 6+ + 4N S − C )2 C → o(N S) C 兰 色
Co2+ NaF或NH4F Co2+ KNCS Co(NCS)2− 4 → → 3− 3+ FeF FeF3− Fe 6 6

第12章 配位平衡(使用)

第12章 配位平衡(使用)

解:
H4Y
3Y H H (1) (2)
θ K a,3 θ K a,4
H 3 Y H 2 Y 2 H H 2 Y HY3 H HY3 Y 4 H (1) (2) 得: H 2 Y 2 4 2H Y c(H 2 Y 2 )
θ 7 H 解: Kf (Ag(NH3 )2 ) 1.6710 很大,可假设溶于 NH3 · 2O后

全部生成了 Ag(NH3 ) 2
Ag 反应前 c /mol L1 0.010 反应后 c /mol L1 平 衡 c /mol L1 0 x
2NH3 0.030

Ag(NH3 ) 2 0 0.010 0.010 x
14
14
例4: Cd(NH3)42+ + 2 OH- = Cd(OH)2 + 4 NH3
K
K不稳 K sp (Cd (OH )2 )
6.4 10
8
例5: Cu(NH3)42+ + 4 H+ = Cu2+ + 4 NH4+
K
K不稳
4 Ka
1.971024
15
15
2.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0.030 0.020 0.010 2 x
0.010 x K fθ 1.67 107 x (0.010 2 x ) 2 0.010 x 0.010 0.010 2 x 0.010 0.010 1.67 107 x 6.0 106 x 0.0102 c( Ag ) 6.0 106 mol L1 c( NH3 ) c (Ag(NH3 ) 0.010mol L1 2

无机化学12章答案

无机化学12章答案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12-1 在1L 6 mol ·L -1的NH 3水中加入0.01 mol 固体CuSO 4,溶解后加入0.01 mol 固体NaOH ,铜氨络离子能否被破坏?(K 稳[Cu(NH 3)42+]=2.09×1013,K SP [Cu(OH)2]=2.2×10-20) 解:CuSO 4在过量的氨水溶液中几乎完全形成[Cu(NH 3)4]2+,则[Cu(NH 3)4]2+ === Cu 2+ + 4NH 3平衡时: 0.01-x x (6-0.04)+4x1342431009.2)496.5()01.0(])([⨯=+⋅-=+x x x NH Cu K 稳 11910792.3--⋅⨯=L mol x ])([108.3)01.0(10792.3]][[22321922OH Cu K OH Cu sp <⨯=⨯⨯=---+铜氨络离子不能被破坏。

12-2 在少量N H 4S C N 和少量Fe 3+同存于溶液中达到平衡时,加入NH 4F 使[F -]=[SCN -]= 1 mol ·L -1,问此时溶液中[FeF 63-]和 [Fe(SCN)3]浓度比为多少?(K 稳[Fe(SCN)3]=2.0×103,K 稳[FeF 63-]= 1×1016)解: ---+=+SCN FeF F SCN Fe 3][6])([363123163633663336105102101)]([][])([][]][)([]][[⨯=⨯⨯====-----SCN Fe K FeF K SCN Fe FeF F SCN Fe SCN FeF K 稳稳12-3 在理论上,欲使1×10-5 mol 的AgI 溶于1 cm 3氨水,氨水的最低浓度应达到多少?事实上是否可能达到这种浓度?(K 稳[Ag(NH 3)2+]=1.12×107,K SP [AgI]=9.3×10-17)解: -++=+I NH Ag NH AgI ])([2233起始浓度 a 0 0达到平衡时 a-2x x x (全部溶解时:101.0-⋅=L mol x )此反应的平衡常数:9177231004.1103.91012.1)(})({--+⨯=⨯⨯⨯=⨯=AgI Ksp NH Ag K K 稳 因此: 9221004.1]2[(-⨯=-=x a x K 1310-⋅=L mol a 事实上不可能达到这种浓度。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12章配位平衡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12章配位平衡

第12章配位平衡12-1:在1L 6mol/L 的NH3水中加入0.01 mol固体CuSO4,溶解后加入0.01mol 固体NaOH,铜氨络离子能否被破坏?(K稳SCN [Cu(NH3)42+]=2.09×1013,K SP[Cu(OH)2]=2.2×10-20)12-2当少量NH4SCN和少量Fe3+ 同存于溶液中达到平衡时,加入NH4F使[F- ]=[SCN-]=1mol/L-1,问此时溶液中[FeF63- ]和[Fe(SCN)3]浓度比为多少?(K稳Fe[SCN]3=2.0×103,K稳[FeF6]=1×1016)解:5×101212-3:在理论上,欲使1×10-5mol的AgI溶于1cm3氨水,氨水的最低浓度应达到多少?事实上是否可能达到这种浓度?(K稳[Ag(NH3)2+]=1.12×107;Ksp(AgI)=9.3×10-17)解:3×102mol/L,实际上不可能达到。

12-4:通过配离子稳定常数和Zn2+/ Zn 和Au+/Au 的电极电势计算出Zn(CN)42-/Zn和Au(CN)2- /Au,说明提炼金的反应:Zn + 2 Au(CN)2- = Zn(CN)42-+ 2Au在热力学上是自发的。

12-5:为什么在水溶液中Co3+(aq) 离子是不稳定的,会被水还原而放出氧气,而3+氧化态的钴配合物,例如Co(NH3)63+,却能在水中稳定存在,不发生与水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标准电极电势作出解释。

(稳定常数:Co(NH3)62+ 1.38×105 ; Co(NH3)63+1.58×1035.标准电极电势:Co3+/Co2+1.808V,O2/H2O1.229V,O2/OH-0.401V;K b(NH3)=1.8×10-5)12-6:欲在1L水中溶解0.10molZn(OH)2,需加入多少克固体NaOH ?(Ksp[Zn(OH)2]=1.2×10-17;[Zn(OH)42-]=4.6×1017)解:13g12-7:在PH=10的溶液中需加入多少NaF才能阻止0.10mol/L 的Al3+溶液不发生Al(OH)3沉淀?(Ksp Al(OH)3=1.3×20-20; K稳(AlF63-)=6.9×1019)解:1.62mol/L12-8:测得Cu|Cu(NH3)42+ 1.00mol/L,NH31.00mol/L||H+1.00mol/L-1|H21bar, Pt的电动势为0.03V,试计算Cu(NH3)42+ 的稳定常数。

《配位平衡教学》课件

《配位平衡教学》课件
登录
课件界面:熟悉课件界面,了 解各个功能模块的位置和作用
课件操作流程
打开PPT课件,选择“开 始”选项卡
点击“新建幻灯片”按钮, 选择“空白”或“标题和 内容”模板
在幻灯片中输入标题和内 容,使用“插入”选项卡 添加图片、表格等元素
使用“动画”选项卡为幻 灯片添加动画效果
点击“幻灯片放映”按钮, 预览课件效果
实验目的:了解配位平衡的 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步骤:配制溶液、滴定、 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等
实验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准确操作、认真记录等
配位平衡应用实例
化学实验:配位 平衡在化学反应 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配位平 衡在药物设计和生 物医学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配位 平衡在环境污染 治理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配位平 衡在新材料设计和 合成中的应用
配位平衡教学 PPT课件内容
配位平衡基本概念
配位平衡:指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的过程 配位平衡常数:描述配位平衡状态的常数,用于衡量配位平衡的程度 配位平衡反应:指在配位平衡状态下,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的反应 配位平衡原理:指在配位平衡状态下,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的原理
教学方法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回答问题、讨论等 学习成果: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学方法创新性:评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采用互动式教学, 增加学生参与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在播放过 程中,可 以通过点 击“结束” 按钮来结 束播放

北师大版无机化学课件第十二章配位平衡

北师大版无机化学课件第十二章配位平衡

[ Ag( NH 3 ) 2 ]的K稳 1.12107 很大,
15
Inorganic Chemistry
0.010 x 7 K 稳 1.1210 2 x (0.010 2 x) 机 0.010 x 0.010 0.010 2 x 0.010 化 0.010 7 6 1.12 10 x 8 . 9 10 2 学 x 0.010 6 1 [Ag ] 8.9 10 mol L
23

Inorganic Chemistry
14 答:[Cu2+]=6.03×10-4mol/L,[NH3]=2.41×10-3mol/L

Inorganic Chemistry
无 机 化
例: 室温下,0.010mol的AgNO3 固体溶于1.0L
0.030 mol · L-1 的NH3 · H2O中(设体积不变),计 算该溶液中游离的Ag+、NH3和[Ag(NH3)2]+ 的浓度。
学 可假设Ag 全部生成了 [ Ag( NH 3 ) 2 ]。
设平衡时 [ Ag ]的浓度为xm ol .L1
Ag 2NH3 Ag(NH3 ) 2 1 反应前 c(mol L ) 0.010 0.030 0 反应后c(mol L1 ) 0 0.030 0.020 0.010 平 衡 c(mol L1 ) x 0.010 2 x 0.010 x

Ag+(aq)+2NH3(aq)
由于(1) = (2)-(3),所以:
K 稳 [ Ag(CN ) ] K K 稳 [ Ag( NH ) ]
2 3 2
18
Inorganic Chemistry
无 例如: 机 25℃时在 [Ag(NH3)2]+溶液中,c(NH3)=1.0 molL-1, 化

第12章配位平衡

第12章配位平衡
4
K稳 K1 K2 K3 K4 4.8 10
12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越大,表示配位反 应进行的程度越大,该配合物越易生成, 即越稳定。反之,表示该配合物越易解 离,即越不稳定。 常见配合物的K稳可以查化学手册。 教材P414、415附表4、5给出了常见配离子 的lgn。
对于同类型的配合物,可以直接通过
Ag 2NH3 Ag(NH ) 1 反应前 c(mol L ) 0.010 0.030 0 反应后c(mol L1 ) 0 0.030 0.020 0.010 1 平 衡 c(mol L ) x 0.010 2 x 0.010 x
3 2


0.010 x 7 K 稳 1.1210 2 x (0.010 2 x) 0.010 x 0.010 0.010 2 x 0.010
求:
3
3 )6 ]来自3 1.58 10 ,
35 5
2 ) ] 3 6
1.29 10
[Co( NH 3 )6 ] e [Co( NH 3 )6 ]

2
?V

解: 解法(1): 根据能斯特方程求
[Co( NH3 )6 ]3 e [Co( NH3 )6 ]2
K[ Ag ( S O ) K[ Ag ( NH
2 3 2]
3
) ] 3 2
2.8810 6 2.57 10 7 1.1210
(0.10 x)(1.2 2 x) 6 2.57 10 2 x (0.80 2 x)
2
0.101.2 6 K很大, x 很小,则有 2.57 10 2 x 0.80 8 1 x 8.7 10 mol L
[Cu(en)2 ] 2 [Zn(en)2 ] 2 [Cd(en)2 ] 2 [Ni(en)3 ]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1)

第十二章 配位平衡(1)
8
12-2 配位平衡的移动
1. 酸度的影响

如水解效应:过渡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有 明显的水解作用。溶液pH增大,金属离子 发生水解反应,使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CuCl42- + 2H2O ↔ Cu(OH)2↓+ 2H+ + 4Cl-
9
2. 沉淀的影响 配位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配合剂与沉淀剂争夺金属离子的能力, KS越大, 形成配合物的倾向越大。
例 、 比 较 0 . 1 0 moldm-3Ag(NH3)2+ 溶 液 中 含 有 0 . 1 0 moldm-3氨水和0.10 moldm-3 Ag(CN)2-溶液中含有0.10 moldm-3 CN-离子时,溶液中的Ag+离子浓度。
解:先求Ag(NH3)2+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的Ag+离子浓度[Ag+],
沉淀+ 配合剂 配离子 + 沉淀剂 K 竞争常数 = KS × Ksp 配离子 + 沉淀剂 沉淀+ 配合剂 K 竞争常数 = 1/(KS × Ksp)
例. 在0.1 mol/L的[Ag(NH3)2]+溶液中,加入NaCl使 其浓度达到0.001 mol/L,有无AgCl沉淀生成? 在含2mol/LNH3的0.1 mol/L的 [Ag(NH3)2]+中加 入NaCl,浓度也达到0.001 mol/L ,有无AgCl沉 淀生成? KS[Ag(NH3)2]+=1.7×107,KSP(AgCl)=1.6×10-10
Cu 4 NH 3
2
[Cu ( NH 3 )4 ]
2
[Cu ( NH 3 ) 4 ]2 KS [Cu 2 ][ NH 3 ]4
越大表示配离子 越易生成,越稳 定,以Ks表示。

Chapter 12 配位平衡

Chapter 12 配位平衡
[ Ag ( N H 3 )2 ]



2
1 .7 1 0
7
[ Ag ]

1 .7 1 0 [ N H 3 ]
7
9
2

0 .0 2 1 .7 1 0 0 .9 6) (
7 2
1
1 .2 8 1 0
m o l L
《无机化学》-配位平衡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无机化学》-配位平衡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二、逐级稳定常数 配离子的生成是分步进行的。因此,溶液中 存在一系列配位平衡,对应于这些平衡也有一系 列稳定常数。 Cu(NH3)42+ = Cu2+ + 4NH3 Cu(NH3)42+ = Cu(NH3)32+ + NH3 Cu(NH3)32+ = Cu(NH3)22+ + NH3 ………… 《无机化学》-配位平衡 K不稳 K不稳 1 K不稳 2


College of Chemistry & Materials Science

2
[ A g (C N ) 2 ] 2 N H 3



K
[ A g (C N ) 2 ] [ N H 3 ] [ A g ] [ A g ][ C N ] [ A g ( N H 3 ) 2 ]
K 1 .0 1 0 1 .7 1 0
沉淀+ 配合剂
配合单元 + 沉淀剂
K 竞争常数 = K稳 × Ksp
配合单元 + 沉淀剂 沉淀+ 配合剂

章配位平衡

章配位平衡

Ag(CN)2[Ag +]
· [Ag +]
+ 2NH3
= K稳 [Ag(CN)2- ] K稳 [Ag(NH3)2+]
= 5.8×1013
K很大,故反应向右进行。
同类型的配离子,Kf小的可转化为Kf大 的配合物。
例 向血红色的[Fe(NCS)2] + 配离子溶液中,加入 足量的氟化钠溶液,血红色溶液变浅。计算该反
例2: 0.1 gAgBr固体能否完全溶解于100mL 的
1 mol·L -1氨水溶液中?
Kf=1.6×107
Ksp=7.7×10-13
解:设1L 1 mol·L -1氨水可溶解xmolAgBr, 则
AgBr(s) + 2NH3 = Ag(NH3)2+ + Br-
平衡浓度/ mol·L -1
1-2x
数(常用β表示)等于逐级稳定常数的乘积。 累积稳定常数:β=∏K
例如 [Cu(NH3)4]2+的生成分四级进行 β1=K1 β2 = K 1× K 2 β3= K 1× K 2 ×K3 β4 = K 1× K 2 × K 3 × K 4 = K稳
12-1-3 K稳的应用
1. 比较配合物稳定性 (1) 对于相同类型,K稳越大,1.01016/ 2.2103
=4.5 1012 K很大,故反应向右进行。
3.计算配离子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
例:在1mL0.04mol•L-1AgNO3溶液中,加入
1mL 2 mol•L-1 NH3, 求平衡时溶液中的[Ag]+=?
解: Ag+ + 2NH3
Ag(NH3)2+
起始浓度 0.02 1
12-1-2 配离子的逐级形成常数 配离子是分步形成,配离子有逐级形成常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O
N
C
CH3NH2 甲胺
N
阴离子 F- Cl- Br- I- OH- CN- NO2配体 氟 氯 溴 碘 羟基 氰 硝基
配位原子 F Cl Br I O
C
N
阴离子 配体
ONO-
SCN-
亚硝酸根 硫氰酸根
NCS异硫氰酸根
配位原子
O
S
N
分子式
O
O
CC
-O O-
常见多齿配体 名称
草酸根
乙二胺
N N N N
外轨型配合物:由外轨配键形成的配合物
单电子数多
Co(CN)63-
3d
d2sp3
内轨配键:由次外层(n-1)d与最外层ns、
np轨道杂化所形成的配位键 内轨型配合物:由内轨配键形成的配合物
单电子数少
b. 影响内轨型和外轨型的因素
(i) 中心离子的电子构型
离子的电子 形成配合物类型 构型
d10
外轨型
[Cu(NH3)4]2+ 四氨合铜(Ⅱ)离子 [Co(NH3)6]3+ 六氨合钴(Ⅲ)离子 [CrCl2(H2O)4]+ 二氯·四水合铬(Ⅲ)离子
2. 配位体命名原则 不同配体之间用“”隔
(1) 先阴离子,后中性开分子
[PtCl5(NH3)] 五氯·(一)氨合铂(Ⅳ)离子
(2) 先无 机配体,后有 机配体
② 中心离子的价层轨道首先杂化, 杂化类型决定于 a.中心离子的价层电子构型 b.配位数 c.配位体的配位能力
③ 中心离子的价层空轨道与配体的含孤对电子的 轨道重叠,成键形成配合物。
即M L
④中心离子的杂化类型决定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2. 中心离子的杂化轨道

配位平衡

配位平衡

Cu2++NH3 = [Cu(NH3)]2+
[Cu(NH3)]2+ + NH3 = [Cu(NH3)2]2+ [Cu(NH3)2]2+ + NH3 = [Cu(NH3)3]2+ [Cu(NH3)3]2+ + NH3 = [Cu(NH3)4]2+
[Cu(NH3) 2+] K1= [Cu2+] [NH3]
K2=[Cu(NH3)2+] [NH3]
[Cu(NH3)3 2+] K3=[Cu(NH3)22+] [NH3] [Cu(NH3)4 2+] K4=[Cu(NH3)32+] [NH3]
[Cu(NH3)2 2+]
K1、K2、K3、K4称为分步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 一般是随配位数的增多而变小,这是由于当配位体数目增 多时,配位体间的排斥作用增大导致其稳l[Cu(NH3)4]2+和1.0mol氨的溶液中,加入1.0 × 10-3molNaOH有无Cu(OH)2沉淀生成?
已知[Cu(NH3)4]2+的K=2.09×1013,Cu(OH)2 Ksp=2.2×10-20
解: 根据[Cu(NH3)4]2+的配位平衡,计算体系中的[Cu2+] Cu2++4NH3= [Cu(NH3)4]2+ 平衡时浓度( mol/L) x 1.0 1.0×10-3 K= [Cu(NH3)4 2+]/([Cu2+][NH3]4)=2.09 ×1013 x=4.78 ×10-17 ( mol/L) = [Cu2+] 加入1.0 × 10-3molNaOH,溶液中[OH-]= 1.0 × 10-3mol/L 而Cu(OH)2的Ksp=2.2 ×10-20 在溶液中: [Cu2+] [OH-]2= 4.78 ×10-17 × ( 10-3)2 = 4.78 ×10-23 4.78 ×10-23 < Ksp Cu(OH)2 即没有Cu(OH)2沉淀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2 配位体的影响
(1)配位原子的电负性 对于2和8电子构型的金属离子,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越
大,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
F - >> Cl - > Br - > I – O > > S > Se > Te N > > P > As > Sb
对于18和18+2电子构型的金属离子,配位原子的电负性
越小,越易给出电子对,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 N << P < As O<S F << Cl < Br- < I N >> O >>F
前者是配离子的解离反应,后者则是配离子的生成反应。
推而广之:
M+nL M Ln K稳 = [M Ln] / [M][L]n
K稳的意义:
K稳越大,表明形成配离子的趋势越大,配离子越稳定。
通过比较同类型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可以判断这些配离子的相
对稳定程度。 例如: [Ag(CN)2][Ag(S2O3)2]3K稳=1.3×1021 K稳=2.9×1013
第12章 配位平衡
Coordination Equilibrium
12-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stability constant)
12-1-1 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数
[Cu(NH3)4]2+ Cu2++ 4NH3 Cu2+ + 4NH3 [Cu(NH3)4]2+ Kd = [Cu2+] [NH3]4/ [Cu(NH3)2+] Kf =[Cu(NH3)42+]/[Cu2+] [NH3]4 与之相应的平衡常数分别叫做配离子的解离常数( K不稳)和生 成常数( K稳)。 K稳=1/K不稳
如:EDTA能与Ca2+、Mg2+等形成稳定配合物,就是因
为该配合物中有6个五元环。
从热力学角度看,螯合效应是由熵值增加引起的。
[Cd(H2O)4]2+ + 2 en = [Cd(en)2]2+ + 4 H2O
(3)碱性 配体碱性越强,给电子能力越强,配离子越稳定。 如 pKa lgK稳Ag (4)空间位阻 使配合物稳定性降低。 吡啶 5.23 4.35 NH3 9.24 7.05 乙二胺 9.93 7.70
(4)(9-17)e-构型的金属离子
这些金属离子都具有未充满的d轨道,容易接受配体孤 对电子,所以生成配合物能力强。一般而言,电荷高,d电 子少的离子如 Ti3+ 、 V3+ 等,与配体间作用以静电引力为主, 配位能力与 8e- 构型类似;若电荷较低, d 电子数较多,如 Fe2+、Co2+等,配位键共价性增高,与18e-构型类似。
和空间位阻作用造成的。
K稳= K1·K2 · K3 · K4
另外,还可用累积稳定常数β表示。
Cu2+ + NH3
Cu2+ + 2NH3 Cu2+ + 3NH3 Cu2+ + 4NH3
[Cu(NH3)]2+
[Cu(NH3)2]2+ [Cu(NH3)3]2+ [Cu(NH3)4]2+
β1=K1=1.35×104
12-3 配合物的性质
12-3-1 颜色的改变
如:Fe3+ +
6SCN3-(无色)
[Fe(SCN)6
]3-(血红色)
+ NH4F
FeF6
+ H+ HF + [Fe(SCN) ]3-(又出现血红色) 6
12-3-2 溶解度的改变 形成配合物可使难溶物变得易溶。 Ag+ + ClAgCl +2NH3 [Ag(NH3)2]+ +KBr AgBr
Cu+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 其 = 0.52V,而Cu2+的
= 0.15V,所以Cu+的歧化反应能自发进行。若Cu+以配离
子形式存在,电极电势降低,使歧化反应变为非自发反应。
12-3-4 酸碱性
水溶液的酸碱性对配离子能否在水溶液中稳定存在有一
定的影响。 因为氨分子会和H+生成NH4+,从而使配离子不复存在。 因为配体 CN- 会和 H+ 生成 HCN ,除非配离子特别稳定,如 [Fe(CN)6]4-和[Fe(CN)6]3-在酸性不大的溶液中能存在。 另外,大多数金属的氢氧化物难溶,若配离子的稳定性
[Ag(NH3)2]+
稳定性顺序为:
K稳=1.1×107
[Ag(CN)2]- > [Ag(S2O3)2]3- > [Ag(NH3)2]+
12-1-2 逐级形成常数
在溶液中生成配离子的生成是分步进行的,每一步都有一 个对应的稳定常数,称为逐级形成常数 ( 逐级稳定常数、分步 稳定常数)。 Cu2+ + NH3 [Cu(NH3)]2+ K1=1.35×104
[Cu(NH3)]2+ + NH3
[Cu(NH3)2]2+ + NH3
[Cu(NH3)2]2+
[Cu(NH3)3]2+
K2=2.95×103
K3=8.51×102
[Cu(NH3)3]2+ + NH3
[Cu(NH3)4]2+
K4=1.32×102
大多数:K1>K2>K3>……, 这是由配体间存在排斥作用
1电势改变, = - 0.0592/n lgK稳 K稳大, 小,氧化性弱。
如(Au3+/Au)=1.498V,难溶于硝酸,但能溶于王水,
因为形成了配离子[AnCl4]-后, =1.002V。氰化法金矿 砂中提取金也是利用这点, Au(CN)- + eAu + 2CN = -0.60V
价性增高。
[HgI4]2- > [HgBr4]2- > [HgCl4]2- > [HgF4]2阴离子半径减小,其变形性减弱,共价性减弱。
(3)(18+2)e-构型的金属离子 如Ga+、In+、Tl+、Ge2+、Sn2+、 Pb2+、 Bi3+等,它们 和18e-构型类似,但由于外层s电子的存在使内层d电子的 活动性受到限制,不易生成稳定的配离子,但较8e-构型的 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的倾向大。
β2=K1· K2=3.98×107 β3=K1· K2· K3=3.39×1010 β4=K1· K2· K3· K4=4.47×1012
K稳=β4
在比较配离子的各种稳定常数时,为了方便还可用其 对数进行比较。 lgK稳 =lgK1 + lgK2 + lgK3 + lgK4
12-2 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
2. 金属离子的电子构型
(1)2e-和8e-构型的金属离子 ⅠA、ⅡA、ⅢA、RE3+及Si4+ 、Ti4+、Zr4+、Hf 4+等具有 2e-或8e-构型,形成配合物的能力较差。极化能力小,本身也
难变形,与配体之间的结合主要靠静电引力,其稳定性用离
子势(或 Z / r )来衡量。 Z↑,r↓,即 Z / r ↑, 对配体上的孤对电子引力越大,形
主要是中心原子和配体的性质,也与T,P,PH 等 有关。
一、 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1. 金属离子的半径和电荷
对相同电子构型的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金 属离子的电荷成正比,与半径成反比。可用离子势 Z / r 来衡
量,但仅限于比较简单的离子型配合物。
如 Ca 2+ > Ba 2+ > Na + - EDTA
成的配离子越稳定。
Li + >Na + > K + - EDTA
(2)18e-构型的金属离子
如Cu+、Ag+、Au+、Zn2+、Hg2+、 Ga3+、 Pb4+等,它们
具有较强的极化能力和变形性,与易变形阴离子配体之间存在
较强的相互极化,这使核间距缩短,增强了键的共价性,因而 配离子的稳定性大于8e构型,稳定性可用变形性来衡量。 如:[ZnI4]2- < [CdI4]2- < [HgI4]2因为随阳离子半径增大,与配位体I-的相互极化增大,共
(2)螯合效应
多齿配体的成环作用使配合物的稳定性比组成和结构相 近的非螯合物高得多,这种现象叫做螯合效应。 a) 饱和五元环和具有双键体系的六元环很稳定。因为形
成饱和五元环时,C是sp3杂化,其键角109°28´与五边形顶 角108°很接近,张力最小。若六元环内有双键,C是sp2杂 化,键角120°与六元环夹角相近,张力较小。 b) 螯合环的数目越多,螯合物越稳定。
例如,绝大多数金属的氨络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同样,绝大多数金属的氰络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较小,在碱性溶液中会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而破坏配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