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居建筑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的窑洞在逐步废弃,又有崭新的窑洞修建起来, 人们对传统窑洞民居的深厚情意难以割断。
庆阳黄土高原上密密麻麻的窑洞
正在消失的风景
陇东窑洞作为北方住宿文明的活化石,代表着悠久的历史 和深厚的民俗传统,然而,受现代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 持续冲击,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与一切传统文化一样,正 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天水四合院介绍
• 甘肃天水民居中占主要成分的当属四合院形制。 • 汉族民居以木构架系统的院落式为基本特征,以 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为界,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风 格,而天水民居将南北风格相融合,兼有北方的 雄厚与南方的灵秀。
天水四合院特点简介
• 受当地传统风水观念支配,院落大门多座院之东南,厕所 置于院之西南角。院内雨水则汇流于西南排出院外。 • 四合院大门多采用屋宇门形式。即是将倒座东侧稍间辟作 门道,而在倒座后墙上开门的一种大门。门框、门扇坚实 厚重,造形简约朴素。 • 亦有部分大门采用对山式墙垣门,即大门对着前院东房山 墙开南门,或对着西房山墙开北门。 • 一坡构架,四面屋顶均为 • 一坡各自向院内延伸。 • 因而造成后墙高竣、 • 深巷高墙的奇观。
陇东窑洞民居分布广泛,庆阳市各县(乡、镇)都 有窑洞村落分布,窑洞庄院都互相靠近,户连户, 村连村,构成了独特的窑洞民俗社会,千百年来, 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对陇东人的生 产生活和我国北方的居住形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 响。
陇东窑洞多为土窑洞,近年来出现了少量砖箍窑。窑洞构造简 单,省工省料,无须砖瓦,多在塬边、沟边及山崖下挖制,不 占用地表土地,可谓是最省钱、最省地、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 式,火炕是窑洞民居的又一特色,住人窑洞必有火炕,而不设 床,窑洞开一门一窗和一高窗,门窗和高窗便于上下空气对流 和采光,也可随时关闭保暖。窑洞的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则是 得力于黄土层的保温隔热性能,窑内冬夏温度保持在15-20℃ 之间,湿度在35%-50% 之间,非常适合居住
富有特色的天水民居
在甘肃各地的民居中,具有“陇上江南”之称的 天水民居别具一格,最具特色。天水传统民居主 要胡氏民居为代表。
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胡氏民居
• 2003年10月,天水民居——这个西北小城以往并 未被人如此关注过的人文遗迹,破天荒地出现在 该组织一份叫做“100个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 •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 建筑,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 庙。,具有很高的历史、 文化、艺术价值, 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 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
• 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 究制度,装饰朴素。统 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 了建筑中的封建等级, 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 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 严谨整,古老的前堂后 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 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建 筑模式。 • 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 规模更为宏大。北宅子 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 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 小院落5个,现仅存二、 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 庭楼及厢房。
建筑台明阶条石为当地青石,阶条石以下为陡板石包 砌。
民居细节
PPT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 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 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 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 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 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 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 食而用,叫拐窑。 • 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客屋窑、厨窑、 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 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 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 谨、主次分明、古朴 典的明清建筑。 • 南宅子整体形制与建 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 院组合,由天井、前 院、中院、后院、书 房院、后花园等组成, 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 方米
大门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组群的东北角,以独立建筑物出现,这种形式在天水古民 居中独一无二。进入大门首先是一个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 南宅子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东西为厢房,坐南朝北的主房为明代过厅。前、后院 是南宅子建筑群的主院,是主要活动区;东院为副院,是生产区;仆院和杂院是服 务区。这种布局功能明确、动静分明,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整体东区是民居保护 所在地,由大小14个院落组成,古民居建筑60多座,该区民居建筑种类繁多,有古 秦州大家小姐居住的绣楼、地方特色的云罗厅,也有名噪国内外的“天水古楼”等 民居古建筑,目不暇接。
甘肃窑洞
• 尽管陕北窑洞名扬天下,但实际上,甘肃陇东黄 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 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 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 走进庆阳,无 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区,都会 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
陇东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古的时代。庆阳自古以 来是周朝圣祖的发祥地,从不窋到鞠陶再到公刘,历经 三世,在这里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周文化。《甘肃通志》记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 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说 的是周人的生活情况,而窑洞居住的历史大概还要在周 之前。这里的“陶复陶穴”就是周人的窑洞,古代“陶” 与“窑”音异而义同,古之陶即今之窑。“陶复陶穴” 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挖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 洞。 在塬面上,正凿的窑洞 既为“陶穴”,在塬边、 半山腰挖的窑洞 既为“陶复”。这种 “陶复陶穴”的古 建筑一直流传至今。
厢房位于院内东、西两侧,坐落于一高0.395米 的台明之上。南北长13.8米,东西宽7.31米。面 阔三间,通面阔12.88米;进深两间,前出廊, 通进深5.94米。平面呈长方形。大木构架为7檩6 步架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式结构。屋面为合瓦屋 面,施扁担脊,无正吻。山面墙身为夯土墙,下 碱为块石砌筑。台明为陡板石包砌,高0.395米。 室内外地面均为素土地面。建筑后檐墙体底部厚 0.77米,两山面墙体底部厚0.7米左右。山墙及 后檐墙由下碱和上身组成,山墙下碱为块石砌筑, 墙身均为夯土墙。 屋内明间施立柱,柱间用穿相连接,穿之间施壁 板,以分割室内空间;次间梁架为三架梁,上施 脊瓜柱,檩下施枋,不施垫板,檩上为桷子。三 架梁下为三步梁,梁间以金柱和金瓜柱相连。前 廊施前穿单挑出檐,上托檐檩,檩下施枋,其上 为屋面。
陇南康县谈家大院
陇南Biblioteka Baidu县谈家 大院位于康县 县城西南30公 里的豆坝乡栗 子坪村,为典型 的陇南南部四 合院结构居民 建筑,风格古朴, 装饰精美。
谈家大院是甘肃省康县现存较早、保存较为 完整的四合院民居建筑,也是甘肃省保存较 少的穿斗式结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集建筑、 雕刻、文化于一体,内涵较为丰富的建筑, 也是康县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 艺术和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 产。该建筑深受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对研 究陇南地区与四川建 筑的相互关系和 影响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甘肃民居建筑介绍
总体概括
• 甘肃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 相互攻战征掠 ,使甘肃成了历史上军事争夺频繁的 地区。这种状况反映到建筑上 ,使甘肃建筑非常突 出地普遍具有军事的性质 ,出现了大量军事城池、 长城边墙、关隘、烽火台、堡寨和驻兵屯田设施。 而且城乡民居也都具有防御性质 ,聚居防守 ,庄堡 棋布 ,尤以河西走廊地区最为显著。秦始皇统一六 国 ,建立了统一的大业。在甘肃建立了陇西郡和北 地郡 ,下设若干县 ,郡治、县治的城池都有一定的 规模。修全国驿道 ,车同轨 , 大修宫室。统一修长城 , 使建筑及其技巧迅 速地丰富和提高。
正房位于谈家大院中轴线北端,坐落于一高 1.5米的台明之上,坐北向南。东西长20.5 米,南北宽9.36米。面阔五间,通面阔 19.82米;进深两间,前出廊,通进深7.83 米。平面呈长方形。大木构架为7檩6步架 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式结构。屋面为合瓦屋 面,施扁担脊,无正吻。山面墙身为夯土墙, 下碱为块石砌筑。台明为青石包砌,台帮由 15块石雕砌筑,通高1.5米。 台明及台帮:建筑台明阶条石为当地 青石,阶条石以下为石雕包砌。前檐台明陡 板共两层,上层7块,下层8块。
特点
1.建筑高度较低,屋顶坡度<20度,屋檐窄; 2.建筑样式以北房、西房为主的单式方形院落; 3.北房多采用“堂屋式”建筑,突出家长(老人) 的地位,堂屋两旁的耳房比堂屋较低;又有很大 部分采用“挑檐式”的建筑风格; 4.建筑结构一般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今年来随 着现代建筑方式的影响, 砖混结构的平顶房, 小洋楼开始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