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国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轨迹,而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正是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等因素。
所以本文就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村落的形成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提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发展趋势,以期待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综述近30年的时间,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范围较广,21世纪之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传统村落的研究迅速增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增加。
在研究內容上,更注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传统村落更新、开发及保护机制的研究;其次传统村落与现代文化、城镇化等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1 村落空间形成因素温君的《试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中提到影响少数民族村落分布的的两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地质、生物等对村落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其次就是人文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工业与交通、家族制度、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等阐述我国少数民族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影响村落形成的因素,总结得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合理规划布局民族村落,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992年彭一刚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中也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传统村落形成因素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贺玮玲提到行为与聚落形态的关系可以推演到:需求—功能—需求的关系模式,聚落形态在人们的不同需求下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也提到了历史性与地域性影响聚落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忠怀的博士论文以“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为题,探讨河北平原村落空间分布过程,提到移民对村落发展的重要作用,移民形成新的村落,也相应的改变原来土著村落结构,同时谈到村落在规模都经历从零星聚落到饱和性聚落的演变。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系统方案
第35卷第2期2021年3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5#No.2Mar2021DOI:10.16339/ki.hdxbskb.2021.02.020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系统方案"许建和12,柳肃1,毛洲2,侯倩倩#(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82;2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聚集态为主、分散态为辅,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主要集中于西南、华东、华中片区°本研究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空间分布影响要素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系统的视角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统筹一分类一协作保护方案,即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宏观统筹,做好结合地域与民族特征的分类、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保护;系统方案[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21)02—0152—09A Study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System Schem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XU Jian-he1'2,LIU Su1,MAO Zhou2,HOU Qian-qian2(1.School of Architectur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Tech,Changsha410076,China;)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mainly aggregation,supplemented by dispersion,a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unbalanced,I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southwest, east and central of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vi l agesfromtheaspectsofterrain#aspect#river#socialeconomy#transportationandotherfactors. Combinedwiththe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hinesetraditionalvi l ages#thispaperputsfor-wardtheovera l planningclassificationcooperationprotectionschemeofChinesetraditionalvi l agesfroma systematic perspective.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 l ages needs the macro overa l planning led bythegovernment#theclassificationcombined withregionalandethniccharacteristics#andthecoopera-tion mechanismofstrengthening multi-partycooperation.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pace distribution;protection;system scheme一种人类聚居模式,其建设年代较为久远,至今仍保一中国传统村落概况留其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景观,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的物质文明中国传统村落是指基于传统农业生产与生活的与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我国农耕社会背景下的多"[收稿日期]2020—06—06[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区域分布与文化识别性研究(19YBA005)[作者简介"许建和(1978-),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聚落景观遗产。
传统聚落景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承载着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因此,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并进行应用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在选址时会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提高农田和居民用地的效率。
2. 文化传承的丰富性:传统聚落景观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广泛传承于民间,并且成为社会共识和认同的标志。
3. 社会互动的紧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以人为核心,它们的布局和设计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具有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包括方形、弯曲形、圆形等。
5. 生态环境的保护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通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方法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来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确定研究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地理范围和时间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
2. 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遗址等资料,收集传统聚落景观的有关信息,包括布局形式、建筑风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元素等。
3. 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建立起数据库,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乡村和城镇》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乡村和城镇》(2024·湖南)山西省新绛县西庄村附近盛产青石,自宋代以来形成了以石雕加工为主的传统手工业。
为保持行业的家族垄断优势,当地主要采取子承父业的技艺传承方式。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西庄村规划建设了石雕工业园。
如图示意农耕时代西庄村石雕生产的空间次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空间结构)西庄村形成图示空间次序,是因为()A.地形地势B.河流分布C.生产流程D.宗族关系【答案】1.C【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西庄村在聚落空间层面,以生产流程为导向,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场所空间,呈现出系统的生产空间链条,石雕制作经过采选石材—构图绘画—制坯—粗雕—精雕—打磨—抛光—做旧等多道极为复杂的工艺,形成了:马首山(采石)—西庄坡村(转运)—石雕场(选材、切割)—水池(清洗)—村里空地(粗雕、打磨)—庭院(创作、精雕、传授)系列生产空间序列,C正确;地形地势是影响聚落选址的区位因素,但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A错误;河流分布、宗族关系不是影响空间次序的主要因素,BD错误。
所以选C。
(2024·山东)新城生活空间是指新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和空间。
如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大都市某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和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
调查显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城市功能区)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A.交通方式较为单一B.生活服务设施不足C.生态环境质量较差D.居民消费能力较弱3.(合理规划城市)为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该新城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A.扩大新城空间范围B.增加休闲娱乐场所C.促进就业本地化D.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合理规划城市)达到新城生活空间理想模式状态后,该新城的社区居民日常()A.平均出行距离增加B.工作出行次数减少C.平均出行成本增加D.出行方式更加多元【答案】2.B 3.C 4.D【解析】2.根据题干和新城生活空间现状图分析可知,该新城的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大部分在新城外或社区附近,主要是因为新城超市、公园、医院、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不足,居民需到新城外或者社区进行消费等生活活动,与交通方式是否单一关系不大,B正确,A错误;新城选址时应该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质量,且居民居住在新城,生态环境质量应该能满足需求,C错误;新城居民有非工作活动,而且居民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出行率、人均出行次数均相当,说明居民消费需求较多,消费能力较高,D错误。
国内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0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054;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JCX20_027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008国内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晓颖,王世超(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景观基因理论的相关概念与形成背景,论述国内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内容,总结目前景观基因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展望景观基因理论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景观基因;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30-020 引言文化景观是指“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是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率先提出的[1]。
聚落是具有特定社会功能,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等活动的物质空间[2],有固定的活动人群和活动场所,并且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信仰[3],是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文化遗失、空间孤立、环境恶化和景观趋同的现象,加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负担。
景观基因理论以生物学基因理论为参考研究传统聚落文化特征,探索人类聚落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为当今城市建设、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景观基因理论的相关概念、产生背景、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对今后研究中可能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1 景观基因理论的形成景观基因理论以生物学基因理论为参考研究传统聚落文化特征,从全新的视角探索人类聚落形成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机制,为当今城市建设、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借鉴。
1.1 文化景观基因的相关概念景观基因理论的基础概念包括景观基因、景观基因组和景观基因组图谱。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世界的聚落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城镇与乡村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通过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聚落分布特点、观看现代聚落的分布的视频,讨论得出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
通过分析不同特色的民居特色及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辩论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当夜晚来临,家家户户灯光亮起,我们打开地图,发现它是如此美丽!同学们,每个地区的灯光亮度一样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其实,在一个区域内,众人汇集,落地为家,就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聚落。
灯光明亮的区创设情境,从灯光亮度与聚落的关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域聚落多而且密集;而灯光暗淡的区域聚落少或没有聚落。
1.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过渡:出示“聚落”两个字,引导学生推测篆文“聚落”。
先解“聚”字,篆文中的“聚”上半部分是“取”,可以引申为“取得食物”,下半部分为三个“人”,合起来的意思是在古代只有众人聚集到一起生活,才能取得更多的食物。
教师:总结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
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规模: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人的村庄。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历史文化名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及特征评价——以碛口古镇为例
历史文化名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及特征评价——以碛口古镇
为例
王晓瑜;史承勇;唐英;李晓斌
【期刊名称】《工业工程设计》
【年(卷),期】2024(6)2
【摘要】旨在解决当前历史文化名镇风貌遭受破坏、保护与开发不当等现实问题,同时使其实现景观风貌保护和活态化传承。
以历史文化名镇——碛口古镇为例,综合运用景观基因理论方法、AHP(层析分析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形成“景观基因识别—景观基因提取—景观基因图谱建立—景观基因排序—景观基因现状评价”五层级景观基因提取及评价体系。
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碛口古镇核心景观基因是码头文化,现存问题是码头文化缺失、功能布局混乱、街巷损坏严重、民俗文化衰落,并从文化景观视角提出保护措施。
以期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路径。
【总页数】12页(P31-41)
【作者】王晓瑜;史承勇;唐英;李晓斌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4
【相关文献】
1.碛口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2.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景观要素及构建方法研究r——以重庆市偏岩古镇为例
3.论江南六大古镇景观的审美特征及现实意义--试论历史名城名镇景观
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历史文化古镇景观空间活力评价研究——以重庆龙兴古镇景观提升项目为例
5.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建设、旅游规划“三位—体”编制模式的探讨——以碛口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传统聚落空间的屋面形态因子识别与提取研究——以富阳文村设计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32-04 收稿日期 2022-07-16摘 要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围绕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行动展开,诸多乡村聚落空间都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痕迹,传统形态特征逐渐消失。
为缓解这一现象,本研究以改造后的新传统聚落空间——王澍富阳文村为案例样本,聚焦新空间的屋面形态,识别新屋面形态的构成因子,解析新屋面形态因子从原场地中的提取过程;为传统乡村振兴的建设传承与更新提供设计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传统 聚落空间 屋面 形态因子Abstract With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 series of events around the theme of rural construction, there are traces of excessive urbanization in many rural settlement spaces, and the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disappear.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is phenomenon, this study takes the reconstructed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ce: Fuyang county, Wen village of Wang Shu as a sample, we focus on the roof morphologies of the new space, identify the constituent factors of the new roof morphologies, and analy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new factors of roof morphologies from the original site, which provides inheritance and renewal strategies for traditional rural construction.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tradition, Settlement space, Roofs, Morphological factor新传统聚落空间的屋面形态因子识别与提取研究 ——以富阳文村设计为例The 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rphological Factors of Roofs in New Traditional Settlement:A Design Case in Wencun Village, Fuyang County张高传 | Zhang Gaochuan 唐 斌 | Tang Bin 杨晓龙 | Yang Xiaolong 张学文 | Zhang Xuewen 黄琴诗 | Huang Qinshi1 背景介绍1.1 传统聚落建设的由来“三农”问题作为关乎民生国计的根本,一直被党和国家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是湖南省独有的宝贵文化资源,代表了湖南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湖南省传统村落正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1. 聚落分布:湖南传统村落多以分散聚落的形式存在。
这种分布形式源于湖南地理环境的特点,即山多、水多。
由于山体和水体的存在,湖南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在山间、水边、田园等宜居场所建立聚落,形成了分散而又相对独立的村落。
2. 村庄布局:湖南传统村落的村庄布局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原则。
传统村落往往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曲线和弧线的布局方式,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同时,村庄中的建筑通常呈东西向分布,以利用太阳和自然的光线、风向等资源。
3. 建筑风格:湖南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
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形成的湖南传统村落,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
例如,湖南东南部的土楼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坚固的土楼而闻名,而湖南西北部的苗族村落则以木结构建筑为主。
二、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湖南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水资源丰富。
传统村落选择建立在山地或水边,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山区村落由于地势复杂,聚居在山脚下或半山腰,而水边村落则常以河流、湖泊或洼地为中心建立。
2. 文化传承:湖南传统村落的分布也与地域文化传承有密切关系。
例如,苗族村落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这与苗族群体的传统居住方式和文化习俗有关。
3. 历史因素:湖南省悠久的历史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许多传统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布局。
4. 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
这也导致了湖南传统村落的人口流失和村庄空心化趋势,影响着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06(21)4
【摘要】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
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总页数】4页(P109-112)
【关键词】文化景观;文化基因;传统聚落;区系;景观图谱
【作者】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6
【相关文献】
1.在"基因图谱"视角下的甘南藏族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研究 [J], 安玉源;周烨伟;苏晓文
2.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J], 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郑文武
3.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研究——以云南垭口村为例 [J],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4.基于地域文化景观视角的藏族乡村聚落解析与保护研究
——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村为例 [J], 蒋凯峰;耿博壕;翟辉;康佳意
5.文化景观视角下浙东运河沿线水乡聚落街巷空间特色挖掘与游客认知研究 [J], 王涛;赵秀丽;奚慧建;陈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以湖南省传统村落为例伍国正吴越(此文发表在《华中建筑》2007年第四期)摘要: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
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
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
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里坊坊巷街巷村落形态1 前言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如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域地形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礼制思想、宗法制度、阴阳理论、风水观念、聚居伦理文化、趋利避害的心理需求等等。
人们对其研究侧重于不同的方面。
本文试从城市聚居的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布局发展的过程出发,分析湖南明清村落形态特点,从村落发展的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以及对当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意义。
2 从聚落到里坊聚落是随着农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固定居民点,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早期聚落内部成员之间是相对平等的。
随着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就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村落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村落成为农村聚落的简称,成为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域的农业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宽广舞台。
”[1]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和研究文献论述,城市聚落在早期表现为以商业手工业为主要构成和散居特征的附城邑寨——城市聚居区,随着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的加强,这种“散居型中心聚落的附城邑寨转化为等级分化的集聚型中心聚落内的里坊。
在这一过程中,……附城邑寨衍变成了城内的里坊;寨门、寨墙就自然地转变为坊门、坊墙”[2]。
3 从里坊到坊巷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居民居处之所,起源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最终形成,并盛行于隋唐。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练习)(学生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模拟预测)地理通道是一定的族群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向外迁徙与流动的线路。
据史学家考证,客家先民五次南迁中,前四次都选择赣江为必经通道,逐渐以江西赣州为中心向四周山区定居,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客家聚落。
图示意主要客家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客家先民选择沿赣江水系迁徙南下和选择定居山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交通、土地资源B.经济、气候C.战乱、水资源D.资源、政策2.龙川县佗城村仅有2500多人,但姓氏有140个,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交流B.人口迁移C.民族通婚D.地形阻隔(2024·云南昆明·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1可知()A.城市建设用地广阔B.河流制约道路布局C.地形影响城市形态D.居住地分布较均衡4.目前该市最大商业中心最可能接近()A.①B.②C.③D.④5.今后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之间的片区最适合发展为()A.中心商务区B.高级住宅区C.科技产业园D.城市森林公园(2024·辽宁·模拟预测)乾州古城地处湘西万溶江(沅江上游)北岸,与鄂、渝、黔三省相邻,历史上主要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
1513年,乾州成为与凤凰镇、花垣老卫城并列的湘西三大重镇。
古城四面环山,厅署位于城中心,街巷众多且以“丁”字形为主,回环曲折,其中位于城墙外万溶江畔的河街一直是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
下图示意乾州古城街巷分布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6.乾州古城内街巷以“丁”字形为主的目的是()A.方便确定方向B.便于军事防御C.节省土地资源D.减少交通拥堵7.河街成为乾州古城最繁荣的街道主要得益于()A.地形平坦开阔B.居住人口多C.水路运输便利D.手工作坊众多(2024·广西南宁·二模)现代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老旧建筑,如何利用这些老旧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难题。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8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三河古镇为例◎王菲 陈振华摘要:传统的村庄建筑,是文化的积沉淀。
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特征。
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村落空间;部落;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一、三河古镇传统村落发展概况(1)三河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历史上又称为鹊渚、鹊尾(渚)、鹊岸,三河是我国历史文明上著名的古镇,也是国家5A级的游览地区,它地理位置处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偏南的地方,古镇总面积大概在2.9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聚落影响因素探讨。
①自然因素。
(a)地理情况对乡村部落的影响特别突出。
平原地区部落比较集中,规模大,部落房子布置顺序工整。
并且山中的很多的房子大多数使用的是石质建筑,从当地获取原材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部落外观;山中的部落大多数范围很小,并且部落房子分布比较乱。
(b)每个省份雨水的大小会影响到房子建成的形状,在城市中或许不太明显,这在农村体现明了。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的房檐比较长,房顶上积累的雨水可以更好的排出,使得雨水冲刷不到墙;从房檐口看,华南地区房檐口向外突出很多。
(c)在高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体比较单薄,房间相对比较大,窗户相对比较小,可以达到防中暑和降低温度的成果;在低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壁比较厚,房间相对比较小。
然后就是南方地区的房屋比较聚合。
(d)部落大多数都是尽量的紧挨着水边,尤其是有生活用水的地方,即便在我国大部分的湿润地区,部落分布也受到水源的影响,在供水充足、水网稠密的地方,部落比较集中,范围也比较大。
②社会因素。
(a)道路是对城市的创建有很大的影响。
(b)政治中心、军工、宗教、军工要塞、边境口岸,为举行宗教活动、都会影响到现代城市的选择。
(c)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二、三河古镇传统村落空间解析(1)底界面。
街巷的底界面,狭义上一般指地面,广义上主要是指街巷居民户外活动的路面以及一些附属的外部环境[1]。
基于“景观基因链”视角下遗址文化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及旅游展示的原理
基于“景观基因链”视角下遗址文化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及旅游展示的原理中国社会经济和大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模式,加剧了中国传统地域遗址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一系列矛盾。
这些问题都预示着应该有新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和解决上述的困境。
针对传统地域遗址文化景观“基因”概念的引入,对学科构建和旅游展示都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论文以人文地理学中“基因信息链”理念,首次揭示地域传统文化(风水)基因及其遗址文化景观基因、图谱与单位构成排列组合结构,对传统文化景观的演变加以总结归纳和分析,并找出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规律,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中心理期盼认知的传统行为在空间上继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
对此研究的理念集合形成的基础上,借鉴“后现代人本主义”空间观理念,提出并论述了适应现代人文发展的“遗址文化景观(形制)转基因”原理及其控制的理念。
完善文化景观展示内涵下的遗址景观基因复原再现,构建满足遗址景观所在地(或社区)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行为需求,体现同步现代化的社会公正性,为传统遗址文化景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方法。
它是探讨遗址文化景观旅游展示问题的基本理论,也是解决旅游景观地域的社会生活空间问题的基本理念及其路径构建方向。
论文以韩城古城为例,融合性解构县级地域的传统地域遗址文化景观的基因结构,推理出系统的县域古城遗产文化景观形制基因构成和基因图谱,并据“遗址文化景观(形制)转基因”原理及其控制的理念,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下,复原展示地域遗址文化景观(基因图谱),构建符合现代空间生活质量的遗址文化景观,为旅游产业提供人地和谐的新理论、方法和工具。
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实现从物质空间研究进入“社会—文化”空间的导向转型研究,以及运用文化生态研究进入“社会—文化”的认知研究,重新审视和剖析遗址传统文化景观价值,阐发了对地域遗址文化景观的关联意象、人文传统及象征意义的深刻认知,深入挖掘历史城市空间的特征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传统文化景观营建与规划的智慧,为旅游展示提供了一个宽阔和清晰的视野。
专题08 乡村和城镇-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通用)(原卷版)
专题08乡村和城镇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考向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2024·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2024·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2024·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2024·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2024·北京卷,11~12题,城市空间结构2024·全国甲,1~3题,城镇空间结构主要考查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乡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结构为主。
城镇化的发展条件及影响主要在大题中进行考查,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多以特色民居的形式考查。
考向二城镇化2024·广东卷,7~8题,都市圈的形成,大城市对周边辐射作用2024·湖北卷,17题,灌溉工程对城镇化的影响2024·浙江卷1月,28题,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考向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4·湖北卷,7~9题,上海、夏洛特、温哥华、迪拜城市道路不同的特征命题分析乡村和城镇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题型比较灵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从考查内容看,联系乡村和城镇人口分布特征判断功能区布局;结合乡村和城市规划计划分析功能区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和聚落的影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复习时都应重视。
2024年高考地理,重点考查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如全国新课标1~3题,乡村民居的分布及空间结构的分布;全国新课标12题,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湖南卷6~8题,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黑吉辽卷14~16题,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等等。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以湖南省传统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以湖南省传统村落为
例
伍国正;吴越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7(25)4
【摘要】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伍国正;吴越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桂阳县阳山古村为例
2.岭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布局与景观研究r——以广佛地区传统村落为例
3.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特征探究:以瑶里古村为例
4.海南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与建筑文化研
究\r——以江东新区环东寨港传统村落为例5.景观基因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街巷景观视觉评价——以湖南省永兴县板梁古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W%202a0317^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文章编号:1〇09-6000(2〇20)03-0054-06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03.0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8YFC0506903)。
作者简介:曾慧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张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赵鸣.通信作者.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建筑设计与理论.园林与生态。
湖南沅水流域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选址与形态特征研究The Research on Site Selection and M 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ttlem ents under theInfluence of Water of Yuanshui River in Hunan曾慧子张超赵鸣Z E N G Huizi Z H A N G Chao ZH A O Ming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广、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引发了极大的关注。
传统緊落作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凝聚的丰富的人居环境建设智慧有待发掘。
本文以水系为线索,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 IS空间分忻法探讨区域内传统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含历史影像分析传统聚落的平面、立面形态特征,探讨其内在机制,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了水系影响下的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为当前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聚落;緊落选址;聚落景观特征;GISA b s tr a c t: U nder the background o f the overall prom otion and im plem entation o 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 ent o f traditional settlem ents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A s a resulto f the interaction betw een natural environm ent and human a ctiv ities, traditional settlem ents em body richwisdom o f human settlem ent environm ent construction. T h is paper takes the w ater system as a clue, andtakes the trad itional settlem ents in the Yuanshui R iv er B asin o f H u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 ject.T h e G 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 een the traditionalsettlem ent location and the w ater system in the region. T h e historical im ag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laneand e lev atio n m orp hological c h a ra c te ris tic s o f the trad itio n a l s ettle m e n ts, and to exp lo re its in tern alch aracteristics and m echanism. Based on the above ch 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 ard the traditionalsettlem 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influence o f w ater system, to provides theoreticalbasis for the current settlem ent construction and renew al.K ey w o rd s: settlem ent; settlem ent location; settlem ent landscape ch aracteristics; G IS江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 人类緊居之命脉,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緊 落均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人类在不断 地适应水、治理水、利用水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生存经验与生S智慧[1]。
基于空间基因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群活化再生研究——以鲁中地区“一线五村”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089-05 收稿日期 2023-04-27摘 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进入新的阶段,目前研究多以地域性视角针对个体村落,但对于传统村落群的组团式再生与发展研究较少。
该文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一线五村”为例,运用空间基因理论,系统地分析线性传统村落群活化再生的基因识别、提取转译,进而总结空间基因导控策略。
打破固有单一村落的再生隔阂性,寻求传统村落的组团式发展和点状要素联系,探寻传统村落群活化再生机制。
关键词 空间基因 传统村落群 活化再生 鲁中一线五村 聚落Abstrac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most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individual villages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group re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s. Taking the "one chain of five villages" in Laiwu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gene recognition, extrac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acti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linear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s from the spatial gene's theory, and then summarize the spatial gene guidance and control strategies. The aim is to break the regeneration barrier of the inherent single village, to seek the group development and point-like element connection to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 explore the activation and re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s.Keywords Spatial genes,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One chain of five villages in central Shandong, Settlement基于空间基因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群活化再生研究——以鲁中地区“一线五村”为例The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Genes: Taking the "One Chain of Five Villages" in Central Shandong as an Example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