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合集下载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拉康就属于那种我读不懂还贼火的思想家,于是我很明智地宣称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拉康,没有认真去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还宣称拉康的思想是不值得了解的毒瘤。

但是,企图彻底绕过这个人是更加不明智的,所以硬着头皮还是要写个总结。

拉康采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话语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中,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

他的思想丰富了主体这个概念的意蕴,并对很多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研究。

我们把拉康的思想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个是他重写弗洛伊德人格成长理论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他偏向后结构主义的内容。

|人格成长及其构成理论人格是如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

而拉康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弗洛伊德那种偏重身体和性的色彩,提出了自己那种偏向性别和社会规范的人格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和性欲,而拉康更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意义)。

弗洛伊德的核心心理机制是性欲和压抑,拉康与之相似,但强调更加抽象的欲望和匮乏。

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就已经处于实在界之中,实在界大概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内心的本能冲动之类,其一开始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中(这个怎么像萨特)。

在这个最初始的时刻,主客尚未分开,其经验是混沌而未分化的一团。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人进入了主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镜像阶段。

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者想象有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婴儿才第一次意识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通过所谓“误认”的机制来完成的,婴儿把镜中的影像误认为是自己,在镜中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在自己本身中尚且没有人格统一性,由此,自我就开始觉醒了。

在这一阶段,人格中被拉康称为想象界的层次也诞生了,想象界就是被误认的主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其他外在于它的客体产生类似的认同,并在误认中建构出了自我。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余勇可贾。

昨天下午给本专业2005级博士生嘟囔了一下午的精神分析。

无论是嘟囔者还是倾听者,无不累得鼻青脸肿。

汲取了在电影学院座谈时的教训,昨天稍微系统一些。

应约贴在这里,冗长,枯燥,乏味,当心。

】拉康的精神分析属于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的范畴。

1968年前后,法国刮起了“回归风”:拉康要回归弗洛伊德,阿尔都塞要回归马克思(1969)、罗兰·巴特在回归索绪尔(1967)……当时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勃兴,而科学哲学的勃兴又壮大了这股“回归风”。

拉康、阿尔都塞、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和福柯等当时红极一时的思想家都认为,在任何研究对象下面,都掩藏着深层结构;只有挖出这些深层结构,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地地道道的科学。

结构主义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表现在这里。

当然,除此之外,它还深受法国黑格尔学派的影响。

彼其时也,弗洛伊德著书立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之久,克莱茵学派的理论(Kleinian theory)、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和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也已出现55至70年之久,而拉康学派相对来说还算年轻。

山头众多,学派林立,各自为学,纷纷“修正”弗洛伊德,指责它犯了生物主义和泛性主义的错误,对这位精神分析的祖师爷敬而远之,拉康学派却要把我们带回古老的源头,颇有点返祖归宗的神圣意味。

但拉康的精神分析吸收了当时的哲学、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文学理论;精神分析能在大学里风靡一时,拉康功不可没。

语言学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拉康在1968年曾经声称,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语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而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是整个结构主义运动的圣经,形成于20世纪之初。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作者:郭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精神分析电影学(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其中“镜像阶段”来自拉康。

将电影理论的研究对象由研究影片文本和影片作者的关系,扩展到研究影片与观众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思考精神分析对电影批评的启示,并提出些许薄见。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像阶段;主体结构理论;电影批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07-01一、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镜像阶段”和“主体结构理论”,“镜像阶段”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

基于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拉康指出:成人的过程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三个阶段。

婴儿入世时本是个“无分化”且“无主体”的存在物,没有物我意识和主客区分,这便是“理念我”。

而从“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便是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通常指6到18个月(“镜像阶段”)。

从最初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的镜像(“母子同体”),到在经历了“一次同化”的过程,有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包括婴儿在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其并不存在的“自我异化”)。

婴儿与自己的镜像同化的阶段即是“自恋狂”的阶段,此时婴儿对自己的肉身在镜中的影像有着无限的爱恋。

同时婴儿与镜中形象的认同标志着“一次同化”的完成,婴儿进入“想象界”。

而在其经历了“二次同化”(即“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后才能形成他的“象征界”。

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影响1.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产生。

他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拉康在继承弗洛依德学说的同时又对其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了相当程度的修正甚至改写。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

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曾 芸/陆军边海防学院摘 要: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理论家,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进行了解析,认为其行动延宕,之所以不能对自己的复仇行为进行完整性实施的原因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偶然的,其实有深层次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处于一个心理语言的结构当中,未坚决信奉自己的原则和精神决定了这个人的后期行为,去不断的遵守他人的规则,缺乏个性。

拉康结合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对哈姆雷特进行后精神分析,也得出了一种新的说法,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由此本文对哈姆雷特之谜新解———拉康的后精神分析批评做出研究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的工作者带去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哈姆雷特 新解 拉康 精神分析 批评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名著,其中更有未解之谜,读者质疑为什么哈姆雷特迟迟不实施报复行为,人们对此也有多种解释,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解释。

拉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哈姆雷特进行研究,使读者了解未解之谜。

一、主体与欲望之间的关系,了解俄狄浦斯情节俄狄浦斯情节不再是简单的恋母情结反应,儿童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时期,拥有话语能力之前是客观的需要反应,在有了语言的支撑之后需要变成要求,这也是欲望产生的开始。

哈姆雷特的欲望都是依赖于他人的,对于母亲的欲望,这种欲望使其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犹豫的状态之下,哈姆雷特在母亲的两个欲望客体之间徘徊不定,一种是高贵的客体,一种是无耻的杀人犯,在现实的客体面前,哈姆雷特只能够依从于母亲的欲望,对母亲进行相劝,让她明哲保身,劝导母亲进入那伦伦的罪恶之中。

主体的欲望变成了他人的欲望,这种现象也被卡康认为是哈姆雷特戏剧当中的一个常规表现,是新的复杂的主体欲望在这个准则性情结之上的延展。

哈姆雷特在儿童时期是无知的,并不能够知道自己的命运何去何从,是否要满足他人的欲望,他想要独占自己的母亲,也可以成为母亲欲望的客体,但是在那个社会,符号等级是存在的也是无情的。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是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它强调文本或作品中的结构和系统性,而不是个体元素或主题。

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主要涉及解构、语言符号学和符号学等方面。

下面将举例论述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1.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批评方法是通过揭示文本中的二义性和矛盾来破坏或颠覆传统的意义和结构。

例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论语言的起源》中,他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构,揭示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从而批评了结构主义的意义和真理观。

2. 路易斯·阿尔图塔的符号学路易斯·阿尔图塔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分析上。

他认为,符号不仅仅是一个代表事物的标志,而是具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则。

通过对符号系统的批评,他揭示了文本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3.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批判米歇尔·福柯是一位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权力批判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权力的运作和效应。

他认为,结构主义忽视了权力对主体的规训和控制,而权力则是文本产生和解读的关键因素。

福柯的权力批判揭示了结构主义对权力的忽视和缺陷。

4.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罗兰·巴特是一位法国文化理论家,他的符号学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符号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符号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多重意义和语境依赖性。

通过对符号的批评,巴特揭示了结构主义对符号的过度简化和抽象。

5. 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研究斯图尔特·霍尔是一位英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文化研究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关注文化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结构主义过于强调结构和系统,忽视了文化的变化和差异。

霍尔的文化研究揭示了结构主义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忽视和缺失。

6. 爱德华·萨义德的批判理论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美国文化理论家,他的批判理论对结构主义的批评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权力。

拉康与法国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与法国精神分析批评

社 会科 学家
2 0 1 7年 第 6期
的理 想 。” m 鲁 迪 内斯科 没 有说 错 , 法 国作 家对 精 神分 析 学 的移植 有 一种 狂 热 , 多半 是通 过 理论 的误 读 , 性欲 、 罪 恶、 自杀 、 迷幻癫狂 、 梦 境 与通 灵 幻 觉 、 身 体 暴 力 等等 , 战 后 一代 作 家 热 衷 的各 类 题 材 , 我 们 发 现 都 可 以在 精 神 分 析理 论 中找 到 一个 支点 。如罗 曼 ・ 罗 兰和 纪德 , 就 与弗 洛 伊德 渊 源颇 深 。 拉 康 的精 神分 析研 究 和 文学批 评 同步 , 开 始 于这 个热 情 的 3 0年 代 。 作 为大 众视 野 中 的专业 精 神 分析 学 家 , 他 的研 究在 什 么情 况下 真 正触 及 了文 学批 评 ?拉 康没 有 专 门论 述文 学 理论 和批 评 的著作 。不 像 弗 洛伊 德 和荣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2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 2 0 1 5年度重大项 目: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 , 批准号 : 1 5 Z D B 0 8 4 作者简 介 : 赵靓 ( 1 9 8 0 一) , 女, 法 国巴黎笛 卡尔大 学哲学博 士 , 江西师 范大学文学 院讲 师 , 研究 方 向为 西方文论及 法国哲学 。
位. 显示 了不同于德里达的 另一种哲学文学批评路线。
关键词 : 精神分析 学批评 ; 弗洛伊德 ; 拉康 ; 德 里达
中图分类号 : 1 0 - 0 3 ; B 5 6 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 — 3 2 4 0 ( 2 0 1 7 ) 0 6 — 0 0 2 7 - 0 5

拉康的精神分析

拉康的精神分析

拉康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逝去以后的精神分析遍地开花,难以统一,众说纷纭之下的拉康派却是一枝独秀,一股强大的后期势力。

拉康以其传奇般的学术生涯拓展了精神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他整合了语言学与哲学,融入了数学思维,他是公认的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高峰。

在精神分析的领地中建立新王国,免不了党同伐异,溯本清源。

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就像"反清复明〃一样,讨伐自我心理学猛于炮火,批评客体关系是"部分的真理"。

但是大家知道,即便是把清反了,也不是简单的回到明,而是完全成立了新朝,于是就有了"回到弗洛伊德的拉康派"。

阅读拉康是最难的,其文风诡谲怪异,在他那里词语被拧成了麻花。

不仅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而且他所运用的知识背景广博坚深,阅读前需要的准备工作甚至超过阅读他。

他生前唯一出版的文集国内有翻译:《拉康选集》,读来并不通畅,难以通过这本书理清整个思想体系。

目前又出了中文版的《雅克拉康研讨班七》,这是著名的延续了三十年的研讨班的讲演录,可读性很强。

理解拉康是离不开研究者的论述的,它们就像是注经般的大量的总结和二次思考。

镜像阶段拉康最初是研究精神病学的,后来志向转到精神分析。

在一篇论文中,拉康研究了妄想症的问题。

就像安娜o启发了弗洛伊德,拉康遇到了妄想症"艾梅",对艾梅案例的研究导向了镜像阶段概念的产生。

艾梅攻击了作为自己"理想自我"的女明星,因为女明星占据了艾梅梦寐以求的位置。

"自己的位置被别人占据"弓I 发的是被迫害般的感受,对方是邪恶的,带着奸笑的,"针对当事人的"。

这种敌对的妄想关系深处又隐含了矛盾的"爱"的情感(强烈的认同),就像是俗语说的"羡慕-嫉妒-恨"。

这种关系的问题在于竞争的激烈程度,妄想关系导致生死斗争。

艾梅要杀掉对方以夺回"自我",攻击对方构成的犯罪又带给她"自我惩罚"的效果,她的攻击向着受罚而去。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对于哈姆雷特复仇之解读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对于哈姆雷特复仇之解读

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对于哈姆雷特复仇之解读□朱筠舟/文《哈姆雷特》是戏剧泰斗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戏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出身高贵、性格善良,是一位悲情式英雄,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哈姆雷特》中王子为何在复仇一事上优柔寡断,读者向来争论不休,因此也被称为“哈姆雷特之谜”。

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与其弟子琼斯阐释《哈姆雷特》,指出哈姆雷特不是“不愿意”复仇,而是“不能够”进行复仇,因为人除了“意识”之外,还有“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潜意识”。

哈姆雷特的潜意识阻拦了他进行复仇。

在此之后,后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中再次以精神分析学理论对哈姆雷特之谜进行分析。

相较于弗洛伊德,拉康更重视哈姆雷特作为王子的主体性,不再只止于从主人公哈姆雷特对于母亲的依恋这一情感去分析“哈姆雷特”这一角色。

同时,他回归剧本以及剧本中的语言和关系,使用语言学的结构将《哈姆雷特》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

本文将以精神分析学拉康流派的主要理论对哈姆雷特的性格进行分析。

与此同时,从剧本的语言角度出发对于“哈姆雷特复仇之谜”提出新的分析和解读。

1 从拉康角度探讨哈姆雷特的欲望从拉康的《欲望及对<哈姆雷特>中欲望的阐释》可以看出,他对于哈姆雷特的欲望以及哈姆雷特对母亲的复杂情感的看法与弗洛伊德是不完全相同的。

他使用语言学结构对此进行改造,表明困扰哈姆雷特的并不完全是他对于母亲的那种孩子般的依恋之情。

拉康对于《哈姆雷特》的分析,弱化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坚持了哈姆雷特的主体地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拉康忽略了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孩子,潜意识里的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从拉康角度来看,人在孩童时期会经历“镜像阶段”,之后主体欲望会发生变化,因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语言。

进入下一个阶段,也就是语言符号阶段,“主体”的需求从“镜像阶段”前的“需要”变成了“要求”。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1.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拉康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建立在弗洛伊德之上。

他在于1938年为《法国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Français)所写的文章《个体成长中的家庭情结:对一种心理学功能的分析》(Les complexes familiaux dans la formation de l'individu: essai d'analayse d'une fonction en psychologie)将俄狄浦斯情结定义为三种家庭情结之一。

拉康在文中这么定义情结:情结实际上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联系着一些反应的整体,这些反应可以涉及到一切又组织的功能,从情绪到适应于某一客体的行为都包含其中。

对情结的定义就是,情结重现了一种氛围的现实,其有双重含义:(1)情结的形式代表着这种现实,其客观地有别于心理发展中某个特定的阶段,心理发展的阶段有其特定的起源。

(2)当某些要求着一种这种现实的高度客观化的经验每一次出现时,情结的活动都在经历中重复着这种固定的现实;这些经验构成了情结的条件。

2.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逻辑时刻拉康在第五个讨论班《无意识的种种构型》中更加详细和完善地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逻辑时刻。

在拉康看来,三个逻辑时刻的通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正常渡过的毕竟之路。

第一个时刻:这一个时刻紧接着镜像阶段的认同阶段的完成,儿童在这个时刻与母亲形成了一种彼此融合的关系。

但拉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与母亲之间并非一种纯粹的二元关系,反而他加入了第三元——石祖。

石祖对应着母亲的欲望的客体,而这正是儿童所必须要去满足的欲望。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拉康结构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旨在重新解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赋予其更深的哲学和语言学维度。

拉康认为,人类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的原始欲望和需求,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部分。

想象界则是个体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它包括了我们的自我形象、情感和幻想。

象征界则是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它包括了语言、规则和价值观。

拉康认为,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例如,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可能会受到想象界自我形象的约束,而象征界的社会规范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实在界欲望和想象界自我形象。

拉康的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哲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并揭示了语言、文化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康的精神分析四个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拉康的精神分析四个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拉康的精神分析四个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1. 意识:拉康认为意识是一个两层次的概念,即有意识和无意识。

有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的思想和情感,无意识是指那些不能被意识到的思想和情感。

2. 自我:自我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一个有分裂、双重性和复杂性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的身体、情感和思维的完整性。

3. 冲突:拉康认为,人们在内心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冲突,这些冲突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来解决。

4. 抑制:抑制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意识到的某些情绪和思想会被抑制,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0.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L10.3拉康——其他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0.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L10.3拉康——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 其他文献引述:一,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美学一语言和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理论奉献之一。

但拉康却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重点地重新阐释了无意识概念。

首先,拉康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

他不仅认为这两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

拉康有句名言:“无意识就是非我的话语。

〞这句话带有纲领性,它把无意识和语言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伯仲、高低的东西,并用话语来设定无意识的范围。

实际上,这句话一是表达了无意识与语言一样不是自我内在的心理活动或机制,而是自我与非我间的(主体间的)关系,或共有的东西,因而包含着“他性〞;二是暗示了语言实际上先于无意识心理体验,或由言语行为才产生了无意识。

正如詹姆逊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指出的,“大体上我们可以说使用语言的情况不仅包含了先于非我的全部经验的他性这一抽象范畴,不仅还要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的他人,而且除了这两名以外,还包含一个第三者,即本人自己的另一个自我〞,考虑到这种非我的语言经验,可以认识到“在言语行为中他性本身就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空出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换言之,是言语行为中的他性为无意识的发生创设了必要条件。

其次,与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纯粹的本能,或由本能的欲念形成和产生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先有了超个人、超主体的语言和无意识,才形成和产生包括性本能在内的欲念的。

他说:“以为无意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着无意识的欲念,存在着某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本能的、因而需要上升到较高意识层次的,朦胧的、难以摆脱的、丑恶残忍的甚至是兽性的无意识的欲念,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恰好相反,欲念是因为有了无意识、也即有了在结构和效果方面都不受主体约束、控制的语言之后才存在的,还因为在语言这个层次上,总是有语言及相应的无意识的存在,才产生欲念,而且正是在语言中超出意识控制的局部才有欲念的用武之地。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原作Mary Klages[1]译注秦伟一、引言:理论背景弗洛伊德在无意识与意识(或者它我与自我[ego])之间做了绝然的划分,从而其所引入的人类自我[2]的概念、亦即所谓主体的概念是一个被彻底地剖分为、分裂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领域的概念。

而另一方面,西方人文主义者关于自我或者个人性(personhood)的人所熟知的概念是由意识水平上的活动所界定的,这包括理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反思等等。

然而对于弗洛伊德、对于大多数的精神分析学家而言,行为、思想、信念和关于“自我”的概念全都是由无意识及其驱力和欲求来决定或者左右的。

[3]雅克·拉康是一个法国精神分析学家。

他早先接受精神病学家训练,在三、四十代从事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工作,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基于一些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人类学有关的概念发展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

可以认为拉康=弗洛伊德+索绪尔,再掺合一、两点列维—斯特劳斯,甚至还带些许德里达的味道。

不过他主要还是师承弗洛伊德。

拉康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阐释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从一个基本上是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变为一个后结构主义的思想体系。

[4]二、问题:自我作为幻象?人文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存在一个所谓的稳定的自我的东西,后者具有诸如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之类的所有的美好品质。

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则属于这样的一类概念,它们开始怀疑、开始动摇人文主义关于自我的空想。

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可谓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

但是弗洛伊德希望的是,将无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之中,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压抑和神经症——他就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即“它我所在之处,自我亦当到场”[5]。

换言之,“它”或者“它我”[6](无意识)将代之以“我”或者意识和自我同一性[7]。

弗洛伊德的目的在于加强自我(ego),即“我”、自我、意识的或者理性的同一性,从而使之比无意识更强大。

可是对于拉康而言这一目的根本不可能。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白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白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

拉康派精神分析说⽩了就是「不要向欲望屈服」编者按:本⽂来⾃8⽉7⽇慧⽥微课堂(课题为「精神分析视⾓下的“主体”与“语⾔”」)上的部分互动;由⼈⼤社会学硕⼠,临床⼼理⼯作者,精神分析家五⼩喵⽼师主讲,转载请注明来⾃原创专业哲学公众号「philosophs」。

1.风⾔风语:谢谢⽼师刚刚的讲授,我想请问从莱布尼茨和洪堡的语⾔观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的语⾔观之间⼤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英美分析哲学的语⾔观有什么区别?五⼩喵:莱布尼茨是唯理论的代表,他全⾯阐释了语⾔表象论和存在观念的关系,同时对洛克的观念论提出挑战。

他认为每个⼈的观念或⼼像都不尽相同,如果⼀个语词代表观念,那它代表哪个⼈的观念呢?「他倾向于把语词看成是语⾔共同体共享的符号」。

洪堡的语⾔观强调,语⾔是活动的本⾝,⼈先天拥有内部语⾔形式,语⾔表达是个⼈世界观的表现。

海德格尔认为,⼈是处在语⾔当中,在语⾔中与他⼈共在,「语⾔不是思想⼯具,是思想本⾝」,是进⼊在世⽣存的⼊⼝,在语⾔中回溯我们的存在。

英美分析哲学强调语⾔的表达形式问题,创造⼀种科学的通⽤语⾔,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都是语⾔的问题,对形⽽上学的本体论不太关注。

⾄于他们的语⾔观是如何变化的,下次我们会⽐较深⼊的讲⼀下。

2.“待着”:请问⽼师是怎么理解精神分析的?五⼩喵:如果要查概念,可以问⼀下度娘,就像问⼀个哲学⽼师“哲学是什么”,估计他也难以回答。

我个⼈理解,精神分析更多是关于⽆意识的⼯作,是看到症状背后的⽆意识运作的⼯作,提供⼀个框架,让分析者去领悟⾃⼰的⽆意识,从⽽让症状得以松动。

3.Myrrhe:请问五⼩喵⽼师,拉康派的分析家是如何具体⼯作的?边缘⼈格障碍⽬前是精神分析的难题吗?⼤他者与⼩他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五⼩喵:精神分析的⼯作不是野蛮分析,不是分析者在讲述⾃⼰的痛苦,分析家噼⾥啪啦给分析者提供症状的解读和分析,⽽是提供⼀个⾔说空间和⼯作框架,通过分析者⾃由联想的⽅式,能够让分析者⾃由⾔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拉康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也把精神分析的医疗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由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新的解释。

拉康的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意思是说,无意识的本能与欲望的活动也有与语言相似的特点,欲望要通过自然界、他人才能得到满足,为了满足欲望而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就是语言的形式。

同时,欲望被压抑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启发患者回忆他被压抑的部分,把他的欲望的没有暴露的部分,通过分析者的提问而重新揭发出来,这也说明无意识部分是语言形式。

拉康的“镜像阶段”是对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学说的新解释。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性的潜力的里比多,表现为婴儿的效初性爱对象是他自己,即“自恋”,以后发展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泛性论为人们所不满,拉康于是对之作了稍许改动。

他在俄狄浦斯情绪之外提出了“镜像阶段”,认为婴儿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感到非常快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物,自己与别的人和物有联系。

在婴儿能够说话,或对这种经验有所知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对人的自我的内在世界与事物的外在世界有复杂的情感和认识的存在物了。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婴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活动,揭示岀了里比多的精神活动。

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总是对外界保持一种疑问状态,通过想象和对幻想的事物的反省,形成他对世界的了解。

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在于他把婴儿认识外界的过程更具体化了。

弗洛伊德的“自恋”与俄狄浦斯情绪是一种神秘的说法,拉康用婴儿从镜子里对他自己、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识别来说明认识逐渐产生的过程。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婴儿通过想象与外界建立了一种双元对立关系,这也是一种对话,一种语言的结构,这就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研究婴儿最初的无意识的认识活动中了。

拉康的“镜像阶段”的理论与他关于人的个性或人格的理论有密切关系,因为他把婴儿最初的认识活动中的双元对立关系运用于说明人的个性的形成。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姓名:王春雨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刘建军20040501中文摘要拉康的学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关注,成为二十世纪术期不止一种理论流派的源流和支柱。

美国学者认为拉康是弗洛伊德之后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

苏联学者也承认,拉康在现代心理分析者行列中大概是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了”。

西方学者中不少人认为,拉康对于当代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艺术、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是当代知识界少见的人物,是堪与弗洛伊德、尼采比肩而立的思想巨人。

拉康理论是联结现代和后现代的中间链条,是理解弗洛伊德、荣格、德里达等人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参照,是解读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的理论方法。

通过对精神分析理论起源梦的分析,以及弗洛伊德、荣格、黑格尔和索绪尔理论的梳理和他们对拉康理论的影响研究,阐明拉康理论丰富的源流。

解读拉康精神分析学的重点概念,以文学理论与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和视角,注重拉康学说的文化心理及对文学的影响,继而涉及其对人性的观照,以及对20世纪人的困境的解决。

20世纪是西方大跨步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

同时,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各种矛盾尖锐,使得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解体。

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被物化,人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心灵深处切实感到了人是非人的悲哀。

人的内在情感被现实中的物的关系所取代,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变成了孤独冷漠、荒芜无序的天地。

20世纪西方人面临的境遇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尴尬。

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尴尬,人与社会之间的尴尬,人与人之间的尴尬。

而拉康关于滑动的能指的论述,关于爱伦・坡的小说《失窃的信》的解读,正是关于这种人所面临的尴尬的最好描述。

研究拉康能为我们解读20世纪乃至新世纪西方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理论思潮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拉康精神分析思维模式AbstractLacan’Stheorycaughtmanypeople’Sattentionsandbecametheoriginofthevarioustheoryschoolsoftheendof20”century.SomeAmericanscholarsthinkthatLacanisthemostinfuencialandcontrovercialphsycho—analysistafterFleud.SomeRussianScholarsthinkthat‘‘Lacanisthemostcreativepeopleinthemodempsycho.anlysist”.ManyweatemscholarstllinkthatLacancontributea10ttotheCOntemperoryphsychology,medicine,philosophy,literaturetheory,arts,socialideology.LacaniSathinkinggiantasFleudandNietzsche.Heisatransferfigurebetweenmodemandpostmodemandakeypre.requisitionandreferencetounderstandFiend,Jung,Derrida.andatheoriticalmethodtounderstandFeminismde.construcmrism.TheoriginofLacanisresearch.throughthepsycho-analysisandinfluenceofFleud,Jung,HegelandSaussuretheory.Inthispaper,literaturetheoryandworksandstudiedasthedemonstrationofLacan’Stheory.TheculturalandliteraturevalueandhumannatureofLacan’Stheorystated.The20“1centuresawgreatdevelopmentofthewesterncountries.Thematerialandspifitralcivilizationdependsonthehumancivilization.thevariousconflictsinthecapitalismmonopolyperioddeconstructedtheconventionsocialstructure.1ivingstyleandsocialvalHe.Intheearly20”andalienizedasaresultofthesoeialcentury,peoplewerematedalizeddevelopment.People’Sineremotionwassubstitudedbythematedalbecameisolated.relationshio.People’SspiritualWOrdTheresearchofLacanCanprovideUSthemethodofunderstandofthewestemliterature.theoryandideologyinthe20“century.Keyword:LaeanPsychoanalysismodeofthinking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康结构精神分析
第一节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
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治疗仅仅是精神分析的副产品
雅克·拉康(Jacque Lacan 1901-1983)
拉康是回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家
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出生、活着和死去
1901.4.13 ,巴黎出生
1919年,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
1932年,完成博士论文
1933年,在法兰西学院旁听亨利·瓦隆的儿童镜像实验
1938年,结婚
1941年,拉康夺人所爱,与知名女明星西维亚生下了女儿朱迪特
1953年,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1966年,出版《拉康选集》
1969年,在巴黎文森大学设立第一个精神分析学系
1981.9.9,肠癌逝世
拉康的著作是难懂的,读懂了拉康,就读懂了潜意识,就读懂了精神分析。

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三、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回到弗洛伊德去
四、主体的结构——现实、想象、象征
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索绪尔=拉康
弗洛伊德加上索绪尔等于拉康
索绪尔
一、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
语言符号是概念和声音意象的统一体。

声音意象被称作“能指”;概念被称作“所指”,两者结合构成语言符号。

我们可把语言符号比作一页薄纸,概念为其正面,声音为其反面,两者不可分离”。

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结构主义观点
声音意象(能指)意识
概念(所指)无意识
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一)镜象阶段
(二)俄狄浦斯情结
你照镜子,你说“瞧,那是我”。

那并不是你,它只是一个图象。

(一)镜象阶段——镜子是母亲,是他人
镜象的三个时期(6—18月):
第一时期把自己身体在镜子里的形象当成是现实存在之物
第二个时期儿童把它当作是他者的身体形象
第三个时期儿童终于把它当作是自己的身体现象
镜象阶段的结果是,使婴儿从一个混沌之物发展为一个心理化的个体。

母亲是此时婴儿世界唯一重要的“他者”。

(二)俄狄浦斯情结
1、母婴二元关系阶段
2、父母子三元关系阶段
3、父子二元关系阶段
1、母婴二元关系阶段
2、父母子的三元关系阶段
父亲以阻扰者的身份出现,强迫母子分离,形成三角情感关系。

父亲是一个个以“法则”为代表的男人出现的。

3、父子二元关系阶段
儿童习得了父亲的法规,承认父亲的象征地位,接受了只有父亲才具有阳具,只有父亲才是母亲的欲望对象这一事实。

此后,父亲不再是他竞争的对手,而是儿童学习、模仿和认同的对象。

三、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1、无意识是另一种语言
2、无意识具有与语言一样的结构
3、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4、无意识是主体之家
1、无意识是另一种语言
拉康说:我们千万不要把无意识想象为一种处在意识之下的潜意识。

语言的不连贯性正是无意识的基本形式。

无意识的呈现
无意识就是呈现在语言障碍这一裂口之中的闪烁躲避之物。

当我们的意识想去捕捉它时,它逃离我们而去,而当我们的意识不再去强求它时,它又回到了我们面前。

它总是在这种躲躲闪闪、摇摆不定中向我们呈现。

它是如此的脆弱,以至于我们的意识连一秒钟都把握不住它。

无意识其实是另一种语言,它的活动与语言活动一样,都具有流通性。

2、无意识具有与语言一样的结构
我们完全可以用语言分析的手法来探索无意识现象。

如果你的耳朵真像一架机器,那么,在句子展开的每一时刻,都会有一种意义跟随。

3、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他者的语言”是拉康对精神分析的著名论断,是拉康结构精神分析的基础。

无意识这一话语是经过“他者”组织的。

无意识不仅是“他者”中的一种话语,而且它就是“他者”的话语。

4、无意识是主体之家
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笛卡兒﹝1596-1650﹞
笛卡儿——从普遍怀疑出发推断出“我思”主体的确定性。

“我思故我在”
弗洛伊德——则是从怀疑意识确定性出发,推断出无意识的确定性。

意识自主性是一种神话。

笛卡儿——不仅“我思”是不言自明的,而且意识或思维也是自主的。

弗洛伊德——意识自主性只是一种幻像,真正确定的东西是无意识。

无意识思维是原初性思维
意识--反思性思维
无意识--原初性思维--真正主体
拉康认为:
意识事实上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它要比无意识思维出现得晚,因此不可能真实反映主体的存在状况,相反,无意识思维才是原初性思维,它才是主体真实生存的场所。

真正的主体寓于无意识之中。

四、主体的结构
1、现实界与需要--发展阶段I
2、想象界与需求--发展阶段II
3、象征界与欲求-―发展阶段III
1、现实界与需要――发展阶段I
拉康认为尚未做出分离的婴儿,存在于现实界。

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是无意识的界线。

2、想象界与需求――发展阶段II
自我是一个意象,精神分析治疗要设法使患者认识其意象。

想象界执行着自我的功能,是个体自我防御的手段。

3、象征界与语言――发展阶段III
3-4岁进入象征界。

象征界是由想象的主体向真实的主体的过渡。

主体将自己从语言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过程同时也是无意识的形成过程。

本我——现实界
自我——想象界
超我——象征界
第二节结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
二、主体的生成——以虚假的镜象为基础
三、无意识的语言结构――回到弗洛伊德去
四、主体的结构——现实、想象、象征
第三节治疗仅仅是精神分析的副产品
一、治疗的本质与目标
二、分析者是缄默的听众
三、治疗的弹性时间设置
一、治疗的本质与目标
精神分析过程就是对语言的直接分析过程。

治疗的目标就是揭示病人话语中流露出的潜意识欲望。

精神分析治疗可以说是一种话语疗法。

病人的言语是在想象的层面上展开的,病人总在虚构自己的历史,在他的话语中,他把自己描述为另一个人,似乎他希望看到自己,或者说他希望被看到。

结构主义箴言--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

空体言语是无内容的且不可信的言语。

这时不是主体在说话,而是主体被话说着,主体与他的言语产生了分离。

治疗能否有效的标准,是病人能否使空体言语转变为有真实内容的实体言语,是否表达出了真正的潜意识欲望。

当他对你谈论他自己时,分析就结束了。

在分析性会谈中,“他者”既是被分析者的潜意识,也是分析者。

二、分析者是缄默的听众
拉康派的精神分析者让分析者做一个冷漠的缄默者,或一面中性的镜子。

1、缄默者
精神分析学家就他自身来说什么也不是。

拉康派分析师有三种角色:他者、翻译家、听众(缄默者:桥牌游戏中的明家)。

分析者是真实性的第三个证人,是被分析者的潜意识的发现者。

分析者应做一面中性的镜子,保持着冷漠的中性态度:
扳着面孔,嘴唇紧闭,时不时严肃地瞥一眼病人,或者透过镜片空洞地盯着某一处。

这种态度使得病人与分析者之间似乎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屏障,拉康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

我能给他的只是一套空话而已。

分析师越沉默,病人则越发激动,最终,他失去对自己的言语的控制力量,在言语中将自己逐渐暴露出来。

这便是分析师保持沉默的目的,病人的言语最易泄露他的最内在的存在——潜意识的欲望。

2、解释(翻译家)
解释是在自由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

拉康强调听出病人话语背后的潜意识文本,并对之加以恰当的解释。

解释本身就是治疗。

拉康从来不相信会有完全的解释,也没有绝对的完全的真实性。

真实性不来自于讲话者,而是来自于听者。

3、移情现象
移情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

移情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种过程。

作为一个事实,移情就是指病人把分析师认同为一些影像。

移情作为一个过程将标志着主体的倒退,即从他的自我形成的一个阶段倒退到另一个阶段。

唯有分析的中性化才能保持移情的结构。

三、治疗的弹性时间设置
试图针对每一次会谈都找到一个与病人所讲的东西相适应的恰当的停止点。

治疗的弹性时间设置的作用
1、可以消除病人的抵抗
病人往往把50分钟时间作为一种抵抗……他们两眼盯着钟表就像盯着远处隐约闪现的避难所。

许多病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分析者在什么时候会结束会谈。

因此他常常与分析者展开持久战。

2、诱发病人的自由联想,最终达到潜意识的语言化。

弹性会谈时间恰似一个刺激物,刺激了会谈中新思想或联想的产生。

弹性会谈时间首先使病人学会了切中要点,其次是尽可能快地多说一些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