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生产工艺验证实践的探讨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控制与探讨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控制与探讨摘要:成分输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感染几率低、节约血资源和针对性强等优势,但是在成分血液制备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必须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保证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的规范性。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意见。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前言血液成分制备工作对血液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成分制备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血液质量,同时随着《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出台,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制备过程中各个控制点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此降低临床用血风险,切实提高输血安全性。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规范性的关键,血站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在分析自身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进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例如某地区血站在采供血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以《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为指导,对血液成分制备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分析,制定了如下质量体系文件:《职业暴露预防控制程序》、《消毒与清洁控制程序》、《物料管理程序》、《血液制备过程控制程序》、《采供血过程和血液质量控制程序》等,以此确保整个制备过程有章可循。
同时还对制备工作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其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业务素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针对这一情况,血站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具体培训包括三部分:第一,业务能力提升,向工作人员讲解血液成分制备理论知识,并传递最新研究成果,以此丰富工作人员知识储备;第二,实践操作练习,组织开展实践演练,要求工作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熟练具体操作流程,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第三,职业道德培养,向工作人员系统讲解血液成分制备、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引起工作人员足够重视,进而激发其质量意识和道德责任。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前已知经血液制品传染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IV-1、HIV-2、HTLV和细小病毒B19。
尚未发现经血液制品传染CJD。
但有少数研究报告发现有实验性传染现象,因此要密切关注CJD,特别是vCJD的发展动向。
为了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
本技术指导原则是对血液制品(指以人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制品)生产过程以及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包括指示病毒和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选择、验证方案的设计、结果判定以及附录所列技术验证申报的程序。
一、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由于不同类血液制品潜在的污染病毒的可能性不同,为此选择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凝血因子类制品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能去除/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的方法,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去除/灭活病毒。
(二)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对于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包括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灭活脂包膜病毒方法。
但从进一步提高这类制品安全性考虑,提倡生产过程中加入特定的针对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灭活方法。
(三)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生产工艺和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如巴斯德消毒法等。
二、常用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一)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1.人血白蛋白制品几十年临床应用结果表明,白蛋白的巴氏消毒法对HIV和肝炎病毒是安全的。
其病毒灭活条件已很完善,可不要求进行病毒灭活验证。
但是必须对巴氏消毒法所用设施进行验证,使巴氏消毒各参数符合要求(包括制品内温度分布的均一性和灭活时间)。
2.其它血液制品(液体制剂)由于制品的组成、稳定剂(如:氨基酸、糖、枸橼酸盐等)及其浓度的不同,均会对灭活病毒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采用巴氏消毒灭活病毒方法时必须进行病毒灭活效果验证。
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缺陷分析与对策研究

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缺陷分析与对策研究2023-10-25CATALOGUE目录•引言•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缺陷分析•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缺陷对策研究•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缺陷对策实施效果•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1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的现场检查是保证血液制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02研究背景:近年来,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的现场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03研究意义:通过对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的缺陷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的缺陷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回顾、现场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的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血液制品药品gmp生产现场检查缺陷分析缺陷类型与分布包括生产记录、质量记录、检验记录等不完善或存在虚假记录。
文件记录缺陷生产过程缺陷人员培训缺陷设施设备缺陷如生产流程不规范、操作不严谨、清洁卫生不达标等。
员工缺乏必要的药品生产知识、技能和培训,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生产设施设备老化、维护不当、精度不足等。
缺陷原因分析管理层对药品gmp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管理不规范生产人员和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和质量意识。
人员素质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生产过程不稳定或存在质量问题。
技术水平生产设施设备的硬件条件不足,如精度不够、维护不及时等。
硬件条件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达标,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产品质量问题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生产计划的完成和交货时间。
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

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
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是指将从献血者身上提取的血液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不同种类的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液制品的过程。
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献血者筛选和献血:在献血之前,献血者需要经过筛选,以
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献血者需要进行一些体检和问诊,以排除与献血相关的健康问题。
然后,通过针管将一定量的血液从献血者身体中提取出来。
2.血液分类和分离: 提取的血液会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分类和
分离。
血液可以分为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浆等不同成分。
分离血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离心机将血液转速加快,使各种成分分离出来。
然后,这些不同的成分会被分别收集。
3.血液成分的处理和处理: 分离出的血液成分会按照特定的处
理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红细胞一般会经过洗涤和贮存,以去除悬浮物和杂质,同时延长其保存期限。
血浆则需要进行浓缩或冷冻,以便更好地保存和运输。
此外,根据不同的临床需要,也会对血液成分进行特定的处理和加工,如去除血细胞成分的制备血浆。
4.产品的贮存和保藏:处理后的血液制品会被储存在特定的制
品保藏设备中,以保证其质量和有效性。
不同的血液制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冷冻血浆需要在低温下储存,而红细胞则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
此外,血液制品还会
进行标签和记录,以确保其追溯性和安全性。
总之,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分类、分离、处理、贮存和保藏等步骤。
通过这些工艺,可以制备出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用于临床治疗。
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及产品安全性-1

恒温室
保持温度30-32°C
生产过程
23
普通血浆
特定血浆
制备血浆 基础分馏 批量生产 无菌灌装
灯检 包装
灯检
在灌装前,对所有空瓶进行100%的控制 对介质灌装进行100%控制
在包装前,对所有已灌装的瓶子进行100%的控制 对所有溶剂进行100%控制
例子:
24
例子:
生产过程
25
普通血浆
特定血浆
制备血浆 基础分离 批量生产 无菌灌装
100 200 300 400
分钟
37
病原体灭活
溶剂/清洁剂: S/D介导破坏包膜
例如 - Triton-X100 / 磷酸三丁酯 - 胆酸盐 / 磷酸三丁酯
胆酸盐
仅对有包膜的病毒有效!
38
TX-100 TNBP
病毒大小
细小病毒科
18 - 25 B19V, 鼠微小病毒(MVM)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30 甲肝,脊髓灰质炎
HIV-1/2抗体 丙肝抗体 乙肝表面抗原 HCV RNA HBV DNA HIV-1 RNA
血浆样品
32
确保质量和安全性的措施
捐献后信息(PDI) 任何有关捐献者或捐献物的信息,都将作为捐献后信息,可影响血 浆产品的质量和/或安全: - 延缓出现的症状 - 错误放行 - 反馈通知 (捐献者血清转化、可疑的输血后感染) - CJD / vCJD
灯检 包装
分馏
• 基础分馏
• 血浆到中间产品
制备血浆
融化
离心分离
冰冻沉淀物
过滤
沉淀物A
VIII因子
沉淀物IV
过滤
沉淀物C
过滤
过滤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简介

❸ 一次超滤浓缩后,配液后,进行巴氏消毒(60±1℃),再次进行二次超滤和原液配制后除菌分装,再经低PH孵化;
免疫球蛋白类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❷ 上清液打回蛋白反应罐进行FII反应,再经压滤得FII沉淀,将FII沉淀溶解后打至球蛋白前超滤间进行层析(肌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不需要层析);
❶ 将FI+FII+III沉淀从滤膜上去下,在蛋白反应罐内溶解后,加入乙醇继续反应,经压滤滤去FI+III沉淀;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简介
血液制品:主要指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采用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小制品等,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
01
包括: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狂犬病、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等。
01
用于防治甲型血友病的出血症状人凝血因子Ⅷ 02用于狂犬病的防治
狂犬病人血白蛋白
03
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常见血液制品的种类和用途
血液制品是集原料药生产和制剂生产为一体的特殊剂型,它的生产包括融浆、蛋白分离、超滤、巴式灭活、等工序,各工序是以各种类型的反应罐、分离罐、沉淀溶解罐、灭菌罐、超滤罐和各种压滤机、超滤机为主要设备。
血液制品是提取血浆中成分制造的,来源是单采浆站,由供浆员有偿提供。无偿献血全部用于临床医疗,绝对禁止用于血液制品生产。
如果不对血液制品的可得性、安全和质量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就难以实现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健康和防治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的卫生相关千年发展目标。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验证实践的探讨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验证实践的探讨作者:余鼎孙玉忠杨丹波杨宇李跃飞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 工艺验证是药品生产验证的重中之重。
本文根据生产工艺验证的实践经验,从工艺验证的介入时间、验证策略、验证风险管理和验证执行等方面总结了血液制品工艺验证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 工艺验证;验证策略;风险管理;血液制品[中图分类号] R9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b)-0161-03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是对血液制品以往生产经验的总结,其生产工艺验证是对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证明。
药品生产工艺验证的概念最早由FDA提出,并在1987年发布了工艺验证指南(以下简称87版指南)[1]。
2008年11月,FDA给出新一版的工艺验证指南稿(以下简称新指南稿)用于各方评价,并在2011年1月发布了修订版[2]。
同年3月,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也开始实施,其第一百四十条和第一百四十一条明确了药品生产企业需要证明其生产工艺能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下面笔者就新指南稿相对于87版指南的变化简要地分析工艺验证的发展变化,并结合血液制品的特点探讨笔者所执行的工艺验证过程。
1 新指南稿的变化1.1 工艺验证的概念87版指南中工艺验证被定义为“建立文件化的证据以提供高度的保证,使生产的药品能持续满足预定的标准和质量特性”,而在新指南中则重新定义为“通过收集和评估从工艺设计阶段到生产阶段的数据,建立有科学依据的证据证明该工艺能持续生产出合格产品”。
在整个新指南中多处均强调了“有科学依据的证据”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以前是要求你证明你做了什么,而现在进一步要求你阐明为什么这样做血液制品的工艺验证,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1.2 质量保证的概念在87版指南中,产品的质量“不能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查或检测而获得”,而在新指南中则变更为“仅仅依靠过程控制和成品检测无法充分保证产品质量”。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

血浆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血浆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无菌灌装技术
巴氏病毒灭活和低pH孵放病毒灭活技术
三、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病毒灭活
血浆相关病毒的概念
原料血浆筛查及检疫期管理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去除病毒能力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工艺
保证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的其他措施
工艺技术应适应工业化规模生产,分离步骤力求简便、低消耗、高产出。如由Cohn’氏法改良后的Kistler和Nitschmann法工艺,白蛋白的收率由20g/L增加到27g/L;
分离过程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排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如热原质检测、无菌检查等;
从血浆中可分离出多种蛋白质成分,符合血浆综合利用的原则。
150-180
+
DNA
+
-
甲型肝炎病毒(HAV)
27-32
-
RNA
+
-
丁型肝炎病毒(HDV)
28-39
+
RNA
+
+
人细小病毒(HPV)
18-26
-
DNA
+
+
克-雅氏病(CJD)
蛋白质源性的传染因子(朊蛋白-Prion Protein)
埃博拉病毒(Ebola)、西尼罗病毒(West-nile)、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
中国药典(二部) 药用辅料管理办法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中国药典(三部)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指导原则 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
原料血浆管理
其他原辅料管理
药品经营管理
药品生产管理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血液制品是指通过对血液进行提取、处理和分离,制造出一系列能够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
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血液采集、初步处理、分离纯化、加工制备和质量控制等几个关键步骤。
下面将对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进行详细分析。
血液采集是血液制品生产的第一步。
采集血液需要使用无菌针头和采血袋来收集供血人员的血液。
采血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血液样本的纯净和无污染。
在采血后,采血袋需要标记,以便后续的处理。
初步处理是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初步的处理和预处理。
首先,采血袋中的血液需要用离心机进行离心,以分离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分离后,红细胞被保存以备后续的红细胞制品制备使用,而白细胞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获取白细胞制品。
分离纯化是将从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组分进一步纯化和提纯的过程。
通常,分离纯化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包括超滤、沉淀、过滤、电泳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异物和污染物,并提高血液制品的纯度和质量。
在分离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控制温度、酸碱度和离心速度等参数,以确保分离纯化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加工制备是将经过初步处理和分离纯化的血液组分进行加工和制备成各类血液制品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制品种类和用途,加工制备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加工制备方法包括冷冻干燥、浓缩、稀释、冷冻保存等。
通过这些加工制备方法,可以将提取的血液组分加工成各种血浆制品、凝血因子制品、免疫球蛋白制品等。
质量控制是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包括对血液样本、提取的血液组分和最终血液制品的检测和验证。
其中,血液样本需要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测,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提取的血液组分也需要进行鉴定和检测,以确定其纯度和质量。
最终的血液制品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其达到相关的药品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包括血液采集、初步处理、分离纯化、加工制备和质量控制等几个关键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提取和制备出高质量的血液制品,为临床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血液制品是什么吗?简单来说,血液制品就是从人体血液中提取出来的各种物质,比如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这些物质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治疗贫血、出血性疾病、血液病等。
那么,如何提高血液制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次培训会的内容:一是血液制品生产的现状和挑战;二是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三是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提高自己。
我们来看看血液制品生产的现状和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液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血源的限制,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血浆的产量。
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提高血浆的纯度、如何降低成本、如何保证产品的安全性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新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技术。
比如,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实现血浆的人工合成;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培育出更加安全、高效的血细胞;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我们来看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提高自己。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要注重实践,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地完善自己。
这次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收获。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提高血液制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血液制品是什么吗?简单来说,就是从人体或者其他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液体,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那么,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我们要了解血液制品生产的基本流程。
一个完整的血液制品生产线通常包括原料采集、血浆分离、病毒灭活、免疫配伍等多个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我们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我们还要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我们要关注新技术在血液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血液制品生产领域。
比如,生物反应器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纯度;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改良血浆成分,提高治疗效果;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制造新型的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和掌握这些新技术,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我们要加强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个优秀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还要注重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的探讨

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的探讨作者:李素梅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5年第12期李素梅重庆市南川区中心血站重庆市南川区 408400【摘要】成分输血具有针对性强、感染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减少、临床疗效好、血液成分品种多样等优势,有助于最大限度节约血液资源,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临床上成分输血则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现代化输血的重要标志。
血液质量是影响患者成分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血站血液产品从采集、制备、储存及运输各环节严把质量关,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保证血液制品质量,建立健全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和措施,确保血液制备、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血液成分;质量控制;成分制备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成分输血已经逐步成为了临床首选的输血方式,其基本前提条件为血液成分的制备,因此,只有逐步提高血液成分的制备质量,才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及时康复和顺利治疗。
本次就对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1 质量管理体系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管理体系涉及操作规程和记录、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等内容,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文件以《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为基础,根据血站工作性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工作手册、程序文件以及质量控制手册,通常包括《医疗废物控制程序》、《职业暴露的预防控制程序》、《血液常规抽检程序》、《血液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程序》、《消毒与清洁控制程序》、《物料管理程序》、《血液制备、贴标签、包装、入库程序》等,程序化、规范化地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上述各类文件从血液成分制备的全过程出发,对对应的岗位职责、质量记录的执行建立及各项操作规程等进行全面的控制,从而保证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更加合理、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
2 加强质量意识培训采用多形式加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简介课件

利用纳米技术改善血液制品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 果。
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病毒灭活技术
研究更有效的病毒灭活方法,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免疫疗法
研究基于血液制品的免疫疗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质量控制标准
制定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血液制品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并按照相 关规定进行处理。
Part
05
安全与监管
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保障
严格筛选献血者
确保献血者健康,排除潜在传染病源。
病毒灭活工艺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血液制品中可能存在的 病毒。
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国际血液制品监管体制
国际组织
血浆采集
确保血浆来源于健康、无感染的 供体,采集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
标准。
血浆储存
确保血浆在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下储 存,防止变质和污染。
血浆检验
对血浆进行全面的检验,包括外观 、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微生物指 标等,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生产环境
确保生产环境符合相关法规和标 准,如洁净度、温度、湿度等。
血液制品的储存与运
储存温度
血液制品需要在规定的温 度下储存,通常是2℃-8℃ ,以确保其稳定性和有效 性。
储存容器
使用密封性好的容器储存 血液制品,以防止污染和 泄漏。
运输要求
血液制品在运输过程中需 要保持恒温,避免剧烈震 动和阳光直射,以确保其 质量和安全。
Part
04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原料血浆的质量控制
灭活方法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血液制品进行灭活,以消除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的活性。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朋友,你们都知道血液制品是什么吗?简单来说,血液制品就是从人体血液中提取出来的各种成分,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的一种药品。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比如贫血、白血病等等。
但是,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血液制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要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需要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和筛选。
只有选用优质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二是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
比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等,都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三是对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包装。
在产品出厂前,需要对其进行多项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我们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中。
比如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反应器等等。
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因此,我们要积极引进这些新技术,并加以应用和推广。
当然了,这也需要我们在技术上不断学习和创新。
只有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想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还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只有让每个员工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水平,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我们需要从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血液制品研究报告

血液制品研究报告血液制品研究报告导言:血液制品是指从血液中提取的药物或治疗的物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随着人们对血液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血液制品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旨在介绍血液制品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正文:一、血液制品的种类血液制品主要包括红细胞制品、血小板制品、白细胞制品和血浆制品等几种类型。
红细胞制品主要用于输血治疗,用于治疗贫血等疾病;血小板制品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制品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血浆制品则包括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在治疗血友病、免疫缺陷病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血液制品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在血液制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
首先,血液制品的纯化和提纯技术不断提高,使得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浆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其次,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改进,使得血液制品更容易在各个地区得到分发和使用。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血液制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血液制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血液制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血液制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并且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这给其大规模生产和普及带来了困难。
其次,血液制品的储存和运输要求温度控制精确,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血液制品的质量下降甚至失效。
此外,由于血液制品的来源主要是依赖于捐献者,因此血液供应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论:总体而言,血液制品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
然而,血液制品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研究来克服。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血液制品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血液制品无菌生产工艺验证-培养基灌装试验

量合格后 ,再继续扎盖 ;模拟次数为2 次 表2 培 养基 灌装后 的检 测结 果
结果 阴性对照 ,无微生物生长 阳性对照 ,胰 酪胨大豆 肉汤培养基 中有 明显 的接 培养基促生长试验 种微 生物生 长 实验组内培养基 中无微 生物生 长 阴性对照 ,无微生物生长 项目
3 . 4最多工作 人员数量
在培养基灌装时分装操作人员、环境监测人员、维修人员和其他
相 关人员必须参与 培养基 的灌装 验证 ,验证 时应确认灌装 间最多工作
人员数量 。 3 . 5最长工作时 间
为最大 限度的模 拟实 际生产 操作和实 际生产时 间,灌装试验 的运 行持续时间须考虑实 际分装 过程 的操作时间和 中断操作 的时间。
[ 2 】 R o e e C , G a r r y L , P h y l l i s W. Ma n a g i n g d i v e r s i t y i n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c a r e [ J ] . S e mi n Nu r s e Ma n a g , 2 0 0 1 , 9 ( 2 ) : 1 0 2 - 1 0 9 .
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材料 与方 法 1 . 1材料 胰酪胨大 豆 肉汤培养 基 ;注射 用水 ;5 0 mL 模 制瓶 ;2 0 m m胶塞 ;
2 0 m m ̄盖 。
④灌装后的培养基立即进行孵育,先在2 0 ~2 5 " C 孵室中倒置孵放,7 d
后对所有 分装的T S B 培养基进行 物理外观检查 ,观察其染 菌情况 ;然 后在3 0 ~3 5 ℃孵 室 中倒置孵放 ,7 d 后对所 有分装 的T S B 培 养基进行物 理外观检查 ,观察其染菌 隋况。 2结 果 2 . 1灌装过程 中模拟各种项 目数据 统计
血液制品生产制备工艺中的风险分析课件

目录
• 引言 • 血液制品生产制备工艺流程 • 血液制品生产制备工艺中的风险因素 • 风险控制与预防措施 • 结论
01
引言
血液制品的重要性
01
02
03
挽救生命
血液制品是医疗急救和临 床治疗的重要资源,对于 抢救危重病人和手术输血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障健康
纯化技术
通过特定的纯化技术,如凝胶过滤、离子交换等,去除杂质 和污染物,提高制品的纯度。
血液制品的灭活与除病毒
灭活技术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血液制品中的病毒,如加热、紫外线照射、化学试剂 处理等。
病毒去除
采用特定的病毒去除技术,如病毒过滤器、亲和层析等,确保制品中无病毒残 留。
血液制品的包装与储存
包装材料
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确保制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储存条件
根据不同血液制品的特性,设定适宜的储存温度和有效期,确保制品在使用前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血液制品生产制备工艺中的风险 因素
原料血浆的风险因素
血浆来源
血浆来源于献血者,存在 献血者隐瞒疾病史或窗口 期感染等风险。
病毒灭活
储存和运输风险
血液制品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储 存和运输,不当操作可能导致
产品质量受损或失效。
05
结论
总结血液制品生产制备工艺中的风险分析
原料血源风险
血液制品的原料是来自献血者 的血液,存在感染病毒(如HIV
、肝炎病毒等)和其它病原体 的风险。
生产过程控制风险
生产过程中涉及多个步骤,任 何环节的失误或疏忽都可能导 致产品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
质量控制风险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

血液制品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血液制品生产经验的分享与新技术的应用培训会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咱们聚在一起,不单单是来交流一下血液制品的生产经验,还要一起探讨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
咱们都知道,血液制品的生产可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大事,所以每一次的经验分享和新技术学习都至关重要。
让我来跟大家聊聊“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就像我们常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酿成大错。
因此,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我们的工作,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做到精准无误。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学无止境”。
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比如,最近那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它不仅提高了产量,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
当然了,除了技术和经验,团队合作也是成功的关键。
就像俗语说的那样,“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部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那么,关于新技术的应用,我有几个小建议。
我们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每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进。
我们要善于总结,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我想说的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信心,有决心。
因为我们都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都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谢谢大家!。
探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药品GMP管理问题及完善建议

探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药品GMP管理问题及完善建议摘要: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是保障血液和血液相关制品供给的关键企业。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GMP)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各国普遍所采用的监管管理药品生产过程的法定技术标准。
但是目前许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在药品GMP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下文通过探讨血液制品的潜在不安全因素、血液制品企业实施GMP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变更厂房设施管理机制等相关策略,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药品GMP管理,促进企业GMP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血液制品生产;GMP管理;问题与对策血液制品是高风险的管理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下称《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生产监管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我国相继出台了《血液制品管理规章制度》、《生物制药批签发管理规章制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全面增强了对血液制品的监管。
依据原国家食品类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通过新修订的GMP,若逾期未经过认证,自2014年1月1之日起,全部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可生产。
详细分析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药品GMP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可以有效地确保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具备充足的GMP管理品质,规避血液制品潜在的不良因素。
1血液制品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各类血液制品,如人体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各种凝血因子制剂等,均为拯救生命的主要生物制品,保证其使用安全性是关键。
以上血液制品均经过大批量混合型的人血浆制造而成,不可避免也会受地会存在着一些人血浆中的各类病原体污染,尤其是有关病毒的污染。
生产中如不严格检测血液制品的污染情况并合理处理,那么临床应用中很有可能发生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因此,血液制品自身存有隐性的安全隐患,不可忽视,否则后果很严重,且无法弥补。
世界各国大量的文献已经证实,人体血液或血液制品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大多为乙肝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验证实践的探讨工艺验证是药品生产验证的重中之重。
本文根据生产工艺验证的实践经验,从工艺验证的介入时间、验证策略、验证风险管理和验证执行等方面总结了血液制品工艺验证的一些心得体会。
标签:工艺验证;验证策略;风险管理;血液制品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是对血液制品以往生产经验的总结,其生产工艺验证是对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证明。
藥品生产工艺验证的概念最早由FDA提出,并在1987年发布了工艺验证指南(以下简称87版指南)[1]。
2008年11月,FDA给出新一版的工艺验证指南稿(以下简称新指南稿)用于各方评价,并在2011年1月发布了修订版[2]。
同年3月,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也开始实施,其第一百四十条和第一百四十一条明确了药品生产企业需要证明其生产工艺能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下面笔者就新指南稿相对于87版指南的变化简要地分析工艺验证的发展变化,并结合血液制品的特点探讨笔者所执行的工艺验证过程。
1 新指南稿的变化1.1 工艺验证的概念87版指南中工艺验证被定义为“建立文件化的证据以提供高度的保证,使生产的药品能持续满足预定的标准和质量特性”,而在新指南中则重新定义为“通过收集和评估从工艺设计阶段到生产阶段的数据,建立有科学依据的证据证明该工艺能持续生产出合格产品”。
在整个新指南中多处均强调了“有科学依据的证据”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以前是要求你证明你做了什么,而现在进一步要求你阐明为什么这样做血液制品的工艺验证,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1.2 质量保证的概念在87版指南中,产品的质量“不能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查或检测而获得”,而在新指南中则变更为“仅仅依靠过程控制和成品检测无法充分保证产品质量”。
这实际上是整合了ICH Q8中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因为FDA已经认识到一些有设计缺陷(poorly designed)的工艺,即使进行了验证,也无法保证其能持续生产出合格产品,因此必须将质量保证前移至血液制品的研发阶段。
1.3 “最差条件(worst case)”的验证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验证工作人员往往对87版验证指南中“最差条件”的验证要求抱怨很多,毕竟在最差条件下验证往往要承担较高的验证失败的风险,特别是血液制品,由于主要原料健康人血浆非常珍贵,商业规模下验证失败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3]。
新指南中将“最差条件”的验证放到了工艺设计阶段,也就是在实验室的研发阶段进行“最差条件”的研究,在工艺确认阶段只按照正常生产的工艺控制条件进行验证;这也是与建立工艺的“设计空间”相匹配的。
1.4 最小验证批次的要求虽然在87版指南中并没有明确要求,但是连续生产3个一致性批次产品(golden three batches)进行工艺验证已经成为药品生产行业的共识。
在新指南稿中工艺验证的批次取决于厂家能够明证实从已有的工艺验证批次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证据支持产品的上市销售,3个一致性批次已经成为最低要求[4]。
当然,由于原料血浆的来源问题,对于血液制品而言3个一致性批次的验证仍然是合理的。
1.5 再验证、同步验证及回顾性验证在87版指南中要求当配方、关键原材料、关键设备出现变更时,或如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有超过30年上市历史的药品进行工艺革新时需要进行工艺再验证,在新指南稿中则没对再验证的要求进行讨论;FDA是希望以工艺的日常确认(life cycle approach by continuous verification)来代替再验证。
新指南稿的第5节专门对同步验证进行了讨论,支持对于需求量很小的药品(如孤儿药等)或短缺药品或价值很高的药品如血液制品等的同步验证,弥补了87版指南中没有同步验证概念的缺陷。
同时,新指南稿不再支持回顾性验证。
2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验证的体会2.1 工艺验证的时间线对于新研发的血液制品而言,生产工艺验证通常采用前验证的形式。
新药的二期临床开始后即开始工艺验证的准备工作,在新药的三期临床开始后则可以进行商业化规模的生产工艺验证,并且在这个阶段通常还需要开始缩小规模的工艺验证(如原液、半成品等中间产品的存放周期验证等),应在生产现场检查前应完成并批准生产工艺的验证。
人血清蛋白的低温乙醇法生产工艺已经有70年历史,因此对于已经获得生产文号和GMP证书的血液制品,其生产工艺的验证可以采用同步验证。
建议在用于验证的一致性批次投产前一年就着手开始准备验证工作,包括确认工艺特性、起草和批准工艺验证主计划、批准生产记录模板、起草和批准工艺验证方案等。
并在相关的厂房、设施、设备和公用工程等验证完成后及时进行商业化规模的生产工艺验证,在生产现场检查前应完成并批准生产工艺的验证。
2.2 验证团队的建立血液制品工艺验证需要企业的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工程部门和研发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及支持。
研发部门是生产工艺的发起者并形成对工艺的知识和理解;生产部门是生产工艺的所有者,由生产部门负责工艺验证的全面管理;质量部门负责工艺验证用分析方法的开发和验证,以及工艺验证过程中样品取样或授权样品取样等。
验证团队的成员应来自上述部门,可以是专职或兼职。
验证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最好能包括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药学、制药工程、自动化控制和统计学等。
目前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中有统计学背景的人员较少,鉴于熟练掌握数理统计或工业统计的工艺验证团队成员在工艺设计和工艺的生命周期内的持续确认阶段的重要作用,企业非常有必要引进相应的人才。
2.3 工艺验证主计划验证团队的第一项工作是起草血液制品的工艺验证主计划(process validation master plan,PVMP)。
PVMP是企业验证主计划(VMP)的组成部份,描述生产工艺验证的范围、验证流程、职责分配、应用的风险管理工具、验证策略、验证方式等。
PVMP是为统一工艺验证策略而给出的高级文件,它不是一个详细的验证时间进度计划。
PVMP规定了工艺验证范围和基本原理,并清楚列出需要验证的生产工艺清单。
2.4 生产工艺验证的范围每个需要进行驗证的血液制品生产工艺都需要列出工艺的起点和终点[4]。
一些特殊的生产工艺,如病毒去除/灭活工艺的效果验证和除菌过滤工艺的效果验证等,根据GMP或相关法规的要求,可以不纳入生产工艺的验证范围;一些对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小的工艺或纯手工操作的工艺,如产品包装盒等外包装工艺,也可以不纳入工艺验证,但不纳入的项目和原因应该在PVMP中清楚地说明。
2.5 生产工艺验证的策略在法规许可的前提下,经风险评估选择合理的验证策略,可以极大地缩短工艺验证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验证资源的浪费。
常用的工艺验证模式有家族验证模式和工艺模块(工艺单元)验证模式两种。
基于明确的工艺输入和输出,可以将完整的工艺流程分解为独立的工艺模块,如融浆投浆工艺模块、冷沉淀提取工艺模块、FV制作及分离工艺模块等。
通过确认工艺模块输出的中间产物的质量属性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标准确认工艺模块的符合性;而整个生产工艺的符合性由每一工艺模块的符合性来判定。
当进行工艺变更时或出现偏差时,该偏差或变更对整个工艺的影响就可以通过风险分析评估其对特定工艺模块的影响。
工艺模块的验证模式顺应了制药行业国际化背景下原料药(如冷沉淀、生产白蛋白的组份V等)和药物制剂生产的独立性的潮流;原料药本身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其生产工艺验证由原料药生产厂家完成,药物制剂厂家则只进行从合格原料药投料到成品阶段的生产工艺验证。
以缓冲液的配制为例,如0.9%NaCl溶液,在人血清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产品中均有使用。
按照通常的工艺验证模式,该溶液的配制工艺需要同时在人血白蛋白和人免疫球蛋白的生产工艺验证中进行。
而工艺模块的验证策略则将该其定义为独立的工艺模块进行一次验证即可。
又如,在生产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和肌注人免疫球蛋白时,两种产品从血浆的合并到获得FII溶液的生产工艺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最终产品的给药途径不同,从超滤配制到除菌分装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可将从血浆的合并到获得FII溶液看成是原料药的生产,作为独立的工艺模块进行验证,再分别进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和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的超滤、配制和除菌分装等制剂阶段的工艺模块验证。
家族验证模式主要针对使用相似或相同的设备的工艺操作。
例如,0.9%NaCl 溶液配制时使用了两个设计、部件、材质和大小完全相同,功能也完全相同的2 000 L配制罐。
在验证时,1个配制罐可以连续验证3批,另1个配制罐可以只验证1批即可。
工艺验证的规模可以分为正常生产规模验证和缩小规模验证两种形式,通常正常生产规模的验证为首选。
正常规模验证的应用包括一致性批次的同步验证等;缩小规模验证的应用包括有法规明确要求的工艺,如培养基分装验证,病毒去除/灭活效果验证,微生物、热原去除效果验证,工艺相关杂质去除能力的验证,有明确可接受标准的中间产品、缓冲液等的稳定性/储存时间验证等。
2.6 血液制品工艺验证的风险管理在工艺验证实践中,可以采用HACCP或FMEA确定需要验证的关键工艺步骤以及验证的程度[5-6]。
首先形成工艺描述和(或)工艺流程图,然后识别工艺步骤的风险(潜在的失效、后果、原因、控制和探测方法等),接着根据识别的风险关联该工艺步骤的质量属性和工艺参数,最后评价识别的风险并给出适当的评分[7-8]。
可根据药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无一性制订合理的风险标准。
以严重性评价为例,可以基于失效对于工艺和病人产生的影响来进行。
如采用1~3分制的标准时,3分的严重性级别为关键(critical),该失效将影响法规和安全的符合性,产生客户抱怨的重大缺陷(如出现住院治疗或死亡等),以及需要对法规机构报告的问题等;2分为重大(major),失效将导致警报/行动,生产的延迟,物料或缓冲液的报废甚至批次产品的报废问题;1分为次要(minor),失效不会导致目前已知的严重性后果。
在评价工艺步骤的风险后,则应进一步评价出与工艺步骤关联的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
关键质量属性是直接涉及中间产品或成品的病毒安全性、无菌性、微生物限度、热原、纯度、效力、稳定性和均一性的可准确定量的属性;而工艺参数是可以直接控制的工艺输入,工艺参数的关键性与其对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程度有关,关键工艺参数是其参数值必须控制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以便不会对中间产品或成品的关键质量属性产生影响的工艺参数。
2.7 工艺特性确认工艺特性确认(process characterization)通常包括工艺描述、工艺风险评价及历史工艺数据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工艺特性确认应该在工艺设计阶段完成,它是工艺验证的基础。
工艺特性来源于工艺设计时药品生产企业对产品和工艺的期望属性、科学判断、实验室研究结果、设计用于商业化生产的设备能力,以及过往的生产经验,如实验室小试生产及中试放大时的生产经验,甚至同类或相似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