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77d69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e.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意境。
3.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熟练掌握古诗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3.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抽象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把握古诗的音韵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
1.第一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2.第二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第三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 古诗欣赏
让学生朗读《古诗三首》,并展开讨论,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背诵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背诵练习,注意音韵和节奏的把握。
5. 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化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扩展延伸
安排相关的文学活动或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古诗背诵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为《古诗三首》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魅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e0307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0.png)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和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
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杜甫唐朝大诗人,称为诗圣,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江水的歌唱,鸟儿的叫声,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蹊”“畔”“莺”“啼”等字。
三、再读知意交流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
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注意引导:“千朵万朵”泛指很多花,数不清。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33958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a.png)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33540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5.png)
古诗词三首课程背景本课程适用于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主要教学内容为古诗词三首,并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汉字和汉语的理解和掌握。
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程,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目标: -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和韵律; - 熟练朗读、理解和背诵古诗词; - 培养语感,增强对汉字和汉语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内容第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分析《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诗歌简短,表达了作者在夜间思念故乡的情感。
本诗开篇四字单独成一句,气韵流转;中间两句写景,表达了夜色沉静、月色金辉的美妙;尾句“低头思故乡”将作者深深的思故乡之情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思想感受。
学习方法•分段朗读,注意抑扬顿挫;•理解诗句中的高度概括,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以借助图像来理解;•试着背诵整首诗,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第二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巨作,表现出作者的抱负和气节。
全诗共四句,写出了作者欲望和追求的深刻情感。
抒发出以坚定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去追求高尚理想、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这表现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和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方法•读懂整个诗句,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重复诗句,加深印象;•借助学习工具,如诗词大全等,扩展自己的诗词文化知识。
第三首:《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分析《悯农》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清照表达出对农村社会的怀念,同时也揭示出社会的矛盾问题。
全诗四句话,揭示了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和社会资源的不公,她的思想要点是“尽管贫苦穷困,但是,也要关心社会底层,感恩生产、生活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学习方法•理解词义,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分段背诵,注意抑扬顿挫和韵律的把握;•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和对比,在现实中积极思考学习、就业等问题。
总结通过本部分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三首著名的古诗词,让我们学生深刻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和韵律,通过学习古诗词,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学方面的审美追求,使其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文化品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bf847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4.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咏柳》、《春晓》、《绝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春天的景色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领悟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春天世界。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剖析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的课件。
2.资料:收集与春天相关的图片、诗歌等资料,用于展示和拓展。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如柳树、花朵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魅力。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咏柳》、《春晓》、《绝句》,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3.朗读与背诵(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等。
然后,学生进行背诵,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b3a306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68.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熟悉背诵《古诗三首》。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背诵古诗并能够流利朗读。
### 难点3.理解古诗中的文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课堂素材:课文《古诗三首》、录音设备。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学生准备:课前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展示《古诗三首》的标题,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并与学生讨论古诗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2. 学习《古诗一》(15分钟)老师朗读《古诗一》并解释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要求学生跟读朗读,模仿老师的语调和停顿。
3. 学习《古诗二》(15分钟)同上,对《古诗二》进行讲解和朗读。
4. 整合认识(10分钟)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意境。
5. 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上节课学过的两首古诗,并进行批评指正。
2. 学习《古诗三》(15分钟)同样的方法,对《古诗三》进行讲解、朗读和讨论。
3. 默写与背诵(15分钟)让学生尝试默写古诗三的部分内容,然后鼓励他们背诵全文,并流利地朗读。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古诗三》的内容展开自由表达,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但在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
下一步可以增加一些朗读比赛或小组背诵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熟练度。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04368a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7.png)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2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22古诗三首(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44b6f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3.png)
教案:古诗三首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语文版本: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2. 生字词:晓、夜、床、明、照、白、日、尽、千、外、更、静、思、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体会。
(2)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古诗文本、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和诗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诗句的节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6. 拓展与应用:(1)学生进行古诗改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春晓》:(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900312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9.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d5c3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9.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古诗之美;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能描述故事情节;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描写的对象;4.能够初步体会古代文人情感表达方式,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读诗歌。
二、教学准备1.《古诗三首》教材相关课文;2.录音机、音响设备;3.打印好的《古诗三首》文本;4.图片、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静夜思》原声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 学习《静夜思》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2.理解诗意:结合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诗歌描写的景色,增进理解;3.默写训练:让学生尝试写出《静夜思》的几句诗句,检验理解程度。
3. 学习《春晓》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2.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诗歌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开展情感交流;3.听课后感:学生用简短语言描述自己的春天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2.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增加诗歌的历史感;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认为的诗歌意义,各小组报告。
5. 总结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古诗的韵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默写《静夜思》的前两句;2.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3.谈谈你对《登鹳雀楼》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情感体验和实际应用,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开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表达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诗歌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提高诗意理解的深度。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三首》。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36c894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2.png)
教案: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理解每首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诗词的写作特点,学会欣赏古诗词的优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推测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分别是《江南春》、《春晓》和《游子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每首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推测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优美,培养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一首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江南春》(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讲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推测作者的情感。
(4)让学生背诵诗词。
3. 学习《春晓》(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讲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推测作者的情感。
(4)让学生背诵诗词。
4. 学习《游子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讲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推测作者的情感。
(4)让学生背诵诗词。
5. 课堂小结(2)强调背诵古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多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fd6f7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1.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能够背诵《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3.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诗意风景描写。
2.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素材、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入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学习诗词: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背诵诗词:分段进行诗词的背诵,重点在于把握节奏和韵律。
4.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调转折。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互相背诵古诗词,加深印象。
2.音韵训练:通过音乐、打击乐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3.朗读比赛:组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表现欲,提高朗读水平。
4.总结:对整节课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2.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准备一段演讲,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入古诗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朗读和背诵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积极,但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方面还需加强。
未来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展更多情感培养和意义探究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为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1《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https://img.taocdn.com/s3/m/0be93b5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a.png)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基于学情起点,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和表达画面,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时依照古典诗词教学的一般步骤,设计了诵读古诗、理解大意、想象画面、拓展延伸的教学板块,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了解古诗,感受古诗内在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对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杨万里目睹暮春时新绿景色和儿童“追蝶”时的快乐与兴奋之情,感受范成大诗中田园生活的忙碌与闲趣。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立足于学生初次接触宋词,从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含义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想象并表达村居画面,体会词作中蕴藏的情感。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2个字,会写“杂、稀”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这首诗。
3.能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营造氛围引入:今天,我们将开始新学期、新的单元的学习。
在这里,我们会偶遇纯朴的乡村,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
板书《四时田园杂兴》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理解诗题,初读古诗1.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1)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注释理解:“四时”,指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杂”,平舌音;“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2)介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系列古诗:范成大看遍了乡村四季不同的景色,写了一系列的《四时田园杂兴》,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初夏时节。
2.自由朗读。
(1)扫除读诗障碍,重点指导:篱:教写“篱”字,引导学生关注竹字头,出示图片理解词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bb1c95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7.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2394d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6.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讲解、示范和模仿,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韵味美。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通过提问、引导、点拨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合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价值。
难点:感受古诗词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理解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和意象。
1. 理解并掌握《古诗词三首》中的生字、生词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简介背景和诗意引入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大声朗读《古诗词三首》,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划出不熟悉的字词,自主做好标注。
教师强调学生认真倾听同学读音,并及时纠正读音问题。
生字新词教学。
教师利用生字卡片,展示《古诗词三首》中的生字新词,如:“碧空如洗”、“翠色欲流”、“吟咏”等。
教师逐一解释生字新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并通过造句等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新词的使用方式。
如:学生尝试用新词造句并回答相关问题进行强化练习等。
并且采用看图识字,辨识字义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对于词语中的难字、生僻字,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写法,注意字形结构,通过临摹等加以巩固。
教师应逐步讲解并加以引导点拨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在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时提问相应的词汇含义,让学生尝试回答并相互补充完善。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相互学习和提升理解程度。
教师在课程最后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和回顾生字新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2c241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2.png)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背景故事;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词,体会古人的生活情感;3.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意境;2.朗读和背诵古诗词,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交际困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2.通过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谈论“宿”字的意思,引导学生了解宿舍或住宿的概念,并带入古代人宿店的情境。
学习1.播放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2.解释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3.分段逐句解读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4.同学们几人一组,合作演绎古诗词,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拓展1.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客栈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想象作者的生活境况;2.与学生分享古代旅行文化、客栈生活的风俗习惯,扩展学生对古代生活的认识。
归纳结合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古人生活方式与现代的异同,并思考古诗词对自己的启发。
五、课堂讨论1.你认为古诗词中的“新市徐公店”是怎样的一个地方?2.如果你是古人,你宿店时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3.你觉得古诗词中的“宿店”情景和现代旅行有什么区别?六、课后作业1.背诵《宿新市徐公店》古诗词;2.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宿店体验的文章,展示在课堂上。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理解古诗词之美,感悟古人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ba247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b.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包括《宿建德江》、《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三)、《清平乐·村居》。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它们分别描绘了乡村景色的美丽、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的某些词语和描绘的画面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难点: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和描绘的画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诗的意义和美感。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古诗的图片、译文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2.准备古诗的朗读和背诵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复习。
3.准备一些关于古诗的讨论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然后教师展示古诗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诗的意义和美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48fd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0.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
先来看第一首《宿新市徐公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春景图。
诗人看到了稀稀落落的篱笆,还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路边的树上,花儿都落了,可是树叶还没长得茂盛。
一个小孩子在追着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到油菜花地里,就找不到啦。
咱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里呀,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悠闲地坐在一起,说着话,喝着酒。
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可爱啦,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最后是《四时田园杂兴》。
诗里写了白天人们去田里干活,晚上回来搓麻线。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各有各的活儿。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但是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同学们,这三首古诗词是不是很有趣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同学们,咱们继续学习这三首古诗词。
《宿新市徐公店》里,那黄蝴蝶多调皮呀,小朋友怎么追都追不上。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那样的场景里,是不是很有意思?《清平乐·村居》中,一家人的生活多么温馨。
咱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画面,感受一下那种宁静和快乐。
《四时田园杂兴》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和充实。
大家想想,自己如果在那样的环境里,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多读几遍这三首诗,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美啦。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同学们,咱们再来深入学习这三首古诗词。
《宿新市徐公店》里的景色多美呀,篱笆、小路、菜花,就像一幅画。
小朋友追蝴蝶的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清平乐·村居》里,老夫妻的恩爱,孩子们的勤劳,都让人感到温暖。
《四时田园杂兴》写出了农村生活的规律和人们的勤劳。
大家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诗里的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认真体会这三首古诗词,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农村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1dc37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32.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和仿写,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义和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艺术欣赏。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词三首》的相关图片和背景介绍。
2.教学素材: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
3.工具:黑板、粉笔、录音机等。
4.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自学相关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课前准备:简要介绍《静夜思》的背景,如作者、写作背景等。
2.学习内容:让学生朗读《静夜思》,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静夜思》的理解与感悟。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诗人在写《静夜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有过类似的体会吗?第二课时:《登鹳雀楼》1.课前准备: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让他们理解诗人的视角和情感。
3.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登鹳雀楼》,增强对诗意的理解。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登鹳雀楼》描述了怎样的景色?你能在脑海中勾画出整个场景吗?第三课时:《悯农》1.课前准备:简要介绍《悯农》的背景及诗人的写作动机。
2.学习内容:学生朗读《悯农》,分析诗中表现的情感和内涵。
3.活动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悯农》中的场景和情感。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悯农》中的诗人为什么感叹农民的辛苦?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五、课堂作业1.背诵《静夜思》一首,并写一段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
)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能够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
(“众鸟”很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所以,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P 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 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FFEEEE; COLOR: #9F0000"><B>篇二:望洞庭</B>一、导入新课(一)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仅仅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一)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准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能够协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协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
(注意重音、停顿)中间能够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
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P 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 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FFEEEE; COLOR: #9F0000"><B>篇三:忆江南</B>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
(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能够配上乐曲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
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相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实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
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
(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实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能够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谙:熟悉。
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自体验、亲自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使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能够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以前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
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