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概述1、课名:《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②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核心课程,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清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历程;(2)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以及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3)正确分析评价三大改造;(4)掌握八大的正确决策和“八字方针”;(5)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挫折;(7)通过分析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或历史文献,归纳整理相应的历史知识,描述图片或文字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2)通过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3)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对比法、合作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
凡是能够正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误,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2)通过十年探索史特点的分析,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3)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模范人物,激发献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恢复和发展,但这里面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曲折和失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3)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黑白照片,如“大跃进”时期的生产场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家庭合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氛围。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与成就。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感悟。
2.结合课堂讨论,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意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改革中的一个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
4.请同学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项改革举措,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察报告,字数800字左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与成就,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
3.教学步骤: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4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材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教学目标】1.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利用收集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完成学习、整合历史知识的过程,学会多种学习方法。
4. 通过对十年探索史的讲解与分析,正确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国现代史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使学生认识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3. 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的中华儿女才是创造成就最根本的动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失误(二)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突破教学中的重点2、利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归纳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教训。
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结构】为突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材内容旗帜鲜明地处理成“百废待兴奠基石”、“曲折探索求出路”“畅所欲言谈感悟”三个教学板块,用层次对比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课件、收集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教材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这是我们美丽的涪陵城。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0年,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的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曲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经济建设体制的改革,这都是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第二步:阅读教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教材,着重掌握以下知识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第三步:课堂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总结归纳老师可以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把小组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换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了解不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方法和特点也理解不透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第二课,主要讲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过程,线索明了,脉络清晰,相对好把握。
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整体发展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其原因。
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发展或衰落的原因。
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国企业的发展。
探究学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传统的板书教学。
概括归纳知识,阐释历史,历史比较。
三、教学过程(一)回忆上课内容,以最后一个标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学生既可根据课文标题回答,也可以根据标题自己归纳。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19世纪六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世纪初短暂的春天来临,一战后迅速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了较快发展,抗战时受到残酷打击,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融入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利润丰厚,受此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此产生。
(学生随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内容)。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原因有两个方面,(学生归纳列强和清政府双方的原因),列强这一时期对中国已开始了“资本输出”,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相对,是列强从自已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之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以中国为例,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都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以利于他们向中国倾销商品,《马关条约》要求沙重苏杭建厂,以转移列强国内过剩的资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6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
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离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特色:1、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2、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二)课程标准: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地位分析:本节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
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即计划经济时代和邓小平开启的新时代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6: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2.第一个五年计划3.三大改造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2.大跃进及人民公社3.国民经济的调整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2.经济的复苏与回升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政治与经济、理论与史实等诸方面)、时间长(20年之久)、头绪多(探索与曲折、成就与失误相互交叉),因而在讲授时要抓住“探索”、“曲折”、“发展”三个环节,这是这20年历史发展的三个特点.在讲述本节时应以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进行问题探究,使他们形成感知和思考问题的多元性,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要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先天的挑战和质疑问题的心理需要,在教学中为他们创造大胆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机会,增强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导入新课】提问:“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新中国进行了哪些重要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调指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人民政府又精心领导了经济战线上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1)
课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科:历史教材版本:人教版一、课标要求分析: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纲要求分析:对于本课,考纲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应树立唯物史观,要学会客观看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还要树立时空观念,在本课中,学生应该将荣氏家族企业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中去研究。
另外,学生还要树立史料实证的观念,对于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相关一手史料去研究。
最后,学生要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通过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懂得国家独立才能民族富强,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四、教材内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是必修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2课。
本单元在教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叙述了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后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一个曲折艰辛的发展过程。
共分四个时间段,以三个子目具体讲述了其历程。
第一目“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讲述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第二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则告诉我们“春天”是如何出现的,有哪些表现和特点。
第三目“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叙述了抗战前,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列举了抗战爆发后民族工业在沦陷区、国统区受到沉重打击的具体事例,介绍了抗战后民族工业萎缩的原因和具体体现。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近代经济结构变化的最重要标志。
五、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经学过,只是当时比较零散,而必修2则把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过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问题情境5: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情境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课堂小结】
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终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作业布置复习本课内容,简述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馈。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国家性质的变化。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三大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错误,片面强调“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经济建设中发动了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政治领域则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的,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
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
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教学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学习导航】1、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局面的?2、探究二:阅读课文及下列图片思考一五计划相关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四(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2)图一、图二反映当时一五计划哪方面内容?产生什么影响?(3)图三、图四反映一五计划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3、探究三: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4、探究四: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 070万吨钢而奋斗。
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
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
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2)从材料中归纳当时这场运动所犯的错误。
(3)同一时期在农村还进行什么运动?有何失误?(4)两次运动的教训是什么?(5)两次运动发展结果如何?中共中央如何应对局面?5、探究五:文革爆发后在1971年和1973年分别出现经济复苏和回升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巩固练习】1、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织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3、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4.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
人教版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教学设计11: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
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1: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从纵向看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有大幅下降;从横向看与周边国家有较大差距。
自主学习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问题情境2:这说明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十分紧迫,同时困难巨大,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用事实来回应部分资本家的否定和蔑视的呢?自主学习: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
过渡:党和政府并不会仅仅满足于经济的恢复,其更远大的目标在于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为此政府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第一个五年计划。
问题情境3: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自主学习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自主学习2: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过渡时期)(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二)“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缺乏(汽车、飞机、冶金、矿山、发电等)大型机器设备制造业。
(3)苏联经验和苏联援助。
2.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投产。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意义: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内容(1)正确分析国内矛盾: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明确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评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二)探索中的失误(时称“三面红旗”)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特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2.“大跃进”:工业超英赶美;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
十年探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回忆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艰难经历,导出主要是客观方面的原因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建国以后,我们的客观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主观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建设又经历了一些新的曲折过程。
再引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建国以后我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我们又是怎样走上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推进【一】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完成填充了解结构、基本线索)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3)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3)(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形势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2)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结果: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经过三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影响: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2) 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3) 成就:1957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内容:①农业——参加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3)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分析社会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确定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指导思想: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表现:①大跃进: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危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根源: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1959-1961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4)启示: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3.调整:实行八字方针调整(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成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2.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3.邓小平实行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阅读下表:历史发展线索【二】合作探究(理解历史、见解历史、探究问题)探究1.阅读以下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请思考:结合课本内容和上述材料思考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点拨方法:联系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中国经济的基础来思考。
参考答案:(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探究2.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P53学习延伸)点拨方法:注意是从分布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原因的分析注意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外在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探究3.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点拨方法:从当时我国生产力的实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思考。
参考答案: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
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
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探究4。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点拨方法:通过这次改造,社会生产关系、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根本变化。
参考答案:(1)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标志①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②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③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探究5.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点拨方法: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
思路引领: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参考答案:(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
(2)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探究6.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点拨方法: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原因、历史传统、人们的主观愿望、严峻的国际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经验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三】本课小结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的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革”,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