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内部控制比较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内部控制研究的比较
摘要:内部控制的研究持续多年,各界认识保持对其的关注度,
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财务丑闻财务造假案发生后,人们对其热情有增无减。
本文分析了我国与美国的内部控制在发展历程,目标,概念,框架上的异同。
希望对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有所助益。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最早出现于1936年(胡郑利,2008),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
其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硕果累累,为各国所效仿,本文拟对我国和美国的
内部控制进行比较,以对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建设有所裨益。
1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的比较
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发展较早,起初以英国为蓝本,后来逐渐超越英国。
18世纪,当出现公司制的企业形式时,企业的内部控制采用的是内部稽核制,20世纪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建
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而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快了内部控制的制度性建设,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制度”。
90年代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提出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
强制要求。
sec亦相应地于2003年8月发布规则,具体规定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财政部在1986年发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
在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第一次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提出了内部控制包含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
同时于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这是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的行政法规。
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这是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
之后,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0年11月,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在招股说明书中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三性”,即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002年2月9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规范注册会计师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层在特定日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
2002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
2003年10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
2004年8月19日,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担保(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试行)》为加快推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2006年
7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等5个部门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财政部于2007年3月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从两国内部控制历史发展来看,内部控制经历了稽核、牵制、控制三个发展阶段,到近代,美国内部控制发展步伐加快,且不断融入科学管理的思想和实践经验,使内部控制理论不断得以充实,体系不断丰满。
2 内部控制目标的比较
我国2007年3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总则中规定了我国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有:①企业战略;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③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④资产的安全完整;⑤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美国的内部控制目标,在1995年aicpa 审计准则委员会修订审计准则中有所规定,其与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协调,其中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类:经营类目标、财务报告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
经营类目标如:良好的企业信誉、投资回报、市场份额、保护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这些目标包含在企业的战略、战术之中。
财务报告类目标有公布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如年报、中期报告) 、防止资产未经授权使用(如被侵占、盗窃、损毁、未经授权购买或处理) 。
这一类目标通常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所关注。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最近的内控目标与美国的内控目标大体相似,说明我国在内控的制度建设上已经跟上美国的步伐,但内控效果要留待时间来考证。
3 内部控制概念的比较
我国的内部控制概念较多,但尚未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
我国的内控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2004 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征求意见稿) 中则提出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美国的内部控制概念的权威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是2004年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整个企业,识别可能影响公司的潜在事项,将风险管理在一定的范围内,
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通过两国的内部控制概念的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内控概念早期主要是针对财务报告及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性的。
而美国的内控概念延伸到风险管理,这点我国内控还未或者较少涉及。
4 内部控制框架的比较
我国的内部控制很长一段时间将内部控制的框架定位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即“三要素论”。
直到2007年3月《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才开始出现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二章到第六章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
coso 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即“五要素论”。
由此可见,我国的内部控制框架和美国的内部控制框架基本上是一致的。
5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近年来发展迅猛,制度安排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笔者认为我国的内控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企业是否实质上重视内部控制,还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杨雄胜,李翔,邱冠华(2007)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自身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尚未得到投资者应有的认同。
二是我国的内控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情况还有一段差距,这需要加强我国企业内控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胡郑利.国外内部控制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8.(1).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p256-257.
[3]杨朝晖.内部控制理论变迁与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卷.
[4]财会便[2007]7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 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5]杨雄胜,李翔,邱冠华.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j].会计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