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_以陶渊明的_五柳先生传_的五个英译本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8卷第1期2013年1月Vol.8No.1Jan.2013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

——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五个英译本为例

李外香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在翻译中,就翻译的等值性与不等值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以及原语和译入语的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翻译中的不等值和不可译的情况尤为突出。在此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从中国古文翻译过程、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对等两方面,具体讨论了中国古文翻译中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

[关键词]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五柳先生传;不等值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外香(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语用学。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活动和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说中国文化典籍迄今是一个尚无明确边界的概念,但是“假若把文化分为外层的物质与器物、中层的制度与行为以及核心的价值与信念系统,那么文化典籍的概念侧重的则是核心的价值与信念系统,或者称为精神文化的东西”。[1]2要把我国的文学瑰宝中的佳文妙语翻译成外文且不失文采,不是一件易事。一、翻译的等值与不等值性,可译与不可译性(一)Nida 和Catford 的观点对于翻译的等值性这一概念,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Nida 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2]到后来,Nida 的“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即“动态对等”以及到来提出

的“功能对等”的概念。根据J.C.Catford 的观点,他将翻译

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

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3]20虽然定义里面都提到了等

值,对等,但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原语和译语的在

语法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差异性,肯定会有不对等的情况,

也会有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中国古文的翻译。Catford

认为“如果不可能把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建立在译语文

本的语境意义之中,就无法进行翻译,或者说出现了不可译

性”。

[3]94(二)钱冠连的观点而钱冠连先生认为,“对翻译的可译性与等值的完美性,不抱乐观态度”。[4]钱先生也在他书的后面说明了原因。“原因

有二:一是翻译中的发源语在富豪转换中文化亏损,而是由

一种认知感觉系统向语言符号转换时的换码亏损,二是三重

的解释学偏离”。钱先生还指出,“翻译也是一种解释。带有

译者解释的译法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古文翻译中,由于

年代久远,语言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同的译者对于同样一

个词语会有不同的解释。下面,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

五个译文为例,探讨翻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二、《五柳先生传》就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的分析

(一)针对原文同一字词,不同译者的不同的解释问题

根据雅各布森的分类法,翻译可分为三类:“语内翻译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5]典籍翻译有其自己

的特点,它包含两种翻译类别,一个是语内翻译,一个是语际

翻译。语内翻译,就是从古文到现代文的过程,而语际翻译

则是从现代文到译文的过程。回到钱冠连先生提到的第二

点原因“解释学”偏离问题,看“宅边有五柳树”当中的“宅”字做何理解?究竟是一栋浩大但没落的宅子呢还是一间简陋

的茅草屋呢?有译成house 的,有译hut 的,也有译成cottage 的。究竟房子是大是小,我们现代人不得而知。又如原文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有译成具有十足的现代气息的tat-

tered jacket of hair-cloth ,and his kitchen vessels are of-

ten found empty ,也有译成具有古典气息的to provide his body with a cover ,had he not tied together in knots the many gaping holes.His bamboo vessels and gourd ladles were invariably hollow 。我们究竟要如何判断,在现代社会里,将其译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字好些呢,还是保留其原有的古典气味?这值得我们思考。(二)“赞曰”翻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五柳先生传》最后一段开头部分有一个词语“赞曰”其五个译文分别为:王译:Epiloque 罗译:The following is my appraisal 方译:Envoy 谭译:To conclude 二王译文:The Appraisal

五个译文各有不同,虽然罗经国先生和二王(王恩宝、王约西)的译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一个是“The follow-ing is my appraisal ”,一个是“The Appraisal ”,appraisal 到底是作者个人的赞美呢还是大众的普遍观点呢?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参考吴澍时和钱律进的观点,在文章《<国语>和<左传》>中“君子曰”之比较》,“君子曰”在先秦典籍《左传》、《国语》、《礼记》、《韩非子》中都有出现,对于当中的“君子曰”(下转第8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