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_以陶渊明的_五柳先生传_的五个英译本为例

合集下载

从英译《五柳先生传》简析古文的不等值性

从英译《五柳先生传》简析古文的不等值性
文学翻译和普通翻译有较大的差别在于文学翻译不仅需要把源语言中的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翻译到目标文学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文学手段和方法所以在古典书籍中一些特殊的词汇句式的英译存在着原语和译入语的语法文化等方面的不等值性
从 英译 《 五柳先 生传》 简析古 文的不等值性
汤 曼 璐
摘 要 :关于中国著 名的文学翻译 ,争议 一直存在 已久。文学翻译和普通翻译有较 大的差别,在 于文 学翻译不仅 需要把 源语言 中的所 表达 的思想和 内涵翻译到 目 标 文学中,还 需要 注意一 些文学手段和 方法,所 以在 古典 书籍 中,一些特殊 的词汇、 句式 的英译,存在着原语 和译入语 的语 法、文化等 方面的不等值性 。在 此,本 文找到 陶渊明 《 五柳先生传》 的孙大雨、方重译 本,从译 文 中挑选 出语 言特点跟文化 特征 的种种 差异,进行 了古文具体 的的不等值性 的研 究。 关键词 :五柳 先生传 ;古文翻 译;不等值性 由古至今 ,古文翻译就是一项重要 的翻译 活动 。不 同时期 的古典 文 集带着那个 时代 的文学 的语言特征 。而译者跨 时代 翻译 ,难免 出现一 些 缺漏补失 。文化典籍作为一项具有文化特色 的遗产 ,兼顾 着精神文化 的 传播 ,其 中文字 的瑰丽与严谨 要实 实在在地 翻译成有 文采 的现代文 字 , 着实也不是一件易事 。 五 柳 先 生 传 的 重 要 意 义 《 五柳先生传》 是东晋诗人 陶渊明 的代 表作之 一 ,将其 自身醉心 田 园 、超然世外 的习性志趣 以五柳先生 的身份抒发 出来 ,文风恬淡 ,构思 独特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 ,当时社会黑暗 ,许多人不折 手段 ,社会充 斥着虚伪与欺诈 ,在此期 间陶渊 明作 了 《 五柳先 生传》 。文章 突 出了作 者不随世俗 ,突 出了他对高洁志趣 、人格 的向往与坚持 。更 好地表达 了 陶渊明平淡 自然的境界 。 二 、不 等 值 理 论 的 出 现 及 发 展 翻译业界一直有着一位不可撼动的人物 ,那就是尤金 奈达 ,他提 出 的著名的翻译概念功能对等。奈达于 1 9 8 6年把 “ 动态对等”改为 “ 功 能 对等” , 这样做 的原 因是避免 “ 动态 ”一可 能引起 的误解 J 。他在 《 翻 译科学探索》这本 书里说 道 : “ 形对 等在 形式 内容 上 注重 的是信 息本 身” 。因此 , 译 者关注度 是 “ 诗 歌对诗 歌 的对 等 , 句子 对句 子 的对等 ” J 国内译界 因为 “ 动态对等 ”引起 翻译 理论狂潮 。这种 状态一直延续 到八十年代期九十年代初期 ,直至本科毕业 ,大批 以尤金奈 达理论指导 的论文到处可见。但事无完事 ,翻译理论也如此 。当各种各 样冠 以功能 对 等理论指导的文献出现得有视觉疲劳 的时候 ,各位译者 又纷纷开始 寻 找各种反例来论证奈 达理论 的缺 陷 ,把奈 达 的理论 推 上全盘 否定 的道 路 。这种做法令人堪忧。译者应该正确地辩证对待某一理论 ,没有哪个 理论 是放于 四海而 皆准 的。奈 达 的理论 也 不例外 ,它是 某一 时期 的产 物。 自然会出现新时代 新标 准 之下 ,后 人对 此理 论 的不认 同,不 等值 性 。钱冠 连先生就认为 ,“ 对 翻译 的可译性与 等值 的完美性 ,不 抱乐观 态度 ” 。其后 写到 “ 原 因有三 :一是 翻译 中的发 源语在转换 中文化 亏损 , 二是 由一 种认知感系统向语言符号转换时的换码亏损 ,三则是 解释学偏 离” 。 _ 3 古文翻译的不等值性通常产生于原作与译作语言参数的差距 ,以 及有 关语 言文化背景差距 ,更与译者理解能力 、语言能力 和风格与原作 的差距有 关 ,由于译者本身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差距 ,又或者社会 审美 观的影响 。原作与译作完全等值是理想。译者所能够做 的就是在 已 有 的文化 知识背景下 ,使译文与原文在形式 ,风格与感情色 彩上尽量争 取最 大等值 则地翻译使之达到成功。 三、 关于 《 五柳先生传》 的不等值性分析 根据分类 法 ,翻译 可分为语 内翻译 ,语 际翻译 跟符 际翻译 。 而古 典 文 学 的 翻译 兼 具 有语 内 翻译 跟 语 际 翻 译 两 种 特 点 。 正 是 由 于译 者 对 古 文里某些词 汇 ,句式必 须有一个 解释翻译的过程 ,就使得等值性 也发生 偏离 。举个例子来 说,《 五柳先生传》 中 “ 环堵 萧然 ,不蔽 风 日” 这一 句 的翻译 。孙 大雨 所译 的版本 里 ,B a r e w a l l s e n c l o s e h i s q u a r t e r s ,d e f e n — d i n g h i m n o t f r o m b l u s t e r i n g w i n d s a n d h o t s u n s h i n e ,其 中 “ 环堵 萧然 ”采 用了B a r e w l a l s e n c l o s e h i s q u a r t e r s的意译 ,“ 不蔽风 日”采用从不能遮挡 大风雨跟烈 日的反 面来进 行了增译 。其 中 ,“ 不蔽 风 日”被译为 B re a … d e f e n d i n g f r o m w i n d s a n d s u n s h i n e ;但 事 实 上 B a r e … d e f e n d i n g f om 是 转 r 了个弯把原文 “ 不能遮挡 ”这一动作转换成 了 “ 墙 壁几乎不 能遮挡 的” 个定语 。经过 翻译后译 者在 理解 的层 面上将 句子的语序换 了,方便外 国读者更清楚 的理解 因为房子 的破烂 而使得 太阳跟 风雨都不能遮 挡的困 境 ,更加 突显五柳 先生 生活 条件 的艰 苦。而方 重 的译 本里 ,则 是译 为

中国古代典籍书名翻译——从“四书”、“五经”英译名谈起(可编辑)

中国古代典籍书名翻译——从“四书”、“五经”英译名谈起(可编辑)

中国古代典籍书名翻译——从“四书”、“五经”英译名谈起匿圈中国古代典籍书名翻译――从“四书”、“五经”英译名谈起李涛运城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西运城o44ooo摘要:中国古代典籍的完美输出,需要一个恰如其分的书名翻译画龙点睛。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典籍书名翻译,需要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良好的审美修养和细腻的审美感受。

译名不仅要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更要帮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典籍的内涵深意及蕴含的灿烂文化。

关键词:古代典籍;文化;翻译标准;基本策略;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 7>2013 O1-0083-04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底汉学家中研究、翻译中国古代典籍成就最为卓著者蕴深厚,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正进行着之一。

广泛而深人的接触,并逐渐和国际接轨。

外界对中二中国古代典籍书名英译回顾国古代文明的准确理解,直接的载体是古代典籍,英国传教士JamesLegge 1815―1897 是一名其书名的翻译便是最直接的了解视角,正如眼睛是出色的汉学家,也是牛津大学第一位汉学教授,他心灵之窗,好的书名翻译是欣赏全书的点睛之笔。

将“四书”书名分别译为 TheFourBooks:Confucian精准的典籍书名翻译会激发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Analects,TheGreatLearning,TheDoctrineofthe的兴趣,甚至会点燃对其深入了解的热情。

Mean和TheWorksofMencius,这些书名的翻译被一、中国古代典籍翻译概况认为是第一次权威性的翻译译作,客观全面地反映一中国古代典籍翻译简述出“四书”中每本书的要义和核心思想。

1885年传教士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播是中国早期《礼记》在伦敦出版,书名音译为 TheLiKi,这是典籍翻译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对孔子著作的翻 Legge所翻译“五经”中的最后一部书,这一成就至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语翻译及赏析18:文学传记《五柳先生传》

中国文化典籍英语翻译及赏析18:文学传记《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The Story of Five-willow Gentleman[东晋]陶渊明By Tao Yuan Ming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夕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a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晬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坏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The Genttemaa's place of birth is not known, nor is his name or surname.He is called such by the fact that five willow trees grow beside his house. He is a quiet man, being of little speech. He pursues no glory, nor material gain.He is fond of reading, but indulges not in hair-splitting. Each time he come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he is so happy that he forgets his meals.He likes wine; but being poor he cannot obtain it often. His relations and old acquaintances knowing this occasionally invite him to drink;and each time he goes, he is sure to finish all the wine, or become quite drunk; and having got drunk he would retire, caring little to stay or to depart.His house is bare around, scarcely good enough to protect him from rain and wind.He is dad in a tattered jacket of hair-cloth, and his kitchen vessels arc often found empty, but he is perfect at ease- He often enjoys himself bywriting, thereby to show his opinions;and he is determined to remain so to the end, being indifferent about material loss or gain.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成于贫贱,不汲汷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谛,以和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Epiloque: Chien Lu says,"Neither grumble about poverty, nor crave for honour and riches."This is probably said of men of his kind, who, with wine-cup upon their lips, recite poems, and amuse themselves with their own ideas?Are they Wu Hwai's subjects, or are they Ko Tien's subjects?。

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文“ 诗旨” 的把握。 著者认为,虽然四人在语义层
皆已“ 达意” ,但汪氏“ 以诗译诗” ,在“ 达意” 的前
提下保持押韵,因此能够“ 传神地达意” ,形成了独
特的优势。
中国 古 典 戏 曲 主 要 指 元 杂 剧 和 明 清 传 奇。
《 策略研究》 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剧作:
《 牡丹亭》 《 西厢记》 和《 长生殿》 。 第八章首先对
早期理雅各的《 论语》 学术型译文,与韦译简洁流
畅的译本进行比读,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了韦
译本长期深 受 西 方 读 者 欢 迎 的 原 因。 同 时 也 指
出,韦译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而理译的翻译策略则
能够有效避免文化负迁移,因此,读者接受和文化
保真之间的矛盾有待更籍英译“ 如何译” ,是国内首部针对“ 文
库” 翻译策略开展系统研究的著作。 全书纲举目张,兼及各类文本,译评犀利客观,为典籍英译
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 中国典籍;翻译策略;大中华[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DOI] 10. 15883 / j. 13-1277 / c. 20210405406
其中,哲学典籍涉及儒家、墨家和道家;文学典籍
数量最多, 可 进 一 步 细 分 为 古 典 诗 歌、 戏 曲 和 小
说;科技典籍包含综合笔记类、地理类和茶典。入选“ ” 的《 论语》 译本来自西方汉学家
亚瑟·韦利。 韦译本在国内外皆获得了广泛而持
久的认可,曾多次再版。 《 策略研究》 第二章选取
接受状况不佳的“ 主要原因不在于译本的可接受
度,而在于译本的流通量、保有量小,关注度不高;
事实上,在一定条件下国人所译典籍拥有大量潜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一、准确理解典籍的内容和意义在进行典籍的英译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典籍的内容和意义进行准确的理解。

这包括对于典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只有对典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译工作。

二、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进行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时,我们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典籍中的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于这些内容的准确传达是非常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比如对比翻译、释义翻译、意译等,以确保英译的准确性。

三、保持典籍的风格和特色中国文化典籍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是其与其他文化典籍的区别之一。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尽量保持典籍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使英译版本能够传达出典籍的独特魅力。

这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对目标语言的特点有所了解。

四、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虽然保持典籍的风格和特色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英译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典籍,因此译文的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的正确性,同时还要注重词语的选择和用法,使译文更加通顺和易懂。

五、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中国文化典籍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特殊概念和思维方式。

在进行英译时,我们要注重对这些文化背景的介绍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典籍的内容。

这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解释性的文字说明等方式来实现。

六、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因此,加强团队合作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202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语文》(全国Ⅱ卷)

2022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语文》(全国Ⅱ卷)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中国诗歌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以《诗经》三个英译本为例

中国诗歌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以《诗经》三个英译本为例

中国诗歌典籍英译语言特征的历时性考察——以《诗经》三
个英译本为例
高博
【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5)006
【摘要】通过自建《诗经》英译本平行-可比复合语料库,验证显化、简化以及范化三种翻译特征在诗歌体裁译本中的表现程度,并从历时性角度对其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人称代词主语的使用方面,三个译本均呈现出明显的语际显化趋势;但比较形合度后,发现三个译本的语内显化倾向不明显.此外,分析结果并未完全支持简化与范化假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汉英之间的语言差异和诗歌源语特征等言内因素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译者的政治伦理观点等言外因素.
【总页数】7页(P79-85)
【作者】高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天津3002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I046
【相关文献】
1.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典籍英译——以《聊斋志异》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J], 袁晓亮
2.翻译生态环境的规约性--以中医典籍英译的历时性研究为例 [J], 魏薇
3.关于中国诗歌典籍英译标准的思考r——以《诗经》英译为例 [J], 张蕾
4.国内外《诗经》英语译介研究的历时性考察:现状、问题与展望 [J], 李广伟;岳峰
5.深度翻译视域下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
——以理雅各《诗经》韵诗体英译本为例 [J], 李雯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典籍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选择——《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

典籍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选择——《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

典籍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选择——《论语》英译本比较研究杨林(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典籍英译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是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译者,由于个人背景和历史文化语境等因素,出于不同的兴趣和翻译动机,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推出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译本。

辜鸿铭、安乐哲身处不同的历史时代,在《论语》英译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分别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促进中西方平等对话、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典籍英译;《论语》;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0)06-0139-05自16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和华人译者纷纷尝试翻译中国典籍,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由于各自的社会文化身份和对儒家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不同,也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对中国典籍作出了不同的诠释。

辜鸿铭作为第一位在西方有影响力的华人译者,采取意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试图改变在西方人视野中被扭曲的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

安乐哲、罗思文凭借自己深厚的语言学、哲学和汉学功底,大胆地采用直译的方法和异化翻译策略,从哲学角度对《论语》作出了创造性的诠释。

一、归化还是异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文本信息,还有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翻译是语言间的转换,同时也是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既是译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是其对文本所包含的文化、哲学思想的诠释。

翻译研究不但涉及语言本体研究,即从源语文本向目的语文本的转换,而且重视对语言外部诸多因素的考察,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因素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因素制约翻译活动并对翻译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社会文化身份的译者由于身处不同的历史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动机,往往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就指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149)。

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

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

2232020年10期总第502期ENGLISH ON CAMPUS中化典籍外译之中西译者译文对比——以《道德经》为例文/张瑞文【摘要】本文针对中国典籍英译,以《道德经》为例,就中西译者的词汇选择、思维方式、遣词造句等行文习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西译者翻译的中华典籍在西方国家的接受度问题,以期对典籍外译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典籍外译;道德经;中西译者【作者简介】张瑞文(1984.10-),女,汉族,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领域,有些译作只在国内传播,供学习外语、学习和研究翻译的人研读(王宏印,2009:4-6)。

一、 影响深远、声名远播的《道德经》《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多字,但其语言尽显音韵之美,文章讲究修辞,辞简理博,分条析理,发人深省,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各学科无所不涉。

其中以柔克刚、道法自然、万物相对等朴素辩证法思想,清静无为的和平主义政治理念,人与自中华文化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许多、许钧,2015:13-17),也是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工程(钟书能、杨康,2019:157-164)。

我国已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名著丛书》、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的陆续出版发行。

然而,因为翻译质量、出版机构的权威性和推广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外译中国典籍只在国内出版发行,难以进入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教学研究的尊重原则。

例5:(1)Tess: Anna, stop. (2)Anna: What?(3)Tess: Let’s talk about what this is really about. This is about your dad.(4)Anna: Mom, stop shrining me. It’s not about Dad. It’s about the audition! You’re ruining my life!(5)Tess: Enough with the drama. Anna, high school is not that hard. (6)Anna: You couldn’t last one day in my high school. (7)Tess: I could, and I would do it without getting a detention. (8)Anna: I’m sorry I’m the only thing in your life that isn’t perfect! (9)Tess: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10)Anna: I know your life is perfect. Your perfect job, perfect boyfriend, perfect patients who worship the ground you walk on.(11)Tess: You need a serious and bracing reality check if you think my life is perfect! (12)Anna: You can cut me some slack this once.(13)Tess: I am beyond cutting you slack, Anna. You are not going to the audition. (14)Anna: I am! (15)Tess: No, you are not! (16)Anna: Why?(17)Tess: Because I said so!(——《辣妈辣妹》)四、结语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交际主体间言语行为违背和谐取向,便会产生话语冲突,如果任由此类不恰当的言语行为继续发展,就会加剧话语冲突,最后导致亲子间关系紧张往不和谐方向发展,甚至会对社会和谐产生影响。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
汪: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译者使用了被动语态, 强调一种状态,即诗人居住地所在的地方。
方:Among the busy haunts of men I build my hut,译者使用了主 动语态,强调的是动作,即诗人对居住地的选择。
三者的译文都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意义,但从整首诗歌的意境来看,诗人 重在表现一种状态而不是动作,因此汪、谭译文比方译文的处理更恰当些。
方:The distant heart creates a distant retreat.,译文采用重复的修辞手法, 将“远”和“偏”同译为“distant”。而英文中的“distant”通常指的是时间和 空间上距离的遥远,或者是事物关系上的疏远,不能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追求 宁静以致远的人生态度。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Roland Fang (Fang Zhong)译本 Drinking Wine (V) Among the busy haunts of men I build my hut, But near to no noise of wheels or trampling hoofs. --you would stop to ask me howThe distant heart creates a distant retreat. 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fence, Leisurely I look up and 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s. The mountain air is good both day and night, And the 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s together. In such things I find the truth of life. I would tell how, but have forgotten the words.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以安乐哲、罗思文的《孝经》英译本为例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以安乐哲、罗思文的《孝经》英译本为例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以安乐哲、罗思文的《孝经》英译本为例胡春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孝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现象在其英译本中层出不穷。

本文基于文化专有项理论,采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探讨安乐哲、罗思文《孝经》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现象,并探究影响其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以期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更多尝试的可能。

关键词《孝经》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古代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瑰宝的一部分。

当今,随着国际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提高,要想在国际社会发挥影响力,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英译也就越发显得重要。

《孝经》是中国古代十三经之一,是一部集中论述孝道的著作,在中国古代典籍文化中影响深远。

然而,国内学者对《孝经》的研究还比较稀少,近十年来才有相关论文出现;以“孝经、安乐哲”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只有8篇相关论文,这充分说明了国内学者对《孝经》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本文将依照文化专有项的有关理论,采用实例列举的办法,探讨当代西方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安乐哲、罗思文合作完成的《孝经》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现象,并探究其翻译策略采用的影响因素,促进中国古代优秀典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文化专有项理论艾克西拉在1996年给文化专有项下的定义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

这个定义就是要表明文化专有项的理解与确定大部分取决于译语文化在解释这些特殊项目时所具有的意义和功能。

在张南峰(2004:22)认为,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定义源于翻译研究的需要,因而能够恰当的解释翻译的问题。

艾克西拉同时概括了11种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分别是重复、转换拼写法、语言翻译、文外解释、文内解释、使用同义词、有限世界化、绝对世界化、同化、删除和自创。

深度翻译视域下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以理雅各《诗经》韵诗体英译本为例

深度翻译视域下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以理雅各《诗经》韵诗体英译本为例

第42卷第3期2021年3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V UNIVERSITYVcd02No.3Mar.2021[文章编号]1004—5856(2021303—4110—45深度翻译视域下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以理雅各《诗经》韵诗体英译本为例李雯璐(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铜陵244469)[摘要]在全球化趋势下,典籍英译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章在阿皮亚的深度翻译理论基础上,通过探析理雅各《诗经》韵诗体译本在“文本外”和“文本内”中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总结出合适的翻译方法,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更“深”、更“美”的层面上得到传递,以此为我国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深度翻译;《诗经》;文化[中图分类号JH315.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404-5856.2021.03.027典籍英译隶属特殊的翻译种类,具备一般翻译活动的共性,属于“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0[1](1>1)在全球化趋势下,典籍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经》是中华民族典籍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国内外的译本层出不穷。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在971年、1876年和1877年三次对《诗经》进行翻译和修改,分别出版了散文体和韵诗体版本以及《东方圣书》。

22世纪后,涌现了一批以汉学家为主的译介主体,最著名的有英国汉学家韦利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22世纪6年代,许渊冲和汪榕培的《诗经》英译本问世,其翻译注重“传神达意”的“美”之感受。

可见,《诗经》翻译历史已有二百余年贝旦对其研究却是近二十年来的事。

本文从深度翻译的视域探究理雅各《诗经》韵诗体英译本(以下简称“理氏韵诗体译本”)的翻译策略,旨在为典籍英译提供启示,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一、深度翻译理论概述深度翻译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在1993年提出的,它是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进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2其实这种译法早已出现,只是未有定义。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跨文化研究跨越社会、政治、心理学、文学等诸领域。

文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成为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跨文化交流由最初的“西学中心论”拓展到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了解中国典籍作品英译研究现状,采用有效途径英译并输出中国典籍作品成为增强中国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典籍”,据《辞海》和《孟子·告子下》以及《尚书》等书目的阐释具有两个涵义:一是古代重要文献和书籍,二是法典、制度。

以《论语》这一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为代表的中国典籍作品已引起了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的国内外语工作者和国外知名汉学家的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正在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而遵循什么原则、输出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典籍作品的翻译有着密切关系。

因为译者主体性的差别会导致译本的多样性,而译本的多样性对文化输出目标群体意识的影响必然不同。

典籍“翻译绝不仅仅是译者译得好与不好的个人的小事,它是关乎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的大事”(许钧)。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翻译词典》序言中指出:翻译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

把中华民族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中国要取得长远发展,要在世界文化之林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

因此典籍英译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典籍英译,建国以来已出版多套相关丛书,如由新闻出版署直接领导的《大中华文库》等。

(更多电影尽在 )2.中国典籍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典籍作品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学界,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文体分析等);(2)译校出版感言研究;(3)典籍作品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4)典籍作品跨文化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以罗经国《陈情表》英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以罗经国《陈情表》英译本为例

112020年3月 (总第117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以罗经国《陈情表》英译本为例□ 熊曦瑞 曹万忠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 中国文化典籍记载着悠悠千年的中国历史,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全球化促进了文化间的交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典籍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平衡性,强调译者的重要性,重视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本文以罗经国英译《陈情表》为例,从生态翻译学伦理四原则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翻译活动,以期对典籍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文化典籍;翻译伦理;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09-0011-03五千年悠久历史沉淀出中华文化厚重的底蕴,上自远古神话,下至清代文学,无不记载着中华文明。

全球化促进了更广更深的文化交流,承载中华文化的典籍作品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译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晋散文家李密所作的《陈情表》是中国抒情文的代表,文章骈散结合,严谨周密,五百余字道尽孝义,赢得后世“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高度评价。

独特的语言特色,使其英译难度大大增加。

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多要素,生态翻译学形成了四大伦理原则。

本文试图运用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以罗经国英译《陈情表》为例,探讨文化典籍英译过程,以期对典籍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生态翻译学及其伦理原则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理论,近二十年来不断丰富完善。

该理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视角,以华夏生态智慧为依归,以“自然选择”原理为基石,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陈宏薇,2009)。

生态翻译学以“翻译生态环境”为基础,视翻译活动为“适应选择转换”的过程,以多维度选择转换为翻译方法,提出平衡和谐、多维整合、多元共生以及译者责任四大伦理原则。

中国文化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以《楚辞》英译为例

中国文化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以《楚辞》英译为例

75中国文化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以《楚辞》英译为例解晶晶( 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典籍英译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对外传播、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集是我国历史文化文学中的瑰宝,《楚辞》英译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值得世人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楚辞》一、新时代下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意义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依赖于各国政治经济的良性和均衡发展。

西方大国构想的世界格局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利益,而以中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急需构建和平、公正、双赢的发展新模式。

在的国际政治经济不断巨变的新形势下,中国要扫除自身发展的障碍,在国际大舞台上树立一流大国形象和地位,实现政治独立、经济腾飞,必须加强本国的全方位发展,尤其要重视文化软实力,从意识形态上积极推动中国政治经济的飞跃。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

作为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蕴含着无数令世人叹为观止、有待探索的文化和奇迹。

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融入了历史和时代的双重使命。

华夏儿女,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应本着尊重历史和事实的态度,力求向后人高度还原和真实再现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在子子孙孙中一脉相承地留传下去。

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全人类做出伟大贡献,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新时代下的中国文化外交充分体现了跨国文化在思想和精神领域上的渗透作用,有助于世界用科学和正确的途径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推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力度,为加快中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而更好地服务。

二、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的现状西方大国的崛起确立了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的重要地位。

盲目的西学和对西方世界的崇拜,已经成为如今学习英语的一大潮流。

中国的某些英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已经超出了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此种现象值得国人警惕。

浅析译者文化意识操纵下的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本为例

浅析译者文化意识操纵下的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本为例
第2 8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景 德 镇 高 专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n g d e z h e n Co l l e g e
Vo 1 . 2 8 NO . 1
Fe b. 2 0 1 3
浅析译者文化 意识操纵下的典籍英译
— —
约着译本的可接受性与适应性 。

正是为 了使 《 论 语》 等 中华 典籍能适应异 域文 化 , 并更好 地传播 ,以期重新 塑造 当时在国际社会 中已经被扭 曲的中国 形象 , 学贯中西 的辜鸿铭先生在各典籍 的英 译中 , 根据 自己的

译诠释 中华特有的儒家思想 与教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 向 ,操纵理 论对泽者主体性的充 分肯定与关注 ,译者的文化 意识对 其翻泽的操纵 逐渐受到研
出的 ,其翻译之 目的是 为了 “ 消除英语读者的 陌生感和怪异
感” 。
究者的重视 。而典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 , 如何使 中华 文化 更好 地“ 走出去” , 典籍 英译者的文化意识 很大程 度上制
以《 论语》 英译本为例
胡 蓉①
( 江 西财经 大 学外语 学院 , 江 西南 昌 3 3 0 0 1 3 )
摘 要 : 从 文化转 向开始 , 翻译研 究被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 之 中, 研 究的重 心转 向了文本之 外的广泛领 域。 典籍是 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 , 如何使 中华文化 更好地“ 走出去” , 典籍英译者的文化 意识形 态极 大程度 地制约着译本 的 可接 受性与适应性。本 文试 以《 论语》 英译为例 , 阐述译者意识形 态在翻译过程 中的影响与作 用。 关键词 : 社会 转型期 ; 经济犯 罪; 发 生机理 ; 经济犯罪防治 中图分类号 : H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4 5 8 ( 2 0 1 3 ) O l 一 0 0 4 2 - 0 2

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

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

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探究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探究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探究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世界性的沟通,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汉学界的五个《二十四诗品》英译本

汉学界的五个《二十四诗品》英译本

汉学界的五个《二十四诗品》英译本∗闫月珍【摘要】《二十四诗品》向以难解为名,汉学界的五个英译本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英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语言差异产生了误读并过滤了原文的部分意义;另一方面还原诗句的原本语境,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一探索留给我们的经验是,对中国文学不可译的部分,应参照互文性文本,通过细读和辨别确定其意义,从而避免误读走向还原。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英译;互文性;汉学;方志彤【作者】闫月珍【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2;H059内容提要《二十四诗品》向以难解为名,汉学界的五个英译本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英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语言差异产生了误读并过滤了原文的部分意义;另一方面还原诗句的原本语境,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一探索留给我们的经验是,对中国文学不可译的部分,应参照互文性文本,通过细读和辨别确定其意义,从而避免误读走向还原。

《二十四诗品》向以含义模糊,只可意会为名,如杨振纲《诗品解》所言“以不解解其所不解”。

①[清]杨振纲:《诗品解》,道光四年。

尽管这给翻译带来了难度,但由于其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广泛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英译本数量也较可观。

上个世纪以来,《二十四诗品》在汉学界有影响力的英译本有五种:其一为翟理思《中国文学史》(H..A. Gile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1901)所译;其二为杨宪益和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Chinese Literature, 1963)所译;其三为方志彤所译(Achilles FANG, On Ssu-k’ung T’u’s Shih-p’in, Part Ⅱ);其四为王润华(Wong Yoon Wah, Sikong Tu’s Shi Pin: Translat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1 994);其五为宇文所安《中国文学思想读本》(Stephen 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4)所译。

论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

论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

论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
薛娇娇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4(000)05X
【摘要】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多是从简单地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挖掘表层语言下人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生产体验,这种研究方法的变个性变化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认知语言学展现了人类认识和语言上具有共性的一面,为"可译性"及其解决途径提供了依据。

该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过程,根据分析提出"文化负载词"可译,并分情况讨论其译法上的选择。

【总页数】2页(P263-264)
【作者】薛娇娇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目的论视角看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 [J], 宋钟秀
2.译学悖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民族文化负载词谈起 [J], 黄信
3.译学悖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民族文化负载词谈起 [J], 黄信
4.从目的论视角看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
例 [J], 宋钟秀
5.论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 [J], 薛娇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8卷第1期2013年1月Vol.8No.1Jan.2013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五个英译本为例李外香(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在翻译中,就翻译的等值性与不等值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

特别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由于翻译的特殊性(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以及原语和译入语的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翻译中的不等值和不可译的情况尤为突出。

在此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为例,从中国古文翻译过程、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对等两方面,具体讨论了中国古文翻译中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五柳先生传;不等值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外香(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语用学。

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活动和一个特殊的翻译领域。

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虽然说中国文化典籍迄今是一个尚无明确边界的概念,但是“假若把文化分为外层的物质与器物、中层的制度与行为以及核心的价值与信念系统,那么文化典籍的概念侧重的则是核心的价值与信念系统,或者称为精神文化的东西”。

[1]2要把我国的文学瑰宝中的佳文妙语翻译成外文且不失文采,不是一件易事。

一、翻译的等值与不等值性,可译与不可译性(一)Nida 和Catford 的观点对于翻译的等值性这一概念,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理解,“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Nida 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2]到后来,Nida 的“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即“动态对等”以及到来提出的“功能对等”的概念。

根据J.C.Catford 的观点,他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3]20虽然定义里面都提到了等值,对等,但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原语和译语的在语法上、文化上等方面的差异性,肯定会有不对等的情况,也会有不可译的情况。

特别是中国古文的翻译。

Catford认为“如果不可能把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建立在译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之中,就无法进行翻译,或者说出现了不可译性”。

[3]94(二)钱冠连的观点而钱冠连先生认为,“对翻译的可译性与等值的完美性,不抱乐观态度”。

[4]钱先生也在他书的后面说明了原因。

“原因有二:一是翻译中的发源语在富豪转换中文化亏损,而是由一种认知感觉系统向语言符号转换时的换码亏损,二是三重的解释学偏离”。

钱先生还指出,“翻译也是一种解释。

带有译者解释的译法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在古文翻译中,由于年代久远,语言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不同的译者对于同样一个词语会有不同的解释。

下面,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五个译文为例,探讨翻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

二、《五柳先生传》就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的分析(一)针对原文同一字词,不同译者的不同的解释问题根据雅各布森的分类法,翻译可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

”[5]典籍翻译有其自己的特点,它包含两种翻译类别,一个是语内翻译,一个是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就是从古文到现代文的过程,而语际翻译则是从现代文到译文的过程。

回到钱冠连先生提到的第二点原因“解释学”偏离问题,看“宅边有五柳树”当中的“宅”字做何理解?究竟是一栋浩大但没落的宅子呢还是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呢?有译成house 的,有译hut 的,也有译成cottage 的。

究竟房子是大是小,我们现代人不得而知。

又如原文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有译成具有十足的现代气息的tat-tered jacket of hair-cloth ,and his kitchen vessels are of-ten found empty ,也有译成具有古典气息的to provide his body with a cover ,had he not tied together in knots the many gaping holes.His bamboo vessels and gourd ladles were invariably hollow 。

我们究竟要如何判断,在现代社会里,将其译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字好些呢,还是保留其原有的古典气味?这值得我们思考。

(二)“赞曰”翻译的不等值性和不可译性《五柳先生传》最后一段开头部分有一个词语“赞曰”其五个译文分别为:王译:Epiloque 罗译:The following is my appraisal 方译:Envoy 谭译:To conclude 二王译文:The Appraisal五个译文各有不同,虽然罗经国先生和二王(王恩宝、王约西)的译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一个是“The follow-ing is my appraisal ”,一个是“The Appraisal ”,appraisal 到底是作者个人的赞美呢还是大众的普遍观点呢?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参考吴澍时和钱律进的观点,在文章《<国语>和<左传》>中“君子曰”之比较》,“君子曰”在先秦典籍《左传》、《国语》、《礼记》、《韩非子》中都有出现,对于当中的“君子曰”(下转第85页)爱情使人变为奴隶,丧失理性。

培根在《论爱情》中说:“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

古诗人早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

”[2]人因追求爱情而丧失智慧失掉理性。

蒙田也承认:“爱情之焰更活跃,更激烈,更火热。

”[3]这种爱情的火焰一旦炽烈起来会烧毁一切,法国学者泰纳也认为:“巨大的爱情犹如一股洪水,淹没了心灵的一切嫌恶和一切审慎,一切事情的想法和一切公认的原则。

这颗心对于一切平凡的欢乐不再感到兴趣,而仅仅偏执一端。

”[4]83在这里我们已经得出了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的友谊与爱情冲突的原因,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影响,同时也有友谊与爱情自身的原因,即友谊有助于理性,而爱情无助于理性甚至泯灭理性,同时笔者对待二者冲突的态度是抑爱情而扬友谊。

三莎士比亚很少把友谊和爱情对立起来,但是他确实让人们感受到:真正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友谊上,而友谊却容纳不了爱情。

[4]52在那首著名的第42首十四行诗中,诗人向我们叙述他失掉朋友比失掉情妇更痛心,因为他从没有信任过她,并知道她水性扬花,但是他却无限信赖朋友,失去朋友对他来说就更为可怕。

“你占有她,并非我最大的哀愁,可是我对她的爱不能说不深;她占有你,才是我主要的烦忧,这爱情的损失更能使我伤心”。

[5]这个引起祸殃的女人不仅折磨诗人,还折磨他的朋友,使诗人感到双倍的痛苦:为自己,也为朋友,最后诗人得到自我宽慰是因为友谊。

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专家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心是爱情和友谊,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这一核心,从他对爱情的处理上,我们很容易看清他对待爱情的态度,他的恋爱观,以及爱情和友谊的关系,他是把友谊看得和爱情一般重,甚至还要超过爱情的价值。

”[6]友谊比爱情更具精神价值和社会感召力,更能提升一个人的威望,在这样一场赌博中莎士比亚和安东尼奥都刻意强化友谊的高贵。

[7]更有人认为鲍西娅与安东尼奥之间存在着一场争夺安东尼奥的战争,把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之间的“love”看成是同性恋。

[8]如果我们把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之间的“love”不“误解”的话,那么,的确在安东尼奥与鲍西娅之间存在着一场隐形的战争,即友谊与爱情的冲突。

再看巴萨尼奥与安东尼奥之间的友谊。

萨拉里诺在转述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之间分别的境况时说:“他的眼睛里已经噙着一包眼泪,他就回转身去,把他的手伸到背后,亲亲热热地握着巴萨尼奥的手,他们就这样分别了。

”[1]42-43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要不安东尼奥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向夏洛克借钱来资助巴萨尼奥“射第二枝箭”了。

巴萨尼奥也同样珍视二人的友谊,在法庭上,他为了安东尼奥,当着众人的面振振有词:“安东尼奥,我爱我的妻子,就像我自己的生命一样;可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以及整个的世界,在我的眼中都不比你的生命更为贵重;我愿意丧失一切,把它们献给这恶魔做牺牲,来救出你的生命。

”[1]79就在最后鲍西娅故意向他索要指环时,巴萨尼奥还自以为有理地冒出一句:“就是他救了我的好朋友的性命。

”[1]94这一句话把友谊与爱情之间的冲突全部道出了。

以上是对《威尼斯商人》做的一种“陌生化”的解读,这种解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能加深我们对剧本的理解。

当然,这种理解是我们试图接近作家本意的理解,至于莎士比亚本人究竟有没有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我们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3卷)[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培根.培根随笔集[M].何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2-23.[3]王俞青.蒙田经典文存[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106.[4]方平.和莎士比亚交个朋友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11卷)[M].梁宗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00.[6]张泗阳,等.莎士比亚引论(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61.[7]李振明.友情赌博与爱情游戏—《威尼斯商人》的深层意蕴阐释[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6).[8]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上接第81页)的解释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君子曰”当中的评论与作者无关,又有一些人认为与作者有关,但是即使与作者有关,也有多种解释。

那么《五柳先生传》中的“赞曰”到底是作者称赞呢还是普通大众的意愿呢?另外,由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中有许多地方也出现过“赞曰”一词。

在该书中的十二纪,七十列传中大部分的结尾段都是以“赞曰”结尾。

“赞曰”一词是古代在记述人物事迹的时候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者说文体。

因此,在我们的译文当中,不论是Epiloque,the follow-ing is my appraisal,envoy,to conclude,还是the Appraisal,都未能够将“赞曰”这一词的真正内涵翻译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