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恋爱中的女人_中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
![从_恋爱中的女人_看劳伦斯的两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7b2be6f281c758f5f71f6712.png)
劳伦斯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值英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与平衡惨遭破坏。
人类迷失了自我,逐渐成为精神荒园的乞儿。
劳伦斯成为这个时代充满矛盾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他企图寻找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来抵制工业资本和物质文明对人性和大自然的腐蚀。
工业的文明和对商业价值的极度追求,也导致了人本质的异化,尤其是对男女关系的扭曲和摧残。
本文从对厄秀拉这一女性形象出发,探讨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扼杀和摧残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完美和谐的两性关系这样一个问题。
劳伦斯有一句名言:“对人类来说,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
”劳伦斯在看到英国妇女在追求生活、理想、爱情时所遭受的曲折、挫折、磨难时,更看到在她们身上的光明和希望。
他认为她们总有一天会获得理应获得的幸福。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展示了一个开放的性的结局。
他认为,男人与女人是彼此依赖而又互相独立的个体,而性和本能是人之关系的根本,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是彼此欲望得以实现的地方。
他在作品中清楚地阐明了理想的两性关系是男女霸权均得到消解后两性完美的融合,理想的两性关系并非是男女二元对立,而是超二元对立。
劳伦斯小说一直贯穿着探寻新的时代、环境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
他认为,只有使人的全部自然本性,特别是性的欲望充分得到发挥,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罪恶;只有以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进而改造社会。
妇女们不要囿于狭小的贤妻良母的社会身份,应当开拓更宽更广的社会天地。
然而,传统女性身份对她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
女性不应该通过侵占所有男性领域来获得平等,男女是应该分管不同领域,互相弥补合作的。
正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对厄秀拉所说:“我所需要的是与你结成一种奇特的结合,一种均衡,两个人之间一种绝对的平衡,就像星星彼此平衡。
”在劳伦斯笔下有一部分女性,她们既不是想要驾驭男性,也不是想要在两性冲突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而是超越了这种妥协与调和,建立自己的话语方式的新一代女性形象。
从《恋爱中女人》看劳伦斯小说中非理性因素
![从《恋爱中女人》看劳伦斯小说中非理性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5df68245852458fb770b5628.png)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小说中的非理性因素摘要:劳伦斯深受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的理论,并对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归纳。
劳伦斯将非理性看作推动两性关系的动力,将其作为改变文明状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领域,细察其内在构成,可以分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两大内容。
通过对这些非理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可明显看出劳伦斯其作品表现出的人类渴望摆脱文明的束缚和重获新生的理想。
关键词:劳伦斯;非理性;性本能;死亡本能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非理性主义思潮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期达到高峰。
非理性一般是指“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一切精神现象和活动,包括本能、无意识等,具有自发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1]。
非理性主义重视人精神世界中非理性成分的作用,认为这些因素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由其决定的。
尼采、弗洛伊德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将非理性与理性对立,将本能与现代文明对立,通过挖掘人内在生命力,揭露理性和文明的缺憾与破绽。
劳伦斯的创作受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很深,他吸收了尼采、弗洛伊德等理论,并对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归纳。
劳伦斯将非理性看作推动两性关系的动力,将其作为改变文明状态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因为他相信,如果人能够在非理性心理的驱动下生活,那么,人类就能够战胜工业文明的灾难,并使自己获得新生。
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领域,可以分为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两方面内容。
通过对这些非理性因素的挖掘和探索,劳伦斯作品表现出了人类渴望摆脱文明束缚和重获新生的理想。
弗洛伊德将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本能,一种是死本能。
他认为,生本能即是性本能,其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又称为生存本能。
性本能代表生命中建设性、进取性的力量,目的在于维持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发展。
性本能是劳伦斯小说中人物非理性心理的重要构成因素。
论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两性关系
![论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两性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2502227cfc789eb172dc85b.png)
令她破碎 、 屈服 , 她 忍受着被 肢解 的痛苦 。于是便发生 了赫 麦妮 差点把伯金砸死的那 幕惨剧 。“ 她 的手臂颤 抖着 , 感到 异常有力 , 这股 力量 是无 法控 制 的。…・ - - 一股 烈 火燃 遍全 身, 她感 到一 阵难 以言表 的快感 , 达到了极 限, 满足达到 了极 限, 于是她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尽全 身力气手握宝石 向他
家, 在 他所 有的作品 中, 《 恋 爱中的女人 = 》 被 普遍认 为是最复
杂和最有益 的一 部。甚至 劳伦斯 自己也把这 部小说 看作他 最好的作品 。 < 恋爱 中的女人 > 是劳 伦斯建立 理想社 会的愿望 破灭 时 创作 的。作者对 当时 的英 国社会和 欧洲 感到失望 , 认为西方 的现代文 明已走 向死亡 的边缘 , 而人类 的生 机也正孕育 旧传 统的死亡之 中, 这是凤凰涅粲式的再生过程 。
她是一个 只追求精 神交融 而恐惧本 能欲望 的心理畸形 的女人。伯金 曾说 : “ 你 要抓 住什 么东西 , 为 的是控制它 们。 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一 具真正 的躯 体 , 一具 黑 暗、 富有 肉感
这部作 品主要 描写赫 麦妮 、 杰拉 德 、 戈珍 、 伯 金、 厄秀拉
等 的爱情纠葛 , 探寻不 同 的抉择 , 展现 出的彼 此之 间不 同的
不相信你女人的 自我 , 那 么, 你那 傲慢 、 浅薄的聪 明又有什 么
用?
[ 作者简介] 冯加 峰, 男, 安徽毫州人 ,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 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头部砸将下来 。 ” 【 l 这种强烈 的占有欲不能满足之后的强 烈
的毁灭欲让
关于赫麦妮的爱情 失败 , 厄 秀拉 曾有 过这样 的思考 : 你 ( 赫麦妮 ) 并没有把 女人 的爱给 他 ( 伯金) , 你 给予他 的只 是
小议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小议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4ff0e9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8.png)
小议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摘要: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主题广泛,但他始终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
他认为西方高度的机械工业文明扭曲了人性,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建立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来解决这一难题。
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他的四部长篇小说的人物间的关系分析,探讨了劳伦斯心目中的完美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劳伦斯两性关系人性一、引言劳伦斯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Lovers),《虹》(TheRa 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 ninLove)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Chatte rley’sLove r)。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评论‚关于小说‛、‚小说之未来‛、‚小说与感情‛、‚道德与小说‛、‚小说何以重要‛等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正如他在‚道德与小说‛中所阐述的‚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在活生生之时的关系。
‛同时他还认为:‚对人类来讲,最伟大的关系不外乎就是男女间的关系了。
‛因此,性爱的主题成为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核心。
劳伦斯对性的认识得益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启发。
佛洛伊德将那种受文明准则所压抑的欲望与冲动称为‚力必度‛,它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性欲,是性或性爱的本能,是人类保存自己、繁衍种族的强大动力。
由于‚力必度‛的作用,人有一种要寻欢作乐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欢乐原则‛。
可是这种愿望受到现实原则即理性与现状的压抑,从而使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保持平衡。
但是,佛洛伊德认为,对性本能的过分压抑会产生一种破坏作用。
劳伦斯也认为这种压抑是违反人性的。
劳伦斯认识到现代的工业文明严重地束缚和压抑了人性,剥夺了人们自然的本能,从而使人丧失了自我。
要彻底改变社会现状,他提倡让人性回归自然。
劳伦斯提倡的回归自然,是指为改变木讷、呆板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摆脱各种偏见和束缚,以纯真自然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性爱关系,从而达到人性的自然回归,并以此改变社会面貌。
从《恋爱中的女人》婚恋线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
![从《恋爱中的女人》婚恋线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https://img.taocdn.com/s3/m/c81de76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4.png)
语言文学研究从《恋爱中的女人》婚恋线解读劳伦斯的婚恋观单伟红刘M(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本文审视这部长篇小说,解读其婚恋关系里蕴含的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
利用小说中主人公的婚恋线,阐释以杰拉尔德和古德伦为代表的带有工业性质的毁灭性爱情、以伯金和赫麦妮为代表餉不平衡的灵肉分离的爱情,以及以伯金和厄秀拉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性爱情,因之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D.H.劳伦斯婚恋观生态伦理—、引言D.H.劳伦斯(1885—1930),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界占据瞩目位置的英国作家。
他对男女之间两极平衡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使他的小说独具魅力。
在劳伦斯所创作的小说中,《恋爱中的女人》通过精神与身体的交互沟通达成男女的平衡关系,这部作品借助五位主人公婚恋关系的发展与结局阐释工业革命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危害,这点在杰尔拉德这个工业文明的代表与有着艺术家身份的独立的古德伦的悲剧结局可以体现出来。
劳伦斯不止步于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而是另辟蹊径从自然主义者伯金与改革热情者赫麦妮和不断自我追求的厄秀拉这两个女性的婚恋线中探索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杰拉尔德和古德伦:毁灭性的爱情杰拉尔德出身于矿主家,是家中的长子。
他是《恋爱中的女人》中最深受工业文明浸染的一类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小说中工业文明的化身。
杰拉尔德的第一次出场就让人对他的外貌有了深刻的印象,光洁的肌肤、仿佛闪烁着光芒的金发、英俊的容貌、如同幼狼一般等描写被加注在杰拉尔德身上,正是出色的外貌和像狼一样神秘且尖锐的特性吸引了古德伦,让古德伦在见到他的第一面就不由自主地有了想要更深入了解他的想法。
杰拉尔德光鲜亮丽的外表和积累的财富是工业文明带来的镜花水月的表象,在这表象之下隐藏的是蔑视自然、违背生态伦理的工业文明。
杰拉尔德在对待万物生灵时,忽视了代表自然的万物生灵的自我意识和生存权利,凌驾于低等动物之上,利用强硬的态度和暴力血腥的手段驯服它们酥3叭杰拉尔德就像二十世纪英国工业社会的代表,强悍且理性,用齿轮组装成的机械征服世界,为了提高生产力,改善物质生活而蛮横地肆意掠夺,他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反生态伦理的,长此以往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从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探析两性关系的和谐
![从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探析两性关系的和谐](https://img.taocdn.com/s3/m/4d4ac73d2af90242a895e550.png)
初被他 强健 的体魄和充沛 的精力所吸 引,沉迷 于和他 肉体 的 接触 当中。而极度 空虚 的杰 拉德与戈珍 的相处只是为 了追 求 肉体 上 的刺激 与 满足 ,把 戈珍 当作 自 己发 泄性欲 的工具 。 两人没有 共同语言 ,在激情 过后剩下 的只有争吵 。因此 ,两
人 的恋 情 最 终 走 向失 败 ,杰 拉 德 走 上 了 自杀 的 道 路 ,戈 珍在 极度 的痛苦中又去 另寻新欢 。伯金 的前女友赫米奥恩是 一个
文本 解析 . z o ! 蔓 蔓 …………….
从 劳伦斯 《 恋爱中的女人 》探 析 两性 关系 的和谐
王 彦 霖 Βιβλιοθήκη 劳伦斯 是英 国2 0 世纪最杰 出、最有想 象力的作家之 一, 被 视为英 国文学史上 一颗璀璨 的星,他 的作 品多 以描写 两性 关系为 主题 ,是对那 个时代 的一 种诠释 ,拥有 众多 的读 者 。 小说 《 恋爱 中的 女人 》 以姐妹 二人的恋爱 经历 为主线 ,论证 了男女关 系的两极平 衡来 自相互 独立和相 互尊 重 ,同时也体 现 了作 者对 于恋 爱与婚姻 的新观 念 以及 男性与女性完全 平等 的 、和谐 的理想社会观 。 爱情作为文 学作品永恒 的主题 ,在 众多的文人 笔下呈现 出 不 同 的 表 现 形 式 。 由于 近 代 西 方 社 会 的 变 革 速 度 加 快 , 人 们 的各 种 观 念 也 受 到 了极 大 冲 击 。其 中 , 传 统 的婚 姻 与 家 庭 观 念 受 到 批 判 , 人 们 试 图找 到 一 种 新 型 的 婚 姻 与 家 庭 关 系 。 在这种 情况 下,一些作家把 自己的爱情观 融入到作 品中 ,劳 伦斯就 是其 中很 有代 表性的一位 。 1 8 8 5 年 ,劳 伦斯 出生 在 一个 矿工 家庭 ,父 亲 文化 程度 比较 低 , 只 能勉 强 读 懂 报 纸 , 有 时 候 表 现 得 比较 粗 野 。而 母 亲 出生在一个 中产阶级家庭 ,从小就 受过 良好 的文化教育 , 对 文学 比较感 兴趣 ,对父 亲缺乏修养 的表现十 分看 不惯 。因 此 ,他父 母 的感 情一 直不 够和 睦 ,甚 至 一度 濒临 崩溃 的边 缘 。劳伦 斯在 母 亲 的精心 教 育下 长大 ,从 小 就酷 爱文 学创 作 。在劳伦 斯成年之后 ,他对婚恋和 家庭有 了更高的认识 , 他 厌烦父亲 的粗鲁 ,却 欣赏他 自然 的天性 ;母 亲是他从小 就 崇 拜的偶像 ,但他这 时也认识到母 亲思想 中对 人性的无视 与 冷 漠 。在父母 的文 明与野 性之 间,劳伦斯试 图寻求一种和谐 的男女两性 关系 。在他 的作 品中有许 多是 以性 爱和两性关 系 为 主题 ,从 中反映他对 新型男女 的构想 。作 品 《 虹》描写 了 女主人 公对 女性独立 的追求 , 《 儿子与情人 》是从两性之 间 精 神与 肉体 两个方面来 描写 男女之爱 的, 《 恋爱 中的女人 》 诠 释 了他 心 目中完美 的两性关系 。这些作 品都 流露 出他对传 统 男 女 关 系 的 批 判 , 以及 对 新 型 恋 爱与 新 型婚 姻 的 向往 。 《 恋爱中 的女人 》写于 1 9 2 1 年 ,是劳伦 斯创作巅 峰时期 的代表作 品,集 中地体 现 了作者 的创作风格 。在作 品当中 , 劳伦斯运用 心理学 的观 点对两性 关系进行 了深 入剖析 ,并构 建 了作者 心 目中最理想 的两性关 系模式 。作 品的女主人 公是 对青 年姐妹——厄秀拉和 戈珍 ,厄 秀拉是一 位 中学教 师 , 性格 温顺 、富有 理 性 ;而妹 妹戈 珍 是 一位 小有 名气 的艺 术 家 ,性 格开朗 、恃才 傲物 。姐妹 两个都是 具有叛逆精神 的新 时代女性 ,她们反对传 统的婚姻 观念 ,对 自己的爱情有着 美 好 的 向往 。 在 一 次 朋 友 的 婚 礼 上 , 姐 妹 俩 认 识 了 自 己 的 心 上 人——伯 金和杰 拉德 ,两对 男女很快 就坠入 了爱河 。妹 妹戈 珍与杰 拉德都想控 制对方 ,在 双方 的激情 过后被迫分 手,戈 珍另 寻新欢,杰拉 德带着郁 闷的心情走上 了 自杀 的道 路 。姐 姐厄秀 拉一开始也 想把伯金控制 在 自己的手掌之 中,而伯金 追求 的是一种彼此 独立却又彼此 想念 的新 型婚恋关系 ,他提 倡男 女双方既要 心灵相通 ,又要有 自己的空间 。经过 两个人 的不 断磨合 ,两人 的观 点不 断趋 向一致 ,最后达 到了两性关 系 的和 谐。作 品着 重 以描写 两性 关系为主 ,通过姐妹 俩的恋 爱过程与结果 的对 比,构 建了 自己理想中的男女关系 。
外国著名作家及作品,部分
![外国著名作家及作品,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28e1be908a1284ac850438d.png)
外国诗人介绍:(材料来于诗人PONT)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 1927-1980),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深度意象”)诗歌流派主将之一。
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然而后来转向“新超现实主义”。
五十年代末,他与罗伯特·勃莱等人一起创办诗刊《五十年代》(后依次改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
他先后著有《我们将在河边会面吗?》(1968)、《诗集》(1971,该诗集于1972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两位公民》(1973)、《意大利之夏》(1976)、《绿墙》、《圣犹大》、《树枝不会折断》、《致一棵开花的梨树》、《这个旅程》等多卷。
赖特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而著名于世,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力的意象和简洁的口语之上,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大自然的欲望,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
他终身在大学任教,1980年去世。
虽然他去世较早,但他留下的诗作却产生了较大影响,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超现实主义是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诗歌运动,通常被归为后现代主义。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以法国作家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苏波等人为代表的法国超现实主义。
新超现实主义者自己不喜欢这个名称,他们更愿意说自己创作的是“深意象诗”。
这一派诗人抛弃有意识的“自我”,也抛弃社会的存在,试图躲进“无意识的、唯我的宗教情绪”中去,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认识真理。
他们运用深层意象、“思想的语言”和“梦的文法”,从超现实的、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和讽刺社会。
新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同1968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超现实主义虽然是一个很松散的文学流派,但影响十分广泛,当代的许多诗人,尤其是30岁左右的青年诗人都热衷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
论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对两性关系的探索
![论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对两性关系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212999ddd88d0d232d46a06.png)
20 年 l 月 o9 1
N .0 2(
论 劳伦斯在 《 恋爱 中的女人》 中对两性关 系 的探索
王 丽艳 ,孙 晓新2
(. 1 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吉林长春
【 摘
lo3 ; . 302 2 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吉林长春
l03 ) 302
要 】戴维 ・ 赫伯特 ・ 劳伦斯是 2 世纪英 国文学 的一个 巅峰 ,也是英 国乃至世界 文学 中最有争议 、 0
劳伦斯是英 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阶段的重要作家,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有争议 、最 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出生于矿工家庭 ,父亲阿瑟 ・ 劳伦斯是一位矿工 ,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 读报纸 ,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 :在滚滚 的炊火前 ,一边烤早餐腊 肉,一边用面包接着腊 肉上滴下来的 油,断断续续地读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 ,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 ,崇尚思想 ,喜欢 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 、政治等问题。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十分不和谐的 ,他的父母经常吵架 ,长 期不 和 ,劳 伦斯 生活在 家庭 的飘摇 之 中 ,当他逐 渐成熟 起来 ,走上 文学创 作 的道 路时 ,他便 全 身心地 去探 索 人与人 之 问的关 系 ,尤其 是男 女两 性关 系。 在劳伦斯短暂的一生中,他写 了许多好的作品,包括他的 自传式小说 《 儿子与情人》 ,姊妹篇 《 虹》和 《 恋爱中的女人》 ,以及最有争议的小说 《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 恋爱中的女人》被普遍 视为最复杂的和最有益的一部[ 。甚 至劳伦斯 自己也把这 部小说看作他最好 的作 品。在 《 恋爱 中的女人》 里 ,曾在劳伦斯前一部作品 《 虹》中出现过的布朗温两姐妹厄秀拉和古德兰成为了小说的焦点 ,在小说 中劳 伦斯探究 了她们的成长以及她们和两位强有力的男人——鲁拍特 ・ 伯金和他 的朋友杰拉德之间关 系的发展。 小说的主人公姐姐厄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 ; 妹妹古德兰则是一个小有名气 、恃 才傲物的艺术家。 古德 兰遇 上 了矿 主 的独生 子杰拉 德 ,原 始 的欲望点 燃 了爱 的激情 ,然 而在狂暴 的激情 过后 ,失 望而 痛苦 的她 与另一位艺术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 ,而杰拉德则葬身于冰雪之中。厄秀拉与本区督学伯金相爱 了,她一心要 让对方成为爱情的囚鸟 ,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最终厄秀拉和伯金通过努 力 ,建立 了和谐 的关 系 ,一起离 开 了寒 冷 的冰雪世 界 ,走 向 了 田野肥 沃 、生 机勃勃 的 欧洲南部 。 劳伦斯一生都在追求和探索一种完美、和谐、统一的两性关系。在 《 恋爱中的女人》这部小说 中,他以 两对年轻人的恋爱为主题 ,探索了两性的关系问题。 《 恋爱中的女人》 中众 多人物对性 和两性关系的态度 , 大致可 以分 为 以下 几类 。 1 追 求精 神满 足 。赫 米奥 恩是一 个 典 型的精 神 恋爱 者 ,她 自认 为 自己与文 化 、知 识 界 “ 列 前 茅 的 头 . 名 面人物齐肩并行 ,不相上下” ,因而认为 自己是 “ 无懈可击” 无可指责”的。然而她总是有一种 “ 、“ 可怕的 空虚感” 。当她第一次见到伯金时 ,她就把他当作 了安全的港湾 ,因为 “ 当他在身边 ,她就感到充实、满 每 足,感到 自己完整无缺。 ”她与伯金相处多年 , 但他们之问的爱是一种痛苦 ,赫米奥恩是一个只求精神生活 的心理畸形的女人 ,“ 她身上没有天然的充实。 ”她同伯金的恋爱纯粹是出于精神上的需要 ,而且她随时都想 驾驭别人。作为一个女人 ,她只崇拜 “ 意志” ,没有激情 ,没有真正的性爱。尽管伯金也希望在精神上同她 保持接触与交往 ,但这种没有情欲的残缺的爱情毕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而且赫米奥恩有一种强烈的 “ 精神 占有 欲 ” ,这显 然是 和两性 之 间应 该保 持 的平 等和谐 的关 系这 一 观点相 对 立 的 ,最 后 不可 避 免 地导 致 了爱情 的失败 。
劳伦斯笔下厄秀拉的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
![劳伦斯笔下厄秀拉的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a49bbeb524de518964b7d98.png)
(广东培正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830)
摘 要:厄秀拉是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具有现代新思想的女性代表.本文从厄秀拉这一具体新 女性形象出发,旨在探讨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摧残和扼杀,以及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两性关 系和突出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 既“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
解读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两性观
![解读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两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4b39d3cd84254b35eefd3456.png)
关键词 《 恋爱 中的女人》 两性关 系 和谐 两极平衡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1 劳伦斯 的两级平衡思想和两性观 劳伦斯两极平衡 思想 的基本 内涵是 :对立面之间必须保 持平衡 , 与此 同时双方各 自所有的个 性和独立也不可被抹杀 。 由此, 劳伦斯认为, 男女双方必然是和谐的, 融洽的 , 相互理 解 和相 互平 等的。在 《 恋爱 中的女人》 中伯金坚持认为: “ 男人 和 女人 已经 从 原 先 的混 乱 状 态 中独 立 出 来 ,实现 了单 纯 的个 性 。相 应地 , 在恋爱中, 他们 应 处 于两 极 平 衡 , 而 不 是 混 淆 你 我。 ” 他们 的爱在和谐的理解 中又保持着 自我身份的独立价值, 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 之上 的爱情和婚姻才焕 发出生命 的创造 激情 。劳伦斯一生都在追 求和探索 一种完美 、 和谐、 统一的两 性 关 系 。在 《 恋 爱 中 的 女人 》 这部小说中, 他 以两 对 年 轻 人 的 恋爱为主题 , 探索 了两性的关系 问题 。《 恋爱中的女人》中众 多人物对性和两性关系的态度 , 大致可 以分为以下三类 。 ( 1 ) 追求精神满足 。赫米奥恩是一个 典型的精神恋爱者 , 她 自认为 自己与文化、 知识界“ 名列前茅的头面人物齐肩并行 , 不相 上 下” ,因 而 认 为 自己是 “ 无 懈 可 击” 、 “ 无可指责” 的 。然 而她总是有一种“ 可 怕 的 空虚 感 ” 。 当她 第 一 次 见 到伯 金 时 , 她 就把他 当作 了安全的港湾 , 因为 “ 每 当他在身边, 她就感 到充 实、 满足,感到 自己完整无缺。 ”她与伯金相处多年 , 但他们之 间的爱是一种痛苦, 赫米奥恩是一个只求精神生活 的心理畸形 的女 人 , “ 她 身上 没 有 天 然 的 充实 。 ” 她 同伯 金 的恋 爱 纯粹 是 出 于精神上的需要 , 而且她 随时都想驾驭别人 。 尽管伯 金也希望 在精神上同她保持接触与交往,但这种没有情欲的残缺 的爱 情毕竟不能满足他 的要求。 而且赫米奥恩有一种强烈的“ 精神 占有 欲 ” , 这 显 然 是与 两 性 之 间 应 该保 持 的平 等 和谐 的关 系 这 观点相对立 的, 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 了爱情的失败 。 ( 2 ) 沉醉于 肉欲享乐 。 杰拉尔德是一个灵与肉相分离的人 , 他可 以说是一部人形 社会机器 。表面上看他英俊潇洒 ,体格 强壮, 精力充沛 , 他那 “ 光彩 夺 目的美 和 男 子 汉 气 概 ” 、 那 北 国 情调等迷惑了古德伦 ,但在这冷冰冰 的俊秀外表下却是一颗 空虚、 麻木 的心 。他缺少怜悯心, 丝毫不尊重人 的感情 , 对他 的工厂采取冰冷 的机械般 的治理手段 。在他看来, “ 人类 不过 是 纯粹 的工具” 。他崇拜 古德伦 的身体 , 但只是把它当作发泄 兽 欲 的工 具 。他 和 古 德 伦 之 间 没 有 共 同 的 语 言 和 爱 好 ,心灵
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人物及其关系的原型分析
![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人物及其关系的原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e4c438b84ae45c3a358c4f.png)
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人物及其关系的原型分析作者:张诗钰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3期摘要:D. H. 劳伦斯创造性地使用宗教和神话原型,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通过赋予人物和人物关系《圣经》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原型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大工业时代机械生产下人类社会的异化和只有通过和谐的两性关系才能回归原始本真的主旨。
关键词:劳伦斯;神话原型;《恋爱中的女人》D. H. 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始终围绕两个主题:一是两性关系,二是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巨大影响。
劳伦斯认为资本主义和机械文明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异化,因此人类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发现失去的本能的、生物的、激情的自我”。
[1]尽管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下长大,劳伦斯却反对正统基督教教义,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对传统基督教的重新改写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赖特指出:劳伦斯关于借用由种族集体无意识主义积淀而成的古老宗教意向,并对其进行加工,意在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总而言之,他是用非正统的宗教批评去批评正统的基督教义。
[2]因此,在《恋爱中的女人》(以下简称《恋》)中劳伦斯将神话人物和小说人物糅合在一起,用神话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暗示小说人物,用神话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小说人物关系。
本文将从杰拉尔德、伯金、赫米奥恩、厄秀拉四个人物原型以及两对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和追寻作者思想。
一、人物原型(一)该隐,被诅咒的长子《圣经》在“创世纪”第四章中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从事农耕的长子该隐由于嫉妒杀死了从事放牧的亚伯,从而受到上帝惩罚被流放在外。
《恋》中,还是儿童的杰拉尔德“他和弟弟一起玩一支枪。
他让弟弟低头看着装了子弹的枪筒,他开了枪,把他弟弟的头打破了”。
[3]这件事导致了菲拉尔德心灵的流放和自我的放逐,他终其一生孤僻冷漠且敏感多疑。
在第二章中,克里奇夫人(杰拉尔德的母亲)同伯金对话,提出希望伯金能同长子杰拉尔德交朋友时,作者写伯金仿佛听到了“该隐”的叫声,并自言自语说到:“我是我弟弟的看护人吗?”[4]这句话是《圣经》里弑弟后面对上帝的诘问时该隐的原话,更加体现了杰拉尔德身上该隐的神话原型。
《恋爱中的女人》中象征与主题的关系
![《恋爱中的女人》中象征与主题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efd7c41e45c3b3567ec8b9b.png)
《恋爱中的女人》中象征与主题的关系摘要: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前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恋爱中的女人》被评论家认为是他最出色的小说。
小说以两对恋人伯金、厄秀拉和杰拉德、古德伦的恋爱经历为两条平行主线,通过对比反衬出伯金、厄秀拉最终承认对方的独立存在,成功地建立起“星际平衡”般理想的两性关系一相互吸引,同时却又保持自我存在。
为实现这种关系,双方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洗礼,诞生了新的、完善的自我。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比比皆是,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死亡与再生主题的论述以强调象征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象征;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99-03劳伦斯在《哈代研究》中曾说:“因为小说是一种缩影,因为人在观察宇宙时必须借助于某种理论,所以每一本小说都必须以某种关于存在的理论,某种抽象的哲理为根据或骨架。
但是,抽象的哲理必须服务于艺术的目的;不然,小说就会流为说教。
”劳伦斯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论观,并不断地试图用实践和艺术的方法去证明之。
在他的作品中,他谴责工业主义,谴责机械的物质主义,并像大海寻针似地探索一条把人类拯救出泥潭的道路。
即用人类生活中充满活力的,和谐的性爱关系来解放那些被工业主义和物质主义“击败了”的人们。
劳伦斯的理论超越了简单的抨击和谴责,试图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建构一个异想天开的性宗教,使人们获得“新生”。
这样一个庞大而类似天方夜谈的理论,充满哲学的思辨和说教,但作为小说家的劳伦斯却成功地避免了使他的小说流于说教,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他选择了象征。
这一手法的运用在标志着其创作风格的《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中比比皆是。
作为《虹》的姊妹篇,《恋爱中的女人》主要通过厄秀拉·布兰温和鲁伯特·伯金以及古德伦·布兰温和杰拉德·克里齐两对男女的生死离合,探索在腐败无情的工业社会里建立和谐的人类关系的可能性。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2567b7d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a.png)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平与创作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
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
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
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
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
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
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
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内容概述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内容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acb2ca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5.png)
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内容概述《恋爱中的女人》,是D·H ·劳伦斯最伟大、最有代表性、最脍炙人口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另一部是《虹》),他本人也认为它是他的“最佳作品”;它以英国小说中没有先例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恋爱的问题,代表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因此它同《虹》成为了现代小说的先驱。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容提要:《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女教师厄休拉和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厄休拉的妹妹葛珍和矿业巨头杰拉尔德则由于双方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经历了无数次冲突后最终关系破裂,杰拉尔德最终在荒芜死寂、风雪迷漫的深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
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创作背景:《恋爱中的女人》创作于1916年。
一战给妇女带来了选举权,同时使她们进入到原来只属于男人的工作领域。
工作赋予女性新的社会自由和惊人的经济独立性。
辛普森指出:“战争改变了她们的自我意识,也改变了她们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
她们从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小团子内的卑微琐事,从只供人观赏的大体无用之物,转变为有智慧,有力量,有能力的人。
”而此时,劳伦斯正致力于创建他理念中的完美两性关系。
《恋爱中的女人》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暴露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成分、科学技术的破坏力量理性的脆弱与无奈引发了人们严肃的思索。
先进的技术提高了人类相互屠杀的效率,所谓的文明进步成了人类异化加深的重要根源,机械化生产方式造成了人的丁具化、非人化;先进科学技术的滥用恶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损害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置身于一个忽视人自身存在价值的时代,劳伦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担忧更加深切,他似乎看到了所谓科技主义所主导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与自然皆是战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和对抗皆符合逻辑。
英格兰玫瑰——劳伦斯
![英格兰玫瑰——劳伦斯](https://img.taocdn.com/s3/m/46fd4f6af5335a8102d220db.png)
《儿子与情人》内容
《儿子与情人》的主线之一是以劳伦斯和 杰茜的私情为蓝本,而劳伦斯母亲那强烈 变态的母爱足以扼杀劳伦斯任何正常的爱 情。劳伦斯曾对自己的情人说:“你知道 我一直爱我的母亲。我像情人一样爱她, 所以我总也无法爱你。”
《儿子与情人》中的爱情模式
劳伦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儿子与情人》中的 三种女性爱情心理模式进行描述。第一部分—精 神模式,此模式对本能的欲望进行抵制和轻视。 米丽安就是这个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部分—— 肉欲模式,这种心理会放纵她们自己个人的本能 的欲望而又忽视了灵魂的交流。克拉拉就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第三部分——情结模式,这种模式 对某个东西或某一种感情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 莫瑞尔太太就是一个对家庭和儿子们有极端占有 欲的女人。
杰拉尔德和古特伦之间生命对话的归宿即 是:爱的幻灭; “这一个人的毁灭证明着另外一个人 的存在,而这一个人的存在便意味着另一 个人的消亡。”
赫米奥恩是个社会活动型的知识女性,有 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她处处表现自己的 学识,流露出制胜他人的欲望。她一方面 努力服从于伯钦以求得感官的快乐,另一 方面又力图驾驭他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意志。 在赫米奥恩身上所体现的两性模式是感官 之爱+知识化的母权意志,她和杰拉尔德 的两型模式实质都是爱与自由本质的沦丧。
第二代:安娜和威尔的婚姻是现代畸形家 庭中两性关系的写照;他们的婚姻是一个 互相企图征服对方的过程,最后带来的则 是机械麻木的家庭生活。 安娜:自幼对陌生环境就充满了憎恨、孤 傲、自信、旺盛的精力,还有强烈的征服 欲,这是她后来家庭悲剧的重要原因;婚 后与威尔的结合限制了她精神的进一步发 展,成为一个向现实社会妥协、平庸的女 人。
1904年,曾与中学时代的女友杰茜· 钱伯斯 订婚,1910年,两人分手; 1906年,进诺丁汉大学师范系学习教师专 修课程; 1908年,劳伦斯离开老家,来到伦敦南部 的克罗伊登,找到一份在小学教书的工作; 在这里,劳伦斯发现了自己的恋童与同性 恋倾向,写了一系列关于孩子的诗,如 《光脚跑的宝宝》、《一个疼过之后睡着 的宝宝》、《学校的精华》等。
劳伦斯象征隐喻体现男权主义思想
![劳伦斯象征隐喻体现男权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b5af11c281e53a5802fff4.png)
劳伦斯象征隐喻体现的男权主义思想摘要本文通过劳伦斯的两部著作《恋爱中的女人》(以下简称《恋》)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来剖析其男权主义思想。
在小说《恋》中,劳伦斯的男权思想初露端倪。
而在《查》中,劳伦斯的菲勒斯意识得到大肆宣扬,他已经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他所认为的完美和谐的两性关系是以女性的屈从让步、放弃自我意识为前提的。
本文对两部小说中的场景、人物对话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来进一步证明劳伦斯的男权主义思想。
关键词:戴·赫·劳伦斯男权主义《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戴·赫·劳伦斯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凡才华的作家,也是最多产和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受到争议的原因之一便是其究竟是男权主义的捍卫者还是女权主义的拥护者。
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严厉地指责劳伦斯是男性霸权的代表。
她在《第二性》中指出:“劳伦斯认为女人必须使她的存在服从男人的存在,妻子要从丈夫那里她证实的存在”,“女人应该毫无保留地让自己被限定为‘他者’,这就是劳伦斯向我们提供的所谓‘真正的女人’的理想”。
美国女权主义者凯特·米利特更是在其著作《性政治》中批判劳伦斯宣称菲勒斯在两性关系的决定作用是以玩弄政治权力的方式赋予男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统治地位。
而美国著名劳伦斯评论家哈里·t·莫尔则认为劳伦斯是女性主义的盟友,其曾经说过:“劳伦斯是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传统中长大的,但又与大多数人不同,他经常与这一传统作斗争”。
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都各有其道理,但绝对地评价劳伦斯站在任何一个阵营都不太公正。
纵观劳伦斯的多部作品,其男权意识的流露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
劳伦斯的前期作品《儿子与情人》、《虹》等高度赞扬了新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
《儿子与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保罗(以劳伦斯为原型)的母亲和一位女友都是女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保罗也十分支持她们的行为。
论《恋爱中的女人》中消亡与新生的艺术主题
![论《恋爱中的女人》中消亡与新生的艺术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1eb079f46527d3240ce0fa.png)
论《恋爱中的女人》中消亡与新生的艺术主题作者:石薇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5期[摘要]本文拟从人物塑造方面象征的运用,重点分析杰拉尔德及伯金的人物个性。
探讨《恋爱中的女人》一书关于消亡与新生的艺术主题,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象征消亡新生[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51-02引言20世纪初出现了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年~1930年),他一生著作颇丰,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的小说创作成就很高,其中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儿子与情人》,《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等都有中译本。
他的主要作品大多以诺丁汉矿区和乡村为背景,运用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控诉了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摧残自然与毁灭人性的罪行。
对于劳伦斯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评论界的一大热门。
关于劳伦斯的生平传记就有几部代表性的作品,如英国的理查德•奥丁顿《D.H.劳伦斯传》(1989)、美国的哈里.T.穆尔的《血肉之躯:劳伦斯传》(1993)。
90年代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所成立时,学者基斯萨加就指出:在英国劳伦斯研究界,对劳伦斯作品中的性爱情爱研究己经成为过去。
人们开始关注他的泛神论和他对生态的关心。
2003年诺丁汉大学劳伦斯研究所的活动主题是:他的生平、他作为诺丁汉本土作家的价值以及他的作品与儿童的关系等方面。
国内方面,20世纪80年代是对劳伦斯及其作品研究的高峰期,中国学术界在劳伦斯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如蒋炳贤教授主编的《劳伦斯评论集》,收集了丰富的国外评论资料,涵盖面广,对于今后进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证帮助。
①冯秀庆女士编写的《劳伦斯评传》,“采用评、述相结合的方式,以劳伦斯一生中对于两性关系的体验与探索为中心,展示了其坎坷复杂、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勾勒并生动展现了国内研究者心日中的劳伦斯形象。
试论《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对欲望的认识
![试论《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对欲望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81c09c476eeaeaad1f330fd.png)
摘要:《恋爱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有关爱情欲望的心理问题,被称为劳伦斯代言人的伯金,思想上也被赋予了劳伦斯对两性和欲望的理解。
伯金爱恋厄秀拉,也需要杰拉德,他对这两人充满不同的欲望。
本文通过解读小说中伯金分别与厄秀拉和杰拉德的关系,分析伯金对欲望的认识。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伯金欲望关系《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理想社会的愿望破灭时创作的,小说遵循一贯主张,从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探讨对欲望的认识。
这部作品及劳伦斯曾一度受到争议,因为小说中有许多文字是描述人物角色对欲望的追求。
然而细读文本,看到的更多是角色对欲望的思考与认识。
小说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应该被附上欲奴的称号,他们在追求欲望的路上,带着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疑惑,也充满着许多值得思考的认识,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伯金。
作者劳伦斯把自己的很多意识附注在伯金角色里,劳伦斯借用伯金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疑惑大胆地提出,探讨了两性关系的和谐,同时也把美好的社会理想赋予其中。
本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伯金分别与厄秀拉和杰拉德的关系,即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和男人与男人的关系,分析伯金对欲望的认识。
一、伯金与厄秀拉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小说里,伯金和厄秀拉拥有一个幸福而又有缺憾的结局。
在此之前,他深陷在对厄秀拉爱情欲望与自我追求之间挣扎了好几回,最终才寻找到两者的和谐关系。
伯金认为“一个人需要一种真正纯粹独立的活动—比如说爱。
”伯金对爱的认识,总是连带着女人,连带着性,“爱和其他的感情是一样的,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爱不是一种必需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欲望。
是根据某种场合的不同所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伯金在一开始对爱是不以为然,他为厄秀拉动情,却又因为她是个女人而厌恶,女人是拥有可怕的占有欲。
他也厌恶性,是性局限了人的自由,性让男人和女人变得残缺。
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欲望也变得残缺不可得。
“他希望他自己是独立的自我,女人也是独立的自我。
他希望性回归到另一种欲望的水平上去,只把它看作是官能的作用,而不是一种满足。
基于酷儿理论分析《恋爱中的女人》
![基于酷儿理论分析《恋爱中的女人》](https://img.taocdn.com/s3/m/64d66a19ddccda38366baf6b.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基于酷儿理论分析《恋爱中的女人》徐佳 山东科技大学摘 要:《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过这部作品,其中一个主要的关注点在作品中的两性观上,而本文将依据酷儿理论对其两性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酷儿理论;两性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10-021.《恋爱中的女人》D.H.劳伦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
劳伦斯在作品中探讨的一些问题是性,情绪健康,活力,自发性和本能。
《恋爱中的女人》是他的其中一部代表作,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本书,试图理解劳伦斯关于工业化,性和精神健康的观点。
其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两性观,许多人认为劳伦斯已经在这本书中通过对比两对情侣——古德和杰拉德;厄秀拉和铂金表达了他的两性观,一些论文坚持劳伦斯想通过厄秀拉和铂金来表达一种平衡的两性观。
但是同时无法忽视的是铂金和杰拉德在小说中也有明显超越友情的感情流露,虽然他们自己称之为血缘兄弟,但是却无法使人信服。
本文以酷儿理论为基础,探究了被称为劳伦斯代言人的铂金身上的酷儿特质和酷儿属性。
2.酷儿理论作为20世纪晚期形成的一个新理论,酷儿理论关注性(sex),性别(gender)和性向(sexuality),以及围绕在它们周围的话语和社会控制实践。
“‘酷儿’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 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酷儿理论就是这些人的理论”。
[1]酷儿理论反对传统的性别二分法,认为它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强调异性恋的表面规范性在程度上的大小取决于抑制和否定同性的欲望和关系。
而其中的代表人物,朱迪斯•巴特勒更是提出了她著名的“性别操演论”,不只肯定性别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更指出性别的操演性。
3.基于酷儿理论分析《恋爱中的女人》3.1解构异性恋酷儿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传统的异性恋关系的解构,反对同性恋和异性恋这样的二元对立的分类,认为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导致了同性恋是作为异性恋的一个对立面而存在和引起争议,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因为异性恋占据着主流的话语霸权地位,酷儿理论重要成员之一的米歇尔福柯探讨权力与话语,以及相关的权力与身体、主体的关系,贡献出“话语即权力”这一隐喻,而“权力”这种支配性力量管约或者役使着社会实践主体,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恋爱中的女人》和《致橡树》的意象比较
![《恋爱中的女人》和《致橡树》的意象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4d69a7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5.png)
劳伦斯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在《恋爱中的女人》一书中探讨了他心目中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
几十年后,中国朦胧派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也探讨了自己心中正确的爱情观,呼吁女性要有独立意识。
时至今日,舒婷所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仍是女性反抗传统爱情婚姻观的旗帜。
这两部文学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都使用了丰富的意象来传递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劳伦斯和舒婷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作品的主题。
本文对两部作品意象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
1比较基础1.1创作背景《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在一战后完成的一部代表作品。
劳伦斯的父亲和母亲,还有他本人和妻子的婚内关系都不平衡,这让劳伦斯一直渴求一种平衡的两性关系。
当时,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两性关系。
女性主义,又称性别平权主义,提倡女性在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各方面追求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反对性别歧视。
劳伦斯受到女性主义的影响,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和谐两性关系的思考。
劳伦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厄休拉和伯金之间关系的描述说明了自己内心理想的、平衡的两性关系。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短诗,原是舒婷写给归国老诗人蔡其矫的一封信。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这部作品的出现,成为当时很多新时代女性婚恋观的风向标。
它的出现无疑给不少知识女性进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引发了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爱情观,这首诗大大冲击了当时的传统婚姻爱情观,给很多知识女性带来了希望和精神寄托。
1.2相似的爱情观《恋爱中的女人》和《致橡树》这两部作品完成的时间不同,但都创作于女性思想觉醒的时期,都致力于探索正确的爱情观。
劳伦斯受到时代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保持各自的独立和平等,又是和谐统一的两性关系”(许爱琼,2012)。
舒婷则更突显了女性角度的爱情观:“她传递出平等独立、互相尊重;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精神守望,互相交融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及正确爱情观的树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尹丽,20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教育制度, 因为教师们通常都很苛刻, 不近人情。 在对传教的训导和教育失望的 同时,厄秀拉又遇到了对每一个年轻人来 说都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与异性的关 系。 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劳伦斯文学作品 的主题,书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描述厄秀 拉在这方面的探索。
对于少女时代的厄秀拉,斯格拉本斯 基— ——她的第一个情人,首 先 给 她 带 来 了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厄秀拉很快把他当做 梦幻的寄托,但不久就深感失望。 厄秀拉 毅然宣布了与斯格拉本斯基解除婚约的 决定。 就像长生鸟得到了再生,此时的厄 秀拉更稳健地走向她理想的婚姻模 式— ——“均衡的双星”。 在《恋爱中的女人》 一书中,她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通过其 对完美爱情和婚姻的追求表现出来。 她与 伯金的结合显示她已实现了前辈所未能 实现,但又梦寐以求的理想。 在小说中,厄 秀拉和伯金就像生活在心灵气氛中的哲 人,他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玄妙的、闪电 般的交流, 闪烁着哲学思辩的机锋和意 趣。 “双星平衡”原则是支撑他们爱情关系 的基础,劳伦斯认为这EN AIHAOZHE 2011·1(下半月)
电视诗歌中的视听修辞应用
□尹嘉明
诗歌作为一门表现人内心世界主观 情思的语言艺术,为了实现语言符号系统 与表现对象的对应,采取了某种程度的语 言变形造成模糊多义的效果。 “电视 诗— ——通过特定的屏幕造型 语 言 ,集 中 凝 练地反映生活,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 情,画面清新,诗句凝练,富于想象,强调 节奏,具有诗的空灵意境和朦胧美的电视 文学样式。 ”①电视诗歌既然是视听语言对 诗歌进行重述的电视艺术形式,其承载的 内容就必然会影响到电视诗歌的表现方 式。 我们可以从一些电视诗歌作品之中看 到这种超出常规,具有“修辞”意味的奇特 镜头,例如某一个角度的脸庞、反复闪回 的某种造型、 一些日常用具的大特写、焦 点模糊的屋内景象,等等。 这些镜头及其 特殊的剪辑制造了种种闪烁不定的意义, 传统的影像解读预期被击破了。 电视诗歌 的语言,实际上延续了欧洲先锋派和蒙太 奇学派的视听表意探索,是一种 “偏离”
激情过后,失望而痛苦的戈珍与一位雕塑 家又陷入了爱的狂欢,最后郁闷的杰拉德 死于旅游时的雪崩;厄秀拉一心要让对方 成为爱情的囚鸟,而对方却希望在灵与肉 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就像星 座中的两颗星星一样,分别独立,却又不 可分离,最终两人观点逐渐融合,趋向一 致,构成了一种比较完美的两性关系。
《恋爱中的女人》 的问世是在战后不 久。 战争的噩梦使劳伦斯对现实世界产生 了更为强烈的愤怒,但他仍一直沿着他所 确定的目标跋涉,更为热切地寻求着更为 完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理想即便
没有在他的现实生活中, 也在他的作品 中 最 终 实 现 了 。 “均 衡 的 双 星 ”— —— 厄 秀 拉与伯金的爱情原则, 实际也是劳伦斯 为改变现存的两性关系所提出的主张。 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摆脱了传统的所谓 理想模式。 它不是“两个一半”合二为一, 而是坚持在结合中的个性分离。 依照这 个原则发展起来的关系永远不是一个封 闭起来的圆圈,它是开放的,永远在运动 之中。 “双星”之间除了相互连接之外,也 与整个宇宙相通。 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 恋爱和婚姻,在劳伦斯看来,它适用于所 有的人。 如此这般,劳伦斯完成了他十几 年前就肩负的任务,在《恋爱中的女人》 中最终找到了他理想的两性关系模 式— —— “均 衡 的 双 星 ”。
在爱情问题上,厄秀拉和伯金的观点 曾有过分歧。 厄秀拉认为爱情就是一切, 它超越个性,至高无上,相爱的双方都应 该是恋爱的俘虏,向爱情投降,在放弃自 我中达到生命的圆满。 伯金不赞同厄秀拉 关于相爱的双方必须绝对舍弃自我的观 点,认为“世界是由神秘的结合凝聚在一 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终极联合,是一种 契约— ——男人和女人 之 间 的 契 约 ”。 他 强 调“自我”的重要意义,认为“爱情是一种 不加修饰的超脱,是超脱的自我。 唯一需 要的是俩人之间的誓言。 咱俩要放弃一 切,甚至包括自身,以至于面目全非,这样 的话,完善的自我才能在咱们中间产生”。 毋 庸 置 疑 , 伯 金 强 调 的 “ 自 我 ”, 其 实 就 是
英 国 小 说 家 、诗 人 、散 文 家 D.H.劳 伦 斯, 作为 20 世纪英国最重要和 最 有 争 议 的小说家之一,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 璨的明星,一直把男性与女性的关系视为 创 作 的 主 旨 。 1885 年 劳 伦 斯 生 于 英 国 诺 丁汉,父亲是一名矿工,只有勉强读报纸 的文化程度, 母亲则出身小资产阶级家 庭,爱好文学诗歌,经常与一些文人谈论 文学。 父母之间迥异的价值观念,导致了 他们婚姻的不和谐,并直接导致了劳伦斯 的“恋母情结”,影响了他对婚姻家庭和性 爱的看法,但他也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对爱 情、婚姻、性爱的关系持以独特的观察视 角,同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创 作了多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其最著名的作 品 有 《儿 子 与 情 人 》(1913), 以 及 《虹 》 (1915)、《恋 爱 中 的 女 人 》(1921)和 《查 泰 莱 夫 人 的 情 人 》(1928)三 部 曲 。
劳伦斯在作品中着力描述了厄秀拉 与伯金之间的爱情,展现给读者一种更和 谐、更符合人性,也更具生命力的新型男 女关系。 厄秀拉是《恋爱中的女人》的姊妹 篇《虹》中的最后一部分和《恋爱中的女 人》整部书的女主人公。 在《虹》的结尾,厄 秀拉与斯格拉本斯基分道扬镳,她依然孑 然一身,沉浸在彩虹带给她的美好憧憬之 中,当时的厄秀拉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理 想的两性关系的探索并没有得到实际的 结果。 而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作为 一个先知型的人物来到厄秀拉的身边,和 她构成一对两性关系,与小说中的另一对 恋人杰拉德和古德伦之间相互索取、毁灭 对方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照,厄秀拉和伯 金的关系不是以哪一方的毁灭而告终,而 是经历了不断的磨合,达到了“均衡的双 星”的美好境界。 通过伯金和厄秀拉的关 系,劳伦斯形象地阐述了自己关于两性关 系的思考。
同的过程,形象地阐述了他对理想两性关 系的探索。 伯金与厄秀拉怀着对完美生活 的憧憬,一路走来,不断争执,不断磨合, 经历了诸多的挫折之后, 观点渐趋一致, 终于建立了一种较完美的两性关系。 虽然 他们仍有疑虑,但他们都渴望平等,渴望 获得真实的情感,这使他们的爱蕴涵着生 命的美丽。 尽管厄秀拉与伯金这对新型男 女关系远非自然完美, 也玄虚得让人担 心,但是与人们常见的占有式婚姻和没有 爱的婚姻相比,他们的关系更自然、更符 合人性,也更具有生命力。 毫无疑义,劳伦 斯的男女之爱具有两重性:它 既 是 精 神 的 , 又是肉体的;既有完美的和谐,又有相对 的独立。 他曾说过:“完整的男女之爱是双 重的,既是一种融化的运动,把两者融合 为一,又是一种强烈的、带着摩擦和性激 情的分力运动,两者被烧毁,被烧得彻底 分开,成为迥然不同的异体。 ”
厄秀拉是她的时代,更确切地说是劳 伦斯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 她生机勃勃, 圣洁脱俗,像“刚刚绽开 的 花 朵 那 样 鲜 嫩 ”, 象征着劳伦斯对新女性的见解。 自由和叛 逆对她来讲是与生俱来的,她最大胆的行 为 是 对 宗 教 — ——这 一 在 西 方 旧 价 值 观 中 最有力的支柱的挑战。 在她成年后,以往 对衣饰和礼仪的向往消失了。 在基督教 中,接吻和金钱里包藏着祸端,但对厄秀 拉来说,这些说教都是虚伪的。 厄秀拉另 一方面也区别于上一代。 她对于当时的教 育态度不是崇拜,而是批评。 她痛恨当时
XINWEN AIHAOZHE 2011·1(下半月)
文学自由谈
《恋爱中的女人》中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
□孙 艳
摘要:劳伦斯是 20 世纪英国最杰出、最具创造力,也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描写男性与 女性的关系为主题。 《恋爱中的女人》是他的名篇,作品中,劳伦斯生动地描述了厄秀拉与伯金的爱情,展 现给读者一种更和谐、更符合人性,也更具生命力的新型男女关系。
起观众的想象力,同时也能借局部动作的 某些特征使整体形象得到强化。 例如,在 康健宁执导的《唐之韵》第十二集《韩孟诗 派》中,介绍孟郊《游子吟》中脍炙人口的 佳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 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 ”观众只能看到特写镜头中一只手在 拨油灯, 接下来看到的是另一个特写:油 灯下,一双在缝补衣物的手,一只在头上 抹针脚的手,大特写缝补的手,屏幕上始 终没有表现人物的整体形象。 而呈现在屏 幕上的手的“拨油灯”和“缝补衣物”的动 作,在特写镜头中形象地渲染出“慈母”的 内心感情。 借“手”来代替“人”,不仅使特 写镜头的表现力得到了运用,而且避免了 “慈母”或者“游子”的实体形象出现对诗 中含蓄深沉的意境的破坏,充分调动起观 众的想象力,使其主动地完成了对诗境的 补写。
借助伯金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劳伦 斯表明了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新的世界的 创立只有通过新的男女关系的建立才有 可能得以实现。 这种新的男女关系应该是 灵与肉的交融,“既不能为肉体的一半牺 牲精神的一半,又不能为精神的一半而牺 牲肉体的一半”; 相爱的男女既是独立的 个体,又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就像空中两 颗邻近的星星,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 力量达到均衡,成为一个星座。 而在小说 中,劳伦斯让伯金与厄秀拉相对应,通过 他们之间不断的斗争,认同,再斗争,再认
借代手法 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 事物的整体。 用身体的局部动作替代人物 的整体动作。 这种手法常常是不同程度地 利用画内动作来表现画外的人物。 在特定 的情境中,观众可能期望在屏幕上能直接 看到人物的整体形象,而画面只是展现出 人的局部动作;或者观众期望看到身体某 个局部区域的动作,而画面只呈现出相关 的另一区域的动作,却常常能更好地调动
其中《恋爱中的女人》被劳伦斯视为 其众多小说中尽显个人风采的扛鼎之作。 它以高昂的热情与前所未有的深度探索 了劳伦斯眼中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代表 了劳伦斯作品的最高成就。 故事很简单: 主人公是一对姐妹— ——厄秀 拉 和 戈 珍 ,姐 姐厄秀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 妹戈珍则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 的艺术家。 她们在一次婚礼上认识了本地 督学伯金和矿主杰拉德,然后这四个年轻 人分别相爱— ——厄秀拉和伯金 ,戈 珍 和 杰 拉德。 劳伦斯对这两对情人的两性关系进 行了对比。 在戈珍和杰拉德短暂的狂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