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合集下载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民歌是指流传于中国各地方民间的歌曲,它广泛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旋律、歌词主题、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地域特点表现在旋律上。

北方的民歌以农牧民族为主要创作对象,旋律简单明快,多以小调为主,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而南方的民歌则受到江南水乡的清幽环境影响,旋律多以大调为主,歌唱技巧独特而丰富,琵琶、古筝等徽派乐器常被使用。

西北地区的民歌则以高原草原为背景,旋律高亢豪放,歌词多以草原牧歌、英雄伤悲为主题,民族乐器马头琴、马背琵琶等被广泛使用。

其次,在歌词主题上也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北方的民歌内容多涉及农牧生活、军旅历程和奋斗精神,歌词简洁直白,富于情感表达。

南方的民歌则围绕着家庭、爱情和田园风光等主题,多数富有浪漫情怀和隽永意境。

西南的民歌则以独具特色的山歌和边塞歌谣为主,歌词深情质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最后,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也存在差异。

北方的民歌更加强调韵律和节奏,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和表演性。

南方的民歌则注重形象描绘和情绪表达,更加细腻而抒情,常以合唱形式呈现。

西南的民歌则注重节奏和音乐性,以独特的喉音、跳跃音色和呼吸技巧为特点。

总之,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性在旋律、歌词主题和风格方面有着明显的表现。

这些差异不仅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还受到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地区的民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地域特点和多元文化。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有何不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区演唱时形式和风格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针对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进行探讨。

一、东北民歌的演唱方式东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演唱方式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负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辽阔的土地,东北民歌多表现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唱出了东北人民的热情与豪情。

在演唱方式上,东北民歌通常以高亢豪放的唱腔和粗犷有力的声音为特点,歌者常常以大嗓门、粗喝声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将东北人民的豪放与直爽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西南民歌的演唱方式西南地区山高地势险峻,多山多水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西南地区独特的民歌文化。

西南民歌以其多样性和美妙的旋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演唱方式上,西南民歌多以婉转绵长的唱腔和柔和细腻的声音为主,歌者通常轻声低吟,充分展现西南人民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怀。

三、华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北民歌在演唱方式上常常带有雄浑庄重的风格。

华北民歌以爽朗、激昂和富有节奏感的表演形式闻名,歌者常以豪迈而有力的唱腔和宏亮的嗓音演绎歌曲。

华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注重节奏的准确感和声音的层次感,以突出歌曲的整体氛围和表现力。

四、华南民歌的演唱方式华南地区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美,华南民歌在演唱方式上更加注重独特的音韵和节奏感。

华南民歌常常以婉转柔美的唱腔为主,歌者用轻柔绵长的声音演绎音乐,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华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以及对整体旋律的描绘,使歌曲更具动感和韵味。

五、西北民歌的演唱方式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广袤的戈壁滩和浩瀚的沙漠形成了西北民歌独特的演唱方式。

在西北民歌中常常出现强烈的原始风味和独特的喉音唱法。

歌者使用嘶哑有力的声音演唱,以特殊的喉音技巧表达内心的情感,加强了歌曲的张力和独特性。

总结: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各具特色,东北民歌豪放奔放,西南民歌婉转绵长,华北民歌雄浑庄重,华南民歌轻柔柔美,西北民歌独特喉音。

浅析我国民歌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

浅析我国民歌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

浅析我国民歌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歌更是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艺术特色,真实地反映地域民族真实社会生活,承载着地域民族的人文风情,有着浓郁的地方韵味,这也是我国民歌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因。

标签:我国民歌;地域;方言;风格特征一、诠释民歌的定义民歌又可以称之为劳动歌,从狭义角度诠释民歌,可以指为“号子”,主要是配合劳动动作,使劳动在强烈的节奏声音中更加催人奋进,提高劳动效率;从广义的角度诠释民歌,可以指为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牧羊曲、采茶歌等,这种广义的民歌可以归入到生活歌中。

我国民歌的形成风格和特点,可以依据地域环境、地方人文情怀、地方方言等特征将中国民歌分为多个种类,使我国民歌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特点,各民族都拥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民歌的不同风格,给人们呈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殿赏。

二、深度把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本文从地域特征角度分析我国民歌的风格特点,从地貌环境、人文性格、地域语言等多方面深度把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

大体将我国民歌分为三大类:西北民歌、南方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

具体分析如下。

(一)西部民歌之陕北民歌艺术特色西北部民歌包括宁夏、甘肃、陕西和陕西等地的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要属陕北民歌。

从地貌环境来看,陕北民歌地处高原、山地和平原集聚地,横跨黄河流域,其独特的地貌特色,让陕北民歌的歌曲特点更加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除此之外,陕北民歌拥有信天游的音调,旋律高亢激昂,起伏跌宕,如《脚夫调》《兰花花》等。

从地域人文性格上来看,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高音区很高,多用假声,在真假声变换的声区,使歌曲演唱更具魅力,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同時,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也不乏柔美,如《走西口》中送郎走西口的妹子千叮咛,万嘱咐的歌曲中,字字句句见真情,歌词朴素自然,意味深长。

从地域方言来看,陕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叠词、丰富的叠字,仅仅这些重叠歌词就能催生陕北民歌这朵艺术奇葩动人性情,悦人心灵。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国群众广泛流传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以其朴实的表达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两大类。

北方民歌以其豪放、坚毅和激情四溢的特点而著称,歌曲多以山区农民和牧民的生活为题材,如《茉莉花》、《敖包相会》等。

这些歌曲旋律简单明快,节奏有力,歌词表达朴实真挚,常常表达出北方人民的豪情和淳朴的生活态度。

而南方民歌则以其柔美、婉转和细腻的特点而闻名,歌曲多以江南水乡和渔民生活为题材,如《渔舟唱晚》、《茉莉花》等。

南方民歌的旋律婉转多变,充满了温情和浪漫,歌词表达含蓄优美,常常表达出南方人民的深情和细腻的生活态度。

从题材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农村为背景的农民歌曲是中国民歌中最为广泛的一类,它以歌颂农民生活、表达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主题,如《走西口》、《村姑娘》等。

这些歌曲通过简单明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农民普通而真实的生活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除了农民歌曲,中国民歌中还有以劳动为题材的工人歌曲,如《下山歌》、《红旗飘飘》等。

这些歌曲往往歌颂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和自豪感,并通过激昂的节奏和坚定的旋律,表达出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

中国民歌中还有以爱情为主题的情爱歌曲,如《天涯歌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

这些歌曲以其细腻动听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音乐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歌也表现出了地域的差异性。

北方民歌多以单弦琴、二胡等弓弦乐器为主要伴奏,以其独特的音色和热情洋溢的演奏方式,展现出北方地区的豪放和朴实。

南方民歌则主要以古琴、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要伴奏,以其柔和的音色和细腻的演奏方式,展现出南方地区的细腻和温情。

不同地区的民歌在节奏、调式和旋律上也存在差异,北方民歌多用二度、三度音程,旋律较为起伏;南方民歌则多用五度、六度音程,旋律较为平缓。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特色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民歌题材。

在西南地区的藏族、彝族等民族,民歌以自然景观、牧民生活等为主题;而在东北地区的满族、鞍山族等民族,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农耕生活、丰收等方面。

通过这些题材差异,民歌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还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关。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巨大,这也反映在了民歌的题材中。

在北方干旱少雨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歌中常常出现关于草原、马奔、羊群等题材,反映了当地人民与草原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而在江南地区的江苏、浙江等省份,民歌往往描绘了水乡田园美景,反映了人们对水文化的热爱。

这些题材差异使得民歌具备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还与地域的历史文化有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各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也影响了民歌题材的差异性。

在西南地区的滇池、泸沽湖等地,民歌中常常出现关于古老民族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神话传统的崇拜;而在华北地区的河北、陕西等省份,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古代战争、英雄豪杰等题材,体现了战争文化的影响。

这些历史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呈现出独特的题材风貌。

中国民歌的同一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与地域特色、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域的民歌题材差异丰富了中国民歌的风格和内容,也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民歌题材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魅力。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谢 丹(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摘要】我国民歌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歌。

所谓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歌曲,是广受百姓欢迎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有着五十六民族的大家庭,由于地域间、民族间的差异,各地的民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歌曲,是社会大众在劳动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

我国的民歌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五个地区民歌、唐宋的“曲子调”、明清时期的“歌谣”、“小曲”等等。

时至今日,民歌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一、我国民歌的地域性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因此,不同地域间的民歌风格也不尽相同,若想深入了解民歌的地域特色,首先应对于不同地域百姓的语言、生活等都有所了解。

民歌犹如劳动百姓生活场景的再现,不同的生活、劳动场景都有着不同的民歌特点。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百姓创作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大草原的民歌大多音调悠长。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个地域的民歌:(一)在四川境内,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号子”极具地域特性因号子的节奏感与人们劳动时的节奏感相似所以又称“号子”为“劳动号子”,如比较著名的《川江船夫号子》就是纤夫在劳动时所传唱的歌曲,由于当地水路险恶且天气情况恶劣,导致纤夫在劳作时面临着诸多危险,在这种情景下所创作出来的歌谣—号子带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种歌曲的特点是一领众唱,顾名思义,就是在歌唱时,由一个人作为领唱者,其他人随着领唱者的节奏一起歌唱,领唱者通过号子节奏的变化来指挥纤夫的动作。

四川的号子体现出了纤夫们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和在大自然面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魄。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汉族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汉族民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色彩区划,这种区划不仅展现了汉族民歌的地域差异,还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一、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朴实为特点,旋律高亢,歌词质朴。

其中,山西地区的民歌以“嗷嗷”切人心弦的嗓音、极富磅礴气势的节奏和粗狂豪放的旋律为主要特点。

而河北地区的民歌多以扎实的唱腔和浑厚的声音表现出大地的宽广与奔放。

而中国的首都北京,则有着充满威严与豪气的京剧唱腔,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民歌,更是独树一帜。

二、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表现出柔美、细腻的特点,常常以流畅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腔给人以清新宜人之感。

广东地区的民歌以优美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江苏地区的民歌则常以婉转动听、清丽秀美的表现形式引人入胜。

另外,在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民歌则更多地表现出悠扬、娓娓动听的特点,不同于南方其他地区的细腻柔美,更多的体现了辽阔山川与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表现出北方民歌的直接、自由和不羁。

山东地区的民歌声音雄壮豪放,多用孤担、板石、石锣等乐器伴奏,气势磅礴。

黑龙江地区的民歌则给人一种宽广与淳朴的感觉,常以大气磅礴的声音和富有激情的唱腔让人为之动容。

汉族民歌色彩的区划虽然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不管何种类型的汉族民歌,它们都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音乐资源和艺术创作的灵感。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弘扬汉族民歌这一瑰宝,让它们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比较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的地域特色,各地自然
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
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不
同地域的不同民歌。

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

北方民歌给人以粗犷
的感觉,南方民歌则给
人以柔情似水的感觉。

不论北方民歌的粗犷、
豪放;还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泼,都不是单
一民族风格色彩。

以我国的陕北民歌为例,独特的苍凉豪放的方式唱响了神州大地,最直接地反映了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其中信天游最具代表性、富有特色,也是陕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方民间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广
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旋律音程较大,多棱角,
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
进行,多使用七声音阶。

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
折,多具有抒情性特征,音程较小,多采用级进和
回旋环绕式的进行,多使用五声音阶,广泛地反映
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数歌词为即兴创作,见啥唱啥、想啥唱啥,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由景生情。

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民歌。

中国民歌因地域的不同呈现出风格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民歌风格的多样性与地域的差异性是相一致的。

初一六班 熊若芊。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歌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华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属于宴歌、劳动歌、战斗歌、儿童歌等类型。

在华北地区的民歌中,节奏明快欢快、歌词简单直接且质朴的特点比较突出,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二、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里的民歌主要受到满族和朝鲜族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节奏欢快明快著称,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锣等。

三、华东地区的民歌特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所以华东地区的民歌较为多样且风格独特。

华东地区的民歌多数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表现出繁复优美、视觉效果强的特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四、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山歌、田园歌曲和康巴拉原创歌曲为主。

西南地区的民歌以淳朴自然、抒情和略带悲凉的特点为主,常用的乐器有竹笛、羌笛等。

五、华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客家山歌、粤剧、闽南民歌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民歌以独具特色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常用的乐器有柳琴、龙渊琴等。

六、西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马头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为伴奏。

西北地区的民歌沉稳豪放、富有力量感和激情奔放的特点,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节奏、音调、歌词主题等各个方面。

以上只是对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地区的民歌还有许多细节和独特之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歌文化,体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地域风格。

在不同地域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历史的演变,中国民歌的题材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差异,中国民歌的题材呈现出多样性。

在北方地区,由于寒冷干燥的气候和辽阔的草原,北方民歌以描述丰收、纵情豪放的情感为主。

比如《草原情歌》,歌颂了草原的壮丽和草原人民的豪情。

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湿润的气候和繁盛的水域,南方的民歌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恩。

比如《渔舟唱晚》,歌颂了渔民在水上劳作的辛勤和对渔猎的依赖。

尽管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间的差异性存在,但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似之处。

民歌的题材大多关注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情感,这是因为民歌往往是平民百姓通过歌唱来表达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中国民歌都关注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比如《茉莉花》,该歌曲描绘了普通民众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淳朴的乡愁情怀。

中国民歌的题材还受到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也在民歌的题材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云南地区的民歌,由于该地区多民族的共存,所以云南的民歌题材涉及了多种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阿娘给我买鞋子》就是一首体现了哈尼族文化的民歌,描述了哈尼族女孩为男孩织鞋的故事。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和民族传承的影响。

这种差异性丰富了中国民歌的题材内容,使其具有更丰富多样的风格和魅力。

无论是北方的草原民歌,还是南方的渔家乐曲,亦或是云南的多民族音乐,都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 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 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教程文件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教程文件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建筑1202班姓名:张文韬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各地民歌呈现出详明的地域性。

中国民歌的地域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色彩”。

地域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

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

以下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辨析民歌地域色彩的理性依据。

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辨析的基本方法:山西的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

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四川的民歌《康定情歌》。

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可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

而谈及差异可谓与中国复杂广阔的地域有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不同的地域中,人们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各异,这也反映在他们的民歌中。

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是中国民歌的一大特点。

中国的民歌流传广泛,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比如在西北地区,特别是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民歌多以高原牧歌为主题,反映了当地牧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在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民歌多以山歌为主题,反映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劳作和心情。

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民歌多以辽阔的原野与震撼的风情为主题,反映了当地的辽阔与豪放。

在不同的地域中,同一音乐题材的民歌表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关于爱情的民歌,在不同地域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在西北地区的爱情民歌中,大多带有忧郁的情感和深沉的沧桑感,民歌常调以盘旋律、串丝声、叠织和卡洛哈吉等方式进行演唱,颇为具有浓厚的田园风情和草原风情。

而在西南地区的爱情民歌中,传统的山歌真情流露,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多为亲情、爱情、友情,以山谷回响、传唱广泛、情感真挚、歌词形象、节奏活泼为特色。

在东北地区的爱情民歌中,歌曲多采用响亮明快的曲调,歌词直白朴实,以真挚的语言表达着对爱情的向往和美好。

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下,同一音乐题材的民歌受到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西北地区,民歌常常伴随着马头琴的演奏,具有悠扬的曲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独特的乐器和表演形式,为当地的民歌增添了更浓厚的民族风情。

而在西南地区,口弦、芦笙等乐器常常伴随着山歌的演唱,为歌曲增添了更为生动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在东北地区,二胡、琵琶等乐器常常伴随着爱情民歌的演唱,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情感与深沉的表达。

在不同地域中,同一音乐题材的民歌也受到了当地方言方言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

在西北地区,民歌通常使用蒙语、回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演唱,歌词大多呈现出忧郁、深沉的感情。

中国民歌赏析

中国民歌赏析

中国民歌赏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

首先,中国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民歌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例如,南方地区的民歌多以柔美、细腻、婉转为主,而北方地区的民歌则多以豪放、高亢、激昂为主。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还体现在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

其次,中国民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民歌是中国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形式,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

例如,在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歌唱革命、歌唱英雄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

此外,许多民歌还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内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第三,中国民歌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

每种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山歌的旋律悠扬、高亢,常常在山野间演唱;小调则比较柔美、细腻,常常在室内演唱;号子则比较豪放、有力,常常在劳动中演唱。

这些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也十分独特。

中国民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多种技巧,如气声、润腔等。

这些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这些技巧和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

总之,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中国民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和研究者。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题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一、地域性的因素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传承都影响着当地的音乐文化。

比如西北地区多为草原和沙漠地带,当地的民歌都具有宏伟的气势和开阔的音域。

而东北地区多为寒冷的气候,当地的民歌通常比较沉闷、富有节奏感和力度感。

而南方的民歌则通常较柔和、优美,歌词也比较含蓄、抒情。

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对当地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等民族受到中国、朝鲜半岛两个地域文化的熏陶,灵活地借鉴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而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和藏族,则因信仰和家族传承等因素,创作的歌曲多是神话故事、祭祀歌曲等。

三、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不同民歌是走过历史和生活中某个事件留下的产物,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感触也会影响民歌的题材和风格。

比如北方的人则多数从事耕作和打猎等职业,所以他们创作的歌曲往往以劳动和狩猎为主题;而南方的人则多数从事渔业、农业等,所以对于水乡和稻田的景象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创作的歌曲就多涉及水乡、山林等。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确实存在差异性,这是由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体验等多重因素所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种差异性,反映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也表达了中国民众对自然和生命的不同感受和呈现。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题材多种多样,反映了中国各个地
域的文化特点和民生百态。

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既是由
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所导致的,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历史、地理、民俗
等方面的差异。

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可以从歌词内容上来进行分析。

中国民歌的歌词
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山川河流为题材的民歌,在不同地域中表现出
了各自独特的风景美。

江南地区的民歌独特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水上生活的情趣;
而西南地区的民歌则着重描绘了高山、峡谷、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恢弘。

同样的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景画卷。

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还可以从音乐风格上来进行分析。

中国民歌的音
乐风格千差万别,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音乐传统和民族特色。

北方地区的民歌以高亢豪放、
雄壮激昂的音乐风格为主,表现出北方人民豪迈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南方地
区的民歌则将温柔婉约、细腻柔和的音乐风格作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南方人民温情雅致的
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同样的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音
乐表达方式。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题材,这些音乐题材在不同的地域中具有差异性。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首先,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等有着很大差异,因此民歌的音乐题材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比如,在西北地区,沙漠、草原、牛羊等自然元素常常成为民歌的音乐题材;而在江南地区,水乡、风景、情感等人文元素则更为常见。

这些音乐题材的不同,往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特点。

其次,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织融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歌的音乐题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唐宋时期,民间艳情、赋诗对民歌音乐题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诗宋词中的许多意境都成为了民歌音乐题材的重要来源;而在明清时期,战争、社会动荡等因素对民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庐山谣》、《青春舞曲》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民歌。

此外,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也是民歌音乐题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对生活、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民歌音乐题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与山林、田野的接触,宗教信仰、传说故事等常常成为音乐题材的来源;而在东北地区,由于较为严寒的环境,民歌往往表现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较为实际的情感。

最后,中国民歌不同于西方的民歌,它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民间的传统特色。

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不同地域的民歌音乐题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使得中国民歌的音乐题材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例如在陕西的秦腔、云南的花灯节、四川的川剧等,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地方民歌音乐题材多样化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的音乐题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与中国广袤的地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作者:————————————————————————————————日期:2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

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

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

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

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

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

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

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

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

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出了衬词“呀拉索”,极富西藏民族特色,最后一句“青藏高原”,旋律在“高”字上自由延长,翻卷跌宕,充分体现了山歌悠远绵长的旋律与情绪特征,使情感的宣泄达到顶点,给人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美感。

第四,华北平原地区的小调。

在冀、鲁、豫地区,人民在劳动生活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小调”,代表着冀、鲁、豫人民歌唱的地域特色。

小调,又称小曲,它产生于人们劳动之余的休息、娱乐、喜庆等场合,来抒发情感,美化生活、消遣助兴。

小调旋律优美流畅,曲折委婉,细腻动人,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如流传于河北一带的《小白菜》,它以质朴的音乐,简练的语言, 带有哭腔的音调以及逐层下旋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的悲伤痛苦心情。

“亲娘呀,亲娘呀”的呼喊,声声凄凉,催人泪下。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流行于沂蒙山区的小调,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以山东小调《十二月调》为基础改编而成。

发表论文。

该曲以淳朴的语言热切赞颂沂蒙的山色风光,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民歌仅由四个乐句组成,简洁明快,旋律与歌词的语调极为贴切,这不仅使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性,还突出了音乐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五,江南平原小调。

江南平原淫雨绵绵的自然条件使人在感情上更加细腻,所以,江南小调细腻柔婉,清雅秀丽。

欣赏江南小调,犹如进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画卷,又如显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的意境。

如典型的江南小调《茉莉花》,旋律清丽、婉转、柔和,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讲情画意。

民歌手采用吴语演唱,深邃细腻,更加剧了其妩媚的色彩。

第六,东北平原小调。

这里的小调以其特有的粗犷泼辣、活泼风趣、优美朴实的风格而享有盛名。

其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比较刚直,曲调也多受地方戏曲“二人转”的影响,因而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

二、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成因民歌的流传多局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

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说法,就包含这层意思。

因此,音乐传统、自然环境、民众性格、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对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音乐传统的影响:民歌的特征,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关系甚密。

先秦时代产生的十五“国风”和“楚歌”,就已初步奠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两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系统的基础。

其后,历经二千多年,其发展可以说是蓬蓬勃勃、多姿多采,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体裁、形式、类别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分理出以南北方早期民歌为基础的两大音乐系统发展的“轨迹”。

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广泛的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渗透,可是,两者并未因此逐渐靠拢融为一体,相反,它们的发展脉络,就像黄河、长江各自在不同的河道上奔流那样,既保持一致的趋向,又有各自的特征和风貌。

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已成为我国民歌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自然环境的影响:音乐界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正式分界线,这是因为自秦岭以南各地民歌的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衬词衬腔的运用等同北方民歌形成明显的分野。

有趣的是,秦岭正好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气候、地理与民歌体裁的流布形势如此相似,绝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前者作为一种物质因素对后者这一精神现象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故陕南在行政区划上虽属于北方,但那里的民间音乐,却具有典型的南方风格。

以北方而论,有四种代表性的民歌,“信天游”、“山曲”流行于黄河中游两侧的黄土高原;“爬山调”在其北部的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花儿”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西侧的陇中高原,它不仅跨越宁、甘、青三省(自治区),而且还是回、汉、藏、保安、撒拉、土族、东乡、裕固等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喜爱的歌唱形式。

总之,这四个歌种的流布,从黄河中游起,溯流而行,直达上游。

其间的高原山地,到处飘响高亢、悠扬、质朴、深沉的“山曲”、“信天游”、“爬山调”和“花儿”。

南方民歌的分布情况亦然。

横贯东西的秦巴山地上,陕南山歌遍布于北侧,四川民歌流行于南麓;而在宜宾与重庆之间长江沿岸的低山丘陵间,又有清丽婉转的“神歌”;其南部的云贵高原也是民歌的风靡之地,它们均属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共同组成西南山歌的大本营。

在长江中游,鄂、湘、赣的鄂西山地,鄂东北、东南低山丘陵,湘东、湘西山地,南岭山地及赣东、赣西山地,更是蕴藏各种民歌的天然宝库。

这一带的江汉平原及长江下游苏、皖南部的水乡,还有民歌的一个重要类型——田秧歌广泛流行。

珠江上游的粤东北山地,则有一颗南国艺术“明珠”——客家民歌独放异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于某种民歌体裁的影响,就如土壤对于农作物那么重要。

我们当然不能断言,凡有山水,必有民歌;因为民歌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但离开了“依山傍水”的特定环境,山歌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天然舞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民众性格的影响:如上所述,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主要地是造就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各地区的音乐风格。

如西北民歌的旋律多高亢激越,这与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性格粗犷豪放、声调高亢有关。

而富饶的江南水乡,山水灵秀孕育了江南人温柔细腻的性格特征,因此不仅其语言被称为“吴侬软语”,而且这个地区的音乐也显得优美柔和,其音乐旋律多波浪起伏,委婉曲折,尤以江南小调出名。

发表论文。

其次,由于民歌是口头流传,所以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地区,便又会糅进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民歌的变异特征。

如经典名曲《茉莉花》,这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但旋律与风格特征则各不相同。

江苏的《茉莉花》优雅清丽、纤细柔美,其润腔纤细、精巧,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柔腔风格”。

《茉莉花》流传到河北后又出现新的风格,虽然在唱词、音乐结构等方面仍与江苏《茉莉花》相似,但与当地的民俗民风、语调方言相结合,其旋律产生了很大变化,形成热情泼辣、豪爽奔放、生机勃勃的音乐风格。

如一开始“好喂一朵茉也莉花儿来哎哎哎”,其中“喂”、“来”、“哎”等具有浓郁方言色彩的衬词与有特色的音乐融汇相映成趣,一位北方大姐的性格活脱脱地刻画出来了。

在江苏《茉莉花》中歌词“我有心摘一朵戴”,在河北的《茉莉花》中则变成了“我有心掐一朵戴”,一个“摘”,一个“掐”,一字之差,南北姑娘的性格差异就鲜明刻画出来了。

在“花儿比不上它也哎哎哎”句中,“上”字处旋律的连续顿音,正反映出了北方民歌顿挫有力的特点。

结尾部分,旋律陡然翻高八度,在高亢的哼唱中充分体现了北方女子敢爱敢恨的泼辣劲儿。

第四,历史传统的影响:民歌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

它的起源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

早在原始时代,先民就在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

自此之后,民间歌曲就一直与人类的一切生活行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尽管许多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早已消失,但表现那些内容的民歌却流传至今。

由于各地生活习俗、地域文化、审美情感的差异,使民歌得以保持其多彩的地域特色,从而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过去时代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

结语凡民歌流行之地,大多数都有悠久的歌唱传统。

使其民歌中的地域特色代代相传,形成传统。

虽然,社会历史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战争、迁徙、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种种原因,都会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产生影响,原来歌风浓厚的地带,可能因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民俗的改变而逐渐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