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贫困地区现状及扶贫攻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贫困地区现状及扶贫攻坚

二、云南省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二)致贫的六个主要原因

云南省六个主要的致贫因素,就是我们知道贫困的现状,但最关键的是要把产生这个现状的根本原因要找到,目前从理论上来讲,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三类原因。第一、条件;第二、素质;第三、机制。这三类原因是导致贫困的三个主要原因,有条件型贫困、素质型贫困、机制型贫困。

条件型贫困主要包括什么内容?就是基础设施的状况、自然的禀赋,资源环境的状况,社会公益事业等等方面的条件。

素质,很显然指的就是人的素质。

机制,如果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实际上讲的是制度,但是现在为了怕产生一些误会,说是不是一提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问题,不是。它指的是具体的资源分配的制度,包括管理性的制度、资源分配的制度。

这三大因素是我们导致贫困的三个主要原因。具体到云南来讲,结合云南的实际,我们也做了分析,导致云南省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六个方面。

1.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

目前在我们的三个集中连片困难地区,2009年做过一次统计,不通路的自然村接近3万个,不通电的自然村接近9000个,而且有将近150万人口的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不了。特别是去年我们遇到干旱,工程性的缺水问题,实际上就是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的。

2. 基本公共服务滞后,人口综合素质偏低

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以社会事业建设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滞后,是原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里在这个问题上是一个短板。基本公共服务滞后,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造成了教育、卫生等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跟不上,致使一些老百姓的素质,身体素质、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就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2001年的时候,我到昭通市永善县马栏乡大洪口村,我当时陪着省委的一个领导下去,到了那个村是早晨10点左右,那个村子我们见到7、8个小女孩,看岁数全部都在12岁以下,因为个子非常矮,然后他们就围在一起吃土豆,旁边摆了一些辣椒,放一些盐巴在旁边。省委的那个领导也在那里,也是老同志了,老百姓请他吃,他就拿着吃了,那几个女孩把头转过去悄悄的说“他们吃了,我们没吃的了”,最后我碰了一下省委的领导,我说他们没吃的,象征性的吃一点了。

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坐下来我们就跟他们谈,说他们大概多少岁了,一问全部18岁以上。为什么看起来像12岁以下呢?实际上是因为发育不健全。问她们读过书没有,全部都没有读过书。当时我

们就感到很辛酸,我因为是搞扶贫开发的,原来也是从县里面工作一步一步上来的,我对下面的情况也了解。省里的领导可能那段时间贫困问题跑的少一点,他当时就流下了眼泪。我们出来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茅草房,有一个妇女在那里痛哭,看起来是45岁以上,但实际上就是30岁左右。她为什么哭呢?她生了一个男孩,凌晨的时候,就被人把草房打开把孩子偷走,就在那里痛哭。吃的是这个样子,住的是那种状况,他们又是这样的素质,这样能脱贫致富吗?实际上我们经济的不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滞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人口素质的下降。我自己搞扶贫搞了这么多年,我真切的感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确实跟我们整个人口的综合素质是紧密相扣的。

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就在飞机场旁边,我们当时解决100多户人口,花了几百万,给他们盖了房子,然后还买了猪,最后我去一个农户家看,我问了她一个小时话,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说看一下他们家的猪圈,那个猪还是漫山遍野的跑。这个是发生在2003年的事,我一看这个情况,他们的市长也很不好意思,说这个情况他们就是素质问题了,素质很差。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基本公共服务滞后,人口综合素质较低的一个写照,也是我们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刚才一些同志给我提了一些小问题,主要是在三大集中连片的问题上有几个同志希望我再介绍一下。目前按照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中央是对西部实施了三、四、五、六、四的空间发展战略,这次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很强调空间布局,其中“六”就是指西部地区有六个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对这六个片区进行了拓展,拓展为11个片区。云南省的第一个片区就是石漠化片区,目前在整个布局上主要涉及到9个县,文山州涉及了8个县,红河州涉及到泸西县,石漠化片区这一块实际上是从石漠化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灾害现象进行设定的,实际云南省石漠化地区不止这9个县,云南省石漠化地区面积还有很大,但是主要考虑到云南省传统对片区划分的惯例,这个地方就涉及了9个县。

另外滇西边境及哀牢山片区,云南省实际上由几个大的板块组成,我在四个地州工作过,我原来对云南省的空间布局一直很感兴趣,我一直在研究,包括请教专家,但是一直研究不出云南省的地形地貌的规律。偶然的一次,我上北京的时候找了一个老专家,最后受了一些启发,现在云南省是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就是西部,西部边境的25个县平行的移动到哀牢山系的时候,像这一片是很典型的横断山脉,山的走向是南北向,这个地方最典型的地貌特征是高山峡谷。如果用专业术语来讲是属于深切高山,比如怒江、临沧、保山。在滇西边境是平移过来到哀牢山这一片是云南省第一个大的板块,这个板块涉及到55个县,就是纳入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涉及到55个县。第三个板块,我们指的就是凉山片区这个板块,凉山片区主要就是昭通、丽江、曲靖包括昆明市,就是凉山、乌蒙山板块,凉山实际上在丽江的方向,在我们的北边,从那个方向往下移动到红河的泸西县,这个板块是很有区域性特征,这个板块大部分是属于中切度的状态,虽然海拔也不低,但是这个板块相对要平缓一点,涉及到滇中、滇西北、滇北和滇东北、滇东南这个方向,这个板块目前涉及到15个县,昆明市也涉及到几个县。

这个是云南省的三大板块,就是对云南省的民族多样性也好、气候多样性也好,如果针对在这三个集中连片进行研究的话,就会对云南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比如说六大城市群应该建在哪个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方向、切入区域应该在什么地方?大通道建设、包括桥头堡等等都跟三大板块有密切的关系。

致贫因素刚才讲了两个,第一个是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第二个就是基本的公共服务滞后造成了人口素质偏低。

3. 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脆弱,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可持续脱贫产业的基础脆弱,这个主要是指,云南省的贫困地区目前有两个大家需要特别关注,第一个是产业结构问题,第二个是产业的关联度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可持续产业基础脆弱,长期稳定的增收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的两个很关键的原因。

(1)产业结构问题

比如说我原来在工作的那个县,当时是15年以前。当时我们县的财政收入只有2800万,当然现在是2亿多了。那个时候我们的GDP是28亿左右,但是我们的财政收入只有2800万,这个数字就说明我们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太低。当然我们现在不能追求地方财政收益的问题,实际上GDP 转化为财政收入,转化为老百姓收入的过程实际上跟两个指标有重大的关系,一个跟第三产业的比例,如果第三产业的比例比较大,转化为老百姓收入的比例会增高。第二产业的产业比重比较大,那么转化为财政收入的比例就比较高。我当时到县里面的时候,因为让我抓经济工作,我就觉得很奇怪,就是GDP之间和财政收入之间和老百姓的收入之间,GDP感觉到很大,但是实际上财政收益很差,老百姓收益很差,这就是为什么大的结构就决定了GDP分配的一些基本的关系,一个是转化率,另外一个最关键的就是它是否良性循环。所以为什么中央要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这个提的非常好。

去年我和省发改委的副主任李新平同志,我们两个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牵头到怒江调研,要开省长办公会,当时定的主题就是要在怒江召开一个以扶贫开发委主题的现场办公会。我跟新平同志去了以后,带了很多处长去,结果我们经过详细的研究以后发现一个问题,怒江很多年以前,就是现在的人事厅长在担任书记的时候,就提出了发展百万林果工程,全州上下从州委政府到县委政府到乡党委政府包括村一级,都围绕这个目标在搞经济林果的种植,但是发展以后,我们回过头去看,确实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包括核桃产业、漆树产业等等都建立起来了。但是我们发现为什么没有形成规模型的产业?种植方面规模型的产业我们分析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没有达到最根本的良性循环,实际上有一个大的结构问题。怒江州50多万人口就在怒江两岸生活着,直接消费的市场很小,本地消费不了多少东西。那个地方交通也不方便,离主要的商品集聚区很远,到昆明更不容易了。比如说雪桃,那个地方当时提出要发展雪桃,省扶贫办当时还支持了200多万资金,雪桃的收获时间大概就是半个月时间,在丽江一公斤雪桃是120元,在怒江雪桃种出来没有人去买,消费水品太低,本地消费不了。要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