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1901年4月,清政府宣布成 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 政的中枢机构,任命奕劻、 李鸿章、荣禄、 王文韶、 鹿传霖、昆冈、瞿鸿禨为督 办政务大臣,张之洞、刘坤 一为参与大臣。 1901年7月,刘、张会衔连 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 收西法),系统提出兴学校、 练新军、奖励工商实业、减 冗员等内容,成为清廷变法 的蓝本。
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晚 近之学西学者,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 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着(内外臣工)各
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
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
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五、社会改革
允许满汉) 六、其他改革 革新供米制度,发展铁路建设(1901.6) 命令草拟商法(1901.12) 各省征收烟酒税(1903.12) 减少宫廷费用(1903.12) 设立难民营收留流浪者和失业者(1905.6)
3、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第一,首先表现在数量方面的激增。据不完 全统计,1872-1900的30年间,民族 资本主义工矿企业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厂 家有156个,资本总额5000万元;而 1901-1910的10年间,新设厂家340 个,资本总额1亿多元,无论是企业数目 还是资本总额,这10年超过前30年的一 倍以上。速度明显加快了。
材料一:太后哭罢,复自诉沿途苦况,谓连日奔 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 已,采秫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 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 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尔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即皇帝亦甚辛苦。今 至此,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
论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摘要:本文通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对比,民智程度对比,探究了其对于近代中国改革的历史启迪。
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素质较高的民众、经济基础的发展、政府的强有力之下,我们的改革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政治力量对比、经济基础、民智正文一、政治力量对比。
在戊戌变法之前,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可是洋务运动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其本质并不是以根本方式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是如何避免圣道沦亡,如何师事洋人;最根本的它并没有将中国政治观念代入近代国际的框架之中。
因此,正是由于其没有将改变中国政治观念纳入其改革的范畴以内,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势力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戊戌变法却把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观念纳入了变革的范畴,其目地是想从政治观念的改变进而致使政治制度的改变。
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把,主要的政治力量分为,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
而在清政府之中,又分为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
不难看出,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变革派和立宪派的的观点十分契合,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但是,当时中国政治力量以清政府为首,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顽固派又是清政府的绝对意志,因此,戊戌变法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只能以光绪皇帝软禁宫中,六君子喋血宫城落下帷幕了。
接着,随着时间的推演,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势力不断衰弱,随着慈禧太后的罪己、变法护权而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为何慈禧太后会改变其政治态度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其一,随着庚子之变和西狩的经历,对百姓艰苦生活的真正体会,由此而产生的内疚心里,是促使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由顽固守旧向变革进步的重要原因;其二慈禧太后面临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断讹诈中国,中国不断丧权辱国,另一方面国内民族矛盾突起,反满的呼声越发强烈,统治阶级内部群臣改革呼声不断壮大。
当然最最主要的还是慈禧太后希望借助新政——宪政,富国强兵,巩固权力,恢复自庚子之变后的权威。
清末新政
19世纪30年代,议院、三权分立、公民自由这些观念随着传教土闯入中国。历经被国人视为海外奇谈、异端邪说等阶段,整整费时70年,终于为主流文化所认同。清末新政中,以留学归来人员为骨干、包括本国学堂毕业生所组成的新知识阶层已经形成,他们纷纷被各种新政机关所吸收,推动着官场文化更新。
功亏一篑说明什么?
至于经济自由的法制化,是1904年初接连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后的事。其中规定“凡设立公司赴商部注册者,务须将创办公司之合同、规条、章程等一概呈报商部存案。”与国际惯例一样,办企业仅须登记注册即可。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凡左列各项不在查封备抵之列:一,本人妻所有之物。二,本人父母兄弟姐妹及各戚属家人之物。三,本人子孙所自得之物。”这表明财产所有权已从家庭甚至家族所有转变为以个人为本位。这些法律条文的出现,意味着主流文化开始承认个人财产权的正当性。
一、清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首先是民办工业发展较快,各类工厂不断增加。其中特别是1909和1910两年,设厂就多达二千八百余家(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11页。)。达到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年设厂数目的最高峰。同时,投资总额也迅速增加:1906、1907、1908三年,共投资五千三百多万元。年平均投资额近一千七百七十万元,年投资总额也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其次,民办矿业也有所发展:在1895—1910年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里,兴建的民办矿业共八十家,较著名的,如1908年,湖南长沙梁焕奎兄弟的华昌炼锑公司,炼的锑质量较高,“成色在世界着名之英京廓尔逊之前。”(《湖南省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245—246页。)第三,中国民族资本的商业和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同帝国主义列强的竞争力量。
中国近代史纲要易错归纳2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的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1919年~1949年这个时期,中国仍是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民权主义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1927年后,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代表是陈公博●全国一大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是代表阶级和阶级的政党●北洋军阀是在清末由袁世凯一手培植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孙中山亲自参加或领导的是二次革命和(1917年7月到1918年5●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强学会●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的口号●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上和上的准备●五四远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领导民主革命的明确主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后,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辛亥革命未推翻封建统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未推翻封建统治,后来袁世凯又复辟)●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戊戌变法雷同,史称清末新政(1901-1911)●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之一,另外一个是君主立宪制)●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都信仰马克斯主义●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的《文学改良刍议》●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类的俄指的是和●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办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反帝反封建●中国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领导工人运动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党正确分析了国情●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提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这个地位是没有崛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军阀,官僚和政客●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一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与以往军校相比,黄埔军校的特点有: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以及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异同辨析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异同辨析“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晚清相继发生的两大改革事件。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是于十九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推行的;清末新政是在二十世纪初在西太后主持下,通过颁谕展开的。
前者昙花一现;后者则历时十年,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
但是,这两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却大相径庭。
戊戌变法,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潮流加以肯定,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而对清末新政,则因为是由清朝政府自己搞起来的,又加上了“讨好帝国主义”的罪名,却不管客观效果如何,就被说成是反动的,还称之为“假维新”、“伪变法”,其实这是不够公平的。
本文仅就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及各自在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谈些粗浅看法,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一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戊戌变法是于甲午战败受辱之后,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维新派挺身而出,喊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宣传、奔波,推进了维新运动向前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心。
康有为还多次上书,争取光绪皇帝站到自己一边,最后,终于把变法运动推向高潮。
当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之后,以义和团为组织形式的,一场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又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广大义和团群众,高举起“扶清灭洋”的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者,到1900年5、6月间,斗争达到了高潮。
这时,“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占了北京。
西太后携光绪皇帝及自己的亲信、宠臣逃离北京,帝国主义强盗的铁蹄,践踏了京、津、张、保及东北各省的广大地区。
西太后在逃离的同时,下达了镇压义和团和向帝国主义投降两项命令。
义和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去了,清朝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列强提出的议和大纲十二条。
此后,帝国主义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封建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895年以后又得到发展,而1899—1901三年,投资额比前三年大大减少,其平均投资额,几乎仅相当于前三年平均投资额的三分之一(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第649页。
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 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人教版]历史选修一:9.4[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1. (2021·烟台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 设立京师大学堂B. 废除八股C. 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2. 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 光绪帝没有实权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 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 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 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4.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 百日维新B. 戊戌政变C. 清末新政D. 预备立宪5. (2021·苏州高二检测)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6.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慈禧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慈禧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摘要】慈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女强人,在清朝末年处于实际的最高统治地位。
在她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有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也开始走出了闭关锁国。
因此,中国的近代早期现代化与这位女性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能因为她的一些错误的决策就对她的统治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她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当然也不排除慈禧太后对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阻碍性,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要客观的评价,不能完全对一个人持否定态度。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慈禧早期现代化慈禧太后使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她在辛酉政变后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她统治期间中国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弊病都暴漏了出来,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开始从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思想等方面侵入中国。
正是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开始被迫进入了早期现代化。
慈禧太后未必是英雄人物,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
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失聪明与能干,并在危急的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
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其误国误民,毕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即便是换了统治者,也不见得就会比慈禧太后做的更好。
当然,慈禧太后也充分展示了顽固派的特点,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的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研究多集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得延误,慈禧实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这些早期现代化措施纯粹是为了内外交困的形式。
本文从慈禧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慈禧这个人的性格来分析她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一、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的历史背景1、1840年以前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国家。
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牢固性加上统治阶级的顽固性,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一直以来在世界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历史-22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清末新政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清末新政措施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影响:1、推动经济自由发展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
《大清民事刑事诉讼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__新政__”进行“自救”。
2.经过(1)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①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__预备立宪公会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钦定宪法大纲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皇族内阁__”。
3.影响(1)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皇族内阁”成立使很多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1)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2)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二)革命派的准备1.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兴中会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__同盟会__。
2.思想上(1)提出三民主义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__恢复中华__,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__三民主义__”。
(2)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对清末新政评价
对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而言,原先对君主立宪 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使清政府更加孤立。原先就反对专制统治的 革命派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民主革 命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们领导的反清武装斗 争终于在辛亥之年结出丰硕成果。
义和团运动震荡 客观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 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 新政第一阶段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新政第二阶段 预备立宪 清廷上谕仿行宪政 《钦定宪法大纲》 假立宪真集权 大失民心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未触动政体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经济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申明“工商业 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1903年清廷设 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 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 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 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 部银行(大清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 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南方改良派士绅的活动:南方改良派士绅如 张謇(1894年科举的状元)、何嗣焜(举人,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陈三立(戊戌维新 时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等人,欲说服刘坤 一、张之洞谋南方独立。 南方革命党人的起义:1900年10月,孙中山 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
化解危机,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立宪派
随着“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 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也积极行动起 来。他们认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要实现君主 立宪。 立宪派又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部分。海外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戊戌政变后,康、梁逃亡海外,在华 侨中建立保皇会,宣传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在国 内外有相当的影响。国内以较大的商办企业主,商办 路、矿公司的主持人以及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有联 系的知名人士代表,如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的主 办人张謇,浙江铁路公司总经理汤寿潜,首倡湖南 “铁路股东会”的谭延闿等,都是立宪派里声名显赫 的人物。同身居国外的立宪派比较,他们有较强的政 治、经济实力,是国内立宪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历史关联考论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历史关联考论作者:王令金来源:《东方论坛》 2016年第4期王令金(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生存危机更加深重。
在此形势下,康、梁维新志士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戊戌年间达到高潮,结果因清政府顽固派的镇压而陷入失败。
数年后,清政府套用维新变法措施实行新政,从社会方方面面实行改革。
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一样,虽然没有收到显著成效,但它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
关键词:清末新政;戊戌变法;关联;套用中图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16)04-0051-07收稿日期: 2016-05-28作者简介:王令金(1958-),男,山东平度市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世纪之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变革社会的活动——一次是1898年夏秋期间的戊戌变法,另一次是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
前者已被史学界肯定,后者却被人们忽视,甚至否定。
其实,后者与前者有着密切的历史关联。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作出公正的评判。
一、戊戌维新诸多举措被清末新政借鉴或套用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更加贪婪。
他们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修铁路,开矿山,设工厂,办银行,等等,使得偌大之中国成了帝国主义的竞技场,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
对此,康有为在1895年9月所作的《京师强学会序》中描述道:“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国。
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搀搀,不可终日。
”[1](P51)在此形势下,康、梁维新志士走南串北,呼吁变法,图强御侮。
1898年1月,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又称《上清帝第六书》)中明确指出:“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
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大清王朝的不可能三角:清末新政必定失败
大清王朝的不可能三角:清末新政必定失败清政府渴望以君主立宪的方式继续保证自己的政权,但他殊不知,少数满人统治大批汉人本身就是一种原罪,他在中国从不曾建立真正的合法性。
更何况,那曾经手握大权的满洲亲贵,也绝不同意放弃手中的权力。
清末,清政府内忧外患,这种巨大的压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做出改革,与法国、奥斯曼、波斯等其他君主国一样,清政府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希望在保留满清皇帝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清王朝为了建立君主立宪曾经做过两次尝试,一次是光绪和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但是由于维新触怒了太多的旧势力,加上光绪帝缺乏政治手段,因此惨遭失败,清末的改革一度陷入停滞。
但是庚子国变的巨大灾难再一次警醒了清朝,在经受颠沛流离的屈辱后,慈禧太后也下定决心进行改革。
一、异族统治:清王朝的原罪平心而论,清末新政的力度,甚至比戊戌变法还要大,慈禧派出载泽等人考察西洋各国,学习西洋先进经验,为立宪做准备,同时,慈禧还废除科举,开始普及新学,在军事上,任命袁世凯等人扩大新军,按照西式标准训练。
同时,慈禧还准备组建内阁,进行政治改革。
这样的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慈禧的这些改革事后证明不仅没能延续清朝的统治,反而成为了清朝覆灭的原因。
慈禧没有意识到清朝其实是一个合法性相当欠缺的政权,他是一个异族建立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权,而且清朝历代,对于汉人的打压非常严重,皇帝往往信任满臣,而对汉臣非常苛刻,雍正乾隆甚至大兴文字狱,来打压汉人士大夫,直到太平天国之乱,满人无可用之人,才重用曾国藩等汉族军阀,即使如此,也是防范严重。
这种强大的屈辱感使得汉人不可能对清朝建立真正的忠诚。
那些成功的君主立宪国家,大家之所以在君主丧失权力后依然崇敬君主,很大原因在于君主本身即是民族的象征,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历史,而且与地方豪强、人民之间没有深仇大恨。
现代化意味着民族主义,人民的民族意识会空前高涨,这些成功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君主的身份完全契合民族主义的需要,所以他们才能幸存。
历史趣谈:慈禧执政期间有何政绩?慈禧执政政绩大盘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执政期间有何政绩?慈禧执政政绩大盘点导语:1、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1、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场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18世纪以后的大量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但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但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大力改革1901年8月29日下谕全国停止武科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随之在全国铺开。
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命庆亲王奕隆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生活常识分享。
论清末预备立宪
论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摘要: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1年,被八国联军赶到西安途中的满清慈禧太后,于1月29日发布了一道变法上谕——在内外压力之下,慈禧意识到:不改革中国没有出路。
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
作为新政最重要内容的“预备立宪”是在各种矛盾中由清廷主导的,结果却对以后中国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本文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活动做以浅论,对一些疑难问题给予解释。
关键词:新政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一、历史背景及原因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我国遭遇了全面危机,改革的浪潮从未平息。
首先兴起了以“中体西用论”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器械技术,实现强国之梦,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其彻底破产。
当时的精英阶层转而认识到:要让国家富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器械之理,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在维新派的极力劝说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明定国是”,仿效当时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展开了自上至下改革的变法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运动。
2但这个变法运动不久就失败了,当时保守派的慈禧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但后来由双手沾满戊戌志士鲜血的慈禧发起的新政却在力度上超过了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途中所宣布的“新政”并非完全没有诚意,也不是没有具体措施和实际投入。
由于历史条件不同,“新政”中有关改革的深度与成效超过戊戌变法,这是没有疑义的。
慈禧等人的转变主要是因为:首先,从国际环境看,经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扶植清朝傀儡政权,实行“以华治华”,从而维护其殖民利益的政策,他们要求清政府披上“民主宪政”的外衣。
1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版,第2页。
2徐祥民等:《中国宪政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其次,就国内形势而言,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兴起,封建专制主义与资本民主主义的矛盾已十分尖锐;而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的君主立宪派也积极活动,企图通过立宪分得一点权力。
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
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作者:迟云飞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5期经过庚子事变的打击,1901年以后清政府决心推行新政。
这一次改革的力度、范围、深度,远超洋务运动,也超过了戊戌变法。
新政虽取得了相当成效,但改革的好时机已经错过。
自19世纪60年代起,晚清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
三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若以富国强兵的目标衡量,可以说都以失败告终,也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已有多人论述,笔者近几年思考晚清改革,主要是从改革者主观得失的角度,还是有一些心得,愿得指教。
洋务运动:片面改革需要指出的是,清廷本应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仿效西方的改革。
而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也即第一次鸦片战争20年后才开始,改革已丧失了最佳时机。
20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曾是史学界讨论的热门,当时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赞许者,多认为洋务运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行政治改革。
时至今日,我们完全可以理性、冷静地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要求李鸿章等改革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无异要求工业时代以前的人造出航天飞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政府机构和人事的改革也困难重重。
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做出超出他们时代的事情。
另外,在洋务运动刚开始就进行政治改革,会引起混乱,无异拔苗助长,而那个时代,中国也不具备实行所谓君主立宪制的条件。
既然问题不在于没有进行政治改革,那么,洋务运动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当然不是,洋务运动还是片面改革。
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
第一,军事改革偏重武器。
军事改革是李鸿章等人首先做的也是一直努力做的,他们觉得西洋人之所以能打败我们,就在于他们的洋枪洋炮,以为只要我们有了同样的武器就可以战胜或至少有能力抵抗侵略者。
但是,其基本缺点是重武器装备,轻人、轻制度体制。
运用新式武器的同时,应该有新的战略战术,有新的军队体制,有熟悉新的战略战术的军官和士兵。
新式枪炮的作战方法,与冷兵器时代有很大区别,相应的体制也要有变化,军官士兵素质的变化,尤其懂得近代战争的军官更为关键。
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如何理解清末新政一、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导语: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清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大清帝国屡战屡败,有国无防,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
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束手待毙,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序幕。
这三者,洋务运动较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以及近代军队制度,对清朝军队,自上而下,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
但因为只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甲午一战,洋务画皮被戳穿,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自此破产。
之后,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维新派,先“公车上书”,再“维新变法”,闹得轰轰烈烈。
但是,康梁等人目光短浅,毫无远略,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失利。
更重要的是,变法步子太快,幅度太大,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
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维新派人头落地,戊戌变法,又告破产!
3年后,中国再次拉开改革的大幕,这次主导改革的,却是慈禧,连清廷内典型的守旧势力的总头目,都坐不住了,要自己主导一场自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