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是指公共机构或政府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
一个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直接影响到它既定目标的实现,是实现政策的唯一途径。
然而,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策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
擅自改动部分政策内容,存在选择性执行或者替代性执行,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
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象征性执行。
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
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抑或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消极执行。
,甚至还存在私自抵制执行。
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三)公共政策扩大化执行扩大化执行指的是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为自身利益而盲目扩大原政策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扩大了原政策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都有所扩大。
它改变了原政策的功能,超越了原政策的目标,影响了目标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我国政治和行政体制的影响依然较依赖传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体制。
尚未形成科学化、民主化政策决策的机制。
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监督各要素间缺少独立且又相互协调整合的运行机制。
许多政策存在“拍脑袋决定”,缺乏科学严谨的考察和专业的论证,有些政策甚至仅仅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经验决策来确定。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公共政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但有些政策由于执行中各种制约因素而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政策执行的效力不尽人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故而,剖析政策执行过程,分析因果联系,探讨解决对策,是有效执行政策的关键,对保证我国公共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研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公共政策内容转变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既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下面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给出纠正偏差的建设性对策。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一)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相当的重要。
首先,政策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目标僵化和目标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连,若政策执行犹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执行成本增加,而且会影响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最后,政策的配套影响政策执行的整体性。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困境及对策【摘要】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种种困境。
在宏观层面,权责不明、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主要问题;在微观层面,监督资源匮乏、监督手段不足也是阻碍监督工作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权责明晰,完善监督机制,并增加监督资源投入,完善监督手段。
尽管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仍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只有积极应对这些困境,加强监督工作,才能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困境,并采取相应对策,不断提升监督的效果,以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困境、权责明晰、监督机制、监督资源、监督手段、对策、有效执行1. 引言1.1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重要性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是保障政府公信力和效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政府执行政策的监督,可以有效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效果。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是促进政策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监督评估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目标的达成。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
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类不公平现象,保障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强化监督工作,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和效果,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人民的福祉。
1.2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存在的困境公共政策执行监督存在的困境主要包括宏观层面困境和微观层面困境。
在宏观层面上,权责不明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主要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但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晰,导致责任不落实、推诿扯皮现象频发。
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效果较为有限,监督过程中存在漏洞和盲区,容易造成监督失灵。
在微观层面上,监督资源匮乏和监督手段不足是主要问题。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困境,找出对应的对策,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一、困境分析1.信息不对称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政府等权力机构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普通公民却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决策。
这导致了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2.权力不对等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权力机构通常拥有更大的资源和话语权,而普通公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很难将自己的声音真正传达给政府,更难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3.参与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形式化参与模式,对于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来说,寻求参与的渠道相对受限,这也限制了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参与意识不强相对其他国家的公民,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对政策的决定和执行缺乏关注和参与。
这也制约了政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二、对策建议1. 提升信息透明度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工作,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和深度,使更多的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知晓。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便捷查询,提高公众对政策信息的获得和了解。
2. 增强互动平台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互动平台,与公众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和沟通。
通过建立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政府可以更多地征集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除了政府主导的渠道外,我国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可以给予这些组织更多的资源支持和话语权,扩大参与的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 强化公民教育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当共同加强公民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政治和政策的认知,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实现政府目标和改善公众生活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执行的阻力、效果评估的困难、差异化执行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各国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一是执行阻力。
政策的成功实施通常要面对来自多个方面的阻力,如政治行为、不愿意接受改变、官僚体系的阻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沟通合作:政府应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市民、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
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开展多方合作,能够减少阻力来源,增加政策的成功实施机会。
2. 完善政策制定过程: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透明度。
同时,应进行详尽的实证研究和评估,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其次,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二是效果评估的困难。
很多时候,政策执行结束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制定评估指标:政府应制定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标准,以便对政策执行后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政府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本国情况的评估框架。
2. 提高数据共享:政府应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以便于政策执行后的数据收集和评估。
政府还可以与学术机构或独立机构合作,进行独立的评估和监测。
最后,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三是差异化执行。
很多时候,政策在不同地区或群体中的执行效果存在差异,这给政策执行带来了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个性化执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或群体的差异性。
通过个性化的执行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或群体的需求,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
2. 增强监督能力: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确保政策在各个地区和群体中得到均等的执行。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地方政府和政策执行机构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问题与对策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行动,并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社会活动中各利益诉求者的行为和利益分配方式,以达到政府既定目标的一些规定和行为。
因此,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与对策1. 缺乏参与和民主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满足公民的需要和期望,但如果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很可能导致政策与公民的需要和期望脱离实际。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推行公开、透明、高效、民主的政策制定模式,倾听和参考各方声音,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推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决策过程。
2. 官僚主义和手段型思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官僚主义与手段型思维的问题十分突出。
官僚主义问题表现在政策制定者的权威性、封闭性与自我保护性等方面;而手段型思维问题则表现在政策制定者将手段作为目的,忽略了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坚持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促进上下联动和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创新和实现政策目标,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体系,强化对政策实施的审查和监督,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
3. 利益分配不均公共政策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还要货币和非货币的资源能够合理分配,并对社会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进行协调和认真地考虑。
但是,利益分配的不均会影响政策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各利益关联方的沟通和交流,强化政策宣传和公众教育,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政策资源合理利用。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政策衔接、协调和整合,提高政策效应的协同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1. 执行缺乏有效措施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最终实现的过程,但常常会受到执行机构和官员素质、资源配置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执行结果与预期不符。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一、引言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行动和措施的总称。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计划、方案和措施,包括社会经济政策、社会文化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人口控制政策等各种领域的政策。
公共政策实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对政府执行力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检验。
实施公共政策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和难点。
第二章: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1. 实施方案缺乏实效性很多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方案不具备实效性的问题,这进一步导致公共政策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实施方案不够具体、操作性差、实施时间节点不够明晰等方面。
2. 社会参与不够广泛公共政策离不开社会参与的支持和配合。
然而,一些政策实施与征求问题意见阶段较少开展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参与度不够广泛,反映或者重大意见无法得到充分的理解,导致公共政策的贯彻实施效果差异较大。
3.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很多公共政策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但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并不总是能满足所有政策执行的资金需求。
由此衍生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影响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保障效果,直接造成公共政策无法执行的难题。
4. 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机构协调不够紧密,管理职责不够清晰,进一步导致实施流程的不顺畅。
政策执行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明确,权责不清晰,信息共享不够及时等问题,搞乱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5. 社会媒体宣传不够全面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社会媒体宣传、舆论引导等工作不够全面和健全,对于公共政策效果展示和推广的工作也逐渐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章: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对策1. 提高公共政策实效性政府应该制定具体、可行性强、可度量的实施方案,避免制定过于模糊和不具体的方案,同时加强对公共政策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统计,经常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意见推进个要素的政策实施过程,提高公共政策实效性。
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其中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坚环节。
然而,近些年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政策的照搬、抵制、用等方面。
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困境的原因和解决阻碍公共政策执行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标签:公共政策;困境;路径在我国,地方政府,即政策的执行主体,是指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镇级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改革却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地方政府具体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困境,出现了政策执行的失真失实现象,最终导致了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一、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困境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系统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照搬。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往往机械式的复制政策内容,照抄照搬的执行,忽略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同时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把责任推给政策制定者,这就严重损害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政策抵制。
抵制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包括政策的执行者和政策的接受者,执行主体由于受到自身利益和政治觉悟的影响,会对其执行的政策产生抵制情绪;执行对象也会产生不接受和不认同的心理。
要是二者同时对一项政策产生抵制情绪,其危害更为严重,将会使公共政策执行中断。
(三)政策利用。
政策利用又称政策选择性执行,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会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加以执行。
这种执行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自利性,它会使得部门政策难以实现,不能完全的实现政策的既定目标。
(四)政策敷衍。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可能会阻碍公民有效参与政策决策,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在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公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公民难以对政策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评估,进而影响其参与的质量和效果。
对策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的制定过程、决策依据、实施情况等,同时鼓励和支持公民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渠道获得政策信息,并提供公民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二、政策参与渠道有限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主要通过意见征求、听证会等方式进行,但这些渠道的开放程度和效果有限,公民的参与感较低。
对策是拓展政策参与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政府可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手段来吸纳公众意见,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或机构来汇总和分析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参与机会不均等在我国,一些群体由于身份、地域、经济条件等原因,参与公共政策的机会和条件并不均等,这加大了一些群体的政治边缘化风险。
对策是通过建立更加包容的参与机制,促进不同群体的均等参与。
政府应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决策,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补贴和扶持措施。
社会组织和媒体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宣传和组织,帮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参与意见缺乏权威性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见往往缺乏权威性,政府往往只是形式上征求公众意见而已,并不会认真对待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建议。
这种情况使得公民在参与政策过程中感到沮丧,减弱了其积极性。
对策是加强公众意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意见征集机制,确保公众意见能够得到公正公开的处理和反馈,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意见征集和采纳机制。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解决方案制定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解决方案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实施政策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工作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公共政策的实施包括政策起草、发布、宣传和执行等步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策执行,政策的执行能否成功,将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和有效实施。
因此,如何解决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政策执行问题的诊断1、政策本身存在缺陷,如政策模糊、目标不明确,无法给执行者提供有效的指导,最终导致政策执行失败。
2、政策实施缺乏有效的机制,如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给执行者提供指导,实施政策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最终导致政策执行失败。
3、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利益纠纷,政策执行者由于利益诉求而不能有效执行政策,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
4、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技术障碍,如政策执行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支持不足,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
二、解决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措施1、政策起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细化政策的内容,确定政策文件的结构和内容,明确政策的目标和要求,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有效的指导。
2、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政策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3、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利益纠纷,保证政策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4、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确保政策实施者拥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实施政策。
三、政策执行的有效推进1、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政策执行者进行有效的督促和激励,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2、要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加强对政策执行的分析,及时发现政策实施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保证政策实施的顺利进行。
3、要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对政策执行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考核,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以改善政策实施的效果。
4、要注重政策的落实和反馈,及时反馈政策实施的情况,对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问题概述公共政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旨在促进社会公正、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然而,在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不到位、法律法规与实际脱节等。
这些问题导致公共政策效果不佳,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及改进措施1. 原因:(1)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2)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和利益,常常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持消极态度或采取敷衍应付的方式。
(3)官僚主义:官员为了避免责任追究和承担风险,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往往过于谨慎或推诿责任。
2. 改进措施:(1)完善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2)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管理体系,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3)加强官员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机制,对不履行职责、推诿扯皮等行为进行惩戒。
三、法律法规与实际脱节的原因及改进措施1. 原因:(1)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无法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2)执行力度不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缺乏足够重视和力度,导致政策无法有效落地。
(3)信息不对称: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于社会现状了解不足或者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政策与实际脱节。
2. 改进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并及时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
(2)强化执行力度:加大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力度和监督,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地。
(3)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加强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及时调整公共政策,确保政策与实际相符。
四、结语我国的公共政策终结中存在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只有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协调、提高执行力度等措施,才能够让公共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国家治理效能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措施。
政策的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对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实现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1.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是公共政策执行中常见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拖延、敷衍了事、执行不力等现象。
其原因可能是执行机构的人员配置、资源分配不足,或者是执行机构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不够。
2.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政策执行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各方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决策困难、执行偏差等问题。
3. 政策执行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之一。
这表现为监督机构不独立、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
三、对策研究1. 加强政策执行的力度为了解决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需要从政策执行的资源和人员配置入手。
首先,要确保执行机构的人员配备和资源分配充足,以满足政策执行的需求。
其次,要加强执行机构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执行人员的政策意识和执行力。
2. 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这包括加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加强执行机构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等。
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决策困难和执行偏差。
3. 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为了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能够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其次,加强监督力度,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最后,加强监督过程的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参与到监督过程中来。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途径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执行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执行中的问题1. 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资源有限并且需要面临多个问题的处理,政府在资源分配上往往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投资,而其他地区则会被忽视。
这种不公平的资源分配可能会导致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2. 信息不对称:政策执行需要丰富的信息支持,但政府通常无法准确获取公众的需求和反馈。
此外,政府与执行机构之间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政策执行容易出现偏差或失误,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3. 执行难度与风险:执行一项政策往往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风险。
例如,执行环境可能不利,执行机构可能缺乏能力或资源,甚至会遭受利益相关者的干扰和阻挠。
这些因素使得政策执行变得复杂而困难。
二、解决途径1. 信息公开与民众参与:政府应主动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策执行过程的了解。
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政府还应积极听取民众的声音和意见,并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2. 加强政策评估与监督: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评估机制,持续对政策执行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政府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执行策略,提高执行效果。
同时,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进行监督,减少腐败和滥用职权的风险。
3. 提高执行机构能力与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强对执行机构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
同时,政府应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均衡,减少地区间的差距。
4. 积极应对执行风险:政府应预见和评估执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例如,加强对干扰和阻挠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执行机构的安全保障,建立高效灵活的应急机制等。
总之,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地方政府的行政和管理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问题。
地方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层次,处于“宏观之末、微观之首”,既是公共政策执行者,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对象,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也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但是,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行政效率”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来衡量,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八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职能还未根本转变。
政府机构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然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执法主体不明确、监督与执行混为一体等现象,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到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进行社会管理、开展公共服务上来,政府管了许多应该由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去管的事情,而该管的一些事情却没有管好,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仍有发生。
二是依法行政方面有差距。
突出反映在有的地方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民主作风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规章制度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工作方法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导致不依法办事、执法违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发生。
三是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
有的地方政府不能准确领会国家宏观政策和判断把握市场经济形势,作决策订措施时不遵循客观规律,执行公共政策时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得不够,不能充分发扬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政策缺乏连续性,存在着“朝令夕改”的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解决报告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解决报告
一、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往往会受到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复杂多变的情况。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政策目标混乱、政策资源分配不当、政策沟通障碍、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公共政策执行问题,是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解决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有效执行。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以保证政策的正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目标。
2、加强政策资源配置。
合理分配政策资源,有效发挥政策的作用,是实施公共政策的关键。
政府应该根据政策的实施情况,合理安排政策资源,以期达到政策的最大效用。
3、完善政策沟通机制,加强行政协调。
政策的实施过程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行政协调,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政策沟通机制,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4、强化政策落实,切实把政策落到实处。
政策落实是政策实施最终的目标,也是政策实施最关键的环节。
政府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促进政策的落实,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总结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政策目标混乱、政策资源分配不当、政策沟通障碍、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的正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政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政策资源;完善政策沟通机制,加强行政协调;强化政策落实,切实把政策落到实处,以期达到政策的最大效用。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信息透明度。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足,公众难以获得充分的政策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考虑因素。
这使得公民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受到限制。
第二,决策权集中。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由政府部门主导,决策权集中于少数决策者手中,公众意见往往只起到次要的参考作用。
这种决策权的集中导致了公众对政策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与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如听证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公众参与的途径有限,难以广泛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公众参与的意见被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或不予采纳,导致公众对参与的积极性和信任感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一是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向公众披露政策制定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决策机制。
政府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组织、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等,形成多元参与的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倾听和尊重公众意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开展听证会等形式,与公众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确保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决策过程。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应明确公众参与的原则和程序,规范相关机制和程序的实施。
对政府部门不予采纳公众意见的行为应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公众参与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能力建设。
政府可以利用社会组织等渠道,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和素质。
政府也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中。
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
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本文将从政府机构、资源问题和利益相关者等方面,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政府机构的问题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一个主要障碍。
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协同工作欠缺等问题常常导致政策执行的困难。
此外,政府机构中的官僚主义现象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建立起跨部门合作的机制是重要的一步。
政府应设立相关的沟通和协调渠道,确保政策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及时流通,并加强协同工作,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
另一方面,减少官僚主义现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政府应加强对官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同时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与考核机制,激励官员积极主动地落实政策。
其次,资源问题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源的稀缺性和分配不均等问题常导致政策执行的困难。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预算管理和资源配置。
通过精确的预算规划和合理的资源配置,确保政策所需的资源得到充分保障,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资源缺乏的情况。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有效推动公共政策的执行。
最后,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又一个重要障碍。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常常导致政策的推进受阻。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协商。
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和协商,找到各方的利益平衡点,减少利益冲突,推动政策的执行。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监管和管理。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按照政策要求进行行动,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从而减少利益相关者对政策执行的阻碍。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执行面临着诸多的障碍,但通过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预算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协商以及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监管和管理等对策,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障碍,保证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
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
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只有政策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制定政策时确立的政策目标才能够实现,政策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无法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甚至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因而,只有找出并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才能克服其不利影响,促进政策有效执行。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障碍分析1.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1)政策执行者的自身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人,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行为倾向,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一项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执行主体就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甚至恶意对某项政策进行歪曲、篡改。
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有用有利的政策则传达、贯彻;凡是对本地区、本部门无用无利的政策内容则不贯彻、不传达。
当执行者千方百计使政策的执行效果偏向自己的利益取向时,就可能使原有的决策达不到既定的目标,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执行者素质欠缺。
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等构成了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执行者的素质要是低下,必然影响和阻碍公共政策的执行。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因知识水平有限,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浅尝辄止,凭经验主观片面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正确的体现政策目标;二是对政策贯彻不及时,行动迟缓,消极待命,思想道德素质低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三是业务素质低下,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公共政策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行为近视,思维滞后,执行僵化。
(3)政策执行主体之间沟通协调不畅。
政策执行机构组织间如果沟通或协调不畅,就会导致政策执行障碍,从而导致政策执行中的失实,乃至失误。
各执行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不同执行主体之间职能不清,交叉、重叠或错位,造成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多头执行或执行中断的混乱局面,给政策执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一、引言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
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
具体来说,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
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
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或地区对上级政策前松后紧,敷衍塞责,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
”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便是很形象的比喻。
一些单位”耍小聪明”、”打小算盘”,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谋取私利,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
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在一些地方,计划生育罚款却成为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些地方竟然把生育第二胎的指标公开拍卖,偏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
(4)”上下不一”抵制性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从而产生抵制情绪,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搞特殊”,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甚至逆风而行,”你说你的,我干我的”。
(5)”走极端”野蛮性执行。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公共政策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结合运用。
然而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与群众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
更有甚者一些政策执行人员采取极端手段,背离工作程序,甚至采用违法违纪的方法执行公共政策。
三、我国公共政策出现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存在主观或客观等多方面原因:(1)政策本身的原因。
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化合理化明晰化。
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重要前提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有漏洞缝隙可钻。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
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体现为:①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
从而,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②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从行政的角度看,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变化的随意性很大,人治色彩浓厚。
”不因人而异”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书面形式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官场逻辑,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
显然,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
③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政策的核心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
它适用于全社会,代表和维护的是一种整体利益,符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甚至损害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以致目标群体难以认同和接受这些政策,进而对政策的执行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某些官僚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不仅仅只是一般的自利行为,而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官僚公共决策的乱作为、不作为,更是利用公共政策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3)政策执行制度的原因。
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健全,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严重阻塞。
一方面,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公众参与机制,政策透明度低,政策接受者在政策实施时往往对政策内容和目标一无所知,或道听途说或一知半解,政策执行难度和风险当然加大。
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政策执行盲目性大,政策评估缺少依据,政策效果难以认定。
比如,2003年”非典”事件,就是因为开始之初,疫情信息”上行”中瞒报、”下行”中封锁、”平行”中缺乏沟通,最终才演变成一场重大公共危机。
②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我国很早就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放权与收权”的探索,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种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模式,没有对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
③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不力监督是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执行系统的监督机制因体制的依附性而难以正常运转;监督主体因其主体意识不强加上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致使监督职能无法完整履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因受行政干预而无法释放能量;社会监督因诉讼不畅、缺乏保障而难以发挥作用。
四、解决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对策公共政策行为是国家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关键环节,政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
为避免执行偏误或解决已出现的问题:(1)完善行政之间、党政之间的权力配置。
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机构的职能,避免职能交叉。
对职能交叉的行政机构实行”撤”、”并”、”减”,机构设置要讲究整体性和科学性,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合法性。
(2)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提高对政策认知水平。
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人,是公共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执行人员正确对执行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步骤进行了解、认知,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如果执行者不能完全地理解公共政策,就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误。
执行者只有对政策的内容与精神实质有正确理解,才能坚定地、创造性地完成政策的执行。
(3)保障监控工作相对独立性,完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
根据当前我国政策执行控制的实际,为保障监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有必要对现行的国家监督机构双重领导体制进行合理的权责界定,建立起权力监控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垂直领导体系。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政策传播渠道,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机制。
政策的传播离不开对政策信息的宣传,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利于执行人员及广大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了解。
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改变高度一元化的传播方式。
政府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媒体、电视、互联网等走进千家万户,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同时,减少单一传播的层级,保证信息保真度,还可以及时得到市民对政策及政府的反馈信息。
例如,政府在网上给公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一条直接沟通的渠道,公众不仅可以直接点击政府的官网,迅速、及时地获取政策信息,而且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形式将对政策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政府。
政府应该和公众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对政策作出必要的修改。
如建立信访制度,使由于新政策的推行而利益受损的公众有申诉与表达自己意愿和要求的制度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