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
《曹刿论战》中曹刿形象浅谈在历次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中,《曹刿论战》都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中。
该文选自历史散文《左传》,文章结构严谨,行文简洁。
全文222字,以极其精简的文字,记述了鲁庄公十年齐鲁两国发生于长勺的一场战争,塑造了曹刿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这篇记录战争的文学史料中,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曹刿这个主要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
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韬略,都显得那么突兀,给人一种鹤立鸡群之感。
现具体做如下分析:在文章中,曹刿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显得卓然不群,非同凡响。
作者把他放在战争事件中来进行刻画,通过他对战争的看法、认识与乡邻、国君的相互比较,表现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高超的作战思想及指挥艺术。
在齐鲁的这场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曹刿是这场战争中鲁国的主角,从战争的序幕到尾声,无一不活跃着他的身影。
一登场,他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不是王侯将相,没有显赫的权势和地位,凭什么参加这场战争呢?用他语惊四座的话说:“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这显得似乎是狂妄的话,使得他高居不群,也是奠定他指挥这场战争的基础。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孔子登泰山,方觉众山之小。
假如不是登上高出群峰的泰山之巅,他怎能得以一览群山而觉其小呢?这振聋发聩的语言,看似诳语,其实正体现了他对当时情势的细微洞察。
对这场战争,曹刿早已成竹在胸。
因而在鲁庄公将要迎战齐国时,他要求拜见鲁庄公,其乡邻对他的这一做法是惶而惑之,不知其所然。
他们认为战争是王侯将相之事,小人不得而谋之。
这种对国事的淡漠,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桎锢了他们,使他们的眼光看出去是那样狭窄,这与曹刿“食肉者鄙,未能远谋”的眼界相距何其遥远。
他对战事的关心,其实就是对国家的关心,是他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
这种思想,是通过与乡邻比较表现出来的。
这一比较,使得他如同一座伟岸巍峨的山那样高高地矗立着,雄浑而峭拔,让人仰视。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曹刿其人:(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ppt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鄙陋,眼光短浅。
思考: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 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 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 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 去呢?”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进见。
战
时 代 背 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 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 之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 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 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 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 国。
补充:当时没有常备军,一旦有了战争,就由国君 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 征集。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振作 第二次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推测,估计 害怕 埋伏 倒下 追逐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 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 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 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 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 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 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 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 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 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
第一段:战前曹刿求见
鲁庄公,通过对话论述 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 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 远谋。(战前政治准备)
第一层:曹刿请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曹刿请见的原因:
十年春,齐师伐 直接原因: 我,公将战。
〖2021年整理〗《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伐我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
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公:鲁庄公。
将:将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人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谋划这件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入宫廷见庄公。
】【其:代词,他的。
乡人:同乡。
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之:代词,这件事。
间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不会听从您的。
”】【所安: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对:回答。
偏:通“遍”,遍及、普遍。
惠:恩惠。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报。
信:实情。
孚f ú: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一定以实情判断。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这打一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可以。
以:凭借。
请:请允许。
从:跟随。
】【分析】开篇指出战争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鲁庄公的态度。
战争教案案例剖析:《曹刿论战》中的战术分析
战争教案案例剖析:《曹刿论战》中的战术分析。
本案例将结合曹刿与赵盾的对话来剖析《曹刿论战》中的战术分析。
一、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在曹刿与赵盾的对话中,曹刿说:“将军到了,城破矣!”,这一话语暗示了曹刿的计谋:“我军假败为真胜,用逆水退兵引诱魏军进入陷阱”,而这场陷阱正是曹刿为迎击强敌而瞒天过海、利用地利之一“七星照耀”的天象而布下的。
在战争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追,退不可追,追不可及,这是一种以疑兵利军的计策,是民间常用之计,而曹刿运用这一计策,使得魏军“军败如山倒”,在不战而胜的情况下将魏军打败。
二、计划越早,胜利越容易在曹刿的计策中,曹刿不仅运用了天象之利,还精心策划了退兵战术和火攻战术。
从这两个战术的遥遥领先和成功实施来看,这两个战术是在多年前就开始谋划的,所以曹刿说,“善为国者,先为利其器”,强调了在起步阶段就必须制定详细的战略谋划。
计划越早,胜利越容易。
三、化敌为友,利用敌将在暗示魏军进攻的话语中,曹刿意在让赵盾把魏军视为敌人,因为敌人进攻,我方虽然不怕,但是也会造成很大的伤亡,而这个时候,曹刿就利用魏将段缺的追求胜利心理,渐渐地化敌为友,并成功地拉拢了这一猛将,为自己军队的胜利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四、在适当的时候开战在魏军疑兵利军之计废弛之后,曹刿果断下令,采取了以火攻为主的进攻战术。
这个时候,曹刿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开战,而这个时机正是魏军防御不力,军心涣散的时候,这一决定是勇敢而果断的,因为如果他错过了这个时机,即使有再多的计策,也很难取得胜利。
五、善于发现人才,以人才为根本在战争中,人才是取胜的关键,因为只有有才能的将领和士兵,才能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取得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曹刿论战》中,曹刿非常善于发现人才,以人才为根本,从赵盾、段缺、石广元等人中寻找人才,并成功地利用他们各自的优点和潜能,在一场场战争中不断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潜力,实现了军队的顺利发展和扩张。
《曹刿论战》中的战术分析,内含着颇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战争智慧,其中对退兵战术、火攻战术、疑兵利军等内容从中找到了成功的原因,为后来的军事战争指导研究提供了借鉴。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被描绘成一个喜欢饮酒享乐的暴躁醉汉,他决定不听从曹国舜的妙计,而坚持出兵攻打晋国。
这种自负和鲁莽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鲁国的失败。
鲁庄公的形象体现了一些人性的缺陷,例如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冲动易怒等。
他缺乏睿智的领导才能和明智的决策能力,同时也没有将自己的相信富于批判性地审视。
然而,这个形象也有可能是一种反讽。
作为一个国君,他却沉湎于酒宴之中,听信自己的子弟而不是聪明智慧的谋臣,这可能是在讽刺那些对政务不负责的统治者。
同时,鲁庄公沉迷于各种享乐,也是在暗示一个国家的颓废和腐败。
总之,通过对鲁庄公形象的分析,可以理解《曹刿论战》所强调的智慧和明智领导的重要性,也凸显出长期持续的不负责执政所带来的危险。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_1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
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__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夫(fú)靡(mǐ)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⑴读准字音;⑵掌握节奏;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湖北当阳祖铨一、作者作品简介《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
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
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
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
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以弱胜强。
第二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地位,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人强大时,尤应如此;要实地考察,一一证实,情况确实于己有利,就要抓住机会,积极进攻,争取最大的胜利。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范文一:曹刿论战是孙武《孙子兵法》的批判性文献之一,它通过隐喻和比喻,提出了很多对战争策略有用的建议。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通过对胜利和失败的比较来论述如何取胜。
他强调要对对手的能力和意图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用回合制的方式对抗对手。
此外,曹刿还提出了重视情报,谨慎行动,不轻易决策的战争原则。
曹刿论战的译文如下:将军之事,十胜十败也。
胜败乃兵家常事,智者慎而为之,不善者轻而行之也。
故不尽智,不尽力,其胜负乃半半之间也。
故善胜者,先为不败之地,而后求战之利;不善胜者,先战而后求不败之地也。
今国之事,乱卒之或赢,精兵之或败者,千变万化,其在于变,不在于常也。
是以先知胜天下之人而后自战,则胜率在九十九之下而在百之上矣。
其次知战而知不胜,其次也;其次不知战而胜,其下也。
故不用智胜之,用智不败之,起于众而击于寡,则柔之至也;起于无形而克于有形,则智之至也。
曹刿隐喻将军之事如博弈,需要智者慎重对待。
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想取胜就需要深入分析对手的能力和意图。
曹刿还提出胜利可谓胜之有数,败之无可名状也。
故善胜者,先为不败之地,而后求战之利;不善胜者,先战而后求不败之地。
在曹刿看来,良好的防御是获得胜利的关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曹刿还认为,战争是变化无常的,需要不断变化以应对对手的变化。
先知胜天下之人而后自战,则胜率在九十九之下而在百之上矣。
可见,曹刿认为在战争中,情报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深入分析,做好精准的获胜决策。
最后,曹刿提出起于众而击于寡,起于无形而克于有形等重要原则。
这些原则表明,仅仅靠力量是不足以胜利的,高明的军事家应该学会运用智慧和策略,抓住对手的弱点,选择最有效的战术击败对手。
范文二:曹刿论战是一篇兵法经典,是带有批判性与隐喻的兵法文章。
它涉及的主题包括战争、胜利、失败、智慧、情报等,给当今的军事策略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曹刿论战的对象是胡国,其文中以将军之事十胜十败引出明确的问题和论点:胜败乃兵家常事,智者慎而为之,不善者轻而行之也。
曹刿论战中劝谏的内容
曹刿论战中劝谏的内容曹刿论战,又称《论战篇》,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曹刿在齐桓公与晋文公争霸的关键时刻,以劝谏的方式向齐桓公提出了战略建议。
以下是对曹刿论战中劝谏的内容的详细解析与分析。
战略形势分析曹刿首先分析了战略形势,指出晋国位于中原,是周代的诸侯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势力;而齐国属于东方蛮夷,地势险要,但资源相对匮乏。
曹刿认为,齐国要想与晋国争霸,必须采取巧妙的战略。
政治局势评估其次,曹刿分析了政治局势,并指出晋国内部存在着权臣的问题,晋文公在国内受制于权臣,政治力量分散,这为齐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曹刿强调,晋国内部的混乱将是齐国取胜的关键因素。
战略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曹刿提出了以下战略建议:1. 与中原诸侯争霸曹刿认为,齐国应该积极参与中原诸侯的争霸,这样才能够在战略上取得优势。
他建议齐桓公主动联络中原诸侯,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借助中原诸侯的力量来对抗晋国。
2. 分化晋国内部势力曹刿建议齐国采取分化晋国内部势力的策略,瓦解晋文公与权臣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打破晋国内部的统一,才能为齐国取胜创造机会。
曹刿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利用谗言离间晋文公与权臣的关系,同时与晋国其他诸侯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晋国内部的群雄割据。
3. 坚守战略要地,巧用兵力曹刿强调齐国要在战略要地布防,选准有利的战略位置,并合理配置兵力。
他提出了“浑厚饶食,处阳处其阴” 的战略思路,意思是要在资源丰富的地方修建防御工事,确保士兵的供给,同时在战略上采取灵活的防守和进攻策略。
4. 团结齐国内部力量曹刿认为,齐国内部应该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统一力量。
他劝谏齐桓公要慎重选拔人才,重用有才干、忠诚的大臣,同时采取措施加强国内的统治,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结论曹刿的劝谏内容全面、细致,提供了深入的策略分析和明晰的战略方向。
他从战略形势、政治局势出发,结合齐国与晋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建议和策略。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论战》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曹刿与魏国政治家廉颇之间的一场论战,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杰出的辩证法著作。
本文将对《论战》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影响。
《论战》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开篇论述、廉颇论战、曹刿反击、和谐、以及结尾总结。
这五个部分的内容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在开篇论述中,曹刿提出了“将勇必以智谋辅之,智谋不足以应敌者,则国家必乱,将必亡”的观点。
他以智谋为将领的基本要素,强调将领在战争中必须具备智谋和谋略方能指挥战斗。
此观点对于当时的战国时期尤为重要,对后世影响深远。
廉颇论战部分,廉颇指责曹刿为“跃马弯弓射大雕”,并试图通过比较战争武勇和政治才智的优劣来羞辱曹刿。
曹刿则以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反击廉颇,让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战胜曹刿是非常困难的。
曹刿反击部分,曹刿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如“蛇盘蚓行之国”以及草原上的狼群合作等,以证明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
他指出智谋是决断胜负的重要元素,没有智谋,再多的武力也无法取得胜利。
和谐部分,曹刿进一步阐述了智与勇的关系,认为智谋和勇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胜利。
他运用水火相济和阴阳调和的观点,强调智谋和武勇之间应当互相融合和补充,而不是对立和排斥关系。
结尾总结部分,曹刿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并强调了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
他认为智谋可以克制勇力的盲目性,指导军队取得战斗的胜利。
整个《论战》思想内涵丰富,曹刿通过这场论战,旨在强调战争指挥者的智谋和谋略的重要性,批判了仅仅依靠武力的作战思想。
这在当时的战国时期,为战争指挥和军队战斗增添了新的思维。
此外,曹刿在论战中还强调了智谋和勇力的相辅相成。
他认为智谋和勇力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应当互相融合。
这一观点强调了智谋和勇力在战争中的统一和协调,对后世的战争指挥学和兵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曹刿论战内容十分丰富,以智谋为核心,讨论了智谋与勇力的关系、军队指挥的重要性,以及智谋在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
曹刿论战解析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
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
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
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
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
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
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篇一 :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曹刿论战解析
曹刿论战解析曹刿论战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典型,它记载了两军在一场经典的决战中组织攻击、抵抗、战术奇袭、军事变故等各种战争相关内容。
一个被冠以“曹刿”的经典战役,一路激烈的战争,一个个动人的战场景,都被国人广泛推崇。
因此,《曹刿论战》在论战学界享有盛名。
《曹刿论战》源于古代“六韬”称号“曹刿”,经过多方研究和分析,曹刿论战其实是由曹操和袁绍于襄阳七年(公元214年)之间的战斗,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而是一场斗智斗勇的精彩战役,争夺中原的权利和霸权。
曹刿论战的攻击,以曹操和袁绍的军队为主。
曹操领导的军队包括十七个军团,共计八十三万人;袁绍拥有九军,共计一百五十万人。
两军在襄阳山地上展开了激烈的决战,曹操抢先展开进攻,袁绍也敏捷地做出反应,因而多次发生战斗和变故。
曹操知道袁绍将重点转移在他的难驾驶贵兵上,他派出蔡邕率领关羽亲率上万军马展开了攻击,双方发生剧烈的战斗,蔡邕派关羽突破袁绍的外围防御,又将袁绍的子弟袁谭关押起来,这样一来袁绍的士兵不能正常行将,曹操的军队得以胜利。
曹操的胜利不仅仅是战争技巧的体现,也是他的智慧、把握大局的能力的体现。
他的整体战略,他的将军精彩的执行,以及他让袁绍走投无路的高明计策,让他得到智者之称。
《曹刿论战》这部军事论文,从历史来看,既研究了曹操成功的战术奇袭,又深入剖析了这一战役的历史教训,蕴涵了深刻的军事智慧。
它的叙事方式、技术手段以及战斗的具体细节等看上去都相当有趣且难能可贵。
综上所述,《曹刿论战》是一部值得深入学习和赏析的文学篇章。
通过对《曹刿论战》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曹操和袁绍在曹刿论战中,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思想。
他们在军事上都有良好的教训,而且也都体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军事智慧。
曹操的战略很成功,他展现出了他高明的战术思想和深刻的军事智慧,军事上的精彩计策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袁绍的军事才能虽然出众,但却没能把握住机会,只能任由曹操攻击,最终使他失去了机遇。
曹刿论战(1)
曹刿论战《左传》#题解: 曹刿论战,重点在「论」一字。
「论」,有讨论、分析的意思,是指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长勺之战」。
一)主旨: 本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在曹刿辅助下,终能以弱胜强的经过,说明战争取胜之道在于先获得百姓的支持;而战略得宜、审慎从事,也是致胜的重要因素。
同时,文中也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识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二)段落大意:1.述齐军发兵攻鲁,曹刿求见庄公,论述以弱鲁抗强齐的应战条件。
2.记述长勺之战的经过、结果和战后曹刿论述战略成功之道。
三)内容分析A.曹刿求见原因:国家大事本应由朝中高官负责谋划,但曹刿认为他们眼光短浅,未能作长远的计谋,所以他不理会乡人的劝阻,亲自求见庄公,以冀为国效力。
B.二人论应战条件:1.庄公---认为衣服食物等生活的必需品,他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如此善待臣下,有信心得到支持。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未能使人民普遍受惠,故此他们是不会跟从庄公的。
2.庄公---认为祭祀时所用的牲口、玉器、丝绢等物品的数目,他从不敢虚报夸大,必定诚实禀告神明。
他相信这会获得神明庇佑。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取得神明的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庄公作战胜利的。
3.庄公---认为对于大小不同的诉讼案件,他虽然未能一一详细了解清楚,但必定酌情处理,尽量做到公正严明。
曹刿---指出他能尽君主的本分,尽心尽力为人民做事,自然获得人民的支持,凭借这个条件可与齐国一战。
C.战争的经过曹刿的行动1.庄公准备要击鼓进攻制止庄公2.齐军击鼓三次让庄公下令进攻3.齐军败退庄公急于追击再次制止庄公,察看敌情后才同意追击D.战争结果:齐师大败E.战后分析曹刿分析鲁军能以弱胜强的原因:1.善用战术:作战全凭兵士的一股作气,他深明士气持续不久,再衰而竭的道理。
所以要待齐军三击鼓,士气完全耗尽后下令己方击鼓进攻。
在彼竭我盈的情况下,鲁军自然取得胜利。
2.观察敌情:大国难测,他恐怕齐军诈败埋伏,所以他不立刻乘胜追击,当他看见齐军败走时,战车的轮迹紊乱,又望到他们的军旗倒下,确定敌人真的战败而逃后才下令追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
............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
..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
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
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的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
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
曹刿其人:
(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
(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
(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6.启示(分别从曹刿和鲁庄公的角度说明)
从曹刿的角度谈:
(1)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2)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忌莽撞从事;
(3)仔细观察,周密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从庄公的角度谈:
(1)善于用人;
(2)能虚心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7.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因为鲁庄公“秉公执法,体察民情,公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曹刿从这点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而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以赞同。
8.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1)齐国是侵略国,鲁国是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
(2)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彼竭吾盈”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
(3)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4)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
9.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如: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
10.曹刿的成功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1)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
(2)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
(3)自身要具备真才实学。
11.文章写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及“下视”等动作,有什么作用。
(1)刻画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的杰出军事才能。
(2)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紧张态势;
(3)为下文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12.写“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有什么作用?
(1)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暗示了曹刿有“远谋”;
(2)用乡人的不关心国事反衬曹刿的爱国,也表现了曹刿的自信和对统治者的鄙视。
(3)为下文写曹刿的论战做铺垫。
13.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4.“战则请从”在文中的作用。
(1)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
(2)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要取信于民
(2)战中:要善于抓住战机、要知己知彼、要仔细观察
1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1)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2)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的特点。
17.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见第4题的第3点的分析)
18.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指曹刿在齐人三鼓后下令进攻,在齐军“辙乱旗靡”的时候下令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