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名词解释
天葵:【1 】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必定程度时体内消失的具有促进人体发展.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资.天葵起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盛衰而竭止.怀胎恶阻:怀胎早期消失恶心吐逆,头晕厌食,恶闻食味,甚则食入即吐者,称怀胎恶阻.亦称子病.病儿.阻病.特色:怀胎6-12周多见,吐逆,进食削减或不克不及进食.西医学的怀胎剧吐课参照本病辩证病因病机:冲气上逆,胃掉和降.脾胃衰弱.肝胃和气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为“崩中”,后者为“漏下”.因为崩与漏二者常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轻微杂乱的月经病.出血量多,来势澎湃—崩;出血量少,淋漓日久—漏,病因为虚,热,瘀.继发性闭经:正常月经产生后消失月经停滞6个月以上,或依据自身月经周期盘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西医以为闭经是妇科疾病中的罕有症状,并不是一种自力疾病.病因病机:气血衰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所致胎漏:怀胎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竭,但无腰腹痛苦悲伤.下坠感.西医称之为“预兆流产”病因病机:冲任毁伤.胎元不固.肾虚.血热.气血衰弱.血瘀怀胎腹痛:因胞脉阻滞掉养,产生小腹痛苦悲伤者,称为“怀胎腹痛”,亦名“胞阻”.也有称“痛胎”“胎痛”“怀胎小腹痛”.属西医学预兆流产的症状之一.子晕:怀胎期消失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证,甚或眩晕欲厥,称为“怀胎眩晕”,也称“子晕”.怀胎眩晕往往是怀胎痫证的预兆,本病以眩晕为主证,本质因孕而虚,属本虚标实证,病因:怒气上升,内风扰动或痰涎上涌所致原发性闭经:年满16岁,月经从将来潮者.西医以为闭经是妇科疾病中的罕有症状,并不是一种自力疾病.病因病机:气血衰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所致痛经: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或经行时代消失周期性下腹痛苦悲伤,或痛引腰骶,伴恶心吐逆.腰酸及其他不适,甚者可致昏厥者.经前或经后第一.第二天,小腹稍微胀痛,不影响工作.生涯者不属病态.不通则痛,不容则通.特色:1.产生在经期或经行前后数天内;2.小腹痛苦悲伤,可伴腰痛.腰骶坠痛等3.周期性发生发火,经后天然缓解.胎动不安:怀胎期腰痛.腹痛,胎动下坠,或伴少量阴道出血.西医称之为“预兆流产”病因病机:冲任毁伤.胎元不固.肾虚.血热.气血衰弱.血瘀产褥:指产妇临蓐后,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至孕前状况的一段时代,称产后,也称“产褥期”,一般约需6周.滑胎:凡堕胎或小产中断产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又称数堕胎.屡孕屡堕.西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重要机理:母体冲任毁伤;胎元不健.病因:肾虚,脾肾衰弱.气血衰弱.血热.血瘀怀胎痫证:怀胎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忽然产生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转瞬醒,醒复发,甚或晕厥不醒者,称为:子痫,也称“子冒”.“怀胎痫证”.属西医的“怀胎期高血压”,个中怀胎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以往统称为怀胎期高血压分解症.病因病机:肝风内动,痰火上扰徵瘕:妇女下腹结块,伴随或胀.或痛.或满.或平常出血者,称为癥瘕.癥:有形可征,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假聚成形,离合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西医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盆腔炎症包块.子宫内膜异位关键节包块.结核性包块及陈旧性宫外孕血肿等可按本病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消失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力倦怠,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掉眠健忘.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随月经杂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绝经期前后诸症”,又称“经断前后诸症”.西医学“围绝经期分解症”原称为“更年期分解症”,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效衰竭而致诸证.病因病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子肿:怀胎中晚期,妊妇消失肢面子貌肿胀者称“子肿”,又称“怀胎肿胀”.前人依据肿胀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合,又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等名称.子肿的重要机理: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中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相当西医功效掉调性质宫出血和盆腔炎等消失的月经提前.病因病机: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带下病:(狭义)广义-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心理-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狭义-即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息平常之病症.西医学的各类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排泄掉调(尤其是雌激素程度偏高)等疾病引起的阴道排泄物平常可与此类疾病互参.病因病基:脾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热毒蕴结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涯.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凡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涯,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曾有过怀胎,尔后未避孕,又中断2年未再受孕者——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产后恶露不断:产后血性恶露中断3周以上,仍淋沥不尽.恶露:指胎儿.胎盘临蓐出后,胞宫中遗留的余血浊液,随胞宫缩复而逐渐排出,总量约为250~500ml病因病机:冲任掉固气血运行掉常西医学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晚期产后出血与本病可互参.。
中医妇科考研复试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考研复试名词解释
1. 发汗:通过推拿按摩、刮痧等方法促进身体的发汗,以达到排出体内湿热等病邪的目的。
2. 滋阴:中医理论认为,经常出现手脚发热、口干舌燥、心烦易怒等症状的人属于阴虚,需通过进补滋阴的食物或中药调养身体。
3. 散寒:散寒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疗法,通过温热或刺激身体的方法,例如用热水泡脚、按摩等,以驱散寒气。
4. 祛湿:中医认为潮湿的环境与饮食会导致人体湿气过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摄取一些祛湿的中药或食物以平衡身体湿气。
5. 活血化瘀:中医理论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通过一些方法例如推拿、针灸、中药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化解因循环不畅而形成的瘀血。
6. 补肾: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内最为关键的器官之一,肾气充沛可保持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形成肾虚疾病。
因而需要通过中药、食疗等方式来补充肾气。
中医妇科
产后病:
恶露多少、时间 乳汁多少、色质 饮食多少 产后大便 腹痛情况
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
如:妊娠早期出现下腹疼痛-----流产先兆 or 异位妊娠 or 肠蠕 动刺激(便秘)or 胃肠炎
八、治疗: (一)内治法
胞调 宫控 生肾 殖天 轴癸 冲 任
调 养 胞 宫
调 治 冲 任 督 带
肝(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阴(失润、生风):月经后期、过少、闭经、 不孕、经期风疹、妊娠身痒等 肝阳(上亢):经期头痛、眩晕、子痫等 肝气(郁结):月经先期、痛经、闭经、经行乳 房胀痛、不孕、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崩漏、胎 漏、经行头痛、乳汁自出、产后缺乳、妊娠恶阻等 肝经湿热:阴痒、不孕(盆腔粘连、输卵管不 通)、腹痛(需与内科鉴别)、盆腔炎、癥瘕等 注:五行属木、将军之官、多亢少亏、易郁、与情 志、心情相关、易伤脾(木克土---妊娠呕吐)
性成熟期:18~49岁 “三 七” “四七” 完善 成熟 旺盛 衰退
围绝经期:80% 44~54 岁 “七七”
月经断绝(生理) 伴随症状(心理)
老年期:>60岁
萎缩(生殖器官) 全身衰退(骨、心、脑)
五、女性生理特点:
(一)、月经生理:“月事”、“月信”、 “月水” 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贵在有节律 经期:3~7天 月经量、色、质:50ml~80ml 月经期表现:乳房、小腹、腰、情绪 脉:滑利
中年期卫生
及早重视(避免过多流产) 防治疾病(定期体检:宫颈、盆腔、 乳腺) 重修生息(注意锻炼、饮食进补、生 活规律) 调节情志(适当发泄、调整心态、摆 正位置)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中医妇科简介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中医妇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妇科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中医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妇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脏腑功能。
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和中药熏蒸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的药性和功效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
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
中药熏蒸治疗是通过将中药熏蒸到患者的生殖器官和腹部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
中医妇科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期过多、经期过少、经期提前、经期延后、不孕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宫颈糜烂、乳腺增生等。
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妇科的优势在于综合治疗,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妇科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妇科治疗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妇科治疗的同时,还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等,全面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
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
”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据、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本书在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妇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妇女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与保健等。
在各论中,根据中医妇科文
献记载与实际工作需要,设立的疾病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
同时为了扩展学习者的思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和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将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与计划生育知识附于书后,以作临证治疗的参考。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妇科疾病是指妇女生殖系统及相关器官遭受的疾病。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在妇科领域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疗法。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中医妇科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体内部也存在这种阴阳平衡,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状况分为五个阶段,即木、火、土、金、水,相互关系密切。
以上理论为中医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基础。
二、常见疾病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女性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常见的月经不调有闭经、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过长等。
中医辨证施治,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腹痛不适的症状。
中医将痛经分为虚寒型、气滞型和血瘀型等不同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等。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
中医将子宫肌瘤归为血瘀、气滞、湿困、痰瘀等不同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中药调理、推拿和膏方敷贴等治疗方法。
4.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脏器的感染,常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中医将盆腔炎分为湿热、湿寒、瘀郁等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成药服用、穴位贴敷和艾灸等。
三、中医妇科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针对性的中药方剂。
患者可以口服中药颗粒、煎剂或冲剂来调理身体。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针灸常常与中药配合使用,协同发挥疗效。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指压、揉捏、按摩等手法刺激全身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康复。
在妇科疾病治疗中,推拿按摩常被用于调理子宫和盆腔的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妇科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中医妇科与西医妇科相比,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妇科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外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是阴阳的相互作用结果;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五行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经络学说强调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对身体的调节和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中医妇科主要研究妇女生理周期的变化、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相关的疾病。
常见的中医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中医妇科通过望诊、问诊、切诊和听诊等方法,结合中医的独特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治疗、中药熏洗、中药膏方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则是利用艾绒的热力作用,刺激特定穴位,起到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中药治疗是通过选用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草药,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熏洗是将中草药煎煮后,用其蒸气进行局部熏洗,起到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中药膏方则是将中草药煎煮后,制成膏状,涂抹在患处,起到温通经络、消炎止痛的作用。
中医妇科治疗的特点是综合施治、个体化和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妇科强调“因人而异”,即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体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妇科还注重调理阴阳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防止复发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妇科广泛应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
中医妇科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点,尤其在一些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妇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中医妇科相关科普
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和疾病,以及与这些疾病相关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理论。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医妇科的科普知识:
1. 中医妇科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疾病与脏腑、气血、经络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补益气血、调理经络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中医妇科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对症下药,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和推拿治疗则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节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 中医妇科的预防保健:中医妇科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强调预防保健。
女性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来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妇科也提倡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4. 中医妇科的适用范围:中医妇科主要适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不孕不育等。
对于这些疾病,中医妇科能够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总之,中医妇科是一门专门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和疾病的学科,它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女性解决许多常见的生殖系统问题。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中,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医妇科治疗以中药为主,有“药补为主,医食同源”之说。
下面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生理期的周期、周期次数和量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延后、脱期、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闭经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肝经郁滞、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十宣、四神等方针灸穴位,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腹部阵发性剧痛,也称月经痛。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经络不畅所致。
治疗时,可以选择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疏肝行气、月经调暖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月经过少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是由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气血阴虚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择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养血、调经和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肌层。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血郁滞、肝肾不和、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赤芍、桃仁、三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破气活血、祛瘀止痛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内规律性同房而未避孕而未成功受孕。
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滋补肾气的中药如人参、熟地、枸杞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培元、调经养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的名词解释
中医妇科的名词解释中医妇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女性疾病。
中医妇科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与西医学有所不同,注重平衡和调理身体,提倡以防治为主。
下面将对中医妇科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医妇科关注的重点之一。
月经是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脱落,经阴道而出的现象。
中医认为,月经的正常来潮表示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正常,并且与女性身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如果月经不调,比如量过多或过少、周期不规律等,常常会引发妇科问题,需要及时调理和治疗。
二、经血经血是在月经期间从阴道排出的血液,主要由子宫内膜脱落而来。
中医认为经血是女性体内废物的一部分,具有排毒的作用。
经血的性状和量是中医诊断妇科问题的重要依据。
如果经血颜色过淡、量过少、质地稀薄,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相反,如果经血颜色深红、质地凝块,可能是气滞或湿热的表现。
中医治疗妇科问题时,常常会通过调理经血来改善女性的身体状况。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脉络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整个人体的各个部位,调节和保持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妇科中,经络的畅通与否对女性的生殖系统和月经周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经络堵塞,气血不能畅通,就会导致月经不调和妇科问题的发生。
因此,中医妇科治疗时,往往会通过调理经络来恢复女性身体的平衡。
四、经脉经脉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气血运行的路径。
中医将全身的经脉分为十四条主要经脉,与身体的器官和组织相连接。
中医妇科治疗中,经脉的状况往往与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
通过调理经脉,可以增强气血运行的能力,改善月经不调和其他妇科问题。
五、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精气和血液。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持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妇科治疗往往注重调理和补充气血,以保持女性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妇科学考点汇总(2010)
中医妇科学考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月经: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
2.月经初潮: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
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4.居经:月经三月一至的,称为“居经”或“季经”。
5.避年:月经一年一行的,称为避年。
6.暗经:月经终生不行经而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7.激经:受孕之初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盛胎”、“垢胎”。
8.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经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9.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10.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
11.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12.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13.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14.痛经: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15.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
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
16.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
17. 胞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等。
18. 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
妇产科中医名词解释重点
妇产科中医名词解释重点一、月经不调大家都知道,月经对女性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
好嘛,一不小心就来了,不来就让人慌得要命。
月经不调呢,说白了就是月经的周期、量、颜色等等都跟平时不一样了。
可是,月经这种事儿,千人千面啊,搞不好一两天不规律就成了“月经不调”的代表,结果也没啥大事。
其实呢,月经不调的原因可是五花八门的,可能是体内的“气血不和”,也可能是“肝气郁结”,有时候就是因为压力太大,生活作息不规律。
你要是工作太忙,情绪不稳定,那你别说月经不调了,连身体都可能给你发警报。
所以,中医讲究的是调和气血,调整作息,别让自己太累,心情要放松点。
二、痛经说到痛经啊,想必很多姐妹都深有体会。
每个月的“大姨妈”来了,腹部就像被刀割一样疼,真是疼得人想哭。
痛经在中医眼里,往往是因为“寒湿困脾”,“气血不足”或者是“气滞血瘀”所引起的。
就是你体内的那些小气小血不给力,或者是湿气太重,脾脏也很懒,不帮忙把那些不好的东西给排出去。
痛经一来,简直是每个女人的噩梦。
用药治疗是常见的选择,但是从中医的角度看,痛经更需要的是一个长久的调理。
别急着吃药,首先得调节身体的内外环境,尤其是生活方式,作息一定要有规律。
其实嘛,痛经就像是身体给你发的“警告信号”,说白了就是需要你关心自己,别让自己处于一直累的状态。
三、子宫寒子宫寒,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冷飕飕的,是不是?其实子宫寒并不是指真的冷得发抖,而是指子宫的位置变得比较“寒冷”,也就是血流不畅,气血不活跃。
这种情况在女性当中可不罕见,尤其是那些平时爱吃凉东西,喝冷饮的姑娘们。
子宫寒的表现就是痛经、月经不调、甚至是怀孕困难。
这不就是因为寒气侵入了身体,导致宫寒气滞,根本没法让子宫的“气血”流畅起来。
听上去是不是很像是冰箱里面的食物,一直冷冻着,根本没有办法“解冻”?那怎么办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温暖子宫是关键!别让自己总是吃冷食,保持身体的温暖,适量运动,避免久坐。
特别是女生在经期,更要注意保暖,千万不要让自己着凉了。
中医妇科简介
中医妇科简介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针对女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妇科广泛应用于妇女疾病的治疗,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不育等疾病。
中医妇科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妇科疾病多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关,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中医妇科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艾灸等。
针灸是中医妇科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女性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调节月经、缓解痛经等目的。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妇科常用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制中药方剂进行内服或外用。
中药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特定的身体部位,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艾灸是中医妇科治疗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燃烧艾绒,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温灸,以温热的刺激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调理女性生殖系统的目的。
中医妇科治疗的特点是疗效确切、无副作用、调理全面。
中医妇科治疗不仅能够治疗病症,还能够调理身体的整体机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中医妇科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使其在治疗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妇科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许多疾病在西医治疗无效或者疗效不佳的情况下,通过中医妇科治疗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此外,中医妇科还可以辅助西医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虽然中医妇科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还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妇科治疗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遵循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妇科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针对妇女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1. 简介中医妇科学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保健方法。
中医妇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差异,注重病因辨证、辨证施治,以及药食同源的保健方法。
2. 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和辨证2.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的长短、周期的不规律以及月经量的变化等异常情况。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主要包括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等。
辨证中常见的类型有气虚血瘀型、湿热郁滞型、肝郁脾虚型等。
治疗方面,中医妇科学采用草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手段来调和气血,清理湿热,以达到调理月经的目的。
2.2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育龄妇女。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
辨证中常见的类型有肝郁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等。
治疗方面,中医妇科学常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草药方剂,并结合针灸、拔罐等辅助疗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减小肌瘤体积。
2.3 阴道炎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的炎症性疾病,症状主要包括白带异常增多、阴道瘙痒、性交疼痛等。
中医认为,阴道炎的发生与体内湿热、寒湿犯阴等因素有关。
辨证中常见的类型有湿热下注型、湿寒凝滞型等。
治疗方面,中医妇科学倡导保持阴道清洁,采用中药洗涤、草药熏蒸等方法来调理阴道环境,消除湿热或寒湿。
3. 中医妇科学的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药在中医妇科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中医医生会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见的中药包括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等,它们具有调和血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作用。
3.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中医妇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在特定经络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气血运行,刺激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妇科疾病。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三焦经、肾经等的穴位。
3.3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妇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妇科知识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大总结妇科疾病在中医理论上分别属于“妇人病”、“经病”、“白带病”等范畴。
其中,妇人病主要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如乳房、子宫、卵巢等。
经病主要是指经血不调、痛经、闭经等与月经有关的疾病。
白带病主要是指妇女外阴部和阴道的疾病,如带下症、阴道炎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独特的认识和诊疗方法。
一、妇科疾病的病因和病机1. 妇科疾病的病因:妇科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情志不畅、营养不良、体力劳累、寒暑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外伤感染以及遗传等因素。
在中医理论中,这些病因与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2. 妇科疾病的病机:妇科疾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机不畅、血瘀淤滞、湿热内蕴、虚寒互结等。
这些病机主要是指人体内脏腑、气血、精气在受到外邪或内伤的侵袭后所产生的异常变化和病理状态。
二、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妇科疾病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体征、脉象等,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1. 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眼底、舌脉等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2. 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取患者的气息、声音、带下等来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声音特点以及病情。
3. 问诊:问诊主要是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情志等,从而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4. 切诊:切诊主要是通过切诊脉搏,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状况,从而作出诊断。
三、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以及推拿治疗等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选择药物时,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和气血状况,选用具有祛邪、活血、调经、益气等作用的中药方剂,从而改变病因和病机,达到治疗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或灸烧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改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妇科名解
名解概念篇1月经: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已具有生殖功能。
2月经初潮:妇女一生中第一次月经来潮3月经周期: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出血之第一天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的第一天之间的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平均28天。
4经期:月经持续时间,正常为3-7天,多数为3-5天5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一般为45-55,平均为49.56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7居经: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三个月来潮一次8避年:身体无病,月经定期一年一行者9暗经:终生不潮而能受孕者10激经(盛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11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12带下:健康女性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色白或无色透明,其性黏而不稠,其量适中,无特殊臭气,津津常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白带13妊娠:从受孕到分娩的过程14弄胎(假宫缩)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15离经脉:临产时可扪得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16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亦称“产褥期”,一般约需6周17恶露: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鲜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为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18妊娠病:女子怀孕六周左右易见脉滑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因月经停止,阴血下注以养胎,冲任气血旺盛之故,此为妊娠常脉19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前经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20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又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21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三五个月一行者。
中医妇科总论
断为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原则,采用中
药汤剂和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妊娠病案例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妊娠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各 种疾病,如妊娠呕吐、妊娠腹痛、 胎动不安等。
妊娠病的原因多为气血虚弱、脾 肾亏损、肝气郁结等因素所致, 治疗上以补益气血、健脾补肾、 疏肝解郁等为主。
案例பைடு நூலகம்
患者张某,30岁,妊娠2个月,出 现妊娠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妊娠呕吐, 治疗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原 则,采用中药汤剂和针灸治疗, 症状得到缓解。
产后病案例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案例
产后病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各 种疾病,如产后腹痛、产后发 热、产后恶露不绝等。
产后病的原因多为气血虚弱、 瘀血内阻、外感邪气等因素所 致,治疗上以调理气血、活血 化瘀、清热解毒等为主。
VS
详细描述
产后病包括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恶 露不绝、产后身痛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 产后气血虚损、瘀血内阻等因素有关,治 疗原则以调理气血、温经散寒为主。
带下病
总结词
带下病是指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或异 常颜色,伴有异味,是妇科常见病之 一。
详细描述
带下病主要包括白带、黄带、赤带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湿邪内侵、脾虚 湿盛等因素有关,治疗原则以健脾利 湿、清热解毒为主。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 系。例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常见妇科疾病往往与肝 、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 支。
中医认为,经络的功能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在妇 科疾病的治疗中,经络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例如,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就是 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中医妇科学你懂的
一、名词解释:1.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2.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特点诊疗规律和研究女性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3.崩漏:妇女非行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崩漏”。
4.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
5.痛经: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甚则剧痛伴恶心呕吐、晕厥者称“痛经”。
6.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
7.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恶阻“。
8.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9.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出血者。
10.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滑胎”。
11.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称“子肿”。
12.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甚或眩晕欲厥称“子晕”。
13.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恶露不绝”。
14.缺乳:哺乳期间,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称为“缺乳”。
15.癥瘕: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或有异常出血者称“癥瘕”,其中结块坚硬,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为癥,结块不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为“瘕”。
16.不孕症: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有正常的性生活,男方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或曾有过受孕,未避孕又2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称“不孕症”。
17.阴挺:妇女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则挺出阴户之外,或阴道壁膨出阴户之外,统称“阴挺”。
二、小题:1.妇科第一部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出自《内经》)。
2.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是《胎产书》,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的《金匮要略》。
3.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将妇产科独立分科的:宋代4.正常恶露干净的时间为:产后3周5.止带方用于何种带下病:湿热下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6.妊娠病的治疗原则大多是:(治病与安胎并举)7.妊娠期间慎用或禁用的药物是(附子、肉桂)8.气血虚弱胎漏的治疗方药宜选(胎元饮)9.子满的治疗宜选(白术散)10.寿胎丸的药物组成(菟丝子、续断、寄生、阿胶)11.气血虚弱所致缺乳的最佳选方是(通乳丹)12.启宫丸是治疗哪一种不孕的首选方(痰湿不孕)13.异位妊娠未破损期选用宫外孕Ⅱ号方(丹参、赤芍、桃仁),已破损期休克型用宫外孕Ⅰ号方(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
断续名词解释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简介中医妇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妇科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方法来维护女性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妇科疾病与女性生殖系统的特殊构造、生理变化、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妇科能够调整女性内分泌平衡、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常见妇科问题及治疗方法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异常或经量异常。
常见表现有月经提前、延迟、间隔时间长或者出血过多等。
根据中医理论,月经不调多与气滞、血虚、寒湿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调理气血:通过艾灸、针灸等手段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调理情志:情绪波动、压力大等因素会影响月经周期,中医妇科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情志,缓解月经不调。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期或者经前出现腹部剧烈疼痛的现象。
根据中医理论,痛经多与气滞、血淤、寒湿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理气活血:通过艾灸、针灸等手段来舒缓腹部气滞和血淤,缓解痛经的不适感。
•调理寒湿:中医妇科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寒湿体质,减轻寒湿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指乳房组织发生良性增生的情况。
常见表现有乳房胀痛、肿块等。
根据中医理论,乳腺增生多与气滞、血淤、湿浊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祛湿活血:通过艾灸、针灸等手段来改善乳腺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乳房胀痛和肿块。
•调理湿浊:中医妇科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湿浊体质,减轻湿浊对乳腺的影响。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
常见表现有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等。
根据中医理论,子宫肌瘤多与气滞、血淤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理气活血:通过艾灸、针灸等手段来改善子宫内气滞和血淤,缓解月经过多和不调。
•调理体质:中医妇科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缓子宫肌瘤的生长速度。
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出现一系列身心症状。
常见表现有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等。
中医妇科名解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经迟”等。
3、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是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且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
4、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而周期、经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为“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
5、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平时正常精良的1/2,或少于20ml,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6、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以上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亦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
7、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流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大多出现在月经周期的第10~16天,即月经干净后5~7天。
8、崩漏: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两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
9、闭经:原发性闭经是指女性年逾16岁,虽有第二性征发育但无月经来潮,或年逾14岁,尚无第二性征发育及月经。
继发性闭经是指月经来潮后停止3个周期或6个月以上。
10、痛经: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亦称“经行腹痛”。
11、月经前后诸证:凡于行经期前后或正值经期,周期性反复出现乳房胀痛、泄泻、肢体浮肿、头痛、身痛、吐衄、口舌糜烂、诊块瘙痒、情志异常或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月经前后诸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俗称白带,是健康女性从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黏而不稠如糊状,其量适中,无腥臭气。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居经:身体无病而定期3个月一潮。
避年:身体无病而定期一年一行者。
并月: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天葵:男女皆有,是肾精肾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以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臆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癓瘕: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癓瘕。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阴痒:妇女阴部瘙痒不堪,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有带下增多等证。
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难免流产:指流产不可避免。
在先兆流产基础上,阴道流血量增多,阵发性下腹痛加剧,或出现阴道流液。
【不全流产】难免流产继续发展,部分妊娠物排出宫腔,且部分残留于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或胎儿排除后胎盘滞留宫腔或嵌顿于宫腔口,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大量出血,甚至发生休克。
【完全流产】指妊娠物已全部排出,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
【胎盘早剥】孕20周以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子宫腺肌病】当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称子宫腺肌病。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发生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者,已知有糖尿病而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内。
妊娠后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
【子宫破裂】是指在分娩晚期或妊娠晚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
【病理缩腹环】指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子宫收缩过强,子宫体部肌肉增厚变短,子宫下段肌肉变薄拉长,在两者间形成环状凹陷。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胎儿窘迫】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
【原发性闭经】指年龄超过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还未来潮,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着。
【继发性闭经】指正常月经建立后月经停止6个月,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
【HELLP综合症】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儿生命。
【功血】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按发病机制可分为无排卵性和排卵性功血两大类。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首次出现孕妇血压>=140/90mmHg,但尿蛋白(—),在整个孕期为发展为子痫前期,并且在产后12周内血压恢复正常。
【受精卵着床】是指受精后6~7日晚期胚泡透明带消失后逐渐埋入并被子宫内膜覆盖的过程。
【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异常分娩】分娩能否顺利,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心理四个因素。
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发生异常以及四个因素间相互不能适应,分娩过程受阻。
【子宫胎盘卒中】又称库弗莱尔子宫,胎盘早剥发生内出血时,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随着胎盘后血肿压力的增加,血液侵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甚至变性,当血液渗透至子宫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现紫蓝色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