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笔记
政治必修三笔记一、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全面的哲学体系。
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原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
*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时也受到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思想、观念、信仰、制度等。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政治体制与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之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国家元首制度、立法机构制度、行政机构制度、司法机构制度等。
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
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基本框架。
二、重点概念解析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产品的分配与交换等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
2.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反抗人民、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镇压的政权形式。
思想政治必修三的知识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三的知识总结《思想政治必修三》是中国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制度和政治实践,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下面是我对《思想政治必修三》这门课程所学知识的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三》分为六个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领导、民主法治、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代世界的转型与变革以及全球化与中国。
每个主题都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学生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遵循这些价值观,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其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思想政治必修三》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先进性,培养对党的崇敬和信仰,并学习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认识到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
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培养学生正确的民主政治观念和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学习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基本知识,了解法律的用途和功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和能力。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思想政治必修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内在精神,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同时也要求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了解当代文化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在当代世界的转型与变革这一主题中,学生需要了解全球化的背景和特点,认识到全球化对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三》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
这门课程以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为目的,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维护人民权益的重要课程之一。
下面将对《政治必修三》中的三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必修三》的第一个知识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核心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
在这个体制下,中国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机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运用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全国人民和地方各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和决议,监督和管理国家的事务,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的利益。
另一个重要的制度是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非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广泛的政治协商和协调,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建设和政策制定。
这个制度的实施,保障了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促进了各方面力量的团结和协作。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保障各民族的利益和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利,可以管理和建设本民族地区的事务,保障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民主参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政治立场,以实践和革命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必修3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3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理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它是在对于世界的社会变迁和劳动的创造性作用的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原理是: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进程就是力量与斗争的历史进程。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和科学构建而产生出来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是多数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3.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的追求,是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4. 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并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 社会主义实现过程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它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
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为了逐渐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二、政治制度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广大人民自觉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和保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依法治国制度;宪政民主制度。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是社会主义法制政治、文化政治和思想政治。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最新发展包括了: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宪政民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党的建设的创新;基层治理的创新。
政治必修3考点总结
政治必修3考点总结政治必修3是高中政治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初步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以下是关于政治必修3的考点总结: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包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重大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坚持经济建设,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承认中国的特殊国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 党的基本路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全面发展的初级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不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 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1. 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的形成、市场的功能等。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保障和调节作用。
3.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两者都是社会经济的组织方式,但市场经济注重市场配置资源,而计划经济注重国家对资源的统一调控。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思维:依法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强国1. 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增强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打造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等。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要求、根本保证)①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发展先进中国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面对文化发展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要性)③基本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的含义
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
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 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 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 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 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 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
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
01
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
关注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
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02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其制定背景、意义和实施要
求,增强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03
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
05 民族、宗教及统一战线 工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 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民族平 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 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Fra bibliotek监督权
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 诉、控告、检举的权利, 有权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 作人员进行监督。
公民基本义务
1 2 3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1.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一系列基本观点,如唯物论、辩证法等。
- 科学方法论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实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
-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正确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认识、理论和见解。
- 政治思想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特点,它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等,现代的政治思想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
3. 中国的奋斗历程和基本路线-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 中国的奋斗历程经历了艰苦奋斗、创业时期、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阶段。
- 中国的基本路线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总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坚持和发展的。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对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思想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程和基本路线,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这些都是高中政治学习的基本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1. 政治生活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生活是指人们在政治关系中的行为和活动。
- 特征包括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和规范性。
2. 我国的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核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 政治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 政治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依法纳税等。
二、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1.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民主政治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实行法治。
2. 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 代议制民主与参与制民主。
3. 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挑战- 民主政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 面临的挑战包括民主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民主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三、政治参与与政治决策1. 政治参与的途径- 选举与被选举。
- 参与政治讨论和政治活动。
- 加入政党和社会团体。
2. 政治决策的过程- 政治决策是指在政治生活中作出重大选择和决定的过程。
- 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3. 公民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 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治决策,影响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 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
四、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1. 政治文化的内容与功能-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等。
- 功能在于形成政治共识,维护政治稳定。
2.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会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 政治社会化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
3.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效果。
-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五、政治体制与政治改革1. 政治体制的类型与特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政治必修三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思想政治是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政治学的基础和理论基石,对于学习政治学、理解政治制度和参与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必修三是高中政治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等内容。
下面是对思想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 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基本看法。
通过学习人生观,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2.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和看法。
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等。
3. 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判和选择标准的总和。
价值观包括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的、可知的,并且是持续发展变化的。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的。
3. 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方向的理论总结,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建设特点和发展道路等。
5. 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目标,追求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等方式实现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
3.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提出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必修三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必修三高中政治知识点汇总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重要的****。
(它征收面广、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
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思想政治必修三每课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三每课总结思想政治必修三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生活与法律常识等内容。
下面将对每一课进行总结。
第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了解到这一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原则等。
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这节课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宇宙、自然、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核心内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节课主要回顾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我们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
第四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节课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基本内容。
我们了解到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
第五课:科学发展观这节课主要介绍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其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包括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第六课:中国法制史纲要这节课回顾了中国的法律制度演变和法律文化的发展。
我们了解到中国法制史的主要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法制的本土化以及法律政治化。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经验,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它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知识点二: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文件,全文共九个章节,涵盖了党的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发展方向。
下面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内容: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要求。
2.推动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重点措施。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旨在加强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均衡。
知识点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它的组织结构主要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地方和基层组织等构成。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五年举行一次。
它的主要任务是选举产生党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定和修改党章,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政治学基本概念: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科学。
它关注权力、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方面。
2.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控制和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它通常通过法律、政策、经济手段等实现。
3.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意愿和利益的过程。
包括选举、示威、游行、请愿等。
4.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规范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一套规则和程序。
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
5. 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
它影响着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形成。
6. 国家与政府:国家是拥有一定领土、人口和主权的政治共同体。
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7. 民主与法治:民主是指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
法治是指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必须依据法律进行。
8. 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在结构、功能和效率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
它包括政治制度的改革、政治参与的扩大等。
9.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研究国家间政治关系和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国际法等。
10.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理念、政治原则和政治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
11.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政治领域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方式。
它受到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的影响。
12.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政治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需要政治制度的有效运作和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13. 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对现有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调整和改进。
它旨在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和公正性。
14. 政治冲突:政治冲突是指不同政治主体之间因利益、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而产生的对抗和斗争。
15. 政治决策:政治决策是指政治主体在面临选择时,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策。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框架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框架一、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1. 政治生活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生活的定义- 政治生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2. 政治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政治制度的基本类型- 政治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的关系3. 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 民主政治的挑战与发展4. 非民主政治的形态与特点- 非民主政治的主要类型- 非民主政治的运作机制- 非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转型二、政治权力与政治参与1. 政治权力的来源与分配- 政治权力的基本概念- 政治权力的合法来源- 政治权力的分配与制衡2. 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政治参与的意义与功能- 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效果3.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的内容与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与影响-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4. 政治组织与政治领导- 政治组织的类型与结构- 政治领导的作用与影响- 政治组织与领导的互动关系三、政治决策与政治执行1. 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机制- 政治决策的定义与特点- 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步骤- 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与效果评估2. 政治执行的主体与手段- 政治执行的基本概念- 政治执行的主体构成- 政治执行的手段与效率3. 政策分析与政策评估- 政策分析的方法与应用- 政策评估的标准与程序- 政策调整与优化的策略4. 政治监督与政治责任- 政治监督的体系与功能- 政治责任的内涵与要求- 政治监督与责任的互动关系四、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1. 政治发展的动因与路径- 政治发展的基本概念- 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因- 政治发展的模式与路径2. 政治变革的类型与影响- 政治变革的主要类型- 政治变革的触发因素- 政治变革的社会影响3. 政治稳定与政治秩序- 政治稳定的条件与维护- 政治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政治稳定与秩序的关系4. 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 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的互动 -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适应性五、国际政治与全球治理1. 国际政治的体系与格局- 国际政治的基本体系- 国际政治的主要格局- 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2. 全球治理的机制与挑战- 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 全球治理的主要机制- 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3.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的互动4.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的协同作用以上是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框架,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详细的子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重点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重点知识梳理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的重点知识梳理如下:
第一章政治思想与政治学说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明建设
第二章国家与政权
1.国家的概念
2.国家的组成部分及其职能
3.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参政党制度
第三章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
2.行政管理系统和公务员制度
3.法官和检察官制度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四章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1.法律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
2.宪法和法律的关系
3.司法实践中的法治保障
4.法律法规的适用和解释
第五章公民权利和义务
1.公民权利的概念
2.公民权利的种类
3.公民权利保障的制度和措施
4.公民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第六章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
1.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2.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3.政治和社会的关系
4.信息化背景下的政治生态
以上就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制》全册的重点知识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所有制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目标导向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 政府调控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相对较少。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以解决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为主要目标;- 发展阶段: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目标;- 完善阶段: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要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共同追求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的内涵包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引导:通过教育系统全面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和理念;- 宣传倡导:通过媒体和社会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示范: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和表彰先进事迹,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包括:-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在于:- 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指导。
政 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 3 主要围绕文化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重要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深远持久: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三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思想条件: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1.2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1.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宣言》- 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2.1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资本主义运用-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竞争、垄断、国家资本主义等2.2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2.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1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 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4.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国际间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资本的流动、全球产业链的形成等4.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等-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和社会稳定带来挑战等4.3 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中国的对外贸易:贸易政策、贸易伙伴、贸易结构等- 中国的利用外资:外资政策、外资企业、外资的作用等- 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跨国并购、国际工程承包等第五单元政治生活5.1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党内民主等- 民主党派:性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5.2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选举方式- 选举制度: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 选举方式:选民投票、代表投票、团体投票等5.3 我国的政府职能及其工作原则- 政府职能: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等5.4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 人民法院:审判权、独立审判、公正司法等- 人民检察院:检察权、独立检察、公正司法等5.5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单元文化生活6.1 生活中的文化- 文化的作用:塑造人生、提升素质、丰富精神世界等- 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艺术素养等6.2 文化市场对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的含义: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等- 文化市场的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加剧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引发了一些文化问题等6.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现实为依据-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七单元生活与哲学7.1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升等-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7.2 哲学与时代精神-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3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7.4 哲学与时代精神-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八单元科学思维方式及其方法8.1 科学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科学思维的含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证方法为基础,以逻辑推理为手段的思维方式- 科学思维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创新性等8.2 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实证方法:观察、实验、统计分析等- 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 模型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8.3 科学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决策:利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学研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科学管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怎样认识文化多样性?(地位,作用)地位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9.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0.什么是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11.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12.什么是传媒?大众传媒?传媒: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13.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14.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15.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16.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为什么?主体:人民群众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0.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怎样建立?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条件;③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④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2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标志:文字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8.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原因: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3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3.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